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合集下载

第二章汉代诗歌、乐府诗

第二章汉代诗歌、乐府诗

(一)传统的四言诗和楚骚体被五言和
七言诗体取代 《礼记》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 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孟子》中则已经说“今之乐犹古之乐” 了。 (二)外来音乐形式的影响与杂言体诗 歌的发展 横吹和鼓吹
西晋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
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 《摩诃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 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 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班固《汉书》:“始皇之末,班壹避地 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 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 入弋猎,旌旗鼓吹。” 中原音乐中也旧有鼓吹这种音乐形式。
亂曰:里中一何譊譊!【注】:譊譊,
高聲喧叫聲。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 母:兄嫂難與久居。
《上邪》 上邪!【注】:上,謂天。邪,“耶” 爲其俗字。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絶衰。 【注】:命,使。山無陵,江水爲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 絶!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
东汉时期,由承华令管理的黄门鼓吹 署实际上承担了乐府的功能。 《隋书· 音乐志》“汉明帝时,乐有四品, 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之所用焉;二曰 雅颂乐,辟雍飨射之所用焉。三曰黄门 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其四曰 短箫铙歌,军中之所用焉。
五言、七言、杂言,诗骚体 汉乐府是对经过乐府加工整理、配乐的 贵族诗歌、文人诗歌和民间诗歌的统称。 现存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有很大一部分 也是能够入乐歌唱的,是乐府诗 。 汉人观念:“歌诗”; “歌” 、 “辞”、“操”;“诗”、“徒诗”。
(一)“房中”释名
始于周,后夫人弦歌《周南》《召南》 以讽诵君子而不用钟磬之节,又可用于 一般宴乐四方之宾的场合,也不用钟磬, 也可以称房中。(而用于祭祀飨礼、配 合钟磬的,则为“燕乐”) (二)作品性质和内容 汉初制礼作乐的产物,用于祭祀飨礼。 以颂扬汉高祖的功绩和受命的正统地位, 也有对“孝” 的推崇。 (三)音乐形式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
《汉乐府古诗大全》是指汉代乐府诗歌的集合,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古诗,如《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等。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有的描绘了自然景物,有的表达了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古诗:
1. 《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

诗歌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

2. 《长歌行》: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短暂,鼓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3. 《陌上桑》:这是一首描写女性美丽和爱情的诗歌,通过对陌上桑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和离别的诗歌,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气氛悲壮,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上只是《汉乐府古诗大全》中的一部分,这些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汉代的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诗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 、长于抒情,善于把具体的生活情感上 升到哲理的高度,写出普遍性的人生体 验和情绪。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称赞以它们为 代表的汉末古诗“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 也。”
2 、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抒发感情,创造了浅近 真挚而又深切感人的艺术精品。
第十一节 汉代的 乐府诗
一、乐府和乐府诗
在汉代,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汉初,朝 廷设有“乐府令”,负责掌管音乐。武帝时期 正式设立了乐府机构。西汉的乐府曾多至 829 人,其职责一是谱制新声曲辞、训练乐工、教 习歌舞,以备郊祀之用;二是大规模地采集乐 歌。《汉书 · 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 歌谣,于是有赵、燕之讴,秦、楚之风,皆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 云。”
2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 泼,富于生活气息。作者具有深切的生 活体验,叙事抒情皆如信口而出,不假 文饰,但又情景逼真,很能感人。
3 、汉代乐府诗的形式灵活自由,篇章句式 变化多样。它们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 主的格局,创造了包括四言、杂言和五言 的丰富的诗歌体裁,便于容纳更多的内容 ,更为自由地叙事抒情。
2 、游仙诗
《长歌行》: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 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 延年寿命长。
3 、赞美家庭生活的美满,表现人们的生活希求 ,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礼俗。
《相逢行》: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夹毂问 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 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 桂树,华镫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 道傍。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 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大妇织 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汉代文人诗和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和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和乐府诗汉代文人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悲愁歌乌细君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1]。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2],以肉为食兮酪为浆[3]。

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4]。

【注释】[1]乌孙,西域国名,故地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地区。

公主远嫁乌孙,必定路经河西走廊。

[2]这句说乌孙人住帐篷以为家室。

[3]酪(lào)用牛、羊、马乳制成的饮料。

[4]黄鹄,一种候鸟。

佳人歌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秋风辞》汉武帝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班固的《咏史》诗:二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绨萦。

