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五年级数学教案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

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

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

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新世纪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新世纪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新世纪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是对新世纪版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的记录和总结。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第一部分:分数的概念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分数的知识。

首先,请回忆一下,你们在四年级学过的分数是什么?学生A:分数是用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数,比如1/2、2/3等。

教师:很好,分数就是用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数。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分数呢?学生B:分数可以帮助我们表示部分的数量。

教师:很好,学生B说得对。

分数可以表示部分的数量。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活动来认识分数。

(教师将一个巧克力蛋糕切成八块,然后将其中的三块分给学生,剩下的五块放在桌上)教师:同学们,请观察桌上剩下的蛋糕块数,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学生C:桌上剩下的蛋糕块数是5/8。

教师:很好,学生C回答得很棒。

桌上剩下的蛋糕块数是5/8。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分数可以帮助我们表示部分的数量。

第二部分:分数的基本计算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请看下面的例子。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算式:)3/4 + 1/4 = ?教师: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方式计算这个算式。

学生D:我们将分子相加得到4,分母保持不变,所以答案是4/4。

教师:很好,学生D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分数的加法就是将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减法的例子。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算式:)5/6 - 1/6 = ?教师: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方式计算这个算式。

学生E:我们将分子相减得到4,分母保持不变,所以答案是4/6。

教师:很好,学生E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分数的减法就是将分子相减,分母保持不变。

第三部分:分数的比较教师:分数还可以用来比较大小。

请看下面的例子。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算式:)2/3 ______ 3/5教师:同学们,请用你们的方式判断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个学生准备铅笔偶数枝。

教学过程:一、认识整体“1”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播放课件)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几张图片吗?生1:“1”师:对,这四张图片都可以用“1”来表示。

师:你能分别表示出每张图的1/2吗?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1/2.师:说的不错,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二、活动一:画3/4师:你能用画图法表示3/4。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可以用3/4表示。

生2:把四个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

生3:把12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

师:说的真好,谁能来总结一句?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活动二:拿铅笔1、拿铅笔: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

(注:铅笔总枝数是偶数枝)师:想一想应该怎么拿?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师: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师: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生1:我觉得大家都一样多吧。

生2:我认为不一样多。

要看全部的枝数。

师: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师:请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组1:我们把总枝数除以2,拿出了一半是2枝。

课堂实录:分数的再认识(教学)

课堂实录:分数的再认识(教学)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实录大邑县银都学校肖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出示卡片:同学们,看我这里,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生齐:3,2,1。

师:那现在这儿的涂色部分呢?一起说。

生齐:3/4师将图片贴在黑板上,板书:3/4,同时问:这里的3/4表示什么意思?生1: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可以用3/4表示。

师:这里的整体是?生1:一个正方形。

师:都这样想的吗?生齐:对。

师出示板书: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可以用3/4表示。

生齐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分数的再认识。

二:认识整体“1”师:看着课题,你有什么期待?生1:分数还能表示什么?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出示板书:分数的再认识师: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用了很多种方法表示了3/4,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画了4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表示分母,我涂了3个阴影的正方形,3个阴影的正方形就是整个图形的3/4。

师:说清楚了吗?生齐:清楚了。

师:也就是他把4个图形平均分成(生:4份),阴影部分用3/4表示。

生2:我画了8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取其中的3份,就有6个,所以我就涂了6个圆圈。

师:谁听明白他是怎么平均分的?生3:他画了8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取其中的3份,就是这些圆的3/4。

师评价:看来他是真的听明白了。

师:在练习中,还想到了很多表示方法(PPT展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都表示了3/4,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在小组内想一想,分一分,要求:1、拿出表示3/4的作品,找到不同,并分一分。

《分数的再认识》的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的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的课堂实录《分数的再认识》的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6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回顾旧知师:同学们,你认识分数吗?能说几个分数吗?生:认识。

生:2/3,1/4。

师:说一说这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好吗?生:2/3表示把“整体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2份;1/4表示把“整体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

