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
11121607 机自学院
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对于中国怎样才能脱离当时的困境,蒋廷黻继而对:“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些问题作了自己的论证,他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过程中认识到必须用“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虽然蒋廷黻不可能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但是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的震撼当初迅速走上维新之路呢?他回答到: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
一民族的致命伤
在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一句话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近代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与屈辱,都与民族的惰性有着极大的关系。鸦片战争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那时的中国就如蒋廷黻所说的,是一个仍滞留于中古的国家,“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近代文明,所以鸦片战争在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倒向了英国。但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如果国人能够早点觉悟,那么远东的近代史恐怕要完全改写了,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在战争前后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对于这个问题,蒋廷黻的想法是: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
得要人们做出变革极不容易;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实行改革必然会影响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的利益,反对也随之而来;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总有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本书中第一章对于国人对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反应让我们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式,丢失了国家主权却还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外交成功。
二自强及失败
接连的战争失败让部分人认识到西洋的军事是优于中国的,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部分,以恭亲王、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启了国防近代化的进程。他们办军工厂,设武备学堂,派遣军官留洋,创立工厂支持国防费用。但是任何的改革在古老的封建制度下都不可必免的会受到重重阻力,这不仅包括外界的反对,也包括改革者自身的局限性,在旧有的体制下进行军事改革无疑不可能成功,但是改革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去改变中国的体制与文化,这种不触及根源的改革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甲午战败只是为它划下了结束的句号。
三瓜分及民族复兴
甲午战败引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各国都在中国划分利益,看到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一些有识分子站了出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提倡政治改革,在光绪的支持下,开始了维新变法。但是顽固势力的阻力无疑是巨大的,变法仅仅推行百日就失败了。书中蒋廷黻对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很是认同,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伟大是古今无比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是民族唯一复兴的路径,相比于李鸿章等人的自强,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及义和团的反对现代化,孙中山的思想都是极为伟大的。辛亥革命打倒了满清,虽然扫除了民族复兴的一个障碍,但是民国元年的民国还不具备民国的条件,民族内在的各种矛盾还依然没有就解决,军权就是政权的结果就是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而蒋廷黻认为遵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实行军政、训政、宪政就可以让国家逐步走向近代化。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