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赵世家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1.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导入。

二.解题。

1.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学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下列提示语,说出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作者。

世界文化名人粽子龙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屈原的名声很大,那么,你想知道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怎能样评价屈原的吗?二、研习1、“任”(信任)与“疏”(疏远)“任”——“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疏”——“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2、研读第三小节:评价《离骚》(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记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议论:①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苏教版语文高二-6.17赵世家教案1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6.17赵世家教案1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6.17《赵世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了解《赵世家》的内容及相关文化背景。

3、通过《赵世家》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史记》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索、匿、累、攘”等实词的意思和“孰、微、殆、焉”等虚词的用法,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2、借鉴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赵世家》的内容,了解“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的故事。

2、重点学习“赵氏孤儿”部分,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句话是赞誉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试想,当初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世家的记述,他也不会创作出这样杰出的作品,更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写的《赵世家》(板书)二、熟悉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内容,试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

明确:“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2、提学生读课文“赵氏孤儿”部分,其他学生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3、老师归纳整理:扞(hn)蹯(fn)胹(r) 拊(fǔ) 噣(zhu ) 齐衰(cuī) 三、梳理重要实、虚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1、通假字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衣以文葆文,同“纹”故见龟策见,同“现”2、一词多义为:盾为国多难因为是为灵公是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做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做以:盾以得亡而以臣弑君凭……的身份韩厥具以实告把彼以我为能成事认为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3、重点实词释其適子而更求君舍弃赵盾骤谏屡次朔为晋将下军救郑率领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违背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使……断绝,遗憾唯君图之希望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如果不是4、特殊句式发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状语后置与楚庄王战河上状语后置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四、分析“赵氏孤儿”部分1、第一至三节中作者详写赵盾,略写赵朔,联系上下文有什么事作用?明确:从内容上看,为下文屠岸贾灭赵氏提供了机口,使叙述的事件脉络清楚,易于理解。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夏本纪1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夏本纪1

夏本纪课文学问梳理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音:gǔn】,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义:做】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义:怀抱,包围】山襄【义:冲上,漫上】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义:违反】命毁族,不行。

”四岳曰:“等【义:比较,衡量】之未有贤于【义:比】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义:在这时候】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义:代理执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治水无状,乃殛【音:jí;义:流放,放逐】鲧于【义:到】羽山以【义:而】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义:正确】。

于是舜举【义:选拔】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义:同“汝”,你,其次人称代词】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音: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义:还是】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义:灵敏】克【义:能】勤【义:勤苦,劳苦】;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义:称量,权衡】以【义:而】出;亹亹【音:wěi】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义:百官】兴人徒以傅【音:fū;义:同“敷”,分布】土,行山表【义:表记】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义:为……痛心】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义:同“洫”,田间水道】。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音:qiāo】,山行乘輂。

左准绳,右法规,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义:堤防,堤岸,这里用作动词,筑堤防】九泽,度【义:测量,勘测】九山。

令益予【义:发给,发放】众庶稻,可种卑湿。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二、简介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三、文题讲解四、背景材料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阅读下文,完成1—4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 ( 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 。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 ( 怎么 ) 能与国士之衣哉 ? ”戎夷曰:“嗟乎 ! 道其不济夫 !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 . 解释下列词语:a . 子与我衣,与:b . 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c .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d . 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 .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 “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B . 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 . 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D . 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 . 本文表现了戎夷 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五、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第一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项羽本纪[知识目标] 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 1.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思想目标] 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

