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2.1.1 先验感性论▪ 2.1.2 先验逻辑论▪ 2.1.3 先验分析论▪ 2.1.4 先验辩证论▪ 2.1.5 先验方法论▪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3 名言∙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
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哲学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刻贡献。
康德给人留下了“启蒙时代的巨人”、“现代哲学的转折点”等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德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1. 自由意志(Freiheitswille)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心灵的主要特征,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感觉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不同,它超越了自然法则的约束,我们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外在的因果关系。
2.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康德将理性分为两个领域: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它通过道德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在自由意志的框架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实践理性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和整个人类共同的理性原则相统一,实现我们作为理性生命的目标。
3. 经验(Erfahrung)经验在康德的哲学中被视为对感性认识的过程。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既受感性直观经验的限制,又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概念的运用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康德提出了经验的双重特性:事物外部的感性经验和事物内部的概念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认识,进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
4. 范畴(Kategorie)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范畴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具备的。
范畴是我们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的先验条件,它们帮助我们将感性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
5. 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领域。
纯粹理性关注的是通过纯粹概念来了解事物本质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通过纯粹理性,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的限制,探求人类认识的极限,但也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层面来认识世界。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和平论》等著作中,具有很高的思想独立性和理论深度。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和平等原则:康德认为个人应该被视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自由权利。
他把自由权利看作是自然权利,个人应该有权自由地思考、言论和行动,自由才是个人能够追求幸福的基础。
康德还主张平等原则,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权利保护。
二、社会契约论:康德认为权利来自社会契约,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意遵守一定的规则以换取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规则包括法律、道德和国际法等,而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契约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民主制度:康德支持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在专制政治条件下实现。
他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民主政治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并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公正、有效。
四、世界和平:康德强调世界和平问题,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合作和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武力。
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秩序和法治体系,以解决国际冲突和促进国际合作。
他还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认为通过教育、道德和文化交流可以达到此目的。
总之,康德的政治思想强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和民主制度,以及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康德 审美理念
康德审美理念
康德的审美理念可以概括为“纯粹审美”,即将审美体验独立于功利和实用性的考量,强调审美价值是独立存在的。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道德、知识和实用价值的判断,它是一种无私、无条件的感觉和欣赏。
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纯粹的主体活动,不受外界目的、欲望或实用功能的干扰,其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主体的感知与理解。
康德将审美经验分为两个层次:美感的直觉和审美的反思。
美感的直觉是直接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不需要经过理性的思考。
而审美的反思则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判断和评价美的对象,它要求我们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思考,寻找规律和结构。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美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包括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康德提出了一些审美原则,如目的性(目的不在于实用功能,而在于表达纯粹的审美意义)、和谐性(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统一和谐)和不寻常(与常规审美经验不同,独特而新奇)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美的对象,同时也指导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选择和表达。
康德的审美理念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获得独特的审美经验。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美的标准是普遍适用的,并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经验和价值。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近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理性批判体系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对人类理性认知的本质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深度,对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行了深刻剖析。
康德的理性认知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认为人类理性具有自主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他指出,理性作为人类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还具有普适性的能力去认识范畴和形式。
人类理性将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和演绎,从而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序和规律。
然而,康德同时也指出了理性认知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实质,我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知事物。
康德将现象和“物自体”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感观经验来获得事物的表象。
这种表象在经验过程中会受到感官和理性的相互作用影响,从而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理论认识方面,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念:经验和先验。
他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我们的理性也具有先验的知识,即在经验之前就已存在于我们内心中的知识。
这些先验的知识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一种直观和普遍的形式。
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理性才能够对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对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性批判体系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理性的本质和界限。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但也要意识到理性的局限性。
