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02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内关、膻中等 ,以调和气血、舒经通络,缓解胸痹 症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药物治疗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胸部相关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胸 闷、胸痛等症状。
手术。
康复治疗
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 理辅导和康复训练等,
以促进患者康复。
04
胸痹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增 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保健方法
中医内科学——胸 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胸痹概述 •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方法 • 胸痹的现代医学认识 • 胸痹的预防与保健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 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拔罐疗法
利用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在相关穴位上,以通经活络、行 气活血,改善胸痹症状。
日常调理
01
02
03
饮食调理
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 ,如鱼类、蔬菜、水果等 。
运动调理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 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定义】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
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胖 ,痰 多气 短 ,遇 阴 雨 天 而 易 发 作 或 加 重 , 伴 有 倦 怠 乏 力 ,纳 呆 便 溏 ,口黏 ,恶 心 ,咯 吐 痰 涎 ,苔 白腻 或 白 滑 ,脉 滑 。
瘀 血 痹 阻 :心 胸 疼 痛 剧 烈 ,如 刺 如 绞 , 痛有 定 处 ,甚 则 心 痛 彻 背 ,背 痛 彻 心 ,或 痛 引肩 背 ,伴 有 胸 闷 ,日久 不 愈 ,可 凶暴 怒 而 加重 ,舌质紫 暗 ,或 暗 红 ,有瘀 斑 ,舌下 瘀 筋 ,苔 薄 ,脉 涩 或 结 、代 、促 。
的 部 位 。 动 态 心 电图 :观 察 心 肌 缺 血 发 作 时 段 和 T波 改 变 ,有 助 于 诊 断 、观 察 药 物 治 疗 作 用 及 有 无 心 律 失 常 ;运 动 平 板 : 此 为 心 电 图 负 荷试 验 ,有 助 于 心肌 缺 血 的 诊 断 和评 价治 疗 效 果 ,对 劳 力 性 心 绞痛 有 价 值 。② 心脏 超声 心 动 图 :依 据 节 段 性 心 肌 动 力 学 异 常 改 变 ,也 可 间接 判 断心 肌 缺 血 部 位 及 程 度 ,同 时 可 作 为 心 肌 炎 、心 肌 病 、心 脏瓣 膜 病 等 的 鉴 别 诊 断 。可 检 出 室 壁 运 动异 常 ,心 肌 梗 死 并 室 壁 瘤 、附 附 壁 血 栓 、乳 头 肌 功 能 不 全 所 致 二 尖 瓣 反 流 、 室 间 隔 穿 孔 和 心 包 填 塞 等 。③ 实 验 室 检 查 :如 心肌 酶 、血 脂 血 糖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 、BNP、凝 血 四项 、m 流 变 等 检 查 以 协 助 诊断及判断危险 因素。④其 他检查 :放射 性 核 素 检 查 、冠 造 动 脉 造 影 和 左 室 造 影 、 血管 镜 检 查 有 助 于 诊 断 和鉴 别 诊 断 。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细目一:概述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1.胸痹的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胸痹的记载最先见于《内经》。
《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那么病心痛”。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对胸痹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十分丰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亲信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熟悉《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以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在医治上,依照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表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依照本证的临床特点,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胸痹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进展趋势及虚实二者的内涵及其转化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大体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
病理演变: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
重者那么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
严峻者部份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可见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辨别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胸痹的认识
胸痹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它与气虚、血瘀、痰湿等因素有关,容易发生在心脏、肺、脾、胃等脏腑器官。
按中医学的理论,胸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阻塞、气滞血瘀,再加上外感寒邪、饮食过度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
在治疗方面,中医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用针灸、药疗、气功等传统中医疗法,辅以生活方式调节,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一些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刺络、散结、理气、活血等。
此外,预防胸痹还需要从生活习惯和饮食素养等方面入手。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充足的睡眠对改善胸痹的症状十分有帮助。
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一些具有理气、扩张血管功能的食物,如黄芪、甘草、生姜、红枣、桂圆等,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总之,胸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中医强调的是以辨证施治的
方法综合施治,包括药物调理和生活调节,有效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希望大家可以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多注意提高自身免疫机制,做到及时防治,保持身体健康。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胸痹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疾病。
胸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胸部刺痛、心前区疼痛等。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分析,可以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对于胸痹的病因分析主要是从气、血两个方面出发。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痰湿、痰火、气滞、血瘀等不同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运行。
