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南方圩日的风情,感受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民族特色和喜悦气氛。
2.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介绍,包括圩日的由来、意义和南方地区的特点。
2.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分析,重点讲解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
3. 合唱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学唱,理解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歌曲中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合唱部分的协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圩日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合唱,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谱、歌词和背景介绍。
2. 教学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进行合唱练习。
3. 教学用具:指挥棒、节拍器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南方圩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圩日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歌曲的背景介绍,包括圩日的由来、意义和南方地区的特点。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重点讲解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
3. 学唱歌曲:从单声部开始学唱,逐渐过渡到合唱部分。
在学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
4. 合唱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协调合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歌曲中的民族特色元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圩日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圩日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轻巧、喜悦的情绪,多形式的演唱歌曲。
二、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白得、尊重和酷爱。
3、通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一、歌曲学唱二、感受彝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进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走进彝家看一看(了解彝族风情风俗文化)一、欣赏《爱我中华》师:对呀,6个民族6枝花,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妈妈的怀抱里,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一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咱们一路到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少数民族去看一看走一走!二、展现彝族风情彝族具有悠长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人口数占我国少数民族的第7位,要紧散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省的西北部。
彝族人民的文化朴素多彩。
他们的衣饰绚丽多彩十分精美。
他们能歌善舞,每当节日来临人们究穿上盛装,聚在一路,热情的唱歌跳舞。
你明白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节日是什么?那确实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火炬节!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炬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当夜幕降临,人们手拿火炬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整夜狂欢。
3、生谈自己对彝族风俗人情的了解。
三、蹦蹦跳跳过牌坊(学跳简单彝族舞步三步一跺)师:这是一个没有歌声,没有舞蹈就无法生存,无法延续的民族,下面就让咱们走进这片歌舞的海洋。
牌坊是进入彝族村寨的重要关口,是进彝家的必经之路,但依照本地的风俗,游客要跳着彝族的舞蹈过了牌坊才能走进彝家。
你们有信心闯关吗?看教师是怎么跳的?一、教师示范三步一跺动作。
(音乐伴奏)。
二、教练指导学生练习,加进鼓掌动作。
3、听伴奏音乐跳一遍。
四、快欢乐乐来对歌(发声练习)一、师:同窗们跳的真好!“高山牧场摆歌台,对歌人儿两边排,隔山唱歌山回响,隔水唱歌水回音。
”看,彝家姑娘正用热情的歌声欢迎咱们呢。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圩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集体舞蹈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学唱。
2. 民族舞蹈的编排与表演。
3. 圩日的传统习俗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能够参与集体舞蹈的编排与表演。
2. 难点:歌曲中的方言词汇理解,舞蹈动作的协调与配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视频资料:《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及相关舞蹈表演。
2. PPT课件:圩日的图片、歌曲歌词、舞蹈动作图解。
3. 教学用具:音响设备、舞蹈道具(如花环、彩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圩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圩日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
2. 学习歌曲:(1)听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歌曲的氛围。
(2)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方言词汇解释,引导学生正确发音。
(3)分组练习,加强歌曲的合唱部分。
3. 编排舞蹈:(1)观看舞蹈表演,分析舞蹈的动作特点和表演风格。
(2)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学生跟随学习。
(3)分组练习,进行舞蹈编排,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表演。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和舞蹈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家乡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3)拓展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圩日习俗和文化活动,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旋律演唱和方言词汇发音。
2. 观察学生在舞蹈编排与表演中的参与度、动作准确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搜集学生对圩日习俗和文化活动的了解程度,评估教学目标实现的满意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感知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故事理解和故事演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分析。
2.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故事演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赶圩归来啊哩哩》故事书。
2.教学素材:图片、数字卡等。
3.教学工具: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热身阶段教师播放相关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导入阶段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有关赶圩的经历,并激发学生对赶圩的好奇心。
3.阅读理解阶段教师让学生大声阅读故事《赶圩归来啊哩哩》,确保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然后教师提问:-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谁?-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的情节是什么?-故事有什么寓意?4.分析情节阶段教师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并让学生分组分析每个部分的情节,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各个部分的情节。
