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力 的烘 托而显 动感不 足 , “ 上明月共潮 生 ” 而 海 的“ ” 生 则有 奔腾 浩荡 的潮水来 烘托 , 予 了月 赋
的升 起 以活泼 泼的生命 。嘲涌 之 中的 明月仿佛 是大海 所生 的爱子 ,是 大海 涌 出的精灵 ,在江
潮 的痉挛 咆 哮中诞 生 ,在 海水 的 亲 吻下 浮荡 ,
趣 。尽 管 这一点 化不是 张若 虚 的专 利 ,如同时
张旭、 包融 齐 名 , “ 中 四士 ” 号 吴 。其作 大多 失 传, 以博 收繁 采 而闻名 的 《 唐 诗》 全 也仅 录存其 诗 两首 , 《 江花 月夜》 《 即 春 和 代答 闰梦 还》 。然
代的张九龄就有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望 月怀远》 的名句, 《 ) 但是相 比之下张若虚的
浮艳 , 为时 人所 鄙弃 、 判 。可是张若 虚竟 用此 批 旧题 写成 了这一 首堪称 “ 煌 巨制 ”的七 言长 煌
诗篇题 目,就令人 心驰神 往 。用 的虽是 旧 题, 春、 、 、 、 , 但 江 花 月 夜 这五 种事 物却极 富美 学 内涵地 集 中体 现了人 生 最 动人 的 良辰 美景 , 构 成 了诱 人探 寻 的奇 妙 的艺 术境 界 。 “ 事 开 头难 ” 好 的 开 头 是 成 功 的 一 万 ,“ 半” ,这 首 诗落笔擒题 , 首旬标 其 目 开头就 “ ,
感触 更 为独特 。“ 海上生 明月 ” 生 ” 的“ 因缺 少有
仅其中一首 《 舂江花月夜》就使诗人留名诗史 “ 竞为 大家 ” 使后人 对初 唐这道 “ 丽的风 景 ” , 亮
张若 虚充满 了神往 , 神往 于春 、 、 、 、 所 江 花 月 夜 创造 的那种 绮丽 美妙 艺术境 界 ,神往 于游。 缠
古诗词殿堂里昂然怒放着一株不屈的奇葩

古诗词殿堂里昂然怒放着一株不屈的奇葩作者:张帆林素娟来源:《课外语文·下》2017年第03期【摘要】李清照所写情词,写离别,寂寞,伤感,相思,都是真实情感之流泻,女性成了抒情主体。
她向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了女性的喜怒哀乐,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
其作品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情怀;奇葩;兴之骏逸;愁之销魂;志之不屈【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史,在古诗词殿堂里,流芳百世的男性骚人墨客不胜枚举,而女性词人却寥若星辰,李清照无疑是女性词人中的佼佼者,昂然怒放在古诗词殿堂里,久久不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朝杰出的婉约派词人。
李清照之所以能有文学上的成就,与她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影响,少年时便工诗善词,长大后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夫妇俩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幸运的,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好的教育,有机会发挥她的天才,成为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所写情词,写离别、寂寞、伤感、相思,都是真实情感之流泻,女性成了抒情主体。
她向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了女性的喜怒哀乐,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
其作品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我们可从她的诗词里一窥其独特的女性情怀,不屈的灵魂。
一、兴之骏逸叶嘉莹先生对李清照评价颇高,说其以女性写女性化的词,不但写得婉约、温馨,而且还具一种骏逸之致。
初入笔者眼帘的是她早期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少女时的李清照,天资聪颖,充溢着青春活力和生命热情。
在荷花初放的秋天里,一个闺阁女子,呼朋引伴,泛舟游历,率真活泼,兴致所至,饮酒酣畅,沉醉不知归路。
古代文学.

