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根据 上述 两点 , 可以看 到 , 形而上 学就 是用 先验 范 畴或先 验 概念来 解 释世 界 、 追 求真 理 的学问 。 它包
含 两个方 面 的主 要 内容 : 第一 , 形而上 学需 要澄 清先
验 范畴 的来源 , 、 地 位及 其相 互之 间 的关系等 问题 , 对 这 个 问题 的 回答 形 成 了亚 里 士多 德 哲学 中的 “ 存 在
于 这种 判 断 , 本 文 以“ 存在 ” 问题为 叙述 线索 , 借 助于
“ 存在 ” 是 范畴 的形 式结构 及 其 中心 点 : “ 形而上 学是 哲学 中研 究范 畴的 部分 : 它尝 试去 确定 和定义 ( 当可
能 时) 最 一 般性 范 畴 , 并 且 明确 它 们 的相 互关 系 , 以
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反对先验概念的同时, 试 图用唯一的科学或某种意志等来解释世界, 同 样陷入 了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马克思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革命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关键词] 传统形而上学; 现代西 方哲学; 马克思哲学; 存在; 实 践 [ 中图分 类号 ]B 0 8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3 ) 0 2 . 0 0 3 6 . 0 4
V o 1 . 4 9 N 。 . 2
Ap r i l . 2 0 1 3
传统形 而上 学 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 的发展
付 清 松
(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 摘 要] 传统形而上学要求用先验范畴或先验 概念来解释世界, 最 终导致了理性和现实的割 裂。现 代
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定义问题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定义问题的再思考由于马克思在多种语境、语义、对象和相关术语下使用生产力概念而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后人往往只从中撷取某一点或某些方面加以突显和强化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相互区别甚至对立冲突的生产力定义。
基于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文章作者认为可以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提出一个更完整、准确的新定义:生产力是人类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体现和实现的自然力、社会力与精神力的合力,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生产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力量。
“生产力”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尽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以后的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大量使用过生产力概念,却从来没有给生产力下过明确的定义,甚至没有对生产力的内涵进行过专门解释。
这一概念有时是在哲学层面,有时是在经济学层面,有时又是在哲学兼经济学的层面使用的。
而且,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表达不同的具体含义,有时指人的生产能力,有时指生产资料尤其是技术方面的生产条件,有时指生产的潜力,有时指生产的效率,有时指已生产出的财富,等等。
在具体的指称对象上,生产力有时指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有时指物质生产力;有时指精神生产力;有时指社会生产力;有时指人口生产力;有时指自然力,“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或“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
在相关名词术语上,有学者统计,仅《资本论》就使用了“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等六对十二个生产力概念。
此歧义丛生、晦暗不明的状况是引起后人对生产力概念理解上出现巨大混乱的主要原因。
后人往往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辛辣讽刺过的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所采取的瞎人摸象态度对待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常常以寻章摘句的方式,分别摄取并孤立和强化马克思生产力概念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以此凌驾甚至根本反对其他方面,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相互区别甚至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定义。
如财富说、要素说(又分二要素、三要素、多要素说)、能力说(又分征服、控制、改变、利用、协调等程度不同的表达)、客观说、自然力说、实践说、生产关系说(把生产力归结为生产关系)、文化说、系统说、大生产力说,不一而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法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2019-08-07摘要:马克思通过揭⽰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其内部发现了构成资本主义解体的根本⽭盾和促使共产主义⽣成的⾰命因素,从⽽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批判。
这⼀发现正是借助于“⾰命的辩证法”来实现的。
辩证法作为科学的、⾰命的⽅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承载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历史性重任;另⼀⽅⾯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
马克思⼒图通过对⿊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以新的实证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
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贯彻,使马克思开创了⼀条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关键词:辨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F01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2674(2013)05-014-06《资本论》第⼀卷出版以后,曾经遭到德国庸俗经济学家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形⽽上学地研究经济学;另⼀⽅⾯则指出,马克思没有为经济发展开出药⽅,⽽只限于分析既定的经济事实。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版的跋中⽆奈地说:“⼈们对于《资本论》中应⽤的⽅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对这⼀⽅法的各种相互⽭盾的评论所证明。
”保罗·斯威齐在研究马克思的⽅法时也认为,“⽅法论的讨论,似乎是令⼈⽣厌和吃⼒不讨好的。
但完全避开这个问题,却有招致严重误解的危险。
”对于《资本论》的有关争议,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提到,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科学的、独⽴的、德国的经济学”,“它本质上是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对于写作政治经济学的⽬的,恩格斯表述得很清楚:“我们⾯前的这部著作,决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决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的研究。
