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制度的变迁1

合集下载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要: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等,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财政,国企改革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无非围绕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世界各国要么单纯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要么选择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体。

在上世纪的后几十年内,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主流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这种转变也被称作养老金私有化改革。

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美国是现收现付制的典范,Feldstin(1985)则主张现收现付制应该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因为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欧洲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源于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

封进(2004)认为中国等转型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同时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要求。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以福利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封进,2004)。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持续下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Browning (1975)的研究,他认为民主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规模归因于和中位投票者年龄有关的政治因素。

这一论断引发了众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模型的相关文献。

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2002)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他们认为利益集团模型考虑的是社会保障的人均转移支付和人口统计学方面。

改革的政治可行性有赖于债务的利用——转型成本转移给下一代,要接受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债务。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

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三)改行货币工资制 为了统一和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制度,贯彻 “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原则,谁劳动愈好,工作 得愈好,谁获得的报酬就愈多,同等的工作就能获得同等的 报酬;督促人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个人 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到当 时全国物价已经稳定,工资分所含的五种实物已不能完全包 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工资分本身也存 在着其他缺点,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
2006 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 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9 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 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薪酬改革有: 1985年: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1993年: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制度 2006年:工资制度改为能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 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9年: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薪酬Biblioteka 革背景及其原因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国统一的等级工资制度逐步建立
它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分为29级,工资随级别而定, 不以当时尚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 折算,称为“折实单位”,又称“工资分”,也即老同志常 说的“工分”。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津贴分三部分构 成,按粮、布、油、盐、煤5种实物的数量进行折合。经过三 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财政经济状况好 转,物价稳定。为使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进一步的统一、 合理和使供给(包干)制工作人员的待遇逐步过渡到工资制, 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中央人民政 府政务院对当时的工资制度和供给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 和调整。(薪酬管理)
事业单位薪酬现状及其问题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沿革-本人大学期间的作业,不能说十分全面,但框架很不错。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沿革-本人大学期间的作业,不能说十分全面,但框架很不错。

事业单位薪酬现状及其问题
(二)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不是就跟以前拿“工分”一样? 事业单位多是些知识分子,这样的方法对他们适用吗? 事实证明,“工分”式的绩效方法是难以激发劳动者活 力的。而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是知识性员工,知识性员工 的绩效是很难测度的。事业单位也没有在绩效考核方面有
1956年3、4月间召开全国工资会议,周恩来总理作重要报 告,详细阐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工资改革的必要性、 迫切性和可能性。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以后,全国工业劳 动生产率有相当大的提高,但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部分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下降。工资 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符合按劳取酬原则,特别是平均主义 严重。1956年7月,国务院先后下达《国务院关于工资改 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这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取消物价津贴制度,改行11类(第 11类最高)工资区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另加一定比 例的生活费补贴。
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五)改革开放后引入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改革探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劳动工资工作随着国 民经济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曾指出:“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 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根据工作成 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 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要实行考核制度,考核 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而且是经常的。各行各业都要这样 做。今后职工提级要根据考核的成绩,合格的就提,而且允 许跳级,不合格的就不提。”
将仍实行供给(包干)制待遇的人员一律改为工 资制待遇,废止工资分计算方法改行货币工资制, 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务院还颁发了统一的物 价津贴标准表以弥补各地区物价差额,使各地区 的工作人员享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水平,也就真正 地体现了全国工资标准的统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穆光宗苗景锐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的50年里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中国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主要特点是“低工资、多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承担无限责任,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通过层层行政程序转为国家兜底。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转为自负盈亏,为维护困难企业职工的保险待遇,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缓解新老企业之间劳动保险畸轻畸重的问题,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上而下、由点到面地逐步推行了养老、医疗等保险的“社会统筹”。

由于社会统筹受到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使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和抗风险水平很差,造成部分地区职工养老金欠发严重,医疗费不能报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到现在。

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目标建设新的社会保障机制。

基本养老保障模式从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转变,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定位在“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许多省、自治区建立了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医疗和大病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下面主要分析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变迁。

⒈退休金制度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城镇居民。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

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

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

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

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

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分析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ights 作者: 岳经纶[1];程璆[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出版物刊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93-10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权利;“社会中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尝试从社会权利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福利资格准入、福利制度安排和福利结果的解释框架,对四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揽、"发展主义"主导、新世纪初期政策扩张和新时代政策深化的变迁过程,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为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应该克服福利发展上的认知悖论,重视福利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福利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形成多元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格局,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社会中国"。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011-08-16过去,我们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很欠缺,大体上只停留在“高税收高福利”、“第三条道路”这类概念上。

