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高级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琬琦
吴老先生的奇石店在郁林郡远近闻名,他的一手赏石绝活,更是诸多同行都一致钦佩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石头,只要往吴老先生跟前一摆,他立马就能说出石头的产地和价值来。

这日晨起开店不久,就来了个络腮胡子,指名道姓地要见吴老先生。

先生那时正在后堂与两位知交品茶,见有客来访,便转出店堂来。

那络腮胡子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吴老先生,久仰大名,在下有一件石头,想请先生看看,如果合适,还请先生收留。


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吴老先生有心想拒客。

但看络腮胡子身后的两个壮汉呲牙咧嘴,肩上的铁扁担被压得半弯,扁担中挂的那件东西还用布盖着,显见是块大石头。

店里好久没收过这么大块的石头,而且看这架势,络腮胡子对这石头又分外珍爱,吴老先生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说:“先看看东西再说吧。


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

吴老先生忙将他们让进后堂,并满怀歉意地打发了两位知交。

络腮胡子这才示意那两个壮汉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下,然后挥手让他们出去。

待后堂只剩下两个人后,络腮胡子抢前一步,将布轻轻撩开,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

只见先生先是大张着眼睛期待地看着,待整块布揭开之后,先生脸上微露惊讶之色,紧接着就是拈着胡须,颔首微笑。

络腮胡子心里不禁一喜,急问:“先生,这石头……”
吴老先生脸色一正,说:“还是我先来问你吧。

你是否外地人?”
络腮胡子点头不迭:“正是,在下昨夜才来到贵城。


吴老先生又问:“是否以前从未玩过石头?”
络腮胡子继续点头:“先生真神人了。


吴老先生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了:“你是否才刚刚听说陆太守离任?并且不相信陆太守当真是清官?”
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怒,但他还是极力按捺着:“吴老先生果然料事如神!但不知此话怎讲?”
吴老先生淡淡一笑:“这种石头在我们郁林郡随处可见,普通得很。

但你手上这件,三天前就轰动了整个郁林郡,百姓们都称之为‘廉石’。

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

我劝你还是尽早物归原主吧。


络腮胡子悻悻离去,却把那块石头弃在店中。

吴老先生上街去请了两个壮汉,又请了马车,很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石头运至郁州码头。

果然,有艘小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一个僻静处。

吴老先生上船,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那便是刚离任的郁州太守陆绩。

陆绩虽不好玩石,但平日喜到市井走动,对吴老先生这位赏石奇才早有耳闻。

当下吴老先生命人将石头抬上船。

吴老先生说:“太守受惊了。

”陆绩哈哈一笑:“吴老先生果然眼光犀利,竟然一眼认出这件石头就是我船上的。

”吴老先生说:“太守过奖。

三天前,太守离任,因行李物品过轻,船工恐遇狂风急流会出事,太守叫人上岸搬来此石压舱。

此事郁林城里无人不知,此石亦被我等尊为‘廉石’,在下怎敢轻易忘却?”
陆绩叹息:“本来三天前就该起程,刚行了数里水路,贱内忽染小疾,所以又转了回来。

不想昨晚来了一帮汉子,硬说我刚离任,定然搜刮了很多财物,上来翻抄了一番,一无所获,竟以为我这块石头是什么稀世珍宝,硬是抢了去。


吴老先生说:“这帮汉子想是从外地流窜至本城的,听市井传言太守携石上船,便以为是稀世珍宝,真是有眼无珠。

若是郁林本地人,太守如此廉洁公正,端的是谁人不知?”
二人相视而笑。

是日午时,陆太守的小船悄悄离开郁林郡。

这“廉石”被抢的故事,也迅速在市井中流传开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1年12期)
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廉石”被抢的故事,在市井中迅速流传开来,是人们对清官美名的传扬,也是对吴老先生鉴石眼光的高度赞扬。

B.开篇交代吴老先生有一手赏石绝活,为后文他一眼就看出络腮胡子拿来的是个假奇石做了铺垫。

C.吴老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是线索人物。

同时,对揭示小说主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在结尾处才点明奇石的真正来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不忍卒读。

E.吴老先生正是因为听说了太守石头被劫的事情,加之对络腮胡子身材、相貌的观察和口音的询问,才判断这“奇石”并非奇石,这与他鉴石眼光并无关系。

5.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6.小说中对络腮胡子的几处描写,从人物形象塑造或情节安排方面看别有寓意,请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7.“论价格不值几文钱,论价值却也算无价之宝。

”吴老先生的话有何深意?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4.BC
5.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与结尾照应。

“奇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让人读后恍然大悟。

②“奇石”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

③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

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6.①人物塑造上:“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满脸堆笑有故意讨好之意,与其相貌气质“满脸横肉”很不相符,暗示此人身份特殊,这一描写符合他强盗的身份。

