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_卢卡奇的_历史与阶级意识_解读
论卢卡奇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

论卢卡奇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作者:宋憶冰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6期摘要: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理论忽略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囿于经济决定论、宿命论等囹圄的做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否定。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这一辩证法是在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
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与阐述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18-02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深刻反思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没有领悟马克思思想的真谛,没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从而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了危机。
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们忽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遵循经济决定论等具有物化意识特征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此,卢卡奇认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要想成功,前提条件就是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树立真正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冲破资本主义物化意识的桎梏。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是方法——即辩证法,因此,应该重新去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树立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运用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指导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一、总体性、历史性:卢卡奇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卢卡奇指出,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们奉行经济决定论等庸俗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做法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特征是使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卢卡奇认为,所谓“总体性”就是指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则统御着部分。
这种“总体性”并不是无根之萍,无中生有的。
卢卡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本文概述《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
卢卡奇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历史的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核心问题。
他试图通过批判第二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主义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总体性观点。
在本书中,卢卡奇强调了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总体过程,阶级意识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
他批判了将经济因素作为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观点,认为这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阶级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卢卡奇还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阶级意识的丧失。
本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通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观以及革命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理论武器。
二、卢卡奇的历史观卢卡奇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鲜明且独特的特点。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总体性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总体过程。
他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体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的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上,更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阶级性上。
他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使命,推动历史的发展。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存在的反映,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探析——重读《历史与阶级意识》

马克思主义 “ 正统” ——方法更准确地说就是总体性辩证法 体 由各个层次 的局部构 成 ,局部在 总体形成 的过 程起着 沟通 了, 而它 的本质及 其核心便 是总体性 范畴 。 个别的中介作用。“ 无产阶级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中介 , 把其 总体性辩 证法 的产 生背景 存在的直接性提高到意识的水平上” , 只有让工人阶级意识到
缺 陷及其 当代价值 来探析 总体性辩证 法在 马克思主义研 究上的历史地位 。 以期 为当代理解马克 思主义提供新的视性 : 中介
【 中图分类号】 B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i 0 — 2 1 6 — 2
匈 牙利 哲学 家 、 文学 批评 家格 奥尔 格 ・ 卢卡 奇 , 同时也 兼 立事实 作为历史发 展的环节 并把它们 归结为一 个 总体 的情 况
具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身份。 他最早以其扛鼎之作《 历 下 。 对事实 的认 识才能 成为对现实 的认识 。 这种认 识从上述 简 史与 阶级意识 》 为世人所知 , 他在 该书 的第 一篇文 章开 头就发 单 的、 纯粹 的 ( 在 资本主 义世 界 中) 、 直 接 的、 自发 的规定 出发 , 问: 什么是 正统 的马克主义 。关于这个 问题 , 作者 在随后 的整 从它们 前进到对具 体 的总体 的认识 ,也就是 前进 到在观念 中
一
、
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 卢卡奇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 他们 的每一次举 动最后都 会构成决定 社会 的总体 行为 ,他 们 者一样 。 力 图恢复 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性 。 卢 卡奇认为 , 一定 的理 才会将个别的革命运动重复下去 , 使量变推动质变实现革命 。 中介 ” 是构成 社会 总体 的基 本要 素 , 是联 系现象 和本 质 的环 论必须 以一定的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 , 理论研究 方法的性质直 “ 要超越 经验 的直 接现实性 以实现对 总体 的理 『 生 认识 , 就必 接决定 了理 论本身的价值意蕴 。 卢卡奇以他一贯 的勇气大胆越 节 。 过“ 马克思主义” 的跳板. 直奔回最早的马克思本身。相同的事 须 借助 中介 的范畴 。 实, 不同的解读 , 追溯缘由研究方法的迥异使然 。 经验论者试图 ( 三)“ 只有 当真实不仅被理解为客体, 也被理解为主体 …… 才可 以认 为主体 和客体 、 思想 和存在 、 自由和 必然 的 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 对事实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 ; 机会主义 时. 卢卡奇总体 性辩证法 的思想 集 中表 现在 主 、 者却力求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对抗革命的辩证法。 两者所凭 对立得 以淌除 。” 客体的关系方面 :主体 的能动性产生辩证的总体 ,总体也是 借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本身 , 就须将研究的事实从所处的环境 客体辩证统一 的产物 ; 主、 客体任何 一方 的缺位 , 都 会导致 剥 离抽象 出来 , 再 以冷眼孤立 、 静止地 观察 。 这种研究方法 恰 恰 主、 总体性意 义全无 ;反 过来 ,总体 性也决 定 了认识 的主体及客 有悖 于马克思辩证法联 系、 运动 的观察视角 。 体。在黑格尔那里 , 主、 客体统一的实现就是主体完全的 自我 这种统一最 终被归结 为绝对精 神 , 卢 卡奇 则放 言 他不止一次地引述马克思 《 哲学的贫困》 “ 每一个社会中的生 意识 的实现 , 产 关系都 形成一个 统一 的整体 ……它们构 成一个 总体 的各 个 主客体统一的实现就是无产阶级, 他既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 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无产阶级作为社会总体中的重要组 环节 , 一个统 一体 内部 的差别 ” 。 与 自然科学研 究方 法相对 , 总 在进 行 自 我认识 的同时也是对社 会做 客观理解 , 总体 体性是将各个历史现象归入整体的方法 , 撕破了自然科学研 成部分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解读作者:邹雪开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1期摘要: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从理论研究的层次推动了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