四愁诗张衡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崐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 ,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 ,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纤。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阻止我不得亲近美人)。

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美人送给我金错刀(金错刀:指黄金镶嵌刀环或刀柄的佩刀。

一说,指钱币,一种用黄金镶嵌文字的刀币。

第四章 《汉乐府》

第四章 《汉乐府》

4、总体评价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
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 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 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 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 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 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 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 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 一个重要阶段。
3、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1)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2)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 (3)从四言到五言

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 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2、乐府的兴废
(1)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
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 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 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 昏祠至明。” (2)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 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据《汉 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 《汉书·礼乐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 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 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3)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 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三、艺术成就



1、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3) 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 望 2、叙事艺术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制度及对乐府诗歌创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制度及对乐府诗歌创作的影响


汉武 帝 时期 的乐 府制 度
Hale Waihona Puke 乐府 设立 始 于何 时? 这是 学术 界争论 不 休 的话 题 。两 千余 年来 , 这一 问题 的讨 论趋 于 白热化 , 近 年 来仍 有 争议 。材 料 还是 常见 的那 么 几 则 , 只不 过是 理解 的分 歧所 致 。笔者 以为 , 乐府 的设 立 可 以上溯

园发 现 一 枚 编 钟 , 上有秦 篆“ 乐府 ” 二 字 。2 0 0 0年 4 — 5月 间 , 中 国社 科 院考 古 研 究 所 汉 长 安 城 考 古 队, 在西 安市 郊 区相 家 巷村 南 农 田 中发 掘 了一 处 秦
遗址 , 出土封 泥三 百二 十五枚 , 其 中“ 乐 府垂 印” 、 “ 左
至先 秦 时期 。
乐垂 印 ” 、 “ 左 雍钟 印” 三 枚 与乐府 有关 。这 两个考 古 成果 有 力地说 明秦代确 实有 乐府 的存 在 。秦代 的乐 府 已不 可考 , 但据“ 所得 诸侯 美人 钟鼓 , 以充 入之 ( 咸
阳) ” [ 5 ] 2 ∞、 “ 妇女 倡 优 , 数 巨万 人 , 钟鼓之乐 , 流 漫 无
乐府这一不太受人重视的音乐机构成为汉代有许多文人参与创作乐府诗汉武帝时期的乐府制度这些问题在研究汉乐府时均至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趋于白热化乐府的设立可以上溯足证春秋时期吴国有音乐机关所以此文以乐府鼓声来附会得到肯定央王朝九卿之下就设有两究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历史文献与文学研究西汉初年延续了秦代乐府制度81043的记载说明在汉惠乐府制度推进乐府的发展与改显示了汉武帝完善乐制为协律都尉一使童男女七十人没必要有专职人员去抽绎过分夸大汉乐府保存汉武帝时期的祭地仪式是祀后诗中既有对后土神的敬畏之情人们选择的栖居之地通数万民众也是古代祭祀中并在方士少翁的帮助下恍恍惚入汉武帝惝恍迷离的精神世界之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根结底是为了其大一统的封建中音乐和体式上所出现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汉武帝时期

汉乐府的古诗

汉乐府的古诗

汉乐府的古诗
汉乐府是汉代的一种乐府诗体,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

它源于古代民歌,以篇章形式记录了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景描写和社会风貌等。

以下是一些汉乐府的古诗代表作:
1.《孔雀东南飞》
南飞雁,北归鸿,绕天行九万三千里。

念君此时当几何?挂席行云何时至?
世并洲壑不可扶,秋声肃。

2.《白头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蒿里旧儿愁,门前惯儿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渔父》
渔父江渚上,泊舟鸟自鸣。

