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收课后名词解释
税收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种.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定额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的不征税.税收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国家政府或国家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税收原则: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的归着点.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税收中性: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效率损失,还包括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资本形成的影响.税收负担:即“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负担.宏观税收负担: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重要的分类之一.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税收成本: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耗费.税制结构:是国家根据集中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要求,设置各个税种从而形成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的税收体系.税收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即税收的调节作用.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或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的环节征收的一种税.销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小规模纳税人: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纳税申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二、简答题.税收的职能:筹集资金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宏观调控职能.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产生的条件:社会条件: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经济条件: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广泛的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亚当斯密税收四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等原则.税收公平: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的负税水平均衡.税收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纵向: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影响税收成本的因素:税收制度、征管制度、税收环境.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税种、价格、供求弹性、课税范围.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国家职能范围、经济政策、财政收入渠道.税负转嫁方式: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增值税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优点: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专业化协作、稳定财政收入、有利于出口退税、保持税收中性、强化税收制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具体划分标准:详见税收学教程第二版64页.营业税特点:征税范围为销售劳务和无形资产、不动产,税源广泛;税负低、税率档次少;简便易征、税收成本较低.营业税征税范围: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消费税特点:价内税、税率差异大、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征收环节具有单一性、采用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的征收方法.所得税特点:税负的直接性、分配的累进性、征收的公开性、管理的复杂性、收入的弹性.企业所得税税前不得扣除项目:1、企业所得税税款2、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3、税收滞纳金4、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损失5、超出规定标准的捐赠支出6、赞助支出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个人所得税特点:实行分类分率课征、实行定额定率扣除、实行扣缴申报结合.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项目: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独资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财产税的作用:符合公平原则;具有稳定性,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贯彻效率原则,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弥补流转税和收益额税调节的不足.财产税实施的局限性:难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难以符合财政原则、难以完全体现效率原则.税款征收主要方式:查账征收、核定征收.税务行政复议含义及原则:含义: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适用调解原则;一级复议原则;复议期间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原则.税收保全措施含义:税务机关在规定的纳税期前,在由于纳税人行为或某种客观原因而导致税款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而采取的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者转移商品、货物、其他财产的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式: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其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其他资产.。
27309税收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税种。
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3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指税法中所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对什么征税。
4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5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收。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这个数额就不征税。
7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在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8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一定经济负担,一般以税额与税基或相关经济指标的比值来表示。
9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一国的国家政府或中央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10地方税:由一国的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11税收原则:(1)平等原则(2)确实原则(3)便利原则(4)最少征收费原则12税负转嫁:指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
13税负归宿: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
14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15税收中性:指其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的效率损失,还包括税收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和资本形成的影响。
(p17)税收应保持中性,即税收不干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或者不对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产生干扰,这被称为税收中性原则。
(p34)16宏观税收负担: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主要的分类之一。
17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
、18税收成本:纳税部门实施税收政策,组织税收收入所投入的各项费用,如人员工资,公用经费,财产购置,基建经费和税务事业费等各项费用,其具体表现在税务工作全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 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 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 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 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 税基: 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 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 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 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 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 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 税率: 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国家税收参考答案(整理版)
