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_民国_良友_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

合集下载

建筑景观、街头记录及其“情感结构”——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呈现研究

建筑景观、街头记录及其“情感结构”——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呈现研究

建筑景观、街头记录及其“情感结构”——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呈现研究温江斌【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27)1【摘要】作为1930年代上海的重要媒介,画报利用摄影图像及文字重构都市上海。

一方面,画报以高楼、街道、灯光等城市建筑景观为展现对象,其摄影照片大多采用仰视的角度和以远景、全景来构图,通过"景观化"的都市形态,显示都市大众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憧憬与渴望;另一方面,画报以街头为"容器",通过采用近景和平视方式展现都市平民以及他们劳作谋生场景的照片,构型了都市传统、落后乃至罪恶等"非现代性"色调,表达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某种批判意味。

实际上,在1930年代上海画报的都市图像展示中,编辑们常用"并置"方式将"矛盾"的都市形态建构出来,而在图文意义的悖反裂隙中,也不经意间潜藏着其对都市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体现出中产阶层对现代都市既向往又疏离的复杂心态。

【总页数】8页(P119-126)【作者】温江斌【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419.1;J419.3【相关文献】1.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2.都市民俗学对都市个体及其创造性知识的关注——以一位上海市街头歌手为例3.图像中的性别观看与女性呈现——以《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画宝》为例4.《良友》画报建构的上海都市图像5.图像的意义场域简析——以《上海画报》图像新闻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都市女性的形象与气质成为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形象变迁。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的角度出发,探讨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如何形成的。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以其丰富的图文内容,及时报道了当时上海的都市生活与文化风貌。

在众多报道中,对都市女性形象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画报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展示了她们的美丽与优雅,更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三、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特征1. 独立自主: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她们在职业、家庭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不再完全依赖于男性。

2. 时尚前卫:上海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其时尚潮流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都市女性成为了时尚的引领者,她们的穿着、妆容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风向标。

3. 开放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市女性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更加开放包容。

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四、《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有的女性身着旗袍,优雅大方;有的则身着西式服装,时尚前卫。

她们或在职场中奋斗,或在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五、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的成因1. 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获得了更多的权利与机会。

这为都市女性走向现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经济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经济繁荣,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女性开始在职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都市女性的独立自主打下了基础。

3. 文化交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文化与思想。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都市女性的形象与气质独具魅力。

这一时期,《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刊物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关于当时上海女性形象的珍贵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良友》画报的分析,探究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1. 时尚的穿着与妆容《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多以时尚、靓丽的形象出现。

她们穿着时髦的旗袍、洋装等,搭配着各种珠宝首饰和时尚妆容,展现出都市女性的优雅与魅力。

这些女性的穿着和妆容不仅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时尚潮流,也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良友》画报中,许多都市女性形象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个性。

她们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她们也注重个人修养和内涵的积累,如阅读、音乐、绘画等,这些都体现了她们的独立自主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

3. 多元的社会角色在《良友》画报中,都市女性形象的社会角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她们不仅是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还是职场中的白领、社会活动家等。

这些角色使得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都市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1. 现代文化的熏陶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其现代文化的熏陶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得上海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们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生活方式,这也为她们的现代化形象奠定了基础。

2. 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上海女性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自信、独立和有魅力。

四、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是当时上海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都市女性形象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上海经历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都市女性开始追求自我独立、自由与平等的生活方式。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的一种流行刊物,展示了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与进步。

首先,《良友》画报将以往旧时代的束缚和传统观念抛诸脑后,为都市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女性都能在画报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多样性的呈现,标志着上海都市女性拥有更广泛的自由空间,有权利追求并表达自我。

其次,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在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都市女性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家庭角色,而是积极参与社会、职场和文化活动。

她们身着时尚的服饰,运动着自如的步伐,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以勇敢、自信和有活力的形象示人,这种形象在当时传达出一种现代女性的进步观念,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良友》画报还通过展示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她们对于教育、职业和自我发展的追求。

