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
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小学朱熹的诗句
小学朱熹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学校朱熹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学校学过朱熹的诗《观书有感》2首·朱熹半亩方塘1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艋膧巨舰1毛轻。
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拘束行。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1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9曲棹歌朱熹1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1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2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3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4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5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6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7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8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9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题榴花朱熹5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2.求朱熹的《学校》翻译古者初年入学校,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
自1067入高校,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骧古人自入学校时,已自知很多事了;至入高校时,只要做此工夫。
今人全未曾知此。
古人只去心上理睬,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
今人只去事上理睬。
泳古者学校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但未有圣贤很多知见。
及其长也,令入高校,使之格物、致知,长很多知见。
节古人学校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
然而高校等事,小儿子不会推将去,所以又入高校教之。
璘学校是直理睬那事;高校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学校者,学其事;高校者,学其学校所学之事之所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能够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使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理解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来说,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朱熹观书有感的诗《观书有感》(其一)朝代:南宋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朝代:南宋诗人: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大学生活网]译文与点评【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5.艨艟:一种大型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
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
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
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译文:书法方幅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春潮行舟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
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
朱熹谈读书注意积累的诗句
朱熹谈读书注意积累的诗句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三日不读口生,三日不弹手生。
——《训学斋规》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训学斋规》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格言联璧》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8、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论语·为政》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12、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1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2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观书有感》 2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2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2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清塘荷韵种植莲子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清塘荷韵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清塘荷韵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清塘荷韵奇迹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原文: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全诗其一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作者简介
二、诗句赏析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这里诗人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说明只有心灵澄明,才能感知外界事物的美好。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先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然后自答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注入。
实际上,诗人是用这一景象来比喻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积累。
人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清明,如同池塘有源头活水才能清澈一样。
-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前两句写因为昨夜江边春水猛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盈。
这里通过春水涨起前后巨舰的不同状态,来暗示一种力量的变化。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往日水浅时,花费很大力气也难以推动巨舰,而如今江水上涨,巨舰却能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江水中。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就像巨舰需要江水涨到一定程度才能轻松航行一样,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豁然开朗,得心应手。
三、主题思想。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的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的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哎呀,朋友们,你们想想看,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打开的
镜子,清澈明亮,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水面上悠闲地晃悠着,这画面多美呀!难道你们不觉得这场景简直妙不可言吗?就好像我们
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
然后再看,诗人问这水渠为啥能这么清澈呢?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好奇那些美好的事物是怎么来的一样吗?答案就是因为有源
头不断涌来的活水呀!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只有根部源源不断地吸收
养分,才能枝繁叶茂,不是吗?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咱们来聊聊这第二首。
昨天夜里江边的春水涨起来啦,那巨大的战
船在水中竟然像一根羽毛那样轻盈。
这难道不让人惊讶吗?想想之前,白费了多少力气去推移战船,可就是推不动,多无奈呀!而现在,春
水一来,战船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前行。
这不就像我们学习,有时候
怎么努力都感觉进步缓慢,可一旦掌握了关键的方法,就突然变得轻
松顺畅了吗?
在我看来呀,这两首诗都特别有意思。
它们用生动的景象告诉我们,不管是池塘的清澈还是战船的前行,都需要有持续的“源头”和合适的“时机”。
就像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等待合适的机会,
才能轻松应对,收获美好呀!。
读书乐道的诗句
读书乐道的诗句以下是一些关于读书乐道的诗句:1.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澄澈明净,映照出天光云影。
要问为何方塘的水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这首诗借景喻理,通过池塘水清是因为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2.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这首诗通过讲述古人做学问的故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劝学诗》——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这首诗强调了读书要趁早,要珍惜年轻的时光,勤奋努力,不要到年老时才后悔。
4. 《读书有所见作》——萧抡谓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的心就像良苗一样,得到滋养才能成长。
泉水浇灌禾苗,就像真理和正义滋养人心一样。
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好的想法。
一个月不读书,耳目也会失去清爽。
这首诗强调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就像泉水对禾苗的滋养一样,读书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滋养,思想得到启发。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推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
希望这些诗句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共鸣。
关于名人读书的诗词
关于名人读书的诗词
以下是关于名人读书的诗词及其赏析:
1.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是因为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2.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 《读书》——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首诗的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
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4.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
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5. 《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
像一寸黄金珍贵。
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
正在我的内心钻研着呢。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镜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是什么《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其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怀念读书时候诗句
形容怀念读书时候的诗句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8.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9.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10.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11.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12.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3.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14.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1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6.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17.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0.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21.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22.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23.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24.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5.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26. 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27.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28.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的注释、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一个意思是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也有一个意思是镜子,指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源头的诗词
源头的诗词
1.《观书有感》
年代:宋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清作者: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48》
年代:清作者: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宋作者: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宋作者: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赏析
天光云影共徘徊。
全诗赏析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观书有感》第一首,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天光云影共徘徊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下一句出自宋朝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拼音版:bàn mǔf āng táng yī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únǎdéqīng rú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shuǐlái 。
(n àtōng :nǎ)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朱熹的诗词大全《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劝学诗/ 偶成》《司马光好学》《七绝(少年易老学难成)》《春日》《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读书要三到》《鹧鸪天(江槛)》《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读书要三到》
《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劝学诗/ 偶成》《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
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偶成》《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
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
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
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
光宗朝,除知漳州。
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
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
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初,谥「文」。
《宋史》有传。
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
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
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词有《晦庵词》一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
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名句类别「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