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 课后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4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4篇】篇一: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感受作者对中国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与歌颂。
2、掌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3、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2教学预设: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秘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作者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精心选取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在文中是第几到第几自然段。
在我们的阅读提示语里也提到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它们是如何体现我国石拱桥的这些特点的呢?任务:自由朗读第4到第8段,划出其中体现中国石拱桥共同特点的句子,并分析体现了哪一特点。
要求:快速、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时间:3分钟左右。
三、掌握说明方法,赏析“拱桥”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参考句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学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突出了石拱桥的形式美;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作用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教师例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5篇《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篇1】赵州桥和芦沟桥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则以其深蕴的内涵、求实的科学精神、严密的逻辑层次、质朴而形象的表达成为事物说明文中的典范之作。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的技术审查和建造施工工作,对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热爱桥梁事业,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桥梁建设和桥梁科学的研究中去,形成了对我国古代桥梁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和独特见解,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一书。
他认为“在当时的世界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是领先的;在科学技术的竞赛场上,我国是得过锦标的”。
而这种认识,正是《中国石拱桥》“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是有光辉的科学成就,表现并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思想来源,也是他写作此文的根本用意。
透过作品那质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赞美、敬仰、自豪之情。
文章中包蕴了丰富的史料和精当的举例,充分表现了作者广博的视野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他博览浩繁的史书典籍,忠于史实,亲自考察过赵州桥等多座石拱桥,研究了苏州的宝带桥、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等。
茅以升十分爱好文学,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认为“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积累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和历史典籍中记载和描写桥梁的语句。
这些都为他写作《中国石拱桥》奠定了厚实的科学、文学基础,而这也正是这篇课文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生动的文学性的原因所在。
自然简捷的框架结构和严密清晰的行文层次,使这篇课文具有了赏心悦目的建筑美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课文整体布局是总分式结构,由总述到分述,由一般到个别。
开头一段从总体上描述石拱桥的外形,给人留下整体的美感印象,并引出世界桥梁史上所有石拱桥的普遍特点。
下面再说到个别:中国的石拱桥。
这个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
初二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一«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是经过指点先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来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才干,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我应用学校的效果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造多媒体课件辅佐教学。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后延伸环节,目的是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停止拓展。
当然,由于时间匆促,加上自己水平有限,这堂课也留下了些遗憾。
比如,时间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课堂不是很紧凑,这在以后的实际中是要努力防止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二«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引见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先生了解中国桥梁树立的伟大成就,掌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掌握对象特征,明白说明顺序,揣摩言语,掌握说明白话语准确、缜密的特点,培育先生的概括才干,从而培育先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才干。
在先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中国石拱桥»我布置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义务是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剖析说明方法,品析言语,完成课后练习。
收获是:1、备课首要的是备知识,教员对课文的剖析了解及要教授的语文知识,要了如指掌。
关于知识,教员要自成体系,这样教学进程才会墨守成规。
2、课堂提问要有梯度,使先生每次回答起来都不觉得太难。
3、有先生不会的知识,及时解说;有先生遗忘的知识,及时提示温习途径。
如:说明方法,先生不容易明白。
教员先提示先生看说明方法列表,等先生用扫除法判别准确后,再诠释一下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4、及时小结,注重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照应。
如:先剖析4—6段,区分总结说明元素,比拟两座桥的异同。
然后剖析1—3段,联络前面的内容总结文章主要局部的思绪。
归结9—10段内容后,再联络全篇总结文章内容、构思、以及说明元素在其中的出现方式。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9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9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
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本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1、查字典,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惟妙惟肖2、读了本文,你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名称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征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⑴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⑵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个小拱。