我这有一个苹果(实物出示),它的1/2是多少?生:是半个苹果。

师: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把一个苹果看作是“整体1”,将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半个苹果。

所以1/2表示半个苹果。

师:(出示第二个苹果)现在1/2表示多少呢?生:1个苹果。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师:看来大家对分数的了解还真不少!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吗?生:知道。

师:听说过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吗?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想和淘气一起带领大家去北大附小见识一下。

想去吗?生:想!师:在参观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走进分数的世界,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师:(出示图片)这就是北大附小,一个风景优美、现代儒雅的学校。

师:(出示图片)这是生态教学大楼,够气派吧!生:真漂亮!活动一:拿铅笔师:(出示图片)这是美术室,同学们的作品五花八门,样样精美。

看到这,淘气也忍不住想露一手了。

可是他没有带彩笔,你愿意借给他你全部彩笔的1/2吗?(板书:1/2)生:愿意!师: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你全部彩笔的1/2,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拿了多少?学生拿彩笔。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生1:我一共有8支彩笔,将它们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的1份,就是4支。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一、创境质疑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认识它,你想再认识什么呢?生1:我想认识分数的加减法。

师:哦,原来你想认识分数的运算。

生2:我想认识分数的意义。

生3:怎样判断分数的大小。

生4:我想认识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师:哦,原来你想认识分数的分类。

师:孩子们,今天呢,咱们要想学习分数的分类和运算,我们要先把分数的意义解决好了,后面我们再来学习分数的分类和运算。

二、探疑:分数的意义(一)自主探疑师:古人有话说:温故而知新,那咱们先来看看三年级的知识,请你用分数来表示阴影部分。

1.完成填空练习(教参3道题目)师:请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生1: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生1:因为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

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生2:五分之三。

师:为什么?生2:因为把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所以是五分之三。

师:真不错,最后一个。

生3:四分之三,就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四分之三。

师:好,请坐。

2.共同总结:分数的意义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温故,你能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吗?老师很喜欢慢慢思考,举起自己小手的过程。

生1:分数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一定的数量,取其中的几份,叫做分数。

师:恩,它光是平均分成一定的数量吗?再取几份?谁的语言能比他更简洁一些?生2:分数的意义是把一个东西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师:恩,他提到了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若干份这个词语用的很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用分数来表示。

那么一个东西你能换一个词来讲吗?生3:把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下面的孩子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他把一个东西换成了整体非常棒,你有什么疑问?生4:他好像搞忘了加平均。

师:那你把它完整的再说一遍。

生4: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Record of "Recognition of Score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页《分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⑴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⑴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⑴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解释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相同。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就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熟悉整体师: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那今天我们一起再进一步认识一种数,以前我们就认识它,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中间有一条横线隔着……师:太简单了大家都心急了,对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并且完成两道题,好现在来看看你们的完成情况吧(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书p35、1、2师:看来大家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嘛,把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精品备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精品备课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精品备课教案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精品备课教案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精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学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学情: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 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D�D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D�D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一个整体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借助几何直观图,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探究分数的内涵,发展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分数本质。

教学过程:一、新旧联想,重视迁移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吗?1.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生2:分数的加减法。

师:能举个例子吗?生:1/7+3/7=4/7师:对,同分母的分数加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勤于学习善于总结。

2.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1/3+2/7=?师:异分母的加法。

生2:分数乘除法。

生3:分数与小数互化。

师:看来,同学们的求知欲都很强,其实,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当然,我们的学习也遵从这样的规律,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出之前我们在三年级学过的分数,加以扩充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迁移,感知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分步推进,水到渠成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63,将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和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学生自学课本。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坐势。

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大家交流共享一下好吗?生1:同样是1/4,但是画的图形不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板书师:对这句话感兴趣的同学举举手,看来同学们都对这句话感兴趣,谁来解释一下一个整体?生1:一个三角形。

师:看来你把一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2:一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一起来感知吧。

