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9年-2019年央行上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一、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1.这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导致了了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国内,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金较多,同时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2.目前我国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一举多得,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3.管理通胀预期,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

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在中国经济强劲恢复,并且通胀压力迅速上升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过热的风险。

需求趋旺使得中国部分上游行业可能会出现短缺,并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较快,这会增加通胀压力,因而有效控制信贷并回收流动性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第一步。

二、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央行每一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冻结回笼上千亿的人民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控制贷款增速,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防止我国固定资产增长过快。

具体影响如下: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来说,短期有压力,但长期是一个利好。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银行股以及大市值股票,有望加速资本市场风格转换。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收缩和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泡沫和价格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利于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对于股市不利。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的影响。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存款、同业拆借、证券投资以及外汇资金运用等多种渠道间接地作用于中国保险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一、概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1. 背后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本公司影响应对措施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本公司影响应对措施

浅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本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央行缘何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对本公司有何影响呢?我公司又该如何应对呢?带着这三方面的问题,本人认真学习了有关知识,现将学习心得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影响;对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年内第六次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第十二次上调准备金率。

上调存准率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额度的收紧,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存准率高企,信贷资源稀缺,个人房贷业务面临萎缩,银行对房贷风险的担忧不断增加,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侧重点将转向个人经营性贷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王建向网易财经表示,目前外汇占款增加,热钱流入太多,央行上调存准率是将多发的货币回收回来。

他认为,由于央票发行太多,从而导致需要付大量的利息,上调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减轻发行央票的利息压力。

未来如果外汇占款继续增加,央行将会继续上调存准率。

1、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市场上对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本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大量流动性不断涌入我国,央行必须买入外汇而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为了对冲基础货币,央行又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等多种工具回收货币,以管理通胀预期,避免过度的通胀预期转化成明显的通货膨胀。

我国4月份的cpi上涨5.3%,环比上涨0.1%,连续数月高居在5%以上。

虽然5%左右的cpi压力并不大,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国际上来看,都不算高,但是今年中央高层对于cpi等涉及民生等问题非常敏感,并且高度关注,高层担心,物价不断地上涨,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使得调控物价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第一大重点,这也是和往年宏观调控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

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

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政策效应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

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

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ppt讲解 22页PPT文档

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ppt讲解 22页PPT文档
(3)宽松的货币政策。9 月、10 月、11 月连续四次下调 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 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 投资与消费。
(4)2019 年 10 月 27 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 7 折优惠; 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 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 房。
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 批准从2019年4月25日起对 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 备金率制度 。2019-2019 年存款准备金上调,2019 年存款准备金率四次下调, 2019年时隔一年半之后再 次上调,年内上调六次。
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
从2019年9月到2009年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做了四次 调整:
2019年9月至2009年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
小组分工
• PPT演讲:廖新广
• ppt制作: 田小晓、景霄
• 资料查找:陈彬彬、叶兴利、王盼盼、

胡亭、
• 资料整理:夏海群、孟婷、


•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
• 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
• 三、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 四、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影响
一、2019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背景
(1)、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 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 (2)、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 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 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 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 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
2019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分析一、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及发展历史1、存款准备金率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民银行设计该制度的思路是要保证集中控制必要的信贷资金,以便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

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作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1、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从1985年2011年3月,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8次的调整。

1985年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率定为10%,随后的两三年内,由于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央行在两年内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起到紧缩银根、抑制通胀的作用。

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短缺的经济时代基本结束,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大幅下调到8%。

1999年,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现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明显,我国经济的启动此时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配合,为此,央行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6%。

这两次的效果非常明显,到2006年,由于我国信贷规模激增,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采取了连续小幅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至今共上调17次,以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浅析我国央行频繁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影响

