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
浅谈弱智儿童异常行为的表现及矫正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庞玮弱智儿童指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的儿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他们主要表现为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损。
这种智力不足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并延续终生。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适应生活的能力低,他们往往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特点,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冲动、攻击、自伤行为。
弱智儿童这种冲动、攻击行为以男孩较为多见。
尤其是重度弱智儿童较多,中轻度弱智儿童较少。
具体表现为:易怒、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他人,以发泄心中不满情绪;年龄较小的弱智儿童则表现为咬人、咬物、喜欢攻击别人。
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具有破坏性。
如我班的王某某,经常会不明原因的袭击同学,甚至是老师。
有些弱智儿童则表现为攻击自己,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会自伤,如:打头、捶胸、自己咬自己、撞头等,他们通过做这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我班的杜某某就是这种情况,当他受到欺负或者自感委屈时,就会以头撞墙,经常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
二、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弱智儿童大脑发育不全,智力发展迟滞,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还有一部分表现为特别多动,男孩更为多见。
如邱某某,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心,喜欢开小差,手脚随时要活动着,静坐时间短,喜欢多嘴,老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常常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三、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在中重度弱智儿童中表现较为常见。
他们说话声音小,胆小害羞,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出一定的自闭倾向,过分依恋亲人,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差。
如张某某、龚某某、杨某某都属于这种情况。
张某某说话声音很小,基本不与学生玩,更不愿与任何人交流,怕水,害怕洗澡。
而龚某某和杨某某不但有张某某的这些特点,可能由于家长比较娇惯,对家人的依耐性很强,尤其是杨某某,非常不适应学校生活,每天哭闹,在学校里也不进教室上课,随时跟着班主任老师,要求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要回家。
【《小班幼儿挑食行为问题研究》8100字(论文)】
小班幼儿挑食行为研究及改善策略引言 (2)(-)研究的背景 (2)(二)研究的目的 (3)(三)研究的意义 (3)1.研究的理论意义 (3)2.研究的实践意义 (3)(四)研究过程 (3)一、A幼儿园小班幼儿挑食行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小班幼儿出现挑食的行为表现 (4)1.抗拒不爱吃的食物 (4)2争抢自己喜爱的食物 (4)3就餐时延长时间 (5)4模仿行为 (5)(二)教师及家长在应对幼儿挑食行为时存在的问题 (6)1家长对幼儿的营养膳食缺乏关注 (6)2幼儿出现挑食根本原因未引起重视 (7)二、幼儿挑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7)(-)幼儿自身因素 (7)1消化功能不良 (7)2专注度不高 (8)3食物的搭配不均衡 (8)4同伴影响 (8)(二)家庭因素 (8)1家长错误的饮食营养观念 (9)2家长的饮食偏好 (9)3受零食影响 (9)三、改善幼儿对挑食行为的应对策略 (9)(-)适当的户外活动,促进食欲 (9)(二)加强对幼儿选择食物困难的引导 (10)(三)教师家长及时沟通,运用奖励、榜样作用诱导幼儿不过分挑食10(四)幼儿膳食搭配合理,营养全面 (10)(五)合理控制孩子的摄入量............................................ H 结论 (12)参考文献 (12)引言(-)研究的背景幼儿园营养一直是父母最困扰的问题之一,并已成为幼儿园后勤和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营养管理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孙睿(2015)研究表示:“幼儿存在挑食行为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以适当放宽孩子对食物选择的要求,不要太过于苛刻乙李季湄(2013)指出:“幼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季,在旺季,许多孩子会出现不良的挑食、偏食等现状,使他们无法进食,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实现营养结构的“均衡营养”原则,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幼儿园的严格膳食配置,从食谱制作到仔细购买,质量控制,饮食习惯和营养餐等。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目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一:《试论点滴入微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摘要]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细微的过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身的协调配合;也需要通过监督、评价机制不断强化。
基于此,笔者从教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注重积累和研究,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笔者才疏学浅,以下观点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正。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
“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
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
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
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摘要】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习惯,便会错失良机,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
本文着重分析了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关键词】培养幼儿习惯“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幼儿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幼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会出现各种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早晨睡懒觉幼儿爱睡懒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这是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
这样的孩子一般也同时存在晚上不能按时上床睡觉的问题。
要想纠正过来,首先家长应确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晚上到时间就应督促孩子上床睡觉。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半岁前婴儿睡眠约需15-20小时;1岁约需15-16小时;2-3岁约需12-14小时;4-6岁约需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
培养训练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不要抱着睡或拍打、摇床睡,不要口含乳头或吸吮手指睡。
所谓定时而有规律,则是指幼儿睡眠时间不超过晚上10点,因为10-12点是人的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保证这段时间的睡眠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极为有利。
2.不爱洗脸刷牙学龄前的小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洗脸、刷牙的道理,在他心目中只觉得模仿大人的行为好玩。
某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论文
某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了解某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的关系。
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制儿童家庭背景问卷,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学龄前儿童60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表格571份,男女比例1.003(p >0.05)。
