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5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能量守恒定律。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 能量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特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采用演示实验法,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教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

4. 实验演示:进行能量变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5. 知识拓展: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

6.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能量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以便改进。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特点。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4. 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现象,测量反应温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的分类依据,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特点。

3.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3. 讲解化学反应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特点。

4.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5.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现象,测量反应温度。

6.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包括化学反应、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2.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掌握情况,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认知水平,包括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和要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以及燃料的充分利用。

学习水平分别是B、C、B。

在《基本要求》中合格考和等级考学生内容相同,但难度要求不同。

在高一新授课时,学生已具有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结构等化学知识和热量、物质变化、分子热运动等物理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化学键的有关知识引导,从而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进而为后期的能源利用、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平衡、化工生产等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作为高二选修学生的复习课来说,学生已掌握了上述所有知识版块的基础内容,但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板块(化学键、能量、平衡、化工生产等)还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希望通过复习课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的系统;同时尝试将图式法、化学用语表达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化学方法进行模拟训练,促进科学方法的养成,将对立统一、宏观与微观转化等化学辩证思想进行渗透;体验绿色化学节能环保的理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如今高考改革,3+3的模式下,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但由于课时大幅度减少,学生对知识点的训练度减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精力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因而要求在有限课堂中做到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上课前,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没有掌握什么,还有哪些知识点存在困惑和干扰,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排摸,除去他们已经掌握的部分,在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还存在的困难点。

如“列举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形式”,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可以说出“除了热能,还有光能,电能等”。

但在热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解释还存在不能完全理解和表达正确,能量变化图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综合上述情况,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与技能1.复述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概念2.解释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相对高低之间的关系3.辨析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解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4.在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以及反应热5.辨析有无催化剂对能量变化的影响6.说出能源充分利用的意义,说出热交换法是一种常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符号的解读加强对热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认识2.通过作图,提高图像的解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体会能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达成节能环保的共识。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优秀7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

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

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以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

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

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

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形式,了解热能、化学能、电能等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2. 能量守恒定律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换形式4. 热能、化学能、电能等之间的相互转化5.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 教学课件3. 案例分析材料4. 小组讨论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照明等,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各种能量转换形式。

3.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释能量变化问题。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等。

2. 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生物学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教学课件。

3. 案例分析材料。

4. 小组讨论问题。

5. 课后作业。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1.焓变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

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1)放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2)吸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合作探究一、探究: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3、△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二、反思总结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2、△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小结】焓变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单位:kJ·mol-1,符号:H。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2. 掌握热量、能量、热值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3. 能够分析实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

2. 热量、能量、热值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实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热量、能量、热值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变化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现象。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热量、能量、热值等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方法的讲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特点。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题和分析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问答等环节的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实验所需的烧杯、试管、量筒等。

3. 课件:制作涵盖热量、能量、热值等概念的课件,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热量、能量、热值等基本概念,讲解相关计算方法。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煮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3. 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如反应热、焓变等。

4.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 课件:能量变化图、能量守恒定律实例3.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量计等4. 网络资源:相关能量变化的视频、案例分析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八、教学准备1. 备课:研究教材、梳理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

2.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性。

3. 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实例、图表等整合到课件中。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能量变化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3. 推荐阅读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 能量守恒定律4.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例分析5. 能量守恒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能量守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讲解:讲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实验: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能量守恒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探索更多实际的例子和案例,增强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反应物、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

3. 让学生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化学反应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2. 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反应物、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

3.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步骤、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步骤的理解与应用、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守恒原理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化学反应现象,探索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特点,引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3. 介绍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反应物、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4. 讲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守恒原理: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守恒规律。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探索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分析其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如酸碱中和、燃烧等,记录反应物、物、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

3. 课堂演示: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如镁条燃烧、氢气爆炸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为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中多种能量转化的形式;2、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理解反应热、焓变的涵义;3、学会计算反应热,理解定量研究的重要性;4、了解用量热计测量反应热;5、由物理变化过程类比,通过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初步理解微观结构决定性质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化学变化的视角,学会类比的分析方法;6、会用键能估算焓变;7、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热化学方程式的形式,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学会比较、归纳的方法;8、初步了解盖斯定律教学重点:1、从微观变化分析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2、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1、理解反应热、焓变的涵义;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讲课稿:(一)引入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化学反应,它们乍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他们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化学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这也是化学反应原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化学反应原理。

