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
(完整)医学影像学(自己吐血整理,知识点全面,但标注的考点可略有不同),推荐文档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总论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三、X线图象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是一种特殊专用于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数字化X线设备。
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 T)1.CT图像特点CT值即代表CT图像象素内组织结构线性衰减系数相对值的数值单位:亨氏单位Hu.【考】骨=1000 软组织=20-50 水=0 脂肪-90——-70 空气=-1000【名解】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名解】窗位:又称窗中心,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观察.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降低;。
2.CT成像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性【考】(1)密度分辨率高:能够清晰的显示密度差别小的软组织和器官(例如脑、纵隔、腹盆部器官),能敏感地发现病灶并显示其特征(例如脑出血),这是X线成像所不能比拟的。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介入放射学:DSA、超声、CT、MR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一.(概述、优缺点、适用范围)一. X线成像X线成像1.X线产生原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进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通过人体后的衰减的X线作用于胶片或采集板上使胶片上的化学物质(溴化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图像2.X线特点①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诊断用X线波长为0.008~0.031nm,比可见光短得多,肉眼不可见②主要特征:(1)穿透作用,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2)荧光作用,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涂有卤化银的胶片感光,X线摄影的基础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电离作用,可使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
空气的电离程度(正负离子量)与空气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放射剂量学的基础生物效应,可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甚至坏死,损害程度与吸收X线量的大小有关,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和放射防护必要性的依2.优缺点分类:X线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等)、造影检查。
1 透视:①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②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2 摄影:①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于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较小的病变比透视容易显示;照片可作永久记录,长期保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②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它通过应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CT、MRI等,对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体内成像,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决策。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最常见和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通过放射性物质(如铅)的屏蔽,将X射线透过人体后所产生的影像记录下来。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等。
在胸部X射线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阴影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如肺炎、肿瘤等。
而骨骼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诊断骨折、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
二、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它具有成本低、无辐射、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妇产科、肝脏、胆囊、乳腺、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在妇产科中,超声可以用于孕产妇的孕期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等检查。
在肝脏方面,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大小、结构、是否存在肿瘤等。
三、CT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是利用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来获取多个切片图像,并通过计算机重建形成三维图像。
CT成像的优点是图像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病变。
CT扫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等脏器的检查。
例如,头颅CT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颅骨骨折、脑出血等情况。
腹部CT可以用于检查肝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等。
四、MRI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氢质子的信号差异,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梯度磁场的作用,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成像的优点是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以显示脑、脊髓、心脏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脑部MRI可以用于检查脑癌、脑血管病变等。
心脏MRI可以评估心室结构、心功能等。
五、放射性核素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衰变放出的γ射线进行体内显像与功能研究的一种方法。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
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
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医学影像学重点笔记
医学影像学重点笔记1. 介绍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利用不同成像技术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它在临床诊断、治疗计划和疾病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不同成像技术、常见影像解剖结构及其疾病特征。
2. 放射学影像学放射学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成像等技术。
2.1 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成像技术,通过将X射线穿过人体后记录在感光片上,用于检查骨骼、胸部和腹部等区域。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可以提供横断面图像的成像技术,利用多个不同角度的X射线图像来构建三维结构。