浅析我国央行频繁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影响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状况及其原因
存 款准备金制度 作为中央银行 的三大货 币政 策的工具之一 ,在 对 宏观货 币供给 总量进行调节 时,具有其重要 的作 用。作为一项重 要的 货 币政策工具,在1 0 - 1 1 年频繁调整,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根据我国 的经济状况,对 其原因进行分析 ,大致有 以下几点 : ( 一) 信贷规模迅猛增长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 在1 O — l 1 年度 ,C P I 均 出现 了较大幅度 的上涨,究其原 因主要是信 贷规模 的增加 ,使得其不 断增长 。如果升 幅过大,则表 明 目前通货膨 胀 已经成 为经济社会 的主要 压力 。央行则会 出台一系列 的政 策进行调 整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则是一个重要 的调整手段 。 ( 二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产生经济泡沫 。 世界 金融危机爆发后 ,政府迅速 出台了一系列 的政策 鼓励投资 , 在投 资渠道 比较狭窄 的中国 ,投资 固定 资产,特别是房地 产则成为广 大老 百姓投资 的主要 方面。众所周 知,一个国家 的宏观经 济调控都 是 为 了尽 可能地实现 四大 目标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 支平衡 。固定资产投 资的过快增长 ,将 会导致经济泡 沫,引发经济危 机 ,在这种情况下 ,央行的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必 不可少 的。 ( 三 )国际收支顺差 ,货 币流动性过剩 。 近 几年来外 商投 资迅猛增加 ,加之宏观环境变化,我国的经常项
张 ,银行将会更 加慎重选择贷款对 象,倾 向于规模 大、盈利能力 强、 风险小 的大企业 ,这会给一部分 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大企业和很 多 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让强率者更强。
四、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
2 0 1 1 年上半年央行共对 存款准备金率进行 了四次调整 ,这 是对通 胀预期 的管理,意味着央行 再收紧货 币的流动 性,要把通胀控制 在一 定 的范 围之内。央行上调金 融机 构存款准 备金 率表明 了央行进 一步收 紧货 币及 投资增速的政策 导向和巩 固调控 目标 的决心 。当前 流动性状 况较 为严 峻,是致使央行 再度实施调整存款准 备金率 的主要 原因 。而 美 国再度 实施量化宽松 的货 币政策 ,也将 使得全球流动性状 况进一步 加剧 。央行行长周小 川提 出的 “ 池子论 ”引发 了市场 的广泛 关注 。一 位银行 业内人士解读 说, “ 池子 ”是指 央行将流动性尤其 是外汇 占款 等造 成的输入型 的流 动性,控制在一定 范围 内,而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 就 是央行在所谓 的 “ 池子 ”中对冲境外 投资资金的一种手 段 ,防止其 对 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存款准备金 率调 高以后 ,直接 导致 投放到社会 信贷 总量减少 ,可 以防止投资过热。

浅析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浅析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数 随 宏 观 经 济 的 回 升 不 断 升 高 ,C I 经 历 2 0 P在 0 9年 2 1 — O
4 2 7亿 元 ,比 2 0 86 0 9年 增长 3 . % 。 32 ( )信 贷 投 放 量 大 ,外 汇 占款 上 升 ,流动 性 过 剩 问 2 题 依 然 严 峻 。2 1 0 1年 1月 末 ,广 义 货 币 ( ) 余 额 M,
( ) 固定 资产投 资过 旺 ,经 济 过热 。2 1 1 0 0年 我 国 GD P实
象 ,2 1 前 4个 月 这 一 差 额 迅 速 上 升 到 l 0 0年 0个 百 分 点 。
现 3. 9 8万亿 元 ,增速 高 达 1 . % ,与此 同时 ,投 资增 速 03 居 高不 下 ,2 1 0 Q年 全 年 全 社 会 固定 资 产 投 资 2 8 4 7 10亿
月连续 9 月负 增长 后 转 止 ,且 持 续 攀 升 至 2 1 个 0 0年 4月 的 2 8 ,之后 一直 呈上 升 趋 势 ,1 .% 1月 最 高达 5 1 ,1 .% 2
月 4 6 ,2 1 .% 0 1年 1 再 次攀 升 到 4 9 ;P I 月 .% P 当月 同 比, 在经 历 了 2 0 0 8年 1 2月—2)9年 1 ( 0 1月连续 1 月 负增长 2个
7.6 亿元 ,同 比 增 长 1. % ;狭 义 货 币 ( 35 万 72 M )余 额 2 . 1 亿元 ,同 比增 长 1. % ;流 通 中 货 币 ( ) 余 63 万 36 M。
额 58 . 1万亿 元 ,同 比增 长 4 . % 。由 于春 节 因素 ,当月 25 流 通 中货币增 加 1 3 . 5万 亿元 。我 国 货 币总 量 快 速 扩 张 态 势 明显 。造成 这一 现象 的 主要原 因是 信贷 规模 和外 汇储 备 的快速 增 长 。2 1 0 1年 1月 ,金 融 机 构 新 增 人 民 币 贷 款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刘青;张鹤潇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2012年2月18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0.5
个百分点,从2012年2月24日起,实行这一新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过去的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被频繁调整,这使"存款准备金"这个专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我国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和运行机制、频繁调整的原因及调整对其的影响为出发点,分析经济现状,指出运行中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对存款率的未来展望。

【总页数】2页(P38-38,37)
【作者】刘青;张鹤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1
【相关文献】
1.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J], 周启宏
2.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房地产价格作为中间变量的实证 [J], 冯泽京
3.浅新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J], 徐楠
4.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学分析 [J], 牛丽萍;李瑞冉;常姣洁
5.央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背景与效果 [J], 王静文;李睿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及其政策效果剖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及其政策效果剖析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原因及其政策效果剖析作者:祁绍斌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9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银行频繁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进行调控。

