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乘方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3.提高挑战题:设置2-3道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乘方及其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题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4.小组合作作业:安排一个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学生共同探讨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撰写一个小报告。这个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乘方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和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乘方的运算法则。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报告中包含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等元素。
5.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书籍,自主学习与乘方相关的数学历史或趣味数学知识,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自主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难点:
-理解乘方的意义,尤其是负数的乘方和零的乘方的实际意义。
-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特别是不同符号之间的乘方运算。
-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设置运算步骤,避免运算错误。
(二)教学设想
1.引入阶段:
-利用生活实例或数学故事引入乘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乘方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优秀5篇
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进行求幂的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即a2=a·a;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3次方),即a3=a·a·a.(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其中一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个小时后分裂成2某2个,1.5小时后分裂成2某2某2个,…,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 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说明:(1)举例94来说明概念及读法。
(2)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通常省略指数1不写。
(3)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4)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1)(-4)3;(2)(-2)4;(3)-24.点拨:(1)计算时仍然是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
(2)注意(-2)4与-24的区别。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例2】计算:(1)(3; (2)(-)3;(3)(-)4;(4)-;(5)-22某(-3)2;(6)-22+(-3)2.(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引导学生作知识小结: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用有理数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熟知底数、指数和幂三个基本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能明确底数、指数、幂这几个概念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仔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二、教学设计(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1)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2)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3)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的厚度怎样计算?那么连续对折2次的厚度又怎样计算呢?连续对折3次,4次,...,30次又怎样计算呢? 依次引导学生完成三个问题。
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教材41页,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叫做乘方?什么叫做幂?2、 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请说出 的读法。
3、什么叫做底数?什么叫做指数?n a n a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深入学生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帮助各别有困难的小组分析问题,提出思考方向。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什么是乘方?什么叫做幂?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对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评价,板书。
2、 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请说出 的读法。
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即 ,记作 ,读作“a 的n 次方”,也可读作“a 的n 次幂”。
对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评价,板书。
3、什么是底数?什么叫做指数?在 n a 中, a 叫做底数, n 叫做指数。
对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评价,板书。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在教材,你还发现哪些其他的知识,请你提出来有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教师鼓励学生发现知识,对发现知识的同学所在的小组进行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有理数运算的理解。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有理数的乘方,包括乘方的定义、乘方的运算规则以及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乘方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乘方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与乘法混淆;2. 对乘方的运算规则掌握不牢固,容易出错;3. 不知道如何将乘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2. 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2. 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3. 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 相关练习题;3. 教学素材(如实际问题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折扣、计算利息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乘方来解决。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乘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乘方的定义,如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同时强调乘方与乘法的区别。
接着,讲解乘方的运算规则,如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a的m次方除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乘方的运算题,如3的2次方、5的3次方等,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乘方的运算规则。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但对于有理数乘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仍存在困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乘方运算方面,他们可能对负整数乘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不够熟悉,对乘方性质的掌握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重视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乘方运算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强化练习,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方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定义,掌握乘方的表示方法,如2的3次方表示为2^3。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如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等。
3.能够运用有理数乘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2.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乘方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可以用乘方来表示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有理数乘方的定义,如2的3次方表示为2^3,解释乘方的意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1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有理数乘方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乘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乘方概念的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难以从本质上理解乘方的含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叠加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方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乘方与之前学过的乘法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二)讲授新知
1.乘方的定义:讲解乘方的定义,即一个数自乘若干次,可以表示为a^n(a为底数,n为指数)。强调乘方的意义,以及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乘方的表示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1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2.能够正确计算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乘方,并熟练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乘方的性质,简化有理数的运算过程,提高运算效率。
4.开放性探究题目:
-布置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如:“探究乘方的分配律和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5.课后小结:
-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乘方知识,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6.阅读拓展:
-推荐阅读与乘方相关的数学故事或数学家传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学生在乘方运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符号处理不当、计算顺序混乱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总结错误原因,提高运算准确性。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乘方知识,需要教师设计贴近生活的例题,引导学生将乘方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幂的底数与指数.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乘方的意义,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理解一个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1~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在式子a n(n为正整数)中,a叫底数,n叫指数,a n叫幂.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 次幂.3.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5.计算:(1)(-3)4;(2)-34;(3)⎝⎛⎭⎫-233; (5)(-1)2018. 解:(1)原式=81. (2)原式=-81. (3)原式=-827. (4)原式=1. (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100+(-2)101;(2)(-0.25)2017×420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的特点,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简算.【解答】(1)原式=(-2)100+(-2)×(-2)100=(1-2)×(-2)100=(-1)×2100=-2100.(2)原式=(-0.25)2017×4×42018=(-0.25×4)2017×4=(-1)2017×4=(-1)×4=-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乘方的定义的逆应用,把底数相同的幂转化成指数也相同后,再逆应用运算律解答问题.【例2】计算:(1)-14+|3-5|-16÷(-2)×12; (2)6×⎝⎛⎭⎫13-12-32÷(-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6×⎝⎛⎭⎫-12×12=-1+2+4=5.(2)原式=6×13-6×12-9×⎝⎛⎭⎫-112 =2-3+34=-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根长1 m 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C )A.⎝⎛⎭⎫123 mB .⎝⎛⎭⎫125 m C.⎝⎛⎭⎫126 mD .⎝⎛⎭⎫1212 m2.计算:(1)⎝⎛⎭⎫-172; (2)-1.52;(3)8+(-3)2×(-2);(4)-14-16×[2-(-3)2]; (5)-33+(-1)2018÷16+(-5)2; (6)(-0.125)2016×82018.解:(1)原式=149. (2)原式=-2.25. (3)原式=-10. (4)原式=16. (5)原式=4. (6)原式=6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阅读下列材料:求1+2+22+23+...+22017的值,可令S =1+2+22+23+...+22017,则2S =2+22+23+24+ (22018)所以2S -S =22018-1,故S =22018-1.仿照以上推理,求1+5+52+53+…+52017的值.【互动探索】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S =1+5+52+53+…+52017,用5S -S 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设S =1+5+52+53+ (52017)则5S =5+52+53+54+ (52018)所以5S -S =52018-1,故S =52018-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乘方,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的定义负数的奇、偶次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2 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和特征,能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一些大数,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普遍存在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增强活动性和趣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下面各数写成幂的形式.(1)100=102;(2)1000=103;(3)10000=104;(4)100000=105.2.一个大于10的数都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的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n是正整数,用这种方法表示数叫做科学记数法.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整数的位数与10的指数的关系是整数位数-1=指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24 800 000;(2)-5 764.3;(3)361万.【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科学记数法中的n怎样确定?【解答】(1)24 800 000=2.48×107.(2)-5 764.3=-5.7643×103.(3)361万=3 610 000=3.61×10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是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后的结果,n是比原数整数位数少1的正整数.【例2】将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1)1.2×105;(2)2.3×107;(3)3.6×108;(4)-4.2×10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怎样确定位数?【解答】(1)1.2×105=120 000.(2)2.3×107=23 000 000.(3)3.6×108=360 000 000.(4)-4.2×106=-4 200 0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化成原数时,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即可,不足的用零补充.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2017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游客95.71万人次,实现海外旅游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8%、10.32%;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338.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49%、26.27%.实现旅游总收入约5360亿元,同比增长26.21%.数据536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B)A.0.536×1012元B.5.36×1011元C.53.6×1010元D.536×109元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下列各数.(1)30 060;(2)15 400 000;(3)123 000.解:(1)3.006×104.(2)1.54×107.(3)1.23×105.3.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1)2.01×104;(2)6.070×105;(3)-3×103.解:(1)20 100.(2)607 000.(3)-3000.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3.65×105与-1.02×106;(2)1.45×102017与9.8×102018.【互动探索】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方法.【解答】(1)|-3.65×105|=3.65×105,|-1.02×106|=1.02×106.因为1.02×106>3.65×105,所以-3.65×105>-1.02×106.(2)因为9.8×102018=98×102017,98>1.45,所以1.45×102017<9.8×102018.【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时,利用乘方的意义,把10的指数转化成相同的,然后比较a 的大小,若a 大,则原数就大;若a 小,则原数就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3 近似数(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过程与方法】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近似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按给定的精确度或有效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5~P4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能准确地表示一些量的数,称为准确数;近似数是与实际的准确数非常接近的数.2.下列各个数据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2)现在的气温是-2 ℃;(3)1 m等于100 cm;(4)教窒里有50张课桌;(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解:(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是近似数.(2)现在的气温是-2 ℃,是近似数.(3)1 m等于100 cm,是准确数.(4)教室里有50张课桌,是准确数.(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是近似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238(精确到0.001);(2)2.605(精确到0.1);(3)20 543(精确到百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确度?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解答】(1)0.0238(精确到0.001)≈0.024.(2)2.605(精确到0.1)≈2.6.(3)20 543(精确到百位)≈2.05×1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一般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近似数的末位数字0不能省略.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近似数32与32.0的精确度相同B .近似数5万与近似数5000的精确度相同C .近似数0.0108有3个有效数字2.近似数1.02×105精确到了千位.3.把489 960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是4.90×105.4.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130.96(精确到十分位);(4)46 021(精确到百位).解:(1)0.63. (2)8.(3)131.0. (4)4.60×10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有理数x 的近似值是5.40,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互动探索】如果近似值5.40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大是5.4+0.004=5.404;如果近似值5.40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小是5.40-0.005=5.395.原数x 的取值范围是5.395<x <5.404.【答案】5.395<x <5.4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准确值的取值范围,如果近似值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大;如果近似值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已知近似数求原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理数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理解有理数乘方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对于乘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乘方的规律和运算方法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
