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种。
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3.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4.税率:是税额和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5.定额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
6.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的不征税。
7.税收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8.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国家政府或国家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9.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10.税收原则: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11.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
12.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的归着点。
13.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14.税收中性: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效率损失,还包括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资本形成的影响。
15.税收负担:即“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负担。
16.宏观税收负担: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重要的分类之一。
17.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
18.税收成本: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耗费。
19.税制结构:是国家根据集中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要求,设置各个税种从而形成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的税收体系。
20.税收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即税收的调节作用。
21.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税收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种。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定额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的不征税。
税收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国家政府或国家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税收原则: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
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的归着点。
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税收中性: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效率损失,还包括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资本形成的影响。
税收负担:即“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负担。
宏观税收负担: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重要的分类之一。
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
税收成本: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耗费。
税制结构:是国家根据集中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要求,设置各个税种从而形成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的税收体系。
税收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即税收的调节作用。
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或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的名词解释财政学
税收的名词解释财政学税收是财政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政府收取纳税人的钱财来满足公共支出和社会福利的需求。
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手段,在现代国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通过解释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分类和税收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税收在财政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税收是指政府按照法律规定从纳税人身上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纳税人可以是个人或者组织,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各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用于满足公共支出和社会福利的需要。
税收的征收是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这也是税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体现。
税收可以根据征收的方式和对象进行分类。
按照征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直接按照自己的收入或财产状况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间接税则是指税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的税,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按照征收对象可以分为个人税和企业税。
个人税是指个人按照自己的收入或财产状况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
企业税则是指企业按照其利润和经营状况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
税收在财政学中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税收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可以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例如,通过调节个人所得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可以刺激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用于满足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
税收的收入来源广泛,可以保证政府公共支出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于调节财富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设计,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促进收入公平和社会公正。
最后,税收还可以用于改善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征收环境税,可以对污染排放行为进行限制和惩罚,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税收作为财政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和满足公共支出需要的主要手段。
税收的名词解释
税收的名词解释税收是政府从公民收取的费用,用于支付政府的经费,包括政府的行政支出、国防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等。
税收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政府强制公民支付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政府强制公民支付的税款,如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关税是政府对外国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有目的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不同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税收制度。
关税是一种双赢的政策,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和行业,促进国外来投资和贸易,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财产税是政府应用直接税来收取财产所有者的税款。
财产税是政府用来获取税收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对财产的拥有者的一种直接的税赋。
这种税款的范围包括财产、不动产税和车辆税等。
环境税是政府强制企业和公民支付的一种税收,它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环境的改善,抑制污染,减少政府的支出。
环境税有利于鼓励具备绿色环保意识的发展,以期达到改善环境污染的目的。
消费税是一种消费性税款,是政府从消费者处征收的税款,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政府的财政收入。
消费税从消费者以及商品、服务和行业行为中获取收入。
常见的消费税有汽车燃料税、旅游税等。
教育税是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通过收取税款来支持公共教育服务的费用的一种税收。
它是政府的财政来源之一,主要用于支付教师工资、教学设施建设以及实现公共教育改革等。
遗产税是政府从公民收取的一种税赋,这种税赋是在继承者死亡时缴纳的,其目的是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遗产税的范围很广,包括财产、不动产、家产、建筑物、木材等。
赌博税是政府从赌博中收取的一种税收,它可以帮助政府获取财政收入,也有利于防止赌博的过度游戏。
赌博税的收入可以用于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可以用于政府的各项服务,如公共教育、社会援助等。
利息税是政府从借贷活动中收取的一种税款。
利息税是政府通过强制手段来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它的目的是限制借贷市场的泡沫化,同时也给财政收入增加了一个新的来源。
本文介绍了税收的名词解释,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间接税、关税、财产税、环境税、消费税、教育税、遗产税、赌博税和利息税。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是政府收取财产性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指所有政府机构向公民、企业和组织征收的资金,包括例如关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等。
关税是一种政府征收的关于跨境货物的税收,用于收取从外国购买入
口或出口出口的货物和服务的费用。
关税是政府的一种保护性政策,用于
鼓励本国的贸易,但也可能导致消费价格上涨。
消费税是政府征收的税收,用于收取消费者购买物品或服务所产生的
费用。
消费税是一种普遍征收的税收,它在政府收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得税是政府征收的税收,用于收取个人和企业的所得。
所得税通常
是依据个人收入或企业的利润来计算的,所以只有收入者才需要缴纳所得税。
增值税是政府征收的税收,用于收取企业和组织出售商品或服务产生
的收入。
增值税是由企业和组织支付的一种税收,只要企业和组织在销售
商品或服务后可以获得利润,就必须向政府缴纳增值税。
综上,税收是政府收取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税收可以分为关税、
消费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等。
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来改善经济状况,支持社
会改革,改善公民的生活。
税收的名词解释简单
税收的名词解释简单税收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从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
