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学试题
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腕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类管理办法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大体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互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整体计划,划定土地用途区,肯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利用者必需严格依照国家肯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大体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大体单元是县。
6、土地利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不是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域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1)土地与人口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
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可是,人类若是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愈来愈远。
土地行政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行政管理的名词解释土地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安排、监管和利用的管理活动。
它是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背景下产生的,旨在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土地行政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行政管理必须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为原则,通过强化规划、审批、执法等手段,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最优配置。
这既包括对农用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的管理,也包括对城乡土地利用的协调和统筹。
其次,土地行政管理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护好土地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灾害、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土地行政管理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加强对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土地行政管理需要维护农民和农村利益。
农村土地作为农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必须得到有效保护。
土地行政管理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和保障,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同时,土地行政管理需要推动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除此之外,土地行政管理还需要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土地行政管理要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土地交易和违法建设。
同时,要推动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土地市场的交易制度和政策法规,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土地行政管理需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和问责。
土地行政管理依托于法律法规,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和问责。
土地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土地行政管理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综上所述,土地行政管理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安排、监管和利用的管理活动。
它旨在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利益和推动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土地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2)山地多,平地少;(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
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87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这表明,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土地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地土管理法》第五条又进—步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1998年8月19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生产的食品可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人口的数量。
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指地球陆地范围内特定区域的全部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
我国内陆范围的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特定土地最适于利用方向的基础资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保护服务,可以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去保护最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第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税费征收量确定的基础;第四,为科学地确定征地补偿费,承包土地转包的补偿费以及评价土地质量保护效果的好坏等,也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gàiniàn)与性质(一)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表示规范化并用(bìnɡ yònɡ)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管理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实现土地管理国家职能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①土地(tǔdì)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②土地管理的客体(kètǐ)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③土地管理的目的(mùdì)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二)土地管理的性质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二、土地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任何管理(含土地管理)的定义都需包括三项内容:“谁在管理”——管理者(主体),“管理什么”——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如何管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一)土地管理的主体土地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
从享有行政权力和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土地管理的主体又可以分为四种:(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土地行政主管机关。
(3)行政首长。
土地行政主管机关的首长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执行上都是行政权力的一种主体。
(4)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来源:考试.大。
土地管理2
土地的含义(名词解释1. 简答1.2.3):1.土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管理学中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和水面的总称。
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离世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是土地权利和土地实体的有机结合。
3.土地的含义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由人类活动范围的演变而演变。
土壤→地球表面陆地→陆地及其内陆水域→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土地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有限的,没有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量是随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的,因而具有弹性。
(经济供给是与用途相联系的)徒弟的经济供给是以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由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四大部分组成(还包含信息管理)。
其中,地籍管理是基础,权属管理、市场管理、信息管理是手段,利用管理是核心。
方法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
第三章土地管理目标体系:按管理层次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按实现时间:长期、中期和年度目标。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比较具体,全县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解为县内各部门和各土地利用单位的土地管理分目标。
分目标要与县级目标密切结合,各项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
自然资源部(职能、构成)2018年3月,成立自然资源部。
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一、1.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3.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4.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5.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6.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8.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二、9. 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12.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它涉及到土地的政策、规划、利用、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开发和管理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
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来说,土地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的浪费和荒芜,从而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
2、土地资源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3、土地资源管理是政府与社会责任的体现,社会的主要利益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也需要考虑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4、地球资源有限,必须在合理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规划,包括城市土地规划、农村土地规划和矿山开发规划等,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设、旅游、矿业等领域的土地利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规划相应的利用方案。
3、土地质量保护,主要针对耕地、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对土地的质量进行保护和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环境破坏。