但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有必要对福利国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

这包括:什么是“福利国家”?什么不是“福利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成就、危机及其应对;福利国家会消失吗?以及福利国家对我们的启示。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通常一提到“福利国家”,人们想到的就是“高税收、高福利”。

这不能算错,因为如今一些被视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如瑞典等的“北欧模式”,的确具有税收福利“双高”的特征。

但这还只是表面,为什么要搞这“双高”?归根结底,就是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调整“群己权界”,矫正放任型市场中的“赢家通吃”之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平衡。

高税收高福利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也是几十年来实践证明是比较普适、可行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

以国家干预的方式为序,民主国家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做法:1 间接干预:通过增发货币、实行赤字财政、扩大公共开支、举办公共工程来制造景气,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充分就业。

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政——凯恩斯方式。

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也有这种主张。

这种方式并非直接的二次分配(缪尔达尔在主张刺激景气的同时也主张二次分配,而凯恩斯则是反对二次分配的),但通过国家干预资源配置来扩大就业,虽非“收入”的再分配,却可以视为“机会”的再分配,实际上也包含济贫之义。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主要就是采取这类手段。

在“机会”的分配中还有一种少见、但福利功能很强的做法,就是把某些“暴利”行业交由弱势群体进行特许经营。

典型的事例是美国印第安人的赌业专营权。

除内华达州外,美国绝大多数州传统上都禁赌,但战后很多州都特许印第安部落设立赌场,其巨大的利润被视为对历史上印第安人蒙受损害的补偿。

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在给印第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侵蚀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但其再分配功能确实惊人。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

古代中国的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助益制度和社会福利这两个重要的体系。

能否顺利地建设这些制度和体系,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古代的助益制度1. 赈灾救济赈灾救济是古代社会最早的助益制度之一。

自古以来,灾害就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古代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赈灾救济制度。

唐代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受到大水和饥荒的困扰,便命令各地方官要进行救济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品、衣服等物资。

随着时代的变迁,赈灾救济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受灾民众得到了更好的帮助。

2. 养老抚慰古代中国的养老抚慰制度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

在古代,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人可以依靠子女的赡养生活。

而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成本较高,许多老人依赖于自己的子女来生活。

此外,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公共福利来帮助那些没有子女或是没有子女的能力来照顾他们的老人。

3. 福利拨付福利拨付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福利制度。

在古代,皇帝通常会向一些有贡献的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某些特殊的福利,例如食物、官员的职位、金钱等,以帮助这些人更好地生存。

二、古代的社会福利1. 医疗救助古代中国对疾病和疾病预防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

中国古代的医疗救助制度比现代社会的保健制度要简单得多。

当时,主要的医疗服务都是由庙宇活动来提供的。

庙宇往往会拥有一个专门的医疗组织,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同时,庙宇还会向那些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居民提供医疗救助。

2. 教育体系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考试来推广。

在底层社会,教育系统主要提供了基础教育和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它主要关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识到儒家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造就领袖和实现社会改进的工具。

因此,教育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的重要一环。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薪酬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薪酬管理

2. 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福利‎制度西方国‎家对于公共‎部门的福利‎待遇问题历‎来非常重视‎。

自19 世纪中叶英‎国确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西方国家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共‎部门福利制‎度。

(1 )英国公务员‎福利制度(2 )法国公务员‎福利制度(3 )德国公务员‎福利制度(4 )美国公务员‎福利制度3‎.我国公共部‎门的福利制‎度我国公共‎部门的福利‎是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公‎职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工资报酬‎和劳动保险‎以外,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提供服务等‎形式,给予工作人‎员的一种生‎活保障和生‎活享受,用以满足他‎们带有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消费需要‎,解决个人或‎家庭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

从一般情况‎看,我国公共部‎门的福利制‎度包括工时‎制度、福利费制度‎、有偿假期制‎度、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制度‎和交通费补‎贴制度等。

4. 我国公共部‎门福利的改‎革我国公共‎部门的福利‎制度对于改‎善公职人员‎的生活、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1 )福利的社会‎化程度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缺陷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管理混乱(2 )福利发放<a name=baidu‎s nap0‎></a>不</B>合理(3 )福利与工资‎比例失调【思考与练习‎】1.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2 .影响公共部‎门薪酬管理‎的因素有哪‎些?3 .公共部门薪‎酬确立的原‎则包括那些‎方面?在发展变化‎上有什么新‎趋势?4 .简要回答工‎资等级制度‎包括的各种‎形式。

5 .试比较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6 .简述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确‎立原则和主‎要内容。

7 .依据养老资‎金筹措方式‎不</B>同,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分‎为几种模式‎?8.简述我国公‎共部门的医‎疗保险制度‎。

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

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

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在确保人民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上,为
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人民社会福利
的历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变迁。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人民社会福利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提倡人民社会福利
的建设。

这使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也得到了相应调整。

人民社会福利开始从被动、基本的福
利提供转变为更加全面、多样化的福利服务。

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福利进一步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人民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医疗、养老、失
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社会福利得到了
更好的保障和落实。

当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向着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政府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关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推动了人民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将继续向着更加公平、全面、可持续的目标前进,为人民的幸福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249)。

全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何?