相反,它⼀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的。
既然经济学家⽆⾮是这些规律的代⾔⼈和辩护⼈,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献的批判。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哲学界围绕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至90年代后期,上述争论渐趋平息,随之而起的是生存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说法。
如果说,80年代关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对话,那么90年代以后关于生存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则已经逾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一些论者由于片面夸张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革命性‛意义,十分热心于用当代西方哲学的流行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融入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范式向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范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从尼采开始,经过克尔凯廓尔至海德格尔而宣告完成的。
如果这里谈到的仅仅是指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条发展路线,那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据说这条发展路线也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与意义。
据说,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一起共同推动了从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向主客融合的生存论哲学的转变。
因此,对存在哲学或生存本体论的领悟就成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意蕴的必由之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及一系列基本观点与方法的根本改观。
譬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命名的那样是一种‚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而是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因而也扬弃了主体与客体之对立关系的存在主义或生存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根本就不应该有认识论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二元分割。
为了使这种说法获得文本上的支持,他们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著作和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区别开来,认为只有马克思才是现代哲学(生存本体论)的创始者,而恩格斯等人由于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实证主义的熏染,始终未能走出西方近代哲学传统,即知性形而上学的阴影;然而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获得马克思全部文本的支持,于是他们或者求助于解释学,认为若拘泥于文本是不可能‚读出‛马克思的‚原始语境‛的,只有按照解释学的理解与体悟才能领略到马克思哲学的旨趣,或者干脆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臵之不理,只是从他1845年以前的早期著作中寻求支持。
知识点8-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基本派别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基本派别
【典型例题】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哲学领域的几个“对子”的掌握,弄清 各个“对子”在哲学上的地位即“对子”之间的关系。题中B、 C、D项都是哲学上的斗争形式。因为哲学上研究的最根本问题 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其他斗争都从属于这一斗争。故应选C
【答案】C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基本派别
【典型例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 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基本派别
【知识点解析】
【举例】打个比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像两个没有主见的 人,他们做事情总是要跟着领导的步子走,这个领导就是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围着这两个领 导转,它们是不能够自成一派的。
【总结】在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和唯心、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从来就只有唯心和唯物两个基本 派别,两大阵营。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依附于这两大派 别的。
(2)两者的关系:哲学只有两大阵营,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对立。 因为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的斗争,是具有从属的意义的。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 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从来就没有游 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这样的独立 派别。它们要么和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和唯心主义结合,是不 会独立存在的。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的研究综述
高等 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 lf g e o rso d n e d ct n P i sp ya dS c l cecs o mao h r rep n ec u ai ( hl o h n oi ine) Hi C E o o aS
不 可回避 的是 , 马克思哲学革命首先 是在存在论 ( n o—
tl y又译本体论 , oo , g 存有论 ) 基础方面发动和展开的。“ 感 性的活动” 对 象性 的活动” 或“ 是构成 马克思哲学存在论 基
张汝伦 的意见却完全 相反 , 他认 为 , 马克思哲 学决不
是传统意义上 的哲 学或作 为一种 学科创制 的哲学 。对 马 克思来说 , 哲学从来就 不是纯粹 形而上 学的思辨 , 不是什
行 了广泛 的讨论。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 的主题和 实质及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 的意蕴等 问题进行 了概
括和综述 , 笔者 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澄清 了对这一 问题 的研究现状 , 揭示 出有待进 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革命 ; 主题和 实质 ;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 B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2 8 ( O 2O —0 2 一O o 0 7 17 2 1 ) 2 0 4 2 国内哲学界普遍认为 , 马克 思在西方 哲学 史上 实现 了
