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H.加斯《在中部地区深处》元小说特征
浅议黑色幽默小说
人 文 社 科
浅 色 幽 默 小 说 议黑
赣 南师 范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杨
[ 摘
圣
要 ]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 国 出现 了一 个 特 殊 群 体 的 小说 家— — 黑 色幽 默 小说 家 , 们 写 出 了许 多传 世 经典 之 作 。 当然 , 些 二 美 他 这 作品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此外 , 黑色幽默 小说研 究过 程中, 在 了解其与其它文学现 象、 文学流派 的联 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 [ 键 词 ] 色幽 默 小 说 时 代 背 景 联 系 区别 关 黑
一
、
引言
德 ・ 分 别 于 16 金 9 3年 和 16 9 8年 遇 刺 身 亡 , 国 人 民对 自己 的 生 存 和 命 美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是 美 国历 史 上 特 殊 的 十 年 :二 战 的 结 束 带 来 了
物质生活 的极度丰富 , 然而它 同时也 造成了人们精神生 活的空虚 , 使人 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 时一个特殊群体的小说家 “ 始用一种极端 此 开 怀疑 主义 的态度重新审视社会 与现实 ,但面对世界 的荒诞 与疯狂又觉 得无 可奈何 , 因此 只有通过 一种病态 、 自嘲 、 可笑 的幽默手 法来 排除他 们心 中的不满 、 愤怒和绝望”1 本文列举了十位具有代表性作家及其代 _ _ 。 表作 。 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只在美 国产生 的特殊 的文学现象 , 这并不是 偶然 , 与美 国当时 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 的联 系。 它 笔者作为一位文学初 学者 , 在研读黑 色幽默小说相关 书籍 和资料时存在着 许多的疑问 , 经过 段 时间的较为 系统 的学 习后 , 分疑问迎刃而解 , 部 这得益于充分 了解 了黑色幽默小说与其它一些文学 现象 、 文学流派 的联 系与区别 , 如传统 文学 幽默 、 存在 主义 、 荒诞派戏剧等 。
哈代小说中的农村背景
!"#
农业考古
%&&, 作为外来资本主义利己势力的代 表在作品中的出现, 表明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学已进 入了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 宗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 在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取代。 《 卡斯特桥市长 》是哈代搬迁到多塞特的首府多 切斯特居住后的作品, 多切斯特就是哈代小说 《 卡斯 特桥市长 》 中的卡斯特桥。哈代以它为背景, 叙述了 打草人亨察尔从落泊、 发迹到毁灭的悲剧故事。卡斯 特桥是继韦瑟伯利农场和爱敦荒原之后哈代描写的 又一个典型环境。在小说中, 卡斯特桥不是一座现代 意义上的城市, 而只是一片集中在一起的村庄。哈代 在小说中曾这样描写过:“ 农家的孩子可以坐在大麦 草垛下,把一块石子扔进市府职员办公室的窗子里 去; 割麦子的人一边干活儿, 一边可以向站在街道拐 角上的人点头打招呼, 穿红袍的法官审问偷羊贼的时 候, 可以在羊的叫声中宣读他的判决……。 哈代是在田园生活的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小说家 和诗人,他的创作和生活同多塞特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在多塞特这块恬静优美、古朴寂寥的乡村土地 上,哈代培养了自己酷爱自然、心怀远古的思想气 度。他把环境优美、 古朴清幽的故乡看成自己的理想 世界, 极尽笔墨描绘家乡美景, 讴歌风俗淳美、 人情厚 朴的农村社会, 同时又对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对他理想 中的田园生活的破坏感到悲痛。哈代是多塞特人民 的忠实儿子, 多塞特赋予他作家的天才, 并为他提供 创作的土壤。多塞特因哈代而著名, 哈代也因多塞特 而不朽。 如果把哈代称作是现实主义作家的话, 那么这个 现实主义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哈代作品中的地方色 彩。 在哈代的小说中, 隐含着 !" 世纪末英国社会经济 结构由于工业资本入侵乡村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 于乡村宗法制下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特有的田园自 然风光,哈代有着深厚的怀旧和依恋之情。在感情 上, 他厌恶资产阶级的 “ 文明 ” , 厌恶铁路伸向农村, 也 厌恶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他赞美克林的返归自然; 同 情苔丝在现代资本逐渐侵入、 农村宗法制经济随之解 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惨遭遇; 抨击了使裘德走向毁 灭的资产阶级虚伪的 “ 文明 ”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 我 们可以隐约听到哈代一直在轻声低吟着田园交响乐 那远离尘嚣、 优美动人的乐章。
小说的入侵式策略
小说的入侵式策略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1年第20期所谓小说的“入侵式”,即作者在小说中突兀地加入一段自我表白,将自己的叙事手法、表现风格,以及虚构的痕迹等揭示给读者,而无视故事的连贯性和氛围的虚幻性。
如马原在《虚构》开篇写道: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耸人听闻。
这里,作者将自我表白的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使原来诉求“再现真实”或让人“信以为真”的小说叙事,暴露出了它的虚构的实质。
读者于此不得不从一开始便像一个批评家而不是欣赏者,去理性冷静地面对文本。
这种“去真存伪”的叙事策略,或许旨在告诉人们,小说原本无需借“真实”的名义去求取自身的特殊价值。
除了“强行闯入”故事情节以揭示作品的虚构性以外,小说的作者还常常在作品中硬性地加入有关小说创作情景或技巧运用的交代。
如美国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深处》:在中部……难得会有天空放晴,让人喜悦一天。
我一直都在数着,到我写这页的时候,太阳足足有十一天没露面了。
隐于故事背后的作者,忍不住从故事中探出头来,似在说明故事的忧郁感伤情调。
又如莫言在《我们的七叔》中的一段插叙: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讲小车和裤子的问题。
另外这一段好像很长了,为了让你们阅读方便,我们就分个段吧。
作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从阅读心理而不是客观真实来考虑故事的展开,表明了小说创作中主观意识的主导作用。
