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

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康德哲学框架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词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包含谓词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多是后验命题;但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领域,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存在这样的调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则是实践理性 。将之类推在审美中则为批判力 。 康德哲学与阴阳学,康德写了三本重要的书: 《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

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主要特性和内容
自从牛顿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后,康德由哲学的观点来肯定数学物理学的可靠性,及形上学的不可能性。 先验感性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 藉时间空间模式肯定数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transzendentale Logik 的先验分析tranzendentale Analytik藉 知性Verstand的范畴Kategorie肯定物理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tranzendentale Dialektik研究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 其内容: 1.世界的有限无限, 2.灵魂自由, 3.上帝全能。统称为先验理念tranzendentale Idee。 康德的先验辩证教我们,先验理念只是幻相Schein,形上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几个问题,皆属于本体界Noumenon。 虽然形上学不可能,但纯粹理性却指出我们本体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可由实践理性来完成。 现在我们以纯粹理性批判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现象界康德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 I.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有实践原理 Grundsaetzen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它有两要素Saetze: i.主观的原则subj. Maximen. ii.客观实践法则obj.praktische Gesetze. 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Grundgesetz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也就是道德法则?Moralische Gesetz,它的内容为: 使主观原则合乎客观实践法则Handel so,dass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我们以上面的实践原理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上帝为 i(kx-wt) -i(kx-wt) T4(x,t)=Le +Ge 灵魂一定要过渡到T2,与T4合一。T1在道流里是不死的,也是幸福的。 为了在现象界—真与本体界—善的鸿沟间,搭起一座桥梁,康德写了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并不像知性Verstand与实践理性具有自己的地盘,可在上面建构立法。判断力只是在两地间,具有调适性,由此进行过渡功能。判断力有先验原理。此先验原理的得出: 在自然界中,发现自然的多样性,然后寻求一般性,此一般性即:自然的目的性。虽然发现起於自然界,此原理却是先验的。 判断力(其先验原理:自然的目的性Zweckmaessigkeit der Natur) 可分成两部份: 1) 美的判断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它是主观的形式的 2) 目的的判断telelogische Urteilkraft它是客观的实质的 1) 美的判断:它的表象只

是主观的,并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 So wird die Vorstellung da durch nicht auf das Objekt ,sondern lediglich auf das Subjekt bezogen. 美的判断又分成两部份: a.有形式的自然之美schoen 自然之美是不计利害关系的。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自然之美是有形式的。自然之美是能令人满足的。 注解:康德亦谈到艺术之美,即人为之美。它与自然之美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给人的。艺术之美是人给自然的。 b.无形式的壮丽之美erhaben 注解:康德把壮丽之美又分成数学的壮丽与力学的壮丽。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下列情况亦属壮丽之美: 与万物本体合一,与圣父合一,与密契合一,与剧中英雄合一?。 我们以壮丽之美来定义阴阳学的T2。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浏览次数:33537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7-9 09:44 | 提问者:点点数
特别是他的<未来形而上学论>写的什么内容啊?
最佳答案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

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伊曼努尔·康德简介
(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编辑本段
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

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

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但是,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编辑本段
基本概


康德哲学框架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词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包含谓词的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多是后验命题;但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领域,即在物自体和现象界存在这样的调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践中则是实践理性 。将之类推在审美中则为批判力 。
康德哲学与阴阳学,康德写了三本重要的书: 《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
主要特性和内容
自从牛顿提出物理学三大定律后,康德由哲学的观点来肯定数学物理学的可靠性,及形上学的不可能性。
先验感性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 藉时间空间模式肯定数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transzendentale Logik 的先验分析tranzendentale Analytik藉
知性Verstand的范畴Kategorie肯定物理学是可能的。
先验逻辑的先验辩证tranzendentale Dialektik研究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
其内容:
1.世界的有限无限,
2.灵魂自由,
3.上帝全能。统称为先验理念tranzendentale Idee。
康德的先验辩证教我们,先验理念只是幻相Schein,形上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几个问题,皆属于本体界Noumenon。
虽然形上学不可能,但纯粹理性却指出我们本体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可由实践理性来完成。
现在我们以纯粹理性批判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现象界康德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
I.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有实践原理
Grundsaetzen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它有两要素Saetze:
i.主观的原则subj. Maximen.
ii.客观实践法则obj.praktische Gesetze.
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Grundgesetz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也就是道德法则?Moralische Gesetz,它的内容为:
使主观原则合乎客观实践法则Handel so,dass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我们以上面的实践原理来定义阴阳学并以 上帝为 i(kx-wt) -i(kx-wt) T4(x,t)=Le +Ge
灵魂一定要过渡到T2,与T4合一。T1在道流里是不死的,也是幸福的。
为了在现象界—真与本体界—善的鸿沟间,搭起一

座桥梁,康德写了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并不像知性Verstand与实践理性具有自己的地盘,可在上面建构立法。判断力只是在两地间,具有调适性,由此进行过渡功能。判断力有先验原理。此先验原理的得出:
在自然界中,发现自然的多样性,然后寻求一般性,此一般性即:自然的目的性。虽然发现起於自然界,此原理却是先验的。
判断力(其先验原理:自然的目的性Zweckmaessigkeit der Natur)
可分成两部份:
1) 美的判断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它是主观的形式的
2) 目的的判断telelogische Urteilkraft它是客观的实质的
1) 美的判断:它的表象只是主观的,并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
So wird die Vorstellung da durch nicht auf das Objekt ,sondern
lediglich auf das Subjekt bezogen.
美的判断又分成两部份:
a.有形式的自然之美schoen
自然之美是不计利害关系的。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自然之美是有形式的。自然之美是能令人满足的。
注解:康德亦谈到艺术之美,即人为之美。它与自然之美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给人的。艺术之美是人给自然的。
b.无形式的壮丽之美erhaben
注解:康德把壮丽之美又分成数学的壮丽与力学的壮丽。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下列情况亦属壮丽之美:
与万物本体合一,与圣父合一,与密契合一,与剧中英雄合一?。
我们以壮丽之美来定义阴阳学的T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