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小说意象的精神分析
解读《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迷宫意象
解读《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迷宫意象作者:武若克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博尔赫斯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精心建立起虚实结合,扑朔迷离的迷宫意象,并赋予迷宫以时间的深层内涵。
在无限分岔,宿命循环的时间内,唯有死亡是诸多时间维度中的永恒存在。
思考小说深层内蕴,解读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所使用的迷宫意象,于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启发反思。
关键词:博尔赫斯;迷宫;时间;死亡《小径分岔的花园》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于1941年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中,博尔赫斯由余准之口叙述,建构起一个环环相扣的迷宫故事,借由迷宫意象探索形而上的时间主题。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迷宫意象构成了整篇小说的核心关键,是博尔赫斯思想观点表达的寄托物。
通过解读此篇小说中的迷宫意象,可以更清晰的理解本篇小说。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现实迷宫并非出现于正面描写中,而是隐藏在文字叙述之下,绵延小说之中,借由曲折的花园小径塑造出的迷宫意象。
当小说人物行走于无形的迷宫轨迹时,他们实际上也行走于事实的迷宫之中。
博尔赫斯在营造整篇小说的迷宫氛围之时,在精神的迷宫之外增加上实体迷宫的因素,这些因素与无形的迷宫相互交织生发,使迷宫意象趋于圆满。
余准在寻找艾伯特住所之时行走于一座迷宫之中,“您走左边那条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不会找不到的”,小孩的指引使余准想起那就是找到某些迷宫的中心院子的惯常做法。
行走于寻找艾伯特的迷宫之中,余准回想起祖先崔朋所建的失落的迷宫,在模糊而生机勃勃的田野上,余准完成了在思绪中对崔朋迷宫的想象重构。
而当这段迷宫走完,他进入了艾伯特的花园。
艾伯特的花园被博尔赫斯营造为另一座迷宫,弯弯曲曲的潮湿小径,书房中的中国意象同余准儿时的记忆一样。
由此,艾伯特的花园与余准遥远的记忆相关联。
在艾伯特的叙述中,崔朋的明虚斋建立在相当错综的花园的中央,“这一事实使人们联想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迷宫”。
2由此,现实的花园被赋予迷宫含义,成为迷宫意象的的有形构成部分。
博尔赫斯小说的“镜子”意象分析
子” 所体 现 的双重性 ( 结构上表 现 为对称 性 ) 、 多 重性
及无 限循 环 . 使它 具有 更重要 的意义 , 这就 是作 为叙
人 的性 格 的双 重性 和 两 面 因素 , 与一 重 性及 单 面性 相 比具 有增 殖 性 , 所 以也 同样 可 以归 纳 到 “ 镜子 ” 意 象 中 。正 是在 这 种意 义 上 , 所 有 这类 意 象都 可 以统 称 为“ 镜 子” 意象。
然而镜子所体现的双重性结构上表现为对称性多重性及无限循环使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作为叙事的空间结构模式以及进行小说阐释和展示的动力隔绝又弥合小说与读者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
第2 2 卷 第1 0 期( 2 0 1 7 )
甘 音高 忏亍 拒
博 尔赫 斯 小 说 的“ 镜 子" 意 象 分 析
安 维 宁
( 定西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 甘 肃定 西
摘
7 4 3 0 0 0 )
要: 在 博 尔赫斯 的 小说 中 , “ 镜子” 意 象作 为“ 抽 象感 知世 界 ” 重 要 的形 式 意 义 , 可 以说 是
他 的 小说创 作 的基础 。通 过分 析博 尔赫 斯 最具代 表性 的 小说 《 叛 徒 与英雄 的主题 》 和《 特隆、 乌 巴克 尔、 奥 比斯 ・ 特 蒂乌斯 》 , 讨 论“ 镜子” 意 象是如何 作 为博 尔赫 斯 小说 “ 抽 象感 知世界 ” 的形 式
设性质。 比如拉 美 作家 马尔 克斯 的小说 《 百 年孤独 》 、 法 国现代 派诗 人 瓦雷里 的诗 《 水仙 恋语 》 等, 都有 “ 镜
暴力迷宫镜子——博尔赫斯小说意象的精神分析
暴力迷宫镜子——博尔赫斯小说意象的精神分析
明珠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3)001
【摘要】暴力、迷宫及镜子是博尔赫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意象,也是跟随他多年的三个噩梦.阅读博尔赫斯传记会发现它们和他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对无意识及童年受压抑欲望的反应.据此,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解读博尔赫斯小说,为理解其人其小说打开了一扇门户.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明珠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博尔赫斯小说的“镜子”意象分析 [J], 安维宁
2.浅析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迷宫"意象 [J], 杜慧春;张占炳
3.从侦探小说到哲理小说——看博尔赫斯"迷宫"命题的转变过程 [J], 陈蔷
4.童心剖诗--论博尔赫斯的老虎、镜子与迷宫 [J], 陈众议
5.残雪小说的迷宫意象——兼与博尔赫斯比较 [J], 岳凯华;肖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解读
