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合集下载

泰山一宿余光中行文特点

泰山一宿余光中行文特点

泰山一宿余光中行文特点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余光中先生曾在泰山一宿,留下了许多关于泰山的印象和感受。

他的行文特点也深刻地体现在这些文字中。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生命力。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泰山的壮美和神秘。

例如,他在《泰山一宿》中写道:“泰山,是中国的名山。

它高高耸立,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势磅礴。

”这句话短小精悍,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泰山的巍峨壮阔。

此外,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他在《泰山一宿》中写道:“我在山下,望着山上的云雾翻腾,心中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登高必自卑,临远必自思。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也勾起了读者对古人诗句的思考和回忆。

此外,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充满了诗意。

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美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例如,他在《泰山一宿》中写道:“夜幕降临,泰山的秀美更加动人。

山上的云雾犹如轻纱一般,将山峰包裹得婉约而神秘。

”这句话中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泰山的神秘和美丽。

最后,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他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让人不仅感受到了泰山的美丽,也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他在《泰山一宿》中写道:“泰山的美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这句话中透露出了作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综上所述,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具有流畅自然、感染力强、诗意浓郁、思考深刻的特点。

他在《泰山一宿》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让人感受到了泰山的壮美和神秘,也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文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我们珍视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启示。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

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

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小编为你整理了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中国意识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

以至於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却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相对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出明显的中国意识。

二、感觉性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三、幽默感比喻和比拟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新潮,富於变化,节奏感强,富於动态特徵,完全的颠覆传统静态比拟,也不满足於单纯的明喻,更欣赏用隐喻,其中我们举〈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树上的果子和路人内神通外鬼来看,显然一般状况下对家中的女性跟树木之间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锅的红杏,可是先生跳脱出来,用树上的果子形容余家有女初长成已创新意,又摆脱果子的静态刻板印象,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娱弄笔法,不同於一般默剧的滑稽。

一种中国意识的表现。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中期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那是很强烈的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在一段时间经常被称做台湾诗坛回头浪子。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注:部分散文占多种分类,写人的两篇更多是倾向于抒情 的部分。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景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香港他那似家 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
《沙田山居》
一.本文思路清晰,语言柔和细腻。 作者将海、山、云、风等景物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运用了大量 的叠词,如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 远近近、朝朝暮暮等,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段: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 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 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 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 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 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 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 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 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 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 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分析:对台湾和内地的关系,作者表示深深地无奈。用了母亲和妻子之间 的关系来比喻,也是非常之妥当的。自己夹在其中不知如何是好,并希望 海峡两岸能够敞开心扉沟通,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自己的经历,却通过 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对未来国家发展的期盼、广大人民的心声。
余光中散文分类及写作特点
写物
作者写物不只是对物品的描写,更多是通过一 件物品来写出现实中的一些论点,加入自己的 看法。与抒情和写景不同,引用了更多的典故 诗句,来使文章更丰满,带有的多半是个人主 观的感情,有一些讽刺。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1. 介绍1981年,余光中以其作品《背影》一举成名,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

余光中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余光中进行评价。

2. 作品风格2.1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写实主义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背影》中的父子情感、《寒夜》中的生死离别,都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2.2 独特的叙事手法余光中的叙事手法独特且卓有成效。

他经常运用回忆和插叙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余光中善于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2.3 充满人文关怀余光中的作品中,关怀社会和人文问题是他的写作追求之一。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3. 主题的深入探索3.1 对人性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心理的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作品让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3.2 对历史的回望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对历史的回望。

他通过回忆和描写过去的方式,再现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余光中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来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3 对文学的热爱余光中对文学的热爱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对作家的致敬。

他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理解,赋予了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4. 影响力与地位4.1 影响力余光中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备受瞩目,被誉为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余光中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国内外读者所熟知。

4.2 地位余光中在当代文学界的地位不可忽视。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

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分析余光中散文特色余光中的散文文章追求多元的弹性,语言文白互补,句法长短相济。

