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介绍中国香文化的书
![介绍中国香文化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d8ca85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f.png)
介绍中国香文化的书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国香文化的书籍:
1. 《香文化》作者:李荣格
这本书是中国香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文化传统和香道哲学的探讨,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书中深入剖析了香的独特意义、功能和象征,揭示了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国香文化讲解》作者:张冬辉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包括香品的分类、制作工艺、用途以及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艺术、宗教的关系等方面。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香文化的魅力。
3. 《香火之波——中国古代香文化研究》作者:韩革蝉
这本书从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香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书中介绍了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香道的哲学思想、香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以及香在宗教仪式中的应用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香文化知识。
4. 《香与文明》作者:谢博士
这本书通过对全球各地香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以及对中国香文化的深度解读,展示了香与文明的关联性。
书中涵盖了香的起源和演变、香在宗教、医学、美容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香与人类情感、仪式和审美的关系等内容,为读者带来全面而深入的香文化观察。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提升香文化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eb0d6f1711cc7930b71616.png)
我刚刚品香的方法采用的是隔火熏香,隔火熏香这种品香方法出现于唐代末期,流行于宋代,是将燃烧的香炭埋入香灰中,利用炭火的温度炙烤香品,使香品散发出最本体的香味。
隔火熏香是中国香学中品香的主流方式,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之美,虽然熏不如烧来的简单,但香气更为醇和宜人。
中国香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香就是人类生活中最具魅力,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谓香道,就是以香做为媒介,通过对用香方法的长期研习,来达到修养身心,增强智慧,反观心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
香道之道在于修身养性,人与环境自然统一,让人安静放松。
这一仅是一种精致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对人心灵的洗礼。
学习香道能使生活在这紧张浮躁环境中的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舒缓疲惫的灵魂。
品香是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是人们对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也是品味与素养结合的高贵象征。
我希望,对中国香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与我们一起探究与学习,一起努力将中国香文化发展与传承下去,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https://img.taocdn.com/s3/m/2c26217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0.png)
中国古代香文化(明清)一、明清简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大顺灭明,清军入关。
1840年,鸦片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清亡。
二、明清用香明清用香进一步民间化,对香料的总体需求量更大,但明清两朝的国策是闭关锁国,特别是明代开始的禁海令,禁绝海外贸易,导致海外的香料输入十分有限,国内的香料种植则繁荣起来。
香料大多产于热带地区,两广、海南是主产区。
例如国产沉香,即白木香(土沉香),在东莞[ guǎn ]大量种植,故又称为“莞[ guǎn ]香”,其中的极品称“女儿香”。
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说:“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盖土人拣香,皆用少女。
女子先藏最佳大块,暗易油粉。
”莞香转运集散于香港岛的一个港口,香港因此而得名。
其他的香料也在南方大量种植,由于沉香、檀香、麝香等贵重难得,所以香方中更多使用日常香料,成本低而适合日常生活。
旺盛的用香需求使海外香料不可能完全禁绝。
郑和下西洋,足迹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因为要传达皇帝的“怀柔远人”,在贸易上是“厚往薄来”,带动了许多小国来中国朝贡,贡品主要是香料。
胡椒是当时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十五世纪前,胡椒在中国仍是珍品,郑和下西洋后大量输入,且国内开始种植,物多则贱,明中期胡椒已经变成普通物品了。
明人周嘉胄[zhòu]所著《香乘》,集明代以前香文化的大成。
三、明清用香方式元代时线香已出现,明代时因其方便易用,只需点燃插入香炉中即可,成为最主要的用香方式。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除了记载了许多香药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如何制作线香:把白芷[zhǐ]、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qín]、柏木等制成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这是现存最早的线香制法。
宋代就盛行的“印香”(篆香),在清代有了更方便的器具,丁月湖设计的香具,分数层放置香具,能方便的制作印香,现多藏于南通博物苑。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a13fa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9.png)
