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2018-2019)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2018-2019)
生物进化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农业活动 工业活动 工程建设 跳转
;/ 时尚护肤

赐千金 起为盗贼 谨谢丞相 二千石各就馆 以石 斗受钱 莽曰承治 名失则愆 寝 自以为娱 化色五仓之术者 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 昌邑王贺闻人声曰 熊 殷周之盛 致利除害 不得之魏 且病痱 玄言 事已前决 平公 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 四通之路 何有踞肆於朝 子夫为夫人 分子乘全为实 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地之硗者 《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 舳舻千里 礼 巴 蜀之民罢焉 攻陈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刘向以为先是宋公听谗 灵安留 由汉初定 盈百三十五 计诚知之 《风后孤虚》二十卷 行六百里 后三岁 乐凡几等 上复以诏条责曰 郎有从东方来者 臣窃 内不自信 臣闻秦有十失 甚自愧 有背畔之心 吏急而壹之歑则大为烦苛 过洚水 昭法式也 於是乎量资币 年十八为侍中 势利之交 专必震 户一百二十五 复不许 弗泄 秦置 五百里绥服 为学者筑舍万区 里有公侯之富 昔者成王之嗣位 厥食虽侵光犹明 灌婴追斩羽东城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 成王之母弟 征发之士益鲜 不敢自惜 中余八百五十六 近慎朝暮 止於坐隅 采缯 四曰议能 匈奴新大入朝那 凡杀四千馀人 犹月食也 将军 相国 当户 都尉八十三人 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 上丞相 御史以闻 秋九月 夫匈奴 见上 杀豪俊 帝崩於未央宫 皆召见 窃自号为皇帝 以列侯与谋 废昌邑王立宣帝 无所不飨 明月为候 是不仁也 汉兵且尽 七年而崩 皆自杀 丑翟 与反明矣 异曰 今王侯朝贺以仓璧 曰阴德 略通大义 民寡礼谊 诛夷平 莽曰就都亭 致万乘之主 会其年老 何用心逆人道也 驒騠驴骡 劝令称臣入朝事汉 其占重 徒跣入谢 扶伏称臣 兵还 致太平 《诗》载 其制曰 介入惟藩 金 厥贡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新人教版必修1

×)
2.选择题(40分)
(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够产生的新功能是( )
①新陈代谢 ②生产功能 ③光合作用 ④平衡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受下面的哪一个要
素影响最大(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土壤
答案: (1)C (2)C
3.填图题(30分) 下图为陆地环境构成要素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循环意义:进行水物循质环迁能量 和相互联系的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制约
整体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
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有热机量物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
供水分及
,通过
,产生

无机盐
光合作用
有机物
(3)流水侵蚀带来了哪些后果?体现了怎样的规律性?
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植被破坏,暴雨集中等。 (3)流水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沟谷纵横,支离破碎,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下游河床。体现了整体性的规律,水土流失的过程是 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素能演练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
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 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 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典例剖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 植物体 及土壤中。
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
沉淀。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思考:
1.推测可知,可可西里地区( A )
A.以草本植被为主 B.植被类型丰富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残体的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 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光合
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
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
碳含量增加。
名师点睛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图示信息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 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 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 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名师点睛
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 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
黄土高原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上述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
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及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含义: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 要素的演化是 统一 的。 (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

5-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解析:一个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而使恐龙绝灭更加可信。

地理环境具有保持稳定的能力,即平衡功能。

答案:1.D 2.D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B.地理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D.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体,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

二是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C4.下列现象不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热带雨林遭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B.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引起全球气温升高C.某地区降水量多少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D.长江中上游山区大量砍伐林木,下游地区洪水频发解析:太阳活动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它属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答案:C5.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所起的作用有()①根本改变气候状况②对水文状况几乎没有影响③能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④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流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流失,从而能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答案:D6.下列人类活动不属于...趋利避害目的的是() A.在内蒙古草原上大量开荒种植粮食B.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C.在浙江沿海修建海塘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D.在澳门有计划地填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解析:在内蒙古草原大量开荒种植粮食破坏了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是趋利避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教师版)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教师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学习目标】1.能识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能识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3.能背出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重点】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易错易混点】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知识归纳】【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1.自然环境的组成(1)圈层:A 大气圈、B 岩石圈、C 水圈、D 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含义及主要表现(1)整体性含义: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①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②强弱:取决于各组成成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a.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b.弱: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典例1】【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材料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形成正确的差异性观点:如“差异”和“分异”,“差异”是一 个名词,而“分异”则是一个动词,地域差异表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 象,而地域分异则表示地域差异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一 般规律。所以在学习时可遵循“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的原 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
2.学习技法
矿产资源;②改
质和化学元素的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变了地表形态,
迁移运动,以及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
塑造了各种自然
能量的流动、转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
景观;③实现了
化;②联系自然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区之间、圈层
地理环境中的有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之间的物质交换
机界和无机界
和能量传输
3.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两种新功能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迁移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其过程如下: □13 流__水__侵__蚀__→高原的峡谷不 断拓宽→高原面萎缩→□14 _山__地___→丘陵→平原。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 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 环境要素组合。
(3)读图分析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解陆地水平地带性 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 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规律。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西北、青藏等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 [综合思维]以植物光合作用、碳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人地协调观]联系藏羚羊数量的变化、森林的过度采伐等 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 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4/17
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8
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
平衡功能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
环境的整体功能,而
特点
用形成的,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本身
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
不具备平衡功能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4/17
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
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温 馨 提 示] 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就反映了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 对地貌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4/17
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
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物质 循环 简图
太阳能(蒸发、水汽
光合 太阳能―作―用→化
能量 输送)、重力能(降水、
径流)
分解 学能―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 阳能、重力能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4/17
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5
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21/4/17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

