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
这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 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 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 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 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 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 ,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 状态。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 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二·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 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 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 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 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 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 拜体系。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一、夏朝的兴亡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禹的帝王像
朝。
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
பைடு நூலகம்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
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
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 王朝正式建立的重点标志。禹死后,子
启
启继立。
3
夏朝疆域 夏王朝以伊、
(五)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3.人伦道德教育
1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前1600---前1046年),经历了554年左右,是 奴隶制发展时期。
一、商族的起源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 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 许多共同之处。
18
19
鸣条之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
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 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
成
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 汤
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
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 与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概要

重要年代 约公元前2070年
重要事件 夏朝建立
重要人物 启
约公元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771年
甲骨文是通过象形、形声等方式反映事物,尽管还没有脱 出图画的窠臼,但它作为较早基本成熟的文字,一方面自身不 断改进,由图画变成线条,再由线条变成粗、细不等的笔画, 另一方面又在社会文献记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殷墟甲骨 文中,所占之事至少记录了祭祀,上告、田渔、征伐、年成、 疾病、出巡等十几类事情。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青铜时代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 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 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 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 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 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 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 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 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西周灭亡
周幽王
朝 都城 开始
代
时间
结束 时间
公元前 公元前 夏 阳城 2070年 1600年
开国 君主
启
末代 君主
桀
商
殷
公元前 公元前 1600年 1046年
汤
纣
公元前 公元前 周 镐京 1046年 771年
武王
幽王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社会文明也在大踏步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思想等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十分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文化也应运而生。
这些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面貌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一饮食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不仅开辟了比原始时代更多的饮食来源,更多的饮食器具和烹饪方法,而且给饮食生活注入“礼”的内容:“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这就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调。
㈠食料当时的食物结构,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饮料,粗具了后世所有的各大门类。
由原始先民培育成的稷、黍、梁、麦、稻和麻类作物,扩大了种植范围,是这一时期南北方人们的主要食物。
其中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
武王克商,“乃命南官忽振鹿台之钱,散钜桥之粟”。
3说明商代以粟为主要的粮食储备。
《诗·周颂·良耜》云:“荼蓼朽之,黍稷茂之。
”可见当时人已知沤施绿肥了。
《诗·大雅·生民》有“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糜,深色小米,芑,淡色小米,可知稷的品种也增多了。
商周以1《礼记·礼运》。
2《周礼·春官·大宗伯》。
3 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第22页。
来,人们把稷与社联称,作为国家的象征。
《白虎通义·社稷》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由此也见稷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种植最为普遍的作物,但比粟更贵重。
商代卜辞中有很多商王命属下“种黍”、“省黍”、求神佑黍的记载。
《诗经》中常将黍、稷联称。
如《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中国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笔记

中国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笔记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历史。
2. 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 认识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人物,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 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三代的疆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2.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历史。
3. 认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与巩固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
3. 认识秦朝的文化统一和军事扩张情况。
第五章:汉朝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改革。
3. 认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情况。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和重要人物。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情况。
第七章:隋唐的盛世与变革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重要人物,如李白、杜甫等。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1. 了解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
3. 认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情况。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明清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和民间反抗,如《红楼梦》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十章: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1. 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程标准】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重点难点】重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是哪两个朝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新课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1)【史料研读】材料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意是禹在涂山会见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帛等礼品来朝见他。
说明此时禹的权势已经很大。
)——《左传·哀公七年》材料二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韩非子》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2)【问题探究】①禹死后启继位,使尧、舜、禹时期的哪一制度遭到破坏?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禅让制。
说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②王位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承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开始于启。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结束于禹。
2.国家机构(1)【史料研读】材料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进行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统治者筑城郭以保护自己。
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产生了。
(2)【问题探究】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答案提示: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却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使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云雷纹由云纹和雷 纹构成。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 回纹。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 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该纹 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二.动物纹类: 饕餮纹: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 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多以侧面表现。
形象狞厉可怕,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
中国美术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4
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小结
谢谢!