税收是现代国家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释税收的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纳税人纳税人指的是依法应当就其具有的税收义务按期纳税的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组织。
纳税人是税收征管的主体,也是国家税收政策的直接对象。
根据不同情况,纳税人可以被分为自然人纳税人和法人纳税人。
自然人纳税人指的是个人或家庭,包括工薪个人、自营个体户等。
法人纳税人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纳税人根据税收政策和法规,按照一定的税率和税基计算并缴纳各种税种的税款。
这些税款将被用于国家的公共部门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税种税种是指根据特定经济活动的不同,国家对纳税人征收的各种税收类型。
税种的名称由税收的对象、范围以及征收方式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税种包括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
所得税是根据个人和企业的所得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计算并征收的税种。
消费税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中征收的一种消费税,如烟酒消费税、奢侈品消费税等。
增值税是按照商品和服务的增值额,对纳税人征收的一种税种。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净利润征收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的工资、奖金、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进行征税。
车辆购置税是对购买和所有机动车辆的纳税人征收的税款。
这些税种有的是由国家直接征收,有的由地方政府制定征收。
三、税率与税基税率是用于计算纳税人应缴税款金额的税收比例。
税率根据不同的税种和纳税人的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对于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加递进的方式,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相应缴纳的税款也越多。
而对于企业所得税,通常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额度,并根据不同的行业和规模制定不同的税率。
税基是税收计算的基础。
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基,例如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个人收入,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利润。
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1、税收: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有一种形式,2、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亦称纳税主体,是税收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税款的直接缴纳者。
3、税率:是应征税款占单位课税对象的比例4、减免税: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5、负征税:指税法规定的在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即不论纳税人收入大小,只对减去一定数额后的余额征税6、起征点:指纳税规定的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起点,即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7、税目:是在税法中队征税对象分类对象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应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的界定8、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已经纳入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一项证明9、纳税申报:指纳税人就计算税款的有关项向税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市水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10、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客体是对什么东西征税,及国家征税的标记物11纳税期限: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间隔时间12、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税收政策,税收原则,结合本国的国情和财政政策需要制定的各项税收法律法国及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13、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14、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
15、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一种税率。
16、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17、加成征收:是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18、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的名词解释
税收的名词解释税收,指国家依法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方式。
它是一种由政府强制性地从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获取财富的方式,以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
税收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这些税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税率,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工资、奖金、稿酬、利息、股息等各种收入中扣除费用后,按照一定的税率纳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为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税额,它是企业利润的一种征税方式。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通常比个人所得税要高,这是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增值税是一种按照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税款的税种。
增值税的征收方式相对简单,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金额减去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金额,得到的差额乘以一定的税率,即为应纳税额。
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种,它主要是通过对一些高档商品和奢侈品的税收,来弥补其他税种的收益不足。
关税是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一种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税种。
关税的不同税率和税种分类,对于国家的进出口政策和贸易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税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形式和税率都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以及财政状况都不尽相同。
税收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经济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公平性,以及对于市场发展和创新的刺激作用。
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在征收方面,需要通过税务机关的组织和监管,确保纳税人按时缴纳税款,并进行合理的征收。
在使用方面,税收的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
合理的税收使用能够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税收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方面,税收的征收机制和税率调整需要谨慎权衡,以防负担过重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税收学原理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每题的考中几率约为14.8%】1. 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的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
2. 代扣代缴义务人:指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3. 代收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和单位。
4. 征税对象: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5. 税率:纳税人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6. 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
7. 政府剩余: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组织与管理经济社会活动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8. 外部性: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9. 税收原则: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10. 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1. 最小牺牲:全体纳税人因纳税所直接牺牲的效用最小,即全社会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12. 税收的社会公平:税收应该在社会和政治意义上满足公平的要求,通过税收手段妥善协调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政治上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13. 税收的效率原则: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
14. 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最小。
15. 税收的额外负担: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正常的经济决策,从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16. 税收职能:是税收这一分配范畴本身固有的和经常起作用的职责或功能。
17. 税收的调节职能: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份额,影响其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功能。
18.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受的税收调节或效用。
税收学
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分配方式。
2、.非直接偿还性:指政府征税与具体纳税单位和个人受益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等的交换关系。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税收是有偿的;(2)税收是整体有偿而不是个别有偿;(3)税收有偿是非直接的,不存在一一对等的直接偿还关系,国家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代价。
3.强制性:是指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追究,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4.规范性:指国家在征税前,通过法律形式,把应开征的税种、征税范围、纳税人、征收比例及违法处罚标准等规定下来,由征纳双方共同遵守,对征纳双方都有约束力。