结果:某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0.7%,其中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3.6%,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1.2%,3岁组男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高于女童(p 0.05)1.2 调查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根据6个月内儿童的行为表现,由家长填写,另外自行设计“儿童家庭背景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态度、居住环境等方面。
1.3 质量控制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培训,统一填表要求和方法。
收回的表格经过逻辑性、严格性检查,剔除不合格表,调查一致性要求在95%以上。
合格表格统一编号,将资料输入电脑,儿童行为问题由心理评估软件分析,建立数据库,用spss for windows 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本次调查的571名学龄前儿童,行为异常儿童61名,行为异常检出率10.7%。
其中男童行为异常检出率5.0%,女童行为异常检出率5.6%,行为问题发生率与性别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除4岁组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其它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行为问题各症状因子检出情况:4—5岁组男童排在前三位的是:性问题15.8%,攻击行为14.0%,抑郁和违纪8.8%;女童是:多动14.9%,肥胖17.0%,分裂样症状10.2%;6岁组男童是:强迫性行为9.2%,分裂样症状9.2%,攻击性行为6.2%;女童是:分裂强迫11.1%,性问题7.4%,社会退缩5.6%。
2.3 行为问题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2.3.1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和父母年龄无相关性。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内容摘要: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
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1问题行为的概念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
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
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
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
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国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目录引言 (2)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2)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3)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 (3)三、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4)1. 焦虑 (4)2. 抑郁 (5)3. 自卑 (5)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6)1. 焦虑的干预策略 (6)2. 抑郁的干预策略 (6)3. 自卑的干预策略 (7)五、综合干预策略 (8)1. 心理健康教育 (8)2. 家校合作 (8)3. 环境优化 (9)4. 早期筛查和干预 (9)六、结论 (10)七、展望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识别和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并提出有效的识别方法和干预措施,以期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达到和谐统一,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儿童阶段,心理健康的界定应考虑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全面评估其身心健康状况。
按照症状表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2. 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多动症等。
3. 学习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
4. 适应不良:对新环境或新任务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识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有效的识别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我们将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或隐或显的、没有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能甚至扰乱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称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在新课改广泛实施的今天,这许许多多的课堂问题行为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影响了教学进度,不仅妨碍了问题行为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揭示小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应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
本文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预防、控制、矫正三方面提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要素结合而成的复杂体系,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师生完成教与学任务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要途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有的学生随意和周围的同学讲话;故意打断教师的讲话;做怪动作;与周围同学发生争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看其它书籍等等。
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渐退步,还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打乱课堂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能够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对于课堂问题行为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找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研究的意义1、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现实价值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问题研究(论文)》11000字】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策略研究结论 (2)(-)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2)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3)(-)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 (3)(二)研究综述 (3)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5)(-)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 (5)1调查对象 (5)2.调查方法 (5)(二)调查结果分析 (6)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 (6)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 (6)(Ξ)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9)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成因分析 (9)(-)幼儿自身因素 (9)1寻求帮助的本能 (9)2.被关注和赞赏的心理需要 (10)3.规则意识的增强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10)4.幼儿情绪发展 (10)(二)教师因素 (11)1教师评价标准 (11)2.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式 (11)四、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11)(-)提升教师素养 (11)(二)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11)(Ξ)培养幼儿分享、合作意识 (12)(四)进行家园合作 (13)参考文献 (14)绪论(-)研究背景幼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幼儿的“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幼儿开始逐渐沦为教师的附属。