中国美术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1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 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 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 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 食器、酒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 鬲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酒 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 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 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动物纹类:夔纹
第一节
青铜器艺术
妇好乌尊 夔纹
中国美术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美术
1
动物纹类:象纹
第一节
青铜器艺术
【精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关键字】精品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P36—37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P37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
P27、P36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P37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P41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从舜到禹,财政分配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夏王朝建立后,国家财政分配形态仍处于
原始状况,他同经济分配有相似、相混或
相同的地方。从夏至西周,取得财政收入 的途径主要为下面几方面:(1)公田收入; (2)诸侯国和周边部落的贡献;(3)平民 交纳;(4)关市之赋、山泽之赋;(5)战 争缴获(人和财物)。
一、田赋
由于贡在三代财政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商汤伐夏以后, 即与伊尹讨论确定贡献的原则:以地势所有为贡。
周有九赋、九贡制度。史称夏之八州之贡,为诸侯岁之常 贡,而西周的贡为九赋之外的九贡,即夏代的九州贡赋, 有一部分已转化为税,即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和币余之赋。 西周规定,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即祀贡(祭祀用牺牲、包 茅之类)、嫔贡(供嫔妇用丝、枲等物)、器贡(宗庙祭 器)、币贡(玉、马、皮帛之类)、材贡(木材之类)、 货贡(金、玉、龟贝之类)、服贡(絺纻之类)、斿贡 (羽毛之类)和物贡(鱼、盐、橘、柚等)。
(二)田赋制度
三代的农民负担,表现在财政上主要是两部分,一是贡赋,二是徭役。 西周后期,又有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按照《孟子》的记叙:夏代实 行贡法,商代实行助法,周代实行彻法。
1.夏代的贡(赋)。按《广雅》的解释,“贡”是指居民向上进奉土 地所出产的物品。按照贡法规定,税率为十分税一。征收原则是: (1)必须是各地的土地出产物品;(2)以实物交纳;(3)必须照 顾各地的运输条件和距离远近。
(三)徭役制度
古代徭役,并非单指力役,应该包括兵役在内,因不论力役和兵役, 均由人民负担。
夏代徭役征派情况,史书无记载,但不是说夏代无徭役之征,从其征 战及工事情况看,居民是有徭役负担的。如夏禹多年治理洪水,几乎 调动了被灾区域的所有劳动力。
商代徭役征派情况,甲骨文多有记载。(1)力役。(2)兵役。 到西周,徭役的征发已构成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周礼》中
2.第二章:礼制渐备的夏商西周服饰

章节内容
• 夏商西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 初显礼制尊卑的夏商服饰 • 冠冕堂皇的西周服饰 • 朴素大气的首饰和佩饰
一、夏商西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 服饰功能从“用”逐渐上升到“礼”;
• 服饰资源被奴隶主垄断,专设生产、管理、分配
和使用等机构;
• 逐渐制定了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应的服饰制度;
色无纹饰,故名。与素
裳、蔽膝相搭配,首服
为玄冠(委貌冠)或爵
弁。为天子燕居之服, 诸侯祭祀之服,大夫、 士朝服和礼服。
深衣
• 所以称深衣者,以 余服则上衣下裳不 相连,此深衣衣裳 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
——《礼记·深衣》
•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
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
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
无自入也。
——《礼记·玉藻》
笄礼
•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 子在订婚(许嫁)以后 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
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
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
二十也行笄礼。
商代玉佩
西周玉佩
神州六瑞
• 奠定了中华民族服饰的基础,几种主要的服饰基 本形制逐步成熟,样式和色彩逐渐走向华丽。 • 服饰功能从“用”逐渐上升到“礼”,逐渐制定 了与社会等级制度相应的服饰制度,皇室、贵族 礼服制度逐渐完善; • 服饰资源被奴隶主垄断,专设生产、管理、分配 和使用等机构; • 首饰佩饰大放异彩,成为“德”与“礼”的代表。
成为燕居之服,便装。
军队中也较为流行。
襦裙
• 襦裙,上襦下裙的形
制。袍之短者谓之襦, 即比袍短的棉衣。如 果质料粗陋、轻薄的 襦,则可称为 “褐”, 短褐,即普通百姓穿 的粗布短衣。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第二章 夏商西周

文化地位——
最尖端生产技术,最重要的人造物 凝聚了社会观念,展现精神信仰
祭典——礼乐器及其诡异图像:沟通天地、神人 戎事——兵器:武备代表,权力维系,统治保证 制度——维系宗法、等级制度,西周越发凸显 独居时代创作核心 技术、文化、制度、军事多种因素 浸透最虔敬的信仰和最强烈的感情
材料——
种类:礼器组合渐完备,列鼎 编钟产生,水器地位上升,许 多酒器消失
西周中期
造型:空间变化减少,趋向规 矩整齐,器壁渐轻薄
装饰
纹样:兽面简化,窃曲和 重环、垂鳞、瓦纹等成典型
构图:二方连续为代表
风格:严整单纯。但显单调,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显示着艺术趋衰落
刖人守门方鼎,西周中期
商——
统治区域: 北至河北北部,南达江汉流域,东起山东半岛,西及陕
西西部 中心,豫北冀南,晚期都殷,殷商
社会背景 观念:敬鬼神,嗜占卜,重祭祀,尚白色,祖玄鸟 世风:尚享乐、重刑罚,轻礼义,商王权威 文化中心:祭祀、占卜
工艺美术代表:青铜器 宝物:统治阶层炫耀财富、显示威权 法器:沟通天地、联络神人,威严诡异 晚期肇始第一个艺术高峰
发现:主要在歧周、 宗周和成周
风格:似晚商,威严 神秘,延续高峰
变化:酒器锐减,食 器增加,鼎簋成为礼 器中心;牛头和凤鸟 纹更多;铭文加长
“利”簋(通高28厘米,重7.95千克) 已知最早的 西周青铜器,铭文记录武王伐纣后7日的赏赐等。这 种底附方座,侧出大耳的造型是西周簋的典型。