(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

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

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

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二.初步感知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鲁周公世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鲁周公世家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 • • • • •
未敢训周公: • 王朝步自周: • 相土: • 营成周洛邑: • 卜居焉: • 遂国之: • 南面倍依以朝诸 • 侯: • 北面就臣位: •
训,责备。(周公的诗歌含 讽谏义) 朝,朝拜。步,步行。 勘察地形。 营成周(于)洛邑。营,营 造。 在驻地占卜。 国,建国都。 倍依,背向着屏风。朝,使 朝拜。 面向北到臣位上。
同“襁褓”,婴儿,本文中好 象是幼儿。 畔,同“叛”,反叛。 摄,统管。行政,国政。当国, 主持国家大权。 成周,使周的事业完满,成, 使动用法。 卒,始终。相,辅佐。 贱,地位低。 洗一回澡三次揪自己的头发 (提醒自己)。 吃一次饭三次来不及咽而吐出 (接待或者找寻他人)。 慎,千万。无以,不要因为。 骄人,在别人面前骄傲。

• •
作业 1、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 以继殷祀 • 以夹武王,衅社 •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 与圭归 • 王其无害,旦新受命 三王 必葬我成周, 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 成王执书以泣 • 自今后其无缪卜乎 •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 • • • • • (介词,来) (介词,来) ( 介词,拿,把) (其,加强语气) (介词,来) (连词,同“而”, 表承接) • (其:加强语气。) • (其:语气副词, 表示推测)
• • • •
• • • • • •
• 俟,等候。 以俟尔命: 发书视之: • 发,打开。 • 信,确实,果然。 信吉: • 其,语气副词,表 王其无害: 猜测,大概。 • 是,宾语前置的标 维长终是图: 志,维,只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规划。
• 这种方法能保佑您。 兹,此,这。念, 考虑。
总结探讨
• 1、在《太史公自序》里,司马迁这样评价周公:“夫天下 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 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可见,他对周公不 但有一种深厚德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 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从《鲁周公世家》的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这种崇敬之情? 作者通过详细的叙述周公的一生,用和主人公性格一致的 深沉有力的语言为我们竖立了一个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 鞠躬尽瘁的君子形象,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崇敬 之情。 2、司马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在他的一生中是如 何实践的? 司马迁本来除了修史之外,还想另有作为,因为李陵事件, 他面临两种选择,一种 “引决自裁”,维持节操,保护尊 严;一种是接受腐刑,背上一辈子的耻辱。他痛苦地选择 了隐忍苟存,以“立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在 《鲁周公世家》中极力赞扬了周公,寄予着自己对人格榜 样的向往。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刺客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苏教版语文高二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语文高二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一、作者、《史记》《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鲁周公世家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鲁周公世家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鲁周公世家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1、了解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理解作者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与本纪比较,明确“世家”所记述的是哪些人的事迹。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2、通过概括周公的生平事迹来体会学习周公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部分文言字词的理解教学设想:本文准备上四课时左右,前三课时疏通全文字词注音、字义及句子理解,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课时以概括归纳为主。

分析周公事迹及精神,总结文章主题、艺术特色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世家”,《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共30篇。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要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可见,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地来看,周、孔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泯灭个性,过于保守,强调等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缛的礼仪……凡此种种,要批判地对待。

另外,司马迁对周公的极度褒扬之中,也表现出司马迁思想的局限。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孔子世家1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孔子世家1

孔子世家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品质,生疏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抱负主见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力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言学问2、生疏孔子的抱负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孔子是我国古代出名的思想家和宏大的训练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具体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争辩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忱,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照旧不减。

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跑游说。

虽然处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训练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训练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学问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训练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训练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宏大训练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学问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留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呈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亮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憧憬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得亲切感人。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年表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六国年表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六国年表第1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习目标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

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

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

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

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

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

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1、文言词语:⑴一词多义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今秦杂戎翟之俗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逾:越过;攘:驱逐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

颇:大量学者牵于所闻牵:局限⑵古今异义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⑶通假字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通纵衡通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通“摈”,排斥。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赵世家教案课时1 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 "
学习目标:
1.理解《赵世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1、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

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

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

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见:同“现”。

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倍,通“悖”,背离,违背。

离:通“罹”,遭受。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

文,同“纹”。

秫:同“鈢”,长针。

2、词类活用:
1、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哀:为动用法,为、、、、、、而哀。

3、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一词多义: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即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

那就。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副词,立刻,马上。

立孤与死孰难?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固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