全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何?

全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何?1.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涵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

这些保障体系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益。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广泛,可帮助老年人度过衰弱的晚年生活。

-基本医疗保险为老百姓提供了免费医疗服务,减轻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2. 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中国政府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努力消除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等政策,逐步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

-农村地区学校建设的连续改进,教学设备逐步完善。

-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 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覆盖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负担基本生活的人群提供相应帮助和救助。

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社会的贫困压力。

-建立临时救助机制,对临时陷入困境的人提供紧急帮助。

-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倡导社会参与,形成救助合力。

4. 公共福利设施逐步完善中国不断完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包括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公共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服务。

-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确保人民健康。

5. 培育健康社会氛围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健康社会氛围,鼓励人们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慈善活动,共同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一行动,社会风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凝聚力。

-推广慈善文化,倡导公益慈善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存在着两个未解之迷:一个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即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因此,实际上这个迷更应该叫做“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之迷”;另外一个迷就是“中国当代经济增长之迷”,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何以出现罕见的高速增长?对此,经济学家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在我国盛行,学术界出现了用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一、建国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以将新中国6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分为两大时期五个阶段。

两大时期是指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时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时期。

五个阶段是:1.1949—1957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建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快速增长阶段;2.1957—196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全面实施下经济结构扭曲的阶段;3.1966—1976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下政治挂帅、社会动荡的阶段;4.1978—1991年,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的改革探索期,其中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诱致性制度变迁扩散阶段(1978—1984年)、城市经济责任制强制性变迁的推广及诱致性、强制性变迁交替阶段(1984—1992年);5.199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包括整个制度环境的变迁和制度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变化上;2.分配制度的变迁,从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为辅的原则变迁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3.价格制度的变迁,从改革伊始实行的调放结合、双轨过渡、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并存的“价格双轨制”,到如今的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基本上由市场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决定的价格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划分 1. 从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分为 A模型—社会服务,其中包括公共援助,公共补贴和 社会保险等项目; B模型—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以及购 买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
C模型—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其中包括公共交通、 治安和文化教育等项工作
2. 内容 (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 (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 (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 的方式促其自立 (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 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 (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 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3. 特点
D、成立了保健与社会保险部,主要任务是:
第一,全民医疗: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农民、及 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均可获得) 第二,社会保险:
退休金(基本+补助)
失业救济(失业救济+失业者额外津贴+额外补助)
家庭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补贴+低收入家庭补贴+寡妇补贴+住房 补贴+圣诞节奖金)
第三,社会服务 第四,社会救济制度:针对特殊群体
6、美国的社会 保障体系内容: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健康保险 医疗援助
三部分
残疾和老年贫困者的救济金
社会救助
失业救济 抚养儿童家庭的补贴 食品券补贴 住房补贴
社会福利
教育保障
第三节 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著名的《社会保障最 低标准公约》 2. 1958-1967年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有80个猛 增加到120个 3. 1981年增加到139个国家 4. 1992年达到163个国家 5. 到20世纪末,有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 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载陈佳贵、王延中主编:《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No.4》,第一篇,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第1-52页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变化(1949-1978年)郑秉文 高庆波 于环本篇完成于200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新中国走过的60年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

在这60年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辉煌的发展道路。

(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概述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政府应按照各地各业情况规定最低工资。

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这是新中国在成立之时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福利保障项目。

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苏联“国家保险”模式为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

在覆盖范围方面,劳动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类型的企业,包括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

但是后来由于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全民所有制开始一统天下,导致了劳动保险逐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特权;在筹资和资金统筹方面,《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必须按月缴纳相当于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工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金,其中的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劳动保险统筹基金,70%存于该企业工会基层委员会,作为劳动保险基金;在待遇方面,由于劳动保险制度是对计划经济低工资制的补充,因此,它为劳动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在1953年和1956年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两次修订,各项保险待遇进行了调整,总体保障水平是上升的。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一、中国社会福利面临的发展形势现代社会福利的演变轨迹表明,在相当程度上,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对社会形态变迁和社会结构改变积极回应的结果,与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传统习惯、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渐进式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诸多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制度需求经由政治程序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使原有制度实现新的结构调整或转向新的发展范式。