西周中晚期——
西周——
统治区域 大于商,发祥于今陕西扶风、岐山间的周原
社会背景: 观念:鬼神观渐淡薄,祭祀天神、地祗、祖先 宗法:嫡长继承,统治者为天子,乃天下共主 世风:抑奢靡,禁酗酒,尚礼乐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
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坐而论道”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墨子
老子
庄子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私学的发展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 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 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 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2、求知兼求能 3、前期和后期教育特点不同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私学的历 史特点
春秋时期的教 育
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
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
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 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 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 可记。说明关于官学的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020年中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变
技
革
礼 崩
思
图
想
强
乐 坏
壹
夏
三
商
代
周
更 替
时
期
写到前面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没有文字,但被后来的古 文献一再提到。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 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 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 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Leabharlann 的 控制更加稳固。贰 礼崩乐坏
平王东迁
周郑交质
王子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周郑交恶
射王中肩
秋,(郑)又取成周之禾。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新表述 学习要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诸侯争霸; 学习提示:知道西周的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现象——公田荒废,私田被大量开垦;
后果——周王室收入减少,实力下降。
变革根源
贰 真题在线
(2019·江苏南京)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 )
A.20万年前
B.距今10000年左右
C.春秋战国时期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019·山东滨州)1.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
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七出 三不去: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 恶疾、口多言、盗窃;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 年之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4、继承制度 (1)爵位及身份继承——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财产继承——诸子均分。
五、西周的司法制度
——礼之所制,贵者始也,故不下庶人;刑之所加,
贱者使之,故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左传昭二) ——凡有爵者,与王之同族,奉而适甸师氏,以待刑杀。 (周礼· 秋官· 掌囚)
二: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 1、刑 (1)《九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因文献称有九篇而 得名,先秦时已佚失,在《左传》引文中保留了 一些零星内容。】 有学者推测,《九刑》以“刑名”为篇名, 即墨、劓、剕、宫、辟、鞭、扑、流、赎。 是“以刑统罪”、 “议事以制”的立法体例。 (2) 《吕刑》【《甫刑》】。 ——周穆王时吕侯所制刑书,强调用“中刑”即 不轻不重之刑治理国家。恢复了“赎刑”。
【案例】禹杀防风氏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国语· 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 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 稽者,会计也。——《史记· 夏本纪》
第二节 商代法制 ○○一、法律指导原则
——“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二、主要法律
【案例】九侯被醢比干被剖案 帝纣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 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 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 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 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 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 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 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 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 纣又囚之。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史记· 殷本纪》
○○三、法律内容 -- 1、罪名
------《夏书》:昏(劫掠)、墨(贪赃)、贼 (杀人不忌),杀;皋陶之刑也。 还有“弗用命”、“不恭命”等。
-- 2、刑罚种类 ——奴隶制五刑:大辟、膑、宫、劓、墨。
【这些刑罚执行情况,在河南二里头夏代残存 遗址中都有反映】 -- 3、刑罚原则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左传》】
-- 1、《汤刑》; ——有“不孝”,“乱政”、“巫风”等罪名。 -- 2、《官刑》;【《墨子· 非乐》】 ——惩治犯罪官吏的的法律。 -- 3、习惯法; -- 4、王命。
○○三、刑罚种类:
——夏代的五刑只是后世文献中的记载,多根据 传说。到商代已有甲骨不辞的印证。古人也有 “刑名从商”之说。 ——墨、劓、剕(膑、刖)、宫、辟五刑, 还有断手、活埋、火焚、醢、脯、炮烙、 劓殄等。
○○ “五过之疵”