5.纳税人(纳税义务人):是纳税的主体,是税法规定的拥有课税对象、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负税人: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实际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负有代扣(代收)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课税对象课税的客体,指每个税种征税的标的物,是划分不同税种、区分各税由来的主要标志,是税制的首要要素,是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
7.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最终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真正的税源只有从真正的负税人那里才能查明。
8.征税范围一般指课税对象的范围,即课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课征税收的具体界限。
9.税目:是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或项目,是课税对象在内容上的具体化,表明国家征税的广度或具体范围。
10.税基:又称计税依据、课税基数、计税标准,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是课税对象量的具体化。
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11.税率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的法定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国家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
(完整版)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第一章税收的定义、本质及特征❖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税收的本质: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上缴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上交国库的一部分企业纯收入。
❖国债:即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货币财政发行: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行为,称为“隐蔽的税收”。
❖罚没收入:罚款没收收入的简称,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和机关(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物价等部门)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课处的罚款及没收财物的惩罚性措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费: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提供某种劳务或某种资源的使用权,而向受益人收取的代价。
❖补偿基金:弥补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它是简单再生产赖以继续进行的保证。
❖积累基金: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
❖消费基金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内在和外在前提条件。
第二章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征税对象: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
❖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自然人:在法律上形成的一个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普通人。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应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向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拉弗曲线(Laffer Curve)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Arthur B Laffer)提出的。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他是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超额累进税率:即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为若干等级,并对各等级逐级规定从低到高的适用税率,在计算时将课税对象的各等级部分的数额分别按照与之相适应等级的税率计税。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从课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予征税的数额。
规定免征额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最低需要,使税收负担更加合理和公平。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资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极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属于对自然资源占用征税的范畴。
销项税额:是销售方根据纳税期内的销售额计算出来的,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不是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消费税(Consumer tax)指对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行为按其流转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是指对实行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临时性进口附加税。
目的是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
反倾销税税额一般按倾销差额征收,由此抵消低价倾销商品价格和该商品的正常价格之间的差额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增值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契税(Deed Tax)是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权属转移时向其承受者征收的一种税收。
税收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等,而税收则是大部分国家取得...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的责任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扣缴义务,需要承担履行法定义务并接受处罚的法律后果。
扣缴义务人责任的类型可以分为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扣缴义务人未履行扣缴义务而承担的补偿性法律后果。
3、纳税对象(课税对象是税制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4、计税依据税依据即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征税对象量的表现。
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计税依据的数额同应纳税额成正比例,计税依据的数额越多,应纳税额也越多。
5、税目税目也是属于课税对象的一个要素,是在课税对象总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的类别或项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6、减税和免税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7、加成征收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国家为了实现某种限制政策或调节措施,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8、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法定登记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纳税人已经纳入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一项证明9、增值税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
10、混合销售行为混合销售行为,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一项销售行为常常会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11、兼营行为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既存在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行为,又存在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非应税劳务的行为。
12、销项税额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根据实现的计税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
税收 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是指国家对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收入、财产等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作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用于支持政府的运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国防和其他公共事务。
税收通常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给政府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则是指由纳税人间接承担、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中加价后再由经营者代为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税收的目的: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国家的各项活动和公共事务。
除了财政目的外,税收还可以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
税收的原则:税收征收需要遵循公平、便利、效益和合法性等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税负应当按照纳税人的能力和贡献来确定;便利原则要求税收征收应当简便易行;效益原则要求税收征收应当能够达到预期的财政收入目标;合法性原则要求税收征收应当有法可依,合法合理。
税收的分类:根据征收对象和征收方式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多种类型。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税收政策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适度的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过高或不合理的税收水平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抑制投资和消费,影响就业等。
总的来说,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税收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作用。
1。
税收 名词解释
税收是指政府根据法律规定,从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收取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实施经济调控、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在国家财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用于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税收可以用于调节经济。
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政府可以引导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平衡和发展。