础, 马克思哲学 的存在 论基 础是生存 论路 向 的, 它揭示 了
前概念 、 前逻辑和前反 思 的世界 , 呈现 了人与 自然 的原 初
么重建本体论 的努 力 , 而是人 类解放 的精神 武器 。] 于 [对 4 解 决哲 学问题 的任务 , 马克思 认 为不仅 应该 把他 交 给实
践, 还更加重视某一个特定 的阶级 的重要性 。从某种 意义
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
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赵敦华在后现代的话语中,"哲学的终结"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否认本质、消解结构,得出了一系列的断语:"上帝死了","人死了","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这个被消解了的对象系列的终结点是:"哲学消亡"。
事实就是这样无情地摆在哲学家的面前: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原则和价值(上帝和人),没有了意义和真理(作者和读者),那么,哲学将何为?哲学将何用?"哲学消亡"论并非后现代主义的专利。
自黑格尔哲学体系于19世纪中叶解体之后,西方哲学家们便有了危机感。
时至今日,危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
在20世纪后期,"哲学的危机"、"哲学的终结"成了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哲学家不同意"哲学终结论",而持"哲学转变"论。
比如,哈布马斯要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目的理性",把理性主义改造出社会交往理论,使哲学在克服社会危机的同时克服自身的危机。
这是"转变派"的一种典型的做法。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消亡"论"哲学终结"话题的出现,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直接的关联。
他们可以说是分别代表英美分析现在和欧洲大陆哲学的两座高峰,他俩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哲学终结"的结论,对当代哲学的趋向发生很大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反映了人们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围绕着同样的问题争论不休而未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的思辨和论辩传统的失望态度。
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直截了当地宣告了哲学主题被消解的命运:"哲学的正确方法固应如此:除可说者外,即除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亦即与哲学无关的东西外,不说什么"。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0 8
基金项 目: 吉酋大学 2 O 1 4 年校级科研项 目 《 克思 的‘ 感觉 ’ 概念研究》 ( 项 目编 号: 1 4 J D Y 0 1 9 ) 作者简 介 : 姚蕾 ( 1 9 8 9一) , 男, 山两临汾人 , 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西疗哲学 :
以相似 的方 式对形而上学 本身进行 了批判 。对 此, 马克思曾在< < 1 s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 称( 《 手稿》 ) ) 中评价道 , 费尔 巴哈证 明了“ 哲学 不
过 是 变 成 思 想 的 并 通 过思 想 加 以 阐 明 的宗 教 , 不
存在论并在“ 感性活动” 的存在论意义上言说。因 此 本 文 试 图从 “ 感性 活动” 的 存 在 论 意 义 上 理 解 “ 感觉” , 以期更好地 理解 马克思的“ 感觉 ” 概念及 其意义。
学都不能被归结为近代哲学 。因为马克思在哲学 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存在论性质的 , 且经 由
这一存在论哲学革命 , 马克思哲 学终结 了近代形 而 上学 的基 本建 制 , 决 定 性 地 站 在 当代 哲 学 前 沿 。作 为 马克 思 存在 论哲 学 革命 所 遵循 的基本 原 则, “ 感 性活动 ” 是其展开全部哲学 的基础。细细
的 阐述 , 指 出 了激 活 和 恢 复 人 的 感 性 存 在 , 进 而达至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的道路。然而 , 这 一道 路 在 由来
已久的 , 对 于马 克思“ 感觉” 概 念近代知 识论式 的解读 中变得 晦暗不 明。 因此 , 从“ 感性 活动” 与身体“ 感
马克思哲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哲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宣告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把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完全翻转过来,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他批判了传统知识化、体系化的哲学对人特定化的理解,提出人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批判那种把终极关怀放在抽象的人身上的哲学,提倡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寻求人类的解放。
用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来代替传统哲学,实现了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
标签:马克思;人学;哲学变革我们说一种思想是革命的思想,首先就要找到它的革命之处,而要找到其革命之处就必须清楚是要革谁的命,在哪方面是革命的,只有清楚了革命所面对的对象,才能深入地了解到这一思想的革命之处,进而才能把握住这一思想革命所带来的变革。
马克思的哲学对于哲学来说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是毋庸置疑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否定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否定的是形而上学的哪个方面,在哪里是革命的则众说纷纭。
近几年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开辟了哲学的新思维、新视野。
有人宣称终结的意义在于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有人称这种革命是从根本上反省哲学本身的传统,以重新规定思想的任务;有人称“改变世界”是马克思革命的实质等等。
这些说法大都是从整体上来阐述这一问题的,很少有人深入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去。
本文单从一方面入手,旨在揭示马克思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对于传统哲学来说所产生的革命性变革。
对于这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一、传统哲学对人特定化的理解(一)传统哲学的局限性传统哲学的出发点就在于为了给人的生存立命寻求根据,给万物的存在寻找本源,从而建立起了本源式和超验式的思维方式。
传统哲学用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把世界同一化,最后抽象出一个“本体”,并用这种本体去解释万物的本性,从多中求一、从变中求不变。
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也属于本体论的范围,虽然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但认为彼岸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原因才是真实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位,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总体来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