CT可以检查器官、血管和肿瘤等病变。
2.3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适用于检查脑部和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等。
2.4 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是一种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利用声波来生成图像。
超声波成像适用于检查胎儿、腹部器官和血流等。
3. 影像解剖结构与疾病特征医学影像学的目标是准确识别正常解剖结构和疾病特征。
以下是常见影像解剖结构以及相关疾病特征的简要介绍。
3.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折、关节炎、骨肿瘤等。
3.2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部炎症、结节、肿瘤等。
3.3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瘤、心肌梗塞等。
3.4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胃肠道炎症、肿瘤、结石等。
3.5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肾结石、肿瘤、膀胱炎症等。
3.6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脑卒中、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4. 影像学报告医学影像学的结果通常由放射科医生书写,并以影像学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其他临床医生。
影像学报告应包括详细的影像描述、疾病诊断和建议进一步检查等内容。
5. 结论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集医学、物理学和工程学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将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物理现象应用于人体,以获得和诊断疾病的技术。
在临床医学中,医学影像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为您提供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复习内容,帮助您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放射学1. 放射照影学:放射照影学包括常规放射学和特殊放射学。
常规放射学是指应用X线对人体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拍片、造影、CT等;特殊放射学是指应用其他放射线或荧光物质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核素显像和血管造影。
2. 放射学诊断:放射学诊断是通过观察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进行诊断。
常见的放射学诊断方法有:X线诊断、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等。
放射学诊断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和对不同疾病影像学表现的了解。
二、超声影像学1. 超声影像学原理: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发生不同组织间质量、密度和声阻抗的反射、折射和衰减,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生成图像。
2. 超声影像学应用:超声影像学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肾脏学、肝胆胰脾疾病等领域。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性强等优点,能够对人体内脏器官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检查。
三、核医学1. 核医学原理:核医学是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主要包括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治疗两个方面。
2. 核素显像:核素显像是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疾病的诊断。
常见的核素显像检查有骨显像、甲状腺显像、心肌灌注显像等。
四、磁共振成像(MRI)1. MRI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患者处于强磁场中,获得患者体内不同组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重建成影像。
2. MRI应用:MRI广泛应用于脑部、脊柱、关节和盆腔等器官的检查。
它在形态学、功能学和病变定位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分辨率和诊断准确性。
五、计算机断层扫描(CT)1. CT原理:CT利用X线束通过人体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诊断第一章总论1.X线的特性(1)X线具有穿透性(2)X线具有荧光作用(3)X线具有感光效应:(5)X线在均匀、各向同向的介质中,直线传播(6)X线不带电,它不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2.CT值 X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的线性衰减系数μ,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称为CT值。
单位为HU 第二章呼吸系统前后肋骨相差4个肋间,如第6前肋相当于第10后肋的高度※1.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透明的区域。
划分:为了便于标明病变位置,人为地将一侧肺野纵行分之为三等分,称为内、中、外三带,又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三野。
※2.肺门:是由肺动、静脉、伴行支气管等构成。
构成肺门的影像主要是血管影,在正位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4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
3.肺纹理 (1)定义:肺纹理是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
(2)组成:由肺动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等组成、构成肺纹理的主要影像是肺动脉的分支影。
4.纵隔以第4、8胸椎椎体下缘划两条水平线,分成上、中、下纵隔。
以气管心脏升主动脉前缘之前为前纵隔,食管前缘之后为后纵隔,两者之间为中纵隔。
5.膈右膈顶较左膈顶高1~2厘米。
肋膈角:指膈肌与侧胸壁之间的夹角。
6.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局限性和弥漫性)肺体积增大,肺野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7.阻塞性肺不张:X线表现:阻塞远端的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呈向心性移位。
8.肺实变:(炎性实变)X线表现: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可扩散至整个肺叶。
“空气支气管征” 9.空洞与空腔:(1)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并经引流支气管后所形成。
(肺癌、肺结核)分为厚壁空洞(≥3mm)和薄壁空洞(<3mm)(2)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支扩、肺大泡)X线表现:二者相似,均表现为透光区,但空腔壁较薄,一般周围无实变,其内无液平。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在医学领域中,影像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监测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学影像学考试是医学生及相关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考试。
有充分准备和理解考试重点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为您提供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的重点知识总结。