近10多年,随着国际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老龄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映射到社会福利领域,成为对再造社会福利持续产生和激活新的制度需求的内在发展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社会福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支持。

近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年均递增8%左右,其中,2007年GDP达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国民经济有了显著积累。

宏观经济总体上的平稳发展,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000多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连续四年平均增长21%。

[1]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我国“十五”以来整体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200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50,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工业化[2]。

中国经济的成长无疑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激活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实表明,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经济起飞所必需的主导产业、市场容量及体制环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3],总体上正处于向转变增长方式寻求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发展对以社会福利为核心和主体的社会政策将产生较高的依赖程度。

之所以这样说,从增长方式看,内生增长将是经济起飞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势必引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需求,从而对面向全民的教育福利提出了更高程度的需求;其次,从资源结构看,工业化深入发展是一个资本与劳动相比占据优势的竞争过程,因此,资本和知识的拥有者取得强势地位,从而使得资本缺乏和低技能劳动者相对失去竞争力,与此同时,伴随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流动将在更大规模上突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限制,短期性和结构性失业将会取代体制变迁性失业,这势必产生对劳动力尤其是同质化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扶助的需求。

论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

论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
在这里,“福利体制”可以定义为在一个国家里公民基本需要和福利服务满足的渠道、制度结构和由此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社会政策”定义为一种主要由国家主导和负责的、治理和干预社会问题、满足政治—经济功能和社会需要、调整社会关系的公共行动,它们是与历史经验关联的、延续的和发展的社会实践。社会政策实践自身既有反应的性质,也有预防的性质。并且,首先要把福利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既看作是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视作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要充分认识社会政策作为一种政治过程与道德实践的特征,并从学科角度上认识社会政策的知识生产对政策实践的影响。由于政策与政治是紧密关联的,对研究者来说,理解知识驱动性的社会政策研究与政治驱动型的政策实践之间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政策应该如何”和“政策实际是什么”并不是一回事,这涉及社会政策学科传统、政府治理实践与伦理基础以及总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
第二,福利体制从单位制为基础的全民福利体制转向社会化的、多元的福利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有了相应改革,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社会福利成为政府、社会团体(或非营利组织)、社区和家庭等积极参与和投入的一个重要服务领域,传统的以国家包揽为基本特征的福利体制转向了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承办的局面,出现了社会福利多元化的色彩,即“福利多元主义”。应基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中国的福利多元主义:一是福利责任的转移(由国家转移至社会和个人)和重新配置;二是国家在社会福利传输系统中角色的变化(由直接提供者变为监督者、评估者或购买者);三是非国家部门(如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团体)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参与和竞争能力加强,公民社会在回应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领域正变得日益有活力;四是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福利与个人生活质量的关联性日益增强,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与收入关联的社会保障及个人生活质量同就业保持着高度的关联性,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劳动力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障等都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发展趋向