这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前提性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观点各异,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完成的革命。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这一点上观点一致,但对这一价值存在的依据却有不同的认识。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
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现实,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许多学者强调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批判精神。
四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原则。
五是关于今后应如何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同时,学者们一致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没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些局部的、个别性的关系,这就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浅析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当代意义
以 自我意思为立场的代表作《 博士论文》 、 人 民理性 的《 莱茵报》 时期及《 德法年鉴》 时期。 ( 一) 自 我意思的哲学立场——《 博士论文》 把马克思的《 博士论文》 作 为出发点是 因为在
《 博 士论 文 》 以前 的作 品 中多 为 作 文 、 书信 、 诗 歌 等 等 。这 些 材料 对 思想 史 、 个人 传 记无 疑 具有 重 大价 值, 但 这些 作 品 的“ 因素 ” 对 哲学 世界 观 而 言颇 具不
稳定性 , 故“ 《 博士论文》 , 作为马克思第一部 比较系 统完整 的哲学著作 , 其意义——无论是 内容方面还
是形 式方 面— —就 要确 定得 多 。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5 — 1 3
( 二) 人民理性的《 菜茵报》 时期
在《 莱茵报》 时期 , 马克思根据启蒙精神撰写了
其次整个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意指整个西方哲学整个西方哲学从基本性质上来说就是形而上学即把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分裂对立起来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超感性世界故整个哲学的批判就是对全部形而上学的批判所以黑氏哲学所意指的不是形而上学之一种而是形而上学之一切
第2 0 卷总 7 3 期
Vo 1 . 2 0 S u m No . 7 3
士论 文》 的基 本 哲 学立 场 是 “ 自我 意识 ” , 最能 体 现
灭, 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坍塌与腐烂 , 意味着全部
形 而 上 学 的 没落 与 终 结 。但 这 依 赖 于 马克 思 发 动 的一 场 哲 学 革命 尤 其 从 哲 学 基 本 性 质视 角来 理 解
这一立场的是序言 中的“ 人的 自我意思是最高神性 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蕴
畴形式 。 康德无奈地承认 , 迄今无法认 识外在于我们的那 个实在是哲学和人类的耻辱。 由此 , 康德陷入了主观主义 和二元论的难题。 费希特企图用 自我非我来说明问题 , 然 而黑格尔准确地指 出他的第二条原则“ 自我设定非我” 是 非法的 , 不能成立 的。谢林想象 出一个“ 同一哲学” 的术 语, 但这是一种不包含任何差别与对立的同一性 , A 是“ = A ,在其内部不存在自我矛盾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讽刺 ” 谢林的这种绝对同一 “ 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切牛在黑 夜里都是黑的那个黑夜一样”_m) 4 , _ 在他看来 ,绝对” ( “ 并 不是谢林意义上的同一性 , 而是“ 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 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 ”是“ . 正在重建其 自 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 自身反映” l” 其由绝对精神 l 。 4 ㈣ 出发 , 经过漫长的辩证否定发展之后 。 最终回归到意识 自 身。 整个形而上学的历史在黑格 尔这里达到 了最高峰 , 黑 格尔在 绝对 唯心主义 体系内部完成了思维和存 在的统 消除了二元论[ 。 然而 ,费尔巴哈却说黑格尔只是在思维中用排除矛 盾的方式解决矛盾 , 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思存统一性问题。 费尔巴哈紧紧抓住 自然和人 , 试图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 , 并以此说明精神及其产生 , 由于他仅仅局限于单纯的 但 感性确定性 ,不了解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重要基 础, 他所i 兑的自然是脱离人的抽象的 自然界 , 他所说的人 只是在直观意义上作为“ 的抽象的人 , 的人本学唯 类” 他 物主义依然没有解决近代以来的思存 、主客二元对立的 问题。 随着尼采哲学尖锐的呼声 , 近代理性形而上学乃至 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建构的超感性世 界崩塌 了,解决思存 统一性问题的理性主义传统遭遇到最为严峻的挑战。在
从人间到天国-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及其当代意义
从人间到天国: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及其当代意义从人间到天国: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致思路向,标志着马克思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
这种致思路向的批判所指就是要终结一切形而上学,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起哲学革命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从人间到天国;马克思哲学;致思路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任何一个哲学家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都依赖一定的哲学致思路向,或者说哲学家都是依据一定的致思路向而展开对于问题的研究的。
哲学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即哲学致思路向不同必会导致哲学观念迥然相异,因而他们都非常重视哲学致思路向的自觉转换,并通过这种自觉转换来实现哲学观念的创新。
马克思确立自己的新的哲学观,就是从致思路向的自觉转换开始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马克思作出这种明确的路向区分,实际上就是自己哲学路向选择的公开声明,把自己的新哲学观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
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进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批判所指:终结一切形而上学马克思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路向的提出,不仅是他(同恩格斯一道)对黑格尔哲学遗产的全面清算,而且还是对整个形而上学哲学传统的全面终结。
