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翻译论文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感悟梁冰英语一班学号:1203613007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顾名思义,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指出了英语、汉语、西方文化、汉语文化的不同,更解释了为何不同,这也是我获益最大的地方。
例如,英语的句子语法注重逻辑性,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西方人的思想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影响,而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所以汉语语法不拘泥于形式,偏重于意会。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中引用许多中外名家的观点和例证,并对其加以对比,使英汉的对比研究不再是单单的罗列,而是对语言的思考。
比如,作者在讲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这一章节时提到,西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英语并不是越“静”越好,也有文体学家认为兜着圈子以“静”代“动”的弱化表达法的滥用反而会使表达显得累赘、缺乏生气;同时,许多学者主张多用活泼的词减少英语的静态倾向。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对中西方思维的理解也会穿插其中,相信这也是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一个重复记忆和思考。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第一篇: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二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学习的,我们自己学习也许连皮毛都理解不了,更别谈去理解。
所以老师就能够很好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老师也确实如此在做。
在学完绪论以及课文的前两章后,我们对英汉对比研究也有了更深一步的兴趣,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
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
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
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
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
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
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
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
翻译比读报告
英汉比读报告——简·奥斯丁的《爱玛》(Emma)一直很钟情于简·奥斯丁的小说,作品中总透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恬静而舒适。
看过她的大部分作品,很惭愧看的英文原版的不多,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爱玛》,还是有点感触的。
有人说她是一位擅长在“一点点(两寸宽) 象牙上精心雕凿”青年男女婚恋生活的女作家,她文笔细腻,叙述独特。
两百多年来, 她的作品广为流传, 被无数读者和批评家喜爱和鉴赏。
人们惊叹她作品的取材平凡却构思巧妙; 故事的发展悠闲却天衣无缝; 语言幽默机智却真实自然。
她的很多作品被拍成电影,所体现的效果亦是不错。
简·奥斯丁于1775 年12 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父亲是个学识渊博的牧师,母亲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家庭的影响下, 奥斯丁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为她后来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奥斯丁一家长期居住在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农村, 所接触的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牧师。
因此, 她的小说多是描写恬静舒适的田园式中产阶级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时时都透露着女性主义的气息,《傲慢与偏见》亦是明显。
翻译要求“信、达、雅”,“忠实原文的原则”。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主义翻译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不是意义的传送,而是意义的重新加工( reworking)”,也就是说,女性主义翻译更像是一种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主体性写作。
译者在翻译中除了体现翻译的忠实性,更要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爱玛》是简·奥斯丁的第五部作品, 也是她唯一一部用主人公名字命名的作品,是奥斯丁最喜爱的作品,众多评论家对它讽刺幽默的语言以及它的道德价值观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品主要描写了几对适龄男女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 以及主人公爱玛成长和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一道德完善的过程, 实际上是爱玛摈弃个人追求和浪漫幻想, 逐渐被世俗同化和被风俗社会所吞噬的过程。
查阅了相关书籍,刘重德先生对《爱玛》做过很好的翻译,并重新校阅和再版,整体文章已经翻译的相当好了,不管是文字的处理还是涉及到文化背景的翻译都恰当好处。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英汉对比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比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此篇文字正是讲明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的基础与重要,并且从各个方面阐述了英语和汉语对应学习在我们的英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人们了解世界观察世界有很多的方法,而互相比较是这许多方法之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比较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
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
英语与我们母语汉语的比较对比是以这种理论为最基本的根基,对英汉做互相比较的分析,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相通之处和区别,在长久以来的英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日益意识到了英汉对比对我们英文教学的重要性!一、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实,所有语言的相通之处就是英语和汉语对比学习的根基与先决条件,没有相通之处就没有比较的必要。
人们的生理和生存空间的共同性首先决定了人们大脑思维也具有相通性。
所有的语言和人们大脑思维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通之处,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就是通过大脑思维后的声音体现。
因此,人们的所有语言存在的一切规律都必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人类语言的共性大体可分为形式共性和功能共性两大类。
前者如语序、否定形式等,后者如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
再就是,根据所有语言学习时得出的互相迁移的理论而言,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具有的底蕴对将要获取的新知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迁移的理论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当我们学习的汉语的许多特征跟要学的外语比较接近或一样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正迁移”,对这些外语的学习会产生比较好的影响;适得其反,假如我们的汉语的特征与要学习的外语不同而且反差比较大的话,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利于我们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极大的妨碍我们对语言的学习。
二、英汉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学者前辈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语言对比方法的重要性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意义。