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发展趋向

2020年2月中州学刊Feb.,2020第2期(总第278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2ʌ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ɔ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理念㊁政策与发展趋向∗朱㊀浩摘㊀要:在新中国儿童福利体系建设70年的历程中,从政治统合到儿童个体自主发展的理念演进,推动了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从国家本位到儿童优先的逻辑和实践转型㊂在此进程中,我国儿童福利对象从 精准小众 到 普通大众 不断扩展,筹资方式从直接服务到现金和服务并存,组织管理体系从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监督规制从政治引导到制度化和法律化,其中儿童与国家㊁家庭关系不断调整,国家在儿童福利中的责任进一步确立㊂新时代儿童福利体系的发展需要政策理念先行,积极践行儿童优先原则;不断强化政府福利供给责任,推进政策工具创新和多主体共同参与;在组织架构上要持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一㊁集中有序的行政管理体系;在监督规制上要加快儿童福利的标准化㊁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我国‘儿童福利法“尽早出台㊂关键词:儿童优先;儿童福利;70年中图分类号:C913.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2-0084-07㊀㊀儿童是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关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㊂在社会转型期,工业化㊁都市化㊁家庭结构与功能转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性变迁的综合影响,往往使儿童成为社会变迁的牺牲品和家庭解体的最大受害者㊂儿童需要难以满足㊁权利受到侵害,不断凸显现代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儿童的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制于价值理念㊁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为本的社会福利定位使儿童福利局限于困境儿童的福利,这是一种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时形成的狭义的社会福利提供①㊂随着我国政府民生政治的确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儿童保护㊁儿童优先成为流行话语㊂ 全面二胎 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构建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体系㊁持续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㊂故此,本文尝试对新中国70年以来儿童福利理念和制度演变逻辑进行系统阐释,从而为儿童福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㊂一㊁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政策理念的历史演变基于理念先于制度㊁制度优于技术②,本文首先对1949 2019年这70年来儿童福利理念的发展进行阐述,这里 儿童福利 主要基于广义的界定,即其政策对象不仅限于失依儿童,也包括普通儿童,政策内容涉及其基本需要和普遍性需要㊂1.第一阶段(1949 1978年):国家和集体统合中的儿童在我国传统的家本位社会,通常是在家庭关系中考虑个人,强调家庭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养育儿童只是家庭内部事务,当风险家庭无力支撑时由扩大化的家庭㊁家族或邻里等非正式网络承担责任和义务㊂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制度等的推进使得集体组织成为生产㊁生活的主要形态,大家庭和农村宗族等传统组织力量迅速瓦解,这一时期人民公社成为农村 五保 ㊁救助及合作医疗等福利供给的主要载体㊂在城市则形成了以公有制和均等分配为特征的单位体制,单位福利成为其主要形收稿日期:2019-11-01∗基金项目:上海市老龄(民政)科学研究中心 儿童福利体系建设调查 项目㊂作者简介:朱浩,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㊀201620)㊂48态,这种福利实质上是通过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工福利的保障来带动家庭福利互济的,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㊁托底与补偿性政策来维系劳动关系的有效运转③㊂可以说,在此阶段儿童主要是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生产者来看待的㊂意识形态中集体主义价值统合与集体化运动强调了国家㊁企业和个体利益和行动的一致性,使儿童福利理念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控制和工具性特征㊂2.第二阶段(1979 1999年): 经济市场 中的儿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原有的政治社会结构开始松动,国家和社会㊁市场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㊂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市场㊁家庭及个体逐渐成为解决福利需求的主要渠道,社会分配领域倡导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使国家在国民福利供给方面承担有限的责任,社会福利呈现补缺性福利特征㊂在此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儿童福利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20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育儿市场化提高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儿童作为家庭私有产品的观念④;二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㊁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签署推动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实践㊂由此,国家和政府一方面推动剥离 企业办社会 职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如1994年建立的生育保险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国家㊁企业与家庭之间的契约关系,而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市场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支持的微弱性进一步弱化了国家与企业对儿童的责任,儿童福利责任主体重新回到家庭;另一方面,推动儿童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㊁‘禁止使用童工规定“(1991)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1)等儿童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强调了尊重儿童人格㊁权利和基本需要的重要性㊂可以说,该阶段儿童福利理念呈现市场自由主义特征,市场的效率主义和消极自由的理念在其发展中刻下了鲜明的烙印㊂3.第三阶段(2000 2011年): 福利社会化 中的儿童21世纪初,作为新世纪儿童福利国家战略和行动方案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年)“发布,初步确立了儿童优先的理念和原则,并从健康㊁教育㊁法律保护和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行动策略㊂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推动了政府主导下社会共同参与儿童福利事业局面的形成㊂但在实践中,福利社会化政策是经济改革的配套产物,发展思路和政策操作比较混乱㊂此后,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些将社会化等同于市场化的做法得到纠正,我国社会分配原则逐渐从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向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转变,中国开始走向 社会政策时代 ㊂在此背景下,儿童议题首次从政府行政管理问题转为具有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特征的 社会性问题 ⑤㊂政府在儿童健康㊁医疗和教育㊁环境㊁司法保护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初步形成了儿童福利的政策框架体系㊂该阶段儿童福利政策逐渐从经济政策中剥离, 以人为本 和 儿童优先 理念初步形成,政府不断强化和扩大自身在儿童福利中的主体责任,致力于构建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㊂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走向 个体自主 的儿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民生建设新时代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幼有所育 的政策目标,使得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㊂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 全面二胎 时代的到来, 投资儿童 成为有效应对未来 人口负债 的中长期发展战略⑥㊂在此背景下,我国儿童福利进一步确立了 儿童优先 儿童为中心 全面发展 的发展理念,强调 依法保护㊁儿童优先㊁儿童最大利益㊁儿童平等发展㊁儿童参与 的基本原则㊂儿童作为独立的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政策实践更关注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强调 