一.初唐时期。
或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
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3.王绩: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
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
5.四杰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中国诗苑的奇葩_数字诗(精)

・文学艺术・王文章中国字的诗奇葩诗歌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枯燥、单调、乏味的, 似乎与“形象”二字格格不入。
但是我国古今不少诗人却能将这看似枯乏的数字嵌入诗内, 而使之韵味无穷, 情趣陡增, 收到绝妙的艺术效果, 成为我国诗苑中一支美丽的奇葩。
譬如: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许多还不懂事的孩子都能将这首小诗背诵如流, 这与其中十个数字是不无关系的。
我国古诗浩如烟海, 。
, 。
, 。
, 像贺敬之的著名诗作《回延安》中就有许多是数字缀成的优美动人的诗句, 如:“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等等。
诗人柯原在“文革”中写了一首《无题》诗:一百个聪明人, 回答不了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 一根棍棒, 却能回答一百个聪明人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首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内容丰富、语言凝炼的好诗。
常用的入诗数字, 不外乎一至十和百、千、万。
这十三个数字在同一首诗内全部恰当地用上去的, 也许只有西汉卓文君写给她丈夫司马相如的那首著名的情诗了: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36・文学艺术・八行字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此诗真可谓是奇诗。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故二千年来这首诗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诗诚贵奇。
诗人郭小川就说过:“我一直主张‘奇’。
不是离奇古怪的‘奇’, 是出奇制胜的‘奇’。
”数字入诗用得巧确能起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有的数字诗, 初读时颇觉枯乏, 但读到最后却不由你不拍案称奇。
譬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便是。
请看: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秋望》原文及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 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 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 了基调。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 空。
二更: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北斗低横:秋天夜晚北斗七星到后半 夜斗柄会打横向下。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 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 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 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 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 之情溢于言外。
《秋望》原文及赏析 篇5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全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 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 怀。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 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教案二中国诗词界的奇葩《李清照》

中国诗词界的一朵奇葩—《李清照》教学目标: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认识到李清照作为一名伟大的女词人背后的辛酸和艰难,通过窥视她传奇的一生来了解她如何巾帼不让须眉,如何成为一代词宗的。
2.学习李清照的著名诗词《如梦令》和《声声慢》,了解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大意,力求能够背诵下来。
3.在熟透了解李清照传奇一生的基础上,给她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教学分析: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李清照完全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而是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且在金石书画上有非凡的造诣,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词诗作,如《一剪梅》,《点绛唇》,《浣溪沙》。
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这不仅在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更在于她充满诗情画意的才情。
了解李清照,不仅是对当时那个动荡年代的映射,更是要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也要勇敢,不卑不亢的生活下去,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李清照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才气,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信心。
教学重点:1.熟记《如梦令》和《声声慢》。
2.了解李清照传奇人生。
3.欣赏李清照词改编的歌曲《一剪梅》。
教学难点:熟记《如梦令》和《声声慢》。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同学们知道我们学得大多数诗词都是男性诗人或词人所作,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人,却是一位女词人,她的作品不多,虽然存世的只有70多篇,却能够和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平起平坐。
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15个世界名人,李清照就是一个,在外太空,唯一用中国古代女性命名的天体。
那么这位女词人到底有什么不同人常人的传奇经历呢?这节课,老师将带同学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世界。
二.人物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贺诡谲诗风浅探

李贺诡谲诗风及其原因浅探[摘要]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人当中,李贺当不愧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艺苑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
他在有生短短的二十七个年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幽艳奇幻的诗歌王国,开创了中唐一代“尚奇”“尚怪”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诡谲;原因;诗风一、诗风探源就如世人所称“鬼才”,李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描绘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奇异国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钟情于这诡谲的诗风呢?总的说来,有以下原因:1、诡谲诗风的文学渊源李贺独特诗风的形成与他吸收和借鉴了楚文化及诸多诗人创作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李贺的创作风格中,可以看到楚文化的渗透。
楚文化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南国文化,其想象的丰富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及的。
李贺便深受这独特的想象的影响。
杜牧在《李长吉诗歌序》中指出李贺的诗是“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附注中言“长吉诗约楚骚,而意取幽奥,辞取魂奇。
”这些都指出李贺与楚文化之间的文学渊源。
他经常把“楚辞系肘后”,随时“咽咽学楚吟”,“坐泛秦楚吟”,可见他对于楚文化是怀有深深的喜爱的。
有如《梦天》中扑朔迷离的月宫,《山鬼》般凄美艳丽的《苏小小墓》,《天上谣》、《仙人》中虚幻奇诡的仙境、神仙,《南山田中行》中凄冷阴森的鬼蜮图等,这些都植入了楚文化虚幻怪诞的绚丽想象。
其次,李贺独特的创作与他向唐代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学习分不开。
《文献通考》中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他是继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岁寒堂诗话》中:“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表现出太白诗对李贺诗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完成幻想之词:“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李贺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此诗借梦境写仙境的作法可以说与李白同一机杼,其渊源关系极为明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古文运动是指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矛头是革除骈文。
它以儒
学复兴为号召,通过对文体、文风以及文学语言的革新,以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从而达到张扬儒术的目的。
其基本理论有: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以载道,反映现实;加强修养,为文养气;不平则鸣,抒写真情;反对因袭,强调创新;语言上,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古文运动开创了散文创作和发展的新时代,新传统。
2、新乐府运动
3、三吏三别
4、初唐四杰
5、婉约派
6、豪放派
7、盛唐边塞诗派
8、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
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9、。
诗苑奇葩之神智体诗

诗苑奇葩之神智体诗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许多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是我们最常见的诗歌形式。
然而还有一些有趣新奇的古诗,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苑,欣赏神智体诗这一诗苑奇葩。
叶绿花红枝半倾,
微风斜立小蜻蜓。
池中倒影双鱼戏,
醉卧侧看无限情。
1.聪明的你对照着图片和文字一定发现了神智体诗与__的变化有关。
神智体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种近乎谜语的诗体,诗中字的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以及颜色不同等特点皆可入诗成句,这也正是神智体诗的有趣迷人之处。
它“以意境作画写字”,设想新奇,启人神智。
它还有两个名字,你能根据上文的介绍猜一猜吗?