康德的理性认知理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即在对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注重经验和理性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哲学中,康德的人类理性认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引发了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入思考,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限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康德的观点也与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相呼应,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知觉系统,以及理性思考的限制。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学问题进行的研究。
康德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判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感性知识、审美判断力和美的目的论。
一、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学的核心在于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换句话说,感性知识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感性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非概念性和主观性。
感性知识是美学的基础,因为美学是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对美的认知主要基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获得的,这意味着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而感性知识则是具体的、个体的和主观的。
美学的讨论必须从感性知识出发。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审美判断力。
所谓审美判断力,是指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审美判断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想象力、理解力和统一性。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创造力,是思维与感官的结合。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形象化地想象出美的对象,这是我们对美的第一步认知。
理解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关键。
理解力是通过比较、分类和分析对美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理解力是关键的,因为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美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形成清晰的审美判断。
统一性是审美判断力的核心。
统一性是指我们能够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印象,归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
这种统一性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立的感知经验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美的目的论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提高是通过美的经验而实现的。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逃避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的世界。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加仁慈、公正和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更好、更美的社会的基础。
美的目的论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
美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温柔、更加有毅力和品格,这些都是康德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康德的著作
康德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实用人类学》等。
1、《纯粹理性批判》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
前一部分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阐述“先验方法论”。
贯穿全文的是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本源、作用、条件等,并用以探讨它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归宿做出明确判定。
2、《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著作。
全书论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讨论了天才、艺术和审美意象等问题,该书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康德既反对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观点,要求将两者调和起来。
他强调美是杂多的统一,是和谐的表现,是“道德的象征”。
3、《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
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该书的重要在于它突出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4、《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全书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中心内容,逐步探讨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借此以寻求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
该书把人的理性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物理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停止沿着老路编造形而上学体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了解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质。
希望哲学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为建立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铺平道路的工作。
5、《实用人类学》指对人类记忆之类的能力以及相关基础因素做深入研究所得来的并需要加以运用的人的知识。
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
关于康德的小故事.
关于康德的小故事2019-01-01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康德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康德守时的故事康德有一次要去拜访一个朋友,约好了时间。
他为了不迟到还提前很长时间出发了,但是不幸路上遇到洪水,河上的桥被冲垮了。
康德称作的马车不能过河,于是他四处找船。
但是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眼看约会时间就要到了,他就给了附近一个农民很多钱,把他的房子拆了做一条船渡河。
这样他没有迟到,而且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这次经历。
康德是守时的典范。
个人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
至1804年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
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
据说这位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
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
’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主要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康德的哲学三书
康德的哲学三书
哲学家马克思·康德的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三部曲分别是《理性使用》(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实践哲学》(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和《判断力》(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他的三部曲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深刻地推进了哲学的发展。
《理性使用》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在这部著作中,康德提出了被称为“超越性论证”(transcendental argument)的哲学方法。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哲学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客观真理的可能性。
他的超越性论证被认为是他理性使用的最重要的贡献。
《实践哲学》是康德的第二部重要作品,它的主题是实践哲学,也就是以道德来指导行动的原则。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一种“自利准则”(categorical imperative),它表明了理性的行动应该遵循的一种普遍原则,即“绝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种工具”,即不要用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最后一部,《判断力》,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美学,康德把美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他提出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概念,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的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形成一种统一,而不是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作品形成一种对立。