儿童的本体性价值 ⑦㊂政府一方面强调儿童的平等发展,不断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对个体的差异性予以尊重,要求聚焦特殊群体,通过分层分类㊁有序渐进来保证四类儿童福利群体的现金津贴和服务供给㊂这些内容为儿童在更高水平㊁更大范围上的权利保护㊁社会参与以及个体自主意识创造了条件㊂可以说,在此阶段儿童优先的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儿童的权利意识得到全面发展,政策实践开始基于儿童需要实行制度化供给,儿童本位思想初步形成,但对于儿童与国家㊁家庭关系的58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理念㊁政策与发展趋向争议仍旧影响其理念的未来发展㊂二㊁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政策演进逻辑:基于政策文本的梳理㊀㊀理念对政策制定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而政策往往以问题为导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理念和原则,但其制定与执行往往具有自身的逻辑㊂一般来说,福利政策及其体系建设主要回答 为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如何筹资 四个基本问题㊂具体来说,福利政策分析框架应包括分配基础(原则)㊁分配社会福利品的类型㊁社会福利品提供策略(递送)㊁为这些福利品筹集资金(筹资)这四大分析维度,其中每一维度都有自己的选项(方案)㊁价值观和理论假设⑧㊂为此,基于该框架,本文从四类儿童的服务供给㊁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㊁组织体系和人员配置㊁儿童福利的监督管理和立法规制四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简要梳理,以深度阐述其演进逻辑㊂1.四类儿童的服务供给:从 精准小众 到 普通大众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是一个典型的狭义概念,儿童福利服务对象主要局限于城市社区中数量有限的普通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如孤儿㊁弃婴㊁残疾儿童和流浪儿童等)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了面向城镇的儿童福利体系㊂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改革以及相应福利组合的变化,儿童福利的核心议题从照顾转向教育,家庭成为儿童照顾的主要承担者⑨㊂与此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政策执行的重点在于改善妇幼卫生健康和预防保健㊂基于此,国务院于1992年制定‘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围绕儿童的基本生存权以及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展开,也开始向儿童权益保护等方面拓展和延伸㊂2001年,国家又制定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年)“,进一步保障儿童生存㊁发展㊁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㊂此后,随着我国民生政治导向的确立,儿童福利内容㊁范围进一步丰富并扩大化,福利资格标准得以细化,尤其是流浪乞讨人员㊁孤儿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群体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充分关注,但儿童权利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普惠性发展方向尚未确立㊂2011年出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年)“不仅首次增加了 儿童与福利 内容,而且正式提出 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 ,其范围覆盖到贫困和大病儿童㊁流动和留守儿童㊁孤儿㊁残疾儿童㊁流浪儿童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同时也涉及普通儿童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困境儿童保障成为政策建设的重点㊂可以说,儿童福利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正经历着从一般的养育㊁照料向养育㊁照料㊁康复㊁权益保护㊁社会参与和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转变㊂许多新出现的弱势儿童群体得到特殊关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其整体趋势正从民政对象向普通儿童不断扩展,从 标准的小众 到 精准的大众 ⑩㊂表1㊀儿童福利服务供给内容及政策重点演进时间序列政策内容㊁对象政策重点1978年前1978 2000年2001 2009年2010至今城市社区中数量有限的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儿童福利内容㊁范围进一步丰富并扩大化,资格标准得以细化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促进妇女的劳动参与改善妇幼卫生健康和预防保健流浪儿童㊁孤儿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群体等困境儿童㊀㊀2.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从直接服务到现金和服务并存儿童福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对儿童福利的财政补贴和扶持,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儿童福利相关项目的财政支出㊁补贴政策以及对社会化主体的培育和扶持政策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坚持福利适度 到改革开放后的 服务于经济生产 ,我国福利支出一直不高,呈现补缺型福利的特征㊂随着儿童福利成为国家与政府政策的中心议题,公共支出的力度日益加强,2010年以后在儿童福利方面的现金支出和政府购买方面的支出快速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㊂(1)不断增加现金支出㊂主要体现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㊁特困人员供养费㊁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等方面㊂一是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㊂2009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制定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㊂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合理确定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并68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向全体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㊂此后,‘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把孤儿纳入困境儿童,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㊂二是特困人员供养费㊂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规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应当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照料护理标准应当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㊂三是最低生活保障支出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规定,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分类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等制度㊂这些政策的出台突出体现了政府在服务供给中对现金支出的强化㊂(2)加强政府购买和扶持㊂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事业存在严重不足,为此政府不断加强对社会组织㊁志愿者㊁专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引导扶持㊂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将 发动社会各方参与 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支持社会工作者㊁法律工作者㊁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不同特点,提供专业性的关爱服务㊂加强政府购买也在国家层面的多个文件中有所体现㊂如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同时将热线运行㊁监护评估㊁精准帮扶㊁政策宣传㊁业务培训㊁家庭探访等关爱服务作为重点购买产品类型,体现了政府购买儿童福利服务的力度在不断加强㊂表2㊀儿童福利政策财政扶持和补贴政策文件及内容政策文件具体内容现金给付和转移支付‘关于制定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关于制定福利机构儿童最低养育标准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每人每月600元每人每月1000元按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发放基本生活费中央财政补助根据分层推进㊁分类立标㊁分地立制㊁分标施保原则稳步推进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与上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文件衔接分类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等政府购买和扶持‘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提供专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㊀㊀3.