大班幼儿大多在5-6岁之间,这些幼儿在认知、道德评价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产生规则意识。
他们“告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同伴的行为规范。
幼儿从中班过渡到大班,像“抢夺物品”这类纠纷慢慢减少,“得到老师关注”“名誉维持”这样的纠纷趋于主导地位,但纠纷的存在,让幼儿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但由于幼儿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以及独立判断事情的思维,为了服从教师的权威,博取教师的欢心,满足多种目的和需求,会不自觉地出现告状行为。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恰好说明了同伴交往的发展性,遇到问题不单凭“肢体动作”解决,而是寻找教师的介入,调解维持同伴关系。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论文【摘要】学前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儿童完成着对周围的适应,向社会化的人转化发展。
人们关注儿童身体的发育生长,关注儿童智慧的启迪和发展,此时更必须关注儿童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
学前期的幼儿从家庭走进学校,幼儿的生活发生了转变,扩大了生活圈子,过上了集体生活,结交了伙伴,直接和间接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幼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幼儿行为的适应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挑战。
那么,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工作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前言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孩子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
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一、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经过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教育的训练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倾向。
行为习惯包括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陈鹤琴先生指出: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时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习惯由为重要”。
习惯养得好,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当前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生理的成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环境与教育则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来看,这些并不是在进入幼儿园以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来园前就有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焦作市3~14岁儿童行为问题论文
焦作市3~14岁儿童行为问题研究摘要目的:了解焦作市3~1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焦作市城区1112名3~14岁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4.73%,以心身问题占第一位,其次为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发生率居第3位;行为问题发生以3~5岁组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结论:男、女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各年龄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行为问题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应引起重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关键词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量表常模 3~14岁儿童笔者运用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焦作市3~14岁儿童进行了准化测验。
资料与方法焦作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及小学智力正常的儿童,合计1112名,男559人,女553人。
采用工具:1978年版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调查表(48项量表),按0~3分4级计分,将各量表的单项分相加,除以该分量表的条目数,即得到该分量表分,任何一个分量表分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者,即认为该项有问题。
该量表归纳为因子ⅰ(品行问题)、因子ⅱ(学习问题)、因子ⅲ(心身问题)、因子ⅳ(冲动-多动)、因子ⅴ(焦虑)、多动指数六个因子。
调查方法:在焦作市城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所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儿童和4所小学1~6年级的学生,由焦作市妇幼保健院专门培训人员在各班老师的协助下将调查表发给儿童家长,家长自行填写后收回。
共发出调查表1166份,有效回收率95.4%。
结果焦作市3~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3~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4.73%,以3~5岁组发生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各年龄组行为问题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13.34,p<0.01);男童发生率稍高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27,p >0.05),见表1。
焦作市3~14岁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的发生情况:3~1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因子检测中心身问题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居第3位,见表2。
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论文3篇范例
关于⼉童⼼理健康的论⽂3篇范例 幼⼉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时期⼼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的健康成长。
因此,关注幼⼉⼼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下⾯是⼩编为你精⼼整理的关于⼉童⼼理健康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童⼼理健康的论⽂篇⼀ 联合国专家断⾔:“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种灾难像⼼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代⼈⽆与伦⽐的痛苦。
”也有⼈预⾔“⼼理卫⽣将是21世纪⼈类健康的主题。
”邓⼩平说:“教育要⾯向未来。
”党的的⼗七⼤⼜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要优先发展教育”。
但⾯对当前⼈类⾯临的⼼理危机,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关注学⽣的⼼理,培养具备“完整的⽣理、⼼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的新⼀代。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理品质、健康⼈格的新⼀代,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关注教师⾃⾝的⼼理健康是前提 “ 教师是⼈类灵魂的⼯程师。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理健康辅导员”的⾝份深⼊⼈的⼼灵进⾏教育。
如果教师本⾝存在⼼理问题,⼜怎么能教育出⼼理健康的学⽣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先来检讨⼀下⾃⼰的⼼理。
可能你因忽视⾃⼰的优点⽽⾃卑⼼态严重;可能你会因同事⽐你强⽽产⽣强烈的忌妒情绪,也可能你会因⽣存的压⼒⽽终⽇愁眉紧锁、内⼼焦灼,等等。
这使得我们的⼼理空间阴暗不宽敞,变得⼼胸狭窄。
我们已经经历过是是⾮⾮,⽐学⽣的⼈⽣经验丰富的多,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的不⾜,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我的能⼒。
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我⼼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宽敞明亮的⼼灵绿地。