本文结合近期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分析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运行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外汇占款近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银行为了抑制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连续频繁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本文将结合有关金融运行的情况,简要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货币乘数变动情况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为:如果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类金融机构对于同等数量的存款额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增加,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相应减少,甚至导致存款准备金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或者不能增加,或者必须减少,不论是哪种情况发生,都可能意味着货币乘数的减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降低。

简而言之就是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乘数降低,而货币乘数降低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中,货币乘数是一个中间环节。

下文来考察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段期间,货币乘数的变化情况。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表明每一元基础货币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用m2代表货币乘数,Mb代表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和基础)。

广义货币M2层次的货币乘数为:m2=M2/Mb=C+D+Dt/C+R=C+D+Dt/C+Rd+Rt+Re=1+c+t/c+r+rt^t+e其中,c为现金漏损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t为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摘要]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到7%。

此次调整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备付率、货币信贷总量一、相关理论综述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中央银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又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

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这种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

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

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

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如刚刚公布招股说明书的华夏银行2003年中期的超额准备率为%。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

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二是10月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央行下调存准率是流动性对冲政策;三是12月份整月,到期央票资金量只有250亿。

由此来看,央行无需大幅增量,公开市场延续净回笼将是大概率事件。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下调距离央行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到半年时间,也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

之后从2010年1月起,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金融机构准备金率共计600个基点的上调,来回收市场过多流动性以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此次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通过下调准备金率传递出稳增长的信号,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进一步体现。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34 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33 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2 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1 2010年1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0 20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29 2008年12月05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28 2008年10月1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27 2008年09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 11 2006年11月15日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6% 7% 16 1999年11月21日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13% 8% -5 4 1988年09月12% 13% 13 87年10% 12% 22 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新浪财经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三 、金 融 危 机 背景 下 上调 存 款准 备 金率 的原 因分析
( )流动性过剩促 使存款准备金 率不断 一 提 高 随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各种措施 的实 行 ,流 动性 过 剩 又 成 为 当前 宏观 经济 所 受 关注 问题之一 。迄 今为止 流动性过剩 没有 较 为 明确 的定 义 。根据 凯恩 斯 流动 性 偏 好 概 念 ,流 动 性 可 以理 解 为 有 获 利 要 求 的 、 用 于 购 买 各 类 资 产 进 行 投 资 或投 机 的 所 有 可用货 币与资金 。相应地 ,流动性过剩就 可以理解为这部分货 币或资金过多。我 国 流动性过剩产生 的原 因很多 ,主要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 ) 汇 储 备规 模 快 速 增 长 。 1外 近 几年 由于我 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 ,外汇 储 备 规 模 快 速 增 长 ,从 而直 接 导 致 国 内流 动 性 过 剩 。 我 国 的外 汇 储备 从 2 0 年 的 01 2 2 .6 1 1 5亿 美 元 步 步 攀 升 至 2 0 年 末 的 09 2 9 15 3 9 .2亿美 元 ,其 中从 2 0 年 起 ,外 05 汇 占款 已经 超 过 我 国基 础 货 币 的 存 量 。众 所周知 ,在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下 ,为保 持 人 民 币 汇率 的稳 定 ,迫 使 中央 银 行 在 市 场上投放大量基础货 币以吸纳过剩的外汇 , 货 币投 放 又 以 乘数 效 应 扩 大 货 币供 给 ,从 而引起了货 币供应量的激增 ,表现为商业 银行在央 行存款和票据 的大量增加即形成 流动性过剩 。( )我国的社会保 障体系尚 2 不完 善 ,居 民储 蓄 率一直 居 高不 下。 从 19 2 0 年 ,中国居 民储 蓄率 平 均 为 4 . 90 0 9 0 2%,20 0 9年达到 4 %,而同期世界水平 6 为 1. 9 8%。中国长期 以来稳居储蓄率世界 第 一 , 目前 我 国 人均 收 入 为 3 0 多 美 元 , 而 70 排在世界 10 0 位以后。 居高不 下的储蓄率导 致银行存款持续剧增 ,这 是形 成流动性过 剩 的 又 一 重 要 原 因 ;( ) 由于 人 民 币升 值 3 的预期强烈 ,国际 “ 热;存 款 准备 金 率 ; 中 国人 民银 行 原 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我国央行上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我国央行上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四 、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从数量上看,本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预计将释放 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下降会对冲掉本次降准释放 的一部分资金; ❖是由于超额准备金率仍高于正常水平,意味着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 本身就比较充裕,降准难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是过剩的流动性将压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或许能有正向 激励。
三、2011年12月以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意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1、新增外汇占款的情况不乐观,造成银行间流动性欠佳。
2、银行新增贷款创年内新低,信贷需求下降,内需疲软。
3、当前经济及产出增速出现下滑趋势尚未结束,且CPI水 平的回落为政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近日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 均出现不振局面,中国经济增长已全面放缓,有必要通过政 策预调微调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目录
1.历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2.前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3.近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4.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一、
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趋势
2010-2011 年,我国的存款 准备金率大致处 于上调阶段。
但是从2011 年12月份的调整 开始,有了下降 趋势。
➢在物价下行大趋势一定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 进一步放松。考虑到全年央票到期量较少、外汇占款形势 不稳定,预计年内仍有可能下调1-3次存款准备金率。
经济流动性过剩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量。
M2:广义货币供应
M1 :2011年12月较11月 增加了8400亿,比11月 4800亿元出现明显多增,
与大20体10上年同,期从的0762年01亿 元到也1出0现年明初显,多我增。过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1、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促使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200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