在台湾文坛上,在大陆最广为人知、并为各界欣赏的作家大约只有余光中了。

当年他仅凭一首小小的《乡愁》就赚得无数人的眼泪,至今仍令许多飘泊海外的游子为之唏嘘感慨、泪湿襟衫。

黄维梁曾说余光中是“用紫色笔写诗,用金色笔写散文”,正所谓“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了。

余光中自己也曾说过“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散文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高速的联想》、《左手的缪斯》、《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和《左手的掌纹》等数十种。

其中,《听听那冷雨》和《我的四个假想敌》是其散文代表作。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所谓弹性是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

文章追求多元的弹性,语言文白互补,句法长短相济。

在《我的四个假想敌》“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真实的如临其境,在其他作品之中,更不时会采用年轻人经常和同侪间谈话时所用的非正式、在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

密度则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密度的要求,则是认为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份量,其中余光中先生运用了几个主要的方式达到了这个目标。

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的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至于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质料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词的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境界高低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需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显出光芒,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其实还是密度和弹性最可能,质料比较因作者本身生活经历和思想透露出来,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表现。

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试论余光中散文的修辞特色

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试论余光中散文的修辞特色


雨 在 公 墓 的 小 坟 顶 坟 顶 的 野 雏 菊上 下 着


雨在
毋 亲 的塔 上 下 着

雨 在海峡 的 这边 下 着
,

雨 在海峡 的 那 边

,
也下 着 雨

巴 山夜 雨

雨 在 二十 年前
下 着的 雨 在 二 十 年 后 也 一样 地 下 着 这 雨
*
, , ,
(
) 鬼雨 》

寂 寞 是 国 我是 王
, ,
自潮 兼 自慰 他 想
, , ,

她 来 后 她 来后 便 是 后
,
,
,
和 我 同御 这 水 晶 的 江 山

她 来后
一 定 带 她 来 塔 顶 … … 她 来后
… … 她 来后
… … 她 来后
,

她 来后
她 来后

〔 《 ) 塔》
排 比和 反 复 正 显 示 着 余 光 中铺张 的豪 阔 显 示 着 他意 象的 丰富 词 采 的丰盈 气 势的恢 宏 感 情 的 连绵 不绝 没 有 故作呻 吟 没 有 为 了排 比而 排 比 反复 而 反 复 只 是笔 之 所 至 情 之所 至 他的 铺 陈 既 是 铺 陈其 事 更是多 方 位 的 展 示 事物情 状 更 是 多意 象的迭 加 使其 文 神采 飞 扬 使 其事 更具 立体感