如果你⼼存⾃卑,请尊重你优点,把眼光投向浩瀚的世界,⾛出封闭的⾃我;如果你因薪⽔太少⽽烦恼,请把你的物质拥有和消费降低⼀点要求和标准,以“带着⼀颗⼼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淡然、怡然⼼态去⾯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你因学⽣的⽆知和调⽪⽽愤怒,请你⽤⼼思索你的学⽣,竭⼒发现他的优点,采取正⾯的教育,你将从中发掘⽆限的了趣,教育会变成⼀种“享受”…… 只要我们保持对⾃我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我价值的理性把握,对⾃我事业的充分悦纳,我们就能够以平和⽽愉悦的健康⼼态⾯对我们的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论文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摘要: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智能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或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麻烦的经常性行为。
学生问题行的表现主要包括: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
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是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1.逃学;2.离家;3.偷窃;4. 施暴;5.恐吓、勒索;6.抽烟、吸毒;7.参加不良组织。
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结或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1.一般性适应问题;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3.其他。
而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正是由于浏览到网上的一些不道德信息,导致心理扭曲,从而嗜网成瘾,掉进网络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关键词:问题行为;教育;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心理极不稳定的时期,我们会遇到学生多样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存在很可能导致学生今后的发展。
要解决问题行为的继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识别与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使学生尽可能得摆脱问题行为的发生。
对此,我对学生为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开展了研究。
学生问题行为无处不在,它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也渗透于学校的管理之中。
下面,从不同方面谈谈我开展工作的情况。
邱天,十一岁,五年级,在父母、老师的心目中是个温顺、老实、负责任、守纪律、好胜心强的乖孩子,大家都很宠爱她,上课很积极举手发言,希望老一、她的父母都是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小孩应该是最拔尖的,对孩子要求过高,超过孩子的能力水平,造成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映在上课回答问题时说话迟缓,不断看老师的神色,生怕答错。
她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但她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尖子,还要求老师给她当班干部。
孩子与同学产生矛盾,总认为是别人的错,有一次,住在她楼上的一位同学与她吵了架,一天上学她在等电梯时,见到那个同学一个人在电梯里,就按住电梯门,朝家门大喊:“爸爸、爸爸!快出来!”待她爸爸出来后,她指着那位同学说:“爸爸,快帮我骂她!”她爸爸二话不说就把那同学骂哭了。
论文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
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
儿童攻击行为论文摘要:对于孩子本人来说,需要教会他识别并且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只会使用攻击行为。
教会还记理解识别他人观点的方法,让他能够在模糊情境下识别安全的人际信息,减少敌意归因,以减少攻击行为。
提供孩子可能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用非暴力的人际能处理问题的解决冲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一部有关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纪录片,在所观看的纪录片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孩子经常动手打其它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
很明显这个小朋友表现的就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攻击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
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行为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并逐渐泛化到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危及他人和社会。
为什么有些孩子习惯攻击别人呢?通过查阅有关的国外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从下定义、分析生物学原因、社会影响因素、情境变量到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预防技术的讨论,至今已形成了几大颇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如早期弗洛依德(Freud)关于攻击行为的本能理论;以弗林(Flynn)等人为代表的“生物理论”,认为生物基因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多拉德(Dollard)等于1939年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班杜拉(Bandura)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模仿和观察而习得的;20世纪80年代,道奇(Dodge)等人创立了关于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型”理论。
此外还有梅加吉(Megargee,1966)考察暴力罪犯后提出的“个性理论”、贝克威茨(Berkowitz,1965)提出的“诱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为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作出心理学的解释,同时也为如何预防、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通过总结目前对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电视传媒等因素。
西方留守儿童现象研究论文
西方留守儿童现象研究论文近年来,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着留守儿童现象,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抚养者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良好的照顾和教育的儿童。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方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影响和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经济压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父母通常需要外出工作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因为需要照顾,无法随父母外出,只能被迫留守在家。
2. 就业需求:某些职业要求父母经常出差或者长期在外工作,如军人、国际商务等,这些父母无法陪伴子女成长,留守儿童因此而产生。
3. 教育资源:西方国家普遍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但某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让孩子留在更具优势的地区生活和学习。
二、影响分析1.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缺乏父母关爱、心理抚慰不足、孤独感增加等问题,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2. 学业压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陪伴,学习上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影响未来的发展。
3. 社会适应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缺乏经验和参与感,容易导致社交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
4. 行为问题:留守儿童通常自由时间较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监督和规范,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早恋、吸烟、酗酒等。
三、对策建议1. 政府层面: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教育补贴和扶助,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2. 学校层面: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建立留守儿童学生工作小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方案,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促进其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3. 家庭层面:父母应尽力避免长时间的分离,保持与孩子的良好的沟通和联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其他有益的社交活动,培养其独立自强的能力。
