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少。
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
而对于梁思成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
”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
“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因此,做学问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础不牢、根基不稳,花拳绣腿、弄巧成拙。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再次翻开了书架上那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梁启超家书》,细致地通读全书,感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亦师亦友的伟大父爱,以及“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梁启超家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们的上百封书信。
家书见证了出身封建社会、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且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他,以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朝代更迭、政党林立的乱世纷争中,始终把救民于水火视为己任,在浊世之中保留单纯之心,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以文人自居,把读书和写作融入其生命和灵魂中去,并时常告诫子女们要独立坚强、通达强健,永不悲观、尽责尽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常思回报社会之恩的坚守和热肠。
家书还闪现着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从未落下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挚爱而不溺爱,鼓励他们培养情趣,“在苦困危险之中把人格磨炼出来,求出快乐”,从子女们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立身、处世,到生活细节、家庭财政支出、金钱的存储与流转、股票经营投资、利率变化与黄金走向等,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与他们共同探讨、亲切交谈,九个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中国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的慈父情怀与温情。
品读《梁启超家书》,让我对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从历史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清末政治运动的倡导者、戊戌变法的发起人梁启超有了全新的认识。
透过一封封笔端饱含感情的书信,我读出了文字背后一个率真风趣、有血有肉的不一样的梁启超,读懂了一位发自内心疼爱子女,在孩子们面前既是父亲,又是导师和知心朋友,无论多忙,哪怕是繁务缠身,四处奔走,也要以“十二分热烈的爱”,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同远隔千山万水的儿女们“谈心”“抒怀”“交流”的慈父的感人情怀。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还读懂了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广博见识,不断地否定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用健康、趣味的人生观约束自己、指导自己,同时也影响和教育子女,对九个孩子因材施教,教导他们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用,要保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人人发挥其个性特长,尽自己能力去做事以贡献于社会,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苦用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
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记录了他对家人的关怀和对时
事的思考,也是他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和教诲。
在阅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梁启超家书中透露出的家庭关爱和家风教育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家人的关怀和爱护无微不至,他不
仅关心家人的生活起居,还时常给予他们思想上的指导和鼓励。
他
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家人,塑造了一种崇高的家庭氛围,这种家风
教育对于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梁启超家书中的思想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
启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他对家人的教诲和对时事的评论都充满着深刻的见解和睿智的思考,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国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
超是一位爱国者,他对家人的教诲和对时事的评论都透露着对国家
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家人,也用自己的思想
和行动影响着社会,他的家书中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梁启超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信集,它不仅让
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家国
情怀。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梁启超的思想和智慧,努力
践行家国情怀,也会将这种温情和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我们的
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的家书也是他智慧的结晶,是他对子女的教诲,也是他对世界的思考。
读完梁启超的家书,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梁启超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女的期许和教诲。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和追求,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要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这些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父母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而这正是梁启超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期许。
梁启超的家书让我明白,父母的期望和教诲是出自对我们的深爱和关怀,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爱,努力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要善待他人,要尊重他人,要关心社会,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话语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梁启超的家书告诉我们,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探求。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说,“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要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这些话语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只有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也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探求和追求,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的家书读后感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教诲,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有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求。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也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一)林颐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