2.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3.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主探索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规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乘方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如加减乘除运算。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有理数进行乘方运算,该如何进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乘方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规律。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一起分析和解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教师收集一些典型的错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答。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3.1 乘方(教案)
2.3.1乘方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了解幂、底数、指数等相关概念.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及相关性质,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3.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探索乘方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及其计算.难点: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及相关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 848.86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是真的吗?生:不可能吧?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计算对折30次后的高度是多少,看一看能不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呢?a ·a ·a …a ⏟ n 个(n 是正整数)呢?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乘方的意义问题1:某种细胞每30分钟便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提示:这个细胞分裂一次可得多少个细胞?分裂两次呢?分裂三次呢?四次呢?那么,3小时共分裂了多少次?有多少个细胞?要点归纳:一般地,n 个相同的乘数a 相乘,即a ·a ·a …a ⏟ n 个,记作a n .例如,2×2×2=23;(-2)(-2)(-2)(-2)=(-2)4.这种求n 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involution),乘方的结果叫作幂(power).在a n 中,a 叫作底数,n 叫作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方,a n 看作是a 的n 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 的n 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问题2:23和32一样吗?(-2)4与-24一样吗?为什么?追问:(23)2与223结果相等吗? 温馨提示:①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用小括号括起来,这样便于辨认底数;②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探究点2: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例1:计算:)3.(1)(-4)3. (2)(-2)4. (3)(-23思考:根据例1的计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与指数有什么关系?再看下面的问题:问题3:不计算下列各式,你能确定其结果的符号吗?从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1)(-2)51;(2)(-2)50;(3)250;(4)251;(5)(-1)2 022;(6)(-1)2 023;(7)02 022;(8)12 022.要点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任何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1的任何次幂都是1.-1的偶次幂是1,-1的奇次幂是-1.例2:教材P52【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问题解决】0.1×230=(mm)≈(m).计算器计算:230=1 073 741 8240.1×230=107 374 182.4(mm)≈107 374(m).现在同学们相信老师开始说的是真的了吧.探究点3:乘方的运算例3:计算:).(1)(-3)2×(-23(2)-23×(-32).(3)64÷(-2)5.(4)(-4)3÷(-1)200+2×(-3)4.思考:通过以上计算,对于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你觉得有怎样的运算顺序?要点归纳: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三、检测反馈1.在-|-3|3,-(-3)3,(-3)3,-33中,最大的数是 ( )A.-|-3|3B.-(-3)3C.(-3)3D.-332.对任意实数a ,下列各式一定不成立的是 ( )A.a 2=(-a )2B.a 3=(-a )3C.|a |=|-a |D.a 2≥0 3.填空:(1)(-3)2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2)-(-3)2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3)-33的底数是 ,指数是 ,结果是 .4.填空:(1)(-2)3= ;(-12)3= ;(-213)3= ;03= . (2)(-1)2n = ;(-1)2n +1= ;(-10)2n = ;(-10)2n +1= .(3)-12= ;-143= ;-324= ;-(-23)3= .四、本课小结1.求几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3)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2.注意:(-a)n与-a n二者的区别及联系.(b a )n与b na之间的区别.五、布置作业P52练习、P56习题2.3T1,2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出发,具体地阐述了乘方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学生在小结时,对容易出现的错误概括得非常全面,甚至把课堂上没出现的错误也进行了举例,如:62不能写成2×6.可见,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较好,教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进行运算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利用运算律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和提高计算能力.2.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发展计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应用. 难点:应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规律探究和实际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复习巩固:求n 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3)零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零.(4)(-a )n 与-a n 二者有什么区别及联系?(b a )n 与b n a 的意义相同吗? 2.情境导入:有一块蛋糕,一只小猴子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这样继续下去,则第五天这只小猴子吃了这块蛋糕的 ( )A.125B.1-125C.124D.1-124 【解析】选A .因为小猴子第一天吃了12;第二天吃了(1-12)×12=14=122;第三天又吃了14×12=18=123;…;所以第五天这只小猴子吃了这块蛋糕的125.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思考:下面的式子含有哪几种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0+5÷22×(-15)-1 要点归纳: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4.如有绝对值,先算绝对值.【典例剖析】 例1:教材P53【例3】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两个完整的板书示范,边讲解边解释法则和运算顺序,让学生感受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加深对有理数的运算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让学生养成运算每一步都说出依据的习惯.注意提示学生的易错点:①由于对乘方运算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如33=9,-42=(-4)2等;②运算顺序上的错误;③计算的熟练程度,有些学生常将自己计算出错归结为马虎、大意等,其实这是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 例2:计算:(-3)2×[-23+(-59) ].方法1:原式=9×(-119)=-11. 方法2:原式=9×(-23)+9×(-59)=-6+(-5)=-11.【解题反思】对比两种方法,感受运算律的应用.【针对性训练】P54练习探究点2:数字规律探究【典例剖析】例3:观察下面三行数:-2,4,-8,16,-32,64,…;①0,6,-6,18,-30,66,…;②-1,2,-4,8,-16,32,…③(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解题导引】1.观察①中各数与2存在什么关系?2.第②行的数字与第①行相同位置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看出第③行与第①行相同位置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时注意观察方法要点:本题是以第①行为标准进行探讨的,因此应当先观察第①行的特征,如果不考虑符号的话,第①行的数都是2的正整数次幂,由此再进行下一步的讨论.【针对性训练】1.观察下列各式:1=21-11+2=22-11+2+22=23-1猜想:1+2+22+23+…+263=?若n 是正整数,那么1+2+22+…+2n =? 思考2:若a 为有理数,则a 2是什么数? 若(a +3)2+|b -2|=0.则a b +1= .三、检测反馈1.计算:(1)3×(-2)3-4×(-3)2+8.(2)(-1)10×22+(-2)3÷2.2.计算:(1)-32-(-2)2.(2)-14-16×[2-(-3)2]. (3)(-10)2+[(-4)2-(3+32)×2].(4)(-1)4-(1-0.5)×13×[2-(-2)2]. (5)-0.52+14-|-22-4|-(-112)3×49. (6)(-2)3-3×[(-4)2+2]-(-3)2÷(-2).(7)(-1)10×2+(-2)3÷4.(8)(-5)3-3×(-12)4. 四、本课小结1.复习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运算的规律等;3.乘方与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五、布置作业P56习题2.3T3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关键要把握两点:第一,运算问题;第二,符号问题.如果这两点弄清楚了,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就基本掌握了.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有优点,也有不足.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特对这节课做了以下反思总结: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是第三级运算;以及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给同学们几个混合运算,并提出:你能快速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吗?然后让学生在组内采取你答我评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运算顺序,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进行运算,比一比谁的计算更快更准确.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板演,让学生互阅互评,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2.教学难点
(1)零指数幂的理解:理解零指数幂的意义,掌握a^0 = 1(a ≠ 0)的规律。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会对零指数幂的意义产生疑问,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等方法解释零指数幂的含义。