⑶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⑷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2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来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利用学校的问题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因为本校地处乡村,学生们关于桥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导入时,我给学生们放了有关桥梁的图片,使他们从家乡的独木桥这一层面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勾起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欲望。
接着,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字词和作者简介等,通过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在自学中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相互合作,重点商讨这些不会的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老师重点讲解。
然后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两个方面进行精讲点拨,然后老师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并且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了印象。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后延伸环节,目的是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课也留下了些遗憾。
比如,时间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课堂不是很紧凑,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2)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石拱桥的建造不仅考验了工程师和工匠们的设计和施工技能,更考验了他们对于力学和材料的理解。
石拱桥建造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使得中国的石拱桥趋于完美。
然而,在石拱桥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反思其中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在石拱桥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建造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于石拱桥的理解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中国石拱桥教案及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案及反思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石拱桥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参考答案及板书】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赵州桥和芦沟桥的特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独特原因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创造性发展。
②就举出的两个典型桥例的小层次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参考答案】赵州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解放后彻底整修。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由于设计科学和施工巧妙而形成的四大特点(大拱,小拱,拱圈,桥身与石栏、石板和四周景色的配合)。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
芦沟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修建年代。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多拱相联及其坚固性、栏柱上石刻狮子。
中外人士对桥的推崇、称赞。
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③全文共十个自然段,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的文字就占了五段。
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把对这两个桥的介绍作为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为什么还要介绍芦沟桥?介绍这两座桥时,为什么先赵州而后芦沟?【参考答案】举出这两个典型桥例加以重点介绍,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和“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独拱的石桥,芦沟桥是联拱的石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两种基本类型,所以有必要并举。
赵州桥历史更悠久(比芦沟桥早建五百八十多年),而且“大拱背小拱”的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奇特,对当代造拱桥影响也更大(有人说,现在是“无桥不‘赵州’”),所以先予介绍。
(茅老非常重视赵州桥,1984年来邢台市参加郭守敬纪念馆奠基仪式时,还特意又一次去看了赵州桥。
)2.用“速读法”阅读对比型参读文章另一篇《中国的石拱桥》(根据有关资料组合而成),然后再从语言表达着眼,朗读或默读课文;读毕,按小组(或小小组)就课文的语言表达(以语言的简明、准确和表达方式的适当为主)展开讨论(可同参读文章做必要的对比);教者巡回指导并在讨论后做简要结论。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9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9篇《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9篇教学反思需要注意源头,及时分析问题发生的因素,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推动问题处理和解决。
要有具体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并注重分析比较和经验交流,从其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德育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知识点: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点: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六、教学设想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
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运用的规律。
3.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
4.学习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学会品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
通过比较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特点异同,让学生了解说明文中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应该注意的两个规律,即一是被说明对象有几种类型,一般说来,就应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二是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例子一定要具备被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
2.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而本文语言在准确性上更突出,因而将分析本文语言准确性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分析语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的方法,教会学生用“删除法”来品析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桥的解释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桥,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呢?学生七嘴八舌答:公园里的九曲桥,长江大桥,河上的一般桥,立交桥,江南的小桥等等。