I. 放射学基础知识1. 放射线的基本概念与物理学原理:- 放射线的种类和属性- 放射线的生成机制和特性- 放射线的剂量及安全性- 放射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 医学影像学技术:- X射线检查:常用检查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CT扫描:扫描原理、影像重建和临床应用- MRI检查:工作原理、图像形成和应用范围- 超声检查:声波技术、图像生成和适应症- 核医学检查:同位素应用、图像观察和安全措施3. 影像学质量控制与安全:- 影像质量评估:影像解剖学、鉴别和评估- 辐射防护:辐射剂量、辐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 - 医学伦理与法规:患者隐私、知情同意和法律责任II. 解剖学与疾病影像学1. 骨骼系统影像学:- 解剖学结构与常见骨折类型- 骨肿瘤与骨关节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骨科手术术前评估与术后影像学评估2. 胸部影像学:- 常见肺部疾病及其影像学表现- 胸部CT扫描与肺结节评估- 胸部外伤和气胸的影像学诊断3. 腹部影像学:- 腹部CT扫描与腹腔器官疾病的诊断- 肝脏和胆道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肾脏和泌尿系影像学评估4. 神经影像学:- 脑部CT与MRI扫描:解剖学结构和脑卒中的影像学特征- 脊髓和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III. 影像学与临床应用1. 影像学在诊断中的价值:- 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的对应- 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2. 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影像学引导下的肿瘤射频消融和介入治疗3. 影像学与疾病预后评估:- 影像学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影像学在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总之,医学影像学考试的复习重点知识包括放射学基础知识、解剖学与疾病影像学、影像学与临床应用等内容。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它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放射学成像、超声波成像、核医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
一、放射学成像放射学成像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或其他辐射形式来获取图像的技术。
常见的放射学成像方法包括X射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
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最常用的放射学成像技术之一。
它通过使用X射线束通过人体,然后记录X射线在人体内部的吸收情况来生成影像。
X射线摄影可用于检查骨骼、胸部、腹部等不同部位的病变。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通过连续扫描和重建形成横断面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利用X射线在不同角度上的多次扫描来获取人体断层图像,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CT广泛应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技术,可提供代谢信息和解剖信息的结合。
它广泛应用于肿瘤学领域,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和病变程度。
二、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产生回声并生成图像的技术。
它无辐射、无创伤,对患者无任何负面影响。
1. B超B超是超声波成像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通过不同组织对超声波的反射和散射来生成图像。
B超在妇产科、肝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在B超的基础上加入了血流速度的测量。
它可以显示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并能检测血流异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脏病学和血管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组织功能和代谢的技术。
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SPECT是核医学成像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γ射线来生成图像,可提供有关器官功能和代谢的信息。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领域,通过利用各种影像技术来提供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辅助信息。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有一些重点内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领域的重要性与关键内容。
一、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医学影像学按照不同的影像技术可以分为放射学影像学、超声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和磁共振影像学等。
放射学影像学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包括X射线、CT和数字化放射成像等;超声影像学则是通过超声波来产生影像,非常安全和无创伤;核医学影像学则是通过放射性的同位素追踪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的活动;而磁共振影像学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生成影像。
二、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医学影像学的常见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超声检查等。
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骨折、肺部疾病等的诊断,非常方便快捷;CT检查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三维图像,适用于脑部、腹部等器官的检查;MRI检查则适用于韧带损伤、肿瘤等更加复杂的情况;超声检查则是常用于妇科、产科等领域的检查方法。
三、医学影像诊断常见病症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有转移;在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检测冠状动脉是否有堵塞、心肌梗塞情况等;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检测脑部肿瘤、中风等情况。
四、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趋势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医学诊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对细微结构的诊断和观察更加准确。
同时,医学影像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和常见病症的诊断,以及对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趋势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影像诊断的意义和应用。
医学影像学重点精讲
第一章影像学诊断(不会有大题)1、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注意防护的原因。
2、数字X线成像DR、计算机X成像CR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4、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5、CT图像中规定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CT为+1000HU;软组织CT值为+20-50HU;脂肪CT值为-90—-70HU;空气CT值为-1000HU。
6、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20000次以上,其单位为赫兹。
7、超声的物理性质有:①指向性,②反射、折射、散射,③吸收与衰减,④多普勒效应8、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成无信号的黑影,即流空效应。
【名解】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小儿骨分为骨干、干骺端和骺等部分。