在画报的页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女性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班和进修课程,提高自身的素质。

她们从事各种职业,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作家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

这些形象的展示,呼应了当时兴起的女权主义思潮,增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权意识。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关注都市女性的家庭、婚姻和子女的教育,展现了她们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幸福的一面。

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在家庭中展现了她们体贴家人、关心儿女的一面,并追求与伴侣平等和谐的关系。

这种形象的展示,打破了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束缚,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和变革。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通过《良友》画报的展示,奠定了她们现代化、独立自主的形象。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现代化的浪潮。

在这个时期里,上海妇女的地位和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群众传媒的一种形式,《良友》画报成为了展示当时上海都市女性形象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中的照片和相应文章,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变革。

一、从传统到现代——都市女性角色的转变1.传统社会的女性形象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扮演着家庭的中心角色,以婚姻和子女为重心。

她们追求的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她们的形象以贞洁、柔顺、勤劳为特征。

2.都市女性的崛起随着上海的工商业的发展,都市女性的角色逐渐发生了转变。

她们开始接受更多的教育,投身于工商业职业,成为经济生活的一员。

她们拥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揭开《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面纱1.都市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呈现《良友》画报中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都市女性形象,有职业女性、时尚女性、家庭主妇等。

这些形象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都市女性社会。

2.职业女性形象的崭露头角职业女性在上海都市女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她们在各个行业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展示出妇女的能力和智慧。

3.时尚与流行的引领者上海一度被誉为“东方巴黎”,因为它是中国时尚的中心。

《良友》画报通过展示时尚女性的形象,宣传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同时也影响了上海都市女性的打扮和生活方式。

4.家庭主妇形象的进化家庭主妇在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女性的最终目标。

然而,在《良友》画报中,家庭主妇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她们不再只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了她们的多重身份。

三、都市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变革1.教育改革的推动上海的教育改革为女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

通过进一步接受教育,女性得以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

《良友》画报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作者:刘敏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7期摘要:《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的表征。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性城市文化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汇集了中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

正如20世纪初现代诗人庞德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文学性的叙事只适合欧洲村镇,而大都市,天生就是属于电影的”。

因此对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记忆,更多的也会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物质与生活方式报道影像最多最集中的,就是《良友》画报了。

画报创刊于1925年,“其编辑敏感地意识到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可能需求一种新的都会生活方式,于是对此做了探索。

很自然,这种需求由画报来满足是最合适的”。

一、文化记忆与城市文化符号罗兰一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符号学与都市》(Semiology and the Urban)中指出,人类的空间(不只是都市空间)总是饶富意义的。

城市的空间的确会提供丰富的符号象征,包括建筑、街道等。

过去关于城市象征的记载,多以语言为基础的诗篇来呈现。

从都市符号学(urban semiotics)的角度出发,科斯特(Manuel Castells)进一步指出都市空间是被象征结构化的,他认为空间(城市)的符号学阅读不单纯是对形式解码,而是在既定时势中(时空环境),透过都市为中介,经由社会关系所产生意识形态的过程。

电车、霓虹灯、舞厅等,这就是提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来的影像,这些就是我们对当年上海成为一个国际现代性都市的城市文化记忆,也可以说是集体感知轮廓的“文化想象”,这些文化记忆和想象我们从何而来,追溯其源头,即是那一时期的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的呈现。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Adorno)、马尔库塞(Marcuse)关于文化工业的批评中所说,城市人口的迅速流动,已使城市不具有生活共同体的意义,由于缺少实质的生活意义,城市的文化反而被更精准的操控,这里操控的黑手正是那标榜代表公众的媒体。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见证了社会变迁和女性地位的巨大跃进。

其中,《良友》画报以其丰富的画面和深刻的文字,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形象变化。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出发,探究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展现当时上海女性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综合性画刊,以其鲜明的现代风格和多元的题材,成为记录当时上海社会的重要媒介。