《国家税收》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活动。
2、税收原则:税制原则即税制建立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判断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制定科学的税收原则,始终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
3、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保持均衡。
4、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指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该过程开始于税收政策的制定,结束于税款的全额入库)中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的总和,具体包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及课税负效应三个部分。
5、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7、税源:税源即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8、税基:税基是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也称计税依据。
一是指某种税的经济基础。
二是指计算交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即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
它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
9、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中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10、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按同一比例增长的税率。
11、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是按照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减去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之后的差额。
它是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常数。
12、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是随着课税对象数额增加而递增的税率。
13、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
在课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对课税对象全额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14、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其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
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1、税收: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有一种形式,2、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亦称纳税主体,是税收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税款的直接缴纳者。
3、税率:是应征税款占单位课税对象的比例4、减免税: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5、负征税:指税法规定的在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即不论纳税人收入大小,只对减去一定数额后的余额征税6、起征点:指纳税规定的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起点,即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7、税目:是在税法中队征税对象分类对象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应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的界定8、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已经纳入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一项证明9、纳税申报:指纳税人就计算税款的有关项向税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市水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10、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客体是对什么东西征税,及国家征税的标记物11纳税期限: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间隔时间12、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税收政策,税收原则,结合本国的国情和财政政策需要制定的各项税收法律法国及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13、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14、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
15、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一种税率。
16、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17、加成征收:是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18、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制度名词解释
税收制度名词解释税收制度名词解释1、税收: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有一种形式,2、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亦称纳税主体,是税收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税款的直接缴纳者。
3、税率:是应征税款占单位课税对象的比例4、减免税: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5、负征税:指税法规定的在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即不论纳税人收入大小,只对减去一定数额后的余额征税6、起征点:指纳税规定的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起点,即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7、税目:是在税法中队征税对象分类对象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应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的界定8、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纳税人已经纳入税务机关监督管理的一项证明9、纳税申报:指纳税人就计算税款的有关项向税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市水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10、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客体是对什么东西征税,及国家征税的标记物11纳税期限: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间隔时间12、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税收政策,税收原则,结合本国的国情和财政政策需要制定的各项税收法律法国及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13、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14、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
15、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一种税率。
16、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17、加成征收:是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18、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国家税收试题及答案
《国家税收》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和任务,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22、纳税人:是税制中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23、课税对象:是税制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234、计税依据:又称为税基,是指税制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235、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个课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固定的征收比例。
256、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征收比例也随之升高的一种税率。
257、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288、起征点: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对课税对象确定的征税起点,达到起征点的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30 9、免征额: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的免于征税的数额。
无论课税对象数额是多少,每个纳税人都可以按规定扣除等量数额的课税对象,对扣除部分免于征税。
只就超过的部分征税。