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解读题目:博尔赫斯死亡与指南针解读摘要:博尔赫斯是阿根廷文学界备受赞誉的作家和诗人,而他的作品《死亡与指南针》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复杂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主题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呈现博尔赫斯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一、叙事结构《死亡与指南针》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多个故事交织和回溯的方式构建起整个小说。
这种结构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迷失和追踪的感觉,仿佛读者也是一个在寻找真相的调查员。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博尔赫斯探讨了人类认识真相的困难性和个体意识的相对性。
二、主题《死亡与指南针》的主题涵盖了生命、死亡、时间、命运、犯罪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博尔赫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探讨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在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中,探讨了命运的力量和人类对于命运的无力感。
通过对时间的跳跃和扭曲,表达了时间对于人类的残酷和深远影响。
同时,犯罪和求真的主题也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引发了人类思考正义和道德的问题。
三、象征意义博尔赫斯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将物品和符号赋予特殊的意义。
《死亡与指南针》中,指南针被赋予了寻找真理的象征意义。
指南针代表着人类对于真相追求的渴望,而在故事中,博尔赫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的塑造,揭示了真相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指南针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提醒着读者追求真理时要保持审慎和多元视角。
四、作者的艺术风格博尔赫斯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思辨性的主题而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同时又充满了深沉的思考。
博尔赫斯通过对语言的驾驭和探索,创造出一个个独特的虚构世界,将人类的思考和观念推向极限。
他的作品常常具有迷宫般的复杂性和未解之谜,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解读。
通过对博尔赫斯的作品《死亡与指南针》进行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启迪。
博尔赫斯通过对生命、死亡、时间和命运等主题的探索,引导读者对人类存在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浅析博尔赫斯_交叉小径的花园_的_迷宫_意象
浅析博尔赫斯_交叉小径的花园_的_迷宫_意象)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迷宫》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引用意象作为其独特题材之一。
迷宫作为这本小说中的一种重要图像,表达了不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
《交叉小径的花园:迷宫》中的迷宫意象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无助感。
首先,《交叉小径的花园:迷宫》中使用的迷宫意象表达了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摆脱的社会的束缚。
小说的主人公弗洛伊德·斯潘用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叙述他在社会中的变迁,他想找到自我解放的道路,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自由和官职,但几乎每一次他都陷入困境。
小说在把他的痛苦描写得十分生动时,看到内心处处受到社会枷锁的压抑渴望,而这也象征着他的精神的“困境”,他仿佛处在一个充满困难并让人不知所措的迷宫中,让他之前期望的自由淡去,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多痛苦。
此外,迷宫意象也暗示了弗洛伊德对未知结果的焦虑。
小说中,许多改变都发生在被困在迷宫中的弗洛伊德身上,他不断试图找到各种方法来逃离迷宫,但最后发现没有灵丹妙药可以轻易摆脱困境,他要么完成历险,要么无法摆脱自己的处境。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更深的焦虑,无力对未来的结果把握,也因此萌发了一种令人眩晕的恐惧感。
最后,博尔赫斯通过这种迷宫意象,表达了弗洛伊德朝着自律自由的道路努力的态度,他不断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试图从某种意义上开启正确的道路,去解放自己,让自己安定地生活。
到最后,他终于摆脱了情感上的拘束,解放了迷宫里被束缚的心灵,终于得到了自由。
在小说里,博尔赫斯把迷宫象征为人类实现自由的过程,也将其看作是心灵的净化、解放的过程,通过迷宫,他发出了一种努力实现自我解放的呼唤。
综上所述,博尔赫斯在《交叉小径的花园:迷宫》中使用的迷宫图像,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无助感,它将迷宫象征作为无法摆脱社会束缚,表达了人类实现自由的过程,也表明弗洛伊德处于精神上的极度焦虑。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阿根廷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奇幻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而闻名于世。
他的侦探小说作品在文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讨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首先,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奇特和神秘的情节为特点。