村径日将斜,云映青山青。

闲居滞逸心,岁月如金英。

温酒当破曙,石磴转虽丁。

长笛吹初夏,归棹弄晚莹。

白云霭霭天,明星丽丽明。

自念寿无求,悠悠与客情。

江中有渔父,就饮一何幸。

4.《孔雀湾赋》
心笼异香发,房房上下随。

朝开长门再三叫,不忍芳菲湿眼眉。

引到砀山四十里,人家欢喜短独凄。

君已怀璧影,白日经年滋。

钟鸣鱼达徵,家在孔雀湾,兄蒙锻乱离。

这些诗作都展现了汉乐府的特点,即形式自由、曲调多样,描写生活琐事和幻想故事,以及情感真挚、朴实自然。

第四章: 汉代诗歌

第四章: 汉代诗歌

▪ 思妇恋诗,亦是怨诗。首二句写别离之悲,四“行”字极言游子路途之 远、行路之艰,亦写思妇忧心与悲心。下四句写已离之念,由路途之远、 之险推言,双方互念如在天涯,亦不知何日相聚,更增其悲。“胡马依 北风”二句,以禽兽天性恋故土喻人虽南北远隔,当念土怀乡,不忘故 人。下二句写久思之苦。“相去日已远”,刻画思妇细数日子,望穿秋 水;“衣带日已缓”,描绘思妇苦思憔悴,形容消瘦。“浮云蔽白日” 二句承上“日日思君不见君”之苦而转怨,清人张玉谷云:“浮云蔽日, 喻有所惑,游不顾返,点出负心,略露怨意。”“思君令人老”二句写 暌隔既久,时光倏忽而红颜易老。自觉永无重见之日。因结以“弃捐勿 复道,努力加餐饭”,设想自己虽被抛弃,仍祝愿游子异乡安好。情深 一至于此,荡气回肠,令人叹惋。
▪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青青河畔草》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 2、张衡《同声歌》(新婚之 夜)
▪ 3、秦嘉《赠妇诗》三首 ▪ 五言抒情诗的成熟标志。
徐淑《答秦嘉诗》

其一: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
为郡上掾。其妻徐淑,寝疾还家,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
不获面别,赠诗云尔。
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汉朝乐府诗

汉朝乐府诗

汉朝乐府诗是指汉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类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诗歌,常常伴随着音乐演唱。

这类诗歌内容广泛,包括祭祀、田园、宴乐、爱情、婚姻等方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艺术。

其中,一些著名的汉朝乐府诗包括:
1.《长歌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汉武帝出巡的故事,诗歌感人,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和爱护。

2.《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以孔雀飞舞的形象来抒发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展现了古代爱情的浪漫和悲壮。

3.《陌上桑》: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描述了农村景色和劳动场景,体现了人民生活的真实和朴素。

4.《广陵散》:这是一首宫廷音乐歌曲,歌词讲述了一个宫女思念远方情人的心情,曲调优美动听,是汉代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5.《登高壮观歌》: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以观赏美景为主题,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这些汉朝乐府诗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
艺术风格,被刘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乐府和乐府诗歌费振刚什么是汉乐府?从《汉书•礼乐志》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知道。

乐,是音乐;府,是官署,乐府,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掌管祭祀天地、宗庙以及宫廷礼仪所需的乐歌、舞蹈,包括采集歌谣、创作乐曲以及排练演奏。

魏晋以后,人们习惯于把这一音乐机构演奏的乐舞节目中的歌词,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由官署的名称,一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有时,为了与官署的名称相区别,也把这部分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称为“乐府歌辞”。

从当时乐府所掌管的诗歌来看,可以分成为两大类(1)专门供朝廷祭礼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

它们大都为贵族文人所制,内容多是颂祖敬神,礼赞祥瑞,率领容典雅,而其辞则极为古奥难懂,以至“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史记•乐书》犹如《诗经》的《颂》,是典型的庙堂文学,思想和艺术都少有可取之处。

(2)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它们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无主名的作品,其作者大都是劳动人民或出身于下层社会的文人,作品内容贴近现实,表现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风格质朴率真,语言通俗直白,形式自由多样,是两汉乐府诗的精华。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了西汉乐府歌辞的篇目,其中采自各地的乐府民歌总计138篇,已接近《诗经》的《国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汉之“乐府”即相当于周代的《诗经》;反之亦可以说,周之《诗经》即相当于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民间歌辞,搜罗完备的,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按照各自音乐的不同,分成十二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鼓吹曲辞”、“相和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约六十首。