我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香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香文化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是文人墨客、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所追求的精神享受之一。
首先,中国香文化强调的是“香气养神”,认为香气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愉悦,更可以滋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气质和修养。
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视,认为人的内在修养是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
其次,中国香文化强调的是“香氛养身”,认为香气不仅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香气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学和针灸学等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疗效的物质。
此外,中国香文化还强调的是“香道养德”,认为通过香道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而香道则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途径。
总的来说,中国香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医学、美学和道德等多个领域的精神文化。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中国香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例如,现代的香水、香薰等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一些传统的香料和香品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我认为中国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要关注身体健康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8e471fef61fb7360b4c652b.png)
中国
香文化
香的分类
按香的原料分类: 丹檀香,又称为檀香,有白檀香、赤檀香两种; 沉水香,又称为沉香, 丁子香,即丁香 ; 郁金香,郁金即番红花的花汗所压制而成 ; 龙脑香,樟脑的一种,由生产于南洋的香木制成; 按香的形状分类: 棒香、线香、盘香、丸香、涂香、熏香、香囊, 香枕等。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 赋不计其数。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人待客用香易选平燥之材复合而成,易使人平心静气 写作阅读选甘、凉之材,气味沁脾、益思考、助记忆。 睡眠选平和无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所谓五味入五脏,可 依据香材之味来调和自身所需,使身体达到“平衡”。 香之为用一般是依据香材自身的优劣经混合去燥助清, 复合成各种气味经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强身健体 的作用。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1礼佛祭祖 在礼佛和祭拜祖先时,人们都拈一柱香, 借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的那份敬意与追思。
香的作用
2香熏治疗 香能清心,养性.檀香香熏有助放松精神 ,减压以及辟邪镇气;茉莉熏香则有助提高呼吸道机能, 帮助入睡,解决失眠问题;丁香香熏则有助驱蚊灭虫,净 化空气及治疗香港脚等功效。
3清新空气 燃烧卫生,时间准确,香灰不易飞散,是 现代家庭清新室内空气,杀菌除异味的理想选择。 4驱赶蚊虫 香木可置于香炉燃烧,也可置于香袋,有 熏衣防虫的效果。 5计量时间 由于一炷香燃烧完的时间比较固定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中国
香文化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 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 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 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 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 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de794a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0.png)
中国香文化
1. 中国香文化概述
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香在中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用
于宗教、社交、医药和生活中。
中国人通过燃香悟道、拜佛祭神、驱邪避凶,将香与情感、信仰、生活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香文化。
2. 香的分类与用途
2.1 香的分类
中国的香可以分为天然香和人工香两大类。
天然香主要包括檀香、沉香、龙眼
香等,而人工香则包括沉香脂、合成香料等。
不同的香料香型各异,适用于不同场合和用途。
2.2 香的用途
•宗教用途: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仪式中,香被用于供奉神明、净化心灵,示敬恭顺,是信仰与虔诚的象征。
•社交用途:在中国古代,人们常以点燃香火款待客人,表示尊敬和好意,是社交场合的重要仪式。
•医药用途:一些香料如檀香、艾草等被认为有驱邪祛病、除恶安神的功效,被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
3. 香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
香文化逐渐融合了不同民族、地域和宗教的因素,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香文化传统。
4. 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香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但中国的香文化仍
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一些香文化传统如香道、熏香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传承与弘扬,同时,一些新型香品和香文化活动也在不断涌现,为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 总结
中国的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内涵,又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保留传统香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推动香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高三语文考试题文档 (2)