英汉对比研究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
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文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英汉概念结构对比》-读书报告心得
形合意合角度下汉英语言的差异——读《英汉概念结构对比》有感本人在学期期间曾在课上听过老师说这样一句话:做好翻译,必须掌握住英汉语言的差异。
为此本人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由陆国强先生编写的《英汉概念结构对比》一书,对这个事情颇有感触。
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意识英汉翻译中信息不对等的根本原因,我们在上课时就经常讲到说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而汉语重意合,因此不难想象,在我们分析这两种语言时往往需要注重不同的方面。
形合与意合中的“合”是其最核心的特征,是指将语言单位实现由零到整的聚集手法,通常来说,形合中的合是体现在形态和形式上的贴合,这两者之间存在异同,也存在重合,聚焦的关键点不同,形态更为具体,是指词的变化,而形式通常指一种语言的结构层次,与形态可以认为存在从属关系。
汉字主要由会意字和形声字构成,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态具有传递语义信息的功能;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文字与语音关系密切,与意义的关系则不密切。
与汉语重语义的特征相比较,英语则更加偏重于形式,如前后缀、屈折变化等规则,有很强的形合性。
改变英语的词缀便可以使词性发生变化。
如:sleep—asleep、wake—awake 等;又如action、teacher、successful 等是通过分别加—tion、—er、—ful 等后缀从而产生新的词或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这种显性公式化的通用词缀的使用,就是英语形合特征的体现。
虽说,汉语中也有词缀,但是汉语中的词缀更多的是语音上的变换,大部分的词缀使用与否不影响词语的词义或词性,不带有强制性。
而相比之下,英语的词缀则是语法上的概念,带有强制性。
去掉的话,会改变词语本身的意义、词性或使用功能。
汉语词语的逻辑构成基本遵循的是语义上的先后、大小、重轻及因果关系。
如:“养活”、“扩大”等,这类词语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先“养”后“活”,先“扩”再“大”,这就是遵循时序的先后;又如:“年月”“厚薄”“高矮”“中国广东广州”等,这些词语都是按照时空大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组词,由表及里,从一般到具体。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ContrastiveStudiesofEng1ishandChinese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序近几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热潮,叫做汉英比较研究。
投身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注视着一位身居前列,奋勇争先的来自厦门的中年人一连淑能。
为什么连老师的成绩比许多人好呢?除了他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之外,我估计厦门大学的师、友,尤其是几位前辈学者的指点提携,对他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汉英比较研究有许多条路可走,连老师的着眼点是语法和修辞。
这是一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路。
他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0.Jespersen,H.W.Fow1er,R.Quirk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
脚踏实地,取材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
关于本书有什么内容,可供什么人使用,作者在前言中已经作了介绍,我不必饶舌。
但是书中有好些精采之处,我忍不住要说几句。
例如作者指出:1.英译汉往往要破句重组:Inthedoorway1ayat1easttwe1veumbre11asofa11sizesandco1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三白六色,大小不一。
2.英语用指物主语的句子,汉译往往要改用指人主语:Anideasudden1ystruck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汉译有时要用动词代替英语原句中的抽象名词:Hehadsurfacedwith1ess visibi1ity inthepo1icydecisions.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4.汉语“他能吃能睡”,英语该怎么说呢?rt Hecaneatands1eep,,?Whocannot?”Hecaneatwe11ands1eepwe11,,?"eatwe1Γ,可能指吃得好,肯花钱在食品上面。
作者的答案是:Heisagoodeaterandagoods1eeper.。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
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
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
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
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
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
【研究】刍议英汉对比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字】研究刍议英汉对比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王延春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有其共同之处,所以有的时候是一一对应的。
但是,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也有很多,而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正是造成很多高中生学习英语很痛苦,英语怎么学都学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只有通过英汉对比研究,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才能使高中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使高中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
一.进行英汉对比研究,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使学生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英语。
而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和文化习俗两方面。
(一)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不同1.英语结构紧密,句式呈树式结构;而汉语结构松散,句式呈竹状结构。
英语句子主干结构(即主、谓、宾)突出,有如树干,因为在表达复杂思想时,英语往往是先把句子的主语和主语动词这根主干竖起,然后再运用各种连接词或短语把各种成分一个一个挂靠上去,使整个句子看上去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而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则多借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顺序,或按逻辑顺序,逐层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
例 1.因为距离远,又缺乏交通工具,农村社会是与外界隔绝的。
这种隔绝状态,由于通讯工具不足,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e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are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例2.She had such a kindly, smiling, tender, gentle, 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她心地厚道,性格温柔,气量又大,为人乐观。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本课憧憬对于这么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本班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复杂情况,如何更好的交流配合;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无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手段,甚至跨学科的交流配合都是空前,大量的著作想法不断地更新着我们,无论是从传统上课形式到数字化的转变,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契合,都对大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去接受改变,走在时代的前沿。
