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哲学价值。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概念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体现了其对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与理性、道德紧密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类超越自然、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因此,康德将自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自由,即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自由;其次是道德自由,即人类在道德实践中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实现自我完善的自由;最后是实践自由,即人类在实践中运用自由意志、实现自我决定的自由。
本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详细阐述康德自由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由的本质和价值,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康德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先验自由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被称为先验自由(transcendental freedom)。
先验自由是康德整个道德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它首先被理解为纯粹理性的自由,是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条件限制的自由。
先验自由的核心在于其绝对性,即它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世界的现象,也不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种自由超越了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理性主体能够不受外在强制和内在必然性的限制,独立地做出选择。
在康德看来,先验自由是纯粹理性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保证了人类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形而上学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完全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无法真正称得上是自由的。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先验自由,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超越性,从而真正实现自由。
康德的四个悖论

康德的四个悖论康德是18世纪哲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其中,他的“四个悖论”是值得深思的。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康德的这四个悖论。
第一悖论: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不可证明的康德认为,我们的人类能力使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们有自由意志。
然而,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不能证明人的行动是没有自由的。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是自由的还是确定的。
因此,康德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个可证明的事实。
第二悖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
我们只能通过直觉来理解这些存在,但我们无法形成一个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完全有效的概念。
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我们仅仅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体验来理解这些事情。
第三悖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康德认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
我们不能知道真正物质的实质。
这是因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事物。
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是不能得知真正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第四悖论:我们无法不用我们的感官来认知事物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必须依赖于感官来进行。
但我们的感官并不是完美的,它们会产生误解或错误。
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感官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康德的四个悖论深度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有限性。
通过这些悖论,我们可以了解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仅仅是表面的事物,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

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美国研究康德的一个权威学者,亨利E阿里森,他也认为“自由”这个概念在康德哲学中是处于中心地位,它与康德哲学中关于时空的观念说,一起构成康德三大批判的重要主线,所以可以说不了解康德关于自由概念,就很难理解康德哲学的精髓,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不了解康德的自由概念,我们都很难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学者们关于自由概念的分歧。
康德认为,我们人类是与自然物品(石头、板凳)不一样的存在物。
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是自由的。
正如萨特所言:“裁纸刀是不自由的,人是自由的。
”因为裁纸刀只能遵循自然法则(因果法则),而人可以自己为自己确立行为的法则。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面,它首先是对自由进行一个先验的(先天的、不依赖经验的)悬设,也就是他所说的“先验自由”。
就是说,人虽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人不是完全听命于自然法则的。
如果人不能为自己确立行为准则,他就不是人了。
人要是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本能)行事,他就是物或动物了(这样的人会被骂为畜生!)。
我们都认为人与动物是应该有区别的,那么它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就是自由。
无论我们要遭遇怎样的一种行为的束缚,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仍然是有自由的,因为至少你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以不做那件事的。
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矣”。
既然说你本可以不这么做,本不应该这么做,也就意味着你本来是拥有自由的。
实际上,康德认为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起码可以是个多项选择的可能,就说它不是必然如此的,必然绝对要这么做。
我们中国孔子也讲“舍生取义”,我们至少有个死的选择啊,就是说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去做,一是去死,哪怕人家将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说你要撒谎,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不撒谎,当然我选择不撒谎,就意味着我选择了死,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别无选择。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可以自由的。
也正因为此,所以说我们才可以在道德上在法律上对人进行定罪。
因而康德认为我们要为自由留下地盘,最终是为了人的道德人格的确立,从而确立起人在世间的价值。
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论人的自由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康德论人的自由摘要:康德是着名哲学家,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即“”)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
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的、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
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
康德的自由概念

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自由的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由的理论。
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以及自由的公共精神。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康德强调自由的自律。
他认为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放任,而是在道德法则的约束下自主决定行动的能力。
康德将自由定义为“能够在道德法则的框架下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律的理性,这个理性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遵循道德法则。
自律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是人独有的特质。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任性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其次,康德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律,也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
他提出了法律自由的概念。
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康德认为法律是人们社会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公开、普遍、能够普及给所有人的规则。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自由,使其不受他人的侵犯和压迫。
他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地位、财产或社会地位。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享受自由的权利。
最后,康德关注的是自由的公共精神。
他认为自由并非仅限于个体的自由,还包括公众空间的自由。
他强调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发表意见,而不受到约束或恐吓。
康德强调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他强调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活动要遵循理性和道德的规范,追求真理和公共利益。
总结起来,康德的自由概念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和自由的公共精神。
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行动的能力,还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和公共领域的开放环境。
自由需要个体自律的理性、法律的保护和公共领域的民主开放,才能真正实现。
康德的自由概念对人们在追求自由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康德艺术哲学的自由观

