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0年-2012年央行上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最新)

合集下载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一、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1.这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导致了了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国内,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金较多,同时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2.目前我国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一举多得,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3.管理通胀预期,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

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在中国经济强劲恢复,并且通胀压力迅速上升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过热的风险。

需求趋旺使得中国部分上游行业可能会出现短缺,并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较快,这会增加通胀压力,因而有效控制信贷并回收流动性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第一步。

二、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央行每一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冻结回笼上千亿的人民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控制贷款增速,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防止我国固定资产增长过快。

具体影响如下: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来说,短期有压力,但长期是一个利好。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银行股以及大市值股票,有望加速资本市场风格转换。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收缩和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泡沫和价格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利于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对于股市不利。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的影响。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存款、同业拆借、证券投资以及外汇资金运用等多种渠道间接地作用于中国保险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

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汇报一、概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控制金融机构放贷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年调整情况1. 2015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5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局面,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6000亿元,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 2017年:央行宣布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7年,央行再次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次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

3. 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8%2020年,央行宣布将普惠金融公司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9%下调至8%,以支持普惠金融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分析与展望1. 背后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2015年和2017年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流动性压力;而2020年的调整,则是为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同,调整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个人观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来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规模,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审慎和灵活,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更好的调控效果。

总结存款准备金历年调整情况的汇报显示,央行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

这一举措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更加审慎和灵活。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调整,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也进行了多次调整。

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中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存入央行的资金,用于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2007年,央行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从12%调整为14%,以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随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又相继降低了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央行开始提高准备金率,以稳定金融市场的运行。

2011年至2015年期间,准备金率逐步上升至20%,以应对国内外的金融风险。

2015年后,央行开始采取定向降准的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调整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入央行,导致其可贷款资金减少,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降低其资金成本。

这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企业的经营环境。

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可以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入央行,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这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提高了银行的贷款能力,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历年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都具有重要影响。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到目前我国采取了那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何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政策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区别?若存在区别,解释其意义。

答:2010年到现在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加息,下面逐个进行列举: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1、央行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5.5%和13.5%。

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2.、2月12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央行2日宣布,决定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调整后,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一方面是为了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4、10月份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家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述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样,四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5.5%。

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为了调控国内通胀压力。

同时,此举也表明,央行会继续专注于采用数量型工具,而不是通过加息来管理流动性与控制通胀,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5、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而此前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6家银行则提高至18%。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浅议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浅议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款准备金利率 方面 的政 策 , 实有些 过 于激 烈。从 管理 确 层近期的表态 来看 , 丝 毫看 不到这 种迹 象 。预 期之 中 也 的调控政策 , 无非 是进 一步 加强 窗 口指导 和增 加央 行票
为, 央行 这一 政策 的 出台 ,有 利于 减缓房 地产 价格 的上 “ 涨 。李稻 葵还说 , ” 央行调 高存款 准备金率 , 目的是减 少银 行贷款增长 的趋 势 。20 上半 年 贷款 增加 非常 迅速 , 06年 促使监管方 采取 政策 抑 制。这一 新政 策 的出 台 , 减缓 将
清华大学 中 国与世 界 经 济 研究 中心 主 任李 稻 葵 认
央行突然 提 高存 款 准 备 金率 , 出乎 市场 预 料。他 认 为 , 20 年 5月份的经 济数 据 出来之 后 , C I 固定 资产投 06 从 P、 资和信 贷投 放 等各 方面 均表 现 出过 热 的迹 象 , 于新一 对 轮宏观调控的到来 , 然在预 料之 中, 虽 但短 期 内就 出台存
投 资增长过快 。 笔者总结 了央行 及各 位 专家 的观 点 , 央行 之 所 以调
据投放。此 举肯 定会 对未 来 的股市 走 向产生 冲击 ; 于 对
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 笔者认为 , 次政 策 的出 台有 一定 的意 外性 也显 示 这 了高层的决心 、 切性 和金 融形 势 的某种 不稳 定 性。结 迫
的同时 , 适度加大货 币政策调控 的力度 。 国务院发展 研究 中心金 融所 副所 长 巴曙 松认 为 , 央

政 策 的 分 析
( ) 策 的意 外性 一 政
所谓意外性 , 即市场走 势并未包 含对该政 策 的预期 。
著名经 济学 家刘 纪鹏认 为 ,0 6年 5月 份 的经 济数 据 出 20 来之后 , C I固定 资产投 资 和信贷 投放 等各 方 面均表 从 P、