2.神智体诗,又被称为__、__。
3.根据你了解的神智体诗知识。
试着读一读下面这首有趣的神智体诗吧。
古代文学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重点整理第二章:两晋文学陆机——太康之英代表作:诗歌:《赴洛道中作》(二首)赋作:《文赋》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影响到刘勰《文心雕龙》。
艺术特色:1、以“缘情绮靡”(《文赋》)为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2、文词华美,对偶工稳,而且意象描绘的工巧细致,感受的敏锐和刻炼之功明显超过建安诗人。
缺点:过分雕琢,堆砌辞藻,繁冗乏力,缺乏鲜明的自我形象。
潘岳:代表作《悼亡诗》左思代表作:《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咏史》诗八首《咏史》诗的主题: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侧重点:一是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才的打压二是借咏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艺术特点:1、善用比兴手法2、风格直白、坦诚、明朗,具有“建安风骨”3、用组诗的形式4、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玄言诗名词解释:魏晋以来,玄学兴盛,文学也受到了影响。
到了东晋,玄言诗开始盛行。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代表作家:孙绰和许询。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白居易、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玄言诗》的影响:1、玄言诗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们往往在山水中体味道的玄妙,诗中有不少关于山水的描写,这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
2、玄言诗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
3、玄言诗注重说理,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说理诗写作提供了创作经验第三章:陶渊明人生道路: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思想:(一)坚守“固穷”的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二)崇尚“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诗歌题材:一、田园诗: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李白咏侠诗

李白咏侠诗侠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本身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侠的理解也就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而用诗歌来颂扬古今侠士的行为事迹、高尚情操、高贵品质的咏侠诗也就以相应的状态呈现。
从正式全面给了游侠一席之地的《史记·游侠列传》开始,文人与侠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咏侠诗也逐渐地繁盛起来。
曹植的《白马篇》首先将幽并游侠儿作为抒情的对象,塑造出了“扬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侠士形象,抒发了作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壮志。
而此后的一些宫廷文士甚至帝王将相也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关注侠士作风和行为方式。
如陈后主的《乌栖曲》“陌头新花历乱生,叶里春鸟送春情。
长安游侠无数伴,白马骊珂路中满”;《洛阳道》“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王孙贵族的酗酒纵欲的行径,从优裕的帝王生活中旁观游侠、侠少的放纵冶游,在探询别样生活的同时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唐人的咏侠诗内容则比较复杂,既有承接陈后主《鸟栖曲》和《洛阳道》的衣钵,描述贵家公子横行无忌、饮酒纵乐的放荡行径的咏侠诗.如秦韬玉的《贵公子行》“斗鸡走马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李益的《汉宫少年行》“相逢酒杯一言失,回朱点自闻至尊。
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将相莫敢论”。
也由吟咏舍己为人、行侠仗义、舍身报国的豪杰侠客,如元稹的《侠客行》等。
总体来说,唐人咏侠诗中是将真正的侠士与公子王孙、无赖少年和间里恶少是混为一谈的,这也表明.至少在唐代,侠在人们的观念中还保留着这种无赖气、匪气和富贵气混合在一起的状态。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侠”这种不循常轨的人物找到了寄托,表现出了李白对适意人生、建立自我功业的渴望。
由于文化传承的影响,李白的咏侠诗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白马篇》)这类斗鸡走马、逞酒杀人等时人所谓的侠行描写。
诗苑奇葩——唐代送别诗

诗苑奇葩——唐代送别诗作者:张建帮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09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只有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哥用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张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数量多。
唐代诗文中无论偏重田园还是边塞题材,无论长于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的,都曾写过送别诗。
像李白、王昌龄、王维、杜甫、刘长卿、孟郊、贾岛等人的送别诗,在其全部存诗中比重很大,有的竟占了半数。
即使有的是人今存诗数首甚至一首,也包含甚至只是送别诗。
如王之涣、晁衡、杨志坚等。
现存五万首唐诗,送别诗占近五千首。
第二、内容广。
形形色色的作者既相互送行酬别做诗,自然使送别诗中所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五彩纷呈。
举凡赴举、落第、升迁、贬谪、出任、辞官、归隐、赴边、远游、归家以及婚姻家庭等等,都是送别诗题材,尤其重要的是唐代送别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与个人机遇密切相关的社会兴衰。
如杜甫的《三别》描绘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在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是用比喻……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情深谊厚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读诗苑奇葩《木兰诗》

大 量 的 青 壮年 巳 死 于 可 悲 的 战 祸
“
,
沉重 的 兵 役 负担 已 转 木兰 出于
,
它 怨 而不 怒
,
藏 锋敛 愕 地 控 诉 了 战 争 的 罪 恶
卷卷 相逼 之举
。
阿 爷 无 大 儿 … … 从此 替
,
”
统 治 者 十二 卷 军 书 木兰从 军是
, ,
家 里 又 无 长兄 代 父 从 军
,
或许 讲不 清
飞”
”
。 ,
“
出师 有 名
,
”
的
总 能拉 起所 谓
正义 ” 的大 旗 来 作 虎 皮
。
言 行 军 迅速
“
,
战 士 的 劳苦
”
、
战事 的 紧 迫 都寓 其 中 了
、
“
朔气 传 金 析
,
,
寒 光照 铁
,
衣
诗人 抓 住
。
朔气
“
寒光
”
“
金析
,
”
、
“
铁衣
”
等 具 有特 征 的 景 物
。
构成阴
一
大 江师 专学 报
(
哲学社 会 科学 版
)
8 年
期
读 诗 苑 奇 葩 《木 兰 诗 》
张 光 富
《 木 兰诗 》 ( 简 称 《 木》
,
诗 苑奇 葩
,
“
,
千古 绝 唱
”
。
今 之 )名人说
,
,
《 木 》 诗 塑造 一
,
个 英雄形 象
以言 之耳
”
,
歌 颂 中 国 妇女 的 英 雄气 慨 今 之 名人 说
古诗苑奇葩欣赏

,一览众山小。(杜
甫《望岳》)
8、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比喻表明对未来充满信心句子是:
“
,
。”
9、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占》中议论国家
兴亡的名句是:“ ,
;,
。”
11、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12、曹操的《观沧海》抒发诗人气吞山河的伟大抱负 的诗句是:
“———,———;———,———。”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14、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 具有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 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 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两句诗是:
“
,
。”
16、千嶂里,
古诗苑奇葩欣赏
【导入】
一首首古诗就像天空中 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也像花 园中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今 天,我们就用这节课时间, 来观望那天空中最明亮的几 颗星星,来欣赏那花园中最 美丽的几朵花朵!