5.故事演绎阶段教师分发角色卡片,让学生分组排演故事。
排演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6.展示和总结阶段学生进行故事演绎表演,教师可以录音或视频留作教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经历和教训,并展开讨论。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故事内容,编写自己的小故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故事进行表演。
3.学生可以组织赶圩活动,模拟故事中的场景。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通过表演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圩市文化,感受圩市的热闹和有趣。
2. 通过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体验舞蹈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 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方言词汇和语音。
2. 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乐谱和录音。
2. 准备舞蹈动作的教学视频或示范。
3. 准备圩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圩市的文化和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1. 教学生朗读歌词,注意方言词汇的读音。
2. 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歌曲。
3.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
3. 学习舞蹈动作:1. 播放舞蹈教学视频或示范,让学生观看并跟随示范学习舞蹈动作。
2. 对舞蹈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特别是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3. 分组进行舞蹈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舞蹈水平。
4. 综合练习:1. 让学生边唱歌曲边跳舞蹈,感受歌曲和舞蹈的融合。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水平。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圩市文化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创作,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圩市文化的理解。
2. 邀请当地熟悉圩市文化的长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圩市的历史和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旋律演唱和方言词汇的发音。
2. 评价学生在舞蹈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表现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案例与分析《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描述了农民赶集的喜悦和欢乐。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首民歌的教学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民歌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正确演唱。
3. 体验并欣赏传统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学习与演唱。
2. 传统民间音乐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录音,引起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2. 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了解这首民歌是描绘农民赶集的喜悦和欢乐,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3. 学习歌词和曲调:(1) 分发歌词:让学生阅读歌词,理解其中的意义。
(2) 教唱歌曲:老师逐句教唱歌词,并让学生跟着学唱。
(3) 整合歌曲:逐句唱,逐段整合,最后整合全部曲调。
(4) 学唱完成后,加入动作:将歌曲配上相应的手部动作和舞蹈动作,复习并巩固所学的歌词和曲调。
4. 欣赏传统民间音乐:让学生欣赏其他传统民间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千年之恋》等,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力。
5. 提供创作机会:邀请学生进行展示,自由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或创作自己的版本,并鼓励他们能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进行形式性评价,评估学生对歌词和曲调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进行演唱和创作,评估学生演唱和创作的表达能力和创意。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自行搜索《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背景和意义,将其整理成报告或演讲稿,进行课堂展示。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音乐比赛或文艺汇演,展示他们对《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演唱和创作。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2.1 介绍赶圩的起源和意义。
1.2.2 讲解《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1.3.1 图片展示:展示赶圩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赶圩。
1.3.2 音频播放: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第二章:歌曲解析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结构、旋律和歌词含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2.2 解读歌词中的民族风情和生活场景。
2.3 教学方法:2.3.1 示范演唱: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韵律。
2.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特点和歌词的含义。
第三章:歌曲学唱3.1 教学目的: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2 教学内容:3.2.1 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2.2 练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3.3.1 音频播放: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旋律学唱。
3.3.2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相互观摩和交流。
第四章:歌曲表演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2 教学内容:4.2.1 编排歌曲的表演动作和舞台布局。
4.2.2 进行歌曲的表演练习和展示。
4.3 教学方法:4.3.1 示范表演:教师示范歌曲的表演动作,让学生跟随学习。
4.3.2 团队协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2 教学内容:5.2.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歌曲和知识点。
5.2.2 推荐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5.3 教学方法:5.3.1 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学习内容。
5.3.2 音乐欣赏:播放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讨论。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圩市的文化氛围,感受圩市的繁华与热闹。