这一部分再合以《汉书•礼乐志》所载的《安世房中歌》(即《房中祠乐》)、《郊祀歌十九章》,就是现存的两汉乐府歌的全部了。

两汉乐府诗由于它们创作者的不同身分和处境,因此它们的思想内容并不单纯,结合它们的创作背景和题材来源,可以对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作如下的归纳。

汉乐府诗作品描述

汉乐府诗作品描述
形式采用了大体整齐的五言体式。这种体式, 当时还只在民间的“俚歌俗曲”中流行。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音遇)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解题:
《乐府诗集》卷十六·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
古辞之一,篇名取自首二字。 这是一首女子向情人发誓永久相爱的诗。
比较而言,前三句用的是陈述笔调,尽管指天 为誓感情强烈,但就全诗而言,仍只是铺垫之 词。《上邪》的妙处,不在于前三句,而在于 其后“山无陵”五句的奇想。“乃敢与君绝”, 一笔收束全篇,有力挽千钧之势。清· 沈德潜云: “‘山无陵’下共五事。重叠言之,而不见其 排,何笔力之横也。”(《古诗源》卷三) 清· 张玉谷云:“叠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 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 垛,局奇笔横。”(《古诗赏析》卷五)
注释: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 (音遇)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陵:山峰。山无陵,谓高山化为平地。 竭:枯竭。指江水干枯。 震震:雷声。此句谓冬天打起响雷。 雨(音遇)雪:下雪。“雨”用作动词。 合:会合,合在一起。
绝,断绝。
后六句反面立誓。将五种必无之事,视作爱情断 绝的条件。高山夷平、江水枯竭、寒冬惊雷、炎 夏飘雪、天地合一,只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都实现了,才敢“与君绝”。照常识判断,山河 化为乌有、季节混乱颠倒、天地再度混沌,“这 种自然界正常秩序的颠倒,是根本不可能的;这 种无法想象的事类组合,纯属荒诞的幻想。但是, 这些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竟被抒情主人 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这就无异于说,‘与 君绝’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就像这些纯属幻想 的变异一样,荒诞得无从想象和不可思议”, “长命无绝衰” 得到强化。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

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

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

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

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

秦代已有乐府官,但史籍没有具体记载,也没有诗歌流传下来。

西汉以来,关于乐府的记载就具体了。

西汉乐府官署有两个:一为奉常卿(即太常卿)统属的太乐,掌管雅乐,主要是传自周代的乐章;另一为少府卿统属的乐府,是汉武帝时建立起来的,专管通俗音乐,着重从各地采集民间歌曲,供帝皇和贵族们娱乐欣赏之用。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这一制度被以后历朝所承袭,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它使许多优秀民歌赖以保存和流传,为古代诗歌输送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我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东汉乐官承袭西汉,不过太乐令改称为大予乐令,乐府令改称为承华令。

两汉演唱通俗乐曲的音乐人员,叫黄门鼓吹乐人。

到曹魏时代,由于清商曲的发展,于太乐、鼓吹(性质相当西汉的乐府)两署外,又增设了清商署,西晋沿袭其制。

六朝时代官制简化,东晋、宋、齐,仅设太乐署,统管雅乐、俗乐,至梁、陈于太乐外又增设鼓吹署。

北魏、北齐,大致也设太乐、鼓吹两署。

北周恢复古制,依照《周礼》建立官制,设立大司乐、小司乐等官。

隋代设有太乐、鼓吹、清商三署,到唐代省去清商署,把它并入鼓吹署。

汉魏六朝的通俗音乐叫清商乐或清乐,其歌辞为相和歌辞、清商曲辞,里面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歌或文人作品。

从曹魏到隋代,中央朝廷有时设立清商专署,有时由太乐或鼓吹署兼管清商乐,总之,清商乐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是很重要的。

