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尔赫斯与我》到博尔赫斯与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博尔赫斯与我》到博尔赫斯与我

乔良

我最早接触到的博尔赫斯,是他的诗。文革前出版的《诗刊》,记不得是哪一期,集中发表了拉美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一首就是博尔赫斯的《老虎的金黄》。那时正是文革中期,70年,我在齐齐哈尔第八中学读初三。记得是个合订本。当时的感觉是有点儿怪异,和中国大多数诗歌不一样。当时中国的主流诗风,大都受郭小川、闻捷,贺敬之、李瑛这些诗人的影响,明白,晓畅,旷达,直抒胸臆。而博氏的诗,初看之下,你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但是却绚丽,唯美,如虎皮一般斑斓。

之后就是八十年代早期,82、83年吧,从最早的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选里,看到了他的两篇小说:《玫瑰街角的汉子》和《交叉小径的花园》(现在翻译成《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两篇东西对我的震撼比他的诗要大。有些作家,你读他的作品时,一上来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但博尔赫斯的作品,你要读到最后才知道他要说什么,甚至读到最后你也不知道。

博尔赫斯的东西,总是能够把作家的动机、小说的情节隐藏的那么深,而对人物的描写都漫不经心却又非常迷人。他看似并不刻意描写什么,但却能让你被他牵着走,不光是被小说的情节,他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也让你饶有兴趣。《交叉小径的花园》的主人公即叙述者,“他”自己对自己的那些描述都很让人着迷。

博尔赫斯是否受红楼梦的影响?

博尔赫斯把自己的一些小说的结构称之为“中国套盒”,认为是受了中国小说叙述的影响。但是他的作品和中国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他有本事把故事写的扑朔迷离,而中国作家一般都追求比较明确、比较肯定的表达,包括文字。读博尔赫斯的东西,你会觉得他的每一句话,至少是每一段都不那么肯定,让人可以有多种解释。有人说这是博尔赫斯作品结构上的独特性,但是我认为仅仅这么看是不够的。因为博氏写作的最大特点,不光是结构分叉,他的语言、语言叙述中的时间、情节都在分叉。这个特点,有人说他这是在故意和读者对抗,进行一种写作与阅读的竞赛,看谁能胜过谁。但我觉得这有点贬低博尔赫斯。在我看来,他根本就不屑与读者竞争。他天生就那么高蹈,那么高高在上,他在他自己的那个六角形宇宙中,居高临下地俯瞰芸芸众生,他自己就是自己的造物主,他一直在旁若无人地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自己的世纪。这样的人,他是不屑于与你斗心思、逗闷子的。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然而,正是这一点,正是他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令人着迷,也因此被在他之后舞文弄墨的人肃然起敬,尊之为“作家的作家”。

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是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作家

博尔赫斯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一直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中长大。很多人说,伟大的作家需要一个苦难的童年,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文学史上确实有不少有过苦难童年的作家,日后成为了伟大的作家。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完全没有苦难童年的作家,也成为了伟大的作家。比如普鲁斯特、托尔斯泰、普希金,他们都没有苦难童年,但同样伟大。所以受没受过苦,不能成为衡量作家是否伟大的标准。受过苦难的作家容易同情底层人民,而没有受过苦的作家,除了托尔斯泰,几乎都不太关注底层。但是文学史告诉我们,并非只有关注了底层民众困苦的作家,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如果这样说的话,中国四大名著中,至少有三部与底层没什么关系,《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它们难道不伟大?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那些深切关注并深刻揭示了人生人性,人的情感,人的灵魂,人的命运的文字。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描写的对象是谁,而是他看重什么,同情什么,批判什么,鞭挞什么?他站在黑暗与光明、天堂与地狱的哪一边?

不确定性跟他的经历有关系

正是因为博尔赫斯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历,这一点成全了他,使他可以整日沉浸在书籍和想象中,自由放飞。人处在某一种状态下的时候,他的身体的某一种功能就会放大。可以说,博尔赫斯就是在书斋中放大了自己的想象功能。