浅析我国央行频繁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影响

浅析我国央行频繁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影响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状况及其原因
存 款准备金制度 作为中央银行 的三大货 币政 策的工具之一 ,在 对 宏观货 币供给 总量进行调节 时,具有其重要 的作 用。作为一项重 要的 货 币政策工具,在1 0 - 1 1 年频繁调整,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根据我国 的经济状况,对 其原因进行分析 ,大致有 以下几点 : ( 一) 信贷规模迅猛增长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 在1 O — l 1 年度 ,C P I 均 出现 了较大幅度 的上涨,究其原 因主要是信 贷规模 的增加 ,使得其不 断增长 。如果升 幅过大,则表 明 目前通货膨 胀 已经成 为经济社会 的主要 压力 。央行则会 出台一系列 的政 策进行调 整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则是一个重要 的调整手段 。 ( 二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产生经济泡沫 。 世界 金融危机爆发后 ,政府迅速 出台了一系列 的政策 鼓励投资 , 在投 资渠道 比较狭窄 的中国 ,投资 固定 资产,特别是房地 产则成为广 大老 百姓投资 的主要 方面。众所周 知,一个国家 的宏观经 济调控都 是 为 了尽 可能地实现 四大 目标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 支平衡 。固定资产投 资的过快增长 ,将 会导致经济泡 沫,引发经济危 机 ,在这种情况下 ,央行的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必 不可少 的。 ( 三 )国际收支顺差 ,货 币流动性过剩 。 近 几年来外 商投 资迅猛增加 ,加之宏观环境变化,我国的经常项
张 ,银行将会更 加慎重选择贷款对 象,倾 向于规模 大、盈利能力 强、 风险小 的大企业 ,这会给一部分 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大企业和很 多 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让强率者更强。
四、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
2 0 1 1 年上半年央行共对 存款准备金率进行 了四次调整 ,这 是对通 胀预期 的管理,意味着央行 再收紧货 币的流动 性,要把通胀控制 在一 定 的范 围之内。央行上调金 融机 构存款准 备金 率表明 了央行进 一步收 紧货 币及 投资增速的政策 导向和巩 固调控 目标 的决心 。当前 流动性状 况较 为严 峻,是致使央行 再度实施调整存款准 备金率 的主要 原因 。而 美 国再度 实施量化宽松 的货 币政策 ,也将 使得全球流动性状 况进一步 加剧 。央行行长周小 川提 出的 “ 池子论 ”引发 了市场 的广泛 关注 。一 位银行 业内人士解读 说, “ 池子 ”是指 央行将流动性尤其 是外汇 占款 等造 成的输入型 的流 动性,控制在一定 范围 内,而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 就 是央行在所谓 的 “ 池子 ”中对冲境外 投资资金的一种手 段 ,防止其 对 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存款准备金 率调 高以后 ,直接 导致 投放到社会 信贷 总量减少 ,可 以防止投资过热。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储备金率的原因,并就我国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房地产、货币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及对如何应对这次连续上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on China's continuous raise deposit reserve ratio of reason, and in this year to raise deposit reserve ratio on the stock market, real estate, monetary policy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 do a detailed analysis is made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inuous and raise published their own views.关键词: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房地产货币政策Key words:Continuous rises The deposit reserve rate Stock market Real estate monetary policy正文:一、序言存款准备金原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准备,它是银行所吸收的存款总量的一部分。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交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的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操作相对简单的货币政策工具。

【1】作为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控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刘青;张鹤潇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2012年2月18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0.5
个百分点,从2012年2月24日起,实行这一新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过去的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被频繁调整,这使"存款准备金"这个专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我国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和运行机制、频繁调整的原因及调整对其的影响为出发点,分析经济现状,指出运行中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对存款率的未来展望。

【总页数】2页(P38-38,37)
【作者】刘青;张鹤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1
【相关文献】
1.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J], 周启宏
2.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房地产价格作为中间变量的实证 [J], 冯泽京
3.浅新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J], 徐楠
4.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学分析 [J], 牛丽萍;李瑞冉;常姣洁
5.央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背景与效果 [J], 王静文;李睿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央行二度加息四大原因5

