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

合集下载

历史和阶级意识

历史和阶级意识

历史和阶级意识《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革命活动家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卢卡奇这个名字是同《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卢卡奇一生所有著述中影响最大,因而引起的争论也最多的一本书,据国外理论界评价,这本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本经典著作。

《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主要命题,就是“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历史是由阶级意识决定的。

他认为,十月革命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失利不是由于条件不具备,而主要是同无产阶级的意识有关。

他进一步强调了意识的作用,并认为意识作用问题归根到底又是辩证法问题,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

因此,他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作为本书的副标题。

卢卡奇在这本书中集中阐述了他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他把马克思的辨证法混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致的。

他把马克思的辨证法归结为整体性(又译为总体性)范畴,认为辩证法关键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在书中批评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反对列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卢卡奇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引伸出物性化的概念(许多文章译为物化概念)。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产阶级意识发生了严重的“物性化”,陷入了“阶级意识的危机”,从而无法发挥无产阶级意识的革命作用。

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从物化意识中解放出来,发挥自己阶级意识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全人类从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他从整体性范畴出发提出“整体性革命”思想,认为无产阶级不仅要搞经济革命,而且还要搞政治革命和思想意识革命。

因为,达本书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又与当时革命斗争密切相关,所以,这本书一出版立即就引起了党内外和国际上极大的关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褒贬不同,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简析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读《历史与阶级意识》

简析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读《历史与阶级意识》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刘春元简析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读《历史与阶级意识》摘要:卢卡奇一生留下诸多著述,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写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著作的问世代表着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身份的确立。

阶级意识理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一个核心的理论,卢卡奇不仅阐述了其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发展过程,还重点介绍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历史性作用。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重视旨在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调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阶级意识理论卢卡奇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特点使得他开始思考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卢卡奇认为西欧无产阶级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受物化意识以及修正主义的侵袭,已经丧失了革命性,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恢复作为历史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阶级意识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受马克思阶级意识理论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阶级意识理论。

1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形成背景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劳动分工程度以及机械化和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替代。

这种物化现象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普遍且独有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会侵入无产阶级的意识中形成物化意识,物化意识也即“无意识”,是对自身阶级地位、阶级使命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弱化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其次是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以伯恩斯坦为首的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歪曲和篡改,他们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了掩盖,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向无产阶级鼓吹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以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才是最好的方法,诱骗他们用暂时利益来牺牲长远利益。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本文概述《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

卢卡奇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历史的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核心问题。

他试图通过批判第二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主义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总体性观点。

在本书中,卢卡奇强调了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总体过程,阶级意识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

他批判了将经济因素作为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观点,认为这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阶级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卢卡奇还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阶级意识的丧失。

本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通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观以及革命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理论武器。

二、卢卡奇的历史观卢卡奇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鲜明且独特的特点。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总体性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总体过程。

他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体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的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上,更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阶级性上。

他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使命,推动历史的发展。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存在的反映,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卢卡奇于196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物化”(Commodity Fetishism)理论。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在该著作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意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物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用来描述商品社会中人们对物品的神秘化和异化。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扩展。

卢卡奇指出,物化并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神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上,还贯穿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都被商品逻辑所支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无化。

这种虚伪性和异化现象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被迫以商品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的影响。

他指出,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的意识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无知。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立场,而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需要和规定来行动,从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和受害者。

卢卡奇认为,只有当人们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才能从物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场和人生价值。

卢卡奇还指出了物化对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被商品化和商业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这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日益空洞化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创造性和思想性。

由于物化的存在,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变得肤浅和功利化,使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被掩盖和扭曲。

卢卡奇呼吁人们对文化和艺术进行解体和批判,以恢复其原本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途径。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与阶级的关系。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剖析。

卢卡奇在书中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释为黑格尔逻辑学的直接产物,并将其归结为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和主客体相互作用。

这种解释方式让我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方法,更是一种对于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

它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在书中,卢卡奇强调了无产阶级意识在革命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只有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引领社会变革的潮流。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意识形态,人们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为实现社会变革而努力奋斗。

此外,卢卡奇还强调了物化问题的重要性。

他认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使得人们难以看清社会变革的本质。

通过深入剖析物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实现社会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

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剖析让我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与阶级的关系,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我相信,卢卡奇的思想将继续在哲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实践社会变革的道路。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
——卡尔·马克思:《神圣家族》
就在马克思要规定什么是阶级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被中断了,这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讲都是一种灾难。因此,后来的运动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解释,依靠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偶尔发表的意见加以归纳,依靠独立地研究和运用他们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划分为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但是,阶级意识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马上就派生出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小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应该怎样理解阶级意识?其次,(在实践中,)在阶级斗争中,这样理解的阶级意识本身的功能又是什么?紧接着就是这样的问题:阶级意识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学问题,或者,这一问题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不是存在着不同于历史上至今出现了的任何一个别的阶级的意义?最后还有这样的问题:阶级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是某种统一的东西,还是也是划分为等级和层次的呢?如果是的话,这种划分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又有什么实践的意义呢?
1
恩格斯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著名论述中,是从下面这一点出发的:尽管历史的本质就在于“凡是发生的东西总是有一个因为,一方面,“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因而它们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些动机的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通过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探讨,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读完这本书,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无法脱离历史而存在。

