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合集下载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摘要:一、后浇带的概念与作用二、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三、后浇带设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四、后浇带在我国的应用实例五、后浇带设置的意义与前景正文: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构造措施,主要用于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提高其抗裂性能和耐久性。

本文将围绕后浇带的概念、作用、规范要求、具体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后浇带的概念与作用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高度和厚度的带状区域。

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抗裂性能,防止渗漏,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二、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后浇带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宽度、高度和厚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后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以确保后浇带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后浇带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设计。

三、后浇带设置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在实际施工中,后浇带的设置方法主要包括预留法、现浇法和装配法。

预留法是在模板上预留后浇带的位置,浇筑混凝土时形成后浇带;现浇法是在混凝土结构完成后,再现场浇筑后浇带;装配法是将预制的后浇带组件安装到混凝土结构上。

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成本和效果等因素。

四、后浇带在我国的应用实例后浇带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

例如,在某某高层建筑中,通过合理设置后浇带,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五、后浇带设置的意义与前景后浇带设置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建资荟萃)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建资荟萃)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后浇带设置原则

后浇带设置原则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 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后浇带设置地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地规范要求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 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 如梁、板1/3 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一、后浇带的设计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1总则
为使建筑工程的后浇带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 工规范,满足建筑功 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 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 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1总则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 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 后浇带; 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止水钢板处箍筋做法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6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后浇带的留置
3.楼板面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模板支承(应独立支撑)→楼板钢筋绑扎→焊短钢筋应于板
面筋和 底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砼一侧 →后浇带两侧 砼浇筑→后浇带处砼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砼养护→后浇 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侧先用短钢筋头(钢筋间距 400)与板筋点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 钢丝 网放置在先浇砼一侧→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止水带上侧短钢筋头点 焊及绑 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后浇带两侧砼施工→后浇带处砼余浆清 理→后浇 带两侧砼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注:若采用止水条时,模板采用木模支撑侧模,保证砼侧面平整、密实, 以使止水条与砼表面粘贴牢固,更好发挥止水条的止水效果。
1、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1.2后浇带设置的若干要求:
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 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 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 衡残余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 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 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 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 为 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 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 700 ~1000mm 为宜。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一、后浇带的设计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后浇带规范要求

后浇带规范要求

后浇带规范要求后浇带规范要求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下面我将就后浇带的规范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1. 后浇带的材料选择:后浇带的主要材料为混凝土。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搅拌,保证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对于特殊要求的后浇带,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防水剂、抗裂剂等。

2. 后浇带的厚度:后浇带的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情况下,后浇带的厚度应大于等于主体结构厚度的1/3,并不小于50mm。

3. 后浇带的铺设方式:后浇带一般采用顺次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

在浇筑后浇带之前,应将焊缝、孔洞等处理完毕,并对基层进行充分清洁和湿润。

4. 后浇带的浇筑方法:后浇带的浇筑应采用均匀浇注的方式进行,避免产生明显的水平接缝。

在浇筑时,应使用振动棒进行适当的振动,以排除混凝土内的空气,并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与主体结构的紧密接触。

5. 后浇带的养护:后浇带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养护的时间一般为7天以上,养护方式可以采用覆盖湿布、喷水等方法。

6. 后浇带的检查和验收: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后浇带的质量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混凝土的均匀度、强度等。

在后浇带养护结束后,应进行验收,确保后浇带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 后浇带的施工注意事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后浇带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

连接部位应进行预埋件的安装,并保证连接强度和密封性。

此外,施工者应注意现场环境和安全,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以上就是后浇带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要求,可以保证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施工者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后浇带是指混凝土构筑物浇筑后,在其四周设置的一定宽度的区域。

后浇带的设置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构筑物的承受力和耐久性。

下面是一些后浇带的规范要求:1.后浇带的宽度:后浇带的宽度应符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标准或规范的规定,一般要求在混凝土构筑物的四周设置一个一定宽度的区域。

后浇带的宽度通常与主体结构的类型、尺寸和工程要求有关。

2.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主体结构一致,或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根据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进行确定。

3.后浇带的混凝土配合比:后浇带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配合比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后浇带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工艺要求等因素。

4.后浇带的钢筋布置:后浇带的钢筋布置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钢筋的直径、间距和数量等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确定。