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
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还说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
”思成在国外的学习遇到瓶颈,梁启超和他探讨学问的有用无用:”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第1篇:梁启超读后感读《梁启超传》有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
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
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
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读完梁启超家书里有关教育的部分,那感觉就像是被一位超级智慧又超爱唠嗑的长辈给好好上了一课。
梁启超这人啊,那可是相当牛气哄哄的人物,可在家书里,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叔一样,给子女们分享自己的教育经。
首先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之开明。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长都还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古板观念呢。
可梁启超不一样,他觉得男女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你看,他对女儿们的教育就特别上心,鼓励她们学习各种知识,这在当时简直就是思想界的一股清流啊。
就好比在一潭沉闷的死水里,他硬生生地弄出了个欢快的小喷泉。
他教育孩子那可真是全方位的。
不是光盯着书本知识,什么品德啊、兴趣爱好啊,全都没落下。
他写信的时候就像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给孩子们描绘一幅完整的人生成长画卷。
他告诉孩子们要有爱国心,这就像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伟大的种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而成长。
而且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就像个美食家搭配菜肴一样,想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
他不强迫孩子去学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一点我觉得太酷了,不像有些家长现在还在把自己的梦想硬塞给孩子,让孩子苦不堪言,就像硬要把一个方形的东西塞进圆形的洞里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
我还发现梁启超特别善于鼓励孩子。
他的家书里满是对孩子们的赞美和肯定。
这就好比给孩子的心灵注入了强心剂啊。
孩子们读着这些家书,肯定觉得自己就像超级英雄一样被老爸信任着。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多一些这样的鼓励,说不定我早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呢。
现在很多家长老是批评孩子,就像拿着个放大镜专门找孩子的缺点,结果孩子越来越没自信,就像个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样。
再说说他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他就像个智慧的导师,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这就像是教孩子钓鱼,而不是直接给孩子鱼。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脑袋瓜肯定特别灵活,就像装上了最先进的处理器一样。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6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篇一《梁启超家书》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的家书集。
梁启超以清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为背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并给予他们宝贵的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迪,深感梁启超先生的智慧和胸怀。
首先,这本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差遣和工作为线索,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讲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关心。
他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讨论和对历史事件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他关心国家命运的初衷。
他对国家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令人钦佩,使我对自己身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透露了他作为家庭的成员时的一些困惑和挫折,也向子女们留下了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个人价值观培养的思考。
他强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子女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和尊重家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
梁启超对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态度深刻而简洁,让我深感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个体发展的关注。
这使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通过梁启超亲笔家书的形式,传递了他对子女们的关爱和教诲。
他在书中不仅仅是对社会、国家、家庭、个人进行了教育的探讨,更多的是以亲密的方式向子女们传达他的爱和温暖。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智慧,给予子女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挑战。
在这个浮躁和物质的时代,梁启超先生的家书教导我们在追求内心真善美的同时,要关心他人,抱有感恩之心。
这种爱与关怀超越了文字和教育的范畴,给予我启示与感悟。
总而言之,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
他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智慧,透过家书的形式,向子女们传达了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思考和关怀,既是对前人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又是对后代智慧的传递与凝练。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梁启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的家书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悟、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
在这样一个前辈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烽火岁月,也可以从中汲取前辈的智慧和力量。
在梁启超的家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革命的话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烽火岁月。
“殷勤茶灶一长条,蜻蜓黛瓦四周开。
阔门当户飞青草,邻妇眼中春意来。
”这是梁启超在家书中写给亲人的诗句,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这段诗句中,家乡的景色、亲人的目光都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革命年代的烽火让梁启超不得不离开家乡,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在家书中,梁启超还写道:“万金虽好,亦不如烽火炼,况炼烽火!”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梁启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热爱。
在他看来,革命烽火比金钱更有价值,因为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为了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繁荣,梁启超不惜一切,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炼烽火。