:
最 壮 丽 的 是 北 斗七 星
这 局 棋 下 得 令 人 目摇 心 悸 大 惑 不 解

,

自有 八 卦 以 来 谁 也 娜 不 动
一 只棋 子 从 天极 到 瑶光 永 恒的 颜 面 亿 代 不 移

中国文字风火炉中炼出的一颗丹_余光中散文独特的语体风格

中国文字风火炉中炼出的一颗丹_余光中散文独特的语体风格

霏霏的黎明,从渭城出发,收音机天线上系着依依的柳 枝。挡风窗上犹浥着轻尘,而渭城已溅远,波声渐渺。甘州 曲,凉州词,阳关三叠的节拍里车向西北,琴音诗韵的河 西孔道,右边是古长城的雉堞隐隐,左边是青海的雪峰簇 簇,白耀天际,我以 70 英里高速驰于张骞的梦高适岑参 的世界,轮印下重重叠叠多少古英雄长征的蹄印。”这里, 作者以一条古道,联想到古代名人及其诗(词)作,古道, 柳技,渭城,细雨,轻尘,长城,雪峰,一个个鲜明的意象让 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在《秦琼卖马》中,作者由同事慢悠悠 的开车,联想到有如康德饭后散步的风度,由“车性如人 性,大致可以肯定”的推论,又联想到了王维与李白,“王 维开起车来,想必跟李白大不相同。……李白生当今日, 一定猛驰跑车,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速度,违警与否, 却是另一件事。”由此令人自然联想到李白桀骜不驯的性 格。这些富有弹性、联想新奇的句子在余光中的散文中信 手便可摘取一二,细细品味,其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所包 容的情感内容,全在深沉的思考与会心的轻松一笑中留 下无穷的回味。
尝试。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余光中列举了积习已 久而迄今仍流行的三种病态散文:一是伪学者的散文(又 分西而不化的洋学者文体与文白夹缠的国学者文体);二 是华而不实纸花般的花花公子的散文;三是过于刻板、太 淡、太素的浣衣妇的散文。针对当时文坛上出现的这些不 可取的散文状况,余光中提出了具有见地的散文语言革 新主张:一是继承文言的精华,保留根植于民族记忆深处 的名言佳句、成语典故,以及简洁、浑成的传统句法;二是 广泛汲取非文言的各种类型语言之精华,将富有生命力、 普及性的口语,音调悦耳、表情十足的方言或俚语以及活 泼、新颖、幽默的西语引入现代散文,不断丰富现代散文 的语言,把承载着民族几千年文学精华的古典文学同现 代白话相熔一炉,打通文言与白话的天然屏障,弥补白话 “白”之过,使现代散文向“典雅精美”的方向迈出,使白话 的表达技法、词藻逐渐走向丰富。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余 光中提出了散文必须具有弹性、密度、质料的创作标准。 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语气能够兼容 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包括文体弹性和语气弹 性,文体和语气的弹性愈大,则散文的弹性则愈大。正由 于有在风格上追求各种美的 “野心”,余光中在自己的创 作实践中,致力打造既具民族特色、富有中国特质,又融 中国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炉的多元文体,力求使散文具 有无限张力和弹性。对于散文“密度”的要求,余光中认为 这是现代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 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他反 对“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散文”,认为这样的散文“既无奇 句,又无新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感”。现代散文之美 应“在自然流露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剪掉散文的辫子》)而 散文的“质料”,则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 品质。余光中反对花里胡哨的外包装,强调在用字、遣词 上要鲜活,要有灵性和美感。除了要注意语言的密度、弹 性与质料外,余光中还强调了在语汇和句法上,以白话的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知识讲解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知识讲解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

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

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

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

“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

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

钟声沉寂。

”(《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

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

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

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

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

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小编为你整理了余光中写散文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中国意识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

以至於经常会流露出对中国缠绵的情感,有时是直接的颂扬,有时却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相对的非正面叙述来烘托出明显的中国意识。

二、感觉性而散文虽由文字构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仅能够单纯由眼睛看到字,然后在脑海中构出图像,而希望透过人类本有的感官,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三、幽默感比喻和比拟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响的新潮,富於变化,节奏感强,富於动态特徵,完全的颠覆传统静态比拟,也不满足於单纯的明喻,更欣赏用隐喻,其中我们举〈我的四个假想敌〉中,树上的果子和路人内神通外鬼来看,显然一般状况下对家中的女性跟树木之间的比喻,就是那莫名背了黑锅的红杏,可是先生跳脱出来,用树上的果子形容余家有女初长成已创新意,又摆脱果子的静态刻板印象,把它们描绘得活蹦乱跳,内神通外鬼,也因此展现余光中作品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娱弄笔法,不同於一般默剧的滑稽。

一种中国意识的表现。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七十年代中期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那是很强烈的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也在一段时间经常被称做台湾诗坛回头浪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境08-1 任课教师:徐美玲姓名:林跃学号: 29 成绩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余光中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把人带进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自己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乡愁。

其语言特点有句式长短变化多端、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

一、句式长短变化多端,错落有致孕哀愁。

作者在驾驭语言这方面上可谓的个高手,若蛟龙神游于海,似仙鹤曼舞于天,文随其心,情随词转。

曼妙的长句仿佛如歌的行板,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等,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这种千变万化的的散句节奏更是让文章具有吟唱的韵味,无论劳作,无论恋情,无论别愁离绪,均可互相传唱表达;这种千变万化的散句表达,更是让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上一系列的享受而渗出淡淡的愁绪。

