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家书》有感

最早听闻梁启超先生便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戊戌变法”、“有为青年”、“改革创新”、这十二个字便是我对梁启超先生最初的印象。

在初读《梁启超家书》后,虽是现代印刷装订成册的书信,却似乎也能感觉到先生执笔相诉的真情。虽是家书,却在倾诉相思挂念之间多了份知己般的心交。

书信有长有短,有的是特意执笔相告,有的则是随意提笔慰问;有的是写于家中书桌,有的则是写于医院病榻。可无论篇幅之长短,出处何方,都在字里行间中饱含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极致的关爱。众所周知,梁启超先生是个爱国之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忧国、救国的事业上。爱国之人必定爱家,这是源于他们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血脉之中的深深的牵系。先生亦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但由于先生常年各处奔波,加上后期他的子女们各处求学,书信成为他们彼此之间挂念交流的渠道。而从书信之多,日期之相近,可知先生对于子女无时无刻的思念与关怀,情意绻绻,父爱如山。我常在信中读到“我想你了,我很想你”这般简明真挚的语言,而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都会忘记这写信人是梁启超,或者是我内心刻画的那个梁启超。在林父遇难之时,他予思成的信中不仅表达了一个父亲对于思成与徽因的担心和宽慰,更如一个坚强的后盾般冷静的站在孩子的身后。

天底下的父亲是一样的,天底下的父亲又各不相同。从书信中,我看到了先生以父亲以朋友亦或是知己的身份与他的孩子相谈甚欢,推心臵腹。

书中第一封信写于1912年12月5日,彼时的梁启超已39岁,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当年那个满腔热血力推改革的青年在十余年的奔波中不仅发表了大量西方政治学说,更接受了许多西方新文化,这使得他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偏向西方的民主化,他们的关系是父子更是友人。先生是个爱读书之人,也十分爱引导子女们看书,甚至时常与子女分享其读书心得,尤其是和大女儿思顺,父女间分享一首新作的小诗也是件快乐至极的事。对于子女的学业,先生也从不逼迫,常以兴趣作为最好的培养。除此之外,先生常常通过信件给子女们学业上、事业上的建议,同时也征求子女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爱代替苛责、偶尔纵容孩子的顽皮、甚至有时自己也如孩童般玩笑,先生与他的孩子以这种方式相处着,使得他们虽然常身处各处,心却紧紧相连,彼此牵挂,互助互携。

1928年10月17日,应该是先生写给他孩子的最后一封家书。此时的他已病魔缠身,但信中并没有倾诉他的病痛之苦,显得十分乐观,只是简单陈述了他近几日的状况,反之表达他对思顺等人的思念,特别的思念,还在信末提及对于思成事业上的担心和建议。我常在想,先生为国家事业奔走

各地,抵住各方重压的力量也许就是来自他与子女间的相互支撑,他们之间血脉相融的信任和扶持,使得先生在劳心劳力之余倍感宽慰。

这本家书,从文言文跨越到白话文,从1912年跨越到1928年,无论哪种语言表达方式,无论16年前还是16年后,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心始终如一,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谊也是越发醇厚。其实梁先生与子女的家书远不止这些,有些或已流失,有些并未公开。但梁先生写给孩子的每字每句都无疑是其子女们宝贵的财富,有幸翻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