2、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骨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名解】3、骨的基本病变有①骨质疏松、②骨质软化、③骨质破坏、④骨质增生硬化,⑤骨膜异常、⑥骨内与软骨内钙化、⑦骨质坏死、⑧矿物质沉积。
4、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弗管和骨小梁减少。
【名解】5、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组织学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全,常见骨小梁中央钙化,而外面为以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名解】6、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有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增强所致。
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名解】7、骨质增生硬化:是指一定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最新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
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明词解释*流空效应:当停止RF脉冲后开始采集该层面的信号时,由于原来血管内血液中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了受检层面,从而接收不到来自血管的信号,这种现象叫做流空现象。
自然对比:指人体的组织和脏器自然存在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形成的对比。
*人工对比:指在人体缺乏自然对比的脏器认为是使用对比剂获得差异而产生的对比。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破裂多发生在30-70岁,动脉瘤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有癫痫、头痛及不同程度的卢神经压迫征。
*脑膜尾征:部分脑膜瘤由于邻近脑膜增生增厚,出现线条样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称“脑膜尾征”*支气管气像:指大片状的密度增高阴影,波及整个肺段或肺叶,若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支气管内含气体,与周围实变的肺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此征象叫做支气管气像。
肺空洞:肺内实变组织液化坏死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空洞。
肺空腔:肺内的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支气管气囊肿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
肺充血:由于肺血流量加大,引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扩张,肺野血管纹理增粗,肺动脉段隆凸的现象。
阳性肾结石、阴性肾结石:90%以上的肾结石能在腹部平片上显影,称阳性肾结石;在腹部平片上不显影者称为阴性肾结石。
骨折:指骨或软骨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是外科常见病。
*介入放射学(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入到病人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
*肾自截:受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机体抵抗力增强时,病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从而使肾盏肾盂变形、狭窄或扩张,若钙盐沉着则出现钙化。
这些病理变化常混合存在,最终导致全肾功能丧失,称为肾自截。
填空及选择题胃肠穿孔的特征:游离气腹X射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生物效应形成X线影像的基本条件:X线穿透力、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异、成像物质高密度影像——白色中等密度——灰白色低密度——灰黑和深黑色(造影)对比剂:有机碘剂、无机碘剂、医用硫酸钡空洞的分类:后壁空洞、薄壁空洞、虫蚀样空洞(无壁空洞)支气管扩张的三型:柱状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支气管扩张、囊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典型原发综合X表现三联征:原发浸润灶、淋巴管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三均匀征:病灶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A.早期中央型肺癌:是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延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侵及,X线胸片无异常表现,部分腔内生长的肿瘤可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阻塞性肺炎、肺气肿和肺不张;中、晚期中央型肺癌:X表现为肺门肿块,右肺上叶支气管肿瘤可致右上叶肺不张,此与肺门肿块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反S征。
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参考模板
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明词解释*流空效应:当停止RF脉冲后开始采集该层面的信号时,由于原来血管内血液中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了受检层面,从而接收不到来自血管的信号,这种现象叫做流空现象。
自然对比:指人体的组织和脏器自然存在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形成的对比。
*人工对比:指在人体缺乏自然对比的脏器认为是使用对比剂获得差异而产生的对比。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破裂多发生在30-70岁,动脉瘤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有癫痫、头痛及不同程度的卢神经压迫征。
*脑膜尾征:部分脑膜瘤由于邻近脑膜增生增厚,出现线条样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称“脑膜尾征”*支气管气像:指大片状的密度增高阴影,波及整个肺段或肺叶,若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支气管内含气体,与周围实变的肺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此征象叫做支气管气像。
肺空洞:肺内实变组织液化坏死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空洞。
肺空腔:肺内的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支气管气囊肿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
肺充血:由于肺血流量加大,引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扩张,肺野血管纹理增粗,肺动脉段隆凸的现象。
阳性肾结石、阴性肾结石:90%以上的肾结石能在腹部平片上显影,称阳性肾结石;在腹部平片上不显影者称为阴性肾结石。
骨折:指骨或软骨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是外科常见病。
*介入放射学(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入到病人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
*肾自截:受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机体抵抗力增强时,病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从而使肾盏肾盂变形、狭窄或扩张,若钙盐沉着则出现钙化。
这些病理变化常混合存在,最终导致全肾功能丧失,称为肾自截。