二、叠词连绵,乡愁层叠而出。

作者在文中对叠词的使用可是有如信手拈来。

文中的最大语言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双声叠韵,叠字叠韵,譬如用“忐忐忑忑忐忑忑”的复叠形式再现了弹奏电琵琶时的真实情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语音节奏十分鲜明。

再加上“暴雨的滂磅沛沛”声、“屋瓦的惊悸腾腾欲起”声和“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等多种声音和意象与琵琶声在同一时间内共现,更衬托出电琵琶声的悦耳与动听。

读者在阅读时便不自觉地作出语音上的节奏调整,读作“忐忐忑忑忐忑忑”,这就造成珠落玉盘、流转自如的音响效果。

读来如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弹奏者的音容与笑貌,又似耳闻了电琵琶的那种铿锵跌宕的韵律。

又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作者在描绘冷雨时赋予瓦这个物象以人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瓦这个物象来畅吟冷雨来时的那种情状。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艺术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文通古今。

集诗文为一身,合“批评”“翻译”为一体。

其作品数量之丰腴,质量之上乘,放眼当今海内外的华文界,尚难见与其匹敌者。

本文拟探究在余氏诗文的赫赫成就背后,支持其散文创作的散文理念。

本文认为,余氏在反思现代白话文弊端的基础上,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把文言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白话有机融合,使现代散文朝艺术方向迈跃了一大步。

把白话散文从大众化、普及化拉回到文学艺术的轨迹上,使白话散文在汲取文言精华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详述如下:一、余氏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现代散文”这里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白话为语言载体的散文。

在本文中与白话散文、“白话文”同义。

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指的是余氏对现代散文载体“白话”进行反思、否定。

具体表现在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和对“白话”的反思这两个维度。

(一)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反文言”即“反对文言”,泛指“五四”先驱们挟打倒“孔家店”之威猛,即对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普遍地持否定态度,也对承载着封建文化的语言工具──“文言”持拒绝、抛弃态度。

他们认为“文言是僵死的文字”,而“白话”应随时代进化,后来者居上。

甚至认为“白话已经万能,可以领导文字、制定文字”{1}。

“五四”先驱们对于文言的批判有其合理一面。

时至今日,其功绩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尽管对于当今社会中,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科学知识技术的普及和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等,文言的古奥精深,明显是一种制肘。

但是,盲目地、彻底地冰冻文言,拒绝文言,反对文言,抛弃文言,则未免失于理性,失于盲目。

毕竟,“文言”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载工具,许多方面,如成语、历史典故、名言佳句等早已随文化熔为一炉。

“像《诗经》《楚辞》的优美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遗产。

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2}。

其实,“文言”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语言工具,封建文化固然“有罪”,但运载工具本身——语言,未必“有罪”。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1933年-2020年)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
“台湾文学的先知”,对于台湾文坛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与余
光中及其作品相关的常识:
1. 代表作品:余光中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对峙》、《远岫》,中篇小说集《女神的迷宫》、《舞魂台》,散文集《台湾那么早,那么迟》、《我们仨》等。

他的作品以深入探讨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为主题,笔触细腻而富有思考。

2. 文学风格:余光中的写作风格多样,常以幽默、喜剧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

他善于运用叙事、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文学奖项:余光中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的肯定,包括鲁迅文学奖、维特根斯坦文学奖、亚洲文艺奖等,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台湾文学金典。

4. 文学批评与教育:除了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批评和教育工作,他对台湾文学
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5. 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余光中是台湾乡土文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以独特的视
角揭示和呈现了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他的作品对于台湾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光中的创作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台湾文坛,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具有
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深刻的思考,对于理解台湾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写作风格

浅谈余光中散文的幽默艺术余光中散文以其新奇而富有变化的语言,奇特而缤纷的意象,丰富而深刻的理趣,诗化的写作技巧,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幽默散文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在文坛独树一帜,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观念的革新和写作技巧的发展。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又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其创作量之多,名列台湾作家前茅;作品质量之优,亦为台湾文坛所共誉。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之曰:“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为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散文可用“阳刚美”三个字概括。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雄健豪放,但又不乏柔丽。