本文从青年卢卡奇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出发,以梳理书中物化概念、辩证法、阶级意识之间的概念联系为基本思路,对该书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总体评价。
对卢卡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青年卢卡奇思想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与恩格斯相继离世之后,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责任落在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身上,无产阶级革命面临更大挑战。
在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等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均告失败,这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来自发达资本国家各种理论的攻击和在实践中指导革命的抉择,复杂的形式导致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观点,代表人物分别为:伯恩施坦、卢森堡和考茨基,根据他们的主张又可以将他们分为右派、左派和中派马克思主义。
(一)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马克思主义伯恩施坦认为,不应该谨守马克思主义教条,主张根据当下的社会情况去改造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改良的方式比长期暴力革命更适用于当下的情形。
伯恩施坦先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还要重新分析“哪些方面马克思仍然是正确的和哪些方面他是不正确的”①。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根据的旧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革命判断已不适用于伯恩施坦所处的发达的资本工业社会,甚至在很多方面的判断都已过时。
原因在于,当时已经出现了发达的社会组织形式,并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促使分工愈加细化,无产阶级的地位有所提高,这必定会分化一部分革命力量,在伯恩施坦眼中,这些变化就像一种新式机关,笼络并且保持着社会的力量。
论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革命辩证法思想

论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革命辩证法思想
在卢卡奇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就讨论了革命思想的辩证法的概念。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止涉及到物质性的变化,而且同时也包含有精神和意识形态上的变化过程。
因此,推动历史发展的不仅仅是物质性力量,还有政治和经济思想,也就是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卢卡奇在书中重要讨论了革命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由矛盾冲突引发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物质性的变化,而且更多的是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变化,他指出,这些思想的变化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断前进,使人类在社会和政治上不断进步,从而形成新的观念和思想。
因此,他认为,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因为曾经存在过的旧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此外,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也承认了反革命能够把物质性的变化重新绘制成一种新的历史状态。
他指出,反革命也能够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开辟新的历史状态,新的历史时期将会顺应新的社会状况,使社会发展朝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
根据他的理论,可以说反革命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变化形式,它也能够把问题转变成一种新的状态。
总之,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表明,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着物质性、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革命也能够把历史发展重新向一个新的方向移动。
从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可以看出,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可
以带来真正的社会变革,但是,也需要注意反革命和改革的作用,尊重社会的多元性,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0675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7.png)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通过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探讨,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读完这本书,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无法脱离历史而存在。
他强调,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才能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变成了商品,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剥夺。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统治下,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卡奇在书中还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
他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只有通过总体性,我们才能理解社会和历史。
总体性的观点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看待。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发展,他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历史、阶级意识和总体性这三个核心概念。
通过全新的视角,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自身阶级地位的认识。
他指出,阶级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法

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证法作者:姚嘉张泽峰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8期摘要: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为主题,在20世纪的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部著作力图论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根据,并由此出发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
关键词:辩证法总体性物化无产阶级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223-021923年可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匈牙利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卢卡奇写下了对左翼分子影响巨大的史诗级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