我们先来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二)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焓变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

(燃料的燃烧、铝热反应、氧炔焰、原电池)能量转化的形式有很多种,当这转化能量为热能时,我们又可以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

但到底吸放了多少热?又到底为什么会有吸放热呢?我们这节课来研究。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其实,在反应过程中能量也是守恒的。

即“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唉?明明有吸放热了,怎么能量不变呢?是守恒的呢?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体系和环境。

体系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这个化学反应整体;环境就是体系以外所有的其他的部分。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3. 培养学生利用能量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定律4.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际应用5.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概念、原因和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际应用和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际应用。

3. 运用讨论法,探讨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4.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燃料燃烧,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思考。

2. 讲解能量变化的概念: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分析能量变化的原因:探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如键的断裂与形成等。

4. 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能量守恒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5. 能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如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使学生了解能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探讨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途径,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解答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理解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认识能量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分类2. 化学反应的实质3. 能量守恒定律4.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本质,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

3.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兴趣。

2.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多样性。

3. 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4. 引入能量守恒定律,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5.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燃烧、电池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概括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2. 强调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的演示和练习。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件、投影仪等教学用具。

- 相关实验器材,如:燃烧装置、温度计等。

2. 学生准备:- 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或实验引入话题,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产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b. 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20分钟)a. 给出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如:硫酸和纯碱的中和反应,并通过实验演示该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b. 解释实验装置和步骤,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4. 计算练习(20分钟)a.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能量计算练习,包括能量转化公式和数据的运用。

b. 提供多个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

5. 拓展应用(20分钟)a. 提供化学反应中的其他能量变化实例,如:燃烧反应、溶解反应等。

b.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能量变化的原理,同时让学生探究相关问题。

6. 总结归纳(10分钟)a.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b.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重要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掌握了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拓展应用环节,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实例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概念及能量变化的原因。

2. 掌握热量、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能量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热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和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能量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及教学素材。

2.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如烧杯、试管、热量计等)。

3. 教学视频或动画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烧碱与硫酸反应放热)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讲解热量、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能量变化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

4. 实验室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引导学生分析能量变化的原因。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3.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能量变化的观测数据和分析结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能量变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燃烧发电、电池储能等。

2. 探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 热量与能量的关系4. 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5. 实验操作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能量转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特点和能量变化。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的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化学反应的定义、特点及类型。

3.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介绍热量、能量的概念,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因。

4.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燃烧、中和等反应。

5. 分析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如燃料燃烧、太阳能电池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化学反应概念、能量变化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估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

3. 评估标准:能准确描述化学反应的特点,理解能量变化的原因,能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高考化学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5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案含解析10化学

高考化学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5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案含解析10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剖析】一、反应热1.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

许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3.燃烧热: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燃烧应生成CO2而不是CO,H2燃烧应生成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

4.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ΔH=-57.3 kJ·mol-1。

弱酸代替强酸(或弱碱代替强碱),因电离吸热,放出的热量减小,中和热减小。

若用浓硫酸(或NaOH固体),因溶解放热放出的热量增多,中和热增大。

二、反应热和焓变1.理解反应热的两个角度(1)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热从微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的差值,在下图中a表示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热量;b表示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c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差值,在上图中a 表示活化能;b 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c 表示反应热。

2.物质结构与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1)键能越大,物质所含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反之亦然。

如卤化氢的稳定性按氟、氯、溴、碘依次减弱,其氢化物的能量依次增大,氢卤键的键能依次减小。

(2)物质所含能量越低,断裂其化学键所需能量越高,而形成其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1.漏写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五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五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7.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能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

8.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9.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以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考点一化学能与热能1.从两种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热2.“五步”法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提醒对于具有同素异形体的物质,除了要注明聚集状态之外,还要注明物质的名称。

如:①S(单斜,s)+O2(g)===SO2(g)ΔH1=-297.16kJ·mol-1②S(正交,s)+O2(g)===SO2(g)ΔH2=-296.83kJ·mol-1③S(单斜,s)===S(正交,s)ΔH3=-0.33kJ·mol-13.燃烧热和中和热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均为放热反应,ΔH<0,单位为kJ·mol-1。