品读他的散文,那种荡漾在字里行间的机智微笑,随处可见。

仔细分析起来,便可以看出幽默是余光中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

一、幽默是一个属于喜剧范畴的美学概念。

在现代语义上,幽默和诙谐、滑稽、讽刺很相近,但又有层次上的区别。

鲁迅对此就区别的很清楚。

他认为幽默决不是一种“单单的玩笑”,如果把它看成“说笑话”、“讨便宜”,那是一种堕落。

幽默也不是滑稽,二者“还隔着一大段,日本人曾译‘幽默’为‘有情滑稽’,所以别于单单的‘滑稽’”。

可知滑稽在感情上的不足。

幽默和讽刺紧密相连,但又有其独特本领。

讽刺是对可笑性事物的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种嘲笑,多用于批评否定。

幽默除此之外,还可用于赞成肯定。

特别是讽刺味道较为辛辣,方式比较直接;幽默则较为温和,方式比较迂回。

幽默和诙谐确为接近,但前者显得更为高雅些,后者有时不免沾上油气。

总之,幽默和诙谐、滑稽、讽刺都有笑的效果,但幽默层次更高一些,更为机智、含蓄,分寸合度。

所以,在艺术的世界里,一直把“幽默”推崇为较高的境界。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情趣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情趣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情趣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情趣,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语言艺术系统。

这个系统呈现了绚丽的色彩和多维立体的动态感觉:既有叠音的四起,又有异音的喧哗;既有鲜明的节奏,又有激情的标点;既有新奇多变的文法,又有魅力无比的辞藻。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跳出了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有声有色,亦画亦诗,演奏出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

打开《桥跨黄金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从1952年的《猛虎与蔷薇》到1995年的《桥跨黄金城》四十余年的六十篇散文。

无论是《逍遥游》,还是《丹佛城》;无论是《莲恋莲》,还是《听听那冷雨》,无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语言主张的印迹,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作家创造的语言光芒。

余光中在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形象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修辞手法,那就是在语音、句法、辞格等不同的层面变化出新,达到有声有色的效果。

一、密集型聚合的叠音1. AA式。

如:阁阁、啾啾、唧唧、深深、纷纷、纭纭、铿铿、听听、看看、最最。

2. ABB式。

如:天潮潮、地湿湿、潮润润、湿漓漓、灰蒙蒙、一点点、白茫茫。

3. AABB式。

如:料料峭峭、滂滂沱沱、嗅嗅闻闻、间间歇歇、潮潮润润。

4. AABBCC式。

如: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

5. ABABAB式。

如:淅沥淅沥淅沥。

6. AABBAA式。

如: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

这些不同形态的叠音形式,自然地穿行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余光中似乎要用这些有声有色的叠音音响,在描绘清明时节的纷纷雨声中,倾听自己在黑白默片似的中国历史风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心灵的声音。

尤其是叠音的密集型聚合,更让读者在听雨中享受听觉的盛宴。

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听听那冷雨》)文章一开篇便以高频率出现的叠音连用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春寒加剧”,让读者感受到料峭袭人的春寒,淅沥的冷雨绵绵不断,天地之间的潮湿烦闷。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 的散文 ,通过想像和通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象密集,文势跌宕,蕴含着丰富的艺术 容量。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 《剪掉散 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 《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 列重要文章中。

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 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 “弹性”“密度” 和 “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 “ 弹性 ”? 余光中先生认为, “ 所谓 ‘ 弹性 ’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

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 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 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 不至于迅趋僵化”。

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 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 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

如 “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 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 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

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 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

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

鸣者自鸣。

聆者 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

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 得下沁凉的绿液。

城春。

城夏。

草木何深深。

泰山耸着。

黄河流着。

东方已有太 多的伤心。

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塔》)这里有文言词语 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 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 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 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 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1/7个希腊太妹?”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余光中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批评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识,其散文不局限于传统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出一种亦诗亦曲、如诉如画的美妙节奏。

