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地基规范》8.4.20条规定: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砌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1)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2)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地基土质较均匀;
(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层数不少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将后浇带设置在裙房第二跨,基础内力值很大,所需的基础截面面积也大,配筋也多,设计和施工都很困难,技术经济性指标也差,属于确无其他有效手段时的无奈之举.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地基处理技术和桩基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问题,采用在裙房第一跨设置后浇带的做法,技术经济指标都优.。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现行规范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现行规范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现行规范
通常在设计中,我们是写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作法如下:后浇带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天的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大于等于0.015%,后浇带中梁、板钢筋跨内均增加20%,后浇带应待主体结构完成60天且沉降稳定后再用较相邻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注。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5.2.4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24d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后浇带设置地规范要求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 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 如梁、板1/3 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一、后浇带的设计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1. 引言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构件浇筑完成后进行补充施工的一种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浇筑过程中因为振捣、温度、湿度等因素造成的混凝土收缩、龟裂等问题,确保混凝土构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
2. 规范依据后浇带的设置需遵循以下规范依据:2.1 国家标准根据《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67) 的规定,后浇带应符合以下标准: - 后浇带的宽度和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保持一致; - 后浇带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相应标准,并经过质量检测; - 后浇带设置的位置和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2 工程设计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后浇带的具体要求,包括其宽度、厚度、材料、位置等。
此外,工程设计文件还应包含有关后浇带施工工艺的要求,以保证构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技术规范和经验总结根据施工经验,可以参考一些行业内的技术规范和经验总结,例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总结》等,以获取关于后浇带设置的一些建议和经验。
3. 施工工艺3.1 前期准备在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 - 对后浇带的位置进行确认,并在施工现场进行标示; - 按照设计要求,准备好后浇带所需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等; - 确保施工现场的清洁和安全。
3.2 后浇带的施工过程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衬垫层的施工: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先进行衬垫层的施工。
衬垫层一般采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平整的工作面,便于后续施工操作。
2.钢筋加工和布置: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加工和布置。
钢筋的设置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和深度,以确保后浇带与原混凝土结构的粘结牢固。
3.浇筑混凝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在浇筑过程中,需注意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同时要避免空隙和缺陷的产生。
4.养护:浇筑完成后,对后浇带进行养护。
后浇带留置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规范》(JGJ59-2011)4. 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二、方案概述1. 后浇带留置目的: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温度、收缩不均产生的有害裂缝,提高结构整体性能,确保施工质量。
2. 后浇带留置原则: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及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后浇带位置、宽度、间距及施工时间。
3. 后浇带留置范围:基础底板、墙、梁等结构部位。
三、后浇带留置方案1. 后浇带位置:(1)基础底板: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2)墙: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3)梁: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2. 后浇带宽度:带宽800-1000mm,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 后浇带间距: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4. 后浇带施工时间: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5. 后浇带施工工艺:(1)后浇带模板:采用钢模板或木模板,确保模板平整、牢固。
(2)钢筋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绑扎,确保钢筋位置准确、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3)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均匀。
(4)混凝土养护: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6. 后浇带质量控制:(1)混凝土强度: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确保结构整体性能。
(2)混凝土密实度:采用超声波检测等方法检测混凝土密实度,确保混凝土无蜂窝、麻面等缺陷。
(3)钢筋保护层厚度: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要求,提高结构耐久性。
四、施工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和施工工艺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2、后浇带施工工艺当标之准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2.1总则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 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 后浇带; 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1、后浇带设置的规当范之依处据,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1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条 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 下列要求:当 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 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 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 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 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2、后浇带施工工艺当标之准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2.4施工准备
作业条件 1.后浇带的留置 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已场地平整,放线无误,垫层施 工完毕。
2.后浇带砼浇筑 1)后浇带两侧砼面上的浮浆、松散砼应予凿除,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涂刷砼界面处理剂或水泥砂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时不得有积水。 2)后浇带处的钢筋应进行除锈,已将钢筋调整平直。 3)后浇带的模板已封闭严密,且应保证砼施工后新旧砼没有明显的接搓。 4)已将止水条或止水带固定牢固,确保位置准确。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1、后浇带设置的规当范之依处据,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修订)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规范要求
后浇带规范要求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做了一些修改:“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之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对比,可发现其要求不同。
但主要精神类似。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20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范本模板】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
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
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
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
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
5。
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
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结构设计≯2010-08-15 15:17:03 阅读625 评论1 字号:大中
小订阅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
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
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
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
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
间不得少于28d.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
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4、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贯通,不许断开。
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
焊接好。
5 、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该位置虽弯矩大,但剪力很小。
6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注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应避免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可根据结构断面
情况确定。
7、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
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
实。
8、浇筑结构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压力水冲洗,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
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清
理表面。
9、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
在一些工程中,设
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
10、板支撑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使后浇带断不开,对地下室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留设止水带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后浇带处渗水。
后浇带保留的支撑,应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且强度
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逐层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