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11页word文档
中日甲午战争
1、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2、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 3、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
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4、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5、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失败的原因之二:
还有清朝海军平时管理混乱,训练不够,技战术水平较低。 在实战中就没有相应的战斗力。 在当时军队里吸食大烟的 士兵已经很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失败的原因之三
日本窃取了清朝海军密电码。所以日军才能够准确的偷袭 得手。
失败的原因之四:
临阵脱逃。甲午战争中,方伯谦甲午海战临阵脱逃
谢谢大家!
林永升(1853年-1894年9月17日),又名翼升,字钟卿,福建侯官人。清朝北洋海军 将领,左翼左营副将。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 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 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北洋成军后升任左 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 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1]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 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 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 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民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 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 吊。
中日二战著名战役
中日二战著名战役推荐文章二战太平洋战役资料热度:二战新加坡战役介绍热度:二战中国十大战役热度:二战太平洋最大战役热度:二战中国十大战役热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二战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中日二战著名战役1、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2、徐州会战: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3、太原会战: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南口张家口战役后,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一部共1500余人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主力向雁北地区进攻。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五次战争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五次战争公元663年,当时是的封建皇朝是唐朝,在唐朝的时候,爆发了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作——白江口之战。
在这一次战争中,唐朝强大的军队,直接焚毁了日本400余艘战舰,杀敌不计其数,海水都被鲜血染红,日本的水军基本上遭到重创。
当日本失败的消息传到周留城的时候,百济皇子投降了唐军,唐朝不战而胜,消灭了百济。
日本军队直接逃回了日本,中日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唐朝赢得了胜利。
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当时的亚欧大陆,都处在蒙古铁骑的战火下,当时建立元帝国的忽必烈派了二次兵想消灭了日本,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选择的时机不对,二次都遭到狂风暴,,战船遭到严重的受损,不得不停止对日本的征伐。
日本人认为元军的失败是归根于他们"神风"的保佑,认为日本人有天皇的保佑,在二战的时候,以"神风"组建了臭名远播的敢死队。
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遭到日本倭寇的入侵,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三次较量。
当时的嘉靖皇帝任命当时杰出的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为将领,组建了抗倭的军队。
消灭了大部分的倭寇,打击了日本嚣张的气焰,赢得了抗倭的胜利。
在明朝后期,日本人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意图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壬辰之战。
这场战争,以明朝入朝鲜抗日,在明朝二国人民之间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击破了日本数百艘战舰,全歼了日本的海军,打得日本仓皇逃回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是最后封建皇朝清朝对日本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得到了胜利,为以后大肆侵华埋下了祸根。
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压力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得日本在这次战争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来源:搜狐历史。
历史上的中日战争(前四次)
第三次中日战争 明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三次中日战争 明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四次中日战争 清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对社会体制的影响
一、以光绪为首的维新派在一部分封建贵族 的支持下,推行的变法运动。 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从1901年起 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 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 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自唐以来的中日五次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 唐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二次中日战争 元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二次中日战争 元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第二次中日战争 元日之战
甲午中日战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日几次战争
第一次中日战争,公元663年,白江口大战唐朝打败日军,日本战败,却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
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东征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两次元朝战败。
第三次中日战争,公元1592年、1597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日本丰臣秀吉之战。
日本失败后,马上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
第四次中日甲午战争,第五次1931年开始的长达14的抗日战争。
3千5百万中国人失去了生命,无数家园被毁,日本人是在中国进行过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和对华北进行过“三光”政策的历史上最野蛮的中华民族的死敌。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一、平津保卫战(1937.07.07--07.30)日军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约5万余人。