余光中的文字语调优美而又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的语言情趣带给人独特的审美和体验。

余光中的散文是一个绚丽、立体、生机勃勃的语言艺术集成,既节奏鲜明激情四溢??又充满叠音的韵律而朗朗上口,其散文不局限于传统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出一种亦诗亦曲、如诉如画的美妙节奏。

余光中四十多年集合的六十篇散文,从《猛虎与蔷薇》到《听听那冷雨夜》,每一篇都充满了余氏语言的美妙光芒,余光中在其作品中的语音、句式、修辞上都有着丰富的变化,使文字达到了一种有声有色的效果。

无论是《逍遥游》,还是《丹佛城》;无论是《莲恋莲》,还是《听听那冷雨》,无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语言主张的印迹,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作家创造的`语言光芒。

余光中的文字功底让字里行间充满了弹性。

余光中文字的文体和语气不局限于一体,而是充满了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能看到简洁的文言文,简单的西方语言,朗朗上口的现代语言,余光中将这三种文化揉捏融合在一起,使得行文流畅具有魅力,文字间充满了弹性。

一、“叠音字”使用营造出的韵味余光中散文中多使用叠音字,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文中使用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这样的叠音好似诗句画卷,好似李清照之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好似让人们亲身经历这雨的滂沱直下,直入双目。

而在后段的语言,又使用了英文单词与现代汉语,来回思“雨”之征兆“天颜”的变化,行文优美、思绪天马行空、节奏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余氏散文的语言弹性。

《乡愁》语言特色分析

《乡愁》语言特色分析

《乡愁》语言特色分析《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下面是《乡愁》语言特色分析,一起看一下吧。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余光中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难,时而满含泪水凝视他深爱的那片厚土,时而凄婉苦吟他拂抹不去的大陆情结。

他的小诗《乡愁》不仅深深浸染了浓浓的“乡土情”、“中国结”,更渗透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恰似一支哀婉的乐曲,在所有的乡愁文学中格外撩人情思,而诗作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又特别加深加重了这种情感的展现与表达,显得含蓄动人、耐人寻味。

首先,四组形容词的叠用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感氛围,从而形成了语浅情深、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句中的“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甚至,连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海峡”,也是“浅浅的”,那么轻描淡写,那么简单朴素,那么平淡无华,然而它的背后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小小的”邮票,却隔开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窄窄的”船票,却隔开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矮矮的”坟墓,却隔开了埋于心底、无法传递的思念;“浅浅的”海峡,却隔开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情。

特别是最后“浅浅的”三字,写出了并不宽并不深的台湾海峡因为人为的阻隔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两岸的联系与沟通,亲人不能相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反衬诗人无尽的哀伤和绵绵的情思。

诗歌中四组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起到了强调和渲染作用。

语言虽淡,却满蕴深情,仿佛是不大的漩涡,下面却汹涌着激流,从而形成了哀而不怨、含而不露的语言风格,使诗于温婉平静中寄寓浓厚的慷慨悲凉之情。

其次,一组指示代词的反复运用构成别有意味的情感磁场,从而形成了诗歌余韵绵绵,耐人寻味的效应。

“这”、“那”是汉语中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词,它本身没有情感表达功能,而只有交代方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归纳

《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归纳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 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 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 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 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 白鸟.。” •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 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 著。”“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 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 沉地弹…………。 ”分别是用了对偶跟 比拟。
题目的含义
• 手法(一语双关,象征):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 感情 • 主旨
关于氛围和意境的词 严肃 庄重 温馨 紧张、喧闹、热闹、和谐、 祥和、安宁、清静、安静、幽静、尴尬、 热火朝天、寂静、清新明丽、萧瑟凄凉 冷清,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苍凉凄迷。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 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 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 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 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 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也 许你末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余光中先生 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却仍可以感受着他的 感受,相思着他的相思,那就让我们也常常 听听那冷雨吧。
听听那冷雨
作者为什么用“冷”修饰雨?找出文章中能表达冷 的感受的句子,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分析:
• “冷”有三层含义: •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 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 的凄凉。 • (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 感伤。
听听那冷雨
品 味 语 言
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 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 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 章艺术底蕴。