填空及选择题胃肠穿孔的特征:游离气腹X射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生物效应形成X线影像的基本条件:X线穿透力、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异、成像物质高密度影像——白色中等密度——灰白色低密度——灰黑和深黑色(造影)对比剂:有机碘剂、无机碘剂、医用硫酸钡空洞的分类:后壁空洞、薄壁空洞、虫蚀样空洞(无壁空洞)支气管扩张的三型:柱状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支气管扩张、囊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典型原发综合X表现三联征:原发浸润灶、淋巴管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三均匀征:病灶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A.早期中央型肺癌:是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延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侵及,X 线胸片无异常表现,部分腔内生长的肿瘤可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阻塞性肺炎、肺气肿和肺不张;中、晚期中央型肺癌:X表现为肺门肿块,右肺上叶支气管肿瘤可致右上叶肺不张,此与肺门肿块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反S征。
放射诊断学重点
1、X线特性(1.穿透性:基本特性,x线成像的基础。
(2. 荧光效应:荧光物质发光——透视检查的基础。
(3. 感光效应:胶片上溴化银感光——摄影(X线摄片的基础)。
(4. 电离作用与生物效应:防护,放射治疗2、造影检查-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钡剂(硫酸钡)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纯净,消化道梗阻时禁用!!!碘剂(泛影葡胺、碘海醇)用于胆道、尿路、血管、椎管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强检查等。
过敏试验!!!3、肺野是含有空气的肺在成像介质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
4、肺门影:出入肺的大血管、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并以血管为主。
位于肺中野内带,右肺门呈“>”状,左肺门呈屈肘样。
(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综合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5、肺纹理:主要为肺动脉分支的投影,x线表现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枝状影。
6、支气管阻塞的原因、后果及影像表现要点原因:肿瘤、异物、分泌物淤积以及肿瘤、增大淋巴结的外在性压迫。
后果: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性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影像表现要点:密度↓+体积↑=肺气肿(横膈下移,纵膈向健侧移动)密度↑+体积↓=肺不张(横膈上移,纵膈向患侧移动)7、肺部病变8、继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两上肺及下叶背段,渗出、增殖、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
9、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 2. 阻塞性肺炎 3. 阻塞性肺不张 4. 肺门区肿块。
5.横“S”征:肺门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10、大叶性肺炎基本x线表现:a早期无阳性表现或仅表现局部肺纹理增重;b典型表现肺段、肺叶的大部或全部渗出实变;c吸收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阴影11、胸膜病变一、游离性胸腔积液A少量积液:胸壁内缘窄带状均匀致密影,肋膈角变平,变钝。
B中量积液:肺下野显致密影,肋膈角消失,膈影不清,致密影上缘模糊,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
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
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科目,它主要通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来观察、分析和诊断人体内的疾病。
通过对影像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本文将对影像诊断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
一、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它通过向人体投射X射线,并通过摄影机将X射线图像转化为可见图像。
在X射线摄影中,常用的技术包括胸部摄影、骨骼摄影和腹部摄影等。
医生通过对X射线图像的细致观察,可以判断出骨折、肿瘤等疾病。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来获取横断面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比常规X射线摄影更详细的图像,并且能够以不同方向和层面显示内部结构。
CT扫描在肺部疾病、肝脏病变和脑部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生成图像的技术。
它通过在强磁场中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磁场强度,然后利用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共振,从而获取图像。
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对软组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它在脑部疾病、脊柱疾病和关节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疾病的技术。
它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然后根据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情况生成图像。
超声波检查无辐射、非侵入性、易于操作,并且对于产妇和婴儿也比较安全。
它在妇科、泌尿系统和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来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技术。
它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注入人体,然后利用探测器测量放射性同位素或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
核医学检查在骨骼疾病、肿瘤诊断和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应用。
总结起来,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目,它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的疾病。
X射线摄影、CT扫描、MRI、超声波检查和核医学检查是影像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
>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
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病理生理变化的学科,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无创的检查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X线摄影、超声影像学、CT(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放射治疗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和临床应用。
1.基本概念:2.主要技术:(1)X线摄影:X线摄影是医学影像学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成像技术之一、它通过向人体放射离子辐射,使被检查部位的组织吸收该辐射并生成X射线影像。
(2)超声影像学: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超声检查仪向人体内部发射超声波,并记录其回波,通过对回波进行处理和解释,生成图像。
(3)CT:CT是一种通过多个方向的X射线成像来重建人体断层图像的技术。
它使用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通过多次成像生成一系列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4)核磁共振成像(MRI):MRI通过在强磁场中,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水和脂肪分子的旋转特性,引入无创激发和检测的放射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和生成图像。