因此希望这节课能交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新事物,新思想,通过对比研究的手段,如何更好的内化到每个个体。
阅读书目和文章是否能考虑提前发布,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某一周因其他突发事宜无法准备课程资料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后感该文出自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可见其学术价值非同小可。
本文共有参考文献101条,被后续引证35条,作为本世纪初的对比语言学阶段性著作,可读性非常强,也为后续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总结了上世纪截止2001年近百年时间段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以1977年作为分水岭,阐述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个人之言到学科研究的过程,从对比实践为主到有自觉学科意识,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分析,总结了汉英对比在20世纪巨大的突破,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选择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该学科的入门代表作,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文章发表到今日的15年间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各类学科技术、跨学科交流、论文撰写更是突飞猛进,新的想法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作者现如今更是业内脍炙人口的学术大家。
因此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我们学习英、汉教学,特别是在两者对比研究下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比及对比史的研究,整理了国内外语言大家们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著作,从德国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开始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Otto Jespersen)促使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则是马建忠先生及其代表作《马氏文通》开始。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I. 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ead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report will exa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reading habit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reading.II. English Reading Culture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ursuit both for personal enjoyment and education.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read from a young age, and many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before they even start school.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also a common pastime, with many people choosing reading as a way to relax and unwind.III. Chinese Reading CultureIn Chinese culture, reading is also seen as a beneficial activity, but the emphasis is more on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Children are taught to read at a young age, and much of their education is based onreading and memorizing classic texts. Adults also value reading, but it is often seen as a means to an end rather than an end in itself. Reading is viewed as a way to gain knowledge and improve oneself.IV.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eadingAlthough both cultures value reading, there are some key differences in the way it is viewed and practic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ading is seen as a leisure activity, while in China it is more of a formal pursuit. This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type of materials people read, with English readers more likely to read fiction and Chinese readers more likely to focus on classical texts.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for pleasure. While English readers often choose book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astes, Chinese readers often select books based on their educational or professional needs. English readers also tend to read for shorter periods of time and at a faster pace than Chinese readers, who may spend hours poring over a text.V.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ading cul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are rooted in cultural attitudes and educational systems.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oth cultures share a common apprecia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recognizing and appreci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reading plays in our lives.。
英语笔译中的英汉对比研究
英语笔译中的英汉对比研究摘要:无论是在英语笔译的学习实践中,还是工作岗位上,译文的质量是衡量译者语言知识储备与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甚至直接影响到成绩或是业绩的好坏。
要想输出最佳译文,就要深入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区别。
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必然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对二者进行分析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从形合与意合、简单与繁复、静态与动态三大方面浅析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结合具体例句加以分析。
希望该研究可以为英语笔译领域做出贡献。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翻译方法;语言差别;英语笔译1引言笔译是通过笔头翻译的形式,将源语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转换成目标语言。
随着近几年全球化、地球村、命运共同体等发展趋势,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的文化也更加交融,这就需要更多译员去充当中间“桥梁”。
为了相应国家号召、实现个人价值,我们英语笔译人员除了应当掌握英汉两种语言词汇外,还需要深刻了解语言差别,这样才能翻译出最贴合原义的文章。
而对于笔译学生来说,阅读英文著作或是查阅文献时,总是遇到长难句,这些句子少则两三行,多则四五行,这也无疑加大了翻译难度,所以比较两种语言特点对于翻译教学和实践必不可少。
近几年,我国有不少学者在英汉对比方面进行研究。