同学们见过形形色色的桥,请你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桥?学生思考回答。
你们知道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解释桥的么?他风趣地将桥解释为“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
多么形象的解释啊!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桥梁当中,主要有梁桥、拱桥、吊桥三大类型,而拱桥极为常见。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研读课文,总结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规律1.自读全文,添加修饰成分。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1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课所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以分析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为教学重点。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概念由大到小、说明对象从概括到具体的方式,由“桥”引到“中国石拱桥”,使学生界定了课文说明对象的范围。
字词和作者简介等,在课前我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课件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接下来便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重点——赵州桥。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所以为了增强直观形象性,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是为学生范读这部分课文内容,然后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2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侧重点是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掌握最主要的举例说明的方法,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与学1、情境设置: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及特点。
2、三读:在预习基础上速读、细读、研读三步语文实践活动的运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问题讨论: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1.速读课文,给标题加定语。
既让学生认识本文的说明类型及对象,又引导他们在预习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完成目标二的达成。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汇总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范文汇总一、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
在导入时,我播放了《北京的桥》歌曲,并在黑板上出示事先预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漂亮的彩虹),然后引出了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
大家首先熟识了石拱桥的形状,弯弯的像一条彩虹。
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同学的思维,也让同学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妙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增加直观形象性。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说明文,内容浅显易懂,假如按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学留意力必定分散,学习乐观性不会高。
因此,在上课时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图片把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介绍清晰,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化,引导同学理解课文。
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同学在轻松开心中把握了学问,提高了力量。
二、以简洁有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以填表格和课堂练习的形式,明确说明特征,小组合作学习、争论,老师点拨引导,理清说明挨次,指认说明方法,突出重点。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赐予方法指导,体会说明语言的精确性,突破难点。
其次,在了解过程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更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结实。
三、教学设计有问题,留下圆满1、贪大求全,内容过多,时间支配不合理,整堂课感觉起来前松后紧,尤其是设计的问题多而碎,使同学简单产生混乱。
而且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由于我贪大求全,既想把单元主题理清,又想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说透,结果造成两项都涉入不深,挖掘不透,同学对有些问题理解的不够深刻。
2、马虎毛糙,不留意细节。
“态度打算一切,细节打算成败,方法打算效果。
”我自认为我态度仔细,乐观备课,但是忽视了细节,问题设计、总结、练习中都有重复现象,这样,不但没有突出重点,反而显得内容过多,时间紧急。
我自认为我设计的一个延长迁移题是一个亮点,应当能给同学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时间不够,就没有显示出来。
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
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下面我将分别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对《中国石拱桥》进行课后反思。
一、备课方面。
最开始确定课题的时候,我初步的想法是讲一节比较传统的说明文阅读课。
重点就是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讲清楚,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所以我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带着学生梳理文章相关美容,理清两座桥的特点;并通过变换文章的语言顺序,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些词语,看还能不能表达原来的意思等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
这种课程的设计,虽然比较清晰、细致,但是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点。
同时也难以让学生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反复修改,我确定了第二稿教学设计,即以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说明为重点,以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为难点,让学生自己梳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同时关注其中作者在介绍时候的详略安排,并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进而理解说明文选择实力进行说明的原则——典型、不同;而为什么两座桥的顺序不能调换呢?因为选取事例针对“不同”还有一个原则——古今中外,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所以只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两座最有代表性的桥梁杰作。
在说明方法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结构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大多能想到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所以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出发,通过追问“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能不能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从独一无二到普遍具有(特殊到一般)。