因此,中医内科治疗胸痹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病本”。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这些疗法都是相对应的,具体选择依据患者病情和体质。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常规用来治疗胸痹病人的一种方法,中药中有许多单味或复方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胸痹,比如桂枝、羌活、白芷等。
中药治疗胸痹的药物方剂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前方才有效。
针灸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无创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人体的一些穴位,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的目的。
按摩和气功也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因为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气功可以使人体内部的血液得到足够的充分运输。
这些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安全,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
中医内科针对不同的胸痹病因,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痰湿引起的胸痹,主要是要平喘化痰,可以用桔梗、藿香、厚朴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痰火太旺引起的胸痹,则需要用枳实、黄芩、竹叶等中药进行调理。
如果胸痹是因气滞引起的,治疗方法则是需要行气活血,可以用木香、川芎、丹参等中药来治疗;如果是血瘀引起的胸痹,治疗方法就要采用活血化淤的中药,例如桃红、红花、山楂等。
总之,胸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内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通过对患者的详细检查和病因分析,确定胸痹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虽然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和患者的合作,但其治疗效果是显著且长效的,也比较安全,变更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胸痹-医学百科
胸痹-医学百科胸痹,病名。
出《灵枢.本藏》。
①胸膺部闷窒疼痛之证。
由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上乘,胸阳痹塞所致。
《肘后备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有按证情轻重将胸痹分为胸满、胸痛者。
《金匮要略.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本病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
②指胃痹。
《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
”目录[隐藏]•1 概述•2 症状•3 治疗•4 方药概述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病症。
它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胸痹的病因较为复杂。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寒邪内侵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寒气侵袭人体,凝滞经脉,导致心脉痹阻,气血不畅,就容易引发胸痹。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若不注意保暖,寒气容易侵入体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饮食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
痰湿内阻,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心脉痹阻,从而出现胸痹。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多样,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却增加了胸痹的发病风险。
情志失节对胸痹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会导致气机紊乱。
例如,长期的忧郁、愤怒,容易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于心脉,引发胸痹。
劳倦内伤也是引发胸痹的原因之一。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纵欲过度等,都会损耗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心脉失养,就容易导致胸痹的发生。
年迈体虚的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肾气渐亏。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不能鼓舞心阳,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脉瘀阻,也容易发生胸痹。
胸痹的病机,主要在于心脉痹阻。
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都会导致心脉瘀阻;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滞血瘀;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肾主藏精,肾阳不足则心阳失于温煦。
在临床上,胸痹有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等。
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胸部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有心悸怔忡。
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的患者,胸部闷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不舒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优势病种胸痹汇总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及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及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医学课件》胸痹x
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胸痹的症状。
非药物治疗在改善胸痹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对于一些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胸痹病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如肺切除、食管手术等,具体手术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
胸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发作时的症状,可初步判断是否为胸痹。
症状诊断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以辅助诊断胸痹。
体征检查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分析可能导致胸痹的原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外感邪气等。
病因诊断
03
CHAPTER
胸痹的治疗
中药治疗: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胸痹,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胸痹,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西药治疗:针对胸痹的症状,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止痛பைடு நூலகம்、抗炎药等,暂时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戒烟限酒
戒烟是预防胸痹的重要措施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的损害。
遵医嘱按时服药
对已确诊的胸痹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使用剂量和频率,以确保病情稳定。
1
2
3
积极面对疾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中医优势病种胸痹