![高三语文考试题文档 (2)](https://img.taocdn.com/s3/m/10a1bd4d336c1eb91a375de4.png)
高三语文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上半部为禾,下半部是锅,表示锅中煮着禾薯散发的香气。
在人类远古时期,能吃热食就是美妙的满足,象征人类的原始需求已经达到心身合一了。
香气开始于我们的嗅觉官能,启发人类对香气的美好想象,进而形成了优雅美妙的中国香席。
什么是香席?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美感的一种生活形式。
香席既不是改变气味的熏香行为,也不是与宗教活动类似的焚香祈福,香席是一种通过香作媒介的文化活动,不是单纯嗅觉上品评香味的品香。
香席不是在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而是生活修养——在香席的世界可以上追魏文帝邀集建安七子品迷迭香作《迷迭香赋》的风雅,更可以缅怀苏东坡和黄庭坚诗歌合唱的浪漫情怀;还有文徵明燃香作《焚香》时的悠悠心境。
品香既是一场别致的雅集,也是一次和心灵的对弈。
在传统文化回潮的当下,风雅了千年的熏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真雅致也罢,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正迎来大好时代。
中医认为,沉香本身就可入药,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除了直接入药外,沉香还具有解秽流芳、驱虫避邪、正念清神的效果,尤其因为味道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可帮助人修身养性。
很多沉香的爱好者热衷的缘由是,品香的过程是一种精神和嗅觉的审美过程,能安神、静心,给人以空灵平和。
香文化传到日本,香道修养也成为日本王宫贵族女子成人礼必备考核技能之一。
日本现在流行的香道形式,主要是借鉴了唐宋时期隔火熏香的方式和方法,但中日两国香文化内在追求、熏香过程及香品内涵是不同的。
日本香道更多的追求是形式,重过程。
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个划时代的开创者,便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中医,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中药及沉香、檀香等香药。
实际上,我国香学最早传于日本的时间还要提前近二百年,当时朝鲜的“遣华使”、来华僧侣及留学生将品香用具带回朝鲜,后来辗转传到日本。
中国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7d0e17527284b73f3425004.png)
什么是“香”;香学之道——中国香文化什么是“香”探“香”之源,其字源于谷物之香。
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边有小点,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气味。
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
隶书又省略写作“香”。
如《尚书•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气可比。
“香”字,上为禾,下为日。
其一:禾在日上,禾为粮食,在阳光下暴晒,会散发自然的气息,这种气息为粮食的气息,可引申为大众所需求的意思,为人性本来就需要的东西;其二:禾在曰上。
曰为口舌之意,禾为粮食,大众饮食之象,饮食为必需品,人通过饮食而获取能源,能量在身体里循环,作用于全身,而香者也预示着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经络,为人身体的健康提供帮助。
“香”经长久的发展,除了指醇香、芳香之气外,更延伸为香火(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
中国香学之道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
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必须熟知香药药性(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对众多香药的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出具香中佳品。
儒家用香“香”自古便成为一种助缘,它开启了大贤大德的智慧,濡养了文人雅士的心性,构建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对中国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古香遗珍图说中国古代香文化
![古香遗珍图说中国古代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bd20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6.png)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目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香料介绍、香文化 历史和香的应用与文化意义。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香料种 类、历史演变以及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
在香料介绍部分,目录详细列出了多种古代常用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龙 涎香等,并对它们的产地、特性以及制作工艺进行了详细描述。还有专门章节介 绍如何识别和评价香料的质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
阅读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那些被时间沉淀的香料背后的故事。每一种香 料,都承载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传说,甚至是一个个家族的兴衰。它们不仅仅 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寄托。在古代,香料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礼仪、宗教、 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必需品。这使得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也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古代社会。
阅读感受
香气,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古香遗珍图说中国 古代香文化》这本书,便是对中国古代香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 的细腻笔触,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充满历史沉淀的香料和香文化,体验它们所承载 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香料的起源、制作方法和用途, 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古代香 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配以精美的插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香文 化的魅力。