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幻想和现实的元素,带有浓厚的超自然色彩。
他创造了众多离奇的案件、不可思议的角色和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些都让读者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时间的扭曲、空间的错位等,这使得他的侦探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其次,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注重构建复杂的谜团,并以推理过程为核心。
他的故事中包含了许多隐喻、符号和谜题,这需要读者用逻辑推理来解开。
他的案件经常包含了许多线索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来找出解决之道。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谜题的解答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读者需要通过仔细的分析和解读来找到线索。
这种谜题的构建和解答使得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充满了智力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此外,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独特而复杂的叙事结构著称。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的故事常常是以一种回溯和交替的方式展开的,将不同的事件、时间和空间穿插在一起。
他善于通过多重叙述和叙述层次的构建来展示故事的多维度和多面性。
他的故事既带有故事本体的特征,又带有叙事者的特征,甚至还包含了读者的参与。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得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和思考性。
最重要的是,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注重探讨哲学和存在主义的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到人类的本质、时间的概念以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他经常通过反复的描写和反思来探究现实与虚幻的交错,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了许多关于自我、存在、意义等主题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侦探小说超越了传统的推理小说,成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其独特而奇幻的情节、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谜团、独特而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性和存在主义的探讨而脱颖而出。
博尔赫斯小说的“镜子”意象分析
博尔赫斯小说的“镜子”意象分析安维宁【摘要】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7(022)010【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镜子”意象;“镜子”模式;博尔赫斯【作者】安维宁【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博尔赫斯有一首名为《镜子》的诗:我看不到你,但知道你的存在,这件事增长了我对你的恐惧,你居然成倍增加那些构成并且包括我们的事物的数目,你死去的时候会复制另一个,另一个,另一个……①诗中反映出博尔赫斯对镜子的现象世界不断地增殖感到恐惧。
他在面对镜中的另外一个自己时,对人类存在本身产生了怀疑,正是这种怀疑促使“镜子”意象成了他的小说中的基本意象,同时也是其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基本构建方式。
这意味着博尔赫斯的“镜子”意象具有很广泛的概括意义。
它不仅可以具体表现为现实的、真正的镜子及其相关属性,而且可以具体表现为一切能增殖的东西,诸如百科全书、图书馆、梦等。
同时由于人的性格的双重性和两面因素,与一重性及单面性相比具有增殖性,所以也同样可以归纳到“镜子”意象中。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所有这类意象都可以统称为“镜子”意象。
那么,“镜子”意象就不仅仅是博尔赫斯个人化的创造,它还具有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普遍意义和公设性质。
比如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法国现代派诗人瓦雷里的诗《水仙恋语》等,都有“镜子”的意象。
但他们作品中的“镜子”意象更多地表现为现代情感的寓言——自我封闭、自足、自恋的寓言。
在《百年孤独》中,“镜子”意象的寓意由冰块、玻璃传达出来。
轮回的迷宫——解读博尔赫斯小说《永生》
在人物形象上 ,猪八戒长得猪头人身,又有腾云驾雾和变化 的本领,是猪与人和神的综合体 。他相貌丑陋,但本领高强。在 人物性格上,八戒有着憨头憨脑 的傻样,面对财食女色,他常常迷失 了本性,憨态尽显,丑态百 出。在夯笨外衣的笼罩之下,八 戒也显得淳朴率直 ,聪明伶俐 。而这些,恰恰是 由其 自身 “ 神性 ” “ 兽性 ” “ 人性”三者合一而导致 的,不过 “ 三性合一”导致 八戒这种 “ 酒色财气” “ 五毒俱全”的性格 ,却使他更接近于 “ 混沌 ”,更接近于 “ 自然 ”,与孙悟空的不好吃、不贪色构成对照 , 特别是跟超凡入圣 的唐僧形成鲜明的对 比:淡菜素食,见到女人犹恐避之不及,整天诵经参禅 ……简直不像 “ 人”。 相比之下 ,“ 三 性合一”的猪八戒更有人 情味 ,更亲切 。 总之, 猪八戒这一形象体现了“ 神性” 兽性 ” 人性” “ “ 这三个特征 的对立统一和紧密交织, 进而形成 了他贪财好色而又纯朴真诚、 憨厚愫直而又奸滑精细、意志薄弱却又吃苦耐劳得多重性格 。 “ 三性合一 ”笼罩之下的猪八戒,他 的性格不是单一 的,在他身上 集 中体现着人和动物的优缺 点,作者塑造 出来这一艺术形 象,已经完全跳 出了单纯的美 /丑 、好 /坏判断的价值标准,我们只有 从 “ 三性合一”的角度出发 ,才会对猪八戒有一个全面而又准确 的把握 。
3 爱贪便宜、嫉妒和挑拨离间 .