中医优势病种胸痹道真县中医院内二科目录1.2012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2.2012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方案3. 2012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4. 2011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5. 2011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方案6. 2011年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7.中医优势病种讨论名单2012年度胸痹(心绞痛)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摘要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该病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该病的治疗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该病的治疗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胸痹病因复杂,单用中药难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需找准中药治疗的切入点,目前可用的中成药注射液种类有限;其次疾病疗程太长,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难以长期良好维持,使病情屡屡反复,病程更加迁延;再有临床诊疗方案欠规范,尤其是缺乏科学严谨对临床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验证和总结。
正文一,概述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心脉不通"是关系到胸痹一病的本质所在,因此不论何种证法通法应当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法则。
《金匮要略》治疗胸痹的原则是"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温药和之亦是温能温化之意。
在治疗用药上要权衡好正邪两个方面,做到祛邪通脉不伤正,扶正补虚不碍邪。
二,中医临床治疗现状分析中医治疗该病目前缺乏临床疗效分析依据: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罕见纯中医治疗该病。
胸痹心痛发作时,纯中医治疗该病,有时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甚至出现真心痛等急症。
大大增加了胸痹的死亡率,因此而制约了纯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大胆尝试;二是缺乏对该病疗效科学,规范的临床验证。
胸痹
二、沿革
(四)明清时期对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玉机微义· 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 以补前人之未备。尤为突出的是,对心痛与胃脘痛有了 明确的鉴别。
《证治准绳· 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 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 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
病名 要点
胸痹
较轻微 短暂,数秒至15分钟
真心痛
剧烈伴压缩感 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片后迅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片后难以
速缓解 缓解
兼证 心电图
心悸、气短,自汗
汗出、肢冷、面白、唇紫、 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 危重证候。 心肌梗死图形
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 波改变
3、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4、例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调气机, 和 血舒脉。适用于肝气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 展,血脉失和之胸痹。 5、常用药:
四逆散——疏肝理气; 香附、陈皮——理气解郁; 川芎——活血通脉。
心血瘀阻证
如心血瘀阻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 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
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 止痛之药;
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桂枝 或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益 气温阳之品; 若气虚血瘀者,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当益气活血,用 人参养营汤合桃仁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
邪之处也。”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胸痹的功能主治
胸痹的功能主治1. 胸痹的定义胸痹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术语,指胸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也称为心痛或心绞痛。
它通常是由于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或缺血的原因所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2. 胸痹的功能主治胸痹的治疗主要以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为目的,具有以下功能主治:•缓解胸痹症状:中医药治疗胸痹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缓解胸痹症状,如胸闷、胸痛等不适感。
•改善心血管功能:中药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胸痹的发作。
•调节气血平衡:胸痹与气血不畅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抗炎消肿:一些胸痹可能与炎症有关,中医药可以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消肿并缓解胸痹症状。
•调节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对于胸痹的发作有一定的影响,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心理状态,缓解情绪压力,降低胸痹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3. 常用中药治疗胸痹的方剂以下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胸痹的方剂,供参考:•六安汤:主要成分有半夏、甘草等,功效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胸痹症状明显的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等,功效为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
•小青龙汤:主要成分有生姜、黄连等,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胸痹热象型。
•芎归汤:主要成分有当归、川芎等,功效为活血调经、舒筋止痛,常用于治疗胸痹与经前期胸痛相关的患者。
以上方剂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中医师会进行个体化的方案选择。
4. 饮食调理的建议除了中药治疗,调整饮食也是缓解胸痹症状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以免引起胸痹的加重。
•合理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防止胸痹的发作。
•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脂肪,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适量饮用红茶、绿茶等,这些茶叶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消除自由基,减轻血管炎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稳定性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