八十年代同时期的其他外国作家

如果让我按自己的喜好,排列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我的顺序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约瑟夫·海勒,马尔克斯,再往后才是其他欧美的作家。在我心目中,这几个作家都很了不起。这里头值得一提的是纳博科夫,他非常有趣。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研究蝴蝶的专家。他是第一个证明,在北美洲发现的一种稀有蝴蝶,是来自亚洲大陆的人。为此他曾备受昆虫学家们的嘲笑,但在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发现终于得到了承认。想想看这是不是非常有趣?我一直想,等我有一天闲下来的时候,我会专门写篇文章,做一个博尔赫斯与纳博科夫的比较。我直观地认为,纳博科夫在小说的“叙述圈套”这一点上,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博尔赫斯比纳博科夫成名早,他们是同时代的作家。尽管纳博科夫在全球包括中国最有名的作品是《洛丽塔》,但我坚持认为,纳博科夫最伟大的作品是《幽暗的火》(也有翻译成《微暗的火》)。我猜测这部作品一定受到了博尔赫斯的影响。我甚至认为,正是博尔赫斯的《科伯特·奎因分析》这类文字启发了《幽暗的火》。但是我知道纳博科夫很骄傲,他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说《幽暗的火》的结构方式,直接来源于他自己的一次经验。因为此前他翻译了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在这个译本中,他不断做各种注释,结果注释比长诗本身还长了很多。《幽暗的火》的写作与此相似,也是一首长诗加冗长的注释。在这部作品中,他虚构了一首非洲被废黜国王的长诗,然后作者“我”再对这首诗进行多处注释,由诗和注释构成一部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幽暗的火》肯定来自纳博科夫自己的直接经验,但我仍然能从中看到博尔赫斯的影子,嗅到博尔赫斯的气息。因为纳博科夫的这篇东西,太有博尔赫斯那种信手点染,随意地、漫不经心地把评论、分析都写成小说,让读者读上去像读一篇学术论文一样的本事,在

纳博科夫的这部作品中展现无遗。所以,即使没有人认同纳博科夫深受博尔赫斯影响的说法,我也坚持认定这一点,因为《幽暗的火》就是一个证明。虽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一个在北美,一个在南美的纳氏和博氏,生前有过什么交集,但作家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神交的。所以我要做一下这两人的比较,因为他们是我心目中排位第一和第二的作家。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圈套和陷阱

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处处都是陷阱,你必须小心翼翼,连他的序和前言你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那也是他的陷阱的一部分。他在《交叉小径的花园》(《小径分岔的花园》)序言中写道,“这个集子里的故事不需要很多诠释。第七篇(即《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读者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过程和全部准备工作,在最后一段之前,对作案目的也许有所察觉,但不一定理解。另外几篇是幻想小说”他所写的这些东西都是随意告诉你,你要真按照这样去理解就会出错,它真是侦探小说?什么侦探?侦探是谁?这里头的侦探几乎就是主人公自己在分析自己以及他的任务,最后警长进来开枪打死他,在打死他之前,他叙述完了这些东西,显然这不是一部侦探小说,准确来说它是悬疑小说。所以在这些地方不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把握它,原因是它的圈套太多,有些东西不能太当真,但是你不当真也是一个错,你要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你不要由于相信了他的话,就完全按照他的路径走,你要有自己的结论。他的每一句话表面上是飘忽的,但又是确定的,但这种确定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你把握不住它,这种效果极其像读朦胧诗。

这个和博尔赫斯是诗人有关系。诗人的想象力和表达就应该是飘忽不定的。太准确、太清晰的表达很少有好诗,除了人类早期表达感情的那一类歌谣,但即使是早期人类情感的表达也是通过借喻、比兴来完成的。所以一个人一旦是诗人,然后又是小说家,前提他还是个哲学家,而且精通数学,这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一般读者如果学养不够,你就很难把握和理解这个作家了。更谈不上喜欢了。

如果你不懂哲学,百分之五十的博尔赫斯你不懂;如果你不懂数学,百分之三十的博尔赫斯你不懂;如果你还不懂文学史的话,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你也读不懂。这样的话你就百分之百读不懂,就不会喜欢博尔赫斯。在我看来,博尔赫斯的大脑,大概就是按这个比例构成的。

国内作家受博尔赫斯的影响

国内作家,早年马原曾经掀起过人们对与博尔赫斯、海明威等人的关注,马原的《环形废墟》可以看出博尔赫斯的影响。而莫言则受艾特马托夫、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作家影响多一些。他似乎对于圈套式的叙述结构没那么大的兴趣,他喜欢火烈的热辣的直抒胸臆的东西,他更长于语言的爆炸。

我自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我现在读它的时候,他还在深刻的影响着我。原来我也和中国其他作家一样,更关注叙述圈套,也就是小说结构。但现在我渐渐发现实际上那只是博尔赫斯的皮毛,更深的东西在于无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