猪八戒还 爱贪小便宜 , 女儿 国,临行前女王相赠的御米三升,猪八戒就挑在了肩上,当孙悟空问道: “ 在 兄弟,行李见今沉重 , 且倒有力气挑来 ?”时 ,八戒回答道: “ 你那里知道,米好 的是个 日消货,只消一顿饭,就了账也。”
钱钟 书先生说过: “ 古时 以猪象征色欲,后又 以之象征贪欲。”⑤八戒的贪财也是 出了名的。如第五十七 回,八戒 因贪几件 纳锦背心 , 却误中妖怪 圈套,被妖怪 “ 背剪手贴心困了”。不过 ,虽然说八戒贪财 ,但这些钱都是从信善人家斋僧 的衬钱里面攒的, 并未见他去偷去抢。
博尔赫斯作品中匕首意象分析——兼论博尔赫斯民族作家身份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匕首意象
民族性
世界性
The Analysis of the Dagger。S Image in Borges’Works …一一And a Concurrent Approach to Borges‘National Identity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将作品中匕首意象分为两种:显在的匕首意象,潜 在的匕首意象。同时提出笔者进行研究的框架,即通过对显在匕首意象的分析,合 理地过渡到对潜在于博尔赫斯文中的阿根廷民族性的探讨。
第二部分从博尔赫斯具体文本入手,初步指出博尔赫斯作品中匕首意象反复出 现的显在原因,即家族中武士祖先对博尔赫斯的感染;阿根廷性格及高乔人贴身武 器“法弓”给博尔赫斯带来的启示;以及博尔赫斯童年时对市郊巴勒莫及那里的耍 刀手的回忆。这一部分论述的目的在于对博尔赫斯作品中显在的匕首意象分析,从 而在表层找出博尔赫斯作品中死亡、暴力主题,及匕首意象出现的原因,为探讨博 尔赫斯的民族性写作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论述了博尔赫斯作为幻想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怎样用匕首意象连接 自己的现实与梦幻以及一真一幻两个自我的。并且,由于第一章所论述的显在原因 引导下,虚幻的另一个自我更多地表现为死亡本能冲动。这一部分论述的主要目的 在于,从搏尔赫斯作品及其自身情况来探讨匕首意象反复出现的意义。并且运用了 弗洛伊德对人类两种本能之论断,揭示博尔赫斯作品中暴力、死亡主题频繁出现的 原因。
博尔赫斯作品中匕首意象分析 ——兼论博尔赫斯民族作家身份
(中文系200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导师:犹家仲副教授研究生:刘静)
《博尔赫斯的幻灭》读后感
《博尔赫斯的幻灭》读后感《博尔赫斯的幻灭》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种对现实和虚幻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博尔赫斯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想象力,揭示了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不断追求和幻灭。
在书中,博尔赫斯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幻灭。
他用寓言的方式,让读者在虚构的故事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困惑。
他揭示了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真理的事实,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最终只会导致更深的迷茫和幻灭。
在书中,博尔赫斯还运用了众多文学手法,如镜像和重复,来强调人类对于自身的无知和虚幻。
他通过这些手法,让读者在不断翻阅书页的过程中,感受到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类对于真实的不断追求和幻灭。
在阅读完《博尔赫斯的幻灭》之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思想所触动。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真实和虚幻的认知,以及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真理,我们所追求的智慧和知识只是一种幻象,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接受自身的无知和脆弱。
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幻灭》,我也意识到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力量。
作者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想象力,让读者在虚构的世界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于文学的赏析,更是对于人类生活的一种启示。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的幻灭》是一本充满思想和智慧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真实和虚幻的认知,以及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类的智慧和无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不断追求和幻灭。
博尔赫斯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博尔赫斯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文体和独到的批判眼光而闻名于世。
博尔赫斯的文章跨越了多种主题,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博尔赫斯的文章和他的写作风格。
我们将对其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博尔赫斯撰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和动机。
通过对博尔赫斯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他作为作家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博尔赫斯的概述进行介绍,简要叙述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探讨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份清晰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和论点。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重要发现。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博尔赫斯的文章和他的写作风格。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博尔赫斯作品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随着我们一同深入博尔赫斯的作品世界,我们将发现他那独特的思维和翻转的现实观,为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惊喜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说明。