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体检尚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3.辅助检查(1)基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检查、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I)、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
(2)心电图检查所有胸痛患者均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
在胸痛发作时争取心电图检查,缓解后立即复查。
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冠心病心绞痛,但如果有ST-T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特别是在疼痛发作时检出,则支持心绞痛的诊断。
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者需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
(3)、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对稳定性心绞痛并无诊断性意义,一般情况都是正常的,但有助于了解心肺疾病的情况,如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等。
(4)、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对疑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室造影的建议。
(2)心电图运动试验不能下结论,而冠状动脉疾病可能性较大者。
(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及血管病变情况并决定治疗策略及预后。
(二)疾病分期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3)阳虚血瘀证:心胸刺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神倦肢冷、心神不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2.心痛缓解期(1)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病类诊断(四)证候诊断(1)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二、治疗方法(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治疗(1)寒凝血瘀证治法:芳香温通。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1号方人参10g(另煎) 黄芪30g 生地10g 仙灵脾15g降香10g 丹参15g 桂枝10g 川芎10g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枳壳10g 薤白10g茯苓15g 枸杞子10g中成药:苏合香丸。
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此类药物多属芳香温通类药物,辛香走窜,可耗伤气阴,且冠心病患者多素体亏虚,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6号方加减人参10g(另煎) 生地10g 丹参15g 降香10g川芎10g 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枳壳15g柴胡15g 川牛膝30g 白芍20g 桃仁10g红花10g 桔梗15g中成药:速效救心丸。
主要成分川芎、冰片等,发作时予10~15粒舌下含服。
还可选用宽胸气雾剂等。
(3)阳虚血瘀证治法:温阳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2号方加减人参10g(另煎)黄芪30g 生地10g 仙灵脾15g丹参15g 降香10g 川芎10g 葛根15g三七粉2g(冲服)桃仁12g 红花12g 鸡血藤30g赤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6g中成药:益肾舒心胶囊(自制制剂)2.心痛缓解期治疗缓解期本病多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交相为患。
故当标本兼治,通中寓补,补中有通。
此期可按以下几种证型进行病证结合辨治。
(1)痰阻血瘀证治法:祛痰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3号方加减。
人参10g(另煎)黄芪30g 生地10g 仙灵脾15g丹参15g 降香10g 川芎10g 葛根15g三七粉2g(冲服)瓜蒌12g 薤白12g 枳壳10g半夏10g 厚朴10g 桔梗10g 菖蒲10g中成药:丹萎片、血府逐瘀胶囊、益心通脉胶囊等。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4号方加减人参10g(另煎)黄芪30g 生地10g 丹参15g降香10g 川芎10g 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当归10g 远志10g 五味子10g 白芍10g天冬10g 山萸肉10g 麦冬10g 甘草6g中成药:心悦胶囊、心通口服液、生脉饮、生脉胶囊等。
(3)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5号方加减人参10g(另煎)黄芪30g 生地10g 丹参15g川芎10g 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降香10g当归10g 赤芍10g 枳壳10g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舒心口服液、步长脑心通、养心氏片、益心通胶囊等。
(4)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6号方加减人参10g(另煎) 生地10g 丹参15g 降香10g川芎10g 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枳壳15g柴胡15g 川牛膝30g 白芍20g 桃仁10g红花10g 桔梗15g中成药:冠心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疏肝解郁胶囊、心可舒、血塞通滴丸等。
(5)热毒血瘀证治法:解毒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益肾活血7号方加减。
黄芪30g 生地15g 丹参15g 降香10g川芎10g 葛根15g 三七粉2g(冲服)黄连10g虎杖15g 栀子10g中成药:心脉通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1.心绞痛发作期: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
2.心绞痛缓解期:可以辨证选择生脉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1 针刺:主穴:心俞、膈俞、巨阙、膻中、郄门、阴郄、内关本方采用以“俞募配穴”为主的配穴原则,取心的俞穴心俞与其募穴巨阙相配以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取气会膻中与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开瘀;取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以活血止痛;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于奇经八脉之阴维脉,可宽胸理气,活血通痹。
2 拔罐取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留罐5-10分钟。
3 耳针取心、神门、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胸、耳背心,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按压约5分钟,每日按压5-10次,以耳廓潮红为度。
4 艾灸(1)心痛发作期:寒凝血脉证灸神阙、关元。
(2)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灸百会、气海;痰阻血瘀证灸足三里、丰隆;心阳不振证灸命门、肾俞。
5 穴位注射取双侧①肾俞、足三里;②脾俞、丰隆,每次选用1组穴位,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2ml,每日一次,两组交替使用。
6 刮痧胸部沿任脉以膻中为中心刮痧,背部取厥阴俞、心俞、膈俞刮痧。
使皮肤发红,出现青紫的瘀斑或瘀点(出痧)。
7中药足浴红花30g、鸡血藤30g、伸筋草15g、透骨草30g、艾叶15g、川乌10g.浓煎500ml。
加入全自动足浴器泡足,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七天为一疗程。
(四)中医诊疗设备*1.诊断设备:(1)四诊:舌诊设备、闻诊设备、切诊设备(2)针疗:毫针、梅花针、耳针、红外线电针仪(3)灸疗:针灸器具、灸疗设备(4)刮痧:刮痧板(5)中药外治:泡洗设备、熏洗设备(五)现代技术*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有创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冠心病患者,方法主要有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行术、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支架安置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