康德艺术哲学的自由观自由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由概念更是其思想学术界讨论的核心话题,在理论上得到最为深刻的研究,在古典哲学中代表人物便是康德-后又黑格尔。
康德对于自由的探讨被列入《实践理性批判》部分,和时空观一起组成批判哲学的三大主线。
康德所讲的广义自由与必然性相对立,而狭义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意志。
一、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所谓广义的自由,是指虽然决定列表以某种方式移动,但这种决定性的力量来自于列表内部,可以说是内因。
这说明单子不受外力的约束和趋势,所以他是自由的。
或者说自由意味着某样东西变成了它注定要变得畅通无阻的样子。
狭义的自由被认为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摆脱肉体本能,按照自己一贯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规律行事。
广义自由的理论是先验自由,这是狭义自由实践的基础。
具体来说,从先验自由(认知层面)、实践自由(实践层面)和自由感觉(心理层面)三个层面来界定自由的概念。
(一)、先验自由-认识层面,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先验自由是从自由的二律背反(世界是只有自然因果性-必然性,还是只有自由因果性?)中倒推出来的。
既如果自由不是先验的,而是受机械的因果律左右的,那么如果无限向上追溯,总会有关第一因存在,而对它我们无法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种纯粹自发的因,而不再有其他别的原因,以此来解释世界。
这个因的产生就是(一种不受自然必然性约束的)自由,由它自发地开启了一个时间序列事件,一个因果过程的起点。
具象到个人,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理论,“世界”这个词具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是物自体的本体,也可以是现象(经验)世界。
康德通过互换概念,以此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说世界有自由因,指的是物自体世界,说世界没有自由因,指的是经验世界。
自由和自然因果可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不对立存在。
现象界的自由可能是物自体世界的必然,反之也有可能。
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种是自由原因,一种是自然原因。
自律: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自律: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输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的确,所有那些让人变得更好的选择,执行起来都不会太容易。
比如,周一制定好计划,周末去近郊的民宿体验一把生活的乐趣,结果到了周末,只想在床上葛优躺,睡它个天昏地暗。
再比如,很多整天喊着要减肥的人,得到的从来都不是按照计划制定的结果。
因为这些往往嘴上喊着要怎样要如何的人,一般都不太自律。
而那些从来都严格执行计划、严以律己的人,到最后,他们得到的往往比计划中来的更好。
自律随心所欲每一个自律的人,她们对自己有着近乎变态的苛刻。
因为她们知道,这种苛刻的背后,就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我有位超级棒的朋友。
她是个超级漂亮、超级自信、超级有才、超级能干、超级自律的姑娘,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词放在她身上都不为过。
就算工作再忙,她也保持着每周三次的健身房运动,每次十公里一节瑜伽课。
就算喜欢的东西再好吃,她也保持着七分饱的晚餐习惯。
就算加班到凌晨,她也会喝一杯牛奶入睡。
就算晨起快要迟到,她也会边敷面膜边给自己做一份简单的早餐。
就算倒时差再辛苦,也会抽时间保持每周一本书的阅读。
她的生活,自律到苛刻。
苛刻有时候看到她长期的七分饱晚餐,看到她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的锻炼,我会想,人生,何必呢?何必委屈自己的身体,何必委屈自己的胃呢?但是抛开这一切,我还看到了她傲娇的三围,还看到她站在台上替项目站台时的那种自信、优雅,看到她站在几百人的舞台上侃侃而谈。
这种修为,不是我今天少吃一只鸡腿,明天少喝一杯啤酒就能做到的。
其实,泡夜店、纹身、打耳洞、买醉这些事看似很酷,做起来却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愿意去做就能做到.更酷的应该是那些做不容易做到的事,比如看书、健身、赚钱、用心爱一个人,这种在常人眼里无趣且难以坚持的事情。
有人嘲笑这样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值,他们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更有诗词言论鼓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或者手捂胸口闭眼嘶吼: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可是,我们都没有诗人罗隐的旷世才情,也没有黄家驹在音乐领域的顶级造诣。
自律即自由

