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规范
后浇带设置规范
后浇带设置规范
一、引言
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防水性能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设置规范,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二、后浇带的材料
1. 混凝土:后浇带采用的混凝土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检验合格。
2. 基础处理:确保后浇带的基础牢固。在施工前,应对基础进行充分的地基处理,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防水处理。
三、后浇带的施工要求
1. 施工前的准备:在施工前,必须对工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污染物;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标高、标线,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2. 模板搭设:后浇带的模板应采用优质材料制作,并进行适当的防水处理;模板的支撑必须牢固可靠,以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平整度。
3. 钢筋绑扎:钢筋的质量和布置是后浇带的关键。在绑扎钢筋之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做好钢筋预埋件的安装,同时要保证钢筋的间距和间隔,确保后浇带的受力均匀。
4. 焊接作业:对于需要进行焊接的构件,必须使用合格的焊工进行作业,焊缝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焊接部位的可靠性。
5. 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拌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在浇筑前要进行试验检测。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连续地进行,并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度。
6. 后浇带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养护工作。养护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严格控制养护水的用量和方式,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后浇带的验收标准
1. 施工质量验收: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检验各项指标合格。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结构设计≯2010-08-15 15:17:03 阅读625 评论1 字号:大中
小订阅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
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
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
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
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
3.4.13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
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
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在柱距三等分
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后浇带的正确设置方式
《地基规范》8.4.20条规定: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砌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1)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2)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地基土质较均匀;
(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层数不少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将后浇带设置在裙房第二跨,基础内力值很大,所需的基础截面面积也大,配筋也多,设计和施工都很困难,技术经济性指标也差,属于确无其他有效手段时的无奈之举.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不断积累,采用地基处理技术和桩基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问题,采用在裙房第一跨设置后浇带的做法,技术经济指标都优.
后浇带设置地要求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
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最新版】
目录
一、后浇带的定义与作用
二、后浇带的设置原则
三、后浇带的设计要求
四、后浇带的施工要点
五、后浇带的质量验收
正文
一、后浇带的定义与作用
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后,在特定位置预留的用于后续浇筑的带状结构。后浇带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混凝土浇筑中的施工缝问题,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二、后浇带的设置原则
设置后浇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和宽度。
2.尽量减少后浇带的数量,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
3.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变形较小的部位,避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三、后浇带的设计要求
后浇带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后浇带的宽度应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一般不应小于 0.5 米。
2.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原结构相同,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有效连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四、后浇带的施工要点
后浇带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点:
1.在原混凝土结构上设置后浇带时,应清理干净混凝土表面的松散物质和油污等。
2.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采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
合比。
3.浇筑后浇带时,应充分振实,确保混凝土填充模板内的空隙。
4.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对后浇带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五、后浇带的质量验收
后浇带的质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1.检查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检查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连接是否牢固可靠。
3.检查后浇带的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无裂缝、蜂窝和麻面等质量缺陷。
后浇带的设置与质量控制
后浇带的设置与质量控制
1后浇带的设置
1.1后浇带按使用功能的两种分类
用于解决地基不均匀差异沉降者称为沉降后浇带,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为解决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而设置;用于解决结构由于温差而引起收缩变形者称为收缩后浇带,主要应用于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超长结构收缩变形而设置。后浇带不能随意设置,其位置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事前确定,根据不同的地基承载力、不同结构构造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
1.2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条,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条,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条,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条。
1.3后浇带的形式(状)
有平直缝、阶梯缝、凸形缝、凹形缝四种。常用的有平直缝、凹形缝。如设计无要求时,采用何种形式(状)应视现场情况确定,其中地下室外剪力墙一般采用平直缝,并安装止水带(条)。
2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
2.1支模及拆模
基础(地下室)后浇带垫层施工时,宜将后浇带处基础垫层做加强处理和防水特殊处理。一般在后浇带底部设置250毫米×250毫米的排水沟,两端设置集水坑,为清理垃圾进行冲洗和排除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泌水提供方便。如遇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季施工时,在后浇带的两端设置集水坑,并做0.5%的垫层泛水处理,以便及时排除雨水和养护用水,避免钢筋锈蚀。