在博尔赫斯文章的情况下,可以阐述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解释文章采用了哪种结构形式。
博尔赫斯的文章常常采用非线性结构,通过借用幻想、迷宫和镜像等手法,构建出一个个迥异的虚构世界。
这种非传统的结构方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并且展示了博尔赫斯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其次,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文章的章节划分和标题的选择。
博尔赫斯的文章常常以短篇故事或者寓言的形式呈现,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独特的标题,通过标题的选择,博尔赫斯向读者展示了他想要探讨的主题和思考的方向。
另外,文章结构部分还可以提及文章内部的呼应和联结。
《追寻真实与幻象:《巴别塔》中的主题分析》
追寻真实与幻象:《巴别塔》中的主题分析简介《巴别塔》是由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于194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小说集中的主题——追寻真实与幻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文学意义和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探讨《巴别塔》对于文学作品以及读者的意义和背景。
博尔赫斯以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哲学思考打破了旧有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界限,开辟了新的文学道路。
他通过《巴别塔》探讨了人类追求真实与幻象之间永恒而复杂的关系。
2. 真实与幻象的对立在《巴别塔》中,博尔赫斯多次描绘了真实与幻象之间不断相互冲突、交错交织的关系。
他通过描述虚构世界中各种离奇故事和令人费解的情节,展示了人们无法确定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边界。
这种对立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真实和幻象的思考与追寻。
3. 真实与幻象的模糊边界博尔赫斯以《巴别塔》中各种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表现出真实与幻象之间的模糊边界。
他通过描绘人类不断追求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这种渴望会导致人们迷失在幻象和谎言之中。
他认为真实并非唯一标准,而是随着观念和认知不同而变化。
4. 追寻真实与幻象的困境在《巴别塔》中,博尔赫斯逐渐揭示了追寻真实与幻象之间困境存在的本质。
他用无数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故事展示了人们通过更多地了解自身、深入思考来获取生活真相的努力。
然而,无论如何,真相仍然是主观存在,并且随着不同观点存在不同解释。
5. 结论综上所述,《巴别塔》是一本关于追寻真实与幻象之间关系的重要文学作品。
博尔赫斯以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困境,引导读者对真实与幻象进行思考。
通过《巴别塔》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对真实和幻象的无休止追求,还能够反思个体和社会在追寻真实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以上就是对《巴别塔》中主题-追寻真实与幻象进行分析的内容编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读后感在阅读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后,我深受其作品的影响。
这本短篇小说集展现了博尔赫斯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复杂的思维和哲学洞察力为特征。
在本文中,我将与读者分享我对博尔赫斯作品的感受和观点。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展示了他对时间、空间和现实概念的独特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复杂的情节来挑战读者的思维。
比如,在《图书馆的宇宙》中,博尔赫斯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书籍。
通过描述这个宏伟的图书馆,博尔赫斯引发了对无限知识和时间的反思。
他让读者思考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辨别,以及我们对于知识获取和现实感知的迷茫。
博尔赫斯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对语言和文字的探索。
在《芭芭拉的短篇小说》中,博尔赫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其中人们的语言逐渐消失,只剩下一种被称为“Babel”的语言。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思考的工具的重要性。
博尔赫斯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字游戏,探索了语言对于人类认知和交流的影响。
博尔赫斯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性和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等待》中,博尔赫斯通过描绘一个永恒的等待场景,让读者思考人类的有限性和对时间的感知。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始终等待着某个特殊的瞬间的到来,但他在等待中逐渐失去了意义和希望。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人类对于存在的追求和对于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无力感。
我对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复杂的叙事和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真相和对于现实的理解。
他的作品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富有思辨性和意义的文学世界中。
未来,我预测博尔赫斯的作品将继续在文学界产生影响。
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兴趣。
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个人的阅读体验,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为读者提供了不可错过的珍贵机会。
简述《哈扎尔辞典》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简述《哈扎尔辞典》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哈扎尔辞典》是由阿根廷作家何塞·路易斯·博尔赫斯创作的小说。
该小说被认为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 非线性叙事:小说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线索。
