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合集下载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B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 的教育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夏代的教育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经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一、夏朝的兴亡
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禹的帝王像
朝。
禹在确立王权后,在嵩山之阳建立了
பைடு நூலகம்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
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
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
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这次大会,是夏 王朝正式建立的重点标志。禹死后,子

启继立。
3
夏朝疆域 夏王朝以伊、
(五)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以射造士,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2.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3.人伦道德教育
17
第二节 商代的教育
商代(前1600---前1046年),经历了554年左右,是 奴隶制发展时期。
一、商族的起源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 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 许多共同之处。
18
19
鸣条之战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
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 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

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 汤
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
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 与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三、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一)国学的教育内容
1.三德三行
➢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 知逆恶;
➢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 事师长。
2.六艺:
礼,即礼仪教育、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包括吉、 凶、宾、军、嘉五方面;
乐,即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
射,即射箭,包括白矢、叁连、剡注、襄尺、井仪五方面;
3.宗教教育
《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 鲧而宗禹。”
《礼记•表记》讲“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 之。”
表明夏代的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核心。
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 1046年)
(一)商代的学校 1.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的学校 甲骨卜词中已有“学”字,并有多种写法。
(2)社会动荡的不安,战争频繁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政局 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据《春秋》所载,二百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活动竟 达483次,平均1年有2次战争。统治者特别关心的是如 何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并尽可能地扩大统治和剥削 范围,及时享乐。在此情况下,统治者是无暇顾及教 育的,
4.读写算的教育
• 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文字,就得会阅读和 书写。
• 甲骨中发现不少练字的骨片,上有五行字,其中 有一行刻得整齐精美,其它四行则字迹歪斜不整, 中间夹杂二三个刻得整齐的字。
• 据郭沫若分析,那一行整齐优美的字是教师刻的 范字,另外四行是学生的练习,当中几个整齐的 字,可能是教师手把手教的。同时数学上的成就 也被引入教育内容中。
(三)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 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的,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朝的学校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

“序者,射也”,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①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②宗教教育。

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③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代的教育(1)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商代的文字也在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

商代已经有文字记载的典籍。

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则是教育的重要材料。

(2)商代的学校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

(3)商代教育的内容商代学校由奴隶主国家管理,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根据这种需要,商代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训练,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主贵族把本族的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就成为同一回事,“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准则。

②军事教育。

奴隶主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以弓箭为主,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还要学会驾驭车马。

学校中有射御的教学活动,有时还要举行比赛和演习以检验教练的效果。

第二章_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_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 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 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
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 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 治地位。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 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 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 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 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 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 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 《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 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 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
商朝青铜爵
商朝青铜尊 商朝青铜觚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朝青铜簋
商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铜卣
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 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 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 育内容(“六艺”)。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 *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 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 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 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 刑法(“刑不上大夫”)。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 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 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 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 争鸣时代的来临。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