马克思曾经说: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这里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即是指黑格尔、鲍威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它们的总体,而这个总体就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本身,是整个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传统哲学的一次彻底颠覆和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超越,而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核心理论、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和变迁规律这一新观点。
1.2 马克思与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辩证法,它强调事物内在矛盾和冲突是事物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论2.1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阶级之间不断进行斗争而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这一理论对传统唯心主义观念进行了颠覆,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中阶级矛盾和冲突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2.2 前进观前进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历史前进方向问题上最重要、最核心、最先进创新的思想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人类社会将会不断进步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哲学中对历史发展的悲观主义观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3.1 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庸俗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种表面现象和片面观点,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
马克思认为庸俗经济学只关注表面现象和个别现象,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内在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现代性形而上学基础的批判及其哲学革命
理性 、 也 着“ 自由” “ 思 ” 主张 高扬人 的 “ 和 反 , 主体性 ” 。 然而, 近代 理 性 主义 哲 学 由提 倡理 性 而 走 向极 端, 最后 变成 为对 理性 的迷信 而导致 了理性 的独断 ,
一
质 的实现 , 不是扩大 、 丰富、 提高工人的生活 的一种 手段 , 而是 资本 增殖 的手段 , 为与其 他任何 货 物一 成
样 的一种 商 品 , 目的 和 手段 完 全 颠倒 了 。由此 导 致 了在 资本原 则 泛化流 行 的资本 主义现 代社会 人 的异 化 现象 的普 遍存 在 , 而 造 成 了 由人 的主体 性 的极 从 大 高扬而 走 向了它 的反 面 , 即人的 主体 性 的丧失 。 反 映在社 会意识 层 面上 , 一方 面 , 资产 阶级 提 出 了理性 、 自由 、 民主 、 平等 、 进步 、 主体 性等 理想 , 即倡 导 理性精 神 和主体 性 意 识 这一 现 代 性 的基 本 原 则 。 随 着现代 资本 主义 现 代 生 产力 的高 度 发展 , 资产 阶 级 为 了摆脱 封建专 制 和 神 权 的束 缚 , 即反 对 中世 纪
以来 “ 道 ” “ 道 ” 神 对 人 的统治 , 而要 求运 用 理性 的标
、
现代 性及其 形而 上学基 础
“ 现代 性 ” 一个歧 义 丛 生 的概 念 , 马克 思 那 是 在
里, 主要指 资本 主义 所代 表 的现代 性 。立 足 于马 克
思 的唯 物史观 , 现代 性作 为现代 社会 的基 本特征 , 主
黄 明娣
( 赣南 师范学 院 政治与法律学 院 , 江西 赣州 摘 3 10 ) 4 0 0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三大批判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三大批判陈永盛提要:批判性是贯穿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显著特征,并由此形成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大批判。
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哲学,完成了哲学革命;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开启了共产主义革命;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揭秘了资本逻辑的统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
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是有机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作者陈永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博士(北京100732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最突出的独特性是它的批判性或革命性,这种批判性或革命性贯穿于他 的整个哲学观,并形成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大批判。
这三个不同的批判构成了马 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核心内容。
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批判,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彼此独立和分离 的。
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
哲学批判在一开始批判传统哲学时,就把诉求人类解放的政 治目的作为自己的主题和目的;政治批判不是黑格尔式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 性的都是现实的” ®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相反,马克思在哲学批判的高度上批判专制制度、警察国 家、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等的不“合乎理性”和不“现实”,并要求深人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揭露它们的内在经济根源,从而实现根本性的批判;同样,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不局限于只是对资本主 义经济运演规律的批判,它要求在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的高度上使对资本逻辑的揭秘和对资本主义的 各种束缚的解脱相统一。
因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 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有机整体。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7C Z X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2020YQ N Q D0064)的阶段性成果: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哲学的终结与人学的诞生——西方形而上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
次提到 要 “ 消灭 ”和 “ 终结 ”哲学 ,
个 差异发展成 为对立 ,并且 以消除 这 对 立作 为 自己 的任 务 。” 1 ( 培 2 ) J 学和 本体论确 立了基 本框架 。亚里士
一
多德 则进一 步使本体论 作为一 门哲学 根 为经验论哲 学奠定 了基本原 则 ,笛 那里 ,思 维和 自我 意识被作 为认识 的 绝对开端 ,认识论 则被置于 哲学的首
但是 ,首先需要搞 清楚的一 个问题是 学 科得 以建 立并成 为西 方形而 上学的 卡 尔则开创 了唯理论 时代 。在 笛卡尔 马 克思要消灭和 终结的是 不是一切 哲 核 心部分 。在 《 而上学 》一书 中 , 形