其中,对于都市女性形象的描绘,更是《良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都市女性形象,她们或时尚、或知性、或独立,展现了当时上海女性的多元化面貌。

三、走向现代的女性形象特征1. 时尚与独立: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时尚的都市女性形象。

她们注重穿着打扮,追求时尚与潮流,展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信。

同时,她们也不再依赖于男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2. 知性与智慧:除了外在的时尚,这些都市女性还具备知性与智慧。

她们热爱学习,关注社会动态,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她们在事业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

3. 多元的职业背景: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职业的都市女性形象。

无论是职场白领、艺术家、教师还是商人,她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表明当时的女性已经具备了多元化的职业选择能力。

四、影响都市女性形象的因素1. 社会进步与女性解放: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社会进步与女性解放的思潮日益盛行。

这一时期的女性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她们渴望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社会氛围为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 媒体传播的影响:《良友》画报等媒体对于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通过画面和文字,将女性的形象、生活和情感呈现给读者,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女性问题。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富有活力和开放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的浪潮,其都市女性形象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上海的《良友》画报,分析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转变。

《良友》画报是上海一个时尚杂志,其内容以时尚、文化、艺术等为主题。

它汇集了当时一流的摄影师和编辑,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都市女性的形象。

在30年代初,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和道德束缚。

她们多以传统的旗袍和长发为主要服饰,尽显东方女性的柔美和妩媚。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上海都市女性开始尝试接受新鲜事物和突破传统束缚。

《良友》画报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从画报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都市女性开始追求时尚、个性和独立。

她们开始穿着西式裙装,剪短发型,更加注重妆容和体态的细节,展现出自信而独特的姿态。

同时,画报中的文字也强调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

此外,女性的社交圈子也开始扩大。

画报中经常出现都市女性参加社交活动、跳舞、举办聚会等场景,这些都显示了她们主动参与社交、追求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迹象。

画报还报道了女性参加各种职业、学习和运动的情况,展示了她们独立和自强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都市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提升。

她们不再只是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品,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成为独立的个体和实际的社会主体。

《良友》画报充分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光辉活动,包括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仍有不少保守观念存在。

画报中的一些图片,尽管显示了女性正在领袖和参与各项运动,但却常常加强了传统的女性美与婚姻的观念。

这种矛盾表明,女性形象的转变虽然有所进展,但还存在挑战和难题。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与诠释_作为符号的_良友_画报及其文本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与诠释_作为符号的_良友_画报及其文本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与诠释———作为符号的《良友》画报及其文本■於红梅潘忠党[内容提要]上海近年兴起的“怀旧热”,是上海朝向“国际大都市”崛起过程中认同焦虑与建构的文化现象,而“《良友》热”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本文以此为起点,采用后殖民的分析取向,将《良友》画报(1926~1945)置于半殖民时期的“老上海”———各种文化体系交织而成的“第三空间”———的历史场景中,以解读其文本所呈现的文化杂合。

在此基础上,反观当下的“《良友》热”,作者认为,在当下上海都市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建构中,这个以现代性重述本土历史的文化建构,以这份历史画报为符号和历史资源,在契合当下历史场景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历史和意识形态的遮蔽。

[关键词]《良友》画报后殖民理论文化杂合第三空间国际大都市想象没有人知道,上海的下一场演出将是什么。

只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上海的“蛋白质”将会持续变化,她作为未来之都的自我创造将不会停步。

而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们将能最好地理解这个城市。

———杰弗里·威瑟斯特姆(2009)“上海有两种历史传统:一种是从上海开埠开始,到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