按要求默写
1、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
。
(范仲淹《渔家傲》)
17、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杜 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
18、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教师寄语 :
希望同学们以后 加强积累,增强鉴 赏能力,提高文学 修养!
【doc】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

【doc】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r,,.理论研究rg)叉哲会薯誊善: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浅析李商隐的无题诗陈定宏(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南长沙410127)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在古典诗歌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爱情诗,政治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的"无题" 诗更具特色.本文从成因,概念,内容,意象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无题"诗.旨在加深对无题诗的了解.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成因;概念;内容;意象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别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为纷繁富丽的唐诗锦上添花, 这里不再赘述.李商隐的诗作当中有一类"无题"诗,在文学史上颇为引人瞩目, 在这一题材领域中,前无古人,,无依傍,完全是他个人的创作.现存唐诗中, 在李商隐之前,以"无题"为题的,只有卢纶的一首七律,与李商隐大体同时而年辈稍早的李德裕也有一首《无题》.据考,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篇一般认为是其少年时所作,《无题二首》(昨夜星辰, 闻道闾门)是其任职秘省期间所作,则李德裕诗的创作时间未必早于李商隐.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因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唐王朝逐渐衰败,宦官操纵政局,士大夫党争不休,藩镇对抗朝廷,经济日益凋敝,时代给文人心中蒙上了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这个时代的诗人,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李商隐也摆脱不了命运的主宰.李商隐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贫病交迫,怀才不遇,朋党斗争的祸害,斗筲之徒排挤妒忌,构成诗人寂寞悲惨生活基调.终其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悲剧人生.他家境寒素,出身孤贫,虽与皇室同族,但其祖辈位居显赫官职者无一人,迄于他本人,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罢了.他九岁丧父,自幼成为孤儿的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曾做过为古代人所鄙视的劳动. 艰难窘迫的生活激发了他发奋读书的意志,他先后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科,不久进入王茂元节度使府做幕僚,王茂元爱其才,将小女许配给他.仅因取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他被无端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导致大半生漂泊天涯,在幕僚生涯中度过.在这倾轧的夹缝里,他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于858年病死郑州.除仕途坎坷外,婚姻也不幸,他与王氏的婚姻极有可能是王茂元笼络人才的结果,并非自己心中称心如意的婚姻.诗人由于在政治仕途上的进取受到极大限制,屡遭不幸的他情感不得已而发生内转,将关注点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要想读懂李商隐的诗歌,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知晓诗人坎坷的人生, 正是由于诗人自身的经历以及在诗人诗情的调和下,才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诗体——无题诗.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概念无题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是从李商隐开始的.千百年来,他的无题诗脍炙人El,至于实际意义,不同人对无题诗的理解不同,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闻.据统计今日传下来的他的无题诗有近百首,约占他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题目标明《无题》的诗二十首:"昨夜风尘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相见时难别亦难""长眉画了绣帘开""万里风波一叶舟""待得郎来月已低""幽人不倦赏""近知名阿侯""八岁偷照镜"等,从标题形式看,另外大体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摘取首句数字为题的十二首:如《西溪》二首,《即日》《晓起》《袜》《银河吹笙》《天涯》《西亭》《白云夫》《小桃园》《钧天》《旧将军》;? 摘取第二句数字为题的八首,如《江东》《宋玉》《贾生》《岳阳楼》《归来》《木兰》《夜出西溪》《乐游园》;?摘取第三句数字为题的三首,如《嫦娥》《昨夜》《丹邱》;?摘取第四句数字为题的四首,如《莫愁》《日高》《九日》《旧将军》;?以开始二字(或三四字)为题者的诗也属于无题诗范畴,如《锦瑟》《一片》《明神》《如有》《滞雨》等45 首.以上几方面无题诗总计八十二首,其中还有些诗作从思想内容上说似亦应列入无题范畴.如《柳》《李花》《景阳井》《漫成五首》《鸾凤》等.简言之,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指那些摅写作者不愿明言或不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篇什.