到唐代,新兴的民间歌曲和西域音乐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燕乐。

汉代诗歌 乐府

汉代诗歌 乐府

刻画社会上贫富悬殊、民间疾苦的现象 《孤儿行》、《鸡鸣》、《东门行》 二、乐府诗的特色
1. 叙事诗大增,占诗坛主要位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体裁
五言为主,也有七言和杂言,形式非常自由,句式参差不齐,篇幅也长短不一 简短的小诗《江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3. 叙事手法多样
汉代诗歌 一、乐府诗的内容
乐府:汉武帝时委任音乐家李延年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
→ 负责采集和整理各地民间音乐与歌词,以便在朝廷宴会时呈现
乐府诗:乐府机关所采集谱曲的民歌,以及由官方聘用的文人所创作的歌诗
战争的残酷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婚姻与爱情 《孔雀东南飞》、《上邪》
在剪裁方面,有些选取一个场面,截取一个情节,甚至铺叙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4. 对话
从对话里推展情节,表现主题
例子:《陌上桑》
剪裁适当,对话生动,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应用烘托手法,语言朴实
这样的叙事艺术不但促使后人继续创作乐府诗,而乐府民歌里的五言、七言(杂言)体,也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诗歌里最重要的形式

乐府诗集里汉代的诗

乐府诗集里汉代的诗

乐府诗集里汉代的诗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江南》、《上邪》等。

一、《战城南》《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

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

此诗以死者告语乌鸦、驽马哀鸣的奇思妙想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原文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2、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二、《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1、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汉乐府诗

汉乐府诗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质朴的语言形态
(1)诗人的语言通常不加雕琢,直白告诉人们所叙 之事。
(2)诗中人物的语言也相当本色。尽管诗中人物的 语言在本质上是诗人的语言,但终要通过诗中人物道出。
《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四、汉乐府继承的诗歌传统及其影响
1、继承《诗经》创作传统
郊庙诗的歌颂精神,与《诗经》雅颂之诗一致。歌神颂祖,娱 神娱祖。
继承风雅怨刺精神。 赋比兴手法来自《诗经》。
2、影响
传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后人拟作。 改变原题内容:陌上桑:曹操---游仙,曹丕---从军,吴均--采桑之事。 乐府旧题写时事:曹操---蒿里行 乐府旧题写一己情怀: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3、爱情与婚姻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wèi)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bēi xū xī) 秋风肃姻
《上邪》
2、汉郊庙歌
产生:
《汉书·祀郊志》: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 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 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四,何也?”莫知其说。 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 名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祀官,复置太祝、 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 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汉代文学作品:
1. 赋: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包括骚赋和雅赋。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二京赋》最为著名。

2. 乐府诗集:乐府诗是汉代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而闻名。

汉代编有《乐府杂录》和《乐府集》等乐府诗集,包括了许多经典之作,如《长歌行》、《木兰辞》等。

3. 神话传说:汉代的神话传说也被广泛流传,包括《山海经》、《史记》等记载的神话故事。

4. 史书:汉代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不仅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表达。

5. 散文:汉代的散文作品较为丰富,主要有《汉赋》、王充的《论衡》等。

6. 骈文:汉代也以骈文的创作而著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许多优秀的骈文佳作。

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后世,也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简论汉代乐府与乐府诗

简论汉代乐府与乐府诗

简论汉代乐府与乐府诗一、乐府是指西汉哀帝之前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

1.西汉的音乐管理部门有太乐令和乐府。

太乐主管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

从惠帝到文景之世。

2.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

文人所作乐府歌诗不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地位明显提高。

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3.哀帝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从此以后汉代再无乐府建制。

4.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改为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后者实际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搜集、演唱乐府诗歌并得以保存。

汉代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它使许多优秀民歌赖以保存和流传,为古代诗歌输送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我国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二、乐府诗是指两汉时期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上作于庙堂,下采自民间,文人也曾参与创作如司马相如。

西汉的乐府诗多由乐府创作和收集,东汉时的乐府诗主要由黄门鼓吹署搜集和演唱。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的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诗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囊括了汉至唐的乐府诗,共分为12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这12类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乐府诗多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语言朴实自然、押韵灵活。