但是通过试讲,我发现这种设计仍然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不愿意深入文章去读书,所以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而学生自己对内容的梳理也显得过于浮于表面,并没有真的理解文章。
通过试讲发现的问题,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重新调整,转变了思路。
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学生活动以及链接材料,引领学生理清两座桥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一节课内容丰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具体形状。
中国石拱挢教学反思5篇
中国石拱挢教学反思5篇中国石拱挢教学反思篇1今天刚刚教完《中国石拱桥》一课,在对赵洲桥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雄伟”一段并抓出特点:雄伟。
接着,再让学生想了本段从哪些方面写雄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长、宽建筑特点两方面。
接着我设置情境,让学生四人小组为一导游团。
四人合作设计讲解赵洲桥并想,游客们会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回答。
在其后的教学中,问题出现了:学生没有讲解而只是在念课文。
面对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三年级孩子获取信息,概括大意等能力尚处于初学阶段,一下子放手给他们如此高难度的题目实在是一个笑话。
即使要设计也要注意“扶放”结合。
可在讨论中设一道填空题:长——宽——用——建筑(材料)建筑特点有1、……2、……这样的题目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点。
接着,可让生根据自己的填空,看着挂图讲解。
其次,在课前没有布置学生很好地阅读、预习,说明方法的教学没跟上。
还有,学生的问题大多集中在造桥的科学原理上,这一下子使我措手不及。
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做好引导工作。
综上所述,在本次探究性学习中,我所面对的是如何放?何时放?要扶多久?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依然很茫然。
不过,如果再一次尝试,也许会收获更多。
中国石拱挢教学反思篇2收获是:1、备课首要的是备知识,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及要传授的语文知识,要了如指掌。
对于知识,教师要自成体系,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循序渐进。
2、课堂提问要有梯度,使学生每次回答起来都不觉得太难。
3、有学生不会的知识,及时讲解;有学生遗忘的知识,及时提醒温习路径。
如:说明方法,学生不容易明确。
老师先提示学生看说明方法列表,等学生用排除法判断准确后,再诠释一下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4、及时小结,注重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照应。
如:先分析4-6段,分别总结说明元素,比较两座桥的异同。
然后分析1-3段,联系前面的内容总结文章主要部分的思路。
2022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2022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1《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学问,来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实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利用学校的问题教学模式,细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
因为本校地处乡村,学生们关于桥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导入时,我给学生们放了有关桥梁的图片,使他们从家乡的独木桥这一层面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勾起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欲望。
接着,我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如字词和作者简介等,通过检查状况来看,学生们完成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在自学中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相互合作,重点商讨这些不会的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老师重点讲解。
然后老师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文的有关学问两个方面进行精讲点拨,然后老师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开心中驾驭了学问,提高了实力,并且通过亲身参加加深了印象。
最终,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后延长环节,目的是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课也留下了些缺憾。
比如,时间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课堂不是很紧凑,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开的。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2本学期,我始终试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校“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通过讲《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我最大的体会是:一种新的教化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预设与生成还有肯定距离,而且由于个人对课改新理念的理解也有偏差,虽然我做了许多努力,但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另外教学中切忌贪大求全,否则会顾此失彼,收效甚微。
课堂根据最初的设定,平稳地进行着。
可课后我却发觉我讲得太多,没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并激起他们剧烈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拱桥》课后反思
下面我将分别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对《中国石拱桥》进行课后反思。
一、备课方面。
最开始确定课题的时候,我初步的想法是讲一节比较传统的说明文阅读课。
重点就是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讲清楚,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所以我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带着学生梳理文章相关美容,理清两座桥的特点;并通过变换文章的语言顺序,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些词语,看还能不能表达原来的意思等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
这种课程的设计,虽然比较清晰、细致,但是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点。
同时也难以让学生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查找资料,反复修改,我确定了第二稿教学设计,即以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说明为重点,以说明方法和语言的准确性为难点,让学生自己梳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同时关注其中作者在介绍时候的详略安排,并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进而理解说明文选择实力进行说明的原则——典型、不同;而为什么两座桥的顺序不能调换呢?因为选取事例针对“不同”还有一个原则——古今中外,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所以只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两座最有代表性的桥梁杰作。