学 ? 这 里 其实 已经 潜 藏 着 一 个悖 论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地 界定了作 为第一哲 研 了 :如果 马克思 创立的是 一种与一 切 学 的形而 上学的研 究对象是 “ 究作
性质的学说呢? 问题的回答 ,必须从 马克思哲学
导地位 ,存在 被理 解为上帝 ,上帝成 存 在关 系进 行重新探 索的德 国古典哲
为 存在本 身。于是 ,本体论 研究 由此 学走 上前 台。 思 维 与 存 在 、主 体 和 客 体 何 以
出场的哲学背景开始进行深入分析 。
而转 向了关于 上帝存在的证明 。 如 果 说 古 希 腊 哲 学 的 宗 旨 是 探
无论 是 在 东方 还 是西 方 ,不 管
一
巴门尼德 是一个 重要转折 。从 巴门尼 宙万物 的始基或 本原予 以的意识 及
从哪个 角度 来分析 ,都 无法否认这 样 德开始 ,西方哲 学不再 对衍化派 生宇 其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为 出发 点 , 力图 解 个 事 实 :马 克 思 哲学 的诞 生 和 出
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
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作者:董纪磊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思路和新视野,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但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却没有完全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认为马克思去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而提取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转向唯物主义,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这种解释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变革的实质。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目标、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变革。
一、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目标的变革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这说明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目标。
此后的学术生涯也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马克思在准备他的博士论文前曾写过一个未完成的“法的形而上学”手稿,后因思想困顿而被迫放弃,其原因是他感到根据法的形而上学的思路无法找到哲学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远离现实的法哲学不能满足当时反封建、反专制政治斗争的需要,因而不能将受封建帝王奴役之下的贫苦农民解救出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发展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找的一条出路。
马克思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刻苦钻研而写成的鸿篇巨制《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系统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揭露了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残酷剥削工人的实质,其目的就是要唤醒广大工人阶级的革命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_张文喜
江汉论坛张文喜摘要:马克思哲学通常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最可靠的方式是那种能够终止形而上学地思考它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与近两个世纪来最伟大的现代性批判相比,它揭露了自由主义及其诸原则(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工具理性和现代认同)的真正构成是形而上学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与终结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立在对现代性镜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现代性原则;批判中图分类号:B0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2)06-0068-06哲学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一从历史上看,哲人的思想和感情总保留着形而上学的特点,形而上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马克思的中肯之言:我们不能通过思想的革命而摆脱它。
但马克思为什么说如今“范畴的神圣历史”已被“现实的、世俗的历史”取代了呢?因为我们把这称之为现实化之运动的结果,实际上已经开始显露出哲学的“新的性质和新的任务。
至于这种要承担新使命的新哲学究竟应采用怎样的语言和怎样的体系构架(或根本没有任何‘体系构架’)”,“还有待我们从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著述中去深入探寻”①。
此外,对马克思哲学阐释的复杂性还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况:当代人误解马克思意图的最深刻原因以及克服这种误解的最大困难是,我们对马克思借以在超越近代哲学视野之下予以回答的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
举例来说,如果说正是通过概念,一种视域或思想得以创立的话,那么马克思在其著述中使用“对象性”、“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实践”、“自然”、“历史”、“社会”、“必然性”等等概念时,如何才能不被一个根本的不确定指证———马克思哲学究竟是瓦解了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是依旧巩固它———搞得晦涩难解?或者进一步说,当这些近代哲学通常使用的概念被马克思运用时,我们如何可能分清哪些是属于马克思不再染指形而上学的观点,哪些是所谓属于挣扎在形而上学死胡同里的观点?因此变得不清楚的是:在传统哲学家的体系及其使用概念范围内,人们何以将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投射在对马克思的文本理解上?马克思清明的叙述仿佛是重又产生出比他所试图消除的谬误更深层的谬误。
“外史”: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基础维度
哲学和近代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具有现实 的、 实践的、 革命的、 科学的和创造性的内在力量。多 年来 ,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度挖掘方面
做了有力的探讨 , 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伴随着马克思哲
学大量原始文本被译介或重新译介 , 以及随着研究方 法更新而兴起的马克思哲学文本学诠释和版本学考
李成 旺
( 清华大学 哲学 系 , 北京 108 ; 004 河北省社会科学 院 哲学研究所 , 河北 石家庄 005 ) 501
[ 摘 要] 西方哲 学传统 尤其是近代 西方逻各斯 中心主 义这一理性主 义传统 , 为马克思哲 学的理论批判 对象 , 作 无疑是 其
内生性理论 逻辑 出发点 。 但马克 思哲 学的独特智慧恰恰 离不 开恶劣 生存 境遇下 无产阶级 的悲惨 现 实以及 马克思 置身其 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 实践 , 可以说 , 马克思所面对的现 实社会 背景始终 是其独特 哲 学智慧的“ 原动力” 马克思 ; 哲学时现实解释 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 并非他在 书斋 中抽 象地研 究“ 学” 哲 从而 其逻 辑体 系和理 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 而是首 先来 自于他时其所 处时代和社会 实际感知与认 识的加深 ; 在马 克思哲学经典文本 的 当代 阐释渐成“ 学” 当下 , 显 的 要全方位廓 清产 生于 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 , 不能 不对马克思哲 学得 以产 生 就 的“ 外史”予以深刻关注 , 这也将对 马克 思哲学研 究中存在的 “ 唯逻辑化 ” 向起到 另一种“ 倾 纠偏 ” 作用。