第二编第四章 汉代乐府诗与文人诗

第二编第四章 汉代乐府诗与文人诗


其二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6、蔡邕:《翠鸟诗》,寓言诗,全身避害之 担忧。可与赵壹《穷鸟赋》相参。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容形。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4、乐府诗与音乐 ( 1 )楚声与乐府三、七言:六言二分为三言,七 言变虚为实。 《安世房中歌》17 章,主要是四言诗。第 6 章句式 七言、三言相杂,第 7 、 8 、 9 章为三言:(其中多 推孝道)呜呼孝哉,案抚戎国。 《郊祀歌》19 首,四言诗 9 首,其他为三言、七言 或杂言。《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均见于《汉 书礼乐志》,收入《乐府诗集》。
(2)北方异域曲调与乐府杂言 鼓吹曲辞 铙歌18篇均为杂言,是乐府诗的重 大形态变化。
(3)中土五言歌谣与乐府五言 刘邦宠妃戚夫人《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长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 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外戚传》)李夫人
《四愁诗》骚体整齐化(《后汉书》本传, 后人所加之序的影响颇大)作品选p389 陶渊明《闲情赋》学之
3 、秦嘉《赠妇诗》三首,五言抒情诗的成熟标志。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 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 安其所,乐终产。乐终产,世继绪。飞龙秋, 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 丰草葽,女罗施。善何如,谁能回!大莫大, 成教德;长莫长,被无极。 雷震震,电耀耀。明德乡,治本约。治本约, 泽弘大。加被宠,咸相保。德施大,世曼寿。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汉代的乐府和乐府诗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掌管乐舞的机关——乐府。

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墓旁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篆刻有“乐府”的字样。

但秦代的乐府规模很小,主要是为皇宫祭祀礼仪中组织乐舞表演而设立的。

到汉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乐府开始逐渐扩大。

尤其是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光是乐府的大小官吏和属下人员就曾达到过八百多人。

在这些人中,有谱曲、编导的“专家”,有演奏、演唱和舞蹈的演员,有化妆师、道具师、布景设计等专职人员。

乐府的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组织皇宫祭祀音乐,发展为还要为朝廷的集会、饮宴、迎宾、巡游等项活动奏乐和歌舞。

这时的乐府机关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年都要派出一些人员去各地采集民谣、民曲。

采诗的目的,虽在于了解民情民意为统治者服务,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流传光大。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各地的民歌,共计有一百三十八首。

但这些篇目没有完全流传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约为五六十首。

后人就把这些由乐府机关采来的民歌,连同汉代模仿民歌体的文人作品,称作汉乐府民歌,是乐府歌曲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

它与其他题材形式的乐府诗歌一起又都叫乐府诗,或干脆叫做“汉乐府”。

这些乐府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积极的思想性,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写人民的贫贱生活状态和因此而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进行反抗的。

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在缺衣少食、难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不甘心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终于“拔剑东门去”,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原诗是这样的: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作的一开始就推出了一个去留两难的丈夫形象:他想不顾一切,1离家出走,但出了城东门后,因为还是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又折回了家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乐府和乐府诗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掌管乐舞的机关——乐府。

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墓旁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篆刻有“乐府”的字样。

但秦代的乐府规模很小,主要是为皇宫祭祀礼仪中组织乐舞表演而设立的。

到汉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乐府开始逐渐扩大。

尤其是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光是乐府的大小官吏和属下人员就曾达到过八百多人。

在这些人中,有谱曲、编导的“专家”,有演奏、演唱和舞蹈的演员,有化妆师、道具师、布景设计等专职人员。

乐府的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组织皇宫祭祀音乐,发展为还要为朝廷的集会、饮宴、迎宾、巡游等项活动奏乐和歌舞。

这时的乐府机关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年都要派出一些人员去各地采集民谣、民曲。

采诗的目的,虽在于了解民情民意为统治者服务,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流传光大。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各地的民歌,共计有一百三十八首。

但这些篇目没有完全流传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约为五六十首。

后人就把这些由乐府机关采来的民歌,连同汉代模仿民歌体的文人作品,称作汉乐府民歌,是乐府歌曲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

它与其他题材形式的乐府诗歌一起又都叫乐府诗,或干脆叫做“汉乐府”。

这些乐府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积极的思想性,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写人民的贫贱生活状态和因此而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进行反抗的。

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在缺衣少食、难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不甘心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终于“拔剑东门去”,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原诗是这样的: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作的一开始就推出了一个去留两难的丈夫形象:他想不顾一切,离家出走,但出了城东门后,因为还是放心不下妻子和孩子,又折回了家门。

然而一看到家中的那惨不忍睹的境况,就不禁悲从中来。

究竟为什么呢?通过下文的描写可知,原来是他的家境太贫寒了。

环视家中,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墙角边放着的一个小口大腹的瓦罐子,也只剩下罐底可怜的一点点米了;看看墙边的衣架上,早已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件衣服。