自律即自由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自由即自律,一个人只有绝对自律才能相对自由”。
自律即自由,是一种生活态度,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时间段,每一段心路历程。
自律就是自我的时间把握程度,时间越多,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越自由.而不是每天被生活和工作折磨得没有自我。
归纳来说,自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安排自己最重视的事情,达到充实,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是自身达到一个平衡、理想的状态。
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的生活,都是充斥着学业、工作(事业)和生活,每一阶段缺一不可,和其他的琐碎构成了时间的点、线、面,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独有的的生活经历。
那么,怎么做好自律呢?
建议:第一步:计划。
以年、月、周、日为单位,书面化罗列需要做的事情。
不靠大脑记忆,而是建立自己的日程本,时间表。
第二步:排列。
在每个时间段完成需要做的轻、重、缓、急事项。
第三步:执行。
每当我们做完一个事项,我们就可以进行事项的消除。
事项的消除会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四步:复盘。
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罗列的事情,并进行总结,从中得到了什么,哪里没有做到,没有做好。
第五步:坚持。
持之以恒,才能在自律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完成自我意识的蜕变,思想的自由。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30句名言,人生、自由、生命 齐峰教育

1.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6.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7.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8.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9.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10.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1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12.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3.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14.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1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17.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8.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9.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20.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21.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
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2.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另外的状况。
2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24.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2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他却离我而去26.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freie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康德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

康德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年级:2011级康德哲学思想中的自由思想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康德所考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
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
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每个时期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也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构成了康德自由理论的直接来源。
西方自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力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它们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强烈要求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启蒙思潮影响,推行“开明专制”,使启蒙主义思想渐渐在德国产生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如创造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扬个性自由、实行人道主义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对康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康德把前人对自由的理解分为感性的和知性的,认为前哲学家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是将感性和知性当作理性的全部进而产生了自然和自由的悖论。
但是这恰恰启发了康德彻底反思人的理性。
康德从先验的立场来消除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真正解决了人的自由问题。
康德自由思想主要涉及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意志、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与理性这五对关系。
1.自由与必然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问题。
康德认为,自由与必然分别属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自由与自然必然性完全不同。
自由和必然可以相互独立地、互不影响地存在。
自由属于理智世界,他不受自然必然规律的制约,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中,而必然则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它发生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性,是必然存在的,是必然的结果。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摘要:康德的“自由”包括人不受感情欲望奴役的选择自由这一消极层面的自由,和对客观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的自由即自律这一积极层面的自由。
自由是人们拥有意志的前提条件,也是独立于自然规律的、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由意志决定自己的一种东西。
自由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
道德律是一个决定意志的规律,它首先具有普遍性,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先天就有的,只有纯粹的规律形式才能成为普遍规律,才能够决定每一个意志。
关键词:康德;自由;意志;道德律“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东西,其本质就是自由,自由使得人的意志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对自身意愿作出选择,“只有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本身不是自足的教条,而是要由自由来建立、并由自由的规律来判断的法则。
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
自由也有可能导致不道德,但自由本身的规律(自律)则必定是道德的”[1]。
本文将对康德的“自由”概念展开论述。
一、自由概念的消极和积极层面康德认为,人的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共同组成,现象界构成了人们的认知,人们所有的活动都不能超出现象界,否则便无知识意义,因此,在只有自然的必然性的现象世界很难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有自由。
然而,构成人们的实践行为的本体世界却与此不同,人在本体世界里是存在自由的,它的必然性就是自由的必然性,即自律。
他认为,一切无理性的东西的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是自然的必然性,而具有理性的、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就是自由,它不受自然必然性的控制,独立地起作用,但是却和自然必然性一样,在外来原因的影响下被规定,也就是说,自由是一种欲望。
这是康德“自由概念”的消极层次。
之所以说是消极的,是因为它是通过与自然必然性的对比关系而推导出来的,只是在于摆脱现象界的束缚,对经验说不。
尽管自由的消极概念不能深入到自由的本质,但是却可以因此而引出自由的积极概念——“一个更富于成果的概念”[2]69。
康德的人类自由行动理论