故事情节跳跃,通过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呈现,读者需要自己拼凑和解构故事。
2. 象征性倾向: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象征形象和象征意象,如镜子、迷宫、图书等,这些象征物象征着人类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3. 自反性和元小说性:小说揭示了文学创作本身的过程和机制,包括作者、读者和文字之间的关系。
博尔赫斯通过叙述一个虚构的字典来反思和探讨语言的本质和限制。
4. 反传统和批判性:小说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文学规范。
它反对统一的故事结构和中心化的权威,在形式和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边界。
5. 多重解读和开放性:小说具有开放性的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来理解故事。
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鼓励读者思考和参与文本的创造。
综上所述,《哈扎尔辞典》具有非线性叙事、象征性倾向、自反性和元小说性、反传统和批判性,以及多重解读和开放性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它在形式和内
容上挑战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引领人们对语言、知识和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博尔赫斯小说浅析
博尔赫斯小说浅析导读:本文博尔赫斯小说浅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非线形的时间观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几乎从不以常态出现。
博尔赫斯像一个剪辑师,把时间打散、拼贴或者拉长,并且十分乐意和精于此道。
由此便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的时间链条和过去某个时刻重叠,我置身于遥远的过去,可我又在进行着自己的时间;“我”任意的让时间停滞或者加快,时间变的可以无限的扩张和无限的切分,总有缝隙可以容身其中。
“时间是单向、线形、均匀的”这一观念被博尔赫斯颠覆了。
博尔赫斯让时间由向量变成矢量;从线形的变成非线形的;从均匀的变成任意收缩和膨胀的。
《秘密的奇迹》就是关于时间膨胀的一个例子,篇首引用了《古兰经》里关于时间的句子——“真主让他死了一百年后,再使他复活,问他道:‘你在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说。
”这段话和这篇小说同出一辄。
小说里,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在临刑的一刻,时间停滞了,或者说膨胀了,或者说赫拉迪克的思维在赶超着时间。
临刑的一刻,一切动静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维却活动不止,经过了漫长的一年(心理时间),赫拉迪克得以继续修改他的剧本。
而在他终于找到最后一个形容词,完稿在即的时候,时间停止膨胀,时间接着“一年”前继续流动,赫拉迪克被4倍的枪弹击中胸膛……最后著名的死亡时间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宇宙模型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
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
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
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
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
【文献综述】迷宫、梦境、循环、死亡——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迷宫、梦境、循环、死亡——博尔赫斯作品意象解读博尔赫斯创造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迷宫,并且久久不愿出来,而他的迷宫伴随着一系列的梦境、循环以及死亡。
一、关于迷宫“迷宫”,是博尔赫斯小说给予读者最大的意象,也是他的三个基本噩梦之一。
博尔赫斯在与理查德·伯金的谈到自己六七岁时写的“那本糟糕的希腊神话手册”时指出自己写的主要是广域金羊毛、迷宫和他所喜欢的海格立斯的故事。
莫内加尔说:“……迷宫则相反,它成了博尔赫斯最具个人特色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荒唐与人类不解的窘境。
”【1】以《小径分岔的花园》为例。
作为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代表作,侦探小说是读者可知可感的第一个故事,但“小说的题目泄露了第二个故事:任何交叉小径的花园都是一座迷宫,而迷宫正是该小说的主题与结构”【1】,而博尔赫斯小说的谜底也是一座迷宫,并且“从迷宫的多种意象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叙事法的象征”【1】。
余华曾言“与其他作家不一样,博尔赫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似乎有意要使读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为了迷宫的创造者,并且乐此不疲”。
【4】莫内加尔也坦言“:他的幻觉在这平庸的现实里创造了一座迷宫,我也迷失在其中。
”【1】而人类就是受到这样谜一般的生存方式的限定,受到谜一般的命运的支配,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世界里真实、现实已无分别。
但他所建造的“迷宫”并非是为了迷惑人们的视线,在传统的观念里迷宫只是代表一种有秩序的混乱,一种屈服人类智慧的、具有自身法则的有意识的混乱,从本质上说迷宫其实是象征一种艺术创造的奥秘。
正如他对西蒙所说:“这就是我领悟生活的方式,一种持续的迷惑,不断分叉的迷宫。
”【1】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主题“世界是混乱的,然而人必须在混乱中建立秩序,虽然这秩序最终还是虚无”。
【2】在与迪克·卡维特的交谈中,博尔赫斯指出“迷宫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解释,即我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上,我始终被各种事物所困惑,各种事物都是我惊讶。
《博尔赫斯小说集》读后感
《博尔赫斯小说集》读后感
《博尔赫斯小说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作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幻和哲学
的世界。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空间、现实和虚幻的探索,以及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设定,如《图书馆的神明》中描述的无限图书馆,以及《花园的分岔路》中展示的平行世界。