4. 社会层面: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定的社区支持,鼓励志愿者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和帮助,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文
如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导师:*****学校:*****日期:*****容摘要当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现。
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情感入手,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幼儿情感动力,以榜样引导和行为引导为基本手段,协调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随机教育;游戏;幼儿情感;主题活动ABSTRACT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the early childhood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emotional habit is not optimistic. To give children the right behavior, starting from the emotional, the moral basis of cognitive ability, stimulate children emotional power, lead by example and act as the basic means to guide and coordinate the family, social forces, throug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promote children form good habits.Key words: random education; game; children emotion; theme activities目录引言 (6)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容 (6)(一)道德习惯 (6)(二)活动习惯 (7)(三)生活习惯 (7)(四)劳动习惯 (7)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法和途径 (7)(一)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 (7)1、发现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7)2、激发情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8)3、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8)(二)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三)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四)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 (9)1、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了解幼儿特点,关爱幼儿生活 (9)2、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10)3、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10)4、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注重集体活动的作用 (11)(五)家园配合,重视不良习惯的矫正 (11)1、消除障碍 (11)2、持之以恒 (12)3、及时强化 (12)结论 (13)致 (14)参考文献 (15)引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
留守儿童犯罪的论文
留守儿童犯罪的论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速,农村地区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愈发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无法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被留在农村家中照顾自己的儿童。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家庭分离、缺乏监护和关爱,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和生活上的困境,其中包括犯罪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主要源于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焦虑感和孤独感等负面情绪。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情感需求,其中包括参与犯罪活动。
他们可能加入青少年犯罪团伙,或者沉迷于网络诈骗、盗窃等违法行为。
其次,缺乏监护使得留守儿童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没有成年人的看护,他们更容易接触到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例如不良青少年、犯罪分子等。
在没有父母的引导下,他们可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形成不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缺乏正常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淖。
再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剧了留守儿童犯罪问题。
由于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留守儿童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往往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缺乏相关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智发育受到阻碍,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应该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首先,家庭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父母回乡创业或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和支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鼓励父母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西方语言学院小教班那金玲2009062024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
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
、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
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
、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
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
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
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
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
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5.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二)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
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1. 重拟技术。
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
、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
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
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
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
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 积极动机内涵技术。
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
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
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 积极功能内涵技术。
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
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3]袁爱玲,吴楚琼.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1,[4]陈爱娣.关注孩子每一天[J].幼儿教育[J].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