(2)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掌握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方法,理解其与正整数指数幂的关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理数乘方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有理数乘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既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又要关注运算技能的培养。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有理数乘方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形状的体积和面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演示有理数乘方的实际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1.关于概念教学:在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地掌握乘方的定义,但仍有部分同学对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4.提高学生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良好的数学运算习惯。
5.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七年级有理数乘方教案
七年级有理数乘方教案【篇一: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刘永洪一、内容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的一个内容,是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遇过的第一种新运算,且乘方运算的运用却贯穿初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可以说乘方运算在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
虽然它的意义与计算都比较简单,但学生学起来有很多地方易出错。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重点:乘方的意义及用乘方的定义正确地进行乘方运算;难点: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乘方中的底数以及进行乘方运算;教学关健:乘方的意义及幂的结果的符号确定的规律探索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初中,在前面已学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这四种运算在小学就已熟悉了,而乘方是到初中学的第一种全新的运算,因此本课引入时要让学生觉得本课内容虽是新知识但其实也很简单,只是旧知识的引伸得来的。
从思想方法上说,可以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辩别、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通过实际有趣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2)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乘方义意义的引入及幂的符号法则的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乘方的运算及实际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2.分步骤讲解,突破难点
(1)借助具体实例,讲解乘方符号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对比不同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发现运算简便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乘方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方的定义,知道乘方的意义是将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运算。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包括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
3.学会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并掌握乘方运算的简便方法。
4.能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3.教师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乘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完成课本第25页第3、4、5题,强化对有理数乘方定义和符号法则的理解。
(2)根据课堂所学的简便方法,计算以下乘方运算:(-2)^3、(-3)^4、2^5、3^6,并解释运算过程中符号的变化规律。
(3)结合实际情境,编写两个应用有理数乘方的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讨论解题方法。
2.选做题:
(1)探索有理数乘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面积、体积等,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300字。
(2)研究乘方运算的规律,如负数的奇数次幂和偶数次幂的性质,整理成笔记,与同学分享。
3.思考题:
(1)为什么负数的偶数次幂等于正数,而奇数次幂等于负数?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精选多篇)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精选多篇)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史荦伯人教版能从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内涵,幂,底数,指数为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演算法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负数的乘方演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的乘积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的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某种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则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并说明如何可以得出结果.2.结合学生熟悉的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截面是a·a·a及它们的简单本人法,告诉学生几个相同因数a 相乘的就是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大体上在实际背景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计算正方体面积和正方体体积的实例,引出课题.活动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1.分本人组学习语文课41页,要求能结合课本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列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底数是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数列,在现阶段中是正整数,而幂则是乘方的结果.2.定义:n个相同因数a相乘,即a·a·…·a(个),本人作a,读作a的n次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3(1)补充例题: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多少?①(-2.3)×(-2.3)×(-2.3)×(-2.3).② (-nn1111)×(-)×(-)×(-). 4444③x·x·x·......·x(201*个x的积).(2)课本例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证例题,并规书写习题过程.3.此例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述完成.44.本人组讨论: ??2?与?2的区别?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的分数或相同的负数相加时,要加括号,例如(-2)×(-42)×(-2)×(-2)本人作(-2).通过三组补充例题和本人组讨论:??2?与?2的区别的学习,对有理44数的乘方有更进步的理解.活动三.应用新知,课堂练习.1.做做:课本42页练习1题.2.用计算器算,以及课本42页练习2题.3.本人组讨论:通过上面练习,你能察觉到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正数呢?0呢?学生归纳总结.4.总结规律:负数的个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是0.把弊病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员学生尽可能地发现规律. 活动四.知识梳理,课堂本人结.1.由学生家长本人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2.回顾五种已学的运算及其结果.活动五.知识反馈,作业布置.1.课本47页1,2题.2.课外拓展(1)用乘积的意义计算下列各式:22?2?①(?2);②?2;③???;④?. 3?3?443(2)观察下列各等式:1=1; 1+3=2 ; 1+3+5=3;1+3+5+7=4……①通过上述观察,结果你能猜想出反映这种规律的般结论吗?②你能运用上述规律求1+3+5+7+...+201*的值吗? 2222五篇: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之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之积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3、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无机运算的顺序;4、会作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培养并提高精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教学难点:幂、底数、指数为的概念及其表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过程:、学前准备1、看下面的故事: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块面包.他想,天天要饭太辛苦,如果我天喝水这块面包的半,二天再吃剩余面包的半,??依次每天都吃前天剩余面包的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学生交流讨论并计算,如果把整块面包当成整体“1”,那十天他将吃到到面包.2、拉面馆的师傅用根很重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长尾巴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二、合作探究我们学过正方形的面积式,知道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为a?a;我们还知道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a?a可简本人为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a?a?a可简本人为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本人作an,读作a的n次方.接下来引入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当指数是1时,通常省略不写.三、新知应用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1)(?2.3)×(?2.3)×(?2.3)×(?2.3)×(?2.3)=.(?2.3)52)(?)×(?)×(?)×(?)=.(?)43)x?x?x????x(201*个)=.x201*2、计算:1)(?3)42)(?)33)(?5)34)()2解答:1)(?3)4 = (?3)×(?3)×(?3)×(?3) = 812) (?)3= (?)×(?)×(?) =?3)(?5)3 = (?5)×(?5)×(?5) =?1254) ()2=×=从上题中曾四幅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归纳: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洛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3、思考:(?2)4和?24意义样吗?为什么?4、混合运算:在2+32×(?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种运算.(三种,加、乘、乘方)学生本人组讨论、交流,上面这个式子应该先算、再算、最后算.