康德的人类自由行动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类自由行动的哲学理论深受广泛赞誉。
他认为人类自由行动是个体的普遍权利,是人类尊严和道义的基础。
在康德的理论中,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行动的能力,更包括自主选择和道德责任的意识。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人类自由行动理论,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人类自由行动的核心是个体的自主选择。
他认为,人类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存在,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不是外在的规则或权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是个体自己内在的自律。
个体应该根据理性的准则,合乎普遍的道德法则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这种自主性的选择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认为人类自由行动的意义在于道义责任。
他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并强调了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负责。
在康德的理论中,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普遍化的原则”。
他提出了著名的“能否成为普遍法则”原则,即个体的行为是否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成为普遍法则,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会导致道德混乱,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错误的。
因此,个体应该在行动中思考后果,并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选择,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体的欲望和利益。
康德的人类自由行动理论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他的理论奠定了现代道德学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自主选择和道德责任被视为理性行为和道德行为的标志。
通过康德的自由行动理论,我们能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康德的理论呼吁人们在行动中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个体的选择与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
康德的理论强调,个体应该在行动中思考后果,并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行为的准则,从而避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康德的理论也对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自主选择提供了思考和指导。
康德的人类自由意志受限理论

康德的人类自由意志受限理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之一。
他对人类自由意志受限的理论贡献颇多,而这个主题也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康德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受限于两种力量:自然和道德。
首先,自然的力量限制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人类在自然界中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我们被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所束缚。
我们无法在自然界中完全做到任意行动,而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例如,我们无法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体或改变自己的天性。
这种自然的限制使得人类的自由意志受到了制约。
其次,康德认为,道德的力量也限制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他提出了一个道德的绝对原则,即“不可将人作为手段而只看重结果,而应将人作为目的本身而看重行动的动机。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行动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该将他人视为平等的目的,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这就限制了我们的行为选择,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他人的权利。
康德的道德理论中,自由意志是必需的。
他认为只有在我们自由选择并遵循道德行为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才具有道德的意义。
而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受限下,我们需要通过自律来遵循道德规范。
自律指的是我们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按照我们自己的原则来行动。
这种自律不是外在的限制,而是内在的道德约束。
通过自律,我们可以克服人类自由意志受限的困境,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并不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在他的理论中,自由并不等同于完全无拘束。
相反,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意味着意识到自己所受到的限制,并在这个限制内选择行动。
这种自由是在道德约束下实现的,并不是一种放纵自我的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在道德规范的限制下,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困境。
我们的自由意志受到了外界的各种限制,而我们又要在道德准则下作出决策。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康德的人类自由意志受限理论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约束和限制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心态,以自律的方式来行动。
康德: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假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名言精选1.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2.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3.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4.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5. 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6.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7.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8.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9.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10.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1.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12.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
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13.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14.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5. 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16.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7.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8.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19. 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20. 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21.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22.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23.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
康德最经典十句话

康德最经典十句话“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会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例子:嘿,你想想看,自由可不是随便乱来哟!就像康德这句话说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会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比如说,你不想熬夜打游戏,那就可以不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呢!难道不是吗?“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例子:哇哦,这三样东西可太重要啦!希望能让人有动力,睡眠能让人恢复精力,微笑能让人心情变好。
就像康德说的,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你最近有没有多给自己点希望,好好睡一觉,再多多微笑呢?“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例子:哎呀,可别轻易发怒哟!你一发怒,不就等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嘛。
康德都说了,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你想想,多不划算呀!是不是?“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例子:嘿,有时候咱不能光怪一个人有缺点,说不定那是时代造成的呢。
但一个人的美德和伟大可就是自己的啦。
就像康德讲的,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咱也得努力让自己的美德多起来,对不对?“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例子:哇,诚实可太重要啦!没有诚实,那些智谋有啥用呢?康德说了,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你要是不诚实,谁还愿意跟你打交道呀?“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例子:哎呀,可别把自由理解错了哟!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就像康德说的,你得能管住自己,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你能做到自我主宰不?“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例子:嘿,忙起来的时候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活力?康德说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忙点也挺好呀,是不是?“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论人的自由摘要:康德是着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
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
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
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康德的自由理论及其哲学变革

