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ff9b41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b.png)
(1928—1948) 训政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 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 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 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1948年国民政 府改组为总统府
宪政
“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以后)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评价: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确立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破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
坏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共 (2)转折:“宋教仁案”
①国民党成立;
和 选举获胜,宋负 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 革命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1912年
(2)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 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三三制”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 各占1/3.
P9“学思之窗”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公开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06924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0.png)
一、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过程。
从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政体,我国政治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带你深入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封建专制时期在我国大部分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都以封建专制为主。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封建官僚体系严密,统治阶级对社会资源和权力的控制极其集中。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难以转变,人民缺乏政治权利和参与机会。
2. 君主立宪时期近代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尝试。
君主立宪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试图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格局,推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国家的近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尝试并未成功,政治制度的演变再次受挫。
3. 共和政体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共和政体。
我国政治制度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一时期也被誉为我国政治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共和政体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索了新的组织和运行模式。
4. 当代政治制度我国进入当代以后,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我国政治制度不断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和探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精华,推进行政体制的现代化,提高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语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极富挑战和变革的历史进程。
从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政体,我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曲折和沉浮。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政治制度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呈现出常青不朽的生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是一生的事业。
”在了解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理解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是发展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共和国的历程。
希望经过本篇文章的阅读,你对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中国近代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20aad1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2.png)
中国近代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期:清朝末期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君主制,但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改良派的兴起,清领导开始试图进行一些有限的政治改革,如戊戌变法等。
2.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设立了国会和行政院等机构,制定了宪法和法律。
但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定,战乱频发,民国领导始终没有完全掌控全国局势。
3. 国共内战期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了政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法院制度等。
但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家尚未完全统一,还存在地方政权和统一政权并存的局面。
4.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
其中,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规定了人大和领导分立的制度,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1990年代以来,中国进一步推动政治制度改革,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选举制度改革等,旨在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民主制度。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5c440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a.png)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一、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背景与起因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极为复杂,特别是在近代,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国的巨大转变。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命运。
本文将重点探讨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以揭示其背后的背景和起因。
1.清朝政权的衰败和垮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和危机,致使其政权最终衰败垮台。
①内忧外患造成国力衰退:自19世纪以来,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领土削减,不平等条约签订层出不穷。
同时,内部分裂加剧、官僚腐败与民众不满暴增,导致国家体制瓦解与国力衰退。
②义和团运动与百日维新: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义和团运动爆发,进一步削弱了清朝政权的威信。
随后,光绪皇帝发起了百日维新,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以挽救国家命运,但最终未能奏效。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清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中国社会上涌动着各种反对清朝统治的力量。
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事件,为中国政治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①推翻清朝统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在湖北爆发,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随后,在孙中山等领导下,中国各地展开护国战争,推翻了满清政权。
②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同时,“三民主义”成为广泛传播并实践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建构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制度迎来了新的探索和建构阶段。
政治家们致力于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1.北洋政府与袁世凯主义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袁世凯作为北洋政府的实质性领导人,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国内局势并推动现代化建设。
①各项改革措施:袁世凯提出“帝国主义时期的专制政权”思想,并认为只有通过近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恢复中国,并从西方吸收现代化因素。
归纳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归纳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8b936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b.png)
归纳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社会变革的驱动下,近代政治制度也改变了,以满足当时社会需要。
1840年,洋务运动开始,提倡改革思想,政府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开辟了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新道路。
从1861年百万灯(《百万灯法典》)发布以来,满清政府开始采取封建立法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
在这一时期,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缩小自治和宗法制度,改变政府编制,采用像洲本的嗣子夫妇顺位这样的家族制度,以及推行新的税制。
这些措施对政府改革、国家机器建设和国家利益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新的中国开始形成。
在此之后,中国采取了比1840年更为现代的政治改革措施,以优化政治制度。
这其中包括国民政府国家组织法,1927年修改后的宪法,地方政府机构法等等,193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参与三大政治宣言改造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鼓励由民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促进政府行政和政治协调,调解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到今天,中国政治制度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上,努力改善中央与地方、党政机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
虽然时代在变,但改革的目标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制度。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070baa0192e45361066f5df.png)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4页)](https://img.taocdn.com/s3/m/c5331f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3.png)
新课讲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总目标?