(5)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控制放射线的剂量和方向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3.临床应用:(1)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学可以对各种内外科疾病进行无创检查,提供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通过X线摄影可以检查肺部病变,超声可以检查器官肿块,MRI可以检查脑部病变等。
(2)疾病评估:医学影像学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如通过CT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MRI可以评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3)导向治疗:医学影像学可以用于导引手术或放射治疗。
如放射治疗时使用CT来确定肿瘤的形态和位置,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放疗计划。
(4)随访观察:医学影像学可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如通过CT或MRI来判断肿瘤的缩小情况,或复查X线片来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从基本原理到临床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影像学基本原理医学影像学是以各种成像设备为工具,利用不同物质的特性差异来获取和解读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放射学(X 线、CT、MRI等)、超声影像学和核医学影像学等。
这些影像学技术有各自的原理和特点。
放射学是使用X射线来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X射线被不同组织和器官吸收的程度不同。
通过拍摄并解读X射线的影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骨折、肺部感染等疾病。
超声影像学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反射和传播来成像的技术。
超声波在体内的传播受到组织密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显示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等领域。
核医学影像学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成像的技术。
这些核素会进入患者体内,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放射性射线,并被探测器捕获。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探测器的信号来获得关于患者内部状况的信息。
核医学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概述。
1. 肺部疾病:在X线胸片上,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肺纹理增加以及积液等。
而CT扫描可以更为精确地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肺癌等。
2. 骨折:X线影像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断端的错位和骨折线。
CT扫描和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 脑部疾病:常见的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
CT扫描适用于发现脑出血、肿瘤等急性病变,而MRI则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部结构的细节,如白质病变、脑梗死等。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影像诊断学重点整理
医学影像学复习总论部分医学影像学定义:指通过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的技术,属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发展史X线:伦琴于1895年发现。
CT:Computer Tomography,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
90年代螺旋CT用于临床。
超声: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
MRI:出现于上世纪约80年代。
CT成像原理体素:图象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等地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象素:CT扫描重建的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象素。
螺旋CT特点●使用滑环技术,解除电缆束缚●速度快,时间小于或等于1秒●容积扫描普通CT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相比,空间分辨率低,密度分辨率高CT值:单位HU;组织的吸收系数与(骨、水、空气)三种组织之相对值●骨组织:+1000 HU,水:0 HU,空气:-1000 HU●CT图像上由白依次变黑的顺序是骨、肌肉、脂肪、空气窗宽与窗位●因为CT机能分辨2000的CT值,人的肉眼只能分辨黑白的16个灰阶,因此人为引入的概念窗宽:是指图像(由黑到白)所包含CT值范围窗位:是指图像上所包含CT值范围的中心值●CT图像要有适当的窗宽窗位才有利于病变的观察●用于观察肺组织:窗宽1500HU、窗位-700HUCT图象后处理技术●CTA:CT angiography ,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象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影像。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目前MRI多用氢核或质子来成像●MRA是利用了流体的流空效应组织特点●水的T1、T2都长或T1低信号,T2高信号●脂肪的T1、T2均短。
●病变组织如肿瘤常比周围组织含水量高,故T1、T2常较长●造影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大类,●高密度造影剂主要有钡剂和碘剂。
放射诊断重点
放射诊断一、总论1.X线的特性:(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感光效应(4)电离效应2.不同密度组织与X线阴影的关系:(1)骨、钙化块:密度高、摄片白(2)软组织、体液:密度中、摄片灰白(3)脂肪组织:密度较低、摄片灰黑(4)含气组织:密度低、摄片黑3.X线的检查方法:自然对比:利用人体组织器官本身密度的差异来形成对比的影像人工对比:人为的从体外向人体内引入一种造影剂改变组织的密度,从而改变它的颜色,使之和周围组织产生对比二、肺与纵隔1.胸片体位:站立位、两手叉腰两肘尽量向前、深吸气末憋气2.胸片摄片后前位(正位):前胸壁贴片,X线自背后射入。
侧位:患侧侧胸壁贴片,两手抱头,X线自侧面射入。
3肺野:含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4.肺门: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以及肺动脉重叠的肺静脉构成5.肺纹理: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呈放射性分散的高密度影像。
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其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6.肺部病变(1)实变渗出:实变的中心密度高,边缘密度低以浆液渗出或水肿为主的实变密度较低以脓性渗出为主的实变密度较高以纤维素渗出的实变密度最高(2)腺泡结节(增殖):直径在1cm以下,边缘较清楚,呈梅花瓣状的结节,即相当于腺泡范围的实变,病理基础多为肉芽肿(3)纤维化:局限性索条状影,密度高,僵直,与正常肺纹理不同。
弥漫性常广泛累及肺间质,表现为紊乱的条状、网状等。
(4)肿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致密阴影(5)空洞与空腔: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有完整洞壁的透明区,常见于炎症、结核、肿瘤(6)网状条索状、细线状影:是肺间质病变的反应(7)钙化: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形态不一,可为斑点状、块状、球形(8)肺门改变:增大—肺门血管扩张缩小—肺门血管变细移位—肺叶不张7.支气管阻塞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X线片上患侧肺体积膨大,透亮度增加,肺纹理较正常稀疏、纤细;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活动减弱,低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重点!!!