日军死亡127人,负伤384人;第29军阵亡5000余人。
二、南口会战(1937.08.07--08.27)日军第5、第20师团、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计7万余人;中国第13军、第17军、第72师、第94师、独立第7旅、炮兵第27团等部共计6万余人。
日军伤亡2600余人,国军伤亡29376人。
三、凇沪会战(1937.08.13—11.12)日军9个师团和2个旅团28万余人,中国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日军伤亡4万余人,国军伤亡333500余人。
四、南京保卫战(1937.12.5--12.13)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先遣队、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3师团一部)、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第3飞行团共计20万人;中国第2军团、第66军、第71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第83军、教导总队、宪兵部队、陆军装甲兵团、江宁要塞部队等部共计15万人。
日军伤亡12000余人;国军伤亡50000余人,另有近100000万人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日军进城后,展开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城内军民共计300000多万人丧生。
五、平型关大捷(1937.09.25)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个中队、骑兵小队加大行李;八路军115师3个团1万余人。
日军死伤1000余人,八路军伤亡900余人。
重创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步兵炮1门、炮弹3000余发、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六、忻口会战(1937.10.13—11.2)日军3个师团7万余人;国军第二战区31个师13个旅28万人。
1937-1945年中日战争
中日戰爭的經過
戰釁一起,日軍的增援部隊即由日本,東 北湧至華北
7月17日,蔣中正:「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 國家生存」
中國的戰略:持久戰/消耗戰,即「空間 換取時間」
日本的戰略:速戰速決[3個月解決中國問題]
中日戰爭的經過
費正清: 「如果沒有日本的侵略,中國國 民黨是能夠把中國帶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去 的。 」
1937-1945年中日戰爭
中日戰爭的背景
遠在日本明治變法後,便將對外侵略,定 為國策 :
據田中義一的奏摺:「明治大帝之遺策, 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 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 服世界。」
日本侵華步伐
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 1875年:日本吞併琉球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904年:日俄戰爭 [戰場則在中國東北遼河
中日戰爭的經過
‧1945年8月9日,一百萬蘇軍越過國境,進入 中國東北,向日本的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自9月11日起,中國戰區的日軍分十六個區陸
續向中方繳械投降
戰爭的影響與意義
對國際:東亞的國際新秩序
‧通過長期的反侵略鬥爭,中國取代日本在東亞的主 導地位:
戰事分三個階段進行: 1,1937年7月~1938年12月25日武漢淪陷 ‧7月:名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英、美在口頭上對中國抗戰表示支援,蘇聯
多次貸款給中國,並派出飛行員助戰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 →國民政府與共產
黨合作:八一三抗戰
中日戰爭的經過
‧9月24日:平型關之役[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 ‧12月13日南京失陷 →「南京大屠殺」 ‧1938年3月下旬:台兒莊大捷 ‧1938年10月下旬:武漢淪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東亞新秩序
历数日18次侵华
第一次,公元663年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属于日本主动挑衅。
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公元670年倭国改国号为日本,始有号“日本”之国也。
第二次,16世纪中后期(早在14世纪初叶就开始了),日本西南部的大名和海盗组织部队,侵扰中国明朝东南沿海,是为臭名昭著之“倭寇”。
第三次,1592-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侵略朝鲜,欲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中国明朝出兵抗击。
明朝进行援朝战争,历史上称为“中日万历朝鲜战争”。
第四次,1874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西乡从道曾出兵打过中国台湾,侵占中国附属国流球,并将其改为冲绳。
第五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同年,日军侵占我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
第六次,19世纪末,日本强租中国旅顺口、大连湾。
第七次,1900年,日本派兵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占领首都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且是八国中唯一没有将庚子赔款归还中国的国家。
并取得在天津和北京等华北心脏地带的驻兵权第八次,1904年至1905年,为独霸远东,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侵犯了中国主权。
最终日本从俄国夺取库页岛南部,攫取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租借权,并获得独霸朝鲜的特权和在俄国濒临日本海、遏霍次克海、白令海沿岸的作业权。
第九次,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对中国丧权辱国、极为苛刻的《二十一条》。
第十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攻驻在中国山东的德军,其间屡犯暴行,占领济南,攻陷青岛,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第十一次,1926年,日军炮击天津大沽口,驱赶冯玉祥。
第十二次,1928年,日军在东北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又出兵山东济南,制造“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5000多人。
第十三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完全侵占我东北三省。
第十四次,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五次侵华战争表
征服朝鲜, 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
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在历 史上第二次与大陆分离
大大加深中国半 殖民地化程度
邓世昌黄海血战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直接目的:镇 压义和团运动
签订《辛丑条约》 根本目的: 瓜分中国
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义和团运动
1931年日本局部 侵华战争
1931-1936
前四次战败原因
近代中国落伍的原 因
社会发展趋势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 列强的侵略掠夺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认识(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强经济建 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华民族是勇于 抗争不屈不挠的
民族
中国的全民族抗
③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 战 开 始 。
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
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945.8.15 日 本 投降,中国抗日 胜利,台湾时隔