同年6月份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最高水平。

7月份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1%,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2003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

从一季度开始,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就已经多次予以警示,并于6月中旬发出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信号。

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与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迅速增加有关。

第二,与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有关。

总之,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既带动了货币信贷增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加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资本正在神秘地、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前已述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陡然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巨大冲动,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外资流入的陡然上升。

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其力量已不足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例如,对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项,尽管不断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6月份虽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各商业银行注意风险,但此后的数据显示,未见任何效果。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公开市场操作或窗口指导,其作用有限,必须要有政策效力更强的政策手段,这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的存款机构依法必须存放于金库或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它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摘要】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控制货币信贷,市场流动性及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在介绍存款准备金率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一、引言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中央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从1984年公布以后,最初使用并不频繁,从1984~2005年总共才使用7次。

但从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我国中央银行共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8次。

尤其从2007年开始,中国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频繁调整。

2007年1月份到2008年6月份,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6次。

但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紧缩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也相应下调4次准备金率。

然而,到了2010年初,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房地产泡沫逐渐呈现,为了应对经济再次过热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从2010年1月起开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已连续上调12次,使得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

2011年7月后,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形势变得不容乐观。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2月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又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力度是空前的。

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分析从宏观经济来看,首先,这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央行上调(下调)存款 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目录
1.历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2.前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3.近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4.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一、
2019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趋势
2019-2019 年,我国的存款 准备金率大致处 于上调阶段。
但是从2019 年12月份的调整 开始,有了下降 趋势。
(二)经济流动性过剩
经济增长过热
从2019年的10.4%至 2019年的9.2%有下 降趋势,但是总体水 平还是处于一个较高 的阶段。 而2019年中国经济 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8.2%还是大于早年 平均的7.5%
➢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பைடு நூலகம்因供给 不足出现的涨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推动了物价的走高,于是形成 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
四 、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从数量上看,本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预计将释放 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下降会对冲掉本次降准释放 的一部分资金; ❖是由于超额准备金率仍高于正常水平,意味着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 本身就比较充裕,降准难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是过剩的流动性将压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或许能有正向 激励。
经济流动性过剩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量。
M2:广义货币供应
M1 :2019年12月较11月 增加了8400亿,比11月 4800亿元出现明显多增,
与大20体19上年同,期从的0762年01亿 元到也1出0现年明初显,多我增。过
M货2:币20供19应1年量12呈月持较11 月续增上加了涨2趋61势00,亿元直,是 上到个2月0的1987年00开亿始元回的三 倍 计落。 口。若径扣变除化引10起月的份明因显为多统
增,12月环比多增量 26100为2019年以来单月 环比增量的最大值。
(三)2019年——2019年通货膨胀 率
2019年至2019年, 我国通货膨胀率总体 上有大幅度的上升, 形成巨大的通货膨胀 压力。
但从2019年8月 份开始,开始下降。
2019年——2019年通货膨胀率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后不久,2019年12月份开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 也开始了这2年来的首次下调,而此前,一直都是在上调以减少货币流通,防止物 价大幅上涨。
➢在物价下行大趋势一定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 进一步放松。考虑到全年央票到期量较少、外汇占款形势 不稳定,预计年内仍有可能下调1-3次存款准备金率。
三、2019年12月以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意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1、新增外汇占款的情况不乐观,造成银行间流动性欠佳。
2、银行新增贷款创年内新低,信贷需求下降,内需疲软。
3、当前经济及产出增速出现下滑趋势尚未结束,且CPI水 平的回落为政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近日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 均出现不振局面,中国经济增长已全面放缓,有必要通过政 策预调微调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二 、前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2019.01.18——2019.06.20)
(一)中国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
2019年至2019年,我国的外汇占款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 在2019年11月开始下滑。目前仍为负增长。
外汇占款持续上升
国际收支顺差比较多,外部经济失衡, 其主要表现即为流动性过剩。此时中央银 行买入外汇比较多,吐出的流动性就比较 多,此时就需要加大对冲力度,也就意味 着央行会面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