康德的自由理论及其哲学变革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康德教派的核心人物,是十八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的作品在理论上极富创新性,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康德最为著名的贡献当属他对自由的理论,康德对自由的哲学思考,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自己的意志康德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建立在自己的意志上的,即人类自由是由主体的决定性和自我规定性所决定的。
在自己的意志中,主体可以自主规定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因为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决定而拥有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
同时,对于康德来说,自由是人类存在的必然条件,并且也是人类最高尚的特性。
二、自由本质康德的自由理论认为,自由是一个被概念化的概念,他认为自由的本质特征是“自我规定性”。
这种自我规定性包括对自己的意志的自我决定、自我能动性等等。
在康德的解释中,自由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并且是超越自然规律的。
三、社会自由康德的自由理论并不仅仅只是个人自由,在社会领域中,自由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康德的自由理论中,人类需要完成自我规定康德的道德律並始终尊重自我以及他人的自由。
此外,康德的自由理论也提出了法律的重要性,法律保护个人自由受到侵犯的情况,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四、人类进步康德的自由理论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不断向前的,它是一种朝着更好的生活方式、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方向发展的。
五、道德康德认为,自由和道德在人类社会中是息息相关的。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一种立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情感和愿望,是对伦理价值的依赖和尊重。
这种依赖和尊重使人们进行道德行为,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康德的自由理论在时代背景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但是康德的自由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理论,可以帮助人类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追求更为自由、公正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论人的自由摘要: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
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
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
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
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近代以来, 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又进行了规定: 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问题。
经验论者认为自由就是对自由意志的自然欲望的满足, 而唯理论者则认为自由就是一直遵从理性的指导而行动。
这一切都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
康德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
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二、康德的自由概念:1. 先验的自由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 从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 ,这就是: 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永远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释世界的发生。
这一设定当然是超越经验世界之上或之外的,但康德由此进一步引伸出一种在经验世界之内的先验自由的设定: “但由于这样一来毕竟这种在时间中完全自发地开始一个序列的能力得到了一次证明 ( 虽然不是得到了洞察) ,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斗胆在世界进程当中让各种不同序列按照原因性自发地开始 ,并赋予这些序列的诸实体以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由行动的意志的理念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性行动的“可归咎性”的真正根据。
但这种开端不能按照时间来理解 ,而只能按照“原因性”来理解。
因此它与机械的因果性并不冲突 ,而是被解释为一个因果过程的开始。
先验自由的内涵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方面它意味着对经验世界的独立性 ,即摆脱一切机械因果性的约束 ,这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它意味着自行开始一个因果系列的原因性 ,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
这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正是一般实践的自由的内容 ,但先验的自由只是为一般实践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预留的地盘 ,虽然本身是空的 ,却对于实践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
先验的自由具有消极的意义,我们只是通过对表现与物自身的区别“理解”它的可能性,但它的可能性却使我们发现了两类不同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自然的因果关系与自由的因果关系。
自然的因果关系是把自然因果关系,作为现象界的法则,自然因果关系在时间中发生作用,每一个产生事件的原因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结果 是预先假定有另一个事件作为其原因的,所以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只是这个因果序列的继续,无论原因还是结果都在时间之中,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自由的因果关系是自由因果关系。