4、土地监管,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管,确保土地利用的合法合规。
5、建设用地供应,指对外供应、已存存量利用、闲置用地的动态管理,并努力增加土地供应,提高用地供求平衡度和建设用地的效率和规范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土地资源的城市化和泛化现象,导致城市扩张,耕地、生态资源等土地资源的消耗增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严重挑战。
土管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土地: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即土地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综合体。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产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资源与环境两部分。
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和物理化学作用紧密联系的综合体,其基本特征是大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的统一。
土地资产: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其重要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管理: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当前研究重点:防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土地质量:相对于某种用途土地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科学的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总论名词解释汇总
土地管理学总论名词解释汇总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寻租: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或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应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储备:是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收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的基础知识
• 具体主要有: (1)农业利用与建设利用这两种方式利用土地的功能不同,要 求也不一 样,尤其农业用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要求严格, 在协调二者关系时通常考虑农业用地优先。 (2)中间开发过程的利用与最终使用者的利用前者是增加附 加值的利用,使土地本身增加内涵和可利用程度;后者是 创造附加值的利用,生产土地产品。前者不能没有,但不 能仅停留在前者,前后者之间应有开发方向和量上的协调, 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过度的土地开发,引起土地供给过剩,或者囤积土地 导致所开发的土地不能完全进入创造附加值的利用过程, 不仅影响了土地市场的正常发育,还占用了大量资金,更 严重的是浪费了土地资源。
11
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 • 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自然要转移价值或创造价值。因此,土地资源是人类重要 的经济资源。而且,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 总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或提供最大舒适程度或产生其他 功利性的结果为目的,并从开发程度、利用方式和类型等 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保证其目的的实现。因此,从这个 角度说,土地利用过程又是一个经济过程。 • 土地管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过程所产生的一切社 会经济关系所进行的行政控制和干预,必须保证土地资源 利用过程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财富,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不 断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过程还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并充分利用经济规律进行行政管 理,这样才能保证行政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在保证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公平占有、合理分配土 地利益的条件下,利用市场发挥土地的最大的经济效益。
16
2)土地资源配置 • 土地资源配置实际是土地利用过程的前期阶段, 也是能否实现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最佳的关键。 由于土地资源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它在国民 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因此合理地配置土 地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 土地资源配置是一个转换土地用途和对土地做 实体性改变的社会过程。有关政府部门、经济组 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权利,带着不同的目的,参 与这个过程,他们的合力最终决定土地资源的配 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发挥着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 (土地资源配置也是利益分配和调整过程。)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内部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属于农用地转用的范畴。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树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含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的未利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条件下,通过工程或其他措施,可开发成耕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尚未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变为耕地。
在一定条件下,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地长期闲置、荒芜就变成了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地通过开发就变成了耕地。
正确理解和把握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开发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与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国土资源管理名词解释一1、国土资源: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全部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
2、矿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蕴藏在地壳中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各种矿物。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能源矿产,铁矿、铜矿、锌矿、金矿等金属矿产,硫铁矿、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
用作普通建材的砂、石、砖瓦粘土也是矿产资源。
3、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休闲地、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还包括南方宽小于1米,北方宽小于2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4、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5、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保护区域。
7、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
8、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渠、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9、农用地整理:是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等。
10、建设用地整理:是指村镇用地整理、城镇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等。
11、土地复垦:是指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资产:明确了权属关系的土地,简称地产。
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总和。
国土资源: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农用地转用:指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简称。
即将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政策类型:土地产权政策、土地使用权政策。
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还规划,功能: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如农用地规划,包括农用地的划分、各项生产基地的布局,农业生产组织的区划与各级经营中心的布局,各项用地的内部规划及各项基本建设规划;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仅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区范围内,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工副等各业用地,居民点用地,耕作区、排溉渠系、田间道路网、农田防护林带等。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种区域概念,保护区内除了基本农田以外,还可能有少量建设用地、废弃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并不全是基本农田。
土地储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权限内,对通过征收、收回、置换,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土地利用,进行储备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项建设用地的行为。
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用集体土地(强制性,补偿性);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有限制、无偿、无限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和政府通过土地规划、税收金融和法律等手段对土地市场行为进行规划,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区别:土地开发侧重于未利用土地,土地复垦侧重于建设中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管理涉及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益分配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土地资源。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愈发凸显,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保护土地资源包括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破坏、维护土地的生态功能等。
只有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才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管理涉及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需求而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另外,土地管理与土地权属密切相关。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归属关系和所有权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权属制度存在差异,土地管理就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依法对土地进行管理。
土地权属问题涉及到土地的流转、土地的划拨和土地的收回等方面,需要依法进行管理,保证土地的权利合法性和公平性。
