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可能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畏惧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物质密度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密度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资源浪费等。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态度。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展示密度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密度概念。
(2)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第2节 密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
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塑料瓶(分别装满水和花生油)、不同体积的铝块(长方体)、铜块(或木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密度
密度⎩⎪⎪⎨⎪⎪⎧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符号:ρ公式:ρ=m V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 3
)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换算关系1g/cm 3
=103
kg/m
3
应用
⎩
⎪⎨⎪⎧求密度、体积、质量
鉴别物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密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3)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4)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情分析1、学生的前期知识学生对“密度”这一名词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
教师应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2、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二学生物理观察、实验、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但绝大多数不够强,仍然是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本校学生特点分析由于本校属于农村校,学生各方面基础相对较薄弱,虽然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甚至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6.2《密度》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三)密度公式的应用:
1、计算物质的密度: ρ=m/V
2、计算物体的体积: V=m/ ρ
3、计算物体的质量: m=ρV
三、交流与反馈
例1: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 .1克,体积为1 .8厘米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何种金属?
例2:用天平称得一捆细铜丝的质量是445克,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铅球用了多年,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三者都没改变
3、判断一下:
(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
(3)、通常说“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木头重”其准确的含义是( )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体积比木头大 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学校
责任教师
课型
新授课
时课
1
教
材
分
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
-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4.教学过程中注重反馈与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讨论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心得。
2.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让学生思考并分享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山、潜水艇等。
-分享实验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及心得,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实验方法的理解。
1.强化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密度及其特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困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养。
-判断题:判断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如“密度大的物体一定重”、“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大小有关”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
3.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如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共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如总结密度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体系。学生可以总结密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浮冰、轮船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精品课件
密度知识 的应用
计算物体的体积
鉴别物质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为 V=_____ρ___,m=____ρ_V____.
3.单位:m 的单位是___k_g___,V 的单位是____m_3____, ρ 的单位由 m 与 V 的单位组合导出是__k_g_/m__3__,读作 __千__克__每__立__方__米______,这是它的国际主单位;另一套常 用单位:m 用____g______、V 用___c_m__3__作单位,ρ 的单 位就是___g_/_c_m_3___,读成__克__每__立__方__厘__米____.它们的换 算关系是 1 g/cm3=__1_._0_×__1_0_3_ kg/m3.
A.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B.ρ 甲>ρ 乙>ρ 丙,且 ρ 丙<ρ 水 C.ρ 丙>ρ 乙>ρ 甲,且 ρ 丙=ρ 水 D.ρ 乙>ρ 甲>ρ 丙,且 ρ 丙>ρ 水
知识点 密度 ☞ 例 3 电影《流浪地球》火爆 2019 年春节贺岁档, 木星是电影主角之一.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气体行星, 质量为地球的 320 倍,体积为地球的 1280 倍.若把地球 和木星都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地球的密度为 5.5 g/cm3,则木星的密度为_1_._3_7_5_×_1_0_3_ kg/m3.
知识点拨: 1.计算密度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1 g/cm3=1×103 kg/m3. 2.同一种物质(固体和液体),密度不变,根据这个 条件计算质量和体积. 3.气体是没有固定体积的,因此,密度容易发生改 变,要根据质量和体积来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
2.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ρ = m/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3.讲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注重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为后续实验和练习打下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学生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鸡蛋沉浮”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密度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六章第2节密度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概念,让学生感知密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总结:我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
2.重点知识强调:我会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进行重点强调,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点评: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高。
4.重点知识强调与总结: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进行重点强调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5.多元化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情感态度,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和实施,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素养。
4.家长和学生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我会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漂浮的冰块、沉没的铁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密度》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重点难点:密度概念理解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等,再根据教材《想想做做》中提出的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通过称量结果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实验: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
请三名学生上台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
并请其余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根据教材安排,长度的测量在后面将专门学习,让学生通过体积的计算,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再出示体积为10m³、20m³、30m³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比较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设计船舱的容量?如何鉴别真假黄金?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1.总结密度概念: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总结实际应用: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容器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密度的意义。
3.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正确测量密度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个物体的密度、鉴别物质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
2.安排小组实验:如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研究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思考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3.讲解密度的影响因素:讲解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密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深水会感到压力增大,与密度有何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如讨论如何设计船舱的容量,鉴别真假黄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密度基础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2.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不同物质的密度规律。
3.讨论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解决。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探究密度知识。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知识,我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银、测量物体质量等,让学生感受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密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密度规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重视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强调教学反思和评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5.实践性作业设计,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案例中的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如课后练习题、撰写短文等。这些作业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密度知识,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同时,预习作业的布置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优质课获奖课件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种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
表。 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会计 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 质有不同的特性,如: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等,人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 不同的物质。
2.一杯盐水,用掉一半,剩下的半杯盐水 (B )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 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 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 成正比
1
木块1
5
10
0.5
2
木块2
10
20
0.5
3
铁块1
79
10
7.9
4
铁块2
158
20
7.9
(2)比较1、3(或2、4)得: 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之比__不__同_____。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能跟 物质种类有关,
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 “密度”的概念。它和物质的颜色、气味一样也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但是较隐蔽的特性。
物理意义: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
2.体积为2m3的罐子,盛满了煤油,求 所盛煤油的质量?(ρ=800kg/m3)
解:由ρ = m/v得:m=ρ v=800kg/m3×2m3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密度-一等奖
微课课题:密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3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换算、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4教学用具:教师演示用:体积不同的木块3个,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木块,演示天平学生观察实验用:天平砝码,小木块6个,铁块1个,铝块6个,量筒,水,烧杯2个三、教学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与反思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后提出问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在学生掌握了质量、体积的概念以及基本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密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密度”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密度的内涵。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4.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挑战中提升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6.2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的测量方法等。
2. 强调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密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等。
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与密度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生动有趣的实例、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这一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密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密度知识,通过练习结果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3.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新知
1. 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m/V。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生活实例: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如石头、木头、水等为例,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固体,石头却能沉入水底,而木头却能浮在水面上?”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好奇心。
1.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能运用密度知识区分不同物质。
3.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密度计、天平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4.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密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碰撞、成长。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共享意识。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补优势,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遵循实验操作规范。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价值。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教案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
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收获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