央行二度加息四大原因5

其他金融机构也存在同样需求,尤其是跨年资金需求依然极度旺盛,各机构不惜成本融入长期资金,目前21天以上的跨年资金加权利率都已达到5.0%上方,最长期限的6月回购品种更是比本月招标的6月期国库现金存款利率还高出8个基点。
同时,质押式回购隔夜7天利率分别为4.19%,21天利率5.04%,这几乎是上个月,甚至是2周前的2倍,足见资金面的紧张程度。
此外,从最近几年市场对央行调整利率的反应来看,加息也并不意味着利空股市,甚至从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加息之后翌日股市出现上涨的概率远远高于下跌的概率。
以今年10月19日央行年内首次加息为例,加息第二天,股市的反应是沪指微涨0.07%,而非市场预期中的下跌。历史上,在2006年开始的加息周期中,央行先后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A股市场在这8次加息后的反应无一例外是上涨,所区别的只是上涨幅度不同而已。
而对于未来5个交易日,即今年最后一周的交易,市场预计,周一,A股市场低开高走的概率将会较大。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投资者均看好周一的走势。
有乐观者认为,加息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仅会使得资金的成本提升,进而使得高负债率的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增多,比如说地产股等品种就是如此。但也会使得那些活期存款多的银行股获得更高的存贷差,进而使得 A 股市场的银行股的盈利能力、估值预期有所提升,所以,就加息来说,对市场的影响是有利有弊。而从历史走势来看,加息周期对 A 股市场的影响,似乎积极的因素更为突出一些, 2007 年的牛市周期就伴随着加息周期,所以,加息之后, A 股市场似乎有望出现靴子落地后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预期中的加息并不意味着利空
□ 本报记者 夏 青
2010年的最后一周,市场在消化预期中的央行“加息”决定中开始。尽管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尽量兼顾资本市场的反应,但在通胀大敌面前,必要的牺牲在所难免。或许,在利空出尽以后,市场会否极泰来,孕育更多的生机。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

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直接融资和非存款机构的占比增大,资本充足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中央银行调控目标、方式及技术的转变和完善,我国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现象将会逐渐改变。

关键词:存款准备效用分析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三大货币政策措施之一,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

而后,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在过去近100年里,美国一直在不断强化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同时也不断采取措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手段,如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应当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负债项目;根据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金额大小实行累进的法定准备金比率。

1935年美国《银行法》颁布之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便成了美联储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可描述为:为抑制(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高(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全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扩大)→货币乘数缩小(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市场利率提高(降低)→投资、消费支出减少(增加)。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最终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变化。

因此,这是一个给经济可能会带来较大震荡的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普遍认为该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过于猛烈,被称之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把“猛斧”。

因此,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运用该政策时,慎之又慎。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

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1)[摘要]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到7%。

此次调整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备付率、货币信贷总量一、相关理论综述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中央银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又分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

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这种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

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

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

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如刚刚公布招股说明书的华夏银行2003年中期的超额准备率为%。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

摘要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之一。

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其历史发展渊源和经济背景。

目前国外已很少运用存款准备金作为政策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而我国却较为频繁的使用。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不断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探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当前我们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准备金制度作用的环境,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改革其计提方式,使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日趋完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合理的作用。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效应、;改革AbstractThe deposit reserve policy is one of the three tradi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The central bank adjusting deposit reserve rate could aff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 credit expansion ability, thus indirectly control money supply a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deposit reserve system ha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Currently overseas countries have rarely used it as policy means to regulate the macro economy but our country has used more frequen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reserv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reform proposal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 why the deposit reserve ratio raises frequently, continuously in our country and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We should actively create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reserve against deposit system, gradually reduce the deposit reserve ratio, reform accrual method, make the reserve against deposit system improvement and play reasonable role in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reserve against deposit,monetary policy ,effect ,refor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基本概念 (1)1.2 存款准备金的发展历程 (2)第2章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3)2.1 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3)2.1.1 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3)2.1.2 遏制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过度膨胀 (3)2.1.3 解决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压力问题 (3)2.1.4 控制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4)2.1.5 存款准备率调整的“宣告效应” (4)2.2 我国频繁上调准备金率的负面影响 (4)2.2.1 降低银行经营和经济的稳定性 (5)2.2.2 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造成冲击 (5)2.2.3 频繁操作减弱政策的效力 (6)2.2.4 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6)2.3 近期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分析和影响 (6)第3章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8)3.1 我国使用该政策取得成效性分析 (8)3.1.1 货币供应量角度 (8)3.1.2 货币结构比率角度 (9)3.1.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角度 (9)3.2 存款准备金制度低效的原因分析 (10)3.2.1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存在漏洞 (10)3.2.2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按旬考核制 (10)3.2.3 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 (10)3.2.4 外汇占款规模的增大 (10)第4章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对策 (12)4.1 调整存款准备金结构,改革准备金的记提方式 (12)4.2 调整准备金率利息 (12)4.3 扩大差别准备金的涵盖面 (13)4.4 改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1章绪论2011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被称为准备金比率或存款准备金比率。

它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进行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指标。