(2)燃烧热概念理解的三要点:①外界条件是25℃、101kPa;②反应的可燃物是1mol;③生成物是稳定的氧化物(包括状态),如碳元素生成的是CO2,而不是CO,氢元素生成的是液态水,而不是水蒸气。

(3)中和热概念理解三要点:①反应物的酸、碱是强酸、强碱;②溶液是稀溶液,不存在稀释过程的热效应;③生成产物水是1mol。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如图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2016·江苏,10A) (2)在CO2中,Mg燃烧生成MgO和C。

该反应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2015·江苏,4D) (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2012·江苏,4B)(4)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2012·江苏,4C)(5)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6)500℃、30MPa下,将0.5molN2(g)和1.5mol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催化剂500℃、30MPa2NH3(g) ΔH=-38.6kJ·mol-1(×)2.(2019·海南,5)根据下图中的能量关系,可求得C—H的键能为( )A.414kJ·mol-1B.377kJ·mol-1C.235kJ·mol-1D.197kJ·mol-1答案 A解析C(s)===C(g) ΔH1=717kJ·mol-12H2(g)===4H(g) ΔH2=864kJ·mol-1C(s)+2H2(g)===CH4(g) ΔH3=-75kJ·mol-1根据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75kJ·mol-1=717kJ·mol-1+864kJ·mol-1-4E(C—H),解得E(C—H)=414kJ·mol-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剖析】一、反应热1.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

许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3.燃烧热:必须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燃烧应生成CO2而不是CO,H2燃烧应生成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

4.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ΔH=-57.3 kJ·mol-1。

弱酸代替强酸(或弱碱代替强碱),因电离吸热,放出的热量减小,中和热减小。

若用浓硫酸(或NaOH固体),因溶解放热放出的热量增多,中和热增大。

二、反应热和焓变1.理解反应热的两个角度(1)从微观角度理解反应热从微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的差值,在下图中a表示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热量;b表示新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c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差值,在上图中a表示活化能;b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c表示反应热。

2.物质结构与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1)键能越大,物质所含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反之亦然。

如卤化氢的稳定性按氟、氯、溴、碘依次减弱,其氢化物的能量依次增大,氢卤键的键能依次减小。

(2)物质所含能量越低,断裂其化学键所需能量越高,而形成其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1.漏写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将ΔH 的正、负混淆,其关键是没有体会到“+”“-”分别表示吸收或放出热量后使体系本身的能量升高或降低了。

3.热化学方程式不用注明“点燃”、“加热”等条件。

4.未注意到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的数值的对应关系。

如:H 2(g)+Cl 2(g)===2HCl(g) ΔH =-184.6 kJ·mol -112H 2(g)+12Cl 2(g)===HCl(g) ΔH =-92.3 kJ·mol -1 5.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1,且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 ――→O 2CO 2(g),H ――→O 2H 2O(l),S ――→O 2SO 2(g)。

6.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生成1 mol H 2O ,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数值恒定为57.3,若弱酸或弱碱参加,则中和热值小于57.3。

四、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七大”要点 1.注意ΔH 的符号和单位若为放热反应,ΔH 为“-”;若为吸热反应,ΔH 为“+”。

ΔH 的单位为kJ·mol -1。

2.注意反应热的测定条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 的测定条件(温度、压强),但绝大多数ΔH 是在25 ℃、101 325 Pa 下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ΔH 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5.注意ΔH的数值与符号由于ΔH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ΔH必须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

互为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6.注意燃烧热和中和热7.对于可逆反应的反应热(ΔH)是指完全反应时的反应热。

五、反应热的计算及其大小的比较方法1.利用盖斯定律进行ΔH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合理进行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

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类似于整式的运算,叠加时应遵循数学的运算规则,当需要将某一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某一化学计量数时,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和ΔH需同乘以该化学计量数,当某物质或ΔH移到“===”另一边时就变为异号。

(2)ΔH在进行加、减、乘等运算时,一定要注意其符号的改变,即ΔH的运算包括数值和符号的双重运算。

2.比较反应热大小的四个注意要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气、液、固三态的变化与反应热量的关系(2)ΔH的符号: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不要只比较ΔH数值的大小,还要考虑其符号。