另一种是1949年到90年代初形成的计划经济传统”(许纪霖,2003:72)。

这是两个意识形态上相对立的传统。

①但在当下的上海叙事曲中,②被演绎得最为华美且被用以想象21世纪上海风华的是前一个传统,一个被认为是在1949年后中断了的传统,一个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英与俗世相互交融的传统,一个通过这种交融而跻身国际大都市之列的传统(罗苏文,2004;李欧梵,2007)。

而《良友》画报(1926~1945)(以下简称《良友》),这份“中国新闻史上办得最成功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方汉奇语),也在当下的怀旧潮中因为被认为是“一部极为珍贵的民国画史”(张宪文语)而成为这个传统的一个聚像(icon)。

③但是,“人们是通过选择他们的过去来选择他们的现在”(彭刚,2009:37)。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东方之珠,一个繁华、充满活力的都市。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女性角色与形象也在不断演进。

其中,《良友》画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和她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通过分析《良友》画报,探讨这一时期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以其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展现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面貌。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女性形象,如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等,也有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女性自身的追求和努力。

三、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特征1. 独立自主: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她们不再仅仅依赖家庭和丈夫,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2. 时尚前卫:这一时期的都市女性非常注重时尚和打扮。

她们追求前卫的穿着风格和时尚的妆容,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3. 知识与智慧: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都市女性更加注重知识和智慧的培养。

她们积极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4. 关注社会:这一时期的都市女性不仅关注自己的生活,还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命运。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从《良友》看现代都市女性的影响《良友》画报通过展示这些现代都市女性的形象和故事,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鼓励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关注时尚和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同时,《良友》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要求,为女性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途径。

五、结论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正在走向现代化。

她们独立自主、时尚前卫、具备知识和智慧,并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市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刊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本文将从《良友》画报入手,探讨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

二、《良友》画报与都市女性形象的呈现《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刊物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时尚、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呈现都市女性形象方面,《良友》画报通过封面人物、专题报道、插图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封面人物是《良友》画报呈现都市女性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30年代的《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时尚、美丽、自信的都市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知名电影明星、模特,或是社会名流、知识女性,她们的穿着打扮、妆容发型等都成为了当时都市女性的时尚风向标。

此外,《良友》画报还通过专题报道和插图等形式,深入挖掘了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如,报道中常常提到都市女性的职业选择、婚姻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女性的健康、美容、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她们逐渐走向现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特点从《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自信独立。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家庭束缚,开始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她们有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事业追求,同时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提升。

其次,时尚美丽。

都市女性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她们追求时尚、美丽、自信的外观和气质。

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都市女性的穿着打扮、妆容发型等都十分讲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潮流和时尚文化。

再次,开放包容。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画报不仅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形象和社会观念的记录和反映。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画报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和社会角色。

本文将围绕《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展开探讨,探讨其特点及现代性。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以其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现代气息的都市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她们在职业、教育、休闲和审美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首先,从职业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性已经积极参与了各行各业,包括职场、艺术、娱乐等领域。

她们不仅有独立的工作和收入,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良友》画报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如职场白领、艺术家、电影明星等,都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信。

其次,从教育角度分析,当时的女性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她们热爱阅读、追求知识,这体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求知欲。

再者,从休闲和审美角度分析,《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注重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她们在闲暇之余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跳舞、游泳、看电影等。

同时,她们也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和美感。

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都市女性的活力和现代性。

三、现代性特点通过对《良友》画报中都市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点。

首先,她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观念束缚。

其次,她们追求知识和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最后,她们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活力和多元化。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上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转折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上海作为中国最西化、现代化的都市,经历了更为多元化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都市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良友》画报,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

《良友》画报是当时流行的杂志之一,每期都会刊登大量的插画、照片等内容。

这些刊物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形象逐渐展现了自主、时尚、自信和进取的特点。

首先,自主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理念仍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更谈不上独立工作。

然而,《良友》画报中的照片和插画展示了许多职业女性的形象,她们身着时尚的服装,优雅自信地在工作中展现才华。

这种自主的形象向当时的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时尚成为了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标志之一。