通过了《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内容?(总结、阐释、作出、作出、突出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3个“坚持”)评价?(既……又……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新课讲授
(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过程:
改革开放后
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1956年
1949年
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基本内容?(3点)
(2)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新课讲授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假共和、真专制”
联系新坐标P18“比较辨析”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 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 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 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 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 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 行。
政权性质
人民革命政权
以“三三制”原则组 建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兴的人民政权
意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族统一战线,加强了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 了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4b4b13e87101f69e319526.png)
1.戊戌变法――中国民主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甲午战败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人士:强国的根本在先进的制度。
要救国必须抛弃片面的经济改革模式,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有鉴于此,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先进人士掀起了一场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的领袖是光绪皇帝。
重要推动力量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知识分子维新派。
他们接受了民主的观念和价值,严厉批判专制制度,以激昂的姿态力倡走明治维新之路,实现中国的“全变”、“速变”。
维新派从“中国风气未开”的国情出发,创办报刊,建立学会,传播民主自由思想,团结民主力量,为戊戌变法扩大了社会基础。
他们的言行,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达成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法等共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向全国宣告变法。
戊戌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它是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年专制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体制创新活动,可谓“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
戊戌变法是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进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首次实践。
2.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辛亥革命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旗帜,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其民主程度虽比不上今天的台湾,但却是20世纪中国最民主的时期。
北京政府时期,公民所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结社自由。
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
言论自由得到一定保障。
公民可以自由发表政见,报纸可以刊登抨击政府的文章。
北洋军阀混战”是事实,应予否定,但其次数和规模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倒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民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几乎所有近代史著都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封建君主专制(袁世凯独揽大权,恢复帝制)——责任内阁制——封建军阀制度4.联省自治运动――中国联邦主义的实践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志士仁人依据大国实行民主的普世性原则在中国进行的联邦主义实践。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1d9c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d.png)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期(19世纪末-1911年):清朝末期的政治制度是封
建威权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压力的影响,中国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包括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等,试图改革政治制度。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
了中华民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
3.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尽管中华民国采用了民
主共和制度,但在其执政期间,中国内外战乱频繁,政局不稳定,政治制度也多变。
其中包括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军阀割据等政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革,如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国家主席制度的设立等。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变化非常复杂,从封建威权主义到民主共和制度,再到社会主义政权,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0fdcf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5.png)
2023-11-度 • 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 •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制度 • 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01 清朝末期的教育 制度
背景介绍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 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 势,民族危机深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方针,为我国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
05 改革开放以来的 教育制度
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的实行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国家 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增加。
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水平也相对 落后。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竞争和挑战。
改革历程
01
02
03
恢复高考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为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
教育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 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鼓 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教 育供给。
素质教育改革
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推行 素质教育改革,旨在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教育特点
国家主导
近代教育制度由国家主导建立,体现 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规划。
西方影响
近代教育制度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 响,引入了西方的教学理念、课程设 置和教学方法。
制度化
近代教育制度强调教育的制度化,制 定了统一的学制、教学标准和考核方 式。
普及性
近代教育制度致力于普及教育,提高 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 的高素质人才。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fa761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7.png)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近代中国经历了数次制度变革,这些变革的背后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农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制度之路,这些制度变革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一、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新的民主国家并没有建立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实行了戊戌变法。
这一变法试图削弱传统封建制度的影响,进行现代化改革。
变法的实行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其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警示。
首先,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西方先进制度之间的差距巨大,单纯的模仿西方,抛弃传统并不可取。
其次,变法过于急功近利,改革幅度太大,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再次,变法的推行过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民意支持,缺乏经过广泛协商的程序。
所以,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民意的参与,稳步改革以逐渐适应社会进步。
二、十年动乱与新文化运动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
革命的理性思想和新思潮都呼唤着一个新的更加真实和自由的中国。
因此,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前的尝试,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观念、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劳动力的意识和质量提高也增强了工人与知识分子的组织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直接参与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例如制定新的宪法和教育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自我觉醒和整合的决心。
但是,十年动乱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不同政治派系的冲突和群众的不理性行动,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思想狂热和极端主义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尽可能排除人类社会特有的狭窄和民族之间的误解,实行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改革项目。
