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反思性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精选6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

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

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

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

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

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3篇【篇1】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篇2】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篇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一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篇二: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篇二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

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

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

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

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四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四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二)《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

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

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三)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

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反思(共4篇)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

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

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反思篇一: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

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

甚是可悲!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

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

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

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

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

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

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

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

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

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 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另外,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 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 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 恍惚迷离, 把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这些,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培育月的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的情感, 反复诵读, 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 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 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 对比解释疏通文句, 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老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解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 质疑、学生老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 理解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 学生老师答疑, 小组讨论, 老师总结形成板书);6.反复诵读, 完成背诵(这里包括背诵指导、学生联系、检查背诵);7.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 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笔----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同学, 让大家才一下写的是水、作业布置:课下请同学们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父母);8.总结语。

说实在的, 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 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 有自学, 有讨论, 有读写;其次, 三语(岛屿、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 读写巩固;延伸迁移, 联系实际。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15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15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p 的打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亲密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打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打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打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打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进步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的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才能;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的,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的;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老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老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老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忆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表达得非常清楚,比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通用17篇)《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1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

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

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

“读” 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

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

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

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

“读”中“用”,“用”中“读”,既“ 读”又“用”,相得益彰。

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

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湖心亭看雪》反思总结篇2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

“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

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

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

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__——《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__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2024年《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2024年《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3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然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入,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教师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深入文本,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是个形式,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湖心亭看雪课文反思(2篇)

湖心亭看雪课文反思(2篇)

湖心亭看雪课文反思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

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课文反思(2)《湖心亭看雪》是唐代文学家陆游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冬日湖心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通过反思这篇课文,我也颇有感触,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变迁。

这首诗的开篇即是作者对湖心亭的描绘,既不刻意追求凡俗之美,又不沉溺于幽幻之境,而是以平淡、真切的笔触描述了湖心亭的景色。

作者用“满目山河疑画”来形容湖心亭所处的环境,给人以恍若隔世的感觉。

我深感这正是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悲凉之感的表达。

每一处山河间,都能找到人生的倒影和诗人的心声。

这使我不禁陷入对时间的思考。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流水东去。

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身处暮年,回忆起往事,仿佛还是昨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新会区三江镇联和初级中学赵善抄文言散文古雅蕴藉、博约精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

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一倍。

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语法讲解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兴趣缺缺。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怎样在文言教学中贯彻新课标?在学校指导师的提示指导下,我尝试以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为载体,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新的活力焕发的文言学习天地。

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凌晨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独往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

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品读文字的精妙和体验作者孤高自洁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

【案例反思】本堂课的设计遵循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地情感体验,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品读精妙的文本语言,体味文本所蕴涵的内涵。

首先,朗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

尤其是古代优美的诗文,反复的诵读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诗文的音韵美和语言美。

我在学生朗读的环节都安排了两次反复的诵读,以达到学生和文本最直接最亲近的对话。

其次,《湖心亭看雪》简约精妙的文字,期待着读者参与品味。

我设计的用删除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品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名词所体现的精妙之处,读出它的言外之意,从而想象构建当时张岱所见的雪景的寂静清冷、朦胧宽广的意境。

新课标提出,“学生应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思想认为,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作品的过程。

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内心深切体会和再造作品。

本堂课所设计的想象补白环节就是移情性地体验,从心理上去体验、去经历那一情境,从而获得自己所想象再创造的作者的情感体验。

本堂课最后对张岱遇到金陵客是高兴还是失落的谈论,再次使学生进入与本文与作者的对话交流。

在本文中寻找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感受与情感,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理解作者的性情喜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验,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与作者的交流对话,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加强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古代诗文以它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着读者透过寥寥数语来进入它的优美丰富的世界。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和文本、学生和作者的对话设计,正暗合了这点,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张岱之手。

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过程:第一步:妙语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很少提及凄清。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导语以西湖春夏诗文作引巧妙的切入到西湖的冬景中,让同学们感到亲切、自然。

由于是文言文的缘故,有文字理解的障碍,所以阻碍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明确目标之后,我加了几句: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

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我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目的更明确了,精力也更集中了。

接下来我们共同扫清了文字的障碍,在这个环节中我提炼出重点的字词句以让学生方便记忆,重点记忆。

第二步:同赏雪景同赏雪景中涉及到学习新的描写方法——白描,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

第二,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之后我让他们翻译,背诵,为了学生更好理解,我利用书上的插图进行引导:书上这幅画就是用了白描的画法,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而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用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方法就叫做白描,可用于写景、写事、写人。

这篇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然作者情感丰富,初二的学生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的看问题,因此要想把握住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

我先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全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并说明理由。

为了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又出示了几个小问题: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有了门道,纷纷踊跃发言,好些同学丰富了我事先设想好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且言之有理,甚至下课后还有同学来和我共同讨论交流他们的思维成果,可见他们通过这节课感受到了思考的快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

走过原本以为最艰难的品味雪情这一步,后面则越来越放得开,虽称不上妙语连珠,但也是反映迅速,灵活应对,同学们在良好的气氛下,学得更投入,而效率也比以提高了。

第三步:诵读记忆。

文言文教学重视诵读,记忆,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提示背诵的项目,屏幕出示有关文章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

效果出奇的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很流利回答。

之后,我又趁热打铁的询问有谁能大胆尝试全篇背诵?这时一个平时很少主动质疑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他抓住了这次练胆的机会,并且表现非常出色。

我心里太高兴了,却没有说赞扬的话,只是向他,向班里的同学们翘起了我的大拇指。

这个动作是我对我的学生们的最高赞赏。

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借助任何的言语,但我们的心里已有共鸣。

因此接下来的拓展阅读也顺利完成。

在配着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欣赏了一幅幅精美的雪景图片后,我留下了本节课的作业:描写我们心中的美丽雪景。

曲终铃响,给这堂评估课画上了句号。

自认为还算精心的准备,不错的发挥,也确实得到了众多“高师”的鼓励和赞扬,我的心中有欣喜,暗暗的下定决心更要以百倍的努力,继续的成长,进步,早日走进新课改的殿堂。

能够在教师这个事业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自己的“孩子”总是爱,自己的思维成果也总是有更多的感受。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

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

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

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

例如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

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

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

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

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