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李商隐的无题诗,其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历代文人学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此作出一种正确的阐释.有人说,"无题诗"写的是君臣遇合;有的人认为是写诗人与牛党令狐绚的关系;也有人说"无题诗"纯粹是艳情诗.大家各执一端,众说纷纭.但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这些诗是否有寄托,寄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到底有没有寄托?我认为,首先有些诗的确是有所寄托的.诗人曾经在《梓州吟》中早说过 "楚雨含情俱有托"的话.由此可见诗人也认为自己的某些诗篇是有寓意,有寄托的.例如"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御.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作者简介:陈定宏(1974一),女,湖南宁乡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中文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l?1.|f会?理论研究这首诗的无题寄托是比较明显的, 冯浩,张采田认为此诗是诗人十六岁光景的处女作,写一位少女性情活泼,姿容美丽,勤学技艺,等待出嫁,但父母没有许嫁的打算.随着年龄增长,她内心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日益增加.这首诗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的心情,因为这首"无题诗"创作于李商隐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之后,反映的是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致诗人心中有很浓重的仕途不达的苦闷与不平的情绪.正是由于诗人一生的坎坷和自身所受的迫害, 他想借"无题"诗这一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愤怒与不满,李商隐的这类"无题"诗熔铸了人生社会的隐痛.其次,有些诗是无寄托而直赋其事的.如《寄令狐郎中》,诗篇以真挚的情感,叙述了诗人和令狐绚的亲密关系,可谓一吟三叹,直赋其事.最后,有些诗足寄托朦胧,无以指实得.这类诗在李商隐无题诗中占重要地位,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辨析最难.在这类诗中,诗中所寄托的内容往往很不具体,诗篇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似乎很朦胧,让人感觉它们有所托寓,但从具体的某句某联来看又很难指出其寓意.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黑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首诗是否有寄托,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朦胧.诗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也不易确定.如许多研究者根据"刘郎已恨蓬山远"一句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但这似乎很难说通.也有研究者根据无题诗的其他三首都是写女子就断定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女子.这篇诗作是一般的离别相思之作,抒写主人公天涯相隔,会合无期的痛苦;如果联系诗人的政治遭遇,诗中似乎是寄寓了诗人在政治上的梦想难以实现的幻灭之感.《李商隐诗选》中也认为这首诗是作者寄寓了政治上追求更为渺茫的感慨. 但这都是研究者各自的意见,没有具体的事迹可考.像这类诗句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万里风波一叶舟""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也都说法不一.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内容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相通之处都表现出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和象征意义.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十分耐人寻味. 因此我们对此类作品应慎重对待,深入研究.四,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得最早,《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不少借"象"达"意"的篇章,《君子于役》中借"夕阳"意象来抒发主人公那种悲时怀远的伤感情绪,让读者一见"夕阳" 就会产生一种感伤氛围.李商隐"无题"诗中也不乏有各种意象,如蝴蝶意象,肖像意象,自然意象,悲泣意象等多种意象类型.其中又以蝴蝶意象和悲泣意象较为常见.通读李义山诗,发觉其诗中有一种"蝴蝶魂".义山咏物诗颇多,植物以柳为最,动物以蝶为多.义山诗直接提及 "蝶"的约计有29首:《锦瑟》《蝶》(初来小苑中),《蝶》(飞来绣户阴),《蝶》(叶叶复翻翻),《蝶》(孤蝶小徘徊),《柳枝五首》之一,《樱桃树下》《春日》《闺情》《当句有对》《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一, 《即日》《青陵台》《蜂》《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二月二日》《秋日晚思》《属疾》《无题》(幽人不倦赏),《小园独酌》《柳》《独居有怀》《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河阳诗》《镜槛》《清河》《蝇蝶鸡鹰鸾凤等成篇》《徘谐》.此外,《日高》末句"粉蛾帖死屏风上"之"粉蛾"也与蝶相关.《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含有蚕蛾意象.《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1"身无彩凤双飞翼"中之"凤"可解为"凤子",一种彩纹大蝴蝶.崔豹《古今注》有云:"蛱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为凤子,一名凤车."