在香文化历史部分,目录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先秦至明清的香文化发展 历程。其中,不仅有对各个时期香料使用的概述,还有对当时的香文化现象和社 会背景的深入剖析。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古代香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
在香的应用与文化意义部分,目录涵盖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如祭 祀、医疗、宴请等。还探讨了香与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和文学之间的,展现了香 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香的深层次意义,以及它 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宜春市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宜春市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254509e2bd960590c677e8.png)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香情愿——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和古中国开始收集香料,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上通天地神明,带去人们的愿望和祈祷。
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
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漫长的香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对香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特点。
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而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则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并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
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这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爱情故事,中国式爱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吃同住彼此爱慕却又不能明言;西方式爱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就要打破阻碍,轰轰烈烈。
所以中国传统香道流传至今,闻香、观香、熏香都不似西方用香水那般张扬奔放。
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
(完整word版)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完整word版)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8f9d197c1cfad6185fa753.png)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香道师汪红泉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正文:一、中国香文化1、中国香文化概念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
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参考文档】中国香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8页)
![【参考文档】中国香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6cce2ef88bd63186bcebbc4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香阅读答案篇一:秋草香阅读答案篇一:秋草香阅读答案篇二:秋草香阅读答案篇三:秋草香阅读答案阅读《挥别蒲扇》一文,完成小题。
(15分挥别蒲扇鲁敏①夏阳下,女孩子们头上的草帽散发出一股久违的秋草香,那样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阅读《挥别蒲扇》一文,完成小题。
(15分挥别蒲扇鲁敏①夏阳下,女孩子们头上的草帽散发出一股久违的秋草香,那样清淡且真实让我为之怦然心动。
蓦然回首——但我回首的却是蒲扇啊!那同样散发着田园秋草香的蒲扇正穿过繁华都市空调吊扇从过往岁月里漫溯而来,伴着蛙鸣稻香,真切得似乎盈盈在握了!②那时在乡间是不觉得蒲扇有这股清香诗意的。
白天除了中午打盹时用它驱驱苍蝇外,几乎没得空去摇它。
③凉拌菜瓜加玉米糁粥的晚饭吃罢了,泥腿汗身子洗净了,劳作的衣衫挂在高篱笆上滴水了,月已中天,蒲扇这才悠闲地出现在乘凉的乡人们手中。
穿宽脚布裤的女人摇着它,串户走场地几张凳一围,三个女人一台戏了。
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今儿得到茄地选种了,是小青头好呢还是白光皮好?a有的就高翘着脚迷迷糊糊睡去,头发湿湿地披着,嘴角半开着,月光在脸上投下一片阴影。
忽然手中的蒲扇一滑掉在地上,女人一惊,边睁眼拾扇子边连声叫喊:“二柱,别瞎跑,当心沟里的田鸡跳上来咬你的脚趾头!④男人们不爱翘脚,只见烟头在夜风上一明一灭,他们不理睬小孩子手中炫耀的那一瓶萤火虫,只顾高声计算着今夏的稻谷秋天能卖个几等品,东根爹的老牛能生几个崽子,地里要不要再加道肥之类。
b扇子助兴般被摇得呼呼的,谈得尽兴或是被花脚蚊子咬了一口,蒲扇就被用来拍大腿或脚踝,“啪啪”两声极尽意的样子。
穿老式大襟绸衫的老太听见了必定会嘟嚷两句:“就不能轻点儿?看你那扇子用不了半个夏天就要掉进灶堂烧火了!现在扇子也太嫩,皮子还是青的呢就被割下来卖。
人教版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C卷(练习)
![人教版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C卷(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0ab0d4526fff705cd170a18.png)
人教版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香道•人道•天道(俞天白)①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
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②香道源于人道。
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
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
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
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