2. 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用激昂、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快速跳跃音和装饰音的准确演唱。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乐谱,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室内布置简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圩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背景。
2. 学唱歌曲: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b.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c. 分句教唱,重点讲解快速跳跃音和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3. 练习: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加强合唱效果。
b.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演唱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演唱,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学生了解了圩市文化,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集体演唱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旋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圩市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圩市,让学生亲身体验圩市的繁华与热闹。
2. 邀请当地艺术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圩市文化。
3. 开展圩市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摄影等,让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圩市的感悟。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组织学生参观圩市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目标:1. 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 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
教学内容:1、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2、聆听《丰收锣鼓》教学重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说出歌曲在歌唱什么?怎样的情绪?集体朗诵一遍歌词。
3、放慢速度学唱歌曲旋律4、加进歌词,用歌曲应有的情绪演唱歌曲。
5、排练打击乐与人声,然后再加上音高乐器为歌曲伴奏。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三、聆听《丰收锣鼓》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四、主题创作活动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史芸一、教学内容分析: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旋律流畅、明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对歌曲音乐的表现、创造及感受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难点: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好声音》选手吉克隽逸的歌曲《I feel good》引子部分,利用前面的彝族山歌部分导入本课。
幻灯片出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歌者是谁?她属于什么少数民族?以此导入本课。
二、内容新授1. 出示幻灯片,用中国地图来表明西南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囊括的省份,包含的主要少数民族。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情,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2.老师和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其浓郁的彝族风格;2、体会彝家姑娘热爱生活、赶圩归来时的喜悦、欢快心情;3、用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歌曲浓郁的彝族风格特点。
2、启发学生能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教材分析:由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广西彝族风格浓郁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旋律欢快优美,明朗简练,富于民族特色,犹如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彝家姑娘的美丽活泼,热爱生活,在赶圩归来时的愉快心情。
此歌曲不仅作为独唱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歌曲《爱我中华》二、谈话导入新课:1、导出课题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首民歌,咱们听一听,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先听《吉祥三宝》,哪个民族的?(蒙古族)再听第二首《掀起你的盖头来》,哪个民族的?(维吾尔族)今天我还带来另外一首风格浓郁的少数民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师播放歌曲)①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答案就在歌中,请同学们仔细听。
②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听后)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谈自己的感受……(欢快、活泼,富有动感……)师:从歌中你听到是哪个民族的?生:彝族2、简介彝族的风土人情(教师播放课件)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山寨,去感受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西北部。
神奇秀美的彝族山寨养育了一代代能歌善舞的彝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古老朴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人们的服饰款式多样、十分精美,女子佩戴耳环、包头、穿大襟上衣,体现着彝族人“顾头”的生活习惯,色彩上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意识。
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历时三天,当夜幕降临,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祈求五谷丰登,庆祝生活幸福。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瑶族音乐的特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掌握简单的瑶族舞蹈动作。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瑶族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瑶族舞蹈动作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课件:瑶族风情图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音频、舞蹈动作分解图。
2.教学道具:瑶族服饰、头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初步感受瑶族音乐的风格。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二)歌曲教学1.教师介绍歌曲背景,讲解瑶族音乐的特点。
2.分组讨论:歌曲中体现了哪些瑶族文化特点?3.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4.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演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效果。
(三)舞蹈动作教学1.教师展示瑶族舞蹈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舞蹈特点。
2.分组讨论:舞蹈动作与歌曲旋律的匹配关系。
3.教师分解舞蹈动作,逐个指导学生掌握。
4.学生自主练习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5.集体表演,感受舞蹈与歌曲的结合。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瑶族音乐和舞蹈的喜爱。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和舞蹈,感受瑶族文化。