的重大胜利;
50 年 后 , 回 到 祖
国怀抱。
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百团大战
④抗日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在 延安召开
中国近代史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战争
起止时间
目的
主要内容
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俄入侵新疆
1840-1842 1856-1860 19世纪60-70年代
打 场
开
中
国
市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 1839年林则徐领
会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三胜两负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
三胜两负
中日历史上的5场战争
中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战争,中国三胜两负,其中一败一胜可谓影响最大。
“一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此一败,中国割地赔款,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日本则一跃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强国,跻身世界列强行列。
“一胜”是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
中国在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一雪鸦片战争百年以来被侵略和奴役的耻辱,再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二战中日十大战役
二战中日十大战役二战时期,中日两国战争爆发,其中著名的十大战役是什么你知道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二战中日十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日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
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中日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中日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中日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
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
中方主帅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亲自到广播电台发表了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抗战爆发以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
”同时,蒋介石在保卫武汉各部官长会议上,一再要求各高级将领务“抱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移”。
并制定了“此次保卫武汉,当取韧性,无论攻取进退,皆可立于主动之地位,而决不能陷于被动形势” 的战略决策……详见蒋介石日记.中日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中日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中日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
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
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绪论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都在亚洲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两国人种都是黄种人,也都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有“同文同种”的说法。
两国领土最靠近的地方只有110公里(与那国岛和台湾),因此又有“一衣带水”的说法。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日本最好的老师,日本也曾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中华文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过日本。
然而,近代史中,很少有国家像日本一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之深的伤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
尤其是抗日战争,日本屠杀中国人之多,侵略中国领土之广,危害中国国家元气之深,都是首屈一指的。
抗日战争是目前中日两国最后一次战争,也是至今影响两国最大的一件事。
回溯抗日战争之前的中日关系,2000多年的交流史中,中日两国多次爆发干戈,其中尤以五次战争最为突出,即:7世纪中期,白江口之战13世纪后期,元日战争16世纪后期,壬辰抗倭援朝战争19世纪后期,甲午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五次战争,分别发生在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除唐朝和元朝为中国主动进攻外,明朝、清朝、民国均为日本主动进攻,中国被迫反击。
有鉴于此,曾有人言,隋唐时期,日本仰视中国,宋元时期,日本平视中国,明清以后,日本俯视中国,说法未必严谨,却十分直观。
从胜负结局看,中国五战三胜(唐,明,民国)二败(元,清),日本五战二胜三败。
这些战争也深刻地影响过两国关系。
公元663年,唐朝在白江口战胜日本后,巩固了东亚霸主地位,影响力覆盖全东亚,日本积极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两国相安无事六百多年。
公元1274年、1281年,元朝两度进攻日本失败后,日本不断有浪人入侵东南沿海,为害中国,这些人被通称为“倭寇”,直到嘉靖年间在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指挥下,明朝才基本扫除了倭寇。
元朝则彻底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公元1592年至1598年7年间,日本在丰成秀吉统治下两次入侵朝鲜,妄图灭亡明朝称霸天下。
抗日战争中的五大会战
抗日战争中的五大会战1、淞沪会战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区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
这次战役,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陆,海,空与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狂妄地宣称1个月内占领上海。
当时的国民政府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中正(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指挥。
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总队,总计兵力约70万余师,奋勇迎战。
2、上高会战“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毙伤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
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此为国民革命军中最高奖励。
3、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
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
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4、太原会战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推荐文章八一三淞沪战役简介热度: 1939黄土岭战役热度: 1940国共合作战役热度: 1940年重大战役热度: 1940彭德怀指挥的战役热度:近代史上有过两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的时期,即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