在社会研究领域和对时代特征的敏锐捕捉的前提下,卢卡奇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认清这个时代。
于是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从理论上总结人们发动革命所产生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革命前进发展的新战略。
一、总体性的辩证法总体性的观点,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卢卡奇试图通过总体性的思想打破已有的理论所造成的困境,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提升到改变现实的应有的水平,以此唤醒无产阶级应有的认识,实现总体的统一,并完成使命。
总体的观点,从形式上来讲就是总体是大于部分的总和,或者是总体对于各个部分拥有绝对的优越性;但是从实质上来讲真正的学科必须深入到它应有的高度,也就是深入到总体性的现实当中,并把自己的认识提升到总体性的高度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根据卢卡奇的论述,总体性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条:一是整体对于局部在方法上的不同。
局部需要整体的说明,但整体也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
据此,卢卡奇反对自然科学在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他认为孤立化的研究方法对于个别研究很有帮助,但是将其放入社会研究中,社会本质也将模糊。
总体性观点的第二则是:对直接性的事实必须进行辩证的和历史的考察。
卢卡奇强调,总体绝不是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将矛盾包含的具体总体,它需要很多“中介”的参与,将主客体联系起来。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卢卡奇(Lukács György,1885-1971)是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和《现代唯物主义的重建》(1923年)被认为是他思想的里程碑,其中他对“历史”和“总体性”的分析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其早期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
卢卡奇对“历史”的分析可以看作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作为历史发展的对象的“社会的全体人类”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他强调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实践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的实际形态。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不仅仅是各个个别事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他强调了历史的总体性,即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都是与其他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总体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运动规律。
卢卡奇对“总体性”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整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于揭示历史的实际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历史总体中进行分析。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矛盾性,并将其与辩证法联系起来。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只有通过对矛盾的揭示和分析,才能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他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即历史是由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的运动所推动的。
卢卡奇的早期思想中,还强调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改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科学认识,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实现历史的发展。
他强调历史的实践性,即历史不仅仅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解读王福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摘要]卢卡奇一生投身于现代性批判的伟大事业,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独特性即在于此时的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密切关联。
卢卡奇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劳动物化和物化意识两个方面,他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自己方法论原则的无产阶级意识构成了其现代性批判事业的新的落脚点。
[关键词]卢卡奇;现代性批判;总体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1-0065-05卢卡奇一生投身于现代性批判的伟大事业,但在不同的时期这种批判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进行的,采取的也是极其不同的立场。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独特性在于现代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如下关联:早期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伦理学和美学路向的没有希望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动力,重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为了给现代性批判谋求他路,以总体性辩证法作为自己思想与行动的方法论原则的无产阶级就此构成了其现代性批判事业的新的落脚点。
本文作为对这种关联的一个阐述,目的在于重新明确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的特定立场,并恢复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理论本意。
一、劳动物化: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一在撰写《小说理论》的时候,卢卡奇对于现代世界的反对和批判还只能得到悲观绝望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酷现实教育了他,促使他探寻一种能够实际地改变世界的哲学。
他的目光转向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由此他不仅获得了深化其现代性批判的有力契机,而且还看到了这项事业的新的出路。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是从把现代世界规定为现代资本主义开始的。
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篇核心论文的开头,卢卡奇非常肯定地讲到:“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
”[1]144遵循马克思的批判轨迹,卢卡奇把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归结为商品的结构问题,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商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的确立。
众所周知,商品交换行为和与此相适应的主客观商品关系在社会发展的较原始阶段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一个商品形式占统治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和一个商品形式只是短暂出现的社会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
”[1]144因为作为个别现象的商品交换和商品关系至多只能对社会的结构和划分产生一种否定性的影响,比如侵入原始公社内部的商品交换行为对公社的瓦解作用,但也正因如此,商品形式并不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形式,商品问题只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的问题。
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内部和外部生活,并因此使商品形式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
商品交换的这种结构性后果就是,正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精彩分析所指出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65・・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1]143-144这也就是说,人自己的劳动及其成果,作为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客观的东西,同人相对立的存在着。
