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_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_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班级姓名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

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借雾借雨也借风?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

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

实施的办法是在城市的所有高层建筑的顶部,装上喷雾喷头,向空中喷水雾,这样水雾在空中下降的同时,就吸附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并把这些微粒带到了地面。

当然喷洒设备要进行定时控制——在夜深人静时加长喷雾时间,在白天人们上班时停喷,以不湿行人的衣服为度。

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

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

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并清除一些城市内具有挡风作用的建筑物。

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

不过另有专家指出,这种办法其实很难操作,因为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

2014-201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201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201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课内阅读(一)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点字字形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Ì)牧以谗诛,邯郸..(gāndān)为郡 B.大车无倪.(nÍ),小车无钺.(yuè)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ŭn),亦遂增胜D.其莳.(shĭ)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交互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B.思厥先.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率.赂秦耶:全部,一概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迅速终继五国迁.灭: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3、选出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B.驼业.种树李牧连却.之C.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一夫夜.呼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弱.天下之民4、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赵尝五战于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D.祸患常积于忽微且何谓阁子也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岂非人事..哉 B.不抑耗其实..而已C.室仅方丈..以组..,可容一人居 D.视方其系燕父子6、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二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至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含答案

高二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至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含答案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舜。

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延边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试题说明: 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共8页。

2、试卷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五大题15小题。

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Ⅰ阅读题(共61分)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

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群”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

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

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期中考试卷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

一个“+”位置的变化耐人寻味。

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

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

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

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

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时已经初现端倪。

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试题说明: 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共6页。

2、试卷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五大题15小题。

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Ⅰ阅读题(共57分)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

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家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

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传,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

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

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班级姓名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多种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解析】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解析

【解析】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Word版含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

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

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

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

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

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

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

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

数日福死,河南大治。

迁陕右四川宣抚使。

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

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

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吉林省汪清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吉林省汪清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汪清六中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

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道桥名断,从来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

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源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

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与中华文化肖群忠孝的基本含义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善事父母”。

这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说明,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同,成为孝的核心含义之一。

如何才算是“善事父母”?从伦理精神实质上讲,就是要对父母做到如下四个字:“爱”“敬”“忠”“顺”。

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

爱为体,忠为用,敬为德,顺为行。

其次,尊祖敬宗。

孝在西周乃至春秋之前,其初始义是尊祖敬宗。

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

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

尊祖祀祖的伦理精神在于: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

第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这是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这种视察是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并未抛弃原始社会的血缘纽带,而是把它与政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模式。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

社会主要由家与国构成,而其中的第三领域或狭义的“社会”并不发达。

在周代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中,宗主与受封者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统一。

孝德在周代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治的合一,尊祖敬宗的目的就是和谐宗族,加强政治统治效力。

台湾学者杨国枢在其《中国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中指出:“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

”中国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而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因此,说孝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精神基础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

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

延边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试题说明: 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共8页。

2、试卷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五大题15小题。

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Ⅰ阅读题(共61分)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

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群”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

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

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是() 奇数 崎岖 畸形 掎角之势 倚老卖老 悲怆 创伤 戗面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禅让 阐释 婵娟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鞭笞 舌苔 抬杠 心旷神怡 百战不殆 2.错别字最多的是() 迭宕 秘诀 擦边球 共商国是 原型毕露 寒宣 脉膊 捉迷藏 崭露头脚 名门旺族 亵黩 觇视 百页窗 嘻笑怒骂 老生常谈 嘉奖 撕打 老俩口 平心而论 竭泽而渔 3.下列划横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为了班级建设,小明积极献计献策,语重心长地和老师谈了一个多小时。

B.我们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标准来评选先进标兵,才能使评选工作公平公正。

C.冠军争夺战中,实力强劲的一班由于过分轻敌而输给对手,真可谓“大意失荆州”啊。

D.拟作文提纲,看似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会使我们的作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4.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A.在这次读书活动中,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读书的知识。

B.班主任采纳并征求了大家对开好这次主题班会的意见。

C.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被局部或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D.他对待每一道题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

5.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是()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班级姓名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时下,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和雾霾有关的热词——“出门掉进牛奶里”“人追尾人”“尘惯吸”等到处流传,这成为人们一种无奈的宣泄。

科学家指出,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因为动物实验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平均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那么,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对正在弥漫的雾霾有什么巧妙的清除办法吗?借雾借雨也借风?雾霾害人,就是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作祟的结果,所以想办法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才是关键。

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建议,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