组织体系和人员配置:从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在中国社会,广义的儿童福利是 少年儿童工作 ,行政上由团中央负责统筹协调,而非 儿童福利 工作㊂199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正式成立,取代原来由全国妇联牵头的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成为国务院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199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㊂与此同时,作为儿童福利事业工作的职能机构,民政部门相关职责也在不断调整变迁㊂1988年印发的‘民政部 三定 方案“仅只是明确由社会福利司负责儿童福利院的工作㊂1993年机构改革中儿童福利的工作职能开始增加,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分管工作中涉及儿童收养的管理㊁政策法规制订以及监督实施等内容㊂2008年,儿童福利的工作内容转至新成立的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由其下辖的儿童福利处进行协调管理㊂2014年为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的发展,民政部加强对儿童福利工作的指导,要求在制度试点地区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㊁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㊁儿童福利主任或儿童福利督导员㊂2016年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情势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事务司下面成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这成为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儿童保护行政主管机构㊂此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厘清传统的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两类机构的功能定位,明确成员构成㊁统一名称,试点设立社区儿童福利主任和 儿童之家 ㊂紧接着,长期主管儿童事务的儿童福利处也由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78新中国70年儿童福利的理念㊁政策与发展趋向转入社会事务司,从而实现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在行政管理机制上的整合㊂2019年1月,民政部单独设立儿童福利司㊂由此,儿童福利工作经历了一个从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的过程,构建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儿童福利组织管理架构㊂4.儿童福利的监督管理和立法规制:从政治引导到制度化和法律化儿童发展的多个纲要文件都非常注重儿童福利的监督管理㊂如‘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坚持卫生监测㊁教育督导㊁国家统计㊁法律监督的基础上,形成儿童生存㊁保护和发展的监测机制 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年)“通过详细的指标建立目标约束和考核机制,提出实行分级监测评估㊁建立国家和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儿童状况监测体系㊁建立定期报送和审评制度㊁建立监测评估机构,对儿童发展的相关工作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㊂国家职能部门出台的多个文件也对儿童福利进行了规制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孤儿保障工作的领导,健全 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的孤儿保障工作机制㊂‘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 完善工作考核,强化激励问责,制定督查考核办法,明确督查指标,建立常态化㊁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㊂ ‘民政部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领导,建立分工明确㊁责任到人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㊂儿童福利立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㊂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相关法律㊁行政法规㊁部门规章和加入国际公约为主线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形成了国家 部门 地方 国际合作等四个层次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和政策㊂ 尽管如此,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民政部等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 通知 意见 批复 为主,规范层次低㊁权威性弱,重权益保护的宣示㊁轻权利保障的实施 ,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推进‘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我国‘儿童福利法“尽早出台㊂综上,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一个走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的趋势,其覆盖范围从城市扩大到城乡㊁从特殊儿童增加到四种儿童的分类保障,福利供给类型也不再限于服务而包括了现金津贴与综合服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逐渐走向集中有序,监督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也不断加强㊂其体现了国家责任的不断回归㊂这不是传统体制下的国家本位,而是基于保障儿童生产和发展权而形成的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共治,其发展取向已经从传统的国家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不再附属于家庭㊁单位和国家,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其在政策发展中的体现就是儿童优先㊂三㊁践行儿童优先理念:中国儿童福利政策实践的发展趋向㊀㊀儿童优先概念最早是在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中提出的㊂‘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在制定法律时 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 ㊂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进一步倡导 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 ㊂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正式提出 儿童优先原则 ,主张一切为了儿童,向所有儿童的生存和正常发展提供基本保护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年)“也将儿童优先作为制定纲要的基本原则,认为 在制定法律法规㊁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㊂李克强总理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强调,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三个优先 ,即儿童教育的优先发展㊁儿童健康服务的优先供给㊁儿童福利的优先保障,回应了当下儿童成长发展最突出的需求㊂从我国儿童福利理念以及政策发展的线索看,这种儿童优先的理念原则已经成为政策制定及执行的基本指导思想㊂尽管如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儿童福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福利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混乱㊁困境儿童的基础保障能力不足㊁儿童福利的资金给付存在缺口㊁立法落后等方面,突出体现了儿童福利服务需要与不充分㊁不均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要实现儿童福利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如何将儿童发展纲要中的儿童优先理念真正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在对困境儿童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福利供给,实现从特殊儿童到普通儿童的分类且有步骤的保护,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打造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确保儿童能够从基本生存走向个体的自由发展㊂从政策理念及其实践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加强㊂88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doc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doc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特别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迈、疾病或许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取物质帮助的权益。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援和民众卫惹祸业,而且逐渐扩大这些设备,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益。