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入侵式叙事策略,小说不仅阻止了读者的情感投入,而且完全搅乱和颠覆了作者、叙述者乃至小说人物的明确身份定位。
不过,也正是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叙事风格,反而让小说具有了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读者在虚与实、出与入、各种角色和叙事本身的穿梭游弋中,获得了集参与、观照、体验、思考于一体的独特阅读快感。
不仅如此,小说的作者还往往会设置一个叙事圈套,将暴露和虚构手法穿插应用,既揭示小说的创作要素,又运用种种手法强化小说的“真实性”。
廉想涉《三代》人物形象的“中间物”特征
廉想涉《三代》人物形象的“中间物”特征廉想涉(1897〜1963)韩国现代[1]著名作家。
1920年发表处女作《标本室的青蛙》,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0 年在《韩国日报》连载《三代》。
1954年成为大韩民国艺术院一员。
廉想涉被评为韩国小说史上的一大高峰,后获得韩国多项文艺大奖。
主要代表作有《万岁前》、《三代》、《骤雨》等。
《三代》在韩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韩国学者金钟钧评价:《三代》不仅是廉想涉的代表作,也是在日本殖民时代韩国现代文学形成中的杰作。
它通过对当时首尔中下层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者为了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政治斗争的描写,从辩证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1930 年代的历史[2] 。
《三代》主要讲了留学日本的赵德基放假回家,在朋友金炳华的带领下偶然间碰到了被父亲抛弃的小妾洪敬爱,逐渐看清了父亲在宗教的面具下堕落的一面。
祖父突然过世,庶祖母、父亲为了争夺家产而与他反目。
与炳华交往让他开始帮助社会主义者。
也因此,赵德基和金炳华等众人全被日本宪兵抓走。
为了救出这些朋友,他的家产被日本人以各种名目霸占。
赵德基逐渐抛弃了保守的想法,期待未来新生活。
一、“中间物”思想来源及涵义鲁迅在《写在后面》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中间物”概念,他指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
动植之间,无脊推和脊稚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的,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3] 王得后先生认为:“中间物” 思想有两个核心观念,一是“进化”,即“发展”,即“进步”。
二是“时间”,即“历史”。
[4]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正是“中间物”思想的典型代表。
他们既认识到自己是从传统中来,与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又认识到作为接受西方新思想的现代人,与传统是对立的。
为了民族的新生,他们必须改造传统。
处于新旧时代交集点的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二、赵德基形象分析(一)对传统生活的否定与反叛具有传统思想的祖父和有新思想的父亲反目,祖父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长孙德基成为忠实的守卫“保险柜”和“祠堂”的接班人。
中西诗歌比较赏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内蒙古科技大学
中西诗歌比较赏析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内蒙古科技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比较文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视为整体,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探寻人类文学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学审美与人文差异。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英国著名战争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了一首题为《信》的战争诗歌。
为了突出(),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明显。
参考答案:战争的紧张气氛2.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言:中西诗歌在人伦方面“西诗以()胜,中诗以委婉胜。
”参考答案:直率3.美国诗人兰德尔•贾雷尔的《球形炮塔炮手之死》通过超现实的梦境隐喻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人生、人性的摧残,呈现出强烈的反崇高性、反英雄性、悲剧性和批判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4.《小雅•采薇》是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有感而发。
诗的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道出了征夫在返乡途中的()双重心情。
参考答案:报国;思乡5.《秋闺思二首》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使用了()等思乡意象,并用“寒螀”和“秋天”加重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月亮;鸿雁6.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歌颂建功立业的诗,有描写思乡恋亲的诗,还有揭露战争残酷本质的反战诗。
()参考答案:对7.文艺复兴时期,荣誉观可以看作是对个人声誉、名望的追求,也可以是对自身内在道德崇高的追求。
()参考答案:对8.中国农耕文化决定了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换言之,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依存于家庭和宗族集团。
()对9.西方战争诗歌中的思乡恋亲主题凸显出以家庭为本位的群体原则()参考答案:错10.中国战争诗歌中通常塑造群体人物意象,而非集中笔墨刻画孤立的个别主人公。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谢灵运(385—433年)从小受到道教思想熏染,其代表作()抒发了游览湖光山色的感悟。
参考答案:《石壁精舍还湖中作》2.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表达了对朴素简陋但悠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动者的同情和肯定。