《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分析

《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分析

2010-2011年学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体育教育班级:10-2班任课老师:徐美玲姓名:卢明杰学号:10084010223 成绩《听听那冷雨》语言特点分析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他的代表作品。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1]。

本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把我带进了一个欣赏雨的美好世界中。

其语言特色表现如下:1.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喻如“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等;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还有“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这不是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相结合的修辞手法吗?还有……如此出色的运用修辞手法,仿佛把人给带进了美丽的景色当中。

2.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本文中的叠字叠句更为吸引眼球。

就一个雨字,就可以描述为“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

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善用叠字,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

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3.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

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先生散文语言的特质
余光中的散文,通过想像和通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象密集,文势跌宕,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容量。

余光中散文创作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撰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左手的缪思》、《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逍遥游后记》、《我们需要几本书》、《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中。

最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应该是他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散文应当具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弹性?余光中先生认为,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及适应能力。

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趋僵化。

因此,在余先生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经常遇到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这三者和谐融合,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既保持着流畅的白话节奏,又呈现出充满弹性的语言风格。

如坐在参天的老橡树下,任南风拂动鬓发,宿醒中,听了一下午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的鸟声,声在茂叶深处渗出漱出。

他从来没有听过那样好听的鸣禽,也从未像那天那么想家。

他说不出是知更还是画眉。

鸣者自鸣。

聆者欢喜赞叹地聆听。

他坐在重重叠叠浓浓浅浅的绿思绿想中。

他相信自己的发上淌得下沁凉的绿液。

城春。

城夏。

草木何深深。

泰山耸着。

黄河流着。

东方已有太多的伤心。

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 (《塔》)这里有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宿醒中、鸣者自鸣、聆者、草木何深深;有文言诗词的化用,如琐琐屑屑细细碎碎申申诉诉说说、重重叠叠浓浓浅浅模拟李清照词《声声慢》中的词句;也有文言句式的运用,如又何必黯然,为几个希腊太妹? 等,这些文言语体使语言显得典雅,抒发感情自由真切。

也有西语的长短互用,更有俚语的亲切鲜活,读来感到长短句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敛,音调轻重相间,由此实现了散文语言的多元且富有弹性。

又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听听那冷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与插入句。

原意是雨在窗外喊谁,并插入了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作为雨滴的譬喻。

窗外在喊谁是倒装句,且既可解为在窗外喊谁,又可解为谁在窗外喊。

如此歧义、倒装又兼拟人,增加文意解读的乐趣与迷离的气氛。

余光中说,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

美感要求的分量,显然是指他善于运用充满奇句新语、高度压缩密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篇幅里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美感震撼。

如: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
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 (《黄河一掬》),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这个新奇的语句,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从史前的洪荒年代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走了四千六百里路把时间和空间压缩起来,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巨大的美感空间。

选取潼关、牧歌、乐府诗、二十四史等文化典故让人联想到黄河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语言的厚重感。

浊浪、澄清意象,显然有他多重含义,两个反问把读者的思考带向悠远。

又如白。

白。

白。

白外仍然是不分郡界不分州界的无疵的白⑴,那样六角的结晶体那样小心翼翼的精灵团⑵一英寸一英寸地接过去接成了千里的虚无⑶什么也不是的美丽,而新的雪花如亿万张降落伞⑷似地继续在降落,降落在洛矶山的蛋糕上⑸那边教堂的钟楼上⑹降落在人家电视的天线上⑺最后降落在我没戴帽子的发上⑻当我冲上街去张开双臂几乎想大嚷一声⑼结果只喃喃地说:冬啊冬啊你真的来了我要抱一大棒回去装在航空信封里⑽寄给她一种温柔的思念美丽的求救信号⑾说我已经成为山之囚后又成为雪之囚白色正将我围困。