问题的提 出和实质
对“ 何为哲学” 哲学何为” 与“ 这两个紧密相关问 题 的理解 与 回答 , 了有 人类反 思史 以来 的全部 思 贯穿 想历程。仔细梳理哲学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 从哲 学孕育着众多学科从而表现为总体科学的古希腊 , 到 各学科独立 门庭的现当代, 从本体论 、 认识论到生存 论, 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 笛卡尔、 康德 、 黑格尔 、 马 克思到海德格尔 , 一代 又一代哲学家通过哲学运思, 表达着 自身特有的理性和智慧 , 构成了绚丽缤纷的哲 学图景 , 从而汇成了人类思想精神世界的百花园。同 时, 诚如苏格拉底所言, 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 得过的。我们也会发现,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 的最为集 中的反映, 尽管其主题千变万化 , 但怀疑和批判维度 却始终是其重要 的主线。这一维度或基 于对社会现 实的强烈不满, 或基于前人思想理论的种种缺憾 , 通 过批判维度的彰显 , 哲学引领人类整合思想资源, 扩 大反思空间, 引导现实, 走向未来。 就此而言, 在彻底颠覆传统理性主义过程中所孕 育的内在批判的哲学方法沦, 作为马克思特有的哲学 智慧 , 以及一笔重要的学理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其璀璨 的光芒。甚至就 连认 为“ 马克思 的最 主要 的理论没 有被证实 ”进而对 , 马克思哲学多有微词的当代英美著名马克思 主义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理解构成真正危胁的,是把这一哲学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并在这一范围内构成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种种对立。这不仅是一种虚构的神话,而且是一种真正的退化的理解。由于这种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就可以非常轻易地大踏步地退回到康德以前这种前康德的立场可以是唯物主义的,但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而且是一种独断论的形而上学;至多再为它附加上作为文饰的辩证法的光环。不消说,如果理解得当的话,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条(我们姑且不引证其他)所要求的正是彻底终止这种退化的理解:它所提示的不是以一种形而上学与另一种形而上学相对立,而是解除一切形而上学的魔法,并在这样的前提下重新开启本体论的发展路向。
这一见解的实际所指固然是足够清晰的,然而其真正意味着的东西,仍需加以辨明。在这里构成显见对立的,是经济动机的首要地位和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但这两者的对立何以是可能的呢?《历史与阶级意识》申言自己专注于方法论(以及认识论)的主题,然而在方法论上,梅林,特别是普列汉诺夫何曾有一日否认过黑格尔的统治地位呢?进而言之,若仅就方法论而言,总体范畴怎么可能与革命原则等同起来呢?例如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统治地位在那里难道不是恰好充任了保守原则的支柱吗?最后,卢卡奇敏锐地意识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之成为革命的代数学,决不是简单地通过唯物主义的颠倒使然的(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7页。);但是,除开不少兜圈子的说法之外,我们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叙述中,确实看不到在此处如此关键的总体范畴与黑格尔的原则有什么决定性的差别,甚至很难看到它与亚里士多德的原理总体大于部分之和有什么本质重要的区别。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洁
【作 者】吴晓明
【作者简介】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433
【内容提要】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哲学上的近代性遮蔽使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及当代意义完全估计不足。这种估计不足不是在数量上或程度上的,真正说来乃是在基本性质方面的。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所谈论的经济决定论,不仅表明他们对理智形而上学的因果观念完全缺乏批判能力,并循着这样一种无批判的方向把唯物史观弄成这种或那种形式的知性科学,而且表明他们实际上只可能在经验实证主义的主题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这种理解的真正薄弱之处确是在本体论方面的,而马克思在本体论上所完成的巨大革命因此对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来说始终是晦暗不明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的哲学主张就只能常常徘徊于前康德的形而上学周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身不由己地去摭拾一些附加物,如费希特的行动,甚至是叔本华的意志,当然最多的还是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参看梅林和普列汉诺夫)。这样一种理论,除开其他种种补充性的片断不谈,其隐秘的核心只能是一种较为幼稚的形而上学。不难想象,这种理论也许可以同另一种形而上学相对立,但当它遭遇更加精致的唯心主义时,却根本不可能真正取胜。关于这种情形,普列汉诺夫有一次是说对了: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不是德国唯心主义的真理,相反,德国唯心主义乃是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真理。
这个解说是正确而且深刻的。这不仅是因为:在尼采的词典中,上帝这个名称从根本上来说被用来表示超感性世界,亦即形而上学的世界;而且还因为:在西方精神传统的意义上,如戈博所说,柏拉图的思想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而是独一无二的形而上学。所以,尼采攻击的是整个形而上学世界,因而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和哲学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指斥苏格拉底是价值史上最深刻的邪恶因素,抨击柏拉图在构造一个使实体概念有宾至如归之感的世界方面,让胡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甚至称哲学是个诽谤成风的大学校,而哲学史乃是一股神秘的怨气,因为它作为形而上学的统治史反对价值感,反对生命的前提和对生命的维护(注:参看《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序卷,第260-263页。)。
无论如何,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真正阐释,决不可能局限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换言之,决不可能依据任何一种形式的理性形而上学(或其变种,或其杂凑)无论是较为幼稚的形而上学,还是较为精致的形而上学。囿于这一范围的任何解释,都在削弱马克思哲学革命之意义的同时,把这一哲学之最关本质的当代性遮蔽起来。这一判断的简单根据可以这样来概括: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当代哲学,并且作为当代哲学,它超越(而且第一个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