②情节安排上:“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

”他的异常表现,为后文交代他卖的石头其实是抢劫陆太守的压船石埋下伏笔。

也可以举其它例子:如“这人脸生,外地口音,又带凶相”“一边撩,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吴老先生的神色”“络腮胡子满脸喜色顷刻消失,惊讶与惶恐,还有几分恼羞成
怒”
7.①做为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石头的实际价格甚至不值钱;但这块石头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被百姓称为“廉石”,它是太守廉洁奉公品质的真实写照,为官者的美好德行是无价的,百姓的信任赞扬是无价的。

②为官者只有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才会得到百姓永久的爱戴和良好的口碑。

如杨善洲,物质生活上他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世界里他是富有者,他得到的是人们永远的尊敬、爱戴与思念。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理解题目的好处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以“奇石”为题有什么好处,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与结尾照应。

“奇石”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宝石,而是普通的石头,让人读后恍然大悟。

②“奇石”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围绕卖石、看石、弃石、还石展开故事情节。

③揭示小说主题,赞扬太守的廉洁品行。

太守离任行李物品很轻,需用石头增重压舱,却被人误认为是稀世珍宝,具有讽刺意味。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理解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①人物塑造上:“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却是满脸堆笑”,满脸堆笑有故意讨好之意,与其相貌气质“满脸横肉”很不相符,暗示此人身份特殊,这一描写符合他强盗的身份。

②情节安排上:“络腮胡子却是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为难。

”他的异常表现,为后文交代他卖的石头其实是抢劫陆太守的压船石埋下伏笔。

也可以举其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穆先生指出:“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

”“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它的内涵既是指艺术的,也是指道德的,是善与美的统一。

《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无寡”等。

《左传》曰:“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立面的多样统一。

孔子论“和”,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以达到“善”和“美”的统一。

“和”与“中”密不可分,“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则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中”强调事物所达到的最佳状态。

在《论语·先进》中,他评论他的学生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在艺术与审美方面,孔子对《关雎》的评价颇高:“《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认为《关雎》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这是非常可贵的。

在他看来,像《关雎》那样不淫不伤的诗,才是合乎“中和”的诗,这才是合乎孔子所要求的美。

“中”“和”本身,即包含着“美”与“善”的统一。

孔子在其文质观上也体现出“和”的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在这里指后天学习所形成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质”指内在的道德品质。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就是美的,也是善的。

孔子认为,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会产生偏重的效果,
破坏和谐之美,外在的礼仪修养与内在的道德品质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理想的
美应是文和质二者对立统一,这是“文质彬彬”的境界,也是“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善是美的基础、内容和目的,对美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审美和艺术的道德与社会作用。

孔子区分了“美”和“善”,又充分肯定了“美”和“善”的统一。

好的客体必须符合美善合一的标准,同时审美主体也必须努力达到美善合一的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乐”。

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从这一角度来讲,“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然能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浅谈孔子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
1. 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之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即中庸,是“和”的物质基础;“和”则偏重事物的调和统一,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的统一。

B. “中”强调事物调和所达到的最佳状态;“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艺术表达与审美主体也要统一起来。

C. “中”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等的包容;“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分寸。

D. “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和”则是在情感把握上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曾先后8次出现“和”的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不属于孔子艺术美学思想的范畴。

B. “和”这一美学范畴,不仅仅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也包含艺术创作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C.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表现了孔子认为音乐只有达到“善”和“美”的统一,才能起到教育作用。

D. 在儒家主张的“中和”之美中,“尽善尽美”代表了其最高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来倡导教化,实现社会和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

”钱穆先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文化缺乏多元性。

B.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中”的美学思想。

C. 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文和质,即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和谐统一的话,它在艺术和道德上就是美的和善的。

D. 在当今追求个体感官体验美学观念泛滥的情况下,“尽善尽美”这一审美标准应该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
1. B
2. C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某一概念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A.“中”是“和”的物质基础。

误。

C.将“中”与“和”解释颠倒。

D.将“和”解释成“中”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C项“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并不是孔子说的。

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

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

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钱穆先生这句话只在强调中国文化史中“和”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否定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意思。

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

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

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25分)
顽童的成长
1939年,费因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

麻省理工是一所完全美国化的学校,学生不修边幅,自由散漫,但却充满了灵气;而普林斯顿则具有浓厚的英国传统,优雅而严谨。

费因曼最不喜欢繁文缛节,不过,普林斯顿有些地方还是很合他的胃口。

学校规定晚餐时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又宽又大的长袍,费因曼很快发现了它的好处,每次打完球回来,大家不用洗澡换衣服,套上长袍就直奔餐厅,从而省了不少麻烦,费因曼觉得穿这样的长袍太方便了。

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都有回旋加速器。

麻省理工的回旋加速器,放在一间洁净的房间里,控制室则在另一间房间,那里一尘不染,学生一般是不能接触这台机器的;而普林斯顿的那台回旋加速器,则放在一幢陈旧的大楼的地下室,房间里爬满电线,许多开关悬在电线上,冷却水从水阀不住地滴出来,各式各样的工具扔得到处都是,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乱的实验室了,费因曼面对这“一团糟”的实验环境兴奋不已。

这里表面上看乱糟糟的,但正说明这台仪器是科学家们自己亲手安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部机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部分的功能。

