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1-17课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17课)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改革1.匈牙利事件2.匈牙利改革(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1.原因:(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印度独立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七年级下册历史(11-17课)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11-17课)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七年级(下)期末复习资料第11课元朝的统治蒙古族发展历史上,有两位杰出的人物: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

一、元朝的疆域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回族: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二、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1)对台湾的管辖: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开封)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2)瓦子①背景(“瓦市”出现的原因):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短暂统一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三国鼎立)。

4.衰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动摇了西晋的统治;③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西晋实行分封制,封王掌握实权,晋惠帝昏庸无能2.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3.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4.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5.影响:①历时十几年的动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3.影响:(1)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形成十六国局面(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1)北方: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2)南方:东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17课历史总结知识点

17课历史总结知识点

17课历史总结知识点本课程是一门关于世界历史的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发展到现代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们了解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本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文明的发展我们学习了在古代世界中,许多重要的文明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等的发展和兴起。

这些文明在早期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成就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埃及文明中,我们了解了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建筑技术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这些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我们学习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等古代国家的兴起和衰落,了解了这些国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中,我们了解了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两个古代国家在宗教、哲学、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兴起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为后人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古代世界中最重要的两个古典文明,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古希腊中,我们学习了雅典民主的发展和兴起,了解了希腊城邦之间的政治争斗和军事冲突,以及希腊人在哲学、数学、医学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在古罗马中,我们了解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荣,了解了罗马的征服和统治带来的影响,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艺术等领域的重要成就。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的成就对于后世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世纪的欧洲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教会在政治和宗教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对欧洲社会的组织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的传播和宗教改革等。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一历史课程的第11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这场战争发生在西汉初期,项羽和刘邦是当时两个重要的势力领袖。

他们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标志着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二、郦山之盟郦山之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个重要事件。

两人在郦山会面并达成协议,约定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

这个盟约的签订对于他们后来的合作非常关键,也对整个争霸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垓下,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刘邦因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军事战略的优势,成功击败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刘邦在战胜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西汉王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汉文帝时期的改革汉文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重要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文景之治”。

他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减少税收负担、加强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成为了国家最高学术思想。

六、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汉武帝是西汉王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的外交政策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

他通过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扩大国土,并与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

此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七、岳飞与南宋抗金战争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他领导军队与金朝进行了坚决的抗争。

岳飞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屡战屡胜,对抗金兵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和阴谋,他最终被宋高宗所杀。

八、秦始皇的统一与变法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如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制度和法律制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0到17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0到17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0到17课青春是蓝色,因为我们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快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xx,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10课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4.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

(三公九卿制。

车同轨,书同文。

小篆—隶书。

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

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5.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6.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11课1.秦的暴政: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也反映了在历史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书第17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各个朝代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这是了解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一环。

第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演变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乱世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互相结盟,一方面又敌对相向。

这种情况下,了解对手成为了胜利的关键。

第二部分:汉唐时期的和平繁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更加强调统一和稳定。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域的各国和中亚的一些大国进行了密切的交流。

通过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传入了许多文化和商品。

同时,中国还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明清时期的关闭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国先后实行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尤其是后期的清朝,将最大限度地封锁和限制外国贸易。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时期,了解外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对中国至关重要,但很多中国统治者对外界的了解有限,导致了中国的巨大失败。

第四部分: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包括与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互动。

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中国的外交决策至关重要。

结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是中国历史中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

从春秋战国到现代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这个过程中,了解对手和世界各国的状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15课常考简答题归纳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15课常考简答题归纳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今西安)2、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原因、首要问题?残破荒凉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3、汉高祖采取什么政策?原因?具体措施(①②③)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巩固统治)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②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③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十五税一)。

4、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什么政策?措施(①②③)?“休养生息”政策①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③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以身作则。

产生了什么效果(①②③④)?历史上称为?①政治清明;②经济发展;③人民生活安定;④国力增强。

“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作用?政治: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4、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③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9年王莽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洛阳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光武中兴”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5、道教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东汉末年中国张角、张陵6、佛教传入的时间?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何时修建?西汉末年河南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包括:
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至殷。

3.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
牧野展开激战,最终商朝灭亡。

4.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将领土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
族,称为“分封制”。

5.周公辅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在武王死后,尽力辅佐成王,对
国家的治理作出了贡献。

6.周礼完善:周朝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如祭祀、婚丧嫁娶
等,这些制度逐渐完善并沿用至今。

7.青铜器的高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如司母戊
大方鼎等大型青铜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8.甲骨文:商朝人使用甲骨文进行占卜和记录,是中国最早的成
熟文字之一。

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
产力迅速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10.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儒家、道
家、法家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商朝、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同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历史高二11课知识点讲解