5.后浇带的浇筑和养护:后浇带的浇筑和养护应按照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进行。

浇筑时应采取适当的浇注方法,确保混凝土浇筑均匀。

养护期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环境条件进行养护,保证后浇带的强度和耐久性。

6.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方式进行防水处理,以提高后浇带的防水性能。

7.后浇带的连接:后浇带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钢筋连接、膨胀螺栓连接等方式,确保后浇带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牢固连接。

总之,后浇带的规范要求主要涉及后浇带的宽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钢筋布置、浇筑和养护、防水处理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等方面。

这些规范要求的目的是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构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地下室后浇带施工规范

地下室后浇带施工规范

地下室后浇带施工规范地下室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地下室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一、后浇带的设置1、位置选择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一般为 30~60m,宽度宜为 700~1000mm。

常见的设置位置包括地下室底板、顶板、外墙等。

2、类型区分根据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后浇带可分为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

沉降后浇带主要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异;伸缩后浇带则用于减少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二、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施工前,应认真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后浇带的位置、尺寸、类型等技术参数。

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材料准备准备好后浇带施工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混凝土、钢筋、止水钢板、模板等。

混凝土应采用比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

3、现场准备清理后浇带部位的杂物、积水,并对钢筋进行除锈处理。

在两侧混凝土表面凿毛,露出坚实的混凝土骨料。

三、钢筋施工1、钢筋保护在后浇带留置期间,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钢筋锈蚀和变形。

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钢筋,可涂刷水泥浆或防锈漆进行保护。

2、钢筋连接后浇带内的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绑扎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

连接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四、模板施工1、模板选型根据后浇带的位置和尺寸,选择合适的模板类型。

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底板和顶板后浇带可采用快易收口网或钢丝网作为模板;外墙后浇带则宜采用木模板或钢模板。

2、模板安装模板安装应牢固可靠,拼缝严密,防止混凝土漏浆。

在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刷脱模剂,以便于后期拆模。

五、止水钢板施工1、止水钢板设置在后浇带的中部设置止水钢板,止水钢板的宽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在根底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构造暂时划分为假设干局部,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假设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构造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构造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防止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构造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根底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根底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根底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穿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构造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根底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根底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以下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构造刚度较好且根底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构造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根底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根底底板厚度一样。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后浇带的设置变得越来越重要。

后浇带是指在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建设完工后,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在其周围设置一段与建筑物有一定间隔的浇筑混凝土带。

后浇带的设置规范要求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下面我将从后浇带的尺寸、材料、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等方面分析后浇带的设置规范要求。

首先是后浇带的尺寸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200mm,长度要与建筑物的高度相对应,一般要求是建筑物高度的1/6,但是不得小于3000mm。

后浇带的厚度一般为100mm。

这样的尺寸要求可以保证后浇带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后浇带的材料要求。

后浇带一般选用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配置,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再次是后浇带的施工工艺要求。

在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修整,确保施工平整和整洁。

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设置,保证后浇带与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得与建筑物结构产生危险接触。

在浇筑混凝土时,要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和工具,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在养护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养护,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最后是后浇带的验收标准要求。

在施工完成后,要对后浇带进行验收。

验收要求包括外观质量、尺寸规格、强度等方面。

外观质量要求后浇带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施工缺陷和痕迹。

尺寸规格要求后浇带的宽度、长度、厚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强度要求后浇带的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并经过相应的试验和检测。

总之,后浇带的设置规范要求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要求后浇带的尺寸、材料、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设置和施工,才能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和效果。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通 后浇带规范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通 后浇带规范

各种标准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穿后浇带标准豆丁施工编辑整理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在根底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构造暂时划分为假设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假设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构造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豆工注:注释引用的标准在文后〕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构造的影响。

[2]后浇带是防止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3]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4]在超长构造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5]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6]当筏形与箱形根底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7]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根底之间的间隔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8]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根底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9]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10]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11]三、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穿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构造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2]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13]带宽800mm~1000mm[14]。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

5.2.5 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5.2.5—l一5.2.5—3。

5.2.6 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后的限制膨胀率不应小于o.015%,膨胀剂的掺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胀率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Ⅲ 材料5.2.7 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拌合水及外加剂、掺合料等应符合本规范第4.1节的有关规定。

5. 2.8 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2.8的要求。

IV 施工5.2.9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配合比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 16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2 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5.2.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5.2.11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1.26条的规定。

5.2.12 采用膨胀剂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

5.2.13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 2.14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5.2.14)。