普林斯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真正在使用这台仪器,而不是把这台昂贵的机器作摆设。

费因曼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

在惠勒的指导下,他开始致力于解决如何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诸如电子自能等困扰物理学的老大难问题。

他的想法是:一个电子对附近的电子作用,使它们产生效应,这才是辐射反应力的来源。

为此,他试图用超距作用来避免自有场,并且使用推迟势和超前势的叠加来建立新的模型。

费因曼的这套想法是标准的量子力学理论表达的新形式。

惠勒觉得费因曼的想法很有创意,因此建议他就这个问题作一次学术报告。

尽管这是费因曼平生第一次作学术报告,他仍然大大咧咧地满不在乎。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主持报告会的维格纳教授,他才感到了紧张。

维格纳告诉他,罗素将会来参加研讨会。

罗素的大名把费因曼吓了一跳。

维格纳接着说:“我想冯·诺伊曼教授也会有兴趣的。

”诺伊曼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费因曼吓得脸都黄了。

维格纳接着又说:“爱因斯坦很少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可是你这个题目太有趣了,因此他也会来。

”费因曼这时已是面无人色了。

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讲台,费因曼却一点也不紧张了,只要一思考物理问题,他就会全神贯注于要说明的问题上,一切杂念都会飞到九霄云外,下面的听众是谁,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1941年12月,美国卷入了世界大战,从而暂时中断了费因曼的研究工作。

军队到普林斯顿校园招聘科学家,特别声明需要物理学家。

军队招聘物理学家的消息,使费因曼十分兴奋,也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机会,参加了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

在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大师云集,而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以大胆和敢提反对意见而著称。

费因曼的顶头上司、理论物理部的主管是大名鼎鼎的汉斯·贝特,但和这样的人物谈论问题,费因曼也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

与读书的时候一样,费因曼只要一谈物理问题,就会全用“不,你错了”、“你简直疯了”之类的话去刺激对方,费因曼不怕大人物,不怕权威,而许多大人物也因此愿意接近他。

一天,尼尔斯·玻尔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

玻尔在接见那些大人物前,先找来费因曼讨论问题。

因为老玻尔知道这些大人物个个都怕他,只有费因曼会指出他的想法中的谬误,因此讨论问题时,单找那些只会说“是,玻尔博士”的人是不行的,而应该先听听那些会说“你疯了”之类的小伙子的意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因曼就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由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位令人赏识的科学家。

B.文中写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大学对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的不同设置与管理,目的在于突出两校迥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C.费因曼致力于如何消除电子自能等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其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来源:]
D.一谈到物理问题,费因曼总会用话语刺激对方,但许多大人物却愿意与他交流讨论,因为他能给对方学术帮助。

E.本文先写费因曼求学的一段经历,再写参加工作后的一个片段,选材集中、丰富、富有典型意义和感染力。

(2)费因曼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费因曼的成长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请简要说明。

(6分)
(4)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他在权威面前却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也会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

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6分)①在生活上追求简洁、随意,与众不同。

外表散漫,内心严谨,生活上反对繁文缛节。

②在学术研究上富有个性,重视实践研究,务实较真敢于挑战权威。

③有爱国热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每点2分)
(3)(6分)①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进入重视实验、重视动手能力的实验室;(2分)②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其指导下能致力于研究如何消除量子电力学中困扰物理学的问题;(2分)③1941年,参加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经常与科学大师讨论问题。

(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实际2分,有辩证分析2分)
答案示例:观点:费因曼在权威面前敢于挑战,这是坚持自我,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

理由:他热爱自己的科学研究,一谈到物理问题就会用“不,你错了”之类的话,许多大人物愿意接近他,他能指出对方想法中的错误,给对方学术上的帮助。

如玻尔在见别人之前,会先来听一听这小伙子的意见。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在权威面前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个性,这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尤其不利于科技的创新。

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需要坚持己见的人,这既能指出别人想法中的错误,也利于自己的发展,利于社会的发展。

当然我们在坚持己见,挑战权威时,一定是在自己的观点正确的前提下,不能一味的保持个性而盲目
地挑战权威,草率地做决定。

自己的坚持一定是经得住考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郝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

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苹、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

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

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

”即诣载请速处其
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用田父”,十年不出。

德宗立,崔秸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予、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

改詹事,听致仕。

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

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都之间矣。

”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路州幕府。

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徒。

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

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山且山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

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

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

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捡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

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田甚。

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

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

讨王承宗
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

”承宗大震惧。

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

以疾召拜工部尚书。

后拴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

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

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节选自《新唐书·郝士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李邕数称之数:多次
B.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不回:正直
C.未冠为阳翟丞冠:帽子
D.出禀钱市物自给市物:购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

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

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

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

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

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斩首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5分)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5分)
参考答案:
4.C
5.B
6.A
7.(1)当即到元载那里请求迅速论处李琮的罪行,原载没有听取,于是郝纯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东都。

(2)士兵护卫官衙府门,本来就是应尽的职责,怎么能大肆花费作为私恩?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知识的积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C项,冠:弱冠,成年的意思。

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今年新课标的新题型。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题中的“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