这种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也让我们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写道:“小子闻天下大乱,独夙夜而励之,欲振死灰以超华夏者,非妄语也。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的救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他不顾家庭的安宁和个人的安全,而是一心振奋死灰,超越华夏。
他以自己的行动向后人证明了,爱国情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要用实际行动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和价值观示范。
梁启超的家书是一部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也让我们这些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革命烽火是万金以上的宝藏,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和辉煌,也留下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英名。
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三篇
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三篇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在历史、政治、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近日翻阅梁任公书辑,偶然发现梁任公家书,尝试读来感动之多,深感他的开明豁达和拳拳护犊之心,其超越时代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时至今日依然光辉灿烂,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等教育理念非常吻合,令诸多后人望尘莫及,值得国人深思家庭教育的可为与不可为。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梁启超家信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读完《梁启超家书》,对一个之前“只闻其名”的中国近代知名文化人士,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信对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对“梁启超”这个名字,都是熟悉而陌生的。
说熟悉,是因为大家中学都学过历史,但教科书对人物的描述——尤其是近、现代诸多知名人士的描述——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血和肉。
而此书,恰好将一个梁启超赋予了血和肉,让他成为我们认知中的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这个人,对子女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扮演着严父和慈母的角色。
这个人,毫无疑问是中国过去100年中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之一,但同时,他又和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一面。
整本书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子女在做人、做学问上的教导——这不奇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往往扮演一种严父的角色。
但梁先生在度和方式上的把握,却值得我们欣赏。
这种严父,不是一味的打骂说教,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而多是采取鼓励,以自己做典范的方式,和子女成为朋友,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做好严父的同时,梁先生也对子女展现了比一般的“慈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面,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我一向认识的对感情表达的羞涩、内敛一面——梁先生却像足了西方人。
对子女的爱、关心,无处不散发出一种令人歆羡的柔情。
试问我们多少人不敢当面表达对父母、对子女的爱,以致空留遗憾。
其实我们与梁先生并无间隔,他也像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包括对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甚至包括对钱财物的患得患失,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不虚伪的人。
读这本书,让我脱离历史的冰冷感,去读懂一个拥有真性情的、作为普通人的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他还很注重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是光让孩子死读书本,而是鼓励他们去游历、去交友、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这就好比是把小鹰从窝里赶出去,让它们自己去广阔天地里练飞。孩子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明白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才能增长见识,学会与人相处的智慧。现在很多孩子就是被保护得太好了,像温室里的花朵,一到外面的世界就不知所措。
再说说他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梁启超家的孩子各有各的兴趣,他可不像有些家长,硬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他就像是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孩子对哪块领域有兴趣,他就陪着孩子在那个领域里探索,给孩子加油鼓劲。这让我想到现在有些家长,孩子喜欢画画,家长非觉得弹钢琴高雅,硬逼着孩子放弃画笔去弹钢琴,结果孩子痛苦,家长也生气。梁启超就聪明得多,他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顺着孩子的兴趣走,孩子学习起来带劲,也更容易做出成绩。
梁启超家书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梁启超,那可是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啊,但在家书里,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操心老爸,满脑子都是怎么把自家孩子教育好。这让我一下子就觉得,不管你多有名多厉害,在孩子面前,就是个盼着他们好的家长。
从这些家书里能看出,梁启超的教育那是全方位的,不只是盯着成绩和功名。他特别注重品德的培养,就像种树先扎根,根正了,树才能茁壮成长。他告诉孩子们要做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这一点我觉得特棒,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分数看得太重,好像分数高就是教育的全部胜利。其实品德才是做人的根本,要是培养出个成绩好但品德不行的孩子,那才是教育的大失败呢。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等5篇合集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5篇篇一:《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篇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篇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篇《梁启超家书》为梁启超与九个子女间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信件实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
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
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
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
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
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
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
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
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
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家书》是一部家书体的作品,由梁启超的家书辑录而成。
这部作品以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梁启超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对家庭成员的关怀、教育和关爱。