马克思·康德的三部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它们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塑造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而且他的思想也影响了社会结构,精神文化和政治领域。
他的三部曲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它们仍然是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崇高的解读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崇高的解读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被公认为“现代哲学之父”。
康德对崇高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道德哲学》一书中,康德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对康德而言,崇高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普遍有效的、可以指导行为的观念。
康德认为,特定的行为只有当它符合一种崇高的准则时,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结果。
这个准则必须符合“自然的碰撞”的准则,即“行为只有当它符合道德准则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康德强调,崇高的观念必须超越个体的私心,不应仅限于个体的利益考虑。
这意味着,一个理智的人必须遵守一种道德准则,即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轻率地侵犯他人的权利。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道德哲学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抉择。
因此,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善行,必须以一种崇高的范式来思考。
康德强调,崇高的观念不仅局限于一定的原则上,而且也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从而实现伦理研究的真正价值。
康德认为,人们在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时,必须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出发,看到行动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不仅仅限于自己的短期利益。
可以总结说,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道德哲学
可以促使人以一种崇高的视角思考,不仅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抉择,而且也可以实现伦理研究的真正价值。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定义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首先,康德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
他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概念和经验来理解现象。
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经验的本质,通过逻辑和推理来研究和解决认识的问题。
其次,康德强调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认识的限度。
他提出了一种理性批判的方法,称之为"批判哲学",通过对人类理性的审视来确定认识的边界。
他认为我们无法超越经验世界,也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认识的限度,界定理性的范围。
最后,康德还强调了哲学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道德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和"目的论"的道德原则,主张人们应该根据理性和道义来行动,追求普遍的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原则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建立和谐的基础。
综上所述,康德的哲学定义强调了哲学作为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涉及了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他对于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PPT课件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主要成就及影响
1 2 3
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成功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 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批判哲学体系
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哲学体系 的诞生。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之间的鸿沟。
02
康德哲学思想基础
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但理性本身需要被批判和审视 ,以避免出现超越经验范围的独
断论。
先验概念
康德提出了先验概念,即人类理性 中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如 时间、空间等,这些先验概念是认 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与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理性对感性直 观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工具,只 有通过范畴才能将杂乱的感性材料 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康德美学观点概述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 学科,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 性,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质、量、 关系、模态)以及崇高理论。
艺术评价标准
康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独创性、典范 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 观众的审美愉悦,并传达出艺术家独 特的审美理想。
目的论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作用
对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司法独立。
国际关系理念与和平共处原则
1 2
康德的国际关系理念
国家间应和平共处,遵循国际法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3
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 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它的夜曲。
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 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 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 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实 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 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 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 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 律令。(冯晓虎)
参考文献
[美]曼弗雷德.库恩. 康德传[M]. 黄添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张国林. “物自体”:认识的界限与本体的涅槃——论康德哲 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开拓[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06).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M]. 张作成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 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 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 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 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 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 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 (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 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 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 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 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 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1724年4月22日伊曼能尔?康德生于哥尼斯堡。
1730年入小学。
1732年入中学。
1737年母亲去世。
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
1746年父亲去世。
《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申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
1753年在凯瑟林伯爵家当教师(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哥尼斯堡。
6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某种变化》。
8月《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
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论火》。
5月13日硕士学位论文考试。
6月12日获得硕士学位。
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春《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1758年1月(至1762年7月) 康德——俄国臣民。