条文说明5.2.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

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带位置与结构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3. 5.9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

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

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

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牢固,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

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5.2.4 后浇带部位在结构中实际形成了两条施工缝,对结构在该处的受力有些影响,所以应设在变形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的间距是根据近年来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上时,底板后浇带的最大间距可延长至60m;超过60m时,可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

加强带宽度宜为1—2m,加强带外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015%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带内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03%、强度等级提高5MPa的膨胀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的宽度主要考虑:一是对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的保护,二是对落入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三是对施工缝处理和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故后浇带宽度宜为700~1000mm。

5.2.5 本条取消了原规范对钢筋主盘断开的规定,因为这一规定是结构方面的问题,与防水无关。

·后浇带两侧的留缝形式,根据施工条件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

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胀剂的措施。

5.2.6 采用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性能指标的确定:一是在不影响抗压强度条件下膨胀率要尽量增大;二是干缩落差要小。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第8.3.1条已明确指出:补偿收缩混凝土收缩受到限制才会产生裂缝,而混凝土膨胀在限制条件下才能产生预压应力。

假设预压应力σc为0.2MPa,根据公式σc=μ·E s·ε2(μ——配筋率;E2——钢筋弹性模量;ε2——限制膨胀率),就可以确定ε2值。

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附录B的规定,通过计算得出:当σc为0.2—0.7MPa时,其限制膨胀率ε2的最大值为0.05%,最小值为0.015%。

因此,本条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的限制膨胀率应不小于0.015%。

由资料表明:美国规定限制膨胀率为%,日本规范为0.015%以上。

我国大量试验结果,认为限制膨胀率在0.025%~0.040%范围内,其补偿效果较好。

鉴于测定补偿收缩混凝土干缩率的养护期太长,不利于在工程中应用,故本条不予规定。

我国膨胀剂品种有10多种,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 476的规定,膨胀剂最大掺量(替代水泥率)不宜超过12%;近年来我国已研制生产低碱掺量的膨胀剂,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时,膨胀剂推荐最低掺量不宜小于6%。

由于膨胀剂的品种不同,掺量不同,它与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存在适应性问题,同时应根据不同结构部位的约束条件,设定限制膨胀剂,进行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掺量。

Ⅲ 材料5.2.8 混凝土膨胀剂是指与水泥、水拌合后经水化反应生成钙钒石或氢氧化钙,使混凝土产生膨胀的一种外加剂。

膨胀剂种类较多,从国内外应用效果和可靠性来看,以形成钙钒石和氢氧化钙的膨胀剂性能较为稳定。

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 476中’把混凝土膨胀剂分为三类;硫铝酸钙类、氧化钙类和复合膨胀剂类。

鉴于我国的混凝土中大多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膨胀剂也可视为特殊掺合料。

表5.2.8规定的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主要是参考《混凝土膨胀剂》JC 476中的有关物理性能指标。

施工现场应抽样复检细度、凝结时间、水中7d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项目。

Ⅳ 施工5.2. 9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中的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中膨胀剂的掺量宜为6%~12%。

混凝土配合比中膨胀剂的掺量多少合适,应根据限制膨胀率的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近年来,混凝土除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外,尚有粉煤灰、硅粉等掺合料作为胶凝材料;膨胀剂可和水泥、掺合料共同作为胶凝材料,因此规定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膨胀剂掺量(替代胶凝材料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以水泥和膨胀剂为胶凝材料的混凝土。

设基准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用量为m s,膨胀剂取代水泥率为K,则膨胀剂用量为:5.2.10 为了保证后浇带部位的防水质量,必须保证带内清洁,同时也应对预设的防水设施进行有效保护,否则很难保证防水质量。

5.2.11 后浇带的两条接缝实际是两条施工缝,因此缝的处理应符合防水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规定。

5. 2.12 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大多用于控制有害裂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以往绝大多数设计图纸只写混凝土掺入膨胀剂、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而对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没有提出具体要求,造成膨胀剂少掺或误掺,起不到补偿收缩的作用,从而出现有害裂缝。

施工单位或混凝土搅拌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抗渗要求的同时,达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结构出现裂缝的效果。

5.2.13 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可以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如果后浇带施工留设施工缝,就会大大降低后浇带的抗渗性,因此强调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

混凝土养护时间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尤为重要,混凝土早期脱水或养护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水分和温度,则抗渗性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其影响远较强度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