两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战争基本形式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和影响完全不同:甲午战争是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而抗日战争是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近代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中日近代著名战役.甲午战争(一).甲午战争特点1.由国外打到国内。
即朝鲜战场(如平壤战役)到中国战场(如辽东半岛战役)。
2.海战和陆战同时进行。
3.战争的起因是清政府扶持朝鲜政府的政策与日本征服东亚的政策相矛盾而引发民族矛盾激化。
4.战争可以明显划分为四大战役。
即1894年7—9月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10月的辽东半岛战役,和1895年初的威海卫战役。
5.日军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显示了特殊的野蛮和凶残。
6.战争的整个过程显示了日军侵略的非正义性和清政府消极避战,积极求和的指导思想。
7.战争以清政府军事上失利,政治上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告终。
(二).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分析1.领导方面,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国势衰败,官僚机构腐败无能,军备荒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军事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筹备“万世盛典”,置国家和民族安危于不顾。
2.民众方面,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仅一些清军爱国将士进行了坚决抵抗,但受压制。
3.军事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清军陆军先定守势,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4.国际上,甲午战争时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二。
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中日历史上的战争及结果
中日历史上的战争及结果一、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白江口海战。
(唐日战争)(唐胜)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唐军一共焚毁日本战船400余艘, ... 敌不计其数,海水尽皆染红。
日本水军惨败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率军投降,百济自此彻底灭亡。
日本陆军赶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退回本国。
二、忽必烈征日。
(元日战争)(元败)13世纪,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派大军渡海征日,由于战略战术失误,加上两次遭到狂风暴雨吹翻船只,损失惨重,只好撤退。
日本人则把元军失败原因归结于“神风”保佑,更相信日本是一个“神国”,增强了狂妄自大心理。
三、明朝抗倭战争(明胜)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
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四、壬辰战争(明胜)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起于1592年至1598年结束。
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1592年—1598年的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日本水军。
日本陆军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
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五、甲午战争(清 ... 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甲午战争。
战争分为四个战场,第一战场发生于朝鲜境内(平壤之战);第二为黄海海战;第三为辽东北半岛之战;第四为山东半岛之战。
平壤之战日军方面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
前后不过两天,清军即竖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敌仅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即占领平壤并进而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北洋舰队的损失大于日方。
中日之间的几场战争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这种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政府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而且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
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
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
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
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
南京条约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
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
南京当时称江宁,南京条约又被称为《江宁条约》,今人惯称为《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4.割地。
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
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抗战中的大会战汇总
抗战中的大会战汇总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
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中国军队包围,中国军队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
国民党军队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5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
日军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日军动用10万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
中日历史七大战
中日历史七大战中日是东亚的大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国家。
两国的关系有好有坏,有交流有敌对。
最终在1931-1945年有一次绝杀。
历史上,中日也有彼此的战争,本文简述中日历史七大战争。
第一战:唐朝白江口之战参战双方:唐朝、新罗:倭国、百济结局:唐朝、新罗联军大胜,焚毁倭国船只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八月,坚守百济的唐军与新罗援军合力攻击百济残余势力,百济余部援引倭国赶赴战场,对抗唐军进攻。
唐军主将刘仁轨率领唐军水师在白江口与倭国水师展开激战,唐军利用战船坚固、兵器锐利的优势,采取火攻战术,最终大败倭国军队。
白江口之战后,百济余部、倭国陆军也随即投降。
第二战:元朝第一次元日战争、第二次元日战争参战双方:元朝、高丽 :日本结局:元军先胜后败,最终撤退1274年10月元世祖忽必烈命忻都、洪茶丘、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出征日本。
很快攻取日本外围岛屿对马岛、壹岐岛、肥前诸岛,20日正式登陆日本本土,元军各部久经战阵又武器、战术占优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在后续的山地攻坚战中无力扩大战果。
久战不利又遭遇台风袭击,最终元军各部撤退。
1281年元世祖组织第二次东征作战,以忻都、洪茶丘为东路军主将,范文虎、李庭为西路军主将组织蒙军4.5万,汉军10万,高丽军5万兵分两路渡海攻日。
东路军在外围战中取胜,登陆本土后,被日军海岸工事阻挡,难以取得突破,只能退守志贺岛。
而日军趁机反攻,双方互有损伤。
西路军因风暴会师来晚,力战也无法突破日军防线。
台风再次来袭,元军无力支持,西路军擅自撤退,东路军被迫返回。
因战船不足留守的元军各部最终被日军剿灭。