2.搜集瑶族的其他音乐和舞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瑶族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部分学生在舞蹈动作掌握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瑶族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瑶族舞蹈动作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名称:赶圩归来啊哩哩音乐教学教案目标:1. 学习并掌握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词和曲调。
2. 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歌曲背后的民间文化。
3. 发展学生的听觉感知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1.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录音或视频。
2. 歌曲的歌词和拼音。
3. 班级音乐器材(如鼓、铃、手摇铃等)。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歌曲(约5分钟)将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录音或视频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和想法。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发音(约15分钟)将歌曲的歌词分发给学生,并逐句教学,教学完一句歌词后,让学生跟着朗读。
重点教学歌曲中的拼音发音和曲调变化。
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熟练唱出整首歌曲。
3. 感受情感表达(约10分钟)请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播放歌曲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中,感受其中的喜悦、快乐或其他情感。
结束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下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4. 探究文化背景(约15分钟)向学生介绍《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的民间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该曲目在什么情况下演唱,曲调的特点以及歌曲中所表达的特定情感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5. 音乐活动(约15分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活动。
可以利用班级的音乐器材,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演奏符合歌曲节奏的乐器。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变化和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音乐活动的节奏和形式。
6. 总结反思(约5分钟)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问题,如:- 你对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觉得这首歌曲在当地人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对本节课的音乐活动有什么感想?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可以让他们加入自己的创意,编写新的歌词或调整曲调。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阿哩哩

音乐教案赶圩归来阿哩哩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聆听和学唱《赶圩归来阿哩哩》,让学生体验到瑶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瑶族的音乐文化背景,包括瑶族的分布、风俗习惯等。
聆听和学唱《赶圩归来阿哩哩》,了解歌曲的结构、节奏和旋律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学唱、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摇摆。
第二章:歌曲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歌词内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歌曲中的瑶族方言词汇,增强对瑶族文化的了解。
2.2 教学内容解读《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歌词,分析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习歌曲中的瑶族方言词汇,如“阿哩哩”、“赶圩”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跟读瑶族方言词汇,增强对瑶族语言的感知。
第三章:演唱技巧3.1 教学目标学习《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歌曲的音准和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演唱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分组进行演唱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评价。
第四章:创意活动4.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通过创作和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瑶族音乐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创意活动,包括歌曲改编、舞蹈编排等。
各小组展示创意成果,进行表演,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创作、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5.1 教学目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5.2 教学内容回顾《赶圩归来阿哩哩》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结构、演唱技巧等。
引导学生思考瑶族音乐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
赶圩归来啊哩哩音乐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音乐教案教案标题:赶圩归来啊哩哩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传统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歌曲结构和歌词含义。
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唱技巧。
3. 发展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中国传统民歌,解释其背景和意义。
- 播放一段歌曲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歌曲分析(10分钟)- 分发歌曲歌词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歌词的意思。
- 与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的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歌曲的调式和节奏。
3. 学唱歌曲(15分钟)-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的一部分,并互相合作纠正错误。
- 整合演唱:将各小组的部分整合起来,让全班一起演唱歌曲。
4.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歌曲段落,可以改编歌词或创作新的旋律。
- 学生可以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资源:- 《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录音- 歌曲歌词- 学生创作活动材料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学唱歌曲时的参与度和表现。
- 评价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 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是否准确。
教案扩展:1. 可以让学生学习并演奏歌曲的伴奏乐器,如钢琴、吉他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民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展示他们学到的歌曲和创作成果。