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更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固有的观念和规则所束缚,而博尔赫斯的作品则提醒我们,世界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除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博尔赫斯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在《托伦斯的战役》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历史事件,探讨了人类的野心和欲望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这让我不禁反思,人类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过程中,是否会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
而在《阿尔巴尼亚的独裁者》中,作者则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残和腐蚀。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小说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文学作品,作者以其
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幻和哲学的世界。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得到了娱乐和享受,更获得了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内涵,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注入一剂清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尔赫斯小说意象的精神分析暴力迷宫镜子——博尔赫斯小说意象的精神分析武汉大学文学院明珠摘要:暴力、迷宫及镜子是博尔赫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意象,也是跟随他多年的三个噩梦。
阅读博尔赫斯传记会发现它们和他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是对无意识及童年受压抑欲望的反应。
据此,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解读博尔赫斯小说,为理解其人其小说打开了一扇门户。
关键词:博尔赫斯;精神分析学;暴力;迷宫;镜子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创作了大量让人难以捉摸的短篇小说,而这些短篇小说又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博尔赫斯式文学世界。
在这个充满焦虑、暴力、镜子及面具的文学迷宫里,博尔赫斯表现了他对自我及现实的关注,也吸引了读者对他的关注。
阅读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会发现,这个坚持认为就短篇故事而言,情节是首要问题的作家,不曾创作过别的人物,他写的总是身处各种不同可能状况下的他自己,“在我的小说中,我以为惟一的人物就是我自己。
我将自己扮作加乌乔,扮作街头恶棍等等。
但是的确,那始终是我自己。
我把自己设想在某段时间里或某种境况之中,我不曾创造过人物。
”透过不同小说里身陷各种境况之中的博尔赫斯,我们可以把握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博尔赫斯。
他曾坦言,他的小说都是对梦境的描写,他几乎天天做梦,噩梦赋予他情节,而其中有三个基本的噩梦:暴力、迷宫和镜子。
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并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的一种美学理论,它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都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主张:文学创作是以作家童年受压抑心理内容为动力的,是作家的白日梦。
与夜间的梦一样,创作在无意识里实现了对现实中无法满足之欲望的变体满足。
据此分析博尔赫斯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大门。
一、暴力在博尔赫斯小说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匕首、决斗、凶杀等充满暴力色彩的词汇,有的1小说干脆就直接取名为《死亡》、《刀疤》、《决斗》;胡安?穆拉尼亚这位在阿根廷鼎鼎闻名的带刀好汉也是他小说中的常客,博尔赫斯甚至还专门以他为主角创作了一篇小说。
为什么温文尔雅、热爱和平宁静的博尔赫斯会让自己的小说充斥着暴力呢?博尔赫斯的家族有着悠久的从戎历史。
父亲家族中的一位祖先曾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阿根廷最为古老的天主教城市,而他的祖父也是南美大草原上圣菲警备军的上校。
母亲是1816年宣布阿根廷独立的拉普利达的后代,母亲的外祖父苏雷亚斯还参加过独立战争。
在他们家中保留着祖辈们光辉征战的痕迹:在胡宁和塞佩达为南美自由而战的几支宝剑和代表当年赫赫战绩的军服。
博尔赫斯就是在这样一个由祖先从戎的光辉所照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对这一切都充满崇敬及渴望之心,他曾以祖父之死为题材写了小说《另一种死》,家中的纪念品也出现在小说《遭遇》中。
然而现实却与博尔赫斯的愿望相反,他没有像祖辈那样穿上军装,而选择写作为自己的职业,这主要是受祖母及父亲的影响。
祖母范妮是英格兰人,属于古代诺森布里亚王朝后裔,受过良好的维多利来式教育。
祖母在家中具有绝对地位,她不仅影响了热衷于回忆先祖的儿媳,还教会孙子使用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高贵的英文进行阅读,使孙子开始了解和掌握优雅文化。
这与征战沙场的祖辈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最重要的是,博尔赫斯的父亲也放弃了祖父那样的生活方式,以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
同时,父亲也热衷于文学创作,但却是一个失败的作家。
“一个男孩与他父亲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关系。
除了试图把他的父亲作为对手除掉的仇恨以外,对于他的一定程度的温情也是习惯性地存地的。
这两种精神态度结合起来,产生了与父亲形象的认同,因为他羡慕父亲,而且希望能够像他一样,男孩就想要处在他父亲的位置上,并且也因为他想把他赶走。
”因此,博尔赫斯觉得自己也应和父亲一样,以便取代他的地位,改变自己对父亲长久以来的依赖(他直到40岁仍然依靠父亲的供养而生活)。
文学是一个突破口,那是父亲未曾成功的愿望。
因而博尔赫斯将父亲对他的教育理解成为对自己的期望。
“我还是个孩子时父亲就失明了,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我必须走完父亲因条件所限而未能走完的文学之路。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父亲期望我成为作家。
”博尔赫斯强烈暗示自己要成为作家,却压抑了自己的从戎愿望。
写作与从戎是一个矛盾的两极,但这两者他都不想放弃,最佳的解决方式便是将战斗的生活写入作品。
博尔赫斯曾说,他一直都记得那个在离他几步远的距离就有一个人被一枪送归黄泉的地方———维拉。