教师总结,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所,运算顺序是: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本人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四、本人结1、有理数乘方的指导意义;2、幂、底数、股票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有理数的乘方(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本人数,会用科学本人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2、能力目标:会解决与科学本人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选用科学本人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丝不苟的神.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会用科学本人数法表示高于10的数.教学难点:正确取用使用科学本人数法令表示数.教学过程:、科学本人数法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些的数,如:太阳的半径约696000千米富士山可能爆发,这将造成至少25000亿日元的损失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多国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考虑到10的乘方有下列特点:102 = 100,103 = 1000,104 = 10000,?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些大数,如,6100000000=6.1×1000000000=6.1×109.[读作6.1乘10的9次方(幂)]白唇上面这样把个大于10的数本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位的数,这种本人数法叫做科学本人数法.科学本人数法准则也就是把个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 的绝对值<10的数,n的值等于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二、例题例1、用科学本人数法本人出下列各数:(1)1000000; (2)57000000; (3)123000000000解:(1)1000000 = 1×106(2)57000000 = 5.7×107(3)123000000000 = 1.23×1011.用科学本人数法表示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注意:个数的科学本人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数,同样也有非常本人的数.本节课强调的是大数可以用科学本人数法来表示,实际上非常本人的也同样可以用科学本人数法表示,如本章引言中有1纳米=109米1,意思-是1米是1纳米的10亿倍,也就是说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用表达式表示为 1米=109纳米,或本人1-纳米=米=米.三、课堂练习1.用科学本人数法本人出下列各数.(1)30060;(2)15400000;(3)123000.2.下列用科学本数则人数法本人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1)2×105;(2)7.12×103;(3)8.5×106.3.已知长方形的长为7×105mm,宽为5×104mm,求长方形的面积.4.把199 000 000用生态学本人数法写成1.99×10n3的形式,求n的值.-课堂练习答案1.(1)3.006×104;(2)1.54×107;(3)1.23×105.2.(1)100000;(2)7120;(3)8500000. 3.3.5×1010mm.4.n的值为11.四、本人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方概念、乘方法则和乘方运算。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乘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方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法则。
2.能够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理解。
2.乘方法则的掌握和运用。
3.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熟练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方概念和乘方法则。
2.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方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乘方概念、乘方法则和乘方运算的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乘方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乘方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每次翻倍,翻倍3次后的数量是多少?”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引入乘方概念。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方概念和乘方法则的定义和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和展示乘方的运算过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乘方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释错误的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一些与乘方相关的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精选多篇)】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方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 、比拟、归纳、概括的才能,浸透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究的精神,并联络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那么,进展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p :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局部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法、尝试指导法,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学法:学生观察考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板书设计:有理数的乘方底数a幂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n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形式。
整个教学过程从考虑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考虑、交流归纳的才能。
缺乏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交流。
第二篇:第一章有理数乘方(2)教案第周第节§1.5.1有理数乘方〔2〕教案备课人:李冶学习目的: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进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测,推理的才能。
重点:能正确的进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灵敏的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单。
教学过程:一课前提问: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有理数的运算?2、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是什么?3、以下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算?3+50÷22×〔-15〕-1二、新课探究: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展;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展;三、例题精析:例1 、计算:〔1〕2?(?3)34(3)15〔2〕(?2)3(3)[(?4)22]?(?3)2(2)例2、观察下面三行数:-2 ,4 ,-8,16,-32,64,…;0,6,-6,18,-30,66,…;-1 ,2,-4, 8,-16,32,…。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3.1 第1课时 乘方--教案
2.3.1 乘方第1课时乘方教学内容第1课时乘方课时1素养目标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能准确说出有理数乘方的底数、指数和幂,能准确地计算有理数的乘方.3.经历观察类比、归纳得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的过程,领会重要的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准确建立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求幂的运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故事:国王赏不起的米相传,古印度有位国王很喜欢下国际象棋。
有一天,他想要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发明者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可以。
在棋盘的第1 个格子里放 1 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 2 粒,在第 3 个格子里放 4 粒,在第 4 个格子里放8 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 倍,直到放满第64 个格子就行了。
” 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很容易满足,就欣然答应了。
然而,当人们开始在棋盘上放麦粒时,国王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提问: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知识点:乘方自主探究:问题1:(1)完成下列填空,并说一说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S正=_______ = ____( )V正= _______= ____ ( )设计意图:首先,由学生熟悉的游戏故事导入,以这首故事为背景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课开始时设置悬念,等到讲完最后解决.游戏的导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设计意图:以经验出发,用数形结合,理解平方,立方的概念,为后面讲解乘方做铺垫.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从过程→结果→单位三个方面来写出面积和体积的结果.(2) 这两个过程有什么简单的写法吗?(类比单位的写法)(3) 这种写法读作什么呢?S正= 2×2 = __________= 4 ( cm2 )V正= 2×2×2 = __________ = 8 ( cm3 )师生活动:本环节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引导类比单位的写法,简化平方和立方的过程.问题2:类比以上研究,完成下列填空.(1) (-2)×(-2)×(-2)×(-2)×(-2) 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类比上述探究结果回答问题,在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给予详细分析.师追问:(-2)4与-24一样吗?为什么?(2)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师追问:根据问题1、问题2 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定义总结: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 n ,读作a的n次方.师追问:上述的运算属于什么运算?设计意图:负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负号)用小括号括起来. 这里,(-2)×(-2)×(-2)×(-2)记作(-2)4;-(2×2×2×2)记作-24. (-2)4与-24是不相同的.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总结: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教师举例:例如:幂:a n也可以读作:a的n次方幂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个数可以看作是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 2 就是21,指数 1 通常省略不写.填一填:(1)(-5)2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5)2表示 2 个_____相乘,读作_____的2 次方,也读作-5 的_____________.(2)表示______个12相乘,读作12的_____次方,也读作12的____次幂,其中12叫做____,6 叫做______ .