通过家书的形式,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梁启超作为一个丈夫、父亲和家长的情感和责任。
在阅读《梁启超家书》时,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梁启超在书中对家人的关怀和教诲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在书中,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和成长,更注重他们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影响着家人,教育他们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书中,梁启超对妻子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关爱和尊重。
他在家书中不仅对妻子表达了对她的爱意,还在日常生活中尽力为妻子分担家务和照顾家庭,展现了一个丈夫应有的责任和关怀。
这种家庭中的和谐和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
除了对家人的关怀和教育,梁启超在书中还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怀。
他在书中不仅对子女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在自己的言行中展现了一个有担当的国家公民的形象。
他的家书不仅仅是对家人的关怀,更是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通过阅读《梁启超家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以及作为一个家长和丈夫应有的责任和关怀。
梁启超的家书不仅仅是对家人的关怀和教育,更是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的体现。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也让我对梁启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家长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到关于家庭和责任的启示。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读《梁启超家书》有感1000字读过《梁启超家书》后,我对梁启超先生更加崇拜,他对儿女的教育方面值得每个对父母学习。
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读《梁启超家书》有感范文,欢迎阅读!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 ___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家风故事心得体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家风故事心得体会《梁启超家书》如雷贯耳,在国学家教典范中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有着同样的地位。
这三部家书贯穿了我国近代、当代和现代,体现了时代大家深沉的教育观。
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喜欢看一目了然的白话文。
《梁启超家书》是文言的,从学生时代就拿起放下,拿起放下好多次,为语言所负累,一直没能读下去。
有了孩子之后,看过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的育儿类教科书,各说各的道,有些理念完全相悖。
对于我这种想做个完美家长,给孩子完美家庭环境的我来说,是种痛苦。
初为人母的我,根本无从辨别,于是无从选择,于是手足无措。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静下心来念一本文言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我跟自己说,念不下来,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端坐课堂,用功学习?为人父母,必先表率。
念着念着,理顺了,也沉浸进去了。
发现家书篇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长,是啊,逐渐白话了,用词就多了。
年纪大了,子女大了,要叮嘱的也就多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X年前的家书,梁启超多采用“汝”“吾”“彼”“之”“耳”“矣”,句式多简洁,用词精炼,但在我念来却需要在脑中翻译一遍才能通顺。
X年,梁启超年届X,感觉他年纪逐渐大了就甩开了包袱,态度更为豁达开朗,写的信让人感觉亲近自然。
用词遣句开始白话,“我”字用得频繁起来。
开始跟子女抱怨自己身体。
甚至在给思顺的信中头一次出现“我的宝贝思顺”“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絮絮叨叨跟孩子记叙自己一周的行程安排,抱怨不休,像个老父亲。
自此之后,“爱儿”“宝贝”“孩子们”,他称呼得乐此不疲。
与其一本正经的历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是呆萌。
从收阅人的角度,我喜欢梁启超后期的家书风格,这在当时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
梁启超一共X个孩子,X女X子。
他付出极大心血精力教育,最终换来X个孩子统统有所成就的硕果。
追其原因,可从他信中窥见一斑。
学业上是良师益友:“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
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家书》是一部以梁启超的家书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通过梁启超的家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读完这部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梁启超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这种家国情怀让人感动。
在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人的教诲和关怀,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以及对自己的反思和成长。
这些家书不仅仅是梁启超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他对时局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家人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不仅教导子女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忠孝节义”这一传统美德,希望子女们能够牢记祖训,继承家风,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他的家书不仅仅是对家人的教诲,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的探讨和倡导。
同时,梁启超的家书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和期望。
他在家书中多次表达对国家兴旺和民族振兴的愿望,他深知中国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奉献。
他希望子女们能够有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对子女们的期望,这种家国情怀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和鼓舞。
此外,在家书中,梁启超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反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家书中提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历程和思想转变,他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阅读《梁启超家书》,我对梁启超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政治家。
他的家书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忧虑,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思,这种家国情怀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在他留下的许多著作中,有一本《梁启超家书》,这是他写给家人的一系列家书,内容涉及家庭、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梁启超的思想和品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梁启超家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家庭教育的智慧,又有对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
他在书中谆谆告诫子女要勤奋好学,要有节制,要守礼仪,要有爱心,要有责任感。