美国成长小说图式结构的原型探究_刘丹
美国成长小说图式结构的原型探究刘丹内容提要:美国成长小说是美国小说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受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有的结构特色。
本文重点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图式结构特色,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成长小说,归纳出“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独特的图式结构,并运用原型理论阐释这一图式结构产生的文化动因,分析出神话、成长仪式和人类成长基本模式三种原型特征对美国成长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图式结构原型作者简介:刘丹,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跨文化交际学。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促动性体裁对比修辞研究”【项目编号:12512270】和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比修辞学关照下的中英语篇图式结构对比分析研究》【编号:QW200929】支持成果。
Title:The Prototype of 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s SchemataAbstract: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 is a very important genre in American literature,manifesting its unique-ness under the American social,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schemata of 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s,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tructure schemata of“seduction—picaresque experience—confusion—e-piphany”.Applying the prototype theory,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ultural motivation of the schemata and sum-marizes three prototypes of 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mythology,adulthood ceremony and the basic pattern of human development.Key words: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 structure schemata prototypeAuthor:Liu Dan,is a lecture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and a Ph.D.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Her major aca-demic interests ar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mail:ldteacher@163.com体裁这一概念起源于文学研究,但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中受到重视,语言学家们对学术语篇、商务语篇、法律语篇等进行了体裁结构的深入研究,尤其对这些语篇的图式结构(Structure Sche-mata)予以了关注。
回归文本_美国华裔小说基本元素分析
回归文本
美国华裔小说基本元素分析*
罗明礼
随着华裔文学, 特别是华裔美国文学在国 际上影响的加强, 近年来国内的华裔文学研究 越来越受重视。自我国高校第一个华裔美国文 学研究中心于 2003年 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 语学院正式成立以来,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国 内如火如荼。对于什么是华裔美国文学? 笔者 根据吴冰教授在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 考 中的观点, 认为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应译作华裔美国文学, 指 华裔美国人用英语 创作、发表的作品, 也包括用华文写的在美经 历或用英语写的有关中国内容的作品 。以往 相关研究大多关注这些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本 文基于 华裔美国人用英语创作、发表的作 品 的范畴, 立意回归文本, 从背景、主题内 容、语言、叙事策略、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分析 华裔美国文学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基 本元素。
之中。 但更富创造性的是, 他们犀利的目光不 仅揭示出两种文化的对立, 而且还深入到美国
* 本文为乐山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课题 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图谱研究 (项目号: S0903) 阶段性成果。
97
国外理论动态 2011年第 2期
主流文化和华裔边缘文化的不平等之中。
二、主题内容
早期华裔文学作品大多属自传或自传体文 学, 主要表现华人 /华裔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迷 茫, 即所谓的 betw een the worlds 。如果说
98
理论视野
语的移民群体中如何让语言发挥作为文化的 指称和承载体的作用。因此, 他们如何对待 和使用语言标志着他们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 抵抗。
在汤亭亭的 女勇士 中, 读者看到作者 竭力突破传统小说的语域特征与惯式表述, 突 出独特的语言形态、不同的遣词造句甚至另类 的语言思维。她使用 中式英语 编述母亲的 絮絮叨叨、家族的陈年旧事、历史的告诫。这 种语言实践构筑了华裔美国文学中风格卓异的 语言景观。大量地道的唐人街英语, 大量直译 的广东方言、汉语谚语、口头禅等多种语言策 略, 使生动简白的语言成为表达主题的符号。 正如汤亭亭所言, 这就是我说话的方式。这 就是我听到的我周围的人说话的方式。我很幸 运生活在讲英语和汉语的人们中间, 他们说带 着中文腔的英语和有英语味的中文 。这正是 巴赫金 ( M ikha il Bakhtin) 曾大力提倡的体现 文化多元态势的 语言杂多 话语模式。这些 华裔美国作家不愿纠缠于文化归属的 非此即 彼 的选择, 也努力摆脱 既非也非 的文化 边缘人地位。他们希望以霍米 巴巴 ( H om i Bhabha) 提倡的杂交策略, 在多元文化的语境 下重新塑造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在中部地区深处》中后现代人物主体性的消解