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 中国教育的起源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 夏、商的教育概况2. 西周的教育概况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4. 孟轲的教育思想5. 苟况的教育思想6. 道家的教育思想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5.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 魏晋的学校教育2. 南朝的学校教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认识2. 教育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的概述2. 教育的个体功能3. 教育的社会功能4. 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概述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2. 学生3. 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 课程与课程理论2. 课程组织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 教学与教学理论2. 课堂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2. 班级管理的内容3.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2. 学生学业评价3. 学生品德评价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师即研究者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莫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 学习概述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 认知派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 知识学习概述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1. 学习策略概述2. 学习的认知策略3. 学习的监控策略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概述2. 动作技能的形成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七章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概述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第八章品德的形成1. 品德及其结构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3. 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1. 认知发展与学习2. 智力差异与学习3. 学习风格与学习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第十二章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概述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3. 课堂环境管理4. 课堂纪律管理第十三章教师心理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一章、史前教育1. 教育的起源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3. 史前社会的教育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第二章、学校的肇端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2. 宗教教育3. 世俗教育4. 中世纪大学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八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2. 科学教育的萌芽3. 实在论教育学说第九章、18世纪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大学教育的演变第十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6. 教育科学化运动7. 高等教育的革新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新传统教育思潮4. 儿童研究运动5. 综合中学运动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7. 现代教育的逆流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第十三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 终身教育思潮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5. 环境教育思潮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第一章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第四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第五章如何编制问卷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第七章如何进行个案研究第八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九章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第十章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中外教育史第2节: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2节: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 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既说明小学、大学的建校地址;又说明天子和诸侯所设 大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名称上,都有区别。
西周的学校系统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可细分 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围环 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 ➢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 ➢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 ➢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 ➢位于西面的称“瞽宗”(西雍)。
历史背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 熟。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进行政治改革。
1. 官学衰废
a.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他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一.夏商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3.西周的教育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学校系统
按照地域可大体分为 两类:
一类是设在京城的“国学”; 一类是设在地方的“乡学”。
国学依据教育程度又分 为两级:
一级为初等教育性质的小学; 一级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
数 即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 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 谱、五行、蓍龟、杂占、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 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2)求知兼求能 。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六艺对 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02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
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坐而论道”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墨子
老子
庄子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私学的发展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 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 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 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2、求知兼求能 3、前期和后期教育特点不同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私学的历 史特点
春秋时期的教 育
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
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
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 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 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 可记。说明关于官学的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大全)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奴隶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孟子 滕文公 上》: “序者,射也。”
Your site here
LOGO
2.夏代教育内容
1. 军事教育 2. 人伦道德
3. 宗教教育(敬天尊祖)
4. Conclusion
夏后氏以射造士
——文献通考 学校考
Your site here
LOGO
二、商代的教育
1.文字:甲骨文
Your site here
LOGO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
原始社会有无 学校教育?是 怎样的?
Your site here
LOGO
1.学校教育产生条件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一 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标志着教育开始从 生产和生活中分化,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 。
Your site here
LOGO
LOGO
1.背景
• 经济(井田制) • 政治(分封制) • 社会(宗法世袭禄位制) • 思想(宗教迷信、遵守礼制) 文化
Your site here
LOGO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Your site here
LOGO
井田制 统治者把成片土地按一定的亩制和灌溉及道 路系统规划成井田形状,奴隶主支配奴隶 们耕种方块土地以贡税的形式榨取劳动成 果。 影响: 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影响教育——等级性
Your site here
LOGO
问题:
夏商西周教育有何相同点?与原始社会有何进步
Your site here
LOGO
LOGO
Thank You!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Welcome to my homepage:

2中国教育史—夏商西周的教育

2中国教育史—夏商西周的教育
想一想 上述教育计划涉及到哪些方面?
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 惯
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
“唯”,女孩用“俞”。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勇武之事;
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 初
到了七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
夏商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稷下学宫
奴隶主:垄断文化知识
奴隶:生产劳动教育+社 会教化
奴隶
原始
夏代 商代 社会西周 春秋
社会
1
夏启
序(王都) 奴隶主贵族子弟;E仅是其中一项职能;射箭 校(乡学) 原为养马场所,后为军事训练
管理:司徒 E内容:军事训练+宗教教育+伦理道德教育
1
学(王都)
大学 小学
瞽宗:礼乐学校
E内容:思想政治+军事+礼乐+书数
2
“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 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 成“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
(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管理规范——《弟子职》
我国第一个学生守 则
4
促进了战国时 期思想学术的
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 代士人的独立 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 范
4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学府,所谓“稷下”,乃是
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战国时 齐桓公在此设立学宫而得名。

《教育史》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为: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四)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三、六艺教育六艺:礼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的读写数:算法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官学衰微(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四民:士农工商三、私学的历史特点四大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住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基础(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

(2)提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教育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

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其二,偏重文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学史02章