师生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失误,可以让其他同学予以指正.典例精析:例1 计算:(1) (-4)3;(2) (-2)4;(3) .设计意图:教科书在给出乘方定义的同时,还明确了幂、底数、指数这几个概念的意义. 在教学时,应结合示意图,讲清这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的运算结果.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乘方的定义和幂、底数、指数这几个概念的意义的掌握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乘方的运算的运用,同时过同例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乘方中“符号”的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对有理数乘法运算步骤的共性认教师追问:探究一:从例1,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吗?归纳总结:当指数是奇数时,负数的幂是负数;当指数是偶数时,负数的幂是正数.老师追问:正数或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吗?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老师在一旁指导,然后集体规范语言: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1.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2. 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例2 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回顾导入: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计算,自我反思与感悟数学语言.三、当堂练习,巩固所学1. 下列各组运算中,结果相等的是( )A. -32与-23B. -23与(-2)3C. -32与(-3)2D. (-3×2)2与-3×222. 如果一个数的15 次幂是负数,那么这个数的2023 次幂是_________. (填“正数”“负数”或“0”)3.填表:4. 厚度是0.1 毫米的足够大的纸,将它对折1 次后,厚度为0.2 毫米.(1) 对折3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2) 对折7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3) 利用计算器计算:对折30 次后,厚度为多少米?是否超过珠峰的高度(8848.86 米)?有理数的乘方1.幂:2.当指数是奇数时,负数的幂是负数;当指数是偶数时,负数的幂是正数.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4课时)
-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的练习题1、2、3,涉及正整数指数、负整数指数和零指数的乘方运算。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加强对乘方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2.应用题:
-设计2-3道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如计算某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某地区面积的增长等,要求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
-家长协助监督,确保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批改与反馈:
-教师将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师将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乘方的运算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乘方运算中的问题。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形成对乘方运算规则的理解。
3.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乘方概念、运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乘方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强化学生对乘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升学生的运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这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提高题:
-布置2道综合性的提高题,涉及乘方的复合运算或乘方与其他数学知识(如分数、方程等)的结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理解有理数乘方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对于乘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乘方的概念和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还需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乘方的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乘方的概念、规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和乘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方的定义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规律,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方的概念和规律,教师进行解答和解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利息、折扣等,让学生体会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方的概念和规律,提醒学生注意乘方的运算规则。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2.3 有理数的乘方
2.3.1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课时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理解乘方的意义,了解乘方与幂的关系,能识别指数和底数,掌握幂的符号法则,会进行乘方运算.3.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重点乘方的意义以及幂的符号法则.学习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问题1: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那么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问题2: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那么该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解:该正方形的面积为2×2,该正方体的体积为2×2×2.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探究新知探究1有理数的乘方在上一教学活动中,所列的两个式子有什么特殊之处?你还能写出几个具有上述特征的式子吗?学生自主交流,独立完成,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根据你发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1)5×5×5记作53,读作5的3次方.(2)5×5×5×5记作54,读作5的4次方.(3)5×5×5×5×5记作55,读作5的5次方.⏟(4)5×5×5×…×5×5记作5n,读作5的n次方.n个5请你根据上面的内容,自己总结发现的规律.,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总结:一般地,n个相同的乘数a相乘,即a·a·…·an个求n个相同乘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作幂.在a n中,a叫作底数,n叫作指数,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1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因为a 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探究2幂的符号法则思考:(1)-26的底数是多少?它与(-2)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2)计算,并将下表补充完整.思考:上表中的计算结果的符号有什么规律?学生归纳总结.总结: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区分-a n 与(-a )n ,通过让学生计算乘方,发现幂的符号规律,并总结出幂的符号法则.典例精讲 例1 计算:(1)(-4)3; (2)(-2)4; (3)(-23)3. 解:(1)(-4)3=(-4)×(-4)×(-4)=-64. (2)(-2)4=(-2)×(-2)×(-2)×(-2)=16. (3)(-23)3=(-23)×(-23)×(-23)=-827. 例2 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 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显示结果为-32 768.显示结果为729.因此,(-8)5=-32 768,(-3)6=729.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学会用计算器计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提高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训练1.(-2)3等于( C )A.-6B.6C.-8D.82.下列各组数中,运算结果相等的是( A )A.-53与(-5)3B.34与43C.-22与(-2)2D.(45)2与4253.计算3×3×…×32+2+⋯+2⏞ m 个3⏟ n 个2的结果为( A ) A.3m2nB.3m2nC.3mn 2D.m 32n4.(-2)5的底数是 -2 ,指数是 5 ,表示的意义是 5个-2相乘的积 ,即(-2)5= -32 .5.计算:(1)(-3)3; (2)(-5)4; (3)(-13)3; (4)0.23; (5)-72. 解:(1)(-3)3=(-3)×(-3)×(-3)=-27. (2)(-5)4=(-5)×(-5)×(-5)×(-5)=625. (3)(-13)3=(-13)×(-13)×(-13)=-127. (4)0.23=0.2×0.2×0.2=0.008. (5)-72=-(7×7)=-49.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订正并给予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的新知得到及时巩固,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能更好地将知识学以致用.最后针对练习结果进行统一订正,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及时评价,体现课程评价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课堂小结1.乘方中的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掌握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强调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3.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反思,可加深对有理数乘方意义的理解,通过反思数学思想方法与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真正深入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课堂8分钟.1.教材第52页练习第1,2,3题,第56页习题2.3第1,2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时目标1.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学习重点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习难点熟练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混合运算.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计算:1. (1)-32; (2)(-3)2; (3)-16; (4)(-1)6. 2. -3÷25×52.3. 18-32÷8+(-2)2×5.问题:先计算,再思考上述运算中有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结合经验你能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设计意图: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运算顺序,然后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探究新知探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如何计算18-32÷8+(-2)2×5呢?