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合集下载

2011物理诺贝尔奖

2011物理诺贝尔奖

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4日评介,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诺奖·结果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4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凭借他们在宇宙扩张领域的研究分享了这一殊荣。

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

得知获奖腿发软施密特现年44岁,美国出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持超新星搜寻小组。

对获得诺奖,施密特接受瑞典SVT公共电视台电话采访时说,那种兴奋感觉,“有点像我的孩子们出生”。

他承认,知道获奖消息最初半个小时,他“确实激动,两腿膝盖发软,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获奖)情形而吃惊,我不得不来回踱步以恢复知觉。

”“我没有期待(获得诺奖)……我猜想,对一些事情,大家会期待,却多半不会发生,而这(诺贝尔奖)就是其中之一。

”52岁的珀尔马特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超新星宇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从1988年开始研究超新星。

41岁的里斯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也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协会的成员之一。

他在施密特的研究小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两人的研究都是把超新星当作了探测宇宙奥秘的“敲门砖”。

索尔·珀尔马特亚当·里斯连续花落三人继3日医学生理学奖花落三人,4日揭晓的物理学奖再次出现三人共享殊荣的局面。

据悉,物理学奖再由三位科学家共同分享这种情况与权威机构汤森路透的预测吻合。

不过该机构预测物理学奖或由来自法国、美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共同分享,却与实际结果出现很大偏差。

最新《科学启蒙》章节测试

最新《科学启蒙》章节测试

《科学启蒙》章节测试绪论(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列中不属于形式科学的是()。

A、数学B、地球科学C、数理统计D、计算机科学2【多选题】属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是()。

A、经济学B、心理学C、工程学D、地理学3【判断题】Physics一词原意是自然科学,它来源于古希腊语。

()4【多选题】代ke章节及考试答案()。

A、QQB、20932+C、02559D、以上都对5【判断题】医学不属于生命科学的一部分。

()科学启蒙绪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西方科学是起源于()。

A、古罗马B、古希腊C、文艺复兴D、希伯来2【单选题】()是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

A、Isaac AsimovB、Isaac NewtonC、George SartonD、Paul Forman3【单选题】中世纪前后,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希伯来文等欧洲国家语言的是()的著述,这传递了古希腊的文明。

A、希伯来语B、埃及语C、撒克逊语D、阿拉伯语4【判断题】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提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科学启蒙绪论(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指的是欧洲古典时代。

A、公元前700年-公元476年B、公元前900年-公元476年C、公元前300