”可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遇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状况限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例定的社会保障权益经历了波折的发展过程,大概上能够区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9年。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

政务院于1950年公布实行《救援失业工人暂行方法》,对减少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公司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立新公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宣布实行。

因为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状况下拟订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行范围上也只好采纳要点试行的方法。

跟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渐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睁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订正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升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公司参照履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公司能够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改正,主假如放宽退休条件,适合提升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推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员工一致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公司和机关员工退休方法不一致的矛盾。

这段期间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公司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改正、增补了干部和工人退休、离职的规定,增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添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福利制度的变迁 中國福利制度的变迁
China's welfare system Spring 2011 Art Department Wuzhou College
福利國家的定義
何謂福利國家?其認定由嚴至寬可分為三個層次: 1.具有福利制度的建立,如失業救助、醫療、濟貧等。 (多以此為定義) 2.政府提供用以重分配資源之政策。亦即包含一般的 Housing, Education, Health & Social Security. 3.政府干預所得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 Nowadays, every modern industrial state is a welfare state. None permits natural or social contingencies fully to determine the life chances of its members. (A. Gutmann)
*需求不是固定不變的。 **前兩項可由charity groups 發揮作用,但第三項則必 需有政府介入。
4
城鎮福利制度改革問題
立即面臨入不敷出的問題:1998年,收入1,459億 元,支出1,511.6億元。 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參與意願落差過大 監督系統不彰,拖欠給付或基金挪用時有所聞 「買斷身份」補償過低,造成社會抗爭事件 遼寧試點混合制雖成功,但社會保險部份仍靠中央 大力的財政支援,很難全國推行。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7
地方試點成功案例
廣東佛山 - 以家戶為單位加保,每年保費100元,鎮級政府 財政補貼50元,最高支付額為每人6萬元。 廣東東莞 - 由鎮補貼,年度最高支付額為3.5萬元。 浙江烏義 – 大額繳費240,最高支付4.8萬元;小額繳費36元, 最高支付3萬元。鎮補貼54元。共46萬人加保,達全市人口 之74%。 江蘇蘇州 – 長期維持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均保費為105元 (81-501)元。市補助55%,集體企業補助8%,人民負擔 36%。最高支付額約為5萬元。 都不靠中央與省的資助。
5
城鎮養老保險改革
走向聯合國建議之三層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之公共養老基金 強制性養老金計畫 個人、企業建立之養老保險計畫
退休:走向個人帳戶與社會保險的混合制 以智利為師,發行認可券? 發展企業年金? 以城市為基礎?
6
醫療保險的特質
醫療體系存在高度資訊不對稱 市場失靈 醫療服務的價格非自由市場價格 醫療保險制度的存在,因為第三方支付的原因,會 使醫療服務的價格得以提高。需求者願付價格不明? 未涵蓋部門將因此受累 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 公共醫療制度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 公共醫療保險
3
人們對福利制度之需求
1. 2. 3.
4.
維持最低生活限度 濟貧為福利制度之濫殤 (residual model) 社會平等 需要資源重分配機制以求平等 (policy) 社會發展 需要無後顧之憂以追求進步 (institutional ) 社會改造 對於新社會秩序之嚮往 (revolution?)
2
社會改造-新秩序誕生
Ex.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全盤否定市場分配機制。 政府強力介入就業、所得分配、退休、教育、住房與 醫療等項目。 Basically free/very low charge. However, 因經濟體制的原因導致能夠分配於上述項 目的資源不足。(餅不夠大) **理想或意識型態與實際的執行上有很大的差距。社會主 義國家目前皆向市場經濟靠攏。
8
財政資源重分配
依上述四個案例為基準,每人每年籌資100元, 若政府負擔4/5,則7.5億農民年度財政支出需 500億元,只占2006年GDP的1.5%。 目前中國醫療支出占GDP5.4%,這是財政負擔 得起的,前提為財政資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