他强调,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才能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变成了商品,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剥夺。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统治下,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卡奇在书中还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

他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只有通过总体性,我们才能理解社会和历史。

总体性的观点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看待。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发展,他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历史、阶级意识和总体性这三个核心概念。

通过全新的视角,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自身阶级地位的认识。

他指出,阶级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 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中人的数字化和 原子化, 并且这种物化现象进一步延伸到经济领域之外 , 特别是 它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了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 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 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的概念。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就是 “非人性和物化”。另一方面物化现象还具有必然性,这是由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卢卡奇说“商品拜物 教是我们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的问题。”
化是人类整个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一种中性现象:异化是人类 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异化不等同于对象化,只有当
社会中的对象化形式使人的本质与其存在相冲突,并且人的本性由
于社会存在受到压抑、扭曲和残害的时候,对象化才成了异化。应 当说,这些理论反思是相对正确的。
正如他在晚年进行理论反思时认为的,他在对异化问题的理解 中存在着用黑格尔的眼光来看马克思的理论的“严重的错误”。
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内容

第一篇文章“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他说马克思 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一种方法,即辩证的方法。而只有辩 证的方法,唯一能再现和把握现实,即具体的总体性。 第二篇文章“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中,他 认为卢森堡很好地理解和实践了这种方法,而批评伯恩斯 坦走上了使得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对接的修正主义 道路。 第三篇“阶级意识”。他认为“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 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 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想的进程。

3.“无产阶级的立场”辨析了无产阶级在历史的辩证中的位置。
四、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笔记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笔记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卢卡奇的,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原本有些混沌的思维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卢卡奇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让我对历史和阶级的认识有了全新的思考。

比如说,他强调了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随口一说,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深刻剖析。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工厂上班。

那工厂的环境,真的只能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

机器轰鸣,噪音大得让人耳朵都快受不了。

夏天的时候,车间里热得像蒸笼,汗水湿透了工人们的后背。

冬天呢,又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手脚都冻得僵硬。

可即便如此,他们每天还是要长时间地工作,为的只是赚取那微薄的薪水。

我朋友跟我抱怨说,他们每天就像机器上的零部件,不停地运转,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这让我想到了卢卡奇说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处于一种被物化的状态。

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自己却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那一点点回报。

再说这工厂的管理吧,那叫一个严格。

迟到一分钟都要扣钱,上厕所都得打报告,还限制时间。

工人们根本没有什么自主权,一切都得按照资本家制定的规则来。

这种情况下,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也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

但卢卡奇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有力量改变这一切的。

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阶级。

只要他们能够觉醒,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就能够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社会现象。

比如说,有时候工人们会为了一点点工资的涨幅而举行罢工。

一开始可能只是少数人的行动,但慢慢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和资本家进行有效的斗争,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益。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

表面上看,工作环境好了很多,工资也高了不少。

但实际上,很多从业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剥削。

长时间的加班,高强度的工作,还有随时可能被裁员的风险。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_《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心得五篇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_《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心得五篇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_《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心得五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大思想家卢卡奇的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一】历史研究是指向未来的,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去找到解决那些人们将要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然而,研究历史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历史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基于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展开对社会历史总体的把握; 另一条是经验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对历史表象的热恋。

卢卡奇主张走第一条道路,他说,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

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科学,都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对象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关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才能去把握其联系。

但是,资产阶级科学,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并不知道这种区别,他们把现象和本质混同了起来,误以为那些实际上只是对象的表象的现象就是对象的本质。

其实,这些现象只是一些假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出来的假象。

而资产阶级科学却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假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资产阶级科学的真理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科学的这种状况有自身的原因,即局限于现象的范围,以获得对现象的认识而沾沾自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与现象的分离,用社会的繁荣掩盖了深存于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生产者同生产总过程的资本主义分离,劳动过程被肢解为不考虑工人的人的特性的一部分,社会被分裂为无计划和无联系盲目生产的个人等等,这一切也必定深刻地影响资本主义的思想、科学和哲学。

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人物简介二、历史背景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四、观点解读一、人物简介•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格奥尔格·卢卡奇二、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趋势得到扭转。

(2)政治现代化程度加速进行,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3)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迅速扩张。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1)合法的议会斗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马恩原来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迟迟没有出现。