在这种因果关系之中,虽然结果作为现象服从于自然因果律,但其原因是“原始的”不再有原因的绝对原因,它不是现象而是纯粹理智的,这种因果关系其结果在现象之中而原因在现象之外,结果服从于自然因果律而原因却是自由的。
所以康德说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以这个自由的先验理念为根据的是自由的实践概念”。
没有自由的先验理念 , 实践就会是盲目的因而不成其为实践 , 所谓实践的自由无非就是对先验的自由所包含的内容的实践。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康德为什么把实践的法则也称之为一种“知识”,因为先验自由在理论理性中虽然不是什么知识 ,但由于它毕竟来自理论理性 ,具有理论的态度 ,因而它在为实践理性提供根据时就使得实践法则在另一种意义上 (即实践意义上) 成为了知识 ,原本是一个空洞幻相的先验自由的理念就具有了实在性。
于是“自由的概念 ,一旦其实在性通过实践理性的一条无可争辩的规律而被证明了 ,它现在就构成了纯粹理性的、甚至思辨理性的体系的整个大厦的拱顶石。
”2. 实践的自由康德在他的自由观中对自由概念下了双重含义, 一是指人的自由选择, 即自由的任意。
另一个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 即自由的意志。
这两个并不是两个外在对立的概念, 他们都属于欲求能力, 但有一种包含关系。
先验的自由在理性范围内,我们对它的意义一无所知,又无法确证它的实在性,只能通过自由的不可知性来理解其可能性。
自由的先验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直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只能通过“先验的自由”间接地达到“实践的自由”。
与此相反 “实践的自由”则是自由概念的积极意义。
在实践理性范围内 自由这个在理论理性领域中只是不相矛盾或必然的概念,通过与道德法则的相互印证具有了客观实在性的确证。
就其意义而言,自由之为自由只是实践的自由,先验的自由不过是发现实践自由的契机。
实践的自由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实践自由从先验自由而来,指相对于受制感性冲动的意欲的独立性或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起作用。
另一方面,实践自由的积极意义即自律。
这是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的区别。
康德最初从先验自由过渡到实践的自由就是通过自由的任意实现的。
人的任意是带有感性的但却是自由的。
自由的任意能够独立于感性的冲动, 包含有实践的理性。
自由的任意正因为属于一般的实践理性, 其中也就潜在地包含着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子了。
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 :“在实践的理解中的自由就是任意性对于由感性冲动而来的强迫的独立性。
因为一种任意就其( 通过感性的动机而) 被病理学地刺激起来而言 ,是感性的;如果它能够成为在病理学上被迫的 ,它就叫作动物性的。
”人的任意虽然是一种感性的,但不是动物性的,而是自由的 ,因为感性并不使它的行动成为必然的 ,相反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
“这里显然在动物性与人性之间作出了一种区别。
“你需要这样行为, 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 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
”康德认为, 只是依规律的概念去行动的能力, 只有理性主义者才有。
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 自由也就因此而具有了实在性, 而且是实践上的实在性。
这一事实也是康德建立他的宗教哲学的基础。
他说:“在三个纯粹理性理念上帝、自由和不朽中, 自由的理念是唯一通过自由在自然中可能的效果而在自然身上……证明其客观的实在性的超感官东西的概念, 并且它正是由于这一点而使另外两个概念与自然界以及所有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联结为一个宗教成为可能。
”因此真正说来,人并没有自由,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法则外不存在第二种法则一切都是必然的。
与此相反,康德从批判哲学的立场出发竭力维护自由的先验性。
人有两重性:自然必然性只从属于受时间条件所支配的那种事物的规定性。
在这个范围内这个主体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寓托在属于过去时间而为他所不能控制的东西之内的,的确没有真正的自由。
但这个主体在另一方面也是物自身或“我自身”。
在这个范围内,又不受时间条件所支配的,即“先验的” 因而他自己只是由理性自身的法则所规定,任何经验的法则或自然因果法则对他都不起作用。
如果我们只承认经验的实践自由,那么自由是不存在的,道德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理性就没有任何实践的能力。
只有当我们把实践的自由看作先验的我们才能解释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的两重性,说明人类理性的实践能力,为道德法则提供根据。
3. 自由感:一般的康德研究者通常并不注意康德的“自由感”。
其实这种理解下的自由在康德的后期著作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它与前述“技术上实践的规则”一起 ,被包含在康德所说的那种感性“自由的任意”之中 ,虽然也没有达到自由意志的纯粹性,但已经不是像技术规则那样依赖于一个外在目的的实现 ,而是着眼于自由主体本身的情感活动。
这种自由感的先天原则首先是从人类的审美判断力(即感性判断力) 中被发现出来 ,然后扩展到自然目的论上 ,最后集中于社会历史和政治方面。
这种自由感在《判断力批判》中有多种表达方式, 如“自由的愉悦”、“感到完全的自由”、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自由美”、“自由的和纯粹的鉴赏判断”、“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自由的和不确定地合目的性的娱乐”、“各种表象力的自由活动”等等, 但始终没有使用“自由感”这一直截了当的说法, 似乎在回避什么。
康德一直坚持认为, 自由作为人的本体不可能是感性的, “自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概念既不是一个自然概念, 也不是一个自在概念”, 而只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
我们在审美鉴赏( 感受美和崇高) 时反思到自己的自由本体, 但审美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或“暗示”, 我们所感到的自由和我们所激发起来的情感都只是以“类比”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真正自由( 道德律) 的手段。
然而, 既然自由这个概念已经被用来描述人的感性生活, 给它一个在感性中的命名只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