2.感受整体的概念(1)出示问题串: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师:怎么想到的?师:你从他解释的语言中听出整体来了吗?是什么?(2)屏幕出示:师:请同学们再看,露出的部分(一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的1/4,这个整体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你能大概地把它画出来吗?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老师建议露出的部分用阴影部分来表示。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1_分数的再认识(一)_》课堂实录_(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1_分数的再认识(一)_》课堂实录_(4)

课堂实录: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披萨和一杯果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把披萨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8份,你会怎么表示你吃掉的这份?”学生可能会回答:“我吃掉了1份,所以用1/8来表示。

” 教师接着问:“如果你喝掉了一杯果汁,这杯果汁可以怎么表示?用分数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用2/8,因为一杯果汁是披萨的2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标出它们的分数,如1/4圆形、1/3正方形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大小相等,用分数表示就是几份就有几份的大小。

2. 教师进一步讲解分数的组成,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分母表示整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例如,3/6表示取了3份,整体被平均分成6份。

3.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把一个圆形蛋糕切成6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吃了2份,你会怎么表示?如果吃了3份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吃了2份就是2/6,吃了3份就是3/6。

”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分子,还取决于分母。

分母越大,每一份的大小就越小,分数就越小;分子越大,表示取的份数就越多,分数就越大。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用分数表示不同形状图形的部分,判断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根据分数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分数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数的意义及组成,让学生明白分数是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如时间、长度、面积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 观察生活中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事物,并尝试用分数来表示它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分数来表示不同形状图形的部分,并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活动导入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 (学生回答:分数)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 学生可能的回答)(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2、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2)小组交流(3)学生代表汇报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

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完整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完整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师:在课前每个同学都拿到一些圆片。

你能把你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吗生:能。

师:把你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拿出来,举给大家看。

师:你拿几个是怎么样拿的生1:我拿3个,我有六个圆片,六个圆片的二分之一是6÷2=3个,所以我拿出3个。

生2:我拿2个,二分之一就是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拿其中的一份,我一共有4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3:我拿2个,因为二分之一就是所有物体的一半,我有4个圆片,一半就是2个。

生4:我拿2个,我一共有4个圆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2个。

生5:我拿3个,因为我有六个圆片,它的二分之一就是3个。

师:看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呢生1:我觉得二分之一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有的是2个有的是3个呢生2:为什么我们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师:是啊,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解决你心中的疑问。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师:刚才同学问了:“为什么二分之一是一样的,我们拿出来的数量却不同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觉得是因为总数的数量不一样。

师:能说的具体点吗生:总数就是原来有的人拿了6个圆片有的人拿了4个圆片,说明他们本身拿到的圆片总数就不同,所以拿出来的二分之一也不相同。

师:还有想说的吗生:二分之一就是一个物品它的一半,他们原来拿到的圆片有的是4个有的是6个,他们拿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圆片平均分成2份,拿其中的一份。

所以有的是2个有的是3个,就不一样了。

师:恩,她们两个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

师:大家讨论交流以后,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的更具体更明确呢生1:有的人是拿到6个圆片,有的人拿到4个圆片,二分之一是拿出总数的一半,所以有的人拿出来的是3个,有的人拿出来的是2个。

生2:总数的数量不同它的二分之一就不同。

师:说的真精辟!谁还能举例说明生:比如说可以把6个圆片看作一个大苹果,4个圆片看作一个小苹果,用刀把这两个苹果都切一半出来,当然是不一样多的了!师:大家觉得他这样比喻,有没有道理生齐答:有道理!师:那为什么有的同学拿出来的二分之一是一样的呢生1:因为他们原来的圆片就是一样多的,比如:我和我同桌,我们两个拿到的圆片都是4个,拿出的二分之一也都是2个,一样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堂实录《5.1_分数的再认识(一)》(5)-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堂实录《5.1_分数的再认识(一)》(5)-北师大版

课堂实录《5.1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 讲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3. 讲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相加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学生思考了如何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相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已经会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相识和理解分数,支配“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根底,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

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索、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觉,让他们踊跃主动地去参加探究分数学问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养较高,根底学问扎实,思维较活泼,已具备了必须的合作与沟通的实力,学习习惯良好。