教育学史02章

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 1、学校设置。 2、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 3、六艺教育的特点。
1、学校设置
(1)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 ) (2)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六艺”教育
(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 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 (2)“射”和“御”:是指射箭和驾驭马拉战 车的技能,属于军事体育。 (3)“书”和“数”:书是指识字、写字和文 化知识,数是指计算、天文、历法 。
第二章 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伦也。”
一、夏代的教育
以射造士 《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 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史记•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 夏曰校”。
二、商代的教育
以乐造士 《礼记 • 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 王制》 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 “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 在国中王宫之东。” 商代地方学校曰“序 ” 朱熹注:“序 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射御

3、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 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 成。” (2)求知兼求能 。 (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四、奴隶社会教育的 特点——学在官府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客观原因: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 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章复习题
学在官府 六艺教育

[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在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

政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

君子。所谓“君子”,是指具
的 教
有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

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修己

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关于 教育 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 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 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 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 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 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他们扬弃 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级调和 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严重 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第 二 节
孔 丘 的 教 育 思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

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

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第 一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德:一方面,“士”必须做到 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才: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 能,能处理实际政务,他说: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君命,可谓士矣。”
“士”必须是“德才兼备”,
三、教育对象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诗》
共305篇。作品大概是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分三部分:一为“风”,民歌;二为“雅”,宫 廷之乐;三为“颂”,宗庙之乐。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很重视《诗》的教育作用。他 说:“不学诗,无以言。”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2、《书》
1、好学、乐学的态度 2、不耻下问的态度 3、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居于培养人的首要地位 2、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 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 3、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 要地也是为德育服务
四、道德教育思想 (二)德育过程
1、“知”,即道德教育的认识阶段 2、“情”,即道德教育的情感阶段 3、“意”,即道德教育的意志阶段 4、“行”,即道德教育的行为阶段
第三部分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落
(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兴起 (一)原因
1、学习材料:典籍文物散于民间 2、教育者:士阶层崛起 3、受教育者:养士之风盛行
二、私学兴起 (二)特点
1、教育基础 2、土地基础 3、社会阶级基础 4、主办方 5、政教关系 6、入学身份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教学思想 (五)学习态度
一、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概念的产生_夏_商_西周时期的教育概念

中国教育概念的产生_夏_商_西周时期的教育概念

第29卷第4期Vol.29,No.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1年12月Dec.2011中国教育概念的产生———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概念*章小谦(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摘要:教育概念是专门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

中国教育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对早期专门化军事教育的反映,其语言表达形式为“爻”(xiao )。

文字产生以后,开始出现专门化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是,这种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中国最早的教育基本概念,如教、学、先生、弟子等,都带有浓厚的宗法制度的色彩。

关键词:军事教育;家族教育;爻;教;学;先生;弟子*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概念史”(课题批准号DAA060085)。

随便打开一本《教育学概论》或《教育学词典》,你都能找到时下在国内关于教育概念的最为流行的界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能力、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这个定义预设了广义教育活动与狭义教育活动的共时性存在。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广义的教育活动必然先于狭义的教育活动而出现。

因为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尽管在现代社会是最主要的形式)是教育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且,我们还可以很有把握地断定,学校教育产生之前的教育的历史一定比学校教育的历史要长得多。

因此,要研究教育概念的历史,就不能不讨论学校教育产生之前的教育概念。

我们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前的教育只能是广义的教育:融合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未分化的教育、社会教化或者在家族中进行的教育。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 而作乐于瞽宗。”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中国教育史
甲骨文
陶文
金文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右学和瞽宗属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 设立于王都,以乐教为主。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3、特点
政教合一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4、六艺
乐射


数书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4、六艺
乐射


数书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5、学制系统
大学
天子设立
成均(南学) 上庠(北学) 辟雍(太学) 东序(东学或东胶) 瞽宗(西学或西雍)
国学
诸侯设立
泮宫
西周
乡学
小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小结: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 (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 小学)、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 在思想意识上,强调遵守礼制 在文化教育上,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中国教育史
(三)西周的官学
西周的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
中国教育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 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西周:前1066年到前771年 春秋:前771年到前476年
第一节 夏代的学校教育
一、夏代的学校教 (一)夏的由来 1、夏是国家名称而不是部落
2、世袭代替禅让
3、部落与国家的冲突
4、“少康中兴”
5、槐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
节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
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