实施的办法是在城市的所有高层建筑的顶部,装上喷雾喷头,向空中喷水雾,这样水雾在空中下降的同时,就吸附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并把这些微粒带到了地面。

当然喷洒设备要进行定时控制——在夜深人静时加长喷雾时间,在白天人们上班时停喷,以不湿行人的衣服为度。

不过这种办法在风大时候效果差,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有专家提出,应该通过向云“借雨”的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也就是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通过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者增加降水量。

不过遗憾的是,因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如果持续用这种办法,那就要耗费大量财力,而且连续的人工降雨,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上策。

还有专家建议,借助大自然的风的力量来驱散城市上空的雾霾。

为此可以在城市四周借助有利地形,建造一些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并清除一些城市内具有挡风作用的建筑物。

这样的话,雾霾就很难在城市上空“赖着不走”了。

不过另有专家指出,这种办法其实很难操作,因为国内很多大城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一般都没有把“风道”作为主要的规划因素。

另外,有些大城市就在盆地内,所以这种方法基本用不上。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节省人力和物力的消除雾霾的妙法呢?用“冷雾带”灭雾霾?最近,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制造“冷雾”的新办法来清除雾霾这种办法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是比较可行的妙法。

这种妙法操作的难度并不大:在被雾霾笼罩的城市地面上,安置一些巨大容器,然后打开容器的喷射阀门,把容器中的液氮射入空中,使之在地面上空形成高度在10米-20米的冷却气体带——“冷雾带”。

液氮是氮气在低温下形成的液体形态,因为它的沸点很低,仅有-196℃,进入空气后会使空气迅速冷却,并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雾化,因而会产生“冷雾带”。

“冷雾带”形成后,其中的液氮将在空气带内的尘埃微粒和其他污染物微粒上形成晶体,这些微小晶体因为比微粒重,无法在空中漂浮,所以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雾霾因此就被清除了。

实验显示,在比较寒冷的天气情况下,这条含有大量雾状液氮的“冷雾带”可以在空中维持数小时之久,但是在夏季或秋季,效果会有一定的打折,但清除雾霾的效果是显著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作用,否则容易被液氮冻伤。

目前这种妙法成本不高,也便于操作实施,未来可能会被普遍采用。

但这种清除办法在实施后,未来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还需要进行观察评估。

当然,科学家还可以继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更实用的清除雾霾的妙法。

1.下列关于“雾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动物实验结果证实,雾霾超标严重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所以雾霾的危害真的不能小看B.雾霾害人是出于其中的多种微粒物质在作祟,那么治理的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微粒物质清除掉C.雾霾可因其尘埃微粒及其他污染物微粒被“冷雾带”中的液氮冷却成晶体后掉落地面而清除。

D.大面积覆盖我国的雾霾给国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宣泄无奈的同时人们也在想办法清除雾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英国专家对15.4万名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了3.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雾霾微粒可以侵入肺部,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上升20%。

B.清除局部雾霾,采取向空中喷洒水雾的办法比较有效,但这种方法要受风力的影响,而且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大,不宜广泛应用。

C.雾霾的出现是频繁而且比较持久的,连续的人工降雨要耗费大量财力,还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此法并非最佳策略。

D.用“冷雾带”灭雾霾是目前被科学界认为比较司行的妙法,相较“喷洒水雾”“人工降雨”“修建聚风建筑物”更节省人力物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减轻雾霾对人体的伤害,人们除了可以对雾霾产生的源头进行根除以外,还可以用一些清除办法来对付正在弥漫的雾霾。

B.在有降雨天气过境的情况下,用飞机或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盐分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这个办法可改善空气质量。

C.由于地理位置和城建规划等因素的限制,那种在城市建造具有聚风作用的建筑物、借助风的力量来驱散雾霾的方法根本用不上。

D.用“冷雾带”灭雾霾的方式操作难度不大,但效果会受季节的影响,并且在液氮的运输和喷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9分)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B.后天才赡逸逸:超过一般C.白益傲放益:更加D.辟为僚佐辟:躲避5、不能表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句是()(3分)A.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B.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C.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D.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字“太白”。

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

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

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5分)(2)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官舍竹①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8.这首诗写出了“官舍竹”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9.本诗的尾联,有人说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②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③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__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 。

(韩愈《师说》)⑥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 。

(文天祥《过零丁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生刘林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

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

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

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

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

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

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

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

你哥也叫根生。

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

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根生。

”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

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先前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

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

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

爹不答应。

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

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

“小子,咋不叫一声。

”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

“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

”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

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