分几步运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解计算步骤.教师给出下述计算过程. 18-32÷8+(-2)2×5 ① ① ①所以原式=①-①+①=18-4+20=34.由此可知,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总结: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确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典例精讲 例1 计算:(1)2×(-3)3-4×(-3)+15;(2)(-2)3+(-3)×(-42+2)-(-3)2÷(-2).解:(1)原式=2×(-27)-(-12)+15=-54+12+15=-27.(2)原式=-8+(-3)×(-16+2)-9÷(-2)=-8+(-3)×(-14)-(-4.5)=-8+42+4.5=38.5. 例2 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 6, -6, 18, -30, 66, …; ① -1, 2, -4, 8, -16, 32, …. ①(1)第①行中的数可以看成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①①行中的数与第①行中的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中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分析:观察第①行中的数,发现各数均为2的倍数,联系数的乘方,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考虑,可以发现排列的规律.解:(1)第①行中的数可以看成按如下规律排列:-2,(-2)2,(-2)3,(-2)4,….(2)对比第①①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可以发现:第①行中的数是第①行中相应的数加2,即-2+2,(-2)2+2,(-2)3+2,(-2)4+2,…;对比第①①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可以发现:第①行中的数是第①行中相应数的12,即(-2)×12,(-2)2×12,(-2)3×12,(-2)4×12,….(3)每行中的第10个数的和是(-2)10+[(-2)10+2]+(-2)10×12=1 024+(1 024+2)+1 024×12=1 024+1 026+512=2 562.设计意图:通过例1让学生得以练习,提高对有理数混合运顺序的应用能力;通过例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规律性问题.巩固训练 计算:(1)(-1)8×3+(-2)4÷4; (2)(-3)3+(-12)3×16; (3)78×(23-12)×37÷54.解:(1)原式=1×3+16÷4=3+4=7. (2)原式=-27+(-18)×16=-27-2=-29. (3)原式=78×16×37×45=120.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练习,不仅能使学生的新知得到巩固,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课堂小结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探究简单的规律性问题.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及表达的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54页练习,第56页习题2.3第3,11题. 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2.3.2科学记数法课时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及创新意识.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学习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学习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384 000 000米.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科学记数法.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探究科学记数法观察10的乘方,102=100,103=1 000,104=10 000,….问题1:等号左边10的指数与右边整数中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左边10的指数与右边整数中0的个数相同,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因此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696 000=6.96×105,读作“6.96乘10的5次方(幂)”.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大于或等于1,且a小于10,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问题2:对于小于-10的数能否也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呢?-567 000 000用这种方法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教师将正确答案进行板书.解:-567 000 000=-5.67×108.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典例精讲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 000 000,57 000 000,-123 000 000 000.解:1 000 000=1×106.57 000 000=5.7×107.-123 000 000 000=-1.23×1011.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得以运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巩固训练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352 000 000;(2)167 560 000;(3)602 000 000 000.解:(1)352 000 000=3.52×108.(2)167 560 000=1.675 6×108.(3)602 000 000 000=6.02×1011.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1×107,1.9×103,2.06×106.解:1×107=10 000 000,1.9×103=1 900,2.06×106=2 060 000.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0的指数n应等于整数位数减1,1≤a<10,n是正整数.2.思考现实中还有哪些比较大的数,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思,可进一步加深对科学记数法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课堂8分钟.1.教材第56页练习第1,2,3题,第56页习题2.3第4,5,9题.2.七彩作业.2.3.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大于或等于1,且a小于10,n 是正整数),即为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2.3.3近似数课时目标1.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概念,能准确确定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2.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学习重点近似数、精确度的概念.学习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回顾什么是四舍五入法.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新知探究近似数和准确数1.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长江约长6 300千米,圆周率π约为3.14,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内角,某中学七年级共有10个班.上面语句中出现的数字中,哪些是与实际相符的?哪些是与实际相近的?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随后给出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准确数:与实际相符的数.近似数:与实际相近的数,通过测量或估计得到.2.小明和小颖分别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他们所用的直尺的最小单位是不同的,分别是厘米和毫米.问题:根据小明的测量,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米?根据小颖的测量呢?谁的测量结果会更准确一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给出: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追问:小明、小颖的测量分别精确到什么单位?解:分别精确到了十分位和百分位.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取近似数时,有π≈3(精确到个位),π≈3.1(精确到0.1,或叫作精确到十分位),π≈3.14(精确到0.01,或叫作精确到百分位),π≈3.142(精确到0.001,或叫作精确到千分位),π≈3.141 6(精确到0.000 1,或叫作精确到万分位),……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近似数与准确数及精确度的概念.典例精讲例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15 8(精确到0.001);(2)304.35(精确到个位);(3)1.804(精确到0.1);(4)1.804(精确到百分位).解:(1)0.015 8≈0.016.(2)304.35≈304.(3)1.804≈1.8.(4)1.804≈1.80.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体会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巩固训练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12 36(精确到0.000 1);(2)688.753 2(精确到个位);(3)2.597 43(精确到0.01);(4)0.085 6(精确到千分位).解:(1)0.012 36≈0.012 4.(2)688.753 2≈689.(3)2.597 43≈2.60.(4)0.085 6≈0.086.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练习,不仅能使学生的新知得到巩固,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近似数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收获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思,可进一步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课堂8分钟.1.教材第56页练习第4题,第56页习题2.3第6题.2.七彩作业.2.3.3近似数1.准确数和近似数.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1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1乘方,主要讲述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通过简单的数学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法则,最后通过典型题目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发现乘方的规律。
2.利用生活实例和典型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方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乘方知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讲解温度下降摄氏度和利息计算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方概念,并认识到数学的实际意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乘方知识的掌握。如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2.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检查。如在作业中,让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如在批改作业时,注意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等方面,给予个性化的评语和建议。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5.1乘方(2)
教学目标:
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
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1:什么是乘方运算?你能指出幂的各部分名称吗?