万方数据
第31卷(总第264期)
孟原,刘晓晖:《在中部地区深处》中后现代人物主体性的消解
比利一直在捡煤。他就像他捡的煤,是被人抛弃的 对象,他试图用煤带来的温暖来慰藉自己的孤寂的 内心。他的房子破旧不堪,油漆剥落,木板弯曲,颜 色也变成了灰白色,衰老的比利和他的房子一样老 去。比利在文中代表了叙述者的内心,并象征着B 小镇上的所有人,一样的孤独,一样的内心空虚。主 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人的生命 自觉是对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及其 最高意义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J30而此时的 “我”和文中的比利,都一样的消极,不再对生活有 积极的不懈的追求,不再具有主体性,而是像文中的 叙述者将自己的身体比喻成房子,是一个避难所,来 与世界隔离,逃避现实世界。环境也是叙述者内心 的一种真实写照。小镇上里的商店空空如也,设备 布满灰尘,破旧的木房子周围是灰白的街道,人行横 道破败不堪,天气灰暗,生活到处都充满了孤独和绝 望,不再具有主体的能动的特性。《冰柱》这部作
是通过这位语言大师对语言的控制和相互作用得以 体现。在《文字中的世界》中,加斯提醒作者:“卡什 莫尔并不是一个人物,他不具有感知,任何适合用来 形容人的词语都不能正确形容他。”悼。传统小说的 人物都有实在的身体和真实的个性,而加斯笔下的 人物就是文字符号,也正是这种符号化的人物使得 他笔下的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消解十分明显。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被看作是“后现代哲学”的先 驱者。福柯也宣布“人死了”。另外,二战以后,美 国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生活均发生了彻底的 变化,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人们内心的 孤独、对死亡的恐惧、对生活的焦虑充斥在社会生活 之中。作家们感觉到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已经不能 够反映二战后人们的现实生活,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在美国兴起,即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这种大的社会 背景下,巴斯、巴塞尔姆、德里罗、品钦等许多后现代 主义作家开始尝试消解主体性。相比之下,作为美 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加斯更注重文学中 语言的重要性。对他而言,“文本是一个独立的结 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并不是外在世界的反 映”…。这种“文本的独立性”以及“内在一致性”都
中外名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外名著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中外名著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外名著及相关资料 1.《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基本内容:小说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在小人国里,万物仅有正常尺度的1/12,格列佛在那有如一座大山。
到了大人国,格列佛便成了一个小小的“宠物”。
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的国家。
如描写小人国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实际是挖苦英国两党之争;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向国王介绍英国却遭连串质问;在马国,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阅读感受:①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②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③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3、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
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名词解释:《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双簧信事件”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
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
中国的元小说理论研究
21 年 1 月 01 O
N v mb r2 1 o e e 0 1
中 国 的元 小 说理 论 研 究
韦 华
( 吉林大学 , 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m dri Hio ,hoy Fco ,97 等一批 影 响 较大 的 oens m: s r T er,itn 18 ) ty i 研究专著陆续 出版 。从此 , 国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新 的 我
课题。
在 于反传统 , 以展示 作家的技能 ( 尽管这 也是它 的主 要特征 之一 )而在于作家在作品 中寄寓意于读者 , 品的创作 中 , 在作
技 巧的使 用与研 究, 对元小说 的理论研 究仍有待深化 。
中图分类号 : 5 I4 1
“ 小 说 ”( t c o , 由美 国 作 家 威 廉 ・加 斯 元 Me f tn) 是 a i i
( l m a ,94 ) 其 论著 《 说 与生 活 中 的形 象 》 Wi a s s 12 一 在 l G s i 小
探讨小说理论 , 通过严肃 的 自我探索 , 借助于语 言创造 更符 合“ 现实” 的种种小说 ( 或说 自我意识) 世界。 【 然后分析 了 ”l 元 小说 的哲学 、 言观 。将 海森 伯格 ( e ebr) 测不 语 H i neg 的“ s 准原理 ” 作为元 小说 的哲学基础 , 将维特 根斯坦 的语 言哲学
关键 词 : 小说 ; 元 理论研 究 ; 事艺术 叙