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贡献巨大。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轴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轴](https://img.taocdn.com/s3/m/5c0120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7.png)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1. 清朝末期(1840年-1912年):在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政治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推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内外压力。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正式进入民国时期,尝试进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3. 国民政府时期(1912年-1949年):在清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国民党先后实行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政权,政治制度有了一系列变化,包括国会议政、五权宪法等探索和尝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全新篇章。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
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包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试点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度建设的创新和探索。
以上是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主要时间轴,涵盖了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节点和政治制度变革。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b447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png)
2、抗日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 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实行三三制原 则。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三制”原则:在民主政权组 成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 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 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 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 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和开明绅士。
第总十理九可条以驳回内总阁统总的理意由见议;会总的统多颁数布党命产令生须,由辅总佐理临责副时任署大内才总阁能统制生。
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⑵据此分析约法的性质?它的颁布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
映地党采独用立了自不主同地的探政索权政模权式建?设模式。
3、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政权建设——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 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 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 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 到来。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作为 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 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66e159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治体制:中国近代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2.政治制度: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传统政治制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制度逐渐向现代政治制度转变。
3.政治思想: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政治思想到现代政治思想的转变。
在近代初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治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现代政治思想转变。
4.民主与法治: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中,民主和法治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总之,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框架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时期,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民主与法治等方面。
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时间表
![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时间表](https://img.taocdn.com/s3/m/adc4ef2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8.png)
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时间表
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演变时间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也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或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经历了旧式农民战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60年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尝试。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具体的时间点和事件包括:
1912年1月至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实行民主共
和制、政党政治、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1912年3月至1928年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中1912年至1916年为袁世凯时期,实行总统制并试图复辟帝制;1916年至1928年为军阀混战时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1927年4月至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前期为训政时期,实行一党专政;后期为宪政时期,实际上实行独裁统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进行了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制度探索,分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等制度。
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体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体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37bd2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1.png)
中国近代体制的演变一、清朝的封建体制(1644-1912)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体制建立在封建思想和传统上。
在这个体制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设立官员管理各地事务,而君主专制制约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政治参与的机会。
二、晚清时期的改革运动(1860-1911)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压力以及国内社会的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改革现有的体制。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旨在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活动,试图摆脱封建制度束缚,提升国家实力。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194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体制。
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家,标志着中国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5-194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内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宣告成立。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制度阶段,实施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
五、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78至今)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体制的再一次演变。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六、中国体制的特点与问题当前,中国的体制具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点。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制度问题,如政治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党与国家相关职能过渡不顺畅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七、总结中国近代体制经历了清朝封建体制、晚清改革、民国与共和国的转变,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
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中国的体制仍面临挑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https://img.taocdn.com/s3/m/314a4e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3.png)
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一、清朝末期(1840-1911年)清朝末期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政治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并试图进行改革,以适应当时世界的变化。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国民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逐渐实行选举制度,试图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外部压力等因素影响,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未能实现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大一统到共和国政治制度的转型。
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国家所有制等,试图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政治制度也随之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选举制度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