妻子和孩子,都是像黄花一样瘦削的脸,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都快不能遮羞蔽丑了。

自己也因为生计愁苦,过早地就白了头,显得老气颓唐。

这样的日子可怎么过呢?他实在想不出一点好办法。

在绝望中,他可能想起那些可恨的豪强地主和营私舞弊的官僚们,他们霸占着土地,肆意欺诈百姓,聚敛钱财,弄得民不聊生。

于是长期积压在心中的无奈以及仇恨的火焰,再一次爆发为“拔剑东门去”的抗争行为。

对于丈夫这种走投无路下的决绝选择,妻子、孩子是恐惧和担心的。

“看在苍天的份上,看在年幼的孩子的份上,你还是别这样吧。

咱不管人家怎样荣华富贵,我心甘情愿跟你一辈子吃糠咽菜过苦日子”。

妻子的话凄惨的令人不忍卒听,一种贫贱夫妻的关爱情感也溢于言表,她实在不愿丈夫拿生命去冒险。

但丈夫呢,却心意已决,势在必行:“不要再说了!我早就该走了,这样的日子我实在熬不下去了!”看似绝情粗暴的回答,其实是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无奈。

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谁愿意舍弃家庭、抛开骨肉,走上一条用生命做赌注的谋生路呢!这首诗反映的是东汉后期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这个时期,土地兼并的形势越演越烈,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惨重,加上连年战乱,城市百业凋敝,普通的城市贫民空有力气,也赚不到钱,普遍过着缺吃少穿的饥寒交迫的生活。

诗中写的这户人家就是生活贫困群众的一个代表。

全诗虽只短短的几句,但蕴含的意味是深长的。

它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人民群众被迫走上“犯上作乱”道路的原因。

全诗采取杂言的形式,句法不拘一格,长短相济,灵活多变,语言极为生活化,保持了汉乐府民歌特有的质朴风格。

其在写法上的突出特征,一是成功地运用了简洁的对话来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和表达主题思想;二是成功地运用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出东门”、“来入门”的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还视”、“拔剑”的动作写出了主人公由反复犹豫到终于还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被逼无奈而最后走上反抗道路的被压迫者的形象。

写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是乐府民歌的又一重要内容。

如《战城南》,诗中通过描写阵亡战士暴尸荒野,田园民生荒芜凋敝的情景,谴责了战争的罪恶,堪称一曲诅咒战争的悲歌: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汉代虽是我国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但也是一个多战的朝代,一个老百姓饱经战乱之苦的朝代。

自从秦末群雄起兵共同灭秦以来,天下就一直兵戈不断。

经楚汉战争,到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虽然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是诸侯之间的土地纷争,藩王边将作乱,对少数民族的用兵等等,可以说入汉以来,从未停止过。

过于频繁的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凋敝、社会财富的匮乏。

据说汉朝最初立国,皇帝出行连几匹一色的驽马都找不到,宰相、公卿外出,也只能用牛来驾车。

所以,从汉高祖到文、景时,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积极恢复生产。

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确实起到了作用,人口渐渐增加,财富也逐渐增多了。

可是到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时,又积极向外扩张势力。

从汉武帝到汉宣帝八十年的时间内,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对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

这些战争有的是为了巩固边疆、反对匈奴的侵扰,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死伤了无数的生命,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战城南》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这样的情景。

这首诗大致可以分成两层来理解。

第一层重点描写和渲染战争过后,战场上凄惨阴沉的景象与氛围。

由三个镜头组成。

第一个镜头展现的是战争结束后,战死者尸横遍野,仿佛到处都充溢着刺鼻的腥臭味。

成群的乌鸦盘旋来去,发出了不祥的凄惨叫声,觊觎着死者的腐尸成为自己的美味。

第二个镜头是虚拟的人与乌鸦的一段对话,祈求乌鸦在恣意享用无法埋葬的死者的腐肉之前,权且用悲哀的号叫为那些客死的士卒们招魂。

原来,古人迷信地认为,人死异化为鬼;非正常死亡、尤其是战死沙场的鬼,可能还会异化为殇为煞。

所以必须加以招魂、祭奠,即由死者的亲属一边号哭一边呼唤,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尽早安息,免得成为孤魂野鬼,无处归宿,或者变成翻脸不认人、甚至害人的恶煞。

