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随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
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
题卡中正确填涂)
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
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
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D项。

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
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
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
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a.确定时间、空间范围。

明确时限,弄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中的特征,明确题目考
查的时间、空间范围。

b.确定做题“导向”关键词。

这类词一般从设问中寻找。

根据条件限定词,要特别注意提取
隐性信息——现象的本质特征。

c.根据“导向”要求,分析材料提供信息的本质特征。

d.分析、推敲备选项。

通过比较,掌握备选项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间的关系。

2.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
响。

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
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
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
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
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故答案为C项。

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
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韩非子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
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的历史观
A. 正确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
B. 体现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C. 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東缚
D. 揭示了道德败坏任性堕落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这不同于“厚古”的儒、道、墨之家,法家提倡因时制宜,主张相应于不同时代而采
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现了唯物主义;材料中“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
历史转变的原因”,反映了韩非子要求追求功利的观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韩非子反对墨守陈规,不思改变的做法,主张变革,论证了历史发展与革新的必然性,但没有阐述历史发
展变化的根源,排除;C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应该追求功利,主张变法革新,不能反映是否
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也没有揭示道德是否败坏,排除。

【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

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
选句子的用意。

方法是:①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②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③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
隐含的意思了;④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
事,治天之道而出法。

”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
出法”可知,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神权来强化君权的思想。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重在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意,并不是解释天人感应,排除;C项,“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民众的教化,排除。

5.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

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图片发现③处是儒学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因为佛教和道教不断传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造成这一时期儒学的衰落。


答案为C项。

A项,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秦朝,即在②处,排除;D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
思想之后并没有因为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并立而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
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6.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上体地位。

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
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
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
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它把儒学推
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故答案为B项。

A项,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
思辨化的阶段,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宋明理学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排除;D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与材料中“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体地位”不符,排除。

7.下表是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对李贽的评价,这反映出
A. 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评价目的在于阐明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评价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不同时期的四位中外学者对晚明李贽其人
及其思想的解读不尽相同。

本题用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
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
因会呈现多元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中四位中外不同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无法得出
历史评价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评价人物时由于评价者学识差
异、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而不是论述历史评价的目的,
排除;D项,材料中中外四位学者对晚明李贽的评价,不是揭示历史的本质,排除。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
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8.苏格拉底主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从而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

他的这种认识基于
A. 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B. 雅典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C. 教育可以发现人的内在美德
D. 辨证的逻辑方式具有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修正普
罗泰戈拉的箴言,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
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答案为B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确立普遍公认的、绝对的真善美”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强
调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该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逻辑方式,排除。

9.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

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


变化说明人文主义日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