这有两个方面:在客观上,由此产生的世界是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世界,统治这个世界的规律虽然可以为人所认识,但终究是与人无关的自律存在;在主观上,人的活动能力和人本身相对立,并最终被客体化和商品化,像变成商品的其他一切东西一样受制于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规律。
当然,这里重要的还不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构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重要的是,“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起来。
”[1]148卢卡奇在辨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之后,明确讲到:“我们必须明白,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1]144这是对物化现象得以发生的真实历史情境的明确限定,在此限定之后而展开的现代性批判显然不同于前此的现代性批判:科学的分析代替了道德的义愤,经过诸多中介的具体批判代替了简单直接的抽象断言。
上面描述的商品形式的普遍性的确立,在主客观两个方面制约着对象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的抽象。
在客观方面,各种不同质(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被理解为在形式上是相同的,这是不同劳动产品的可交换形式。
在主观方面,各不相同的个别的具体的人类劳动被理解为抽象的人类劳动,这是不同劳动产品可以同归为商品的那个共同因素,也是支配商品生产过程的现实原则。
这里重要的是,卢卡奇还明确指出了支配这一劳动过程的基本原则,即“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的原则。
”[1]149合理化原则是韦伯分析现代社会的基本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祛魅”过程。
不过,卢卡奇对这一概念的借用是颠倒过来的使用,是“把韦伯正面论述的东西倒转过来反对资本主义。
”[2]56这里,卢卡奇作了两点发挥:一是“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致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1]149,由此工人成了“一个被简化为量的数码,一个机械化了的、合理化了的零件。
”[1]249二是在这种合理化中并通过这种合理化,过去经验上可把握的劳动时间,被转化为作为客观性而与工人直接对立的“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不仅如此,随着泰罗制对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的推行,这种机械化被一直推进到人的灵魂深处,“甚至他的心理特性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地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
”[1]149在规定了物化劳动的基本原则之后,卢卡奇具体分析了物化劳动的两个方面。
第一,合理化的劳动使处于这一过程中的客体被分为许多部分,因为“劳动过程的可计算性要求破坏产品本身的有机的、不合理的、始终由质决定的统一。
”[1]149只有通过把整体精确地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并用各专门科学分别研究其特殊的局部规律,合理化才可以达到。
由此,“根据传统劳动经验对整个产品进行有机生产的方式”[1]150消亡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生产的纯粹机械过程。
第二,更重要的是,和客体被分割的情况相适应,主体也被分成了许多部分。
工人的人的性质和特点因为不符合可计算性,越来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
“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而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
他发现这一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的,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
”[1]150-151也就是说,工人将完全丧失他作为人的特性而沦为一个单纯的、附属性的工具:机械系统自给自足,完全可以在人之外独自运转,人若要加入进来只有服从它的规律。
随着劳动过程的合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人所遭受的物化也日益严重,直到工人的活动变为单纯的直观,并直接“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是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时间失去了它的质的、可变的、流动的性质:它凝固成一个精确划定界限的、在量上可测定的、由在量上可测定的一些‘物’(工人的物化的、机械地客体化的、同人的整个人格完全分离开的‘成果’)充满的连续统一体,即凝固成一个空间。
”[1]151然而,流动的时间本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之历史全凭时间才得以生长和拓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66・・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3]532由此观之,说时间凝固成空间,其言下之意无非是说,人凝固成与外在的物一样的持存,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已经停止。
此间又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客体化。
机械的局部劳动使工人的劳动力和整个人格客体化,这一旦成为持续的和难以克服的日常现实,就会使人成为一个旁观者,只能无所作为地眼看着自己作为孤立的一分子而被加入到异己的机械系统中去。
二是个人原子化。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在切断传统有机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切断了把劳动的个别主体联系在一起组成共同体的一切联系,他们由此“不再直接———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进去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
”[1]152二、物化意识: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之二现代资本主义的合理化劳动不仅使劳动过程中的主客体发生物化,还使得商品形式作为新的物性掩盖和消灭了一切客体的直接物性。
这种对“客体本真物性的遮蔽”[2]58直接加剧了物化过程。
因为在伪造物性成功地取代直接物性,并在人的意识中表现为“纯粹的、真正的、非伪造的形式”[1]156时,在直接的商品关系中隐藏的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人们与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真正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逐渐消失了,直到变得无法觉察和难以辨认。
在物化存在的基础上,人们的意识领域也发生了物化。
这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对象性形式预先判断了世界关系,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能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某种事物发生关系所借以的方式方法。
”[4]449这种意识的物化由于下面这种情况而无情地加剧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适应它的本质和需要的法律、国家等现代官僚统治制度建立了起来,物化由此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意识日益加深,直到忘却了社会历史的属人本性,而只把它看作一个个孤立的客体:“在官僚政治中被物化的人,就连他的那些本来能促使他起来反抗物化的机能也被物化、被机械化、被变为商品了。
甚至他的思想、感情等等也被物化了。
”[1]257对此,卢卡奇通过学术界里的“专门化的大师”和新闻界里的“没有气节”的新闻工作者的例子作了非常形象的阐明。
[1]163-164物化结构是如此之深、如此决定性地侵入了人的意识之中,以致人们根本不曾想到要超越物化现实以及造成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科学越发展,越科学,就越多地变成一种具有局部特殊规律的形式上的封闭系统,对于这种系统来说,处于这个领域本身以外的世界以及甚至首先同这个世界连在一起的、由这个领域加以认识的物质,即这个领域自身的、具体的现实基础,在方法论上和原则上被看作是无法把握的。
”[1]169于是,我们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学不能理解危机的必然性,资产阶级法学不能理解法律的产生和消失,甚至哲学也不能实现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建立整体联系的目标。
[1]170-177“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是卢卡奇对近代哲学深陷物化结构的精彩批判,其中显示出来的对于近代哲学的深湛理解在诸多现代性批评家中实不多见。
在总体上,他把“近代理性主义形式体系”及其矛盾把握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构及其矛盾的理论表达,“这儿表现出来的近代理性主义形式体系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隐藏在它们的主体和客体概念中的问题的错综复杂和模棱两可,它们的作为由‘我们’创造的体系的本质和它们的与人异在的、与人疏远的宿命论必然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切无非是对近代状况所作的逻辑的、系统的阐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