历史高二11课知识点讲解

历史高二11课知识点讲解古代中国文化与历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高二的第11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进行这些知识点的讲解。

1. 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变革期,各诸侯国成为主要的政治力量。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开始兴起。

2.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

秦始皇嬴政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包括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集权化。

同时,秦朝还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制度,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汉朝的兴盛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的兴盛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化人和科学家,比如刘邦、司马迁、张骞等。

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出现在这个时代。

4. 西晋和南北朝时期西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多元化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传入并发展壮大。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分立的政权,形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局面。

5. 唐宋元明清的演进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宋朝是一个重商主义的时期,商业繁荣、科技进步,中原地区开始出现特权地主的兴起。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大都市成为全球的交流中心。

明朝是一个政治和文化较为封闭的时期,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扩大了海外贸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首都在北京,清朝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通过对历史高二11课的知识点讲解,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一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风云变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在初一历史的第十七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秦统一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秦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不仅使中国历史进入了统一的大一统时代,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作为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统一大业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秦朝的时期,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标准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还修筑了万里长城,加强了国家的防御力量。

第二,秦始皇的兵马俑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较大的陵墓之一,而其中的兵马俑更是世界闻名。

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统治阴间世界而制作的陪葬品,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珍品。

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他们的制作非常精细,反映了秦朝时期兵制、军事装备和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历史文化。

第三,汉朝的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延续了秦朝的集权制度,还发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在刘邦的带领下,汉朝建立了,并且成为了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第四,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的早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科技进步。

汉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同时,汉朝也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开展农田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第五,汉朝的衰落虽然汉朝有着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由于政治腐败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汉朝的政权逐渐疲弱。

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的入侵也给汉朝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1.1 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中,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以打猎、采集果实为主要生产方式,建立了简单的社会结构和符号语言。

在文化方面,他们绘制了壁画,雕刻了玉器和陶器,创造了一系列的宗教神话和习俗。

1.2 早期文明的发展随着气候、生产力和技术的改变,人类开始逐步定居,农业文明逐渐兴起。

这导致了城市的形成,社会分工的细化,实行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并且建立了法律和道德规范。

1.3 早期文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早期文明的发展给世界的经济、科技、宗教、文化和政治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农业文明导致社会的城市化,使贸易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宗教则带来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章:古代中国2.1 甲骨文化的兴起甲骨文化是中国的一种古文字,它是中国先民用龟甲、兽骨等物品刻划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

例如:夏朝的王朝制、商朝的青铜制器、周朝的封建制度等等。

这些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古代印度3.1 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古代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例如: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等等。

3.2 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古代印度文明对于世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代印度的佛教传播到中国和东亚地区,对于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化和宗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一历史第十一课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十一课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十一课的知识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历史第十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秦始皇是秦朝的奠基人,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与外族国家和列国对抗,逐渐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其中最著名的战争是秦朝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也被称为楚汉之争。

秦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战略,最终战胜楚国,成功统一了中国。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得国家的决策和行政更加高效。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和制度,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制度和规范。

三、秦朝的经济政策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实行均田制,破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得以获得土地,并鼓励农业生产。

此外,秦朝还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秦朝的军事改革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秦朝进行了重要的军事改革。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兵役制度,将农民士兵编入统一的军队,提高了军队的统一性和战斗力。

同时,他还进行了边防的加固和边境的扩张,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五、秦朝的文化建设秦朝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秦始皇下令将中国的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和文字规范,这就是著名的“秦篆”。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图书整理和文献收集工作,编纂了《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并开展文字的普及教育。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第十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秦朝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政策、军事改革以及文化建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十一课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农业发展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

- 法老制度:集权统治的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金字塔:古埃及建筑的代表,象征权力与永恒。

- 象形文字:早期的文字系统,对后世文字发展的影响。

2.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最早的城市文明,楔形文字的创造者。

- 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法律制度的建立。

- 亚述帝国:军事扩张与统治,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 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空中花园的传说。

3.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文明: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神秘的消失。

- 吠陀文化:早期印度宗教与社会结构的基础。

- 种姓制度:社会分层的体现,对后世的影响。

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青铜文化的繁荣。

-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 秦朝: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流的扩大。

二、中世纪文明的交流与碰撞1. 罗马帝国的兴衰- 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外扩张的开始。

- 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制定,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民族大迁徙,古典文明的衰落。

2. 伊斯兰文明的崛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一神教的传播,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跨欧亚非的帝国,文化与科学的交流。

- 伊斯兰文化:数学、天文学、医学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庄园经济的特点。

- 教会影响:天主教会的权威,十字军东征。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科学与艺术的复兴。