答案: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问题2:我们现在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它们运算的结果叫什么?
答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
结果分别为和,差,积,商,幂.
引入:3
2(3)4(3)15⨯--⨯-+应如何计算呢?
指出:一个运算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多种运算,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探究1
想一想:有理数混合运算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归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1:计算 312(3)4(3)15⨯--⨯-+();
3222(2)(3)(4)2(3)(2)⎡⎤-+-⨯-+--÷-⎣⎦
() 解:
3
12(3)4(3)15⨯--⨯-+() 2(27)(12)15=⨯---+
541215=-++
27=-
3222(2)(3)(4)2(3)(2)⎡⎤-+-⨯-+--÷-⎣⎦()
8(3)(162)9(2)=-+-⨯+-÷-
8(3)18( 4.5)=-+-⨯--
854 4.5=--+
57.5=-
练习1:
1.计算-23
+(-2×3)的结果是( )
A.0
B.-2
C.-12
D.-14
答案:D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7-2×(-15)=5×(-15
)=-1 B.-3÷7×17
=-3÷1=-3 C.-32-(-3)2=-9-9=-18
D.3×23-2×9=3×6-18=0
答案:C
3.计算: 103(1)(1)2(2)4;-⨯+-÷341(2)(5)3();2
--⨯- 111135(3)();532114
⨯-⨯÷422(4)(10)[(4)(33)2].-+--+⨯ 解:
103(1)(1)2(2)4
12(8)42(2)
-⨯+-÷=⨯+-÷=+-=
34
1(2)(5)3()2
1(125)316312516
312516
--⨯-=--⨯=--=- 111135(3)()532114
11134()56115
225
⨯-⨯÷=⨯-⨯⨯=- 422(4)(10)[(4)(33)2]
10000[16(39)2]
10000(16122)10000(1624)
10000(8)
9992
-+--+⨯=+-+⨯=+-⨯=+-=+-= 三、探究2
例2:观察下列三行数:
-2, 4, -8, 16, -32, 64,…; ①
0, 6, -6, 18, -30, 66,…; ②
-1, 2, -4, 8, -16, 32,…. 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分析:观察①,各数均为2的倍数,联系乘方,从符号及绝对值两个方面考虑,可以发现排列的规律.
解:234
(1)2,(2),(2),(2),----⋅⋅⋅
追问:第①行第10个数是多少呢?
答案:10(2)-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解:(2)对比①②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可以发现:
第②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加2,即 23422,(2)2,(2)2,(2)2,-+-+-+-+⋅⋅⋅
对比①③两行中位置对应的数,可以发现:
第③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的0.5倍,即
23420.5,(2)0.5,(2)0.5,(2)0.5,-⨯-⨯-⨯-⨯⋅⋅⋅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解:(3)每行数中的第10个数的和是:
101010(2)(2)2(2)0.51024(10242)10240.5
10241026512
2562
⎡⎤-+-++-⨯⎣⎦
=+++⨯=++=
练习2: 1.观察下列各组数,按规律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1)1,-4,9,-16,25,______,______,…;
答案:-36,49
(2)12,15,110,117,126
,______,______,…. 答案:137,150
2.观察下列按规律排列的等式: 1×0+1=12,
2×1+2=22,
3×2+3=32,
4×3+4=4
2 ……
请你猜想第10个等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9+10=102
四、应用提高
为了求1+2+22+23+…+2100的值,
可令S =1+2+22+23+ (2100)
则2S =2+22+23+24+ (2101)
因此2S -S =2101-1,
所以S =2101-1,
即1+2+22+23+…+2100=2101-1.
依照以上推理计算:1+3+32+33+ (32000)
解:设S =1+3+32+33+…+3
2000, 则3S =3+32+33+34+…+3
2001, 因此3S -S =3
2001-1, 所以S =32001-12
, 即1+3+32+33+…+3
2000=32001-12
五、体验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有理数混合运算应如何计算?
2.有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六、达标测评
1.下列运算结果为正数的是( )
A.-42×5
B.-(-4)2
×5
C.-|-42|×(-2)3
D.-(-42)÷(-1)3
答案:C
2.观察下列算式并总结规律:
31=3,32=9,33=27,34=81,35=243,36=729,37=2187,…. 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3999的末位数字是( )
A.3
B.9
C.7
D.1
答案:C
3.按照如图的操作步骤,若输入的值为3,则输出的值为________.
答案:55
追问:如果输入的数字是4呢?
答案:28
达标测评
4.计算:
(1)2×(-3)-3÷(-12
)-(-1)3; (2)-10×(-2)-8÷(-2)2-(-3)3÷(-3)2
;
(3)-3-[-22+(23-4)÷(-113
)]; (4)323×(13-12)×311
×(-6)2-|-2|. 答案:(1)1;(2)21;(3)4;(4)-8.
七、布置作业
教材47页习题1.5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