3010、税率:是对课税对象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2411、加成征收:是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以后,再以应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3012、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2213、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应国家征税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12二、填空题1.税收是国家凭借__政治权力__________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2.税收三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税收是国家以___社会管理者_________的身分,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上交利润是国家以____生产资料所有者________的身分,依据财产权力对国有企业收入进行的分配。
4.税收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2、消费税是以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3、分税制——是划分各个税种归属和管理权的办法,适应各级政府财政需要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4、税收保全措施——是指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纳税人限期缴纳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责成纳税人提供担保;对逾期未缴纳又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采取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等具有预防性的保全税收收入的措施。
5、起征点是根据税制的规定对课税对象确定的征税起点,达到起征点的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达不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6、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地设计应讲求效率,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的效应三个方面尽可能讲求效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7、中性税收——指国家在设计税制时不考虑或基本上不考虑税收对经济的的宏观调控作业,而是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制,政府不施加任何干预。
8、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
9、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具有法律效力并受国家律保护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10、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应税行为实行依法登记的一项管理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一项法律手续。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边际税率: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学
一、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分配方式。
2、.非直接偿还性:指政府征税与具体纳税单位和个人受益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等的交换关系。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税收是有偿的;(2)税收是整体有偿而不是个别有偿;(3)税收有偿是非直接的,不存在一一对等的直接偿还关系,国家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代价。
3.强制性:是指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追究,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4.规范性:指国家在征税前,通过法律形式,把应开征的税种、征税范围、纳税人、征收比例及违法处罚标准等规定下来,由征纳双方共同遵守,对征纳双方都有约束力。
5.纳税人(纳税义务人):是纳税的主体,是税法规定的拥有课税对象、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负税人: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实际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负有代扣(代收)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6.课税对象课税的客体,指每个税种征税的标的物,是划分不同税种、区分各税由来的主要标志,是税制的首要要素,是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
7.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最终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真正的税源只有从真正的负税人那里才能查明。
8.征税范围一般指课税对象的范围,即课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课征税收的具体界限。
9.税目:是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或项目,是课税对象在内容上的具体化,表明国家征税的广度或具体范围。
10.税基:又称计税依据、课税基数、计税标准,是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是课税对象量的具体化。
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11.税率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的法定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国家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
(完整版)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第一章税收的定义、本质及特征❖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税收的本质: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上缴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上交国库的一部分企业纯收入。
❖国债:即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
❖货币财政发行: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行为,称为“隐蔽的税收”。
❖罚没收入:罚款没收收入的简称,是指国家主管部门和机关(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海关、物价等部门)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课处的罚款及没收财物的惩罚性措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费:是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当事人提供某种劳务或某种资源的使用权,而向受益人收取的代价。
❖补偿基金:弥补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它是简单再生产赖以继续进行的保证。
❖积累基金: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
❖消费基金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赖以进行的内在和外在前提条件。
第二章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征税对象: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
❖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
❖税源: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自然人:在法律上形成的一个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的普通人。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应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西财《国际税收》教学资料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各自的政治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跨国纳税人:是指超越一国的管辖范围,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管辖,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法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3.跨国所得:是指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重叠交叉征税的所得。
4.涉外税收:通常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个人)征收的各种税的统称。
5.国际税务:也称或国际税务关系,包括国家之间的税收事务联系与制度协调,是协调国家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措施。
6.国际税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国际税收的形成和发展。
答:国际税收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纳税人所得的国际化;二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所得税。
所得国际化是国际税收产生的物质基础,只有出现跨国所得之后,才有为满足有关国家政府行使职能而征税的客观需要,即才有作为有关国家共同征收捐税的征收对象,从而才使国际税收的产生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跨越了国境,并有可能产生国家之间对同一笔跨国所得如何分享税收的问题。
只有在这个时候,客观经济状况才为国际税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各国普遍征收所得税是国际税收形成的税制前提,没有它就不会引起国家之间对跨国所得重叠交叉征税矛盾的产生,就不可能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发生,从而产生国际税收。