4. 东亚的文明发展- 隋唐盛世:开放的政策,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 宋朝的变革:科举制度的完善,商业经济的发展。

- 元朝的统治:蒙古帝国的扩张,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近现代文明的转型与冲突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对宗教束缚的挑战。

七年级历史十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十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十七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本文将对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1. 秦朝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政权统一的朝代是秦朝。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军事、货币、度量衡等制度,从而实现了大一统。

2. 汉朝的兴起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央集权,加强了官僚制度的建设,推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这些政策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衰弱,导致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出现了许多政治上的乱象和社会的动荡。

二、政治制度的变化1. 封建制度的确立周代的封建制度,使得“诸侯”对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也限制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秦朝和汉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封建制度的平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2. 官僚制度的建立汉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

官僚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制度。

三、经济文化的发展1.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秦朝和汉朝加强了农业的开发,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商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部分,还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

2. 文学艺术的繁荣汉朝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繁荣的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司马迁、班固、刘向等。

他们的作品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思想文化的变迁1. 道教和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思想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道德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和道德问题,儒家文化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中国古代科学、文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重要知识点】
一、6 世纪前的日本(大和统一日本)
1. 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
自己的私有领地。

3.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
隶。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局限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温馨提示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观点·论述
观点:改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证: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

七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11课是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节课。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1.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是汉朝时期的创新,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时可以准确地定位方向。

火药虽然最初是用来制作礼花的,但在战争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印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

2. 青铜器的制作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它是由铜和锡两种金属熔炼而成,形成了一种美观且坚固的材料。

铸造青铜器的工序十分繁琐,需要多次精细的铸造和加工。

青铜器广泛用于宗教祭祀、战争、生产用具等方面。

3. 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它是由汉朝时期蔡伦所发明,是从竹子、树皮等植物材料中提取纤维,再进行加工、过滤、烘干而成。

造纸术的发明为学术研究、政务管理等提供了必要的材料,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也得以大大促进。

4. 科技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匠们为中国的技术积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成果至今仍被称誉。

中国古代的技术传承和创新精神,不仅引领了当时的世界科技文明,也影响了现代的工业和科技。

总之,通过学习七年级历史11课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

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创新创造、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科技创新中更加努力奋斗。

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课程,本文将向您介绍其中的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耕种、养殖和制作铜器,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文化、民俗和社会制度也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和治理者,通过在长期时间内的平定洪水、治理山岳和平抚叛乱,使中华文明的中心由黄河中游地区向南移动,这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世界上最早的书面语言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三、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形成于夏朝衰落后。

商朝的最大特点是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大约出现了一半以上的六经(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

四、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与同期的商朝一样是奴隶社会,但周朝的文化和政治比商朝发展更加兴盛。

在周朝时期,依照长子继承制度,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哲学的辉煌时期,有《黄帝内经》和《论语》等具有重要人文价值的经典文献。

五、总结通过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夏朝、商朝和周朝等知识点,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这些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初一历史17课是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容,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1. 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在人类的起源与迁徙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推动。

通过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是一种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生物。

2. 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这个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原始聚落、商代的城池和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以及战国时期的大城市等。

通过了解古代聚落和城市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3. 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是指奴隶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而封建社会则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通过学习这两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4. 秦朝与秦始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

通过学习秦朝和秦始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

5.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单元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

通过学习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力量。

6. 隋唐时期的中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个单元介绍了隋唐时期的中国。

我们学习了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的开放政策和贞观之治,以及唐朝的科举制度等。

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中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北伐战争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目的):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①: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②: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①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②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③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1927年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②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红军长征的开始:(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1)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影响:a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见书72页导入框。

b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2)伪满洲国建立。

(3)华北局势危急。

2、西安事变:性质:是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1)背景:A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C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

D蒋拒不接受,并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直接原因:蒋介石不抗日。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A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宁为战死鬼:(1)卢沟桥事变: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B卢沟桥战略位置: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为中日必争之地。

C事变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见书第77页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D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占南京之前,为逼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不作亡国奴:(1)时间:1937年12月。

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所在地迁移过程:广州武汉南京重庆(2)概况:〈1〉屠杀方式残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

〈2〉屠杀人数多: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珍惜生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他们这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应引起我们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高度警惕。

第16课血肉筑长城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1)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山西平型关,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中,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

(3)百团大战:(指挥-彭德怀,见书82页在前线指挥作战)A原因: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简单经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

(见书83页表格)。

C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2、中共“七大”的召开:(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A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B明确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2)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见书84-85 页四幅插图)。

3、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利。

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胜利的原因:A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

(根本原因)B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C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作用。

D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得到了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援助。

E 日本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见书93页插图)(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B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谈判的目的: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见书94页插图。

→意义:A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