四、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港澳台等地区的政治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等。
我国政治制度逐渐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靠拢,其政治参与度、公民权利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改革尝试、民国时期的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至今的不断完善,展现了一部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信我国政治制度将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为我国的政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经波折、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我国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初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方向。
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逐渐获得了自主经营农田的权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制度的演变篇一: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这时西方文化的渗入并不具侵略的性质,并不危及天朝帝国的尊严,也没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险,故自皇帝至一般士大夫皆能接受。
并且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文化教育侵略的条文,但是英国夺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锐、领事裁判权以及最惠国待遇等。
这就开始了剥夺中国的主权,为文化教育的侵略打开了大门。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明确地获得了建教堂、传教、办医院、办学校的权力,并且还要受清政府的保护。
列强利用这些不平等条约,夺取了在中国办教育的特权,为其文化侵略大开其道。
总之,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门被强迫打开后变化的形势,传统教育已难发挥维护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逐渐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教育转变。
(二)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到90年代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力量还十分薄弱,加之他们大多是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既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又有软弱性。
这种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更彻底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只有一手抓皇帝,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并且自己来兴办学校、设立报管、著书等来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维新性质的学堂有两类。
第一类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办的学堂。
主要有万木草堂、时务学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等,影响最大的是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由康有为任总教授、总都督,并在教学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亲力而为,讲学效果显著。
万木草堂在研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上起了重要作用。
时务学堂于1897年10月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中文总教习。
时务学堂办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有变法思想,有广博的知识。
梁启超就任总教习以后,亲自制定了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规定学纲十条: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
梁启超在此讲学数月,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如梁启超、陈千秋、徐勤就是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的高才生。
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
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
“新政”开始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8章52条,上报光绪皇帝。
光绪帝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
1898年9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于当年11月正式开学。
后来,其封建性明显加强,所招收的学生,完全是五品到八品的官员和举人。
民国初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百日维新”期间筹办的各级学堂,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所荡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至深。
(三)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和人民反抗斗争的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逐渐分化成两派——革命派与改良派。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创办了很多新型学校。
如上海的爱国学社,爱国女校,湖南的明德学堂,安徽的安徽公学、浙江的大通师范学堂等。
这些学校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组织和宣传作用。
1、爱国学社:1902年4月,章太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由蔡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学生,学生200余人愤而罢课退学。
中国教育会支持学生的斗争,于1902年11月,为这些退学学生成立了爱国学社,蔡元培为总理。
以后各地学生凡因受迫害或被开除的,都纷纷加入爱国学社,教员都是全国有名的学者和爱国人士,讲授各门科学都重视思想的陶冶和军事的训练,以助于锻炼精神和暴力革命的需要。
这些报刊成为爱国学社向社会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学社的声望和影响日益增高,曾有力地声援全国各地的学潮。
但也为此,爱国学社引起了清政府的忌恨,他们逮捕了邹容和章太炎,爱国学社也被迫解散。
2、爱国女校:是中国教育会蔡元培等1902年冬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独立的学校。
课程有外语、理化、代数、几何、法国革命史等。
爱国女校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不少坚强的女战士。
1908年后,成为普通女校。
3、大通师范学堂:1905年9月,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后改为大通师范学堂。
该校设体育专修科,6个月毕业。
1907年,该校由秋瑾主持校务。
这些新式学堂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清政府挣扎过程中的产物,是主动的接受与改变。
而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华办教育的权利后,都进行了对中国的思想侵略。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各派教会以培养为教会服务的牧师、教师和为外国在中国经营企业、事业服务的人员为目的,在中国开始办教会学校,所进行的教育称为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玛利逊,曾在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书院,目的是扩大影响,宣传基督教。
教会学校的招生对象以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主,大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办学目的是为了在中国人中培植一批传教助手,扩展传教的速度。
早期教会学校培养出一批为教会服务的洋奴,但这种学校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新式教育,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员等方面,都突破了原有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培养了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才。
虽然这并非侵略者所愿,但毕竟给中国的教育输进了一点新的因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与清政府新签或修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夺取了在中国内地建学校等特权。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日益增多,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不断发展,这些都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式人才,因而促进了教会学校的发展。
教会学校在课程上,主要有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家经典。
1877年5月,为了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英美为首的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目的是把“基督精神”加进教科书中去,以奴化中国学生,控制教科书的编纂权。
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
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教会学校,不需要中国政府立案,只需它的认可即可。
另外,各国还在20世纪初以后,使许多教会大学在其国内立案。
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州大学和纽约州大学注册立案。
于是,这些学校就成为设在中国的美国附属学校,学生可升入外国大学研究院,可获学位,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留学教育的预备学校,进一步发展了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侵略。
然而,有侵略就会有反抗。
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教会学校迅速膨胀。
据统计,到1926年,基督教、天主教两教会在我国已有教会小学1.4万余所,中学400余所,大学19所,学生80万人。
这些学校无一向中国政府立案注册,严重侵犯了中国教育主权。
进入20世纪以后,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影响下,各地会党纷纷领导人民抗洋兵、毁教堂。
青年学生更掀起了反抗斗争,许多教会学校的学生,不断罢课、退学,表现了中国青年不可辱的民族气节。
1922年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清华学校举行第11次大会为导火线,爆发了空前的非基督教运动,进而发展为收回教育权运动。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是传教士穆德组织的。
他在中国北京开会的目的是讨论“学校生活基督化”和“如何宣传基督教于现代大学生”等问题。
针对这个新的侵略行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3月在上海领导发起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发表宣言,通电全国。
揭露基督教的反动本质及教会学校里所进行的文化侵略。
随后全国30多个地区组织了类似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运动。
1925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不得不有所收敛改换侵略形式,承认“应向政府注册,遵守政府之规定,受政府之监督指导”。
同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6条。
规定外人捐资办学应作为私立学校请求政府认可,校长需为中国人,中国人应占学校董事会名额之过半数,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课程须按部颁标准,宗教科目不得列为必修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