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避免简单机械地学唱。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尊重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 在评估学生时,注重对学生努力和进步的肯定,而不仅仅关注表现的好坏。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初中音乐苏少2011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5908geo2k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教材分析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人音版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歌曲以节奏贯穿蜷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设计理念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直观感受、激趣引入,学唱歌曲、体验情感,创编节奏、注重实践,拓展延伸、多元感受,表演歌曲、释放情感等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2.创编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重点难点歌曲的学唱和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钢琴、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6.1 教学活动【导入】导课上课!(师生师:直截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开课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介绍彝族风情:(同学们,彝族人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彝族人们的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他们喜爱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你们看这就是他们赶集时的情景,那你知道什么是赶集吗?)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进行相机引导,使学生明白赶集的意思,并知道彝族人们把赶集称为赶圩,进而引出课题。
问好)【活动】初听感受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是如何表现这种高兴心情的。
(播放歌曲)(听完之后)师:谁能来谈一谈你听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受。
生:(自由回答)老师不做解释。
【讲授】学习曲谱a)用手或身边的音源的试着打歌曲的节奏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
花城版音乐八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感受其浓郁的彝族风格,体会彝家姑娘热爱生活,赶圩归来时的喜悦、欢快心情。
2、演唱歌曲时能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明确合唱时既要独立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3、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播放机、投影屏幕、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广西歌手唐佩珠原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曲名?这位歌手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引出以下过渡语。
广西是多民族的居住地,各民族能歌喜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广西各民族文化既有自身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又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承传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演变而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唱由广西音乐人古笛、黄有异创作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授新课:1、简介作品: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
80年代,古笛、黄有异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很快唱红了全国。
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
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
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
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
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
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
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内容为花城粤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材中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教学。
该曲目为粤剧音乐,可让学生在欣赏、研究粤剧表演形式的同时,了解和学习粤剧音乐中的唱腔、乐器演奏和特有的表演技巧,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粤剧音乐的特点和基本形式,认识常见的粤剧乐器;2.掌握歌曲的歌词和唱法;3.能够合唱歌曲,掌握合唱技巧;4.了解粤剧表演中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信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1.锻炼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粤剧音乐的特点和基本形式;2.情感表达和表演技巧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粤剧音乐的节奏解读和唱腔处理;2.粤剧表演中的基本姿态和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老师简要介绍粤剧音乐和表演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粤剧表演中的音乐、唱腔和乐器演奏等方面内容。
引导学生观看经典粤剧片段,让学生感受粤剧表演的风采。
2. 歌曲欣赏通过欣赏花城粤教版《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让学生了解粤剧音乐的特点和特色,感受粤剧音乐的独特韵味。
同时,让学生自由聆听,并记录下歌曲中所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3. 歌曲学习1.学生跟读歌词,理解歌曲内容,同时老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学生听老师演唱歌曲,并模仿唱词、唱调,体验唱腔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合唱,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歌句,通过合作完成全曲演唱。
老师指导学生从音高、速度、节奏等多方面进行合唱练习。
4. 表演训练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表演技巧,如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粤剧表演中的基本姿态和动作,并在享受表演乐趣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赶圩回来啊哩哩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俗。
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到的魅力。
二、初听范唱:师: 1、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烈的歌曲《赶圩回来啊哩哩》(出示课题)这终究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中间。
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好啰( 播放歌曲 )此刻,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了吗?师:对,彝族。
师:唉?你知道赶圩是什么意思?赶圩就是我们这儿说的赶集。
2、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回来啊哩哩》)师:下边,老师就带大家一同走进彝家山寨,去感觉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主要散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彝族人子子孙孙在高峰河谷间勤劳的劳作,繁衍生息。