(3)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相同时,参加反应物质的量越多,放热反应的ΔH越小,吸热反应的ΔH越大。

(4)反应的程度: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状态相同时,反应的程度越大,热量变化越大。

六、有关反应热计算的六种方法1.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求解先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与反应热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求算反应热。

2.依据燃烧热数据直接求算反应热Q=燃烧热×n(可燃物的物质的量)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计算 ΔH =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5.根据盖斯定律计算方法一:热化学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如由 C(s)+O 2(g)===CO 2(g) ΔH 1; C(s)+12O 2(g)===CO(g) ΔH 2;可得CO(g)+12O 2(g)===CO 2(g) ΔH =ΔH 1-ΔH 2方法二:合理设计反应途径如由图可得:ΔH =ΔH 1+ΔH 2。

6.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

Q =c ·m ·ΔT【题型示例】题型一、考查反应热和焓变【例1】 (2016·海南化学,11)由反应物X 转化为Y 和Z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 .由X→Y 反应的ΔH =E 5-E 2B .由X→Z 反应的ΔH <0C .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 的产率D .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 的产率答案 BC【方法技巧】解答能量变化图像题的“4关键”1.反应热不能取决于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即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不能决定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2.注意活化能在图示(如右图)中的意义。

(1)从反应物至最高点的能量数值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即E1;(2)从最高点至生成物的能量数值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即E2。

3.催化剂只能影响正、逆反应的活化能,而不影响反应的ΔH。

4.设计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要切实注意图示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举一反三】(2016·江苏化学,8)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 O2(g) ΔH1=571.6 kJ·mol-1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 H2O(g)===CO(g)+ H2(g) ΔH2=131.3 kJ·mol-1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 H2O(g)===CO(g)+3H2(g) ΔH3=206.1 kJ·mol-1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D.反应CH4(g)===C(s)+2H2(g)的ΔH=74.8 kJ·mol-1答案 D【变式探究】(2015·海南化学,4,2分)已知丙烷的燃烧热ΔH=-2 215 kJ·mol-1。

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 g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A.55 kJ B.220 kJ C.550 kJ D.1 108 kJ解析由丙烷的燃烧热ΔH=-2 215 kJ·mol-1,可写出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C3H8(g)+5O2(g)===3CO2(g)+4H2O(l) ΔH=-2 215 kJ·mol-1,丙烷完全燃烧产生1.8 g水,n(H2O)=m÷M=1.8 g÷18 g/mol=0.1 mol,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是Q=(2 215 kJ÷4 mol)×0.1=55.4 kJ,A选项正确。

【答案】(1)3SO2(g)+2H2O(g)===2H2SO4(l)+S(s) ΔH2=-254 kJ·mol-1(2)(a+b+2c)【变式探究】【2017江苏卷】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C(s) + H2O(g)=CO(g) + H2 (g) ΔH1 = a kJ·mol−1②CO(g) + H2O(g)=CO2(g) + H2 (g) ΔH2 = b kJ·mol−1③CO2 (g) + 3H2 (g)=CH3OH(g) + H2O(g) ΔH3 = c kJ·mol−1④2CH3OH(g)=CH3OCH3 (g) + H2O(g) ΔH4 = d kJ·mol−1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B.反应③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C .反应CH 3OH(g)=12CH 3OCH 3 (g) +12H 2O(l)的ΔH =2d kJ·mol −1D .反应2CO(g) + 4H 2 (g)=CH 3OCH 3 (g) + H 2O(g)的ΔH = ( 2b + 2c + d ) kJ·mol −1【答案】C【变式探究】(2015·广东理综,31,16分)用O 2将HCl 转化为Cl 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

(1)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下图所示的催化循环实现。

其中,反应①为2HCl(g) +H2O(g)+CuCl 2(s) ΔH 1反应②生成1 mol Cl 2的反应热为ΔH 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热用ΔH 1和ΔH 2表示)。

(2)新型RuO 2催化剂对上述HCl 转化为Cl 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①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αHCl~T 曲线如下图:则总反应的ΔH ________0(填“>”、“=”或“<”);A 、B 两点的平衡常数K (A)与K (B)中较大的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