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
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
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
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④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
今天世界上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⑤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
《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
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
这“心”,就是人的本真。
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2508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a.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曹雪芹有浓重的崇香情结,举凡家居熏香、饮食用香、计时用香、节日与庆贺用香、陈设与配饰用香、礼物用香、药物用香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用香等,《红楼梦》无不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观园内几乎时时处处充满香气,诚可谓“香风飘拂使人迷”。
毋庸置疑,《红楼梦》是小说,它描写香文化,旨在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用以展示香文化。
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捡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引起抄检大观园这样的轩然大波,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转折。
护花主人在第七十四回有评曰:“搜检大观园,是抄家预兆。
”该事件实成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王夫人在抄检中比较怀疑晴雯,尤其不喜欢晴雯“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第七十七回即写晴雯的抱屈而死,引出贾宝玉在下回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痛悼她的《芙蓉女儿谏》。
晴雯在一定程度上是黛玉的一个影子,因此,宝玉这篇谏,也不妨说是预先悼黛玉的。
靖藏本此回脂批则说:“观此知虽谏晴雯,实乃谏黛玉也。
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此皆震撼人心。
一个小小的五彩绣香囊,导致如此重要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并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无疑非常高明。
诚然,并非别的物件、事件不可以引起大抄检,但五彩绣香囊遗落在有众多不时发生真情与爱意的青年男女的大观园中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第十七至十八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于是“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黛玉之所以赌气铰剪香囊,乃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
黛玉身子弱,大夫叫她好生静养。
第三十二回袭人就说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因此,她给宝玉做的香囊,虽没有完成,却颇精巧,费了很多工夫,可见黛玉对宝玉用情之深。
后来黛玉明白是误会了宝玉,宝玉伏低做小,央求她再做一个香囊,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并不拒绝,可见她心中一直有宝玉,赌气只是一时的。
《中国香》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中国香》阅读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4ded9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8.png)
《中国香》阅读练习题附答案①中国香不张扬不呛鼻不浪漫,素雅内敛,像煞我们的传统审美。
恬淡而深邃,袅然缥缈之际,承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国香,是以柔克刚的最好典范!腊梅香、水仙花香、茶香、线香,就是最经典的中国香!②天竺腊梅,当为中国的年花。
我们通常会在涌着暗香的腊梅中配一串天竺,取其“天作之合”的谐音,那沉甸甸的艳红的一串,颗粒结实饱满,既有丰收的意蕴,又恰如其分的点出了过节的喜气,却一点也不影响梅花特有的。
犹如光谱可折成红橙黄绿青蓝紫,梅花香,就是清、幽、古、沁、透、芳、静的总合。
③对上海人来讲,水仙花也是大年的年花。
早在年前就要置好水仙头,如若正逢过年时绽放,那属十分吉利的。
水仙花与腊梅一样,十分中国,所以其盛器必要十分道地的中国(a),再配上(b)木座,方才显出味道。
与腊梅的.孤傲清高相比,水仙花香更显活泼。
或许因为太过素雅,所以每一棵水仙上也都给扎上一圈红纸。
尽管腊梅与水仙风牛马不相及根本不属同宗共谱,但我仍觉得她们就是一对姐妹花:腊梅是成熟的姐姐,水仙是天真烂漫的妹妹。
④过年的元宝茶,就是一盅清茶配两枚檀香橄榄,一枚放在杯盖顶上,一枚在杯碟边,翠绿的一对,在吃得过分甜腻的节中,十分养眼。
轻啖一口檀香橄榄,一注甘香,似淡实深,直透心脾,经久不散……英文中大约很难找得到一个适当的词可表现中文的“ ”。
小小一枚檀香橄榄,可以品出百味人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先苦后甜,渐入佳境。
⑤线香在拜祭活动中承担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老的说法:点上了线香,祖宗的魂魄就会回来,因而线香总是给人一种肃穆、神秘之感。
线香究竟源自中国还是印度或波斯,才疏学浅的笔者不得而知,但我是固执地将线香归为中国香:香得婉约祥和,自然令人联想到“ ”两字;缥缈缠绕之中,自会生出一股庞大的能量,再骄奢专横之辈,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不禁也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
⑥在喧上海在上世纪60年代初之前,一些老派人家仍保持有过年祭祖的习俗。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异香”给古人生活带来的影响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异香”给古人生活带来的影响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41c59db74431b90d6d85c783.png)
“异香”给古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同欧洲人对中国丝绸着迷一样,中国古人对海外输华的香料也十分着迷,有海外学者因此把丝绸之路说成是"香料之路"。