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学问的生成、联系及延长缺乏必须的相识。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老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学问完全束之高阁,要敬重学生的已有的学问,要充分坚信学生,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测,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供应充分的表达和沟通的时机,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实力的造就。

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相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驾驭分数的意义,进一步驾驭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说明。

开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爱猜谜语吗?一分为二、忐忑不安、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设计意图:利用好玩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忱,全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学问,了解学生对已有的学问驾驭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执教者:东山实小 曾晓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②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笔、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师:我们在三年级已接触过分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谁能告诉老师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生可能回答:把一个东西分成4份,取这样的1份是41………………分子………………分数线………………分母 2、以旧引新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谁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指示部分,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 3、出示课题你们的回答很准确,说明以前的知识掌握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43㈠合理活动,提出问题1、引出问题师: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装的是笔,现在我要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拿出盒子1,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三位学生上台来)里笔的支数的2师:我想问问你准备怎样拿?1。

生1可能回答:我准备把盒子里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1。

生2:我准备把盒子里的笔支数÷2,每份是21后(记师:好,现在我把三个盒子分别交到三个同学手中,让他们同时打开,拿出其中的21后)马上盖上盖子,把自己拿出的结果展示出来,看谁又快又准确?开始:住,只拿出其中的2生其中拿出4支、3支、4支。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他们拿出的铅笔支数不一样多,有的拿4支,有的拿3支,这是为什么?1,而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师:他们每人拿出都只是盒子铅笔支数的2全班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台上三位同学也组成一个小组交流)生1:两盒铅笔总支数可能不一样多。

生2:也有可能数错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来,我们请三位同学帮我们揭开谜底,一齐来数一数,分一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_分数的再认识(二)_》课堂实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_分数的再认识(二)_》课堂实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2 分数的再认识(二)》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再认识(一),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

接着,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堂讲解1.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分数,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举例解释这一性质,并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分数的基本运算教师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教师强调运算过程中需要先通分或约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过程中的符号和顺序。

3. 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解答。

例如,某件商品打八折出售,原价是200元,求现价;一根绳子剪去它的三分之一后,还剩下多少米;等等。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分数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应用题等形式。

教师在学生解答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解决一些问题。

五、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一),大家还记得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堂讲解1.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分数,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教学过程: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自己写分数、说意义的活动,来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学习的起点,同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揭示课题。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1、活动一:(5分钟)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生1:红苹果是师:谁的?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

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eco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Recognition of Score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

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

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生:分数(师板书:分数)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师板书:整体部分)2、师:这些都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明白了“1/2”的意义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把一堆桃子平均份成两份,拿出1份就是这堆桃子的“1/2”,说得真好,大家看,我这儿没有桃子,就用我手中的这把铅笔代替桃子,请你上来演示一下拿出“1/2”的过程可以吗?生上台活动演示。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学生自主举例说分数的意义,通过互相交流启发,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的知识增长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想不想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呢?(再认识)1、活动一:拿一拿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师出示两个文具盒。

师:这文具里装有铅笔,你们知道有多少枝吗?生摇头:不知道。

师笑:老师也不知道。

我们请两位男生拿出每个盒里铅笔总数的1/2。

谁愿意上来?两男生活动,各拿出了4枝铅笔。

(师板书:4)师:我这儿还有一个文具盒,我想请一位女生上来也拿出盒中铅笔总数的1/2,谁想上来?一女生上讲台。

师:(面向全班同学)问:刚才两位男同学拿出的1/2是4枝,你们猜猜看,这位同学会拿出多少枝呢?会不会还是4枝?生1:应该还是4枝。

生2:我想也有可能是3枝,也有可能是5枝。

生3:不好猜,因为我不知道这盒铅笔的总数是多少。

(这时这位女生上台拿出了3枝。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男生拿出铅笔总数的1/2都是4枝。

师口述:他们拿的都是4枝,说明他们拿出来的是一样多。

(板书:相同)生2:男生拿出铅笔总的1/2比女生拿的多。

师口述:男生拿出的铅笔比女生多,说明他们拿出来的不是一样多。

(板书:不同)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设疑:都是拿出铅笔总数的1/2,为什么有的拿出的一样多,有的拿出的却不一样多呢?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1:两个男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应该是一样多。