存款准备金率代表了商业银行需向央行留存多少比例的存款作为备付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动风险和提供流动性支持。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货币供应量、控制经济通胀压力、稳定金融市场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当央行决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向央行留存的存款比例减少。

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降低资金的成本。

这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相反,当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向央行留存的存款比例增加。

这将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降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增加资金的成本。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通常用于抑制通胀压力、防范金融风险和控制过度信贷扩张。

政府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经济进行灵活的宏观调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央行可以根据经济的需要和风险状况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实现经济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政策工具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以及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的概述,介绍该曲线的定义和作用,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将解释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和作用,包括对该概念的解释、相关政策以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1、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促使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200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

同年6月份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最高水平。

7月份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1%,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2003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

从一季度开始,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就已经多次予以警示,并于6月中旬发出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信号。

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与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迅速增加有关。

第二,与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有关。

总之,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既带动了货币信贷增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加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资本正在神秘地、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前已述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陡然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巨大冲动,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外资流入的陡然上升。

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其力量已不足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例如,对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项,尽管不断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6月份虽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各商业银行注意风险,但此后的数据显示,未见任何效果。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公开市场操作或窗口指导,其作用有限,必须要有政策效力更强的政策手段,这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的存款机构依法必须存放于金库或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它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的原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摘要】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并在控制货币信贷,市场流动性及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在介绍存款准备金率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一、引言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中央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从1984年公布以后,最初使用并不频繁,从1984~2005年总共才使用7次。

但从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我国中央银行共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8次。

尤其从2007年开始,中国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频繁调整。

2007年1月份到2008年6月份,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6次。

但是,到了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紧缩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也相应下调4次准备金率。

然而,到了2010年初,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房地产泡沫逐渐呈现,为了应对经济再次过热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从2010年1月起开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已连续上调12次,使得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

2011年7月后,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将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形势变得不容乐观。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2月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又下调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力度是空前的。

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的原因分析从宏观经济来看,首先,这根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央行上调(下调)存款 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目录
1.历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2.前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3.近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一、
2010年至今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趋势
2010-2011 年,我国的存款 准备金率大致处 于上调阶段。
但是从2011 年12月份的调整 开始,有了下降 趋势。
经济流动性过剩
M1 :2011年12月较11月 增加了8400亿,比11月 4800亿元出现明显多增, 与2010年同期的7201亿 大体上,从06年 元也出现明显多增。 到10年初,我过
货币供应量呈持 M2:20111年12月较11 月增加了26100亿元,是 续上涨趋势,直 上个月的8700亿元的三 到2011年开始回 倍。若扣除10月份因为统 落。 计口径变化引起的明显多 增,12月环比多增量 26100为2008年以来单月 环比增量的最大值。
三、2011年12月以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意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1、新增外汇占款的情况不乐观,造成银行间流动性欠佳。 2、银行新增贷款创年内新低,信贷需求下降,内需疲软。 3、当前经济及产出增速出现下滑趋势尚未结束,且CPI水 平的回落为政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近日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 均出现不振局面,中国经济增长已全面放缓,有必要通过政 策预调微调增强经济运行活力。
四 、我国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从数量上看,本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预计将释放 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下降会对冲掉本次降准释放 的一部分资金; 是由于超额准备金率仍高于正常水平,意味着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 本身就比较充裕,降准难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是过剩的流动性将压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或许能有正向 激励。
在物价下行大趋势一定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 进一步放松。考虑到全年央票到期量较少、外汇占款形势 不稳定,预计年内仍有可能下调1-3次存款准备金率。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量。 M2:广义货币供应
(三)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 率
2010年至2011年, 我国通货膨胀率总体 上有大幅度的上升, 形成巨大的通货膨胀 压力。 但从2011年8月 份开始,开始下降。
2010年——2011年通货膨胀率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后不久,2011年12月份开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 也开始了这2年来的首次下调,而此前,一直都是在上调以减少货币流通,防止物 价大幅上涨。
(二)经济流动性过剩
经济增长过热
从2010年的10.4%至 2011年的9.2%有下 降趋势,但是总体水 平还是处于一个较高 的阶段。 而2012年中国经济 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8.2%还是大于早年 平均的7.5%
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料因供给 不足出现的涨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推动了物价的走高,于是形成 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
二 、前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2010.01.18——2011.06.20)
(一)中国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
2010年至2011年,我国的外汇占款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 在2011年11月开始下滑。目前仍为负增长。
外汇占款持续上升
国际收支顺差比较多,外部经济失衡, 其主要表现即为流动性过剩。此时中央银 行买入外汇比较多,吐出的流动性就比较 多,此时就需要加大对冲力度,也就意味 着央行会面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