•(2)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

•(3)1918—1919年间,德国、匈牙利均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先后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3、20世纪初德语知识界的基本思想走向•两条基本的思想发展轴线•第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发展•第二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正文由8篇论文构成,其中的6篇是卢卡奇创作于1919年至1 922年间的旧作,另外两篇即《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与《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则是他专为该书而创作的,不过它们也都有以前的即兴之作作为基础。

1、《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最初写作于1919年3月,在这篇论文中,卢卡奇主要针对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理论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历史与阶级意识》分析框架

《历史与阶级意识》分析框架

《历史与阶级意识》分析框架作者:吕进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5期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具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和哲学色彩,核心观点主要有三:一是物化理论;二是主体性理论(在物化的社会中如何构建主体性);三是总体性理论。

(一)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卢卡奇在谈到物化问题时说:“我们的目的是把物化理解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整体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又说:“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

”1.什么是物化?(概念)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异己的,并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2.物化是怎样发生的?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

3.物化的形态如何?(物化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

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

总之,过去支配现在,死的统治活的,人们拘执于眼前的物的关系,忽视了对前途和未来的思考。

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对物化的表现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首先他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其次是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

第一,经济领域中,物化的主要表现是人的数字化与原子化。

卢卡奇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天才学者,他在书中的很多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问题很有启发。

他在物化理论中提到人的数字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困境愈发明显。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变得如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一样,失去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人对社会关系的“陌生化”和“失去”感。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对于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再物化”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通过商品拥有与生产资料的控制来实现。

“再物化”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并通过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地位。

卢卡奇认为,这种“再物化”现象使得资产阶级在社会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使得无产阶级被“物化”为商品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附庸和剥削对象。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对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和束缚。

他指出,由于物化现象的存在,无产阶级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阶级地位,往往容易被资产阶级的欺骗和煽动所蒙蔽,进而陷入对自身利益的误判和消极抵抗。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要摆脱“物化”束缚,实现阶级解放,需要通过自我觉醒和觉悟,积极参与阶级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和权力,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卢卡奇还就“物化”现象的历史异化和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

他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这一生产关系的特性造成的。

要彻底解决“物化”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

卢卡奇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能彻底解决“物化”问题,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就是关于“物化”的理论。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这一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成因。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果变成了商品,社会关系被物化为商品交换关系。

这种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换,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达和表现。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失去了对于自身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劳动者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资本家成为了商品的拥有者和支配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政治、法律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被商业化,艺术、文学等变成了商品,政治被货币化,选举和政治竞争变成了权力的交易,法律被商品化,法律和正义变成了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影响和塑造人们思维观念的力量。

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于社会现象本质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变得习惯于接受和追求物化的世界,而不关注和思考背后的阶级关系和权力结构。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使得个体和社会变得异化和疏离。

人们不再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决策者,而是被物化关系所牵制和支配的客体。

卢卡奇认为,解决这种物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使人类重新获得对于自身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他指出了物化现象的本质和成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以及思考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卢卡奇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926年出版,是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探索和贡献。

卢卡奇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历史的分析。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物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其理论框架。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人类活动、关系和意义被转化成客观的、无生命的东西,并且被当作是外在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在物化过程中,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丧失,社会关系被物化成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导致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固化的原因之一。

卢卡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揭示了物化现象对人们思维和行动方式的巨大影响。

物化导致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误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经济关系形式,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力和产品视为商品进行交换,因此将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看作是商品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无视和同化,使得社会关系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改变。

物化阻碍了人们对社会冲突的认识。

在物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固化成不可动摇的形式,人们对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存在产生了误解。

卢卡奇指出,在物化的世界中,人们将社会矛盾视为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的结果。

这种误解导致了对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无视,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卢卡奇认为,物化阻碍了人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和认同。

在物化的视角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失去了认识。

卢卡奇强调,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类社会不断演变和改变的结果。

物化导致人们将历史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命运”,剥夺了人们实现历史变革和自我解放的可能性。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和阐释。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1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总体的主观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与一切个人主义的立场格格不入。

个人主义往往立足于个人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因此,个人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的,而这个世界则是肆意凌虐个人的无情的命运。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异于人的、难以捉摸的和完全不受人的行为能力影响的人的环境,对于它,人们在理论上往往称作“规律”,即看作是不可理解的合理性存在; 而在现实中则是以宿命论的方式接受了它。

这样一来,就把人变成了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完全消极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立场出发看待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它把无产阶级自身与这个世界视为一体,视作总体中相互规定的总体因素。

作为阶级的人是总体的主体,它把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都看作是属人的而加以改造,而人自身的改造又有赖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因此,阶级的观点是历史总体观的基础,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总体范畴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才表现了出来。

总之,根据卢卡奇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形式的哲学实在论都可以彻底的寿终正寝了,任何关于世界的实体性规定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念才是科学的世界观。