摘 要 : 国学术界对元小说 理论的研 究肇始于上世 纪 8 代 , 我 O年 该研 究 已取 得可喜 成果 。但 是较之 对元 小说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2 3 (0 10 - 0 2 0 10 - 6 8 2 1 )5 0 1 - 5 国文学评论》 94年 3期 ) 19 以及朱 明的《 元 小说 ” “ 的叙事 手 段及其操作策略》 《 ( 文史哲 》 9 8年 3期 ) 19 等。这些文章 大 体代表 了中国对元小说理论的接受程度 。 胡全生的《 乱花渐欲迷人 眼” “ ——谈超小 说》 一文 首先 针对理论界存在 的把元 小说 混同 于反小说 (n nv1 的实 at oe) i 际状况 , 引威廉 ・ 援 加斯 、 麦克弗里、 帕特里夏 ・ 沃琳 达 ・ 哈 琴等 1 名 国外理论家 的观点 , 1 进行 了关于元小说的释义 , 综 合上述诸家的观 点 , 出了一 个结论 : 综合 上述 的几种 观 得 “ 点, 我们可以认 为 , 超小说 是有别 于反小说 的。它的宗 旨不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论文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论文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论文[摘要] 本文为美国著名的元小说家威廉加斯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作者将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现实,但作者却从语言上突出了小说的魅力,将元小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元小说虚构魅力创作手法一、元小说的写作特点1。
元小说的结构特点元小说具有“并置”、“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作者在创作时打破传统小说对情节、人物等真实情景的描写,设置了虚构的环境和内容,让读者置身于幻影之中,并产生对小说内在的探究心理,《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加斯选取了多个独立的片段,来描写B镇,主人公并不隆重登场,却在文字里宣泄自己的情感,仿佛三维电影一般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幻境,随着叙述者的内心漫游在支离破碎的美丽场景之中。
荷兰评论家奥赛德汉指出,“加斯的故事中,什么也无法‘聚合起来’:的确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
故事的唯一兴趣想必是在语言本身了。
”2。
元小说的语言特点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符号学”为后现代小说的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符号是任意性的,它能够指代真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而元小说的创作便将各种真实的小说要素模糊化,它们若隐若现,成了不可捉摸的“影子”和“代码”,正如加斯的这篇小说中,B镇,叙述者“我”,老师简尼特杰克斯小姐,随后又被称作海伦ⅹⅹⅹ,司各特或詹姆士,这些地点、人物,都不同程度的被符号代替,造成了模糊的感觉。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
”元小说里所运用的这种语言,也可被称作“元语言”,即对所指起能指作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随意的跳跃,不受传统语言的限制,从而达到作者想要创造的意境效果。
3。
元小说的意识特点元小说的兴旺有着其特有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人们的意识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或反抗或叛逆,学生参加政治抗议活动,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
被压缩了的时间——评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作者: 王艳霞
作者机构: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28
出版物刊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页码: 56-57页
主题词: 威廉·加斯 元小说 后现代主义文化 时间压缩 精神分裂症
摘要:在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时间有着特殊的体验:一切只集中在现时上,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时间被压缩为永恒的现在。
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正是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小说支离破碎、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元小说特点使线性意义陷入到永恒的现在的压缩时间里去。
语言的游戏现实的虚构--从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中美当代元小说特点
语言的游戏现实的虚构--从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中美当代元小说特点
方凡;李淑敏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5(000)029
【摘要】作为美国当代元小说的杰出代表,威廉·加斯以其在元小说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在后现代派文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也和加斯一样,坚持小说自成一体.小说家需要写作技巧来表现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他们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玩弄文字游戏、对历史或现实的情节进行戏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即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以探讨中美元小说的相似之处.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方凡;李淑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被压缩了的时间——评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2.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
3.多重叙述架构与语言任意性——解读威
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4.绘画与小说中的拼贴:从帕布罗·毕加索到威廉·加斯和余华5.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的元小说——论加斯的元小说创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第七`八章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精]第七`八章 19世纪中`后期文学第七、八章 19世纪中、后期文学一(单项选择题。