基于土地管理的特点和目标,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价,旨在确定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格。
土地评估的结果可以用于土地交易、土地征收等方面。
土地监管是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不违反相关政策。
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的有效实施,有助于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土地管理还涉及到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在土地管理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保障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占用。
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土地处理系统名词解释
土地处理系统名词解释
土地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处理土地资源的系统。
它包括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评估、土地改良等一系列环节,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划是土地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制定规划方案和目标,确定土地的使用范围、功能和布局,以及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
土地规划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需求,合理安排土地的功能和用途。
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满足人们对粮食、森林、水资源等各种需求。
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登记、监管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土地登记、土地权属管理、土地承包和流转等一系列工作,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和有效管理。
土地评估是对土地价值和潜力进行评估和估算的过程。
通过土地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市场价格、适宜用途和开发潜力,为土地交易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土地改良的方法包括水土保持、水利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等,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保护土地资源。
综上所述,土地处理系统是一个涵盖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评估、土地改良等环节的综合性系统,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1、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4、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5、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6、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7、初始登记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
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8、变更登记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括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用途、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9、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1、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12、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指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就是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
13、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单位或个人经国家依法确认的使用土地的权利。
14、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15、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16、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一般是指农民集体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
17、共有土地使用权共有土地使用权指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享有一个土地使用权。
18、土地他项权利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
主要包括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租赁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
19、土地权属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
具体讲,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
20、土地证土地证是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依据。
根据国家关规定,目前我国颁发的土地证书主要有三种:①集体土地所有权证。
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所有权。
②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县级人民政府对集体所有的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③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进行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确认国有土地使用权。
21、土地面积土地面积亦称宗地面积,是指一宗地权属界址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22、土地用途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
24、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进行的综合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各项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全国范围土地的平衡和综合开发利用。
25、土地供给能力所谓土地供给能力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在一定的期限内,某一区域的土地所能提供的有效开发和使用的限度。
26、国土规划所谓国土规划是从土地、水、矿产、气候、海洋、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确定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提出国土开发、利用、整治的战略重大措施和基本构想。
27、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9、城市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30、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1、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情况等,对镇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分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以及本地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等作出一定期限内的综合布置和具体安排。
32、江河、湖泊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是指对江河、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所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
33、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
3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年度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
35、农业用地区农业用地区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农业用地区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36、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区是指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依据土地的适宜性和利用现状,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出的土地主要规划用途相对一致的区域。
37、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38、村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39、耕地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40、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4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垦新的耕地的制度。
42、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应该说,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
43、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件和程序划定的特殊区域。
44、荒山荒山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45、荒滩荒滩是指未开垦的滩地。
46、荒地荒地是指未开垦的土地。
47、土地开发土地开发从广义上来讲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48、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49、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0、土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是指有关企业和个人为履行土地复垦义务,在自行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时,向当地政府或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的进行土地复垦的费用。
51、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是指为开垦耕地向非农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收取的包括保护性工作、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的投资费用。
对占用基本农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要高于占用一般耕地的耕地开垦费。
53、闲置土地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54、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费是指向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未按照规定动工建设满一年,不满二年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的闲置土地的费用。
55、农业税农业税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其农业收入所征收的税。
习称公粮。
农业税按常年产量计征。
5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壳中有开采价值、能作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物质,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57、渔业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58、林业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
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59、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
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
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