奇特秀美而广袤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久的历史和朴实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人民多才多艺,每逢节日、庆丰产或办好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同,唱啊,跳呀。
参加者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氛围特别热忱。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域,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小手持火把在山坡野外喝彩,乞求五谷丰产,生活幸福。
人们围着熊熊焚烧的篝火,通宵狂欢。
3、赏识完这段彝族的风情片,谁想说说你的感觉?(学生赏识后,依据感觉发布自己的看法:热忱、豪放、快乐、载歌载舞⋯⋯)师小结:彝族人民热忱、豪放,多才多艺。
歌舞是他们表达快乐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
你听,就连赶圩回来,他们也是一路欢歌笑语。
三、学唱歌曲:1、播放《赶圩回来啊哩哩》两段师:你们说,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呀?(发问几个学生)师:对,特别快乐、开朗,富裕动感。
那你们愿不肯意跟彝家姑娘一同去分享赶圩回来的那份快乐呢?师:那好,彝家姑娘唱,我们就为她们伴奏,好吗?请大家取出响板。
2、师发问:你从歌入耳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师:对,“啊哩哩”贯串在整首歌曲中间。
那你知道“啊哩哩”是什么意思吗?“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衬词,就像我们唱歌是常用的“啦┅┅”表示很快乐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赶圩归来啊哩哩》教案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史芸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
四四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歌曲旋律流畅、明快、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提高对歌曲音乐的表现、创造及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能用明快、活泼、生动的语气及情感演唱好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难点:体验彝族音乐和彝族歌舞明快活泼的风格,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体验彝族歌舞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好声音》选手吉克隽逸的歌曲《I feel good》引子部分,利用前面的彝族山歌部分导入本课。
幻灯片出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歌者是谁?她属于什么少数民族?以此导入本课。
二、内容新授
1. 出示幻灯片,用中国地图来表明西南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囊括的省份,包含的主要少数民族。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情,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2.老师和带大家一起走进彝家山寨,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
简单了解彝族的风情,包括服饰,传统节日火把节,民族特色的乐器:芦笙,口弦等。
3.初听歌曲
欣赏罗宁娜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视频,引导学生在欣赏时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情。
(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4.了解歌曲
出示幻灯片,介绍歌曲,包括圩的读音、意思以及这首歌曲的影响力。
5.民歌新唱
欣赏山鹰组合的版本《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感受通俗唱法的不同表现力。
三、歌曲学唱
播放歌曲范唱的第一段,出示问题:关注歌词,你觉得最具有个性的词是什么?(啊哩哩)它对于歌曲表达有什么作用?(富有民族特色、舞蹈节奏感强、更能表现出欢快、愉悦的气氛。
)
师:既然歌曲里出现这么多的“啊哩哩”,它的作用又如此重要,我们就从“啊哩哩”开始学起。
第一段
1.师生接口唱,师唱词,生唱衬词“啊哩哩”。
教师利用幻灯出示乐谱,把握“啊哩哩”的谱子打上色块,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必要时可以唱唱谱子。
特别是第一第三小节最后一拍的附点后的音不可以丢掉。
2、播放《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一段
师:你们说,这首歌曲的节奏怎么样呀?(提问几个学生)
对,非常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那你们愿不愿意跟彝家姑娘一起去分享赶圩归来的那份快乐呢?
那好,彝家姑娘唱,我们就为她们伴奏,好吗?请大家伸出双手。
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的第一段,只要遇到“啊哩哩”,我们就用手为它加上“xx x”的节奏,好吗?(播放第一段)
第二段
先歌唱第二段歌词,唱熟后加上“哦噻”的呼喊声
第三段
先学唱第三段歌词,然后在“啊哩哩”处加上“啊是”的呼喊声
第四段
先带学生学会唱第四段歌词,再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歌舞是彝族人民表达高兴心情的一个主要方式。
学会了彝族的歌,我们再来学习彝族的舞。
五、练习演唱二声部
体会二部合唱的和声效果。
六、综合表现
把课堂上练习的手打节奏、呼喊声、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入歌曲,完整演唱全曲。
第一段:全班齐唱,在“啊哩哩”处拍手
第二段:男生齐唱,女生用“哦噻”呼喊
第三段: 女生齐唱,男生用“啊是”呼喊
第四段: 全班齐唱,边唱边做动作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接触了一部西南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这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这还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海水,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师生接龙游戏、处理衬词“啊哩哩”,用呼喊声“哦噻”“啊是”帮助表现歌曲,用简单的动作烘托气氛。
这几个环节后,学生对于歌曲的风格已经大致掌握。
我播放不同风格的歌曲版本,让学生了解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方法去演唱,它的风格也会发生改变,培养学生的多元感受,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对于节奏欢快的歌曲学唱起来较快,但我疏忽了歌曲自身的难度,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是学生一节课要能较完整的进行演唱和呈现的。
但最终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唱的歌词含糊不清或音高不明确,也出现了速度与伴奏不一致的情况。
课后市里的专家给了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也和同组老师进行了交流:
1、把以前的内容和歌词联系在一起复习,如十六分音符节奏练习,这样既能
巩固对以前学习过知识的印象,又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
2、歌曲出现了大量的一字多音。
让学生默看歌词听歌曲、旋律,教师再试唱
一字多音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让学生体会一个字多个音怎样唱的,这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帮助。
3、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在歌曲还不是特别熟悉的情况下就参与各种活动,
显得比较吃力。
4、高音区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课堂要教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让学
生轻声演唱高音区。
5、另外,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于课堂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
的语境中开始学习,如何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学习兴趣有效延长。
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
我的语言规范性还要加强,注意以后在评价语
言上要具体、准确到位,避免千篇一律。
这节课上完了,但音乐教学无止竟,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教学,我要继续努力,把今天当成起点,把音乐课上成学生喜欢、自己满意的快乐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