所以他们俩拿出的1/2也一样多。

生2:女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与男生的铅笔总不一样多,所以他们拿出的1/2就不一样多,。

师:你们能猜出男生盒中有多少枝铅笔吗?生:8枝。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铅笔总的1/2是4枝,也就是把铅笔总数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是4枝。

所以铅笔总数是4×2=8(枝)。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生:同意。

师:都同意?我们来看看他推测得可正确。

(验证:让两男生打开文具盒,展示文具盒中的铅笔。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他能根据拿的过程,非常准确地推测出文具盒里有多少铅笔。

真了不起。

那女生手中的文具盒里会有多少枝铅笔呢?生(异口同声):6枝。

女生拿出文具盒中的6枝铅笔高高举起。

(师板书:8、6)师引导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随机板书:相同,不同)【评析:教师创设拿铅笔的情境,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学生自己探索并发现了分数的特点,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更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2、活动二:看一看。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两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课件展示:小军和小明看书的情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俩看的是同样的书吗?(不是)师: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他们俩都看了手中书的1/3,看的页数会一样多吗?(不一样多)师:为什么呢?生:他们两个人的书厚度不一样,小明的书厚些,小军的书要薄得多。

师:那谁会看得多些呢?生:小明看得多些,因为他的书厚。

师:说得真好。

同样都看了整体的1/3,对应整体大,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师:我有一个假设。

如果小明看了50页,小军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多少页吗?小军呢?生:小明的书共有150页。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小明读了这本书的1/3是50页,把全书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50页,所以3份就是150页。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

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那你们知道小军的书共有多少页吗?(15页)。

师:这也就是说,都看了整本书的1/3,看得越多,说明1/3所对应的整体就越多。

师:(走到刚才赞赏的那位同学面前,同她握手。

)“刚才,你的表现十分精彩”(转向全班同学)“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她呢?”生1:我们班共有23人,她是其中的一位,我想用1/23来表示她。

生2:她是我们小组的一员,我们小组有6位同学,我想用1/6来表示她。

生3:我用1/2来表示她,因为我们班有两位大组长,她是其中的一位。

生4:我想用1/12来表示她,我班共有12位女生,她是其中一位。

生5:我用1/4来表示她,我班今天有4个人穿了黄色上衣,她是其中的一位。

…………师:同样一个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引导生小结:同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们的分数也就不同。

【评析:利用身边的资源巧妙引导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思维得到极至发展,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没。

】3、活动三:圈一圈,画一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图纸,我们来动手圈出圆的1/4,花的3/4。

生动手圈,师巡视,生交流汇报(投影展示)。

生1:我把16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1份。

生2:我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

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在圈一圈环节表现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方格纸来动手画一画。

(展示,交流,评价)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屏幕上问题(课件展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生1:假如小明有8元钱,平均分成4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小芳有8元钱,也平均分成4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少。

生2:如果小芳有4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小明有24元钱,仅管小明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6元钱。

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多。

师:他们说得太精彩了!生1的例子是他们零花钱一样多,因为小芳捐的份数多,所以捐的钱就多。

而生2的举的例子更有意思,他认为如果他们的零花钱不一样多,小明的零花钱比小芳多,尽管捐的份量少,但还是比小芳多。

这里的“尽管”一词用得精彩,说明他对“不确定”是很有认识的。

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捐一样多呢?生:有师:能不能也举个例子?(生思考约1分钟后举手要求发言)生:假如小芳零花钱有4元,她捐了1/4,就是捐了3元。

假如小明有12元,把它平均分成4份,捐出的1份,正好也是3元,他们捐款数就是一样多。

师:你说得太好了。

(生也兴奋的鼓起掌来)【评析:利用课本的习题并加以改造,既巩固新课知识,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生: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生2:如果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部分量就不同。

师:说得非常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真高兴,下课。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第11页/ 总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