1. 《红与黑》第三十章中描写的于连再次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过程,实际是他( )A(收敛自己虚荣心的过程B(战胜自己怯懦心理的过程C(战胜自己傲慢心理的过程D(战胜自己向上爬野心的过程2. 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是( )A 福楼拜B 莫泊桑C 司汤达D 巴尔扎克3.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中,在巴士底狱受到多年囚禁迫害的主人公是( )A(代尔那 B(得伐石太太C(梅尼特 D(得伐石先生4.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新人”形象是( )A.罗普霍夫B.巴扎洛夫C.英沙罗夫D.拉赫美托夫5. 狄更斯的成名作是( )A.《匹克威克外传》B.《老古玩店》C.《双城记》D.《远大前程》6. 马克•吐温讽刺美国“民主”选举欺骗性的小说是( )A.《镀金时代》B.《竞选州长》C.《王子与贫儿》D.《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7. 《穷人》中的“小人物”形象是( )A 杰弗什金B 巴施马奇金C 维林D 罗亭8. 作为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出现在下面哪部作品中( ) A《怎么办》 B 《父与子》C《罪与罚》 D《死魂灵》9. 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的小说是( ) A《萌芽》 B 《玛丽.巴顿》C《艰难时世》 D《国际歌》10. 在戏剧创作中具有“情节压缩法”特点的作家是( ) A 肖伯纳 B 易卜生C 博马舍D 比昂松11. 《死魂灵》中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一个地主是( ) A 诺兹德廖夫 B 玛尼洛夫C 柯罗博奇卡D 普柳什金12.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 ) A《安娜卡列琳娜》 B 《战争与和平》C《教育的果实》 D《复活》13(“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 )主义纲领口号: A 浪漫主义 B 象征主义C 唯美主义D 自然主义14(著名的唯美主义杰作《珐琅和雕玉》的作者是( ) A 波德莱尔 B 戈蒂耶C 王尔德D 马拉美15(标志巴尔扎克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第一部作品是( ) A《欧也妮葛朗台》 B 《朱安党人》C《高老头》 D《贝姨》16(左拉的小说( )表现了“生理主义的观点”: A《萌芽》 B《玛德兰费拉》C《穷人的姐妹》 D《金钱》17(巴尔扎克笔下的著名金融资本家的形象有( ) A 伏脱冷 B 高布赛克C 葛朗台D 纽沁根18(“玛蒂尔德小姐”是法国著名小说( )中的人物: A《羊脂球》 B《遗产》C《包法利夫人》 D《红与黑》19(( )是《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故事的继续: A《弃妇》 B《贝姨》C《幻灭》 D《夏倍上校》20(葛雷梗是英国著名小说( )中的人物: A《远大前程》 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 D《董贝父子》21(“大坏蛋博尼克”是( )中的人物: A《青年同盟》 B《群鬼》C《人民公敌》 D《社会支柱》22(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作品闻名于世,其中有一篇无情嘲笑统治者实际上是一些无知的蠢货,这篇作品是( )A《卖火柴的小女孩》 B《丑小鸭》C《野天鹅》 D《皇帝的新衣》23(《死魂灵》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作者在揭露的同时,又表现出( )A 鞭挞与嘲笑B 抨击与愤怒C 同情与哀婉D 委屈与自尊24(果戈里的著名小说《死魂灵》的中心人物应是( ) A 玛尼洛夫 B 波留希金C 诺兹特寥夫D 乞乞科夫25(别里科夫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 ) A《万卡》 B《变色龙》C《小公务员之死》 D《套中人》26(托尔斯泰所描写的妇女形象中,被描写得最理想化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 )A 玛丝洛娃B 安娜卡列尼娜C 娜塔沙D 玛尔华27(“她晒黑了,消瘦了,显得苍老,她的鬓角唇边见了细纹。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
李虹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09(000)032
【摘要】本文为美国著名的元小说家威廉·加斯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作者将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小说虽然是虚构的现实,但作者却从语言上突出了小说的魅力,将元小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李虹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言的游戏现实的虚构--从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中美当代元小说特点 [J], 方凡;李淑敏
2.威廉·加斯的元小说理论和实践 [J], 韦华;李丹
3.被压缩了的时间——评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J], 王艳霞
4.多重叙述架构与语言任意性——解读威廉·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 [J], 汪保忠
5.颠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的元小说——论加斯的元小说创作 [J], 牟晓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红字》的“中间地带”策略管窥罗曼司体裁的美国本土化
从《红字》的“中间地带”策略管窥罗曼司体裁的美国本土化摘要: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纳撒尼尔·霍桑重新定义了罗曼司这一传统文学体裁,开创性地提出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的罗曼司叙事策略,并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故事背景、反常的叙事结构、象征和隐喻手法、模糊化的叙事手法、意象的明暗对立等文学手法,充分实践了其提出的“中间地带”策略,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文学意境,彰显了作品迷人的审美意蕴。