《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盛装打扮的照片和插画。

她们穿着时髦的西式服装,化着精致的妆容,展现了她们对时尚的敏感和追求。

这显示出上海女性在服饰上变得更加开放和大胆。

时尚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女性们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形象的表达。

此外,自信和进取是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的显著特点之一。

他们积极追求自我发展,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在《良友》画报中,有很多插画和照片展示了女性处理各种事务的形象,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交等。

这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进取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上海都市,创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活力的都市女性形象正在形成。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的重要传媒之一,记录并展现了这一形象的风貌。

本文旨在从《良友》画报这一独特视角,对当时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二、《良友》画报中的都市女性形象(一)时代背景下的新风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的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她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追求自由、独立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良友》画报作为当时流行的画报之一,记录了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新风貌。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以时尚、活泼、自信的姿态出现,展现了都市女性的新风采。

(二)多样化的职业形象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上海女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积极投身于各种职业领域。

如医生、律师、教师、记者等职业的女性形象在画报中屡见不鲜。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都市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三)时尚的穿着打扮当时的上海是一个时尚的城市,都市女性对时尚的追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穿着时尚的服装,展现出独特的时尚品味。

从华丽的旗袍到简约的西装,从精致的配饰到时尚的发型,都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追求和时尚观念。

三、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一)追求自由与独立在《良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性敢于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生活方式。

她们不仅在职场上有所作为,还在社交、娱乐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一面。

她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当时的上海女性还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她们热爱阅读、欣赏艺术、参加社交活动等,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展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四、结论通过《良友》画报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2024年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范文

《走向现代的都市女性形象——从《良友》画报看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篇一引言《良友》画报,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符号。

在时代的长河中,该画报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有力见证者,尤其在展示上海都市女性形象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以《良友》画报为切入点,探索那个时期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角色。

一、都市女性形象的形成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良友》画报成为反映当时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展示了那个时期上海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形象变化,展现了她们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画报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或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而是逐渐走向社会、走向职场、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

二、画报中的女性形象特点在《良友》画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独立、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她们有的是优雅的职业女性,有的则是热情洋溢的时尚追求者。

这些女性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同时,她们也注重时尚和美妆,善于通过穿着打扮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三、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在《良友》画报的描绘下,我们看到了上海都市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她们不再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她们活跃在各个领域,如职场、文化、艺术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她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女性形象的现代化影响《良友》画报的广泛传播对上海都市女性的现代化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画报的传播和影响,现代女性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传播。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积极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画报中的时尚元素和美妆理念也影响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使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生活品质。

五、结论综上所述,《良友》画报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代表之一,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形象变化。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

中西合璧的图像传播——试析《良友》画报封面艺术、文化价值李洋【摘要】20世纪20至30年代是民国时期画报繁荣的年代.《良友》画报是一份以摄影见长的杂志,印刷技术的变革、摄影技术的发展都为这份画报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影响.画报中的封面女郎是一幅中西杂糅时代的经典图像志,《良友》画报的封面经过设计、摄影、编辑等步骤呈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完成了普及育民的使命.【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12【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封面【作者】李洋【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 上海 2017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4在视觉读图时代,图像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形成了眼球信息的媒介。

戈公振先生曾说过:“文义有深浅,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评。

”①在期刊媒介繁荣的民国时期,图像已经成为易于大众接受的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良友》作为以图像为主的画报,迎合了这一潮流。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总共发行174期(含两期特刊),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份九开大型画报。

在其内容上,《良友》画报除了时事、军事、经济外,还包括生活、科学、文化、妇女、电影、娱乐、体育等方面内容,当时在国内尚无其他刊物可以比拟。

在国外,日本的《朝日新闻》画刊和英国的《伦敦图解新闻》(London Illustrated News)内容均以时事为主;在时间上,美国的画报《生活杂志》于《良友》画报创刊10年后才创刊,《苏联建设画报》也晚于《良友》画报4年之久。