例如,通过增加消费税来抑制消费,可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来促进创新和投资,可以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其次,税收可以用于收入再分配。
税收可以从富裕的个人和企业中收取较高比例的税款,然后将所得用于援助贫困人群、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社会福利。
通过税收的再分配作用,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和正义感。
再次,税收可以用于调整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共享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经济的有效运行会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税收措施,政府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例如,对排放大量污染物的企业征收环境税,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促使企业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最后,税收还可以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政府需要财政收入来维护公共秩序,支持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通过征收税款,政府可以提供公共安全、维护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所需的经费。
然而,税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税收过高可能会对经济活动和民众的消费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税收征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税收征收不公平,可能导致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政府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等多个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税收优惠和征收范围等手段来实现税收目标。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税收管理和执法,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税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不仅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名词解释税收
名词解释税收
税收是指政府对社会成员的一种财产转移,也就是说政府从一些社会
成员那里收取的收入。
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其中的财政收入包括
税收、特许权使用费、债券收益和各种其他财政收入。
企业和个人都需要
纳税。
税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税收是一种财政转移,政府从社会成员手
中收取财政;二是税收是一种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财政收入
的数量、结构和分布,以实现政策目标。
税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性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所得
税等;另一类是特殊税收,如资源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社会保险费等。
税收的收入一般用于政府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
国家实行税收制度,政府将会角色改变,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使政
府有更多的财力来实施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等。
税收是一种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现实。
通过税收,政府可以调节和稳定经济发展,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加民生福祉,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
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它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手段。
17.房产税:是以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财产为课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和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税。
18.资源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因其资源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19.关税: 是指国家海关机构对进口我国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该税属于流转税,其课税对象是进出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的流转额。
20.国际税收:是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以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
21保税区:是指可豁免关税的区域,是保税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对进口产品保留征收关税权的地区,是海关或经过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
22.税务管理:是指国家及税务机关,依据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活动的规律,对税收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协调,使税收职能得以实现的一种活动。
23.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最低额。
24.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流传额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属于流转税的一种,也是国际上普遍开征的一种税。
25.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该税以在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的办法作为完税的标志,故名印花税。
26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7名义税率:是指税法所规定的税率,是纳税人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28税收征收管理:亦称“税收稽征管理”。
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税法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
它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管理,征收和检查3个基本环节。
29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
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30税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公布的征税人与纳税人应当遵循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31所得税:又称收益税,是国家对法人和自然人在一定期间(法人通常为一年)获取的所得额课征的税收。
32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经济来源。
33资源税:指对开发和利用国有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建立的一类税收。
34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因其资源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35宏观税率:是指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
36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率,是指按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税额,是以绝对数的形式表示的税率。
37税负前转:又称顺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
38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税额。
39纳税环节:是税法上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40营业税:是对工商营利事业和服务业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41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42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
43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44进口关税:是指海关对进口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关税。
山口关税:是指海关对山口货物和物品征收的关税。
45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46优惠关税:是指对来自某些国家的进口货物使用比普通税率较低的优惠税率征收的关税,是对特定受惠国在税收上给予的优惠待遇。
47最惠国待遇关税:是指两国缔结贸易条约时,缔约国一方承诺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必须立即无条件地,自动地适用于缔约国对方的一种优惠待遇。
48保税区:是指可以豁免关税的区域,是保税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对进口产品保留征收关税权的地区,是海关或经过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
49中央税: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如消费税,关税等。
50普遍征税:是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即: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
51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52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53销项税额:它是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54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扣除,作为税基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税基仅限于消费资料价值的部分,所以称消费型增值税。
55收入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额时,扣除计入产品价值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故称收入型境值税。
5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57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等方面的内容。
税收管辖权在征税范围问题上必须遵从属地原则或属人原则。
58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纳税人是否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及对扣缴人是否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所进行的审查和监督。
59税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公布的征税人与纳税人应当遵循的税收法律规范的总称。
60税目: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的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
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61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税收收入。
62反倾销税:是指对外国以低价向本国倾销的进口货物按较高的税率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