他还在书中谈到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家庭,还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他的思想和品格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在梁启超家书中,他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让我深有感触。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他在书中不断强调孝道和家规,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孝道就没有立足之本。
他还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这些思想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和自身修养。
除了家庭教育,梁启超在家书中还对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反思。
他对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腐败深感忧虑,他认为这是中国民族振兴的最大障碍。
他在书中不断呼吁青年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
他的这些观点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梁启超家书,我对梁启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的思想和品格有了更深的敬佩。
他的家书不仅是一家之言,更是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相信,在梁启超的思想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为中国的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相关推荐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13篇)《梁启超家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篇1梁启超一生有两个夫人,李慧仙和王桂荃。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三子,因病早殇。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个个能成才,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玑,饱蘸慈父之爱和人生指导。
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这样的表达在家书中随处可见,身为父亲,梁启超当然希望他们个个成才。
但在孩子们的健康和学习中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说:"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
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我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抱有这个观念,"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
"学好习的前提是有个健康的身体。
身心健康,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在一路前行中,不忘初心。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很喜欢梁任公的这句话,自己喜欢的,就想去做,而且能做的更好。
他不仅是位慈父也是位严父。
他关爱呵护子女,也对其严格要求。
他教育孩子们对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家信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家信读后感作文一:《《梁启超传》读后感》2200字《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看完一本书和看完一场球,一场电影的感受有时候很像。
精彩的比赛和电影,看完之后恨不得立刻就和旁人谈起,讨论进球的精彩又或情节的跌宕。
倘若比赛乏善可陈,电影不痛不痒,则看过之后,仿佛走过上班的路、刷完睡前的牙一般,你若不问,我便不再提起,好似寻常往事一般没了意义。
实在不幸,赶上了臭脚一群,矫揉一班,则避之不及,恨不得从未看过,绝不提起,仿佛告诉别人浪费的这时间,让听者拿去。
或许这算是自己的一个说辞,以至于迟了这么久才来写《梁启超传》读后感,不觉得惭愧。
然而书与球,与电影不同在于,耗费了那么久,不留下些什么是万万不能的,也是千万不可的。
幸好之前断断续续的记录了一些感受。
才不至于把这本书直接还给作者。
先说说缺点。
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详实有余,深度不足的书。
作者博采众家,却未能升华出什么境界。
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就事论事的发些感慨做些总结。
加之大量直接摘录资料原文,却少有详解,清末民初的古文生涩虽不至难以理解,却也实在使人疲于持续招架。
本来读书的时间就很有限,更不愿意陷入一字一字的理解泥潭中。
书籍的序言中,评价他是采用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写成,通篇读下来,才发现时务文体的内容确实不少,只是都源于引用。
作者还是实实在在的采用白话文。
上下两册,洋洋洒洒上百页,耐读性不高。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抛弃了传记作品常用的编年体,而采用人物关系区分章节。
如梁启超与黄遵宪,梁启超与袁世凯等等,反过来看,也算是刻画了清末明初的名流政客种种,只不过用梁启超签了桥搭了线。
不知道算不算是搭车版的纪传体。
这种设计天然的就是争议点。
能看出梁启超与种种人物,是按照年代的进程撰写的,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初立——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
所以前有康有为,黄宗宪等等立宪人物,中间安排了章太炎、袁世凯等1912年前后的人物、后面则是蒋百里、胡适、徐志摩众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家书》有感
最早听闻梁启超先生便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
“戊戌变法”、“有为青年”、“改革创新”、这十二个字便是我对梁启超先生最初的印象。
在初读《梁启超家书》后,虽是现代印刷装订成册的书信,却似乎也能感觉到先生执笔相诉的真情。
虽是家书,却在倾诉相思挂念之间多了份知己般的心交。
书信有长有短,有的是特意执笔相告,有的则是随意提笔慰问;有的是写于家中书桌,有的则是写于医院病榻。
可无论篇幅之长短,出处何方,都在字里行间中饱含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极致的关爱。
众所周知,梁启超先生是个爱国之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忧国、救国的事业上。
爱国之人必定爱家,这是源于他们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血脉之中的深深的牵系。
先生亦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但由于先生常年各处奔波,加上后期他的子女们各处求学,书信成为他们彼此之间挂念交流的渠道。
而从书信之多,日期之相近,可知先生对于子女无时无刻的思念与关怀,情意绻绻,父爱如山。
我常在信中读到“我想你了,我很想你”这般简明真挚的语言,而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我都会忘记这写信人是梁启超,或者是我内心刻画的那个梁启超。
在林父遇难之时,他予思成的信中不仅表达了一个父亲对于思成与徽因的担心和宽慰,更如一个坚强的后盾般冷静的站在孩子的身后。
天底下的父亲是一样的,天底下的父亲又各不相同。
从书信中,我看到了先生以父亲以朋友亦或是知己的身份与他的孩子相谈甚欢,推心臵腹。
书中第一封信写于1912年12月5日,彼时的梁启超已39岁,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
当年那个满腔热血力推改革的青年在十余年的奔波中不仅发表了大量西方政治学说,更接受了许多西方新文化,这使得他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偏向西方的民主化,他们的关系是父子更是友人。
先生是个爱读书之人,也十分爱引导子女们看书,甚至时常与子女分享其读书心得,尤其是和大女儿思顺,父女间分享一首新作的小诗也是件快乐至极的事。
对于子女的学业,先生也从不逼迫,常以兴趣作为最好的培养。
除此之外,先生常常通过信件给子女们学业上、事业上的建议,同时也征求子女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
用爱代替苛责、偶尔纵容孩子的顽皮、甚至有时自己也如孩童般玩笑,先生与他的孩子以这种方式相处着,使得他们虽然常身处各处,心却紧紧相连,彼此牵挂,互助互携。
1928年10月17日,应该是先生写给他孩子的最后一封家书。
此时的他已病魔缠身,但信中并没有倾诉他的病痛之苦,显得十分乐观,只是简单陈述了他近几日的状况,反之表达他对思顺等人的思念,特别的思念,还在信末提及对于思成事业上的担心和建议。
我常在想,先生为国家事业奔走
各地,抵住各方重压的力量也许就是来自他与子女间的相互支撑,他们之间血脉相融的信任和扶持,使得先生在劳心劳力之余倍感宽慰。
这本家书,从文言文跨越到白话文,从1912年跨越到1928年,无论哪种语言表达方式,无论16年前还是16年后,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心始终如一,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谊也是越发醇厚。
其实梁先生与子女的家书远不止这些,有些或已流失,有些并未公开。
但梁先生写给孩子的每字每句都无疑是其子女们宝贵的财富,有幸翻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