画报由于取材广泛,集各项社会动态于一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真实而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

《良友》画报创立的宗旨是普及大众教育,通过教科书和报纸普及知识给“新民”,②这是《良友》画报的办刊宗旨。

一种文化困扰:都市与乡村

一种文化困扰:都市与乡村

一种文化困扰:都市与乡村
陈慧忠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1993()3
【摘要】读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我有一个突出的印象:都市文学贫弱。

这似乎和中国社会中都市生活的长期不发达有着某种对应。

中国作家很少有对都市雄伟辉煌的建筑物投以赏玩的眼光,更缺乏在精神上的应合,而对都市世俗生活中所透露出
来的现代文明气息,也常放之不逮。

一个相反的现象,恰是中国作家对乡村的描写时,总注入了一种排遣不了的深情,一种发乎心底的依恋。

尽管,不少作家也在那里分析、批判着乡村的卑俗、麻木、愚昧、迷信等现象。

【总页数】8页(P29-36)
【关键词】都市生活;中国作家;现代文明;乡村社会;都市文明;都市文化;城市与乡村;二十世纪;都市文学;中国社会
【作者】陈慧忠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旅游空间生产语境下的乡村文化景观失忆与重构研究--以成都市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J], 翟向坤;郭凌;张晓;陈爱莉
2.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 [J], 吴果中;刘睿
3.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 [J], 楚卫华
4.都市文化在乡村的传播与冲突——“知青”小说的一种文化解读 [J], 周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1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民国时期《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成果之一(07C611)作者简介:吴果中(1969-),女,湖南安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睿(1984-),女,湖南沅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李欧梵的现代性建构阐释[1](P4)和马国亮的文化回忆[2],《良友》画报便被作为一代文化的符码,成为学者笔下如火如荼的研究话题。

《良友》画报建构了现代性的上海,这是大家的一致认同。

可在建构手段的研究上,大都集中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图景,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母体的渗透。

我认为,《良友》所描述的西方文明,只是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立体叙述营造了一个文化语境和对比参数,生产场域的根本资本还是上海的街头文化。

都市文化是各阶层所创造的文化现象,作为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街头文化不仅是在“街头”这个公共空间对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记录,而且寓含着市民为生存空间的争夺和反抗而与政治空间联系起来的历史进程。

因此,街头文化为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考察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而清晰描绘这条路径的工具便是文字与图像,《良友》就是一个所需的最佳个案文本。

《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刊于上海,至1941年停刊,1945年又续出一期。

与其说它图像了一个现代性的西方,不如说它创造了一整套关于上海20世纪20至40年代街头文化在商业经营、日常生活、大众娱乐等公共空间的阐释。

一、《良友》画报视域中的日常生活空间与消费文化就任何城市而言,市民是街头的主要占据者。

中外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难民的到达,致使上海人头攒动。

“20 ̄30年代上海现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由上海各阶层几百万市民平凡普通而又极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编织而成的。

”[4](P33)其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及谋生等物质、艺术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演绎着上海都市的现代性实践。

主题专栏是《良友》常用的传播手段。

主编马国亮策划了“上海地方生活素描”专题栏目,约请文学名家撰写上海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曹聚仁《回力球场》、穆木天《弄堂》、洪深《大饭店》、郁达夫《上海的茶楼》、茅盾《证券交易所》分别刊登在109 ̄113期,描摹了30年代上海大都会吃喝嫖赌、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情景。

