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2篇
文言文短篇及注释六篇(课外积累)

文言文短篇及注释六篇(课外积累)以下是六篇文言文短篇及注释,这些文章均选自课外读物,旨在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惘,陷入困境。
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2.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苦、劳、饿、空、拂乱、动、忍:均为使动用法。
曾:通“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挨饿,使他的身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3.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注释】坳堂:屋中的低洼处。
芥:小草。
胶:粘住。
夭阏:阻塞。
图南:计划向南飞。
【译文】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那么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下方向它托着翅膀,然后才能往南飞。
4.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注释】属:通“嘱”。
委托,托人转告。
存:活下去。
好:喜好。
能:能力。
诺:答应。
【译文】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告诉孟尝君,希望能在他门下寄居求食。
文言文课外

文言文课外
1.《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遂烹彘也。
2.《韩信将兵》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3.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课外文言文【最新7篇】

课外文言文【最新7篇】课外文言文篇一课外文言文(一)徐孺子的故事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
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请用两个“/”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三)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1.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
2.请用三个/给文中划线句断句: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四)太祖视察东阁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二篇《韩康伯不畏天寒》(陆续更新)

①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连词,表因果
②潭西南而望 连词,பைடு நூலகம்修饰
A.是
B.否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②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代指韩康伯
A.是
B.否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4.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而”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3.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其”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母问其故
②其如土石何?
1.下列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得襦:同“只”
B.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C.寻作复裈:寻得,寻找 D.母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寻:不久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 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 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 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初二必读6篇课外文言文

初二必读6篇课外文言文(一)观月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①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②③④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尽却:全部退去。
③童隶:书童仆役。
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宜:(2)其具是四美者与是: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1.(1)适合。
(2)这。
2.B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参考译文]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它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选【001篇】《赵襄主学御》所谓“赵襄主学御”是一句古时的谚语,出自《韩非子·喻老》,换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
这句古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01 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02译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
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
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
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03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文言文传承着我国古典文化,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地中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一起看看吧!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一)1、孙子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後,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2、吴起列传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於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3、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这篇关于初⼀课外⽂⾔⽂阅读,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唐太宗论⼸⽮上①谓太⼦少师②萧璃⽇:“朕少好⼸⽮,得良⼸⼗数,⾃谓⽆以加,近以⽰⼸⼯③,乃⽇‘皆⾮良材’。
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指李世民。
②太⼦少师:指教皇太⼦读书的官员。
③⼸⼯:造⼸的⼯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 (2)皆⾮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2、句⼦翻译:朕问其故,⼯⽇:‘⽊⼼不直,则脉理皆邪④,⼸虽劲⽽发⽮不直。
’翻译:3、请⽤“/”给下⾯的句⼦断句。
(三处)朕以⼸⽮定四⽅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位怎样的君主?答:(⼆)齐宣王为⼤室,⼤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具②之,三年⽽未能成,群⾂莫敢谏者。
⾹居③问宣王⽈:“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为*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为⽆主。
”“敢问荆邦为有⾂乎?”王⽈:“为⽆⾂。
”居⽈:“今王为⼤室,三年⽽不能成,⽽群⾂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乎?”王⽈:“为⽆⾂。
”⾹居⽈:“⾂请避矣!”趋⽽出。
王⽈:“⾹⼦留!何谏寡⼈之晚也?”遽召尚书④⽈:“书之寡⼈不肖好为⼤室⾹⼦⽌寡⼈也。
”(选⾃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居:齐国⼤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官,负责掌管殿内⽂书。
1、解释下⾯的加点词语。
(1)以齐国之⼤具之( )(2)⽽群⾂莫敢谏者( )(3)趋⽽出( )(4)遽召尚书( )2、⽂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标出来。
郭常青语文在线(课外文言文短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篇1.课外文言文短篇精选子鱼论战左丘明〔先秦〕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这样做是得不到宽恕的。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课外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常考的课外文言文可能因地区和版本而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几篇可能会出现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
1. 《范滂传》:范滂少年时便怀有澄清天下之志。
后来受迫害遭遇坎坷,他不苟且附合俗流,在危难之中表现出英雄气概。
2. 《包拯传》:包拯出使辽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气。
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洁,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3. 《苏武传》:苏武坚守汉节,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最终被释放回汉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4. 《王羲之传》: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5. 《祖逖传》:祖逖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最终成为东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这些文言文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传记,它们描绘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成就和品质。
考试时可能会要求考生解释文言文中的词义、翻译句子或理解文章的主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十篇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

导语:课外文言文阅读往往是许多学生的短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需要大家积累,一般多从历史典故中出来,短小易懂。
十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1.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2. 老马识途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3.穿井得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课外文言文5篇

课外文言文5篇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4、写出由这那么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外文言文〔本站推荐篇三课外文言文阅读〔A级〕〔一〕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俟工〔sǐ〕:等待。
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之〔〕遂以还之〔〕..又尝教书于宦官家〔〕闻其侄有他事南来〔〕..3、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二〕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④里许。
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那么阖。
‛..⑤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注] ①庚寅:指1650年。
②小奚:小书童。
③木简:这里指木板。
④阖:关闭。
⑤牡下:上锁。
⑥爽然:假设有所失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
束〔〕许〔〕熟〔〕愠〔〕2、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那么阖。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4、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三〕上①尝沉着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朝三暮四宋有狙jū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kuì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 xùn⑥于己也。
先诳kuáng⑦之曰:“与若⑧芧xù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⑩“朝三暮四”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4.你从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二)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①从于桓huán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rèn⑤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霜业。
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③阳:山之南、水之北。
小学文言文(合集5篇)

小学文言文(合集5篇)1.小学文言文第1篇【原文】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注释】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
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
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
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
(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
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2.小学文言文第2篇(一)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
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
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
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
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
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2篇

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上乃悦。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
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
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一、解释加点的字。
(6分)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 4.妾闻.主圣臣忠( )二、翻译(4分)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四、唐太宗为什么想要杀掉魏徵?(2分)五、从文章中看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六、文章中的长孙皇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七、唐太宗的情绪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分)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
文言文课外阅读2篇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ù):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一、解释加点的词(5分)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6分)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3分)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四、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五、淳于髡的劝诫为什么会成功?(2分)六、在你看来寓言故事的作用是什么?(2分)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
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两篇初探
初三语文靳永彩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
2、能准确熟练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段)
教学方法:超前预习、课堂点拨、方法引导
学习流程:
(一)导入扣题
(二)文章研讨:超前展示、方法指导
(三)课堂小结
附学案:
文章一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宋学士文集》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1)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2)。
父怒挞(3)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4)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5)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6)若不见。
安阳韩性(7)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8).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1)忘:丢失(2)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3)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4)曷:通“何”,为什么听:听任(5)执策:策通“册”,拿着书(6)恬:安静的样子(7)韩性:绍兴人,大学者(8)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认真阅读,完成下面内容
1、默读课文,先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等资料,然后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2、大声读课文,各组长组织好大家,做到每个人都能熟读
3、学生个读,他生评议
4、解词:
文章二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5)不去,颐既觉(6),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
2.属(zhǔ):撰写。
3.见:拜见。
4.瞑坐:打瞌睡。
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
6.颐既觉:已经睡醒。
课堂流程:
一:借助工具书,读好字音,疏通文意
二:结合文章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文章题目为程门立雪,请回答:
程门中的程是指谁
立雪指在雪里站着,那站在雪里的人又是指谁?
他为何要立在雪里?
这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四:比较阅读:
文章一与文章二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方面表现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请写出来,
他们的行为或精神对你现在表现有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全面,不少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