其中《锦瑟》是义山最着名的诗,颔联即为"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见,"蝶"是义山诗中最重要意象.蝶的生命短促且脆弱,经历了最奇特的身形变化,但却拥有世界上最美丽而且具有迷幻性的花斑和色彩.因此,很难再有另一种喻体比"蝶" 意象更迷离无定和幽默精致了,人的欢, 喜,悲,美,变,迷,障,等等,皆可收入其中意境.诗人胸怀大志,可是却在政治仕途上和爱情生活中屡遭失败和打击,因此但凡他诗中的蝴蝶意象都是别有一番用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内心矛盾.在"无题"诗中,如泣,泪,哀,啼, 悲,愁,断肠等重复出现的情感意象约46 次,而表现喜的情感意象则难以找到.如《无题》(来是空言)云:"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凤尾香罗)云:"曾是寂廖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相思》云:"肠断秦台吹管窑,日西春尽到来迟."如此多的悲泣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无题"诗的基调,从中把握到李商隐在那艰险的政治,社会环境中,怀才不遇,由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灵历程.他虽不曾间断地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政治社会和人生,但生活在黄昏夕阳到中晚唐社会,似已注定了诗人的悲剧人生.他的诗歌,尤其是寄寓着他的内在情感的"无题"诗,也就负载起了他无法排解的悲伤情绪,伤己,怀人,悲社会. 因此,他诗歌中的悲泣意象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类型,体现了诗人希望那种被压抑的心理能尽快释放和宣泄出来.李商隐的诗在唐代独具特色,尤其是"无题"诗堪称古典诗歌遗产的瑰宝. 孙玄常曾说:"《无题》诸诗,深婉细腻,非深于情者不能为,故独特晚唐,后贤难继."(《吴世昌,孙玄常,周振甫关于无题诗的通信》载于《唐山教育学院》f社会科学版)1992(1))这段话充分肯定了 "无题"诗的历史地位.参考文献:【1]古冠英,等着.古代文学研究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1980.[4]马健,佟启巾.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J].辽宁财专,2000(3). 【5]杨潇.事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初探【J]. 甘肃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版),2oo1,17(2).【6】昊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J].浙江学刊,2001(2).。
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评武则天的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赵永生摘要:一代女皇的48首诗,像浩瀚沧海中一颗异彩的明珠;像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喷薄着生命的张力,张扬着情感的风采,挥洒着智慧的哲思,抒发着她才女加政治家的情怀与抱负,向大唐召告和展示着一个奇女子的雄奇志向,奇思妙想和奇特文采。
关键词:一代女皇诗歌江山一朵奇葩唐诗是中国诗坛的喜玛拉雅山,堪称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唐诗以盛世时代的激越强音,中华崛起的恢弘气象,和谐优美的风骨神韵,丰富多彩的格律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云蒸霞蔚地营造了一个诗的大唐王国,或者说大唐诗的王国。
继承和弘扬了《诗经》的诗教传统,而成为浇灌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疆域的文化江河。
“唐朝的诗”或者说“诗的唐朝”,其意境、气象、格调和神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明的精华。
在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中,可谓思想丰沛,诗体完备,风格多样,诗才云集。
帝王将相、士林学子、僧侣妇婢、渔樵贩夫、农工走卒,社会各阶层人士,皆能有所感怀,情动辞发,缘事而歌,依韵而和,皆成于诗。
几代唐人历经三百余年的创造,共同营造出缤纷灿烂、大气磅礴、百花竞放、声韵无穷的唐诗苑。
在这目不暇接、夺人魂魄的唐诗苑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女皇的48首诗,像浩瀚沧海中一颗异彩的明珠;像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喷薄着生命的张力,张扬着情感的风采,挥洒着智慧的哲思,抒发着她才女加政治家的情怀与抱负,向大唐召告和展示着一个奇女子的雄奇志向,奇思妙想和奇特文采。
研究大唐与唐诗,不能不注意武则天的诗。
(一)武则天以超凡脱俗的秉赋、才情和个人素质,常人不及的阅历、体验、胆识和智性,以及身处权力顶峰,掌控大唐文化的中枢神经,号令天下指点江山和诗人领袖的优越地位,可以无所讳忌地张大个性才情,激扬自己的智慧,以大手笔、大气概、大开放的境界,抒写大气象。
史书记载她的诗文著述甚丰,可惜保留下来的,只有为政治直接服务的颂诗40首,足以引导诗坛风气的山水诗5首,抒发自己情感的爱情诗1首,题赠狄仁杰、胡天师各1首。
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2

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
*导读:养生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采撷几首与大家共享美诗的同时,了解强身健体的常识。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南宋)陆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
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范丹花的诗

范丹花的诗
摘要:
1.范丹花的诗简介
2.范丹花的诗特点
3.范丹花的诗代表作
4.范丹花的诗的影响
正文:
范丹花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范丹花,原名范成大,字仲淹,号丹阳,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陆游、苏轼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范丹花的诗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描写自然风光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内容。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民感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范丹花的诗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的诗风著称,诗句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丹花的诗代表作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江城子·密州出猎》、《静夜思》等。
其中,《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感人至深。
《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现了诗人英勇豪放的气概。
《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范丹花的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评武则天的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赵永生摘要:一代女皇的48首诗,像浩瀚沧海中一颗异彩的明珠;像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喷薄着生命的张力,张扬着情感的风采,挥洒着智慧的哲思,抒发着她才女加政治家的情怀与抱负,向大唐召告和展示着一个奇女子的雄奇志向,奇思妙想和奇特文采。
关键词:一代女皇诗歌江山一朵奇葩唐诗是中国诗坛的喜玛拉雅山,堪称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唐诗以盛世时代的激越强音,中华崛起的恢弘气象,和谐优美的风骨神韵,丰富多彩的格律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云蒸霞蔚地营造了一个诗的大唐王国,或者说大唐诗的王国。
继承和弘扬了《诗经》的诗教传统,而成为浇灌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疆域的文化江河。
“唐朝的诗”或者说“诗的唐朝”,其意境、气象、格调和神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明的精华。
在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中,可谓思想丰沛,诗体完备,风格多样,诗才云集。
帝王将相、士林学子、僧侣妇婢、渔樵贩夫、农工走卒,社会各阶层人士,皆能有所感怀,情动辞发,缘事而歌,依韵而和,皆成于诗。
几代唐人历经三百余年的创造,共同营造出缤纷灿烂、大气磅礴、百花竞放、声韵无穷的唐诗苑。
在这目不暇接、夺人魂魄的唐诗苑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女皇的48首诗,像浩瀚沧海中一颗异彩的明珠;像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喷薄着生命的张力,张扬着情感的风采,挥洒着智慧的哲思,抒发着她才女加政治家的情怀与抱负,向大唐召告和展示着一个奇女子的雄奇志向,奇思妙想和奇特文采。
研究大唐与唐诗,不能不注意武则天的诗。
(一)武则天以超凡脱俗的秉赋、才情和个人素质,常人不及的阅历、体验、胆识和智性,以及身处权力顶峰,掌控大唐文化的中枢神经,号令天下指点江山和诗人领袖的优越地位,可以无所讳忌地张大个性才情,激扬自己的智慧,以大手笔、大气概、大开放的境界,抒写大气象。
史书记载她的诗文著述甚丰,可惜保留下来的,只有为政治直接服务的颂诗40首,足以引导诗坛风气的山水诗5首,抒发自己情感的爱情诗1首,题赠狄仁杰、胡天师各1首。
纵览武则天的诗,我们可以读出她女诗人政治家的非凡气质和女政治家诗人的卓越才情。
她以四言为主的“颂诗”,彰显出一代女皇的风范和气概;以五言、七言律诗写的“山水诗”,表达着借喻山水,咏叹风物,抒发生命体验与情志的怀抱;以《如意娘》为代表的爱情诗,则是她追求真爱,情思绵绵的女儿情怀的真实写照。
武则天的诗,在唐诗浩瀚的文化精神气象里,散发着独有的“金轮垂照映日光”的奇异光彩。
首先,武则天在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史、实、理、情相融合,包容天下的雄奇胸怀。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曳鼎歌》)这些诗句,纵览历史,联系现实,盛赞“尧舜气象”,表达武则天向往古圣明君,誓愿自己做一个尧、舜、禹那样圣贤君主的政治抱负、雄伟志向和登高望远的深情目光。
她“颂诗”中这种文史取向,仰圣明德,抒发政治情怀的诗句,可以说比比皆是。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
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
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这是祭拜洛神的《通和》诗句,敬仰赞颂,膜拜虔诚,祈祷国运,帝业昌盛。
字里行间的神圣、神秘氛围中,蕴寓着文史哲理和高深情怀。
这是武则天诗中特有的气宇昂、光昌正大的文化气象。
其次,武则天“颂诗”中表现的是大气磅礴的帝王气势和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这样气势纵横、跃动奔腾、排山倒海的诗韵,这样超拔奇崛的诗句,非九五至尊,驾驭天下而又激情饱满的女帝,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在“颂诗”中,武则天祭祖、敬天、祀神、拜洛、以及宫廷盛典、享昊天乐章、明堂乐章等,都以诗乐形式,来施行宣政、明德、崇规、威仪、祈福、教化等政治意图。
在一遍一遍的诗乐吟诵、唱奏中,宣示她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君臣德合,鱼水斯通”,强调上下团结,鱼水和谐;“化光玉镜,息讼金科”,强调教化,安定天下;“方兴典礼,永戢干戈”,突出以德治国,遵典循理,化干戈为玉帛,永远安定和平;“永昌帝业,式播淳风”,祈望政局稳定,帝业昌盛,民风淳化,天下太平……武则天的40首“颂诗”,在艰深华丽的词句中,包裹着她治国安邦的宏图大志;在权力意志、主宰天下的表达中,展露着她令百官臣服的诗教力量;在以诗乐营造舆论、控制人心的话语权力中,渗透着女皇的政治宣言,强化着女皇的统治意识。
同时,这也成了武则天治国理政方略的表达和记录。
以历史的、扬弃的辩证思维和眼光,来读这些“颂诗”,我们就可以理解唐中宗对武则天“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英才远略,鸿业大勋”的评价,并不虚妄。
再次,武则天在诗中表达的人文情怀,十分感人。
诗中蕴藏的敬老爱幼的生命气息,令人神往。