后浇带施工缝处宜用钢筋网或木模板作堵头侧模,对地下室较厚的底板、大梁等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两侧堵头板应按钢筋间距上下设置专用模板及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造成后浇带底部剥离不开。(特别要注意基础下反梁必须及时清除漏浆,初凝后及时排除支撑和堵头模板),对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设置止水带或其它止水材料,以防后浇带处渗水。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后浇带的设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后浇带是
指在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建设完工后,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在其周围设置一段与建筑物有一定间隔的浇筑混凝土带。后浇带的设置
规范要求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下面我将
从后浇带的尺寸、材料、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等方面分析后浇带的设置规
范要求。
首先是后浇带的尺寸要求。根据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后浇带的宽
度一般不小于1200mm,长度要与建筑物的高度相对应,一般要求是建筑
物高度的1/6,但是不得小于3000mm。后浇带的厚度一般为100mm。这样
的尺寸要求可以保证后浇带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后浇带的材料要求。后浇带一般选用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混
凝土的配合比例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配置,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
质量。
再次是后浇带的施工工艺要求。在施工前,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
修整,确保施工平整和整洁。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
进行设置,保证后浇带与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得与建筑物结构
产生危险接触。在浇筑混凝土时,要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和工具,保证混
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在养护过程中,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养护,确保
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最后是后浇带的验收标准要求。在施工完成后,要对后浇带进行验收。验收要求包括外观质量、尺寸规格、强度等方面。外观质量要求后浇带表
面平整光滑,无明显施工缺陷和痕迹。尺寸规格要求后浇带的宽度、长度、厚度等符合设计要求。强度要求后浇带的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并经过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
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
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在柱距三等分
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 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
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 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 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设计
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
5.2.5 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5.2.5—l 5.2 .5—3。
5.2.6 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 后的限制膨胀率不应小于
o. 015%,膨胀剂的掺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胀率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川材料
5. 2. 7 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拌合水及外加剂、掺合料等应符合本规范第4. 1 节的有关规定。
5. 2 . 8 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 2. 8 的要求。
IV 施工
5. 2. 9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配合比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 1. 16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
2 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5. 2. 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5. 2. 11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 1. 26 条的规定。
5. 2. 12 采用膨胀剂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
5. 2. 13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 2 . 14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5. 2. 14)。
条文说明
5. 2. 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带位置与结构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 周后才能基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隔时间越长越好。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3. 5.9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
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若沉降速度小于o. 01—o。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牢固,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n设计
5.2.4 后浇带部位在结构中实际形成了两条施工缝,对结构在该处的受力有些影响,所以应设在变形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的间距是根据近年来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采用补偿收缩混凝上时,底板后浇带的最大间距可延长至60m超过60m时,可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加强带宽度宜为
1—2m加强带外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 015%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带内用限制膨胀率大于0. 03%、强度等级提高5MPa的膨胀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的宽度主要考虑:一是对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的保护,二是对落入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三是对施工缝处理和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故后浇带宽度宜为700〜1000mm。
5. 2. 5 本条取消了原规范对钢筋主盘断开的规定,因为这一规定是结构方面的问题,与防水无关。
•后浇带两侧的留缝形式,根据施工条件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 的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胀剂的措施。
5. 2. 6 采用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性能指标的确定:一是在不影响抗压强度条件下膨胀率要尽量增大;二是干缩落差要小。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第8. 3. 1 条已明确指出:补偿收缩混凝土收缩受到限制才会产生裂缝,而混凝土膨胀在限制条件下才能产生预压应力。
假设预压应力CT C为0. 2MPa根据公式CT c = |1 •E s • & 2(口-------- 配筋率;E2---- 钢筋弹性模量;& 2――限制膨胀率),就可以确定& 2值。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附录B的规定,通过计算得出:
当C c为0. 2—0. 7MPa寸,其限制膨胀率& 2的最大值为0. 05%,最小值为0 .015%。因此,本条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的限制膨胀率应不小于0.015%。由资料
表明:美国规定限制膨胀率为0.03%,日本规范为0.015%以上。我国大量试验结果, 认为限制膨胀率在0. 025%〜0 . 040%范围内,其补偿效果较好。鉴于测定补偿收缩混凝土干缩率的养护期太长,不利于在工程中应用,故本条不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