明词解释
*流空效应:当停止RF脉冲后开始采集该层面的信号时,由于原来血管内血液中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了受检层面,从而接收不到来自血管的信号,这种现象叫做流空现象。
自然对比:指人体的组织和脏器自然存在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形成的对比。
*人工对比:指在人体缺乏自然对比的脏器认为是使用对比剂获得差异而产生的对比。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动脉破裂多发生在30-70岁,动脉瘤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有癫痫、头痛及不同程度的卢神经压迫征。
*脑膜尾征:部分脑膜瘤由于邻近脑膜增生增厚,出现线条样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称“脑膜尾征”
*支气管气像:指大片状的密度增高阴影,波及整个肺段或肺叶,若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支气管内含气体,与周围实变的肺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此征象叫做支气管气像。
肺空洞:肺内实变组织液化坏死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后形成空洞。
肺空腔:肺内的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支气管气囊肿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
肺充血:由于肺血流量加大,引起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扩张,肺野血管纹理增粗,肺动脉段隆凸的现象。
阳性肾结石、阴性肾结石:90%以上的肾结石能在腹部平片上显影,称阳性肾结石;在腹部平片上不显影者称为阴性肾结石。
骨折:指骨或软骨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是外科常见病。
*介入放射学(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入到病人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学。
*肾自截:受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机体抵抗力增强时,病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从而使肾盏肾盂变形、狭窄或扩张,若钙盐沉着则出现钙化。
这些病理变化常混合存在,最终导致全肾功能丧失,称为肾自截。
填空及选择题
胃肠穿孔的特征:游离气腹
X射线的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生物效应
形成X线影像的基本条件:X线穿透力、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异、成像物质
高密度影像——白色中等密度——灰白色低密度——灰黑和深黑色
(造影)对比剂:有机碘剂、无机碘剂、医用硫酸钡
空洞的分类:后壁空洞、薄壁空洞、虫蚀样空洞(无壁空洞)
支气管扩张的三型:柱状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支气管扩张、囊状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典型原发综合X表现三联征:原发浸润灶、淋巴管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三均匀征:病灶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A.早期中央型肺癌:是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延管壁浸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侵及,X 线胸片无异常表现,部分腔内生长的肿瘤可致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引起阻塞性肺炎、肺气肿和肺不张;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X表现为肺门肿块,右肺上叶支气管肿瘤可致右上叶肺不张,此与肺门肿块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反S征。
B.早期周围型肺癌(瘤体直径<=3.0cm且无转移者),X线胸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影、有空泡征或含气支气管征、边缘清楚、有分叶或胸膜凹陷征;
中、晚期周围型肺癌:X线和CT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肿瘤边缘可有深分叶、放射状毛刺、胸膜凹陷征或血管集束征,CT增加常>20Hu。
心肌病主要分为:肥厚型、扩张型、限制型
胃的形状与体形和张力有关,其形态可分为:牛角型(张力高)、钩形(张力中等)、瀑布型(胃体小,张力高)
食管癌的病例形态分为三型: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关节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异常、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关节内游离体
单纯性肠梗阻的诊断所需条件:1.梗阻发生3-6h才能诊断, 2. CT表现为梗阻近侧肠管扩张,出现移行带,3. X平片可根据扩大的肠管分布和黏膜皱襞的特征大致判断梗阻部位。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平片:发病2周内仅有软组织改变,变现为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层及肌肉间隙显示模糊,骨质改变不明显;2周后出现骨质破坏征象,开始在干骺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出现多数分散的斑点状边缘模糊的骨质破坏区并融合成大片骨质破坏区。
脊柱椎体结核X线及CT表现:中心型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区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内可见小的死骨;因脊柱承重关系,病变椎体常塌陷变扁或楔形变,多见于胸椎。
简答题
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1. 超急性期脑梗死:CT检查无异常;
2. 急性期脑梗死:CT平扫可出现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中动脉内血液凝固),梗死区密度降低;
3.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平扫可见梗死区密度进一步降低,境界更清楚;