法租界的回力球是上海市民最乐于的赌博活动和消遣方式。

对此,曹聚仁在《良友》109期《回力球场》写道:“在上海这大都市里,这一类陷阱很多很多”;“一进回力球场……他如同喝醉了酒,一切节制的力量都消失掉了。

”这种现象是现代性消费意识形成过程中刺激下所激发的心理追求,它们曾催生上海消费文化的畸型发展。

第113期茅盾《证券交易所》也是一个对上海社会生活侧面的剖析,并敦请漫画家陆志庠画了几张速写,一同刊载。

文章写道:“池子里的做交易的叫喊是旋风似的,海潮似的。

”而交易所里却传播着无稽的谣言,它们吹进交易所里会荡起债权涨落的大波风。

于是,“人们是在谣言中幻想,在谣言中兴奋,或者吓出了灵魂。

”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资产阶级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开发一切生产与消费空间。

因而,使尽可能多的大众参与娱乐游戏,以博取更多的经济资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吴果中,刘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民国《良友》画报是建构上海街头文化的印刷文本。

编辑者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关键词:良友画报;图像;街头文化;比较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5-0133-051332008年第5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本,这是娱乐文化生产商的最初动机。

而大众成为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又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时代特征———“娱乐民主化”[5](P409)。

《良友》的历史效用,就在于揭露游戏中赌博的事实真相,并加以劝慰,引导大众的理性消费,正如曹聚仁在《回力球场》中所说:“你若耐性听的话,让我从球场老板的魔术说起;假若不爱听,那请你不闻不问,不进回力球场是第一。

”[6]对上海流行的赌博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合理的阐释在印刷媒介文本上传播开来,改变人们对于赌博的期待,这是《良友》对上海都市文化消费空间的精心营造。

对于一个商品经济繁荣的上海大都会来说,去舞厅跳舞、去茶楼喝茶、去饭馆吃饭、去麻将馆搓麻将等均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时的上海人秉承晚清上海人“挥霍、时髦、风流”[7](P103)的消费性格,去最时尚的休闲场所,享受最西化的娱乐方式,在公共空间里实施奢靡性消费或炫耀式消费模式,以显示自己的阶层及身份。

《良友》“上海地方生活素描”专栏建构了中上层市民的消费文化,为下层民众的街头生活建构了对立的参照物,是对街头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刊登于第112期的郁达夫《上海的茶楼》营造了市民的社会交往空间。

“中国人,差不多人人爱吃茶,天天要吃茶。

”[8]此时,茶还只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吃茶”是人们的物质消费行为。

然而,当“茶”被搬进了茶楼,“茶”被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意义,茶楼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也成为他们洽谈、获取信息的社会空间。

郁先生写道:“上海的……茶楼,顾客大抵是帮里的人。

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才是一般好事的人的去消磨时间。

”舞厅文化也是上海市民文化不可绕过的消费现象,《良友》营造了跳舞场的公共空间及其消费文化的样式呈现。

第11期《舞场所见》的图片专题报道,请漫画家陆志庠作画,展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解闷消愁的舞场状态。

上海的舞场“不是肮脏破旧的场所,堆满了各色各样的废物;而是装饰得富丽堂皇,当得起十全十美去赞颂它的场合。

”据《良友》第112期介绍,“到这些地方去遣兴的,都是些社会上的名流、豪富,有资财,又有手面。

女人们使劲地笑着,带着无穷的乐欢;男人们都满心乐意于这种生活的样子”。

舞女“有些却能在半个钟头的坐柜子中弄到整百的洋钱”,有的舞女与舞客会“在临时建造的自然景色下面,发展着许多暂时的情爱”。

西方交谊舞在上海的流行,培育了中上层市民发泄情欲的物质场地,也提供了下层舞女的生活,催生了上海各阶层对物质与精神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文化。

精神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消费文化的畸型繁荣,是《良友》营造上海都市文化空间的理论范式和内容分析。

因而,形成了它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独特观察视角———不是热闹的怂恿,而是冷静的描摹,为接近疯狂的消费市民注入一针退热剂。