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

艺”,是文武全才。
和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

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

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

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
条件,养而备用。

4祭5、、祀礼礼就和和是行婚培为姻养习家贵惯庭族的观子培教弟2的 方养育、共法文同十祖字位先计进的观制数念御列育容。为之的
教 学 重
就 校 要
被 教 内
洒扫、应对、进退、饮食、起居、装饰、谈吐等规范的学习。
6、乐
包括乐德、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等项
(五
)影 响
六艺教育对我国古代教育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虽是 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 物,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 合人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随着奴隶 制的灭亡而结束,“六艺”教 育的一些本质特点,往往被 一些进步教育者所欣赏,被 用作改革的旗帜,这在今天 仍有积极的意义。
军事教育(为掠夺财物,扩张领土,不断用兵,战争是经常的,那 么射御自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商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
商朝最后的皇帝为纣,传说宠幸美女妲己,不理朝政,荒淫无道,
被西齐所灭。
一、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体系 1、国学 对象: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 分类:国都:大学、小学
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
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

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第Leabharlann 一(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孟轲 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变化
一 节
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
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
三、六艺教育 (一)礼乐教育 (二)射御教育 (三)书数教育
1、含义:指宗教活动的礼仪,其核心是具体化的等级名分制
度,是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反映含,和义原:始音射乐指、歌舞。
在西周,礼的教育还承担着政治宗法射教育箭、技伦理术道的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诸多训任练务。。 御 指
2、礼和政治教育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

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

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

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

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

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

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

传播了。
第 一
(二)士阶层的形成
二、夏的学校教育 1、学校名称:序 2、内容:军事教育为主
射、御等为教学内容。 3、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为主的教育
主要存在于奴隶的劳作中。如青铜器的做法等。
第二节 商朝的学校教育
一、甲骨文 商代是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以甲骨文为代表还有陶文、金 文以及石刻文字。 二、学校教育 1、学校体系 王都:右学(大学)和左学(小学) 地方:序 2、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太甲不守居丧之礼,被认为是违反孝德的行为,贵 族们把他放逐到桐的地方使其反省,待他悔过之后,才接他回来执 政)
驾驭战车的
这方面礼的教育包括祭祀、宾客、技朝廷术、训丧纪练、。军旅、车
马。
射御是奴隶
3、礼和道德教育
社会武士所
国学主要学习“三德”:至德、敏德、必孝备德 的 条 件 ,
1、含义:书 因 此 , 学 校
乡朋友学、主宾要客学。习“七教指”:识父字子、,兄数弟一、夫产妇生、君,臣培、长幼、
指数术。 养 武 士 的 射
地方:乡学,如塾、庠、校等 管理:开学有释菜之礼,天子率百官到场主持。
课程安排从易到难 视学考试制度,考试每隔一年一次,天子视学养老 奖惩制度
(二)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的机构设于官府之中, 此即“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它视夏商西周 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特点: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 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 他的继承槐人,在不位幸期皋间陶,矢折, 又由皋(先g后ao)征陶服子了伯益当 选。启破居坏住了于禅泗让制水,、夺位 后,攻杀淮禹水选之定的间继的承人伯 益,开创九了夷世、袭的即由畎父传子
的夷家、天于下制夷度、 启的长方子夷太、康黄继夷位,、在位 期间被白东夷夷、部赤落夷的后、弈夺 权,之玄后夷后、弈风被夷其部、将寒 浞(zh阳uo夷)等杀部死夺落位,,夏 中断四扩十展年了。夏直到朝少康夺 位 。 从的“势太力康 失 国 ” 到 “少康中兴”,前后共约 近百年。

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

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

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第 一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

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

了学习的材料。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

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

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

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

(三)私家学派

1.儒家私学

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