不仅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整个人类问题的解决都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唯有这一科学的观念可以引导人走向全面发展之路。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2卢卡奇这部着作的名称叫《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无疑是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打开这本书,我们看到通篇都是对“总体”问题的强调,可见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

同时,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又是最基本的方面。

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历史辩证法的主旨是理解统一的历史过程。

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构成的,然而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主流隐伏在这些历史事件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人物简介
二、历史背景
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四、观点解读
一、人物简介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
,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
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
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
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
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
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
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圣经”。

格奥尔格·卢卡奇
二、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趋势得
到扭转。

(2)政治现代化程度加速进行,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3)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迅速扩张。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
•(1)合法的议会斗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马恩原来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迟迟没有出现。

•(2)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

•(3)1918—1919年间,德国、匈牙利均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先后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3、20世纪初德语知识界的基本思想走向•两条基本的思想发展轴线
•第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发展•第二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正文由8篇论文构成,其中的6篇是卢卡奇创作于1919年至1 922年间的旧作,另外两篇即《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与《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则是他专为该书而创作的,不过它们也都有以前的即兴之作作为基础。

1、《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最初写作于1919年3月,在这篇论文中,卢卡奇主要针对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理论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改变世界是自己的历史地位的一个方面。

2、《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创作于1921年1月。

在逻辑上是《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例证。

•它通过阐述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庸俗经济学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等的经济学思想和政治观点的批判,表明卢森堡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她基本正确地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把理论与实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

3、《阶级意识》
•创作于1920年3月。

通过剖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虚假性,卢卡奇指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利益还没有以清晰的经济利益的形式表示出来,它们的阶级意识不可能具有清晰的形式,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影响历史进程。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纯粹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

4、《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该文的中心思想是要回答《阶级意识》一文已经提到的:无产阶级必须要和资本主义制度对自己的阶级意识的破坏和腐败的影响(即物化现象)作斗争。

•三个部分:
•(1)物化现象
•(2)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3)无产阶级的立场
5、《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该文是1919年6月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成立会上所作的报告。

•卢卡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在其受压迫的时代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在与资产阶级社会领导权的斗争中,无产阶级需要运用这一重要武器,像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去发展和瓦解资本主义。

6、《合法性和非法性》
•该文完成于1920年7月。

在该文中,卢卡奇针对十月革命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关于革命问题的争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和非法性问题纯粹是策略问题,只要条件具备了,就应当发动革命,必须既摆脱合法性的呆小病又摆脱非法性的幼稚病。

7、《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该文写于1922年1月,是对卢森堡后期的有机论思想的集中批评。

•卢卡奇认为,虽然卢森堡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她在临终前的残稿《论俄国革命》中关于暴力、制宪议会、苏维埃制度、党的组织化建设等观点被苏俄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过高估计了历史发展的有机性质,对党的建设存在某种偏见。

8、《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创作于1922年9月。

它体现了卢卡奇在列宁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他反对卢森堡等人的自发论,肯定党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党组织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自发的水平提升到自觉的高度。

四、观点解读
1、总体性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的核心
•(1)卢卡奇对自己的总体性辩证法做了两个评论:
•一是认为它重新恢复了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二是导致对马克思的方法的黑格尔主义式的歪曲,即将总体性辩证法的核心地位与经济优先性对立起来。

(2)总体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它是共时性结构中相对于部分的整体,这种总体性消解现象的片面性,使孤立的事物获得了普遍的联系;
•第二,它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于有限历史存在的全程总体,这使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出特殊的定在性。

2、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思想研究
的天才发现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应当被看做是他早期哲学中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了物的性质,成为一种依赖人的客观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自律性来控制人。

•物化已经渗透到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导致了两个基本后果:客体的有机整体性的丧失和主体的孤立化与原子化。

进而,物化现实最终导致物化意识。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其理论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否定尺度来颠倒韦伯的合理性指认,在生产技术层面开创了一种对工具理性(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这开启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辩证法”新的批判逻辑。

•但卢卡奇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考方式将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化,过分简化了马克思含义极为丰富的“异化”概念,同时远离了“经济剥削”这个经典的马克思的理论语境,这直接导致了他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混乱性的理解。

3、作为历史主体—客体的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二律背反始终无法化解,因此卢卡奇将希望寄托于无产阶级。

•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是行为的主体,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客体,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就能够把辩证法当作历史的方法来完成革命实践。

•卢卡奇不是从无产阶级的现实出发,而是从自身的理论逻辑出发,把无产阶级定义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4、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理论的落脚点
•由于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建立在生产的对象化之上,只要物质生产存在一天,物化就必会随之发生,这种残酷的现实逼得他只能转向从浪漫主义的意思解放中寻求解脱,因此他的理论逻辑终结点落在了阶级意识上。

•卢卡奇把客观可能性看做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核心,并将其作为欧洲革命的希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