第三次:明中期东南平倭战争参战双方:明朝官军:明、日倭寇海盗集团结局:明军经过苦战,最终基本平定倭寇海盗集团。
嘉靖年间,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和中国沿海海盗相互勾结,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反复劫掠。
嘉靖22年(1543年),倭寇、海盗集团在东南屡次进犯,当地明军作战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
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
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
唐军以逸待劳,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
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失败了的日本如梦方醒,终于发现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乌合之众绝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组织成熟的帝国的对手。
“以胜者为师,与强者为伍”,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成了日本人的处世之道。
它开始虚心的向师傅学习,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艰险西行渡海“求经”,就像是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时的全盘西化一样,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
盛唐雄风恩泽日本,哺育日本,更强壮着日本,它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日第二战: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朝代:元朝及高丽又称蒙日战争,指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
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
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
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
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
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发动两次侵日战争。
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
l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
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
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
守护藤原经资指挥日军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团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
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大宰府水城。
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
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
第一次战争就此结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败,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
第二次征日兵分两路。
东路军4万人由忻都、洪茶丘统率;江南军10万人由范文虎指挥,兵船共4400艘。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东路军仍自合浦起锚,一路扫荡对马、壹岐守军后,6月初兵船驶抵博多海面,占志贺岛。
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袭击元兵船,双方互有伤亡。
7月初江南军到达,两军汇合于平户附近.下旬两军主力到达鹰岛。
在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7月30日夜,台风骤起,元军兵船为无龙骨江船,不完全具备海上能力,大部沉没,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还。
第二次征日又告失败。
蒙古人特殊的装备忽必烈东征是中日之间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动发起并以日本国土为战场的战争,如果不是太平洋的台风庇佑,战争的结局极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个习惯于驰骋在大陆上的国家面对海洋时是那样的无奈!于是,元朝征日战争在悲壮、宿命、神秘中结束了。
忽必烈饮恨日本海。
这两次侵略企图尽管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两次战争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并且由于其在阻止蒙古帝国和元朝扩张上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它们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遭遇,这两起失败的入侵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胁了。
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原先的学生要教训他的老师了!中日第三战:明朝抗日援朝战争朝代:明朝史称万历援朝战争。
发生在1592至1598年(大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
万历援朝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朝鲜及韩国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万历援朝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16世纪80年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神宗朱翊钧VS日本丰臣秀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
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
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因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帝国,是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日本占领朝鲜并试图殖民同化朝鲜的行动受阻,朝鲜民族文化火种得以保留。
这场战争波及到了朝鲜全境,其间曾于1593年议和并休战;但于1597年(丁酉年)战事再度爆发。
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
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明朝扶弱伐强支援朝鲜,取得道义上的胜利。
但是由于明政府政治腐败,将领无能,战争七载,“丧师数十万,靡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
明朝国力更加虚弱,加速走向衰亡。
日本的损失并不小于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饷,人力物力的损耗同样巨大。
然而,中国封建王朝并没有在战争中学到什么,日本人却受益良多。
日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人最终成了先生。
中日第四战:甲午战争朝代:清朝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日方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向由牙山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海陆同时出击。
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
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
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廷被迫求和,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71岁的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