而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的产生,是国际税收从非规范化阶段进入规范化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2.怎样理解国际税收这一概念?答: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各自的政治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国际税收的概念:(1)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单独存在(2)国际税收涉及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离开跨国纳税人这个因素,国际税收关系不会发生;国际税收征纳关系所涉及的征税对象是跨国所得和一般财产价值。
国家税收课后名词解释
一、税收的演化、特点及其与经济的关系1、税收(P2)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根据其社会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
2、税收的强制性(p6)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国家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3、税收的无偿性(P6)税收的无偿性主要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4、税收的固定性(p6)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
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1、税收制度是指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
(P11)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违章处理等。
(P11)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P12)4、负税人是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
(P12)5、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也称课税客体,它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体现着不同税种的基本界限。
(P13)6、税源也称经济税源,是税收课征的源泉。
(P13)7、税本是指产生税源的要素。
(P14)8、计税依据是指直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P13)9、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规定同一比例的税率。
(P14)10、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数额从小到大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P14)11、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某些税种。
(P15)12、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通常也称作商品税。
(P18)13、所得税也称收益税,是以所得额或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P18)14、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国际税务名词解释
国际税务名词解释1. 什么是税收居民?哎呀,这可太重要啦!比如说你长期在一个国家生活、工作,那你可能就被视为这个国家的税收居民哦。
就像你在自己家里一样,国家也会对你的收入啥的“关心”一下呢。
2. 所得税大家都知道吧?简单来说,就是你赚了钱,国家要分一杯羹呢!比如你发了工资,那可能就得交一部分所得税,这就像你和国家一起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呀!3. 增值税,哇,这个可常见啦!你去买东西的时候,那价格里可能就包含了增值税呢。
就好比你买个手机,里面有一部分钱是交给国家的,这就是增值税在起作用呀!4. 关税呢,就是国家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呀!当外国的货物要进入咱们国家,嘿,就得交关税。
就像进家门得先敲门一样,得有个规矩嘛!5. 遗产税,哎呀呀,就是人去世后财产要交税呢。
这就好像你的财产要过一道关卡才能传给后人,是不是很有意思?6. 印花税,这个也挺特别的。
比如你签合同、办证件啥的,可能就得贴个印花,交一点税。
就像给这些事情盖个章,表示国家知道啦!7. 消费税,专门对某些特定商品征收的税哦。
像高档化妆品、奢侈品这些,国家就会多“关注”一下。
这就像对特殊的宝贝要特别对待一样呢!8. 财产税,就是对你拥有的财产征税呀!比如你的房子、车子,都可能要交税呢。
这就像国家对你的财产说:“嘿,我也来照顾照顾你这些宝贝哟!”9. 资源税,那些开采自然资源的可得注意啦!挖了国家的宝贝,当然得交点税啦。
就像从大自然这个大宝藏里拿东西,得付出点代价呢!10. 税务筹划,哇塞,这可是个大学问呢!就是合法地安排你的经济活动,让你交税交得少一点,但又完全合法合规哦。
就像你走迷宫,找到一条最巧妙的路一样!我的观点结论:国际税务名词真的好多呀,了解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非常重要呢!。
国家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题1、国际税收参考答案: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税收管辖权参考答案:税收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根据其法律所拥有和行使的征税权力。
3、税收公平原则参考答案: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收最高原则之一,它指具有相等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
4、扣税法参考答案:又称间接计税法。
包括购进扣税法和实耗扣税法。
5、非商品流转税参考答案:非商品流转额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买卖商品行为而形成的货币金额通常包括商品销售收入额.商品购销额.产品增值额和贸易成交额。
6、比例税率参考答案:比例税率是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为等比关系。
)这种税率,不因征税对象数量多少而变化。
即对统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率征收的税制。
这种税率,税额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等比例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名义税率与实际生产税率相同7、税务登记参考答案:税务登记亦称“纳税登记”。
它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法规,对纳税人的开业、变动、歇业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进项法定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掌握和控制税源,强化征收管理。
税务登记的种类有: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缴扣税款登记。
8、级差资源税参考答案: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别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
9、财产税参考答案:财产税按照征税范围的宽窄划分,可分为一般财产税和个别财产税。
一般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有一切财产的综合征收;个别财产税是将个人所有的土地、房屋、资本或其他财产的分别课征。
10、偷税参考答案: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税收名词解释(1)
税收名词解释利改税是国家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措施。
核心内容是将所得税引入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
3.税收职能:是指税收固有的职责和功能,具体说,税收的职能就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即税收能够干什么的问题。
4.依法治税: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活动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办事。
法制是建立市场经济新税收体制的核心。
5.法律责任:是指税收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双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必须承担的法律上的责任,也就是由于违法行为而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
6.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7.税法:是国家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税收通则法:是指对税法中的共同性问题加以规范,对具体税法有约束力,在税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9.税收单行法:是指就某一类纳税人、某一类征税对象或某一类税收问题单独设立的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
10.源泉课征法:也叫源课法,是在所得额发生的地点课征的一种方法。
11.申报法:又叫综合课征法,是纳税人按税法规定自行申报所得额,由税务机关调查审核,然后根据申报的所得税率计算税额,由纳税人一次或分次缴纳。
12.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3.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税收法律的参加者,它由存在税收权利义务关系的双方,即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组成。
其主体资格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规定。
14.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客观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税收的演化、特点及其与经济的关系1、税收(P2)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根据其社会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
2、税收的强制性(p6)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国家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3、税收的无偿性(P6)税收的无偿性主要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4、税收的固定性(p6)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
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1、税收制度是指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
(P11)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违章处理等。