4. 慢性期脑梗死:CT平扫可见梗死区密度更低,接近脑脊液密度。
星型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 食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位于侧脑室内孟氏孔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 T1WI为稍高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均质性强化;
2. 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常位于大脑半球的浅表部位,常表现为囊实性,囊性部分CT 平扫为低密度,肿瘤实质部分CT平扫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
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1. CT平扫时肿瘤多呈烧高密度或等密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楚,多数脑膜瘤周围有轻度水肿,呈低密度;
2. 脑膜瘤在低场强(<1.5T)MRI图像上,T1WI及T2WI都趋于脑实质呈等信号,在高场强,T1WI常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肿瘤与脑实质间常有低信号环带存在,如果此低信号环带在T2WI呈高信号,可能与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水肿有关,若仍呈的信号,则可能为肿瘤周围血管型性包囊或纤维组织。
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
1. 急性炎症期,CT平扫呈大片低密度影,MRI 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境界不清。
增强的CT和MRI扫描一般无强化或可有轻度脑回样强化。
2. 化脓期,CT平扫病灶中心呈低密度,外围呈等密度包绕,MRI T1WI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增强CT和增强MRI扫描可见不完整的环形强化。
3. 包膜形成期,CT平扫病灶中心呈低密度包膜呈等密度,MRI T1WI中心呈低信号,包膜呈稍高或者等信号,T2WI病灶中心呈高信号,包膜在急性期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慢性期呈低信号。
增强CT和MRI扫描呈环形强化,环壁薄而均匀,有张力。
4. MRI弥散加权成像由于脑脓肿脓液粘稠,ADC值较高,而呈高信号,具有一定的特
征性。
大叶性肺炎的X线表现:
1. 充血期,由于肺泡腔内尚有不同程度的充气,X线检查往往没有异常,或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强,透明度减低或呈边缘模糊的云雾状影;
2. 实变期,包括红色与灰色肝样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炎症累及肺段为片状或三角形的致密影,累及整个肺呈现大片致密影,有时致密影内可见透明支气管影;
3. 消散期,病灶密度不均匀降低,呈散在的、大小不一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索条状阴影。
结核病的五型:
I型:原发性肺结核
I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III型:继发性肺结核
IV型:结核性胸膜炎
V型:其他肺外结核
二尖瓣狭窄X线平片表现:
1. 心脏呈二尖瓣型。
2. 左心房增大显示左心缘出现四个弧度,食管的左心房压迹加深并后移,右心缘可见双心房征。
3. 重度左心房增大可将左主支气管向上抬高。
4. 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隆凸
5. 两肺淤血征,严重者可出现血流再分配征象和间质性水肿
6. 肺门增大边缘模糊,肺野透光度降低呈磨玻璃样。
钡餐造影检查食管X线表现:
1. 黏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代之以肿瘤表面杂乱不规则的影像
2. 管腔狭窄,狭窄范围一般局限,钡剂通过受阻,其上方食管扩张
3. 腔内充盈缺损,肿瘤向腔内突出,造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
4. 不规则的龛影,早期为浅小龛影,溃疡型癌时可见较大、轮廓不规则的长形龛影,
5. 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良性胃溃疡的特征为黏膜水肿带,依其范围不同表现为:
1. 黏膜线,为龛影口部一条宽1-2mm的光滑整齐的透明线
2. 项圈征,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5-10mm,如一个项圈
3. 狭颈征,龛影头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
原发性肝癌(HCC):
一CT表现:
1. 平扫时大多数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
2. 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3. 大多数病灶边缘迷糊,但有一些分化比较好、生长较缓慢、似膨胀性生长方式而压迫周围肝组织或引起周围肝组织纤维化,形成假包膜者则边界较清楚,在巨块型肝癌或小肝癌中常见。
二MRI表现:绝大多数HCC在T1WI上相对于肝实质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时表现为欠均匀的稍高信号,病灶中的坏死、液化区T2WI信号更高,而出血灶在T1WI、T2WI上一
般表现为高信号。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
1. 胰腺不同程度弥漫性体积增大,密度正常或稍减低
2. 有时临床诊断轻型胰腺炎,其CT可无明显异常,紧表现为肾周筋膜轻度增厚
3. 重症胰腺炎是常有腹腔积液,常伴有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假性囊肿绝大部分在胰周或胰外区域。
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
1. 胰腺体积的改变
2. 胰管扩张
3. 胰管结实和胰腺实质钙化(为慢性胰腺炎较为可靠的CT象征)
4. 假性囊肿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CT和X线表现:
1. 骨质破坏周围广泛的增生硬化,骨小梁增粗、紊乱可呈象牙质样
2. 髓腔内病灶趋于局限,在新骨包围下形成死腔,内可见浓腔和死骨,死骨呈长条形或方形,长轴与骨干平行,周围可见由脓液和肉芽组织构成的低密度环
3. 骨膜增生使骨髓腔变窄或消失,股外膜显著增生并与残存骨皮质融合,使骨干轮廓粗细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