对马克思哲学其赖以成立的根本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例如,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以及对鲍威尔兄弟等等的批判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关键之点便在于,对他们的批判被归并到对黑格尔的批判之中正像前者最终被归结为黑格尔哲学的支脉一样,后者被完全正当地理解为黑格尔哲学的某个方面、片断以及漫画式的和夸张的形象。我们这里要问:何以与黑格尔哲学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例如费尔巴哈)哲学能够实行这种归并?而这种归并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关 键 词】马克思哲学/全部形而上学/终结
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估价,实际上是对其哲学革命的估价。而这一估价,最关本质地牵扯到这一哲学革命与全部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如果说,先前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意识还相当表面和薄弱(基本上还只是言辞方面的),那么,为了使这种当代性得到更充分的表现和理解,就必须使上述关系在哲学上得到深入的阐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在本体论(ontology,或存在论、存有论)基础方面发动和展开的,其否定性的结果,便是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为了把握这一结果(仅仅是在否定性结果的意义上),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是使马克思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之同一趋向的努力形成对照;因此,在这里我们将要提到的是这样一些理性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即基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真正阐释方面,《历史与阶级意识》相对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优越性乃是相当有限的。卢卡奇越不过的那个界限正是黑格尔哲学,即理性形而上学之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成果。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卢卡奇高扬主观性或主观方面并力图使之进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之中时,黑格尔眼镜使他无法从根本上真正克服那种保持在同一内部的对立。其结果是:这种对立的再度活跃引导出来的乃是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参看《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行动、实践、阶级意识等概念)。(2)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精湛运用,卢卡奇大体上已经走到了当代哲学的门坎上。《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主客体的辩证法、关于柏拉图主义、关于时间的空间化等等分析,可以说是卓有见地的。但实质性的一步终究没有跨出来,从而他的那些议论分析,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德国唯心论的那些天真假设(按伽达默尔的概括,即概念的天真、反思的天真和断言的天真(注:参看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127页。)并没有被卢卡奇决定性地揭示出来,甚至还根本没有被真正意识到。(3)卢卡奇后来确曾意识到并且自我批评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黑格尔主义方向,但这并没有使他真正越过近代哲学的边界,相反却明显暴露出理论上的衰退迹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仍然完全局限在理性形而上学的范畴内;而在这样的范围内,从黑格尔哲学的逃遁根本不可能代表一种实质性的前进意向。例如,写于1967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根基,谈到了自然的本体论客观性(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1页。),然而卢卡奇对问题本身的提法却反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社会存在本体论》也往往不过表现为其先前命题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某种钝化的或退化的形式。#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由上帝死了这一呼声来公开形而上学的历史性终结,这是尼采作为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所作出的巨大功绩。因为他用具有震撼力的呼声表征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运动即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隐退或不在场。但是,正像尼采的这一功绩是事后被发现的一样,马克思的呼声似乎更加遥远,他在这一世界历史性运动的更伟大的功绩也许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全面的估价。事实上,在尼采《快乐的科学》(1882年,其中首次表述出上帝死了这一见解)之前大约四十年,马克思就已经在其40年代上半叶的著作中,揭开并击穿了全部形而上学的秘密;而且通过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极富表达力地倾覆了整个超感性世界。我们在这里根本不是想要谈论什么思想发现的领先权,而是要涉及对上面已提到的一个世界历史性运动的估计,并且通过这个运动来展开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较为后起的卢卡奇开始在哲学的要基处依照黑格尔来阐释马克思的哲学(就理论方向而言这确实是由他独特地开启的),并据此来全面地抨击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来反对海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初始的目标显然是针对经济决定论的,但论题本身的性质很快就超出了这一范围。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指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Vorherrschaft),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herr-schaft),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Trger)。(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6页。)
(二)
海德格尔曾经非常敏锐地指出,除非我们自己开始思想,否则,我们就会听不到尼采的呼声。这话的意思听起来很特别,好象我们从未开始过思想似的。是的,在理性形而上学过早霸占了语言的本质并且对思想实行专制统治的意义上,思想确实未曾真正开始。而思想何时开始思想呢?唯当我们已经体会到,千百年来被人们颂扬不绝的理性乃是思想的最顽冥的敌人,这时候,思想才能启程。(注:《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19页。)尼采的尖锐呼声,正是揭明了这样一种历史性的现象实情,因为他叫道:上帝死了。如果说这个呼声毕竟不止于一个无神论者用美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个人意见,那么它还意味着什么呢?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力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形而上学终结了,对尼采来说,就是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终结了。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的反动,就他言,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注:《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