(P11)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P12)4、负税人是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
(P12)5、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也称课税客体,它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体现着不同税种的基本界限。
(P13)6、税源也称经济税源,是税收课征的源泉。
(P13)7、税本是指产生税源的要素。
(P14)8、计税依据是指直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P13)9、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规定同一比例的税率。
(P14)10、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数额从小到大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P14)11、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某些税种。
(P15)12、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通常也称作商品税。
(P18)13、所得税也称收益税,是以所得额或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P18)14、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P18)15、行为税对特定经济行为征收的各种税收。
(P18)16、直接税:凡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称为直接税,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P20)17、间接税:凡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由他人负担的税收称为间接税,如我国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P20)三、税收原则、税收职能与税收效应1、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
(P21)2、税收法治原则是指一切税收活动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人民不负有纳税义务,任何机关也无权向人们征税。
(P25)3、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使每个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P25)4、税收财政原则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确定税收准则。
(P26)5、税收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有利于经济机制有效运行和资源合理配置,并有利于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P26)6、税收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它是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税收内在功能与国家行使职能职责的有机统一。
(P26)7、税收乘数是用来反映税收变动与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倍数关系的指标,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
(P29)8、税收的乘数效应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
(P29)9、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
(P29)10、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到达某一点后,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减少;税率降低,税收收入反而会增加。
(P29)四、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税收负担是指整个社会或纳税人(个人或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P36)2、宏观税收负担主要是研究国家当年征收的税收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总体的税负水平。
(P36)3、微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P37)4、税负转嫁也称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降低购入商品价格或抬高卖出商品价格,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P37)5、税收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是税收负担的最后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P38)6、税收资本化即资本还原,是指购买者将所购商品的预期税款通过从购买商品的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将税收负担向后转移给商品出售者。
(P38)7、供给弹性是指商品供给量对本身价格的反应程度。
(P39)8、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化量所作出的反应程度。
(P40)五、增值税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P43)2、生产型增值税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减去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价值后的余额作为法定增值额,对购入的固定资本及其折旧均不予以扣除。
(P45)3、收入型增值税除允许扣除外购物质资料价值外,对于购置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允许将已提折旧的价值扣除。
(P45)4、消费型增值税是允许将购置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全部一次扣除。
(P45)5、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提供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P51)6、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行税额。
(P54)7、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
(P46)8、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P46)9、混合销售行为是指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销售的行为。
(P47)10、免、抵、退税:“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时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P60)八、关税1、关税是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P101)2、完税价格是指海关根据有关规定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审定或估定后通过估价确定的价格,它是海关征收关税的依据。
(P107,百度搜索)3、到岸价格指抵达买方边境港口或边境车站,且交完关税为止形成的价格。
(百度搜索)4、最惠国税率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P106,百度搜索)5、滑动关税又称滑准税。
对某种货物在税则中预先按该商品的价格规定几档税率,同一种货物当价格高时适用较低税率,价格低时适用较高税率,目的是使该物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保持相对稳定。
(P103)6、报复性关税是指为报复他国对本国出口货物的关税歧视,而对相关国家的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P104)7、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对外国的倾销商品,在征收关税的同时附加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其目的在于抵消他国补贴。
(P105)8、保障性关税:在与有实质利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磋商后,在一定时期内提高该项商品的进口关税或采取数量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损失。
十一、资源税1、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P1063)2、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168)3、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百度搜索)4、土地增值额:土地增值税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金额,为增值额。
(P171)5、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城镇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173)十四、税收征收管理1、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制度。
(P206)2、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后就计算缴纳税款的有关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P209)3、税款征收是税务机关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将纳税人应纳税款组织征收入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税务管理的核心环节。
(P212)4、税务代理指代理人接受纳税主体的委托,在法定的代理范围内依法代其办理相关税务事宜的行为。
(P215)5、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的一种制度。
(P216)6、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P221)十五、税务行政法制1、税务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由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P228)2、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
(P233)3、税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司法活动。
(P238)(六、七、九、十、十二、十三章无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