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1、乾隆帝即位之初,以西北已无边患为由裁撤军机处,后又恢复;嘉庆和道光年间,通过建章立制使军机处进一步完善;在清末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军机处最终被废除。
军机处的发展轨迹表明,清代( )A.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B.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C.官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D.时代变迁影响国家机构发展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3、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4、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5、《清史稿•军机人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B.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C.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6、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7、《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婴及时批答。
2019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模块一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 加强
栏目 导航
三大高考能力培养 两大学科前沿讲练 课后限时集训
2019版高三一轮
考点 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 (对应学生用书第 9 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问题:汉初推行郡县、封国 并行制,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基本解 决了王国问题。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 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国除为郡” “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 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
了中央集权。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3.北宋 措施 军事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 并抽 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 设 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 面, 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 加强了中 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造成了后来国家积贫积弱 的局面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返回导航
2019版高三一轮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玉林、柳州市模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收赋税。
游徼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A.村民自治组织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D.安全保卫机构解析:从“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知“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B项正确;教化是乡的一个职能,故C项错误;安全保卫机构不是对乡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答案:B2.州县官通常是外省来的中举者,对管辖地方的事务多无兴趣,也不愿发起长期的建设规划,于是这类规划便落到士绅的头上。
这说明士绅()A.减轻地方行政压力B.增进当地福利C.推动宗族慈善D.保护文化遗产解析:题干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地方的长期建设规划是由地方士绅来完成的,这些地方士绅筹款修建桥梁和渡口,筹资疏浚河道、修建沟渠和堤坝、改良灌溉系统,这些举措增进了当地福利,减轻地方行政压力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地方士绅可以推动宗族慈善,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地方士绅也可以保护文化遗产,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3.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
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
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君主专制的加强B.行政效率的提高C.决策中心的转移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不是君权与相权的博弈,无法表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政事堂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的史实,因为政事堂是议政的场所,所以表明决策中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课时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1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看现实社会中的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创新等,可从历史中找到与现实相对应的事实。
【题点】三省六部制——当今民主法制建设1.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三省六部制具有三权分立、平衡君权等优点,而题干正是这些优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内阁制和军机处都不符合题干的特点,如内阁制与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并不能平衡君权。
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题点】官员选拔——当今人事制度改革2.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他曾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选拔优秀人才。
以下有关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汉代的察举制度突出考查人的才能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观念D.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最久的选官制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在中国古代世卿世禄制一直都存在,故“完全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
察举制的重要依据是孝廉,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的重要依据是门第,排除C项。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1905年,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故答案选D项。
答案:D【题点】监察制度3.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通典》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別派遣御史、丞相、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 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B项符合题意。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1部分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这时期应是( )C.元代D.明代3.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4.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5.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6. 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地;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文化重心转移B.君主专制强化C.弘扬传统文化D.满足科举需求7.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8. 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强化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4、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6、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7、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真题速递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
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
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练史料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
(2014· 安徽高考,节选)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
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 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 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 54 年间,先后用相 12 人,其中 4 人在任上正常死亡, 3 人被 免职, 2 人因罪自杀, 3 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 用意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
盾突出。史料二体现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史料三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人教版必修一 1.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文档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单选题1. 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A. 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 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 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2. 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3.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女性地位低下B. 婚姻讲究门第C. 择婿方式独特D. 大臣拉帮结派4.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5.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2019多年来经过许多步骤而加强起来的社会整合制度的根基,好像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进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该观点旨在说明()A. 科举制的废除冲击清朝的根基B. 戊戌变法加剧社会秩序的混乱C. 政治制度的变革应当循序渐进D. 传统入仕渠道受阻引发了革命6.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7.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某某某某模拟)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材料“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 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某某某某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三公九卿体现了政府大臣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某某某某模拟)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

第二讲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项选择题1.(2019·某某六校联考)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
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
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2.(2019·某某某某中学)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3.(2018·某某五市八校一联)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这表明当时( )A. 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 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 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 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4.(2019·某某皖南期初)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 职责广泛B. 越级行政C. 位卑权重D. 独立执法5.(2018·某某某某质监)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某某性质6.(2019·某某某某示X高中联考)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行中书省 枢密使
(4)中书门下
(5)中书省
(2)九品中正制 (3)①隋炀帝 ②六部 ②内侍
②文化素质 (2)①殿阁大学 ②军机处
二、1.(1)①皇权 士 明成祖 票拟权
③君主专制 2.(2)①南书房
归 为两个大阶段。 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 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 学为选官依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我国 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 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方式和手段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 高。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 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 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北宋设通判。
3.比较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汉朝与宋朝
(2)唐朝与宋朝
拨 云 见 日 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表明宰相 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2.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三 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 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这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本质的区别。
2.巧用“一二三”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个核心:即强化君主权力。 两个特色:即加强君主专制和改革中央机构。 三大举措:即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梳理 ]一、 1.(1)①郡国并行制 (3)禁军 中书省 举制 通判 (3)决策 (4)①山东
②推恩令 ②省制
(2)藩镇割据 2.(1)尚书令 3.(1)察
[学法引领] 1.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 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 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doc

课练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题狂练②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1.[2019·黄冈检测]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答案:A解析:“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
2.[2019·佛山模拟]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
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A项错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要呈现出一个发展的过程,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3.[2019·沧州质检]《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答案:C解析:汉代用人机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反映外戚专政不符,故A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
![[推荐学习]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c6442f602e3f5727a5e9629b.png)
一、选择题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A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并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手册: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封泥又叫“泥封”。
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A.西汉地方上继承秦朝制度B.西汉初年分封同姓王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D.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2.“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3.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5.“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6.“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7.元朝人称其政治制度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一政治制度()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0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考点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比较辨析]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1)构成: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为历朝沿袭。
4.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总揽大权。
5.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
[轻巧识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易错提醒]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3.隋朝及以后(1)科举制度形成、发展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维导图]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答题术语]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一)第课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单项选择题1、汉初在地方上推行A、取销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C、推行州郡县三级制D、推行刺史制度2、西汉成立之初的中央集权体系与秦代对比,最大的差异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益C、地方行政制度 D 、思想专制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类情况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以下哪一项的表达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代替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议,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以分削相权4、隋唐期间,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经常几个宰相一同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备宰相权重专权B、完美中央集权C、增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益5、元代的中书省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 D 、六部6.唐朝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A .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7、三省六部制的特色不包含A .分工明确B.相互配合C.防备专制D.相互管制8、从 7—9 世纪末,日本先后差遣 13 批遣唐使,招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该是 A.吏部 B. 户部 C.礼部 D. 工部9、唐朝设藩镇产生的历史影响A、增强中央集权B、造成分裂盘据C、增强君权 D 、削弱相权10、以下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长处?A三省职权区分明确,分工合作B不简单出现大权在握的宰相C三省相互管制和监察,保证了君权的独尊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1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场面,切割宰相的权益,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绘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A .汉代B .唐朝 C.宋初 D.元代13、元代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域是A .澎湖和琉球B .河北、山东C.西藏 D .岭北14、地方完整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 C.①② D. ②③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停磨擦,不停调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君相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A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D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C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
这一要求(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朝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录取的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C7.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
这一做法(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 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C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解析: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C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分散行使B.法制化C.独立运作D.世袭化解析: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答案:D1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材料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西汉: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
(2)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