2在那里,他真正接触到了暴力的枪弹生活,因而成为难以抹掉的部分常常出现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以实现对从戎欲望的变相满足。
博尔赫斯在谈到对自己的小说《南方》的理解时,就透露出了这一心态。
他希望读者把小说的后半部分当成主人公在医生手术下死去时所做的梦,因为实际上那个人幻想着一种壮烈的死。
他愿手持匕首,死在寒光闪闪的刀锋上,而他实际上是死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下,所以那一切都是他做的梦。
博尔赫斯感觉这才是对他小说的真正的解读。
按照博尔赫斯自己所说,小说中人物都是他自己的,那么他已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的从戎愿望暴露给读者。
二、迷宫迷宫是博尔赫斯的第二大噩梦,也是他小说中的又一主题。
在梦中,迷宫常常是博尔赫斯所熟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某个街区或是某个巨大的空房间,四周无人,他走来走去,却找不到出口,重又回到原点。
最终,他只能放弃寻找出口。
这些迷宫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有两种,一种是真实迷宫,如《阿斯特里昂的家》、《两个国王和两个迷宫》等;一种是非真实迷宫,如《通天塔图书馆》、《神的文字》等。
这些迷宫都非单独存在,而与书和兽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天塔图书馆》中,充斥着各类书籍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大迷宫,人们无法找到自己的要找的那本书,无法弄清图书馆的结构,更无法找到出口。
《神的文字》里,迷宫般的监狱中关着一只可以使神父读懂天书的虎。
与此类似,在《阿斯特里昂的家》中,真正的迷宫里也关着一只兽,即等待解救的人身牛头怪。
然而忒修斯的解救却是牛头怪没有想到的终极解脱方式:他的被杀。
梦中的迷宫——那些熟悉的街道和房屋,与小说中的非现实迷宫——图书馆,都指向同一个地点:博尔赫斯十分熟悉的父亲狭小的书房。
博尔赫斯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对于童年的他来说,父亲的书房就像一个图书馆。
通过阅读和祖母讲述的故事,他认识到了老虎这种动物。
老虎的勇猛是他向往的,他希望自己成为老虎。
但他见得更多的却是动物园笼子里受困的老虎,这让他联想到自己,本来是战斗英雄的后代,却无法重现英雄的辉煌,围困在书的迷宫中。
博尔赫斯只能换另一种方式,以书写来重现辉煌,寻求突破。
由于对这一老虎形象的崇拜,导致博尔赫斯在创作中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神密的不可知力量。
《神的文字》中,神父就是通过虎皮上不停游动的花纹所构成的天书,洞察出世人难以理解的宇宙意图,同神、同宇宙相结合。
《蓝虎》中,蓝虎则幻化成可以不停复制新生的蓝色圆石,噩梦般跟随着拥有者,永不消失。
这两种虎都与我们平常所熟识的虎有所不同,被赋予了不3可解之迷。
这种对虎的塑造并没有停止博尔赫斯对英勇的继续追寻。
人身牛头怪是深陷迷宫的又一兽类,这是博尔赫斯对希腊神话故事的改编。
这一迷宫的存在既是为了囚禁也是为了保护勇猛的人身牛头怪,走进与走出迷宫一样困难。
阿斯特里昂在迷宫中虽也能自得其乐,但仍渴望救赎者带他摆脱孤独,谁知却等到了生命的消亡。
这是博尔赫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由于时代与自身的限制,他永远也不可能再现祖辈的生活。
这篇小说写于博尔赫斯开始逐渐失明之后,在同一时期,他还患有多年的失眠症。
对自己眼睛的焦虑,以及失眠症,使他陷入与人身牛头怪一样的孤独困境。
双重困境让他落入新的迷宫——真实生活已逐渐模糊,而书本的世界也无法再深入接触,他迫切渴望获得帮助和保护。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秘密的奇迹》及《结局》等一系列小说也写于这一时期,是当时博尔赫斯焦虑心理的真实反映,他曾多次坦言《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是对失眠症的隐喻,因为那时他常常失眠,于是他想到,一个人会因为不胜记忆而发疯。
富内斯、雷卡巴伦及赫拉迪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被现实所围困,类似身陷迷宫,无法走出困境。
富内斯与雷卡巴伦每天躺在床上,被迫观看周围发生的一切,并被迫不断进行回忆;而赫拉迪克则被困在监狱,一次又一次重复构思着自己还没有写完的剧本,他的时间已经不多,只有十天就会被送上刑场了,但是剧本的创作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
这些情况与博尔赫斯的状况十分相似。
失眠使得博尔赫斯的夜晚,像福内斯一样,在对过去所做、所见或所阅读的一切进行无意义的机械式复述中度过。
他就像一只循环游荡于迷宫中的困兽,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忍受孤独的长期折磨。
伴随而至的失明也一样让博尔赫斯感到痛苦。
他还有许多书要读,还有许多小说要创作,但命运却剥夺了他的这个权力。
《秘密的奇迹》中赫拉迪克向上帝祈祷在死前多借一年时间完成剧本,这不仅是他,也是博尔赫斯的希望,是博尔赫斯自身不可满足之欲望的变形。
但是博尔赫斯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尽管赫拉迪克似乎真的多拥有了一年的时间,但那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一声枪响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赫拉迪克还是于预定的时间被处死——博尔赫斯无法改变自己失明的到来,与时间赛跑,只能更残忍地加速失明。
童年处在父亲书房中读书以及自己所崇拜的老虎困在笼中的记忆,在博尔赫斯脑中挥之不去,而现实希望的破灭以及自身所遭受的精神困境也刺激着他。
这些融合起来,就成了博4尔赫斯对自己生存迷宫的不断探究。
三、镜子与面具博尔赫斯的第三个噩梦——镜子,亦是其作品中的常客。
它来源于博尔赫斯对童年的恐怖记忆,“在我儿时,家里放着些讨厌的东西。
有三面大镜子竖在我的房间里。
还有那些光滑可鉴的红木家具,就像圣保罗圣书中描写的晦暗的镜子。
我害怕它们,但我是个孩子,什么也不敢说。
所以每天夜里,我都要面对面三四个我自己的影像。
”镜子这一意象除了在《镜子与面具》中表现为邪恶的力量外,其他几处却与性联系在一起。
在《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中,博尔赫斯将主人公的宇宙观概括为“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错误,一种不够格的模仿。
镜子和父道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地球上生生不息。
”相同的话语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出自博尔赫斯的朋友比奥伊之口,他想起乌克巴创始人之一说过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
另一次是百科书上所写,镜子和父亲的身分是可憎的因为它使宇宙倍增和扩散。
在这几处,令人生厌的东西由镜子扩展到了交媾,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属性,都使人口增多。
同时,我们却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对交媾的害怕,而联想到对具有相同特性的镜子的害怕。
博尔赫斯不愿大胆直露地表达,只有采用隐蔽的手法象征暗示。
《凤凰教派》里就出现了相同的暗示。
博尔赫斯是这样谈论确保凤凰教派的崇拜者得以永生的秘密的,“秘密是世代相传的,举行仪式时要避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