春《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
12月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
12月14日向伊丽莎白女王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论脑病》、《对自然神论饿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
1766年2月康德被任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
1770年1月耶拿大学聘请。
3月31日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
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
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76—1777年论文“博爱”的两篇文章。
康德生平
康德生平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目录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生平概述1十八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闪耀着的是思想和艺术的群星,其康德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
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
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墓碑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影
响到整个西方哲学史。
以下是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1. "道德不是由个人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所决定的。
" -康德(Kantianism is a social philosophy)
2. "最高的道德原则是自由。
" -康德(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is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3.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康德(Each person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4. "真正的道德不是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需要普遍遵循的准则。
" -康德(The true moral principle is a gener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should follow)
5. "道德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的。
" -康德(Moral principles are universal and apply to everyone)
6. "道德是自我决定的。
" -康德(Moral principles are decisions that one makes for himself or herself)
7. "道德不是通过规则来建立的,而是通过价值观建立的。
概括康德的思想主张
概括康德的思想主张康德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道德律,一种是知识律,另一种是道德律。
前者是人的认识所固有的道德原则,后者是人们判断行为善恶的道德原则。
这就是所谓的“实践理性”和“规范理性”的统一,即先天理性和后天理性的统一。
1、康德是理性主义哲学家。
他强调理性作用,他以人类理性为出发点去探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建立起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他第一个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使其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进入系统化。
2、康德是彻底的自然神论者,其宗教观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他反对信仰有超自然的力量或主宰,并且不相信来世,认为在今生一切都已经决定了,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余地,因此,他不赞成那些空想的宗教活动,认为所谓教徒的虔诚心,对于获得幸福并无益处。
但他同时又把未来寄托在天意和宿命论上面。
他说:“人是自然界中的最高因素,而自然界是上帝的表现,因此,我必须承认,对于人这样一种有机体,它要求只能是这样:相信自然界,归顺自然,而不企图支配自然。
但由于自然规律是绝对的,而自然界本身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人的因素的主观能动性就给人自己增加了许多选择的自由,但在这些自由中也包含着各种束缚,从而构成了人们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因此人们就不断受到外界事物的引诱,导致人们犯错误,形成罪恶。
因此,人的改造自然必须把外部力量同内部力量结合起来。
”但在他的理论中仍保留着宗教的成分。
3、康德是批判主义哲学家,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
他反对不以研究自然界为目的的理性主义;反对经验论;反对先验论;批判狭隘经验论和神秘主义,重视人的理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他强调指出,理性能够正确地解决认识论中的矛盾,是人类理智的最高表现,也是科学进步的根本标志,提出了天赋观念论,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秘主义,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德国特色,他总结和继承了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牛顿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后,康德由哲学的观点来肯定数学物理学的可靠性,及形上学的不可能性。 先验感性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 藉时间空间模式肯定数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transzendentale Logik 的先验分析tranzendentale Analytik藉 知性Verstand的范畴Kategorie肯定物理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tranzendentale Dialektik研究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 其内容: 1.世界的有限无限, 2.灵魂自由, 3.上帝全能。统称为先验理念tranzendentale Idee。 康德的先验辩证教我们,先验理念只是幻相Schein,形上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几个问题,皆属于本体界Noumenon。 虽然形上学不可能,但纯粹理性却指出我们本体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可由实践理性来完成。 现在我们以纯粹理性批判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现象界康德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 I.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有实践原理 Grundsaetzen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它有两要素Saetze: i.主观的原则subj. Maximen. ii.客观实践法则obj.praktische Gesetze. 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Grundgesetz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也就是道德法则?Moralische Gesetz,它的内容为: 使主观原则合乎客观实践法则Handel so,dass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我们以上面的实践原理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上帝为 i(kx-wt) -i(kx-wt) T4(x,t)=Le +Ge 灵魂一定要过渡到T2,与T4合一。T1在道流里是不死的,也是幸福的。 为了在现象界—真与本体界—善的鸿沟间,搭起一座桥梁,康德写了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并不像知性Verstand与实践理性具有自己的地盘,可在上面建构立法。判断力只是在两地间,具有调适性,由此进行过渡功能。判断力有先验原理。此先验原理的得出: 在自然界中,发现自然的多样性,然后寻求一般性,此一般性即:自然的目的性。虽然发现起於自然界,此原理却是先验的。 判断力(其先验原理:自然的目的性Zweckmaessigkeit der Natur) 可分成两部份: 1) 美的判断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它是主观的形式的 2) 目的的判断telelogische Urteilkraft它是客观的实质的 1) 美的判断:它的表象只是主观的,并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 So wird die Vorstellung da durch nicht auf das Objekt ,sondern lediglich auf das Subjekt bezogen. 美的判断又分成两部份: a.有形式的自然之美schoen 自然之美是不计利害关系的。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自然之美是有形式的。自然之美是能令人满足的。 注解:康德亦谈到艺术之美,即人为之美。它与自然之美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给人的。艺术之美是人给自然的。 b.无形式的壮丽之美erhaben 注解:康德把壮丽之美又分成数学的壮丽与力学的壮丽。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下列情况亦属壮丽之美: 与万物本体合一,与圣父合一,与密契合一,与剧中英雄合一?。 我们以壮丽之美来定义阴阳学的T2。
(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康德哲学框架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词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包含谓词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多是后验命题;但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领域,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存在这样的调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则是实践理性 。将之类推在审美中则为批如何认识世界—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