可是这些客死他乡的征夫、战士们,连掩埋都不能够,谁又来为他们招魂呢?那就只有求乌鸦的哀鸣声来作他们的招魂曲,把乌鸦的腹中当成他们的安葬之地了。

第三个镜头展现的是幽深清冷的的水流如咽如泣,暮色苍茫中,一丛丛蒲苇远远看去,幽暗、深邃。

营造了一种沉郁的自然环境气氛。

第四个镜头表现的是战马,那些和主人一起战死的,同样留下一堆尸骨,只有那些瘸的病的驽马望着满眼惨不忍睹的景象,在空旷的战场上落寞地徘徊,发出凄厉的哀鸣,与乌鸦的叫声彼此呼应。

在这一层,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叙写战争的具体过程,但通过这样几个战后的镜头,战争场面的惨烈与残酷已经不难想象。

第二层是写战争带给社会生活的恶劣影响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冷峻思考。

连年的战争给人们的田园生产、家居安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到处是荒芜,到处是废墟。

土地无人耕种,庄稼没有收获。

人们期盼着和平,期盼着安定的生产、生活,渴望着在四海承平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长久供奉着君主和朝廷,做个忠顺臣民,可在这样的战乱年头,年纪轻轻,正值壮年就已经战死沙场了,这一切又怎么可能?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确实也都是国家的好臣民,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但这又是些怎样让人心痛的“良臣”啊:早上还是生龙活虎的去出征,晚上就永远地埋骨荒野,一去不返了!这一层由三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构成,充满了愤激、沉痛之情,蕴涵深刻,富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此外,乐府诗中具有永久价值,传诵不衰的动人篇章还有表现男女爱情和婚姻题材的。

如《有所思》就是一首情感真挚、热烈的民间情歌。

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写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秋风肃肃晨风験,东方须臾高知之!全诗展现的都是女子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对远在天涯海角的心上人的痴情相思。

相思到什么程度呢?相思到常常彻夜难眠,相思得痛苦而又幸福。

她想着如何与心上人见面,又怎样和他互通音讯。

她想要把自己最心爱的那个两头缀着珠子的玳瑁发簪送给他,上面再缠绕着些漂亮的玉环、玉带。

想象他看了之后一定非常喜爱,会和对自己的深情一样永远珍藏。

第二层是一个心理大转折,写听到爱人变心的消息后,立即发生了由爱到恨、由幸福到痛苦、由缠绵痴情到激烈决绝的心理转变。

你看,精心挑选的珍贵礼物被撕扯摔碎了,可并不解气;又拿起来统统烧掉,直到完全化为灰烬,还是不解气;再把烧成的灰都拿出来随风吹扬,直至吹得一干二净。

爱之深,则恨也深,这几个干脆、激烈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女主人公那种失望、委屈、痛苦、悔恨的心情。

她悔恨自己以前的自我多情,悔恨自己对爱情和爱人的轻信,致使自己诚挚的心灵受到欺骗和创伤。

她甚至赌咒发誓: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要想念他了,要是我再思念他的话,就让我去死掉算了!然而一旦真心付出,沉溺于爱情之中,要想自拔,谈何容易。

当她回忆起以前相亲相爱的情景、想到今后真的要永远分手时,她又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如何是好了。

她像许多女子那样,恨起来时恨得要命,但真正要决绝时却还是下不了狠心。

所以接下来的第三层,表现的就是她在爱恨交加中的犹豫踌躇心态和两难困境。

她前思后想、辗转反侧,整整考虑了一夜,仍不能作出最后决定。

各种感触,满腔心思,搅在一起,令她心乱如麻,无可投诉。

眼看着就要天明了,哥嫂知道了,可怎么办,那该是多么的难堪啊。

窗外秋风萧萧,伴着晨风鸟求偶的啼鸣,更让她感觉到寂寞和悲凉。

她只有无奈地叹息着:还是等天明再说吧,天明后,也许会有办法的。

诗歌到此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是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与担忧……全诗三层,虽篇幅短小,却起伏跌宕,情节前后对比反差,从“柔”到“刚”再到“柔”,语言风格也随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如怨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