在所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海外物品中,香料的输入量最大。
这些来自海外的进口香料被古人称为"异香",其种类包括阿拉伯沿岸的"乳香"、东非的"紫檀"、索马里的"没药"、印度的"苏合香"、西亚的"安息香"以及北非、大秦的"迷迭香",东南亚、南亚的"爪哇香"、"沉香"、"紫藤香"、"鸡舌香"、"榄香"、"樟脑"……海外香料是何时开始进入中国的?汉东方朔《十洲记》:"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最早一次海外香料输华,出现在力主开辟"丝绸之路"的汉武帝时期。
旧题汉东方朔撰《十洲记·聚窟洲》记载:"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
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
"征和三年为公元前90年,其时距张骞首次凿空西域已近半个世纪,月支国所献应该是聚窟洲特产"却死香",聚窟洲与凤麟洲都处于"西海"。
类似记载在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有,但香源产地有所不同:"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
"《十洲记》和《博物志》均被归入古代中国志怪小说类,所以有学者对于海外进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但笔者查《汉书·武帝纪》,征和三年已67岁高龄的汉武帝确实巡边了:"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
"可见《十洲记》和《博物志》所述并非捕风捉影。
中国香文化概述 阅读答案
![中国香文化概述 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b8151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1.png)
中国香文化概述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香文化概述阅读答案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曾经,香文化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从香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
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说的是用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
我们无法证明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香,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断,史前先民已开始用绿植熏烟,抗击蚊虫和瘟疫的袭扰。
汉晋时期的香文化是“百姓敬天地,凭香烟缥缈;贵胄玉临风,赖香送温情”。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传入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
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文人对香的情意: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是“三教传天音,把香助冥想;帝王堂前燕,飞羽扬仙烟”。
在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正是由于唐代的发展,造就了后来香文化的普及。
宋元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是“千家香世界,万户尽烟中;天地人三界,无日不缭绕”。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宋代之后,与“焚”香不同,“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一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对宋以来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
近现代的香文化却是“硝烟乱眯眼,人家尽冷香;一阵香风过,宝鼎又腾烟”,日渐式微。
不仅天然香料种类极少,而且谈及香,人们基本上只谈价格、产地、香味,还有人借燃香装点门面,却将香具张冠李戴,种种常识性错误屡犯不止,香文化已成为几近遗失的艺术。
错用香具、乱行香礼、漠视香文化,甚至让香文化被商业化引入歧途,长此以往,香文化怎能不走进死胡同?(摘编自《中国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于中同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是香文化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前提。
B.许多上层统治者、部分学者及某些思想流派对香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C.在我国古代,怡情、审美、启迪性灵是香文化最核心的功效,宋元时期尤为突出。
D.宋代之后,“隔火熏香”的方法替代了“焚”香,组合香具逐渐流行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述原始的香文化时,先引述相关文献,再进行推断,构成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六段除引述相关文献外,还从用香人群、用香方式、香具等方面对宋元明清香文化加以阐述。
C.文章将近现代香文化和历史上香文化进行对比论述,有力揭示出近现代香文化“日
渐式微”的不良态势。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香文化的特点,虽然涉及内容繁多,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一下说法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对香品的用途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实现了专香专用,促进了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
B.历代很多文人赋予香丰富文化内涵与高度艺术品质,这表明文人对香文化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C.人们只谈香的价格、产地和香味,加上商业化的侵袭,使得近现代香文化发展有误入歧途的风险。
D.香文化的兴衰是很复杂的问题,梳理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试题答案:1.B (A项据原文“香文化……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已逐步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可知,“前提”的说法无中生有。
C项据原文“已成为怡情、审美、启迪性灵的妙物”可知“最核心”的说法不妥。
D项据原文“‘隔火熏香’的方法开始流行起来”可知,“替代”的说法有夸大之嫌)
2.A(A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说法不妥)
3.B(B项据原文“应归功于历代文人”可知,“主导作用”的说法不妥)
《中国香文化》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