⑿这段文字有个显著的特点:该断句时不断句该加标点的不加标点,任由思维恣意汪洋,读来很有气势,把雪写得酣畅淋漓;连用12个意向,从不同的角度写雪,写出了雪的丰富意蕴。

余光中在《逍遥游后记》写到:我尝试着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很显然,这里他是把写雪的文字拉长拆开,从而增强了他散文语言美感要求的分量。

在余光中的许多散文中,他经常善于运用想象和通感,有效地丰富着作品
的内涵和韵致,开启读者的颖悟和体验,来增强作品的审美密度。

他把山想象成蛋糕:落矶山峰已把它重吨的沉雄和苍古羽化成为几两重的一盘奶油蛋糕(《丹佛城》);把夏季想象成南瓜,而人则变成蝉:当夏季懒洋洋地长着,肥硕而迟钝如一只南瓜,而他,悠闲如一只蝉(《塔》);如落月的昏朦中,树影屋影融成一片灰蓬蓬的温柔。

(《伐桂的前夕》),《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再看看余光中散文语言的质料,按照余先生的说法,所谓质料,就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

(《剪掉散文的辫子》)。

请看他在《南太基》一文中是如何将风写的质地有形的:仍有十几只,追随船尾翻滚的白浪,有时急骤地俯冲,争啄水中的食物。

怪可怜的芭蕾舞女,黄喙白羽,洁净而且窈窕,正张开遒劲有力的翅膀,循最轻灵最柔美的曲线,在风的背上有节奏地溜冰。

风的背很阔,很冰。

风的舌有咸水的腥气。

乌衣巫的瓶中,夜,愈酿愈浓。

北纬四十一度的洋面,仍有一层翳翳毛玻璃的什么,在抵抗黑暗的冻结。

先是用海鸥来写风,乍看起来是写的海鸥,其实写的是风,循最轻灵最柔美的曲线,在风的背上有节奏地溜冰写出了风的形状;风有背吗?风有舌吗?在余先生看来,风是有背有舌的。

毛玻璃像风吗?夜的海面上的风的确像毛玻璃。

余先生通过通感、比喻和细致的描绘,把风这个无形的很柔的东西写得有型可感。

再看看他在《丹佛城》一文的开头写到:城,是一片孤城。

山,是万仞石山。

城在新的西域。

西域在新的大陆。

新大陆在一九六九年的初
秋。

你问:谁是张謇?所有的白杨都在风中摇头,萧萧。

但即使是新大陆也不太新了。

四百年前,还是红番出没地,侠隐与阿拉伯火的武士纵马扬戈,呼啸而过。

写的景色是多么地空阔辽远,句式遣词是多么地有气势,所有的白杨都在风中摇头,萧萧,句式独特,语气铿锵,神形兼备;余光中尤其擅长于动词的妙用,他能将恰当的动词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使作品充满奇思妙想,新意迭出。

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黄河一掬》) 一拉窗帷,那么一大幅皎白迎面给我一掴,打得我猛抽一口气。

(《丹佛城》) 我们的白豹追上去,猛烈地扑食公路。

远处的风景向两侧闪避。

近处的风景,躲不及的,反向挡风玻璃迎而泼过来,溅你一脸的草香和绿。

(《咦呵西部》);余光中散文中使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是反复、排比,在他的每一篇散文里几乎都运用了词语、句子,甚至是段落的反复。

如她来后,她来后便是后,和我同御这水晶的江山。

她来后,一定带她来塔顶,接受寂寞国臣民的欢呼,铜像和石碑的欢呼,接受两军铁炮冥冥的致敬,鼓角齐奏,鬼雄悲壮的军歌。

她来后,一定要带她去那张公园椅上,告诉她,他如何坐在那椅上,读她的信。

也要她去抚摸街角的那个信箱,那是他所有航空信的起站。

她来后,一定要带她去那家德国餐馆,要她也尝尝,那种冰人肺腑的芳冽,他想。

她来后。

她来后。

她来后。

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内心的复杂情绪,而且起到了很好地结构篇章、和谐音节的作用,使作品具有诗的韵律,具有一咏三叹的修辞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