在说明方法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结构特点的时候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大多能想到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所以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出发,通过追问“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能不能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从独一无二到普遍具有(特殊到一般)。
但是通过试讲,我发现这种设计仍然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不愿意深入文章去读书,所以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而学生自己对内容的梳理也显得过于浮于表面,并没有真的理解文章。
通过试讲发现的问题,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重新调整,转变了思路。
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学生活动以及链接材料,引领学生理清两座桥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一节课内容丰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具体形状。
在学习赵州桥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发到手中的材料(三个不同形状的大拱,四个小拱),依据文章内容,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赵州桥的形状,并展示到黑板。
其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点是桥洞的形状和小拱的位置。
自己的作品呈现在黑板上,学生自然就会很关注,不仅是对错,还会更关注对错的原因,所以自然就会回到文章当中去找依据。
达到了深入细致阅读的目的。
而之后的拱圈及桥身栏杆的美观性的讲解,通过幻灯片模拟拱圈的建造过程,通过补充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后两个特点的含义。
同时通过补充“拱上加工”这个技术在欧洲的进展,使学生明白文中说的“创造性设计”这个词的含义,并且能够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卢沟桥的特点时,学生的动手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梳理作者是从马偕方面的介绍卢沟桥特点的,并分析卢沟桥如此坚固的原因,最后补充桥墩的知识,在分析第七段内容时,借助幻灯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石狮子的千姿百态,卢沟晓月震撼人心的美。
最后在讲解施工时遇到的困难时,补充了关于桥梁地基的内容,照应前文的“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拼图活动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我所提供的材料缺乏准确性(给的是没有挖出桥洞的拱形),所以导致学生在拼小拱的时候,有些混乱;并且时间没有把握好,用的时间过长了,后面内容呈现的比较仓促。
2、对于拱圈的讲解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最好还是在幻灯片的基础上,再借助其他工具或者其他材料补充讲解,让学生彻底明白什么是拱圈,拱圈到底有什么作用。
3、在讲解卢沟桥特点的时候,过于追求全面了,导致学生对于卢沟桥的理解,重点不突出,反而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分析。
4、链接材料过多,有的没有指向性,需要精简。
比如关于桥梁设计者李春的介绍,桥栏杆浮雕设计的介绍等等。
同时还要注意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的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提高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
最后,结合上次的问题和教研员及中心组老师的指导,我进行的最后的修改。
确定了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为重点,以“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为难点的教学设计。
和上节课相比,我删去了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的特点讲解,只针对严谨、准确;还删去了对于桥梁什么价值的介绍,就针对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导入的传说之后,引入了“坚固”这个贯穿始终的问题。
在讲解赵州桥特点时,运用拼图的形式,让学生依据文章内容,通过对手中不同形态的桥面、大拱以及小拱的选取和粘贴,理解赵州桥的大拱小拱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通过追问“到底哪个拱对整个桥梁起支撑作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回到文章中,找到原句,得出结论——大拱对桥起支撑作用。
从而引出大拱的组成——拱圈。
在讲解拱圈时,除了继续使用上次的幻灯片图解之外,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说明,如为什么拱圈要设计成这样?拱圈的施工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安排?每道拱圈之间以及组成拱圈的每块大石之间是如何固定的,等等。
在讲解固定作用的时候,我还运用了大颗粒乐高积木“锁块”的方法演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法进行介绍,让学生真正明白拱圈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能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介绍卢沟桥特点的时候,我继续使用图文结合的这种方式,而这次是让学生依据文章画出卢沟桥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有:11个桥洞大小不一,桥洞为半圆形,桥面与河面几乎平行。
在通过画图理清桥的结构特点之后,补充桥墩的排水功能知识。
让学生全面理解卢沟桥的特点,以及它能保持坚固的原因。
在清楚了解两座桥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追问“为什么赵州桥比卢沟桥短,结构简单,但是作者说赵州桥雄伟,而不说卢沟桥雄伟呢?”,用这些学生在读书时很难发现的点,引导学生考虑到参照物的概念,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仅体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严谨上,同时在文章的思路上,结构上,也能体现出说明文严谨、准确的特点。
整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再以审视的态度回到文字,判断图是否正确,在文字和图的不断转化中,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理清说明对象的特点。
二、上课方面。
这次上课的过程让我有很多的收获,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首先,在学生动手拼赵州桥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拿到了三组不同形状的桥面和大拱。
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要求没有讲解清楚,所以有的组觉得不好入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选起,这是我以后关于学生动手操作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或者画图的过程中,给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没能认真深入的阅读文字,只是追求尽量快速完成任务。
所以最后的拼图结果全军覆没,在针对第一个大拱的特点进行判断时,就删除了所有的组。
我想如果时间更充分,学生能够更仔细的阅读,可能结果就会好很多。
现在考虑,应该再减少其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把时间的过程做透,真正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让学生真的从动手操作中有收获。
这才是从文字到图再返回文字的最终目的。
还有就是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只是对课堂内容简单的罗列,而没有形成思路。
板书应该不仅仅是记录,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板书感受到整节课的线索或者重点,在这一部分,我觉得我做的很欠缺,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和钻研相关的内容,让板书真的起到在一节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呈现的一些反思和梳理,也特别感谢教研员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总结,希望自己能够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