在上海社交及娱乐的消费空间里,还有一种叫中上层市民感兴趣的消费形式———雀战。

《良友》第165期用两个版面对之加以图文介绍:麻将是一种消闲的玩意,也是一种赌博的工具,在中国,它已经普遍地流行到各阶层……他们都可以带起消闲的幌子来作实际的赌博,通宵达旦,劳神伤财,这不能不说是人力的一种浪费和损失,而麻将之无益有害,更属一个明显的事实。

《良友》并对一幅摩登女子玩麻将喜形于色的图片做了如下标注:“她和出了一付大牌,便喜形于色,反过来说,假如她输了一付大牌,当然难免焦急万状,麻将造成一个人得失利害的观念,往往因此而刺激亲戚朋友间的恶感,这确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玩意。

”《良友》就是在对弊端的分析中,设计了大众媒介对市民文化的意义生产。

迥异于上海小报热衷于报道并周详介绍赌博事业,《良好》重在剖析这些娱乐赌博活动的真相内幕的描摹,而比赛的过程安排,包括赛场的布局、比赛规程、狗马的费用及饲养、比赛的方法等均不是其关注的对象,它更注重对赌博事业和消遣娱乐行当做形象描述和理性分析,切实履行大众媒介的社会建设和舆论引导功能,典型地折射出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二、街头文化的生产内核:十字街头与街民当街头文化的内部结构———市民消费文化在《良友》的媒介空间里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街头文化的外在形式———街头与街民便成为其解读都市生活的另一符码,增添了对上海都市文化整体性的意义呈现。

《良友》在叙述流行时装、健美休闲及高雅娱乐等小资生活情调时,也尽力捕捉都市下层民众及乡下人的日常生活要素,并以故事式的叙说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世俗化生活的愉悦、幻想、趣味和快乐”,在反映都市生活流行口味与商业性元素的同时,体现了民间的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

街头是街头文化衍生的主要空间。

对于下层民众来说,街头是他们主要的工作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

五方杂处、各色人等混居在同一片弄堂是上海都市的特色。

这种居住格局催生了街头文化的多样化色彩。

如弄堂,正如第110期穆木天《弄堂》所写:“拱口多半是有油盐店、酱园一类的商店,在弄堂门祠里,十九是可以发现到一个掌破鞋的靴匠摊子,和一个卖连环图画的旧书摊。

”“初次见弄堂里的房屋,或者会疑惑到那是一些放大的鸽子笼或缩形的庙宇”,“馄饨担子……卖油炸豆腐134吴果中,刘睿: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的卖酒酿的,一切的叫卖,一切的喧声,又构成弄堂的交响乐”;“东家的主妇,西家的女仆,在那里制造弄堂的新闻,鼓吹弄堂的舆论”。

《良友》营造了上海弄堂的公共空间,也就营造了在“文明”背后不文明的生活原生态,演绎上海都市文化在各阶层的多维再现。

上海街头也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公共空间。

街头的小商小贩、工匠苦力、民间艺人、江湖游民等,养家糊口的生存目的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

小商小贩与民间艺人:街头市场与表演马克思认为:“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9](P138)上海自开埠以后至20世纪20 ̄30年代,“已完成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成为全国最为现代化的工商中心、文化中心与服务中心”[4](P85),而摊贩贸易的兴盛弥补了这种现代性转变的不足,由此丰富了上海的街头文化。

等到海关的大钟正敲着六点,上海带着惺忪的睡眼,开始抖擞起来。

《良友》第76期“都会之晨”用两页篇幅,刊载特约摄影师李尊廉所摄的十七幅图片,介绍上海早晨的生活情景。

其中有报馆前的报贩赶忙折叠报纸,尽早将它们送到需要的阅读者手中,赚取点小钱;提前一二小时起床准备大饼油条与开水的商贩们,他们的老虎灶正忙于供给早晨的需要;各路小贩或推或挑纷纷赶往市场。

《良友》营造了商贩为市民提供物质消费而忙碌的生活空间,在市民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消费领域,商贩却也设计着生意,演绎街头文化的另一侧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