3、监狱制度 (1)圜土之制 ——针对够不上五刑的罪犯,关押并强制劳动; 有人认为类似今天的徒刑;分3年、2年;1年。 (2)嘉石之制 ——针对较轻的罪犯;命其坐于官府大门前放置 的一种带有大理纹路的石头之上,有示众之意。 有人认为其类似于今天的拘役。
4、其他 ——并不局限于刑的内容。后世文献也追述了夏 代行政、经济、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制度。 《逸周书· 大聚解》: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 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 成鱼鳖之长。
○○四、司法制度
-- 1、司法官: 中央——大理,地方——士、蒙士; -- 2、监狱: ——发端于夏朝;“圜土”“夏台 ”、“均 台”。【传说舜时刑官皋陶造狱】
--2、主要诉讼制度; (1)区分“狱”和“讼”: ——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 —— 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于朝,然后听之。 (2)五听制度: 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 ; 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 ; 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 ; 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 ; 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眚(过失)、非眚(故意);惟终(一贯)、 非终(偶然)。
(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4)反对株连(罪人不孥); (5)贵贱有别; (6)刑罚世轻世重。
四、民事法律制度 1、所有权:周天子所有。 2、契约关系(债权)
○○质剂——听买卖以质剂。 ○○傅别——听称责以傅别。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 杀罪五百。——《周礼· 秋官· 司刑》 还有鞭刑、流放、罚丝等。
-- 2、主要罪名
——不孝不友、犯王命、弑君、贼、盗、奸; 群饮、违背盟誓、失农时;等。
-- 3、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三赦之法”:对耄(80岁以上)、悼(7岁以下)、 愚(蠢愚)三种人犯罪,一般不予处罚。
-- 2、誓、诰、命。 ——君王发布德的命令。 最著名的为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发布的《甘 誓》:规定战场纪律和赏罚条例。 -- 3、习惯法(遗训、殷彝)。 ——《国语》:“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 ——对殷商遗民,用“其义刑义杀”。
○○周公制礼??
三、西周的刑法制度 -- 1、刑罚体系;
3、婚姻制度:
(1)婚姻原则 ——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案例】氓(音蒙—外来人)之婚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 卫风· 氓》 《周礼· 地官· 媒氏》规定国家设媒氏“掌万民 之判”,管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婚姻。 《周礼· 地官· 媒氏》规定:“中春之月,令会 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氓与女主角没有在法令礼仪都不禁止私奔的 春二月私奔,而一定要等到秋天经过媒妁之言之 后才结合,其婚姻应该是一个合法的结合。
第 二 章
夏、商、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夏代法制 ○○一、指导原则 ——奉天罚罪。 ○○二、法律形式
1、《禹刑》。 ----《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习惯法。 ----佱、灋者,“常也”、“刑也”。《尔雅》 3、誓 ——君主在战争期间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
--1、司法机关; (1) 周王实为最高司法官(也是立法者); ——周王之下有三司: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2)大司寇(最高司法长官)、小司寇(最高 司法副官); (3)司法专职——士师、司刑、司圜、掌囚、 掌戮等; ○○基层司法——乡士、遂士等。
第三节 西 周 法 制 一、立法指导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惟不 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召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2、“礼治”原则。
(1)礼的渊源;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夫礼之初, 始于饮食。……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记) ——周公“制礼作乐”,在夏礼、商礼的基础上发展成 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及典章制度。
(4)礼与刑的关系。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简单讲就是“出于礼,入于刑”。礼是行为规范的总则, 刑是礼治原则的具体化。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德主刑 辅”。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四、民事法律制度:
婚姻:一夫一妻多妾制。 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制”。11代 王武丁始立太子制。
○○五、司法制度: -- 1、司法官
——大司寇、吏、正。甲骨文中有 “御廌”。 商代的监狱是挖在地下的土窖,上面盖上棚,并开 有牗,类似今天的天窗,因此也叫“牗里”。此外,圜 土、囹圄等监狱。 商朝末期出现了“狱”字,《说文解字》说:“狱 之确也,取其坚牢之意。狱字从二犬,取完备之意,从 言者讼也。”这基本上符合商代末年监狱的含义。 安阳废墟挖掘的商代地牢:长1.6米,宽1.1米, 深2.7米。
(3)读鞫、乞鞫制定
读鞫:当众宣读判决书。 【裁判后要制作判决书,即“成劾”】
乞鞫:对判决不服,要求重审。 (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
(4)司法官的责任 ——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惟官:秉承上级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公报私仇; ----惟内:徇亲枉法; ----惟货:贪赃枉法; ----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有此五过之一,则“其罪惟均”,以所涉案件 应处的刑罚处罚。
(2)礼的内容: 【五礼:吉(祭祀)、丧、宾、军、嘉(喜)】 ——“亲亲”、“尊尊” 、长长、男女有别。 —“亲亲父为首”,宗法制;【孝】。 —“尊尊君为首”,君主制;【忠】。 (3)性质和作用;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 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 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 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 曲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