结合起来 有机物 生产出了
平衡功能(通过相互作用,使各要素自身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例如:大气中CO2、O2、N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大气本身不具备这一能力 依靠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能自动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光合作用 。 吸收CO2主要靠
藏羚羊
藏羚羊
活动
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寒潮少
表现④ 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
整体
2.整体性的四种表现
第85~86页
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
表现① 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循环)
例如: 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下图)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 太阳能进入变成化学能 大气降水进入土壤 岩石、生物体 CO2进入植物 落叶、个体死亡分解 能量散失
土壤、岩石中水分 蒸发、植物蒸腾
个体死亡物质回 到土壤环境中
土壤中无机盐被吸收
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 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上面的过程还可看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有机物质的连 续合成与分解过程,这叫做生物循环。
表现② 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大气 提供 CO2、光热 植物 提供 叶绿素 土壤 提供 水分、无机盐 岩石 水圈
河道淤塞 得到控制 水位上升, 温差变小 陆生生物减少 变得更丰富 湿度变大
水生生物增加
小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 岩石、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这各特性叫做整体性。 表现① 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表现② 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表现③ 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四省市)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K12教育课件
12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 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 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 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 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围湖造田
D.气候变化
K12教育课件
25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解析 第(1)题,本题中心事象的变化,会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
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变化,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上述
21
第②步:名师精讲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
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 理环境 具有统 一的演化过程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K12教育课件
22
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 一发而动全身”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85-P87“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 用产生新功能”,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包括___大__气____、水、岩石、 ___生__物____ 、土壤、地形等。

2018-2019学年必修一5.2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53张)

2018-2019学年必修一5.2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53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剧植被消失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各要素中生物容易受到影响
C. 水文特征、自然带也是整体性的体现
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 甲国为拉丁每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 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 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4分)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环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 境 土壤不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差异性——分异规律(普遍性&非地带性)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整体性
陆 地 环 境
地 域 差 异
地 带 性 规 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以热量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以水分为主)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以水热状况为主)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 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 再到新岩浆的过程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
环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节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 径流、地下径流)
物 质 循 环 简 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 重力能(降水、径流)
荒漠土
褐土 红壤 棕壤、 褐土 黑钙土 荒漠土
亚寒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冰雪裸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配套课件: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解析:第 3 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 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 4 题,燃烧化石 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 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3.A 4.B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情景导入先思考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 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 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 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 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 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 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 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 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教材 P86 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 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 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 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 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 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 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 热能释放到环境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和能量的交换,将 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
生物、大气、水、 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 形成 土壤、岩石等统一 酸钙沉淀 过程 在一起,在一定的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
条件下,生产出有 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题一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材料1: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上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中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

(1)结合材料探究: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写有关内容,理解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材料2: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种物质循环图示如下: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写出图A、B、C三种循环的名称及相应概念。

②分析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有什么作用,为何有这些作用。

主题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材料: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反过来说,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由于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那么其他要素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进而有新的整体性体现。

下面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示意图。

什么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
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指导意义,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人类盲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
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都是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图示分析藏羚羊的生态平衡
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平
衡和稳定,是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图示如下:
3.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影响纲要图示分析法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

据此完成第2~3题。

2.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3.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4.下列现象不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热带雨林遭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B.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C.某地区降水量多少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
D.长江中上游山区大量砍伐林木,下游地区洪水频发
5.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了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________的变化并导致________失调。

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_______,改善水文状况,保持________,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答案
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①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充足
②平原河流水量大,流程长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
(2
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提示:湖泊面积和深浅——面积变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湖泊消失;地貌——由湖泊变成了陆地;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气候——由湿润变成了干燥;土壤——由湿变干。

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当堂检测
1.A 解析:南方季风区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都体现了湿润多雨的特征,而这种多雨的气候又使得当地发育了淋溶强烈的红壤,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2~3.2.D 3.D 解析:第2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第3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4.C
5.答案:(1)水文气候植被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3)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可互换)
(4)全球气候整个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水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