霍桑的罗曼司创作理念,对后世诸多美国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罗曼司体裁的美国本土化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关键词:罗曼司;“中间地带”;现实;想象;本土化一、引言《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霍桑在《红字》序言中对罗曼司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现实与想象的“中间地带”(neutral territory)的罗曼司叙事策略,开创了心理罗曼司创作方法和美国小说新文体。
为了实践“中间地带”的叙事策略,霍桑在作品《红字》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故事背景、反常的叙事结构、象征和隐喻手法、模糊化叙事手法、意象的明暗对立等文学手法,塑造了一个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文学世界,丰富了罗曼司作品的创作技巧,提升了罗曼司作品的审美意境。
霍桑在罗曼司体裁的创新和成就确立了其本人及其作品的经典地位,有助于独立的美国小说传统的形成,对后世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以《红字》为例,对作品的“中间地带”策略的艺术实现方式进行文本分析,探讨霍桑对罗曼司体裁的美国本土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二、霍桑的罗曼司叙事策略:现实与想象的“中间地带”霍桑的“中间地带”叙事策略是不断艺术探索的结果。
他在创作《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时,首次发现了“中间地带”,但只是临时以“非传统现实”[1]来展现美国历史。
在《红字》序言“海关”中,霍桑提出了罗曼司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中间地带”正是其核心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威廉.H.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元小说特征摘要1970年,美国作家威廉·h·加斯在他的评论集《哲学和小说形式》中首次提出“元小说”一词,他在其后的创作中,坚持身体力行地用元小说手法进行创作,于是他的短篇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充满了元小说元素。
本文从解构特征、虚构特征和戏仿特征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元小说特征。
关键词:元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1970年,美国作家威廉·h·加斯在他的评论《哲学和小说形式》中首次提出“元小说”一词,这一名词的提出,马上受到了许多知名作家的赞同与应和。
专家们一致认为:“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元小说”强调对小说本质和创作问题的自我探究,其主要特点是自我揭示出小说的虚构特征,揭示小说内部的虚构世界。
元小说的出现正是对传统小说形式的一种解构,传统小说往往关心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总之“解构”和“虚构”“戏仿”成了元小说的关键词。
威廉·h·加斯在理论上一直强调元小说的虚构性,他固执地说:“我的作品是虚构的,它们和现实世界无关,我没有这个智慧去展示这个现实世界。
”威廉·h·加斯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坚持身体力行地用元小说理念进行创作,于是他的短篇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充满了元小说元素,使用了解构、虚构、戏仿等一系列的后现代手法,使他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成了一篇真正的元小说经典。
本文从解构特征、虚构特征和戏仿特征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元小说特征。
一解构特征发表于1968年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是威廉·h·加斯最具元小说特征的短篇小说,这篇不足一万五千字的小说是以一个零散的外观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它由36个独立片断所组成,作者随意地讲着他看到的偏僻的b小镇上的各种事情,随意地将整篇小说撕扯成一个破碎的纸片,叙述上无始无终,没有前后顺序,在阅读时可以随意组合,随手翻到任何一段就可以顺利地进入阅读。
作者给这些片段起的名字也很随意,似乎是信手拈来、毫无深意的词语,如“一个人”、“教育”、“我的房子”、“重要资料”、“电线”等等,作者又毫无章法地安排着这些片段里的内容,如在“教堂”一段里写道:“教堂的尖塔像巫婆的帽子,五只鸽子停落在檐槽上。
”而且后面的一段题名为“政治”的议论文字里,并没有接续着前面的“教堂”和“我的房子”的情节讲下去,而是一堆与前文毫不相干的语言零乱的议论,看起来毫无主题,作者一会儿喃喃自语,一会儿又随心所欲地看着街景。
这一切情节的安排既没有时间顺序,也没有逻辑规律,更没有强大的人物形象和显而易见的主题,只是由许多情节的碎片所组成的松散叙述,让读者对小说的传统期待完全落空。
读者一向认为小说应当是从讲故事开始,叙述一个悬念叠出的完整真实的故事情节,完成一个人物的成长过程,这才是小说家们的天职。
元小说恰恰解构了这种传统阅读观,它不再把故事的完整性、故事与现实真实性的完美契合当成要件,相反,故事变成了作者展示叙述能力的平台,小说情节成了支离破碎的、可有可无的存在,主题变成了含糊其辞的、似是而非的隐喻。
元小说的作者看重的是叙述本身,叙述手法成了元小说的主角,或者说,元小说的作者只是在进行一种新的叙述手法的尝试。
正如有人指出马原的小说“不是关于冒险的小说,而是关于小说的冒险”那样,此话也道出了元小说的主要特征。
在这样一种对全新的文本的勘探之中,元小说撕碎了情节,破除了对“真实生活”的迷信,颠覆了现实主义观念的权威地位,从而使小说从“真实”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使读者面对的是一个用语言组织起来的人工的主观的世界,同时将传统小说所追求的完整性和故事性毫不留情地彻底解构掉。
但就是在这似真似假的氛围之中,在这痴颠话语中,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影射、担忧却历历在目,它正在以荒诞的手法表现生存环境的荒唐可笑之处,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说出深刻的语句。
如作者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一再出现了“政治”、“最后的重要资料”和“教育”等片段,他评论政治说:“比如说,我知道有些人多年来就是断然不顾自己的利益进行投票的,我看不出严谨的基督教教义会阻止他们急急地要消灭俄罗斯、中国、古巴或朝鲜,他们支持自己的国家就像支持自己的地方球队,他们有着强烈的欲望就是要赢,他们的特长就是大喊大叫。
”他评论自己的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苍蝇:“我总是对苍蝇的印象深刻,它们不屈不挠地活着,它们就在我的树下布满了地面。
”他评论小镇上的街道是:“砖,沥青、水泥、飞舞的招牌、扎眼的海报、饲料、汽车垃圾、居民生活垃圾;这一切构成了、装满了街道,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街道。