她的《从驾幸少林寺》,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思念,感天动地;她的《唐武氏享先庙乐章》,通过对先父武土彟的回忆和描摹,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追慕与敬仰、崇拜,表达女儿对父亲的无限深情:“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
奉国忠诚每竭,承家至孝纯深。
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有限无由展敬,奠醑每阙亲斟。
大礼虔申典册,蘋藻敬荐翘襟。
”对其父亲谦恭规矩做人,忠于国家,孝传乡里,为官勤谨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极为推崇和礼赞,树为自己做人的榜样,加以膜拜。
她在《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中则表达一种母亲对亲子、女皇对接班人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皇嗣的赏识、器重、规劝和期盼。
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情真意切的嘱托,体现着武则天身为女皇而葆有伟大母性情愫、人文关怀和温存慈幼的拳拳之心。
在武则天的诗中,到处可见这种人性、人伦、人情味极浓的人文气息。
第四,武则天诗意中荡漾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这是《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诗,敬畏自然,崇重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祈灵自然的情怀溢于言表。
大自然神秘莫测,力量无边,主宰着天地人间阴阳相和,包藏着万宇,孕育着八荒。
祈愿“天”、“神”多降祯祥。
这种对“天”、对“洛神”礼赞与祈祷,人们多以为表现了武则天特别迷信的意识。
其实,并非全是如此。
应该说还表现了武则天崇敬自然、道法自然的意识。
借自然无比的神秘现象,表达人的气质、气派一类的精神现象,是历代帝王与文人惯用的思维表达方式。
再联系迄今还在民俗中广为流传的节庆祝福吉祥的隆重活动与谆谆话语,表达的往往是人们的愿景与追求,而并不是迷信,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武则天借拜洛神而显示女皇威仪,压制反对她的舆论,统一天下思想,营造祥和舆论的良苦用心了。
武则天的拜洛乐章有15首之多,而且篇篇突出“和”的主题:昭和、致和、咸和、九和、显和、敬和、齐和、德和、禋和、通和、归和等等,用华丽极致、整齐极致、铿锵极致、凝炼极致的诗句,张扬天地阴阳和谐、自然万象和谐、国家社会和谐、上下官民和谐、边境安定和谐等治国理念。
和谐意识之强、和谐言辞之切、和谐曲调之高,为历代所罕见。
武则天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和”的精髓的领悟与宣扬,可谓竭诚尽智,无以附加。
第五,武则天诗中所张扬的诗人政治家的气质和政治家诗人的情怀,在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身上,水乳交融,激扬喷发,散发着积极的浪漫主义气息。
“诗言志,歌咏情”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渗透在武则天的政治家思维之中,一直伴随着她的政治生涯。
同时,诗情也必然激发着她的政治激情,让她治国理政的诗性气质和理想思维,灵感活跃,情茂理富,才华横溢。
文学与政治碰撞遭遇时,武则天政治抱负、帝王气概和忧乐天下的情怀,就赋予了诗化的理想元素,在主持朝政的政治活动中,自然就强化为一种志在千里,开创理想盛世的雄心、意志、决心和热情。
这种诗人政治家的情怀,在她12首《唐享昊天乐章》和11首《唐明堂乐章》中表达的诗意气象风雷磅礴,力霆万钧。
其诗境的高远,气势的壮阔,诗风的昂扬和气派的宏大,可以说是历代帝王诗作之最。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女皇继承先王遗制,革新政治体制,强兵安静边疆,光大盛世帝业,实现天下太平的深谋远略和雄心壮志,以诗化境,曜然纸上。
诗人的才情才华与政治家的战略思维,在诗中融为一体在这些激越豪放的词藻中,将文学的浪漫色彩注入沉重的政治话题。
这正是女皇武则天不同于其他须眉帝王的个性特征。
也是武则天诗不同于书斋文人诗一种独特的美。
(二)探究武则天诗的个性特征,就在于一个“奇”字。
毛泽东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奇女子”。
她个人天赋才质的卓而不群,迭宕起伏的崎岖经历,改变个人命运的奇特奋争,绝境中浴火重生的神奇转折,终于登上权力顶峰的人生奇迹,这一切独特的生命体验,都沉淀在她的灵魂和意识之中,形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天马行空,贯通古今的思维状态和精神疆域。
也磨砺出她特别强劲、坚韧、超拔的心理智能。
正如鲁迅所说,“非有天马行空之精神,即无大艺术之产生。
”武则天幼年又饱读诗书,又有特别厚实的诗文积累和翰墨修养,其文学才情和艺术思维,就有了源头活水。
从诗的艺术成就考量,武则天诗多为直抒胸臆的政治抒情诗,其立意有统揽全局、统摄天下的奇高境界,其构思有运筹帷幄、鹰击长空的奇拔姿戾,其语势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奇志奇情,其用词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奇伟瑰丽。
这类直接为强化女皇地位、治国理政、教导群臣、培养皇子和淳化民风等政治服务的诗,或许缺少文人诗的那种精致、淡雅、柔媚、婉约、温文、绵邈的艺术韵味;却有着大气、庄严、高亢、豪放、典雅、激越的美学形态和艺术特色。
还有一种独步精神高地,意欲笼罩四方的奇异哲思、奇诡思维和审美视野。
首先,武则天的诗,继承了《诗经》“风、雅、颂”的艺术传统,娴熟地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虽然是政治抒情诗,表达着政治宣言,但很少空洞的口号,而善于用典,长于比兴,引用历史,叙述政绩,描写现实,不仅富于概括力,而且形象生动,充满浩然之气,颇有扣人心弦、震撼灵魂的征服力和冲击力。
特别是“昊天乐章”中许多诗句,十分耐人寻味。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这样的诗句,雄雄气势,穆穆垂光,冲冲连动,节节上升,充满着动感和力度,既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想象力,又有正大光明的说教力。
这样的诗只有政治热情饱满而又诗兴盎然的女帝,才能写得出。
从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诗继承和发扬着中国古诗“施教化、淳风俗、匡政治、威神明”的诗教传统。
其次,武则天的诗意像与具像,都取像大气、宏伟,以日月星汉、山河雷电、云海霓虹和天神先帝等为书写对象,表达她驾驭天下的非凡气概和唯我独尊的智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