陈定安编著的《英汉比较与翻译》,其中就从词性、词汇、词序、成语、思维等角度进行分析;蒋玉琴编写的《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英语长句》主要从三大方面对英汉语言进行分析,并提出四种做好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赵黎撰写的《英汉对比分析与口译教学》讲解了分析两种语言对口译的影响,目的是提高译者语言能力。
连淑能编著的《英汉对比研究》从语法特点、修辞手法、文化方面出发,列出十大专题详细阐述英汉差异,旁征博引,对后世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本篇文章着重分析英汉差别,举例分析,切实希望帮助笔译学者和其他翻译人员提高语言基础和水平,能够为翻译领域做出一定贡献。
2形合与意合形合是指用语言形式手段将词语、分句等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而表达逻辑和意义,常见于英语句式中;意合是指不需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用分句或是词语来表达句子的意义和逻辑即可,常用于汉语中。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英熟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语言之一。
熟语是一种固定化常用的短语,具有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因此,比较汉英熟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汉英熟语,可以增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为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汉英熟语的使用和形成机制,探究这些熟语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意义和功能。
研究汉英熟语的异同,可以揭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交际障碍,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策略。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比较汉英熟语:1.语言形式比较中英语境中常见的熟语,分析它们的形式和句法结构,揭示汉英熟语设定的内在规律和语用特点。
2.文化内涵分析汉英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熟语的使用和传承。
3.语言功能考察汉英熟语的语言功能和交际效应,探究汉英熟语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和特点,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实践指导。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收集和整理有关汉英熟语的研究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
2.实证研究法:参考现有的汉英语料库,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比较汉英熟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其具体表达和语用特点。
3.问卷调查法:编制问卷,对不同背景的被试进行调查,了解汉英熟语在不同人群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揭示汉英熟语的形成机制和语用特点,为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2.分析汉英熟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熟语的使用和传承方式,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3.归纳汉英熟语的交际功能和效应,为汉英跨文化交际提供实践策略。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提高汉英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2.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减少语言障碍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不适和误解。
3.为汉英熟语教学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
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
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
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such as in writing, Westerners like to quote experts and scholars, especially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view,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ten use leaders and great word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is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b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of the three generally formed Chinese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该书的着眼点是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虽然很多地方在平时会略有体会,但在读了作者的具体清晰的对比罗列讲解以及权威例证之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平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随着翻译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及老师课堂上不断地指引讲解,对翻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也越发感受到要想学好一门语言,翻译好一门语言,如果对其国家的文化和其本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翻译好这门语言的。
语的表现方法、思维方式等等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
读了《英汉对比研究》,除了对连淑能大师的佩服之外,真的是受益匪浅,不只是对翻译而言,对我的整个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将主要依照英汉语言文化的具体章节谈一下我读后的所学所获所想,综合语与分析语首先,英语词的形态变化较灵活,比如有灵活多变的前缀和后缀,也有动词和静词词形的变化等而汉语则不受严谨主谓结构的约束,也很少使用关联词语,注重时间和事理的顺序,且多用四字格,属于明显的重形不重意的语言。
因此在这一点上较英语而言,汉语较为简洁。
繁复与简短这里指的是句子的长短,英语较繁复,汉语则较短。
这与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关系密切。
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从属结构,句子可以向后不断扩展,从句环环相扣,再加上短语,往往显得句子繁长,其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也是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文句子特点是向前延伸或重组分割,也仍旧受到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通常先摆事实后讲道理,所以语序比较自然,也因此句首开放、句尾收缩;总之,很难像英语那样一直向后扩展延伸,所以中文体现出比较简短的特点。
物称与人称物称与人称分别指的是英语和汉语的主语叙述方法。
英语多采用被动式结构,汉语多用主动形式。
被动与主动英语中的被动句与物称倾向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同时,英语重形合和灵活多变的的特点也增加了被动句的使用频率。
尤其是正式文体的被动句使用更多。
间接与直接间接指英语表达比较委婉含蓄,汉语倾向于直接。
汉语多用敬辞、谦辞和婉言,但这样的表述方式也不如英语里那样流行,近年来汉语学家也一直提倡准确、鲜明的文风。
替换与重复忌重复是英语的一大特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译英时一定要回避过多重复,否则翻译出来的英文只能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词汇贫乏。
了解这些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平时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比如,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
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
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
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
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