”在凌乱的表述中,作者对于混乱的现实生活的幽怨已显而易见,他以凌乱对凌乱,经荒谬对荒谬,体现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构建“虚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零散性、混乱和疯狂”的理念,正如杨仁敬所言:“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并不主张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他们往往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想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符号系统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零散性、混乱和疯狂。
他们的作品对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变态和道德沦落的揭露和批评,力度不同,但倾向明显。
有的在荒诞的形式里显露现实主义的威力。
有时喜剧的手法令人苦笑,有时悲剧的结局叫人心酸。
有时迂回曲折,晦涩难懂,像中国的魔匣,令人不得其解。
”二虚构特征威廉·h·加斯曾经指出:“文字具有一个远远超越其所命名的物的现实。
”他认为,文字具有重构世界的功力,小说文本中的现实就是由语言构建的虚构世界,是小说家用文字组建起来的虚构的“非现实”,元小说家正是通过操纵语言游戏来构建了“非现实”的情境,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讽或戏仿。
戴维洛奇评价元小说家的语言处理时提到了6种手法:“矛盾、排列、中断、随意、过分和短路”等,而《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正是通过随意、中断、矛盾的语言,将小说里的情节弄得乱七八糟,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虚构特征,使之与现实世界越来越远。
小说的主人是一个失恋后来到美国中部的小镇上的男性诗人,这座印第安纳州b镇,一座衰败的小镇,却有着污秽而冷漠的环境和孤独而绝望的居民,带着工业蔓延和污染的迹象,透着茫然和失落的氛围,于是诗人试图用文字构筑一道障碍,重塑一个世界,自己与把现实中的苦恼隔绝开来,所以他用文字塑造的这个世界如同水中幻影般十分不确定,一方面否定着现实的存在,一方面模仿着现实的记忆,一方面努力地忘掉过去的情感,一方面又处处写出相恋的往事,作者抹不掉的主观心理特征使文字里面充满了鬼魅般晃动的人影,使读者像是漫游于作者的虚幻的心灵世界里面。
如在“教育”这一节中作者先是说“我忙着我的诗,我记得我的朋友,同事,学生,他们的名字我都没忘”,接着又自相矛盾地说:“我没有忙着我的诗,我忘了我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忘了他们的名字”;小说中到处充满“我灵魂脱窍,胡思乱想”、“我不能再杜撰了”,“我满口胡言”、“我没智慧去展现事实”等胡乱的语句,让人对所阅读到的章节的真实性产生不确定的感觉。
而小说中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它没有时间上的严格区分,似乎是在处同在一个时间平面上一般的随意罗列,“冬天”是现在,“夏天”也是现在,“清晨”是现在,“夜晚”也是现在,时间的概念被作者随意地改变着,成为一些含混的概念“晨曦”、“夏日”、“冬日”等。
小说里空间的布局更是毫无章法,作者来自一个“跨洋越海”的远方,到达的是“印第安纳州旷野里的一个小镇”,我的房子是在“一排枫树”的前面,但在作者的感觉里,似乎“天空在动,地上的田野也在动,我栖息在这里,感到时光已逝”。
小说的叙述者“我”的思绪更是飘忽不定,完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他说的话有时候完全文不对题,看起来就像白日呓语般不知所云,如在“我的房子”一段里说:“此时我就像傻瓜一样在我要失去的东西上留下我的爱,这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万圣节都过了,糖果还没给呢。
”又在“人们”这一段里用大量的章节在议论一只叫“狄克先生”的猫:“生活在这里的是你,而不是我:在房子里,在这副皮囊里,在灌木丛里……狄克先生尽管有一条可以抽动的尾巴,却不必意想天开,脚爪本身不押韵,脚掌的行进却有韵律。
”因此美国批评家弗莱德里克布什在评论威廉·h·加斯的这部短篇小说时指出:“他(叙述者)就是这座小镇,这座小镇就他。
他所描述的生活是他的构想,是他给自己创造的避难所或监狱而已。
”这说明威廉·h·加斯津津乐道的小镇完全是虚构的,是叙述者的心灵中的影像罢了。
荷兰批评家塞奥德汉也认为,在威廉·h·加斯的这部短篇小说“什么也无法聚合起来,它的确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
故事的惟一兴趣想必是在语言本身了。
”于是,用语言来展示语言本身,营造出一副虚构的心灵场景就成了《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的重要元小说虚构特征,此种手法显然提升了小说的元小说品味,有了不可替代的文本价值,正如博尔赫斯评论纳博科时所说的那样:“通过虚构,文学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接近生活,现实在他看来,说教,寓言,确定性都会破坏美学艺术。
”三戏仿特征赵毅衡在他的《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书中指出:元小说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自反式元小说,一种是前文本元小说,或曰文类戏仿式元小说。
所谓自反式元小说,是在小说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故意地直接地插入到小说叙述中去,指出小说的虚构之处,或直接对小说叙述、创作本身发表评论,打破写作与阅读的隔膜,使创作与评论同步起来;前文本元小说则是将以前的文本作为戏仿的对像,以达到某种反讽的目的。
很显然,《在中部地区的深处》是属于前文本戏仿式的元小说,作者在这篇结构松散的小说里,有效地进行了多种文本的戏仿,如小说的总体结构本身就是一副拼图,威廉·h·加斯将这座小镇的总体形象切割成为“教堂”“商业”“政治”“人们”“教育”“天气”等几大版块,在这种拼图式的游戏里,让读者自由地去组合出这座小城的风格。
同时,威廉·h·加斯的语言也是各种文本的杂合体和风格上的异类,他忽而像讲童话故事那样讲着哈雷叔叔出生的事件和老猫的故事,忽而又如同一个政治家那样慨慷激昂地陈述着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措施,忽而又如诗人一般柔情似水地抒情写景,忽而又像一个记事官那样直白地记录着他一天的见闻,因此形成了《在中部地区的深处》语言风格的光怪陆离和捉摸不定,充满了元小说叙述的异类的游戏感,正如杨仁敬所言:“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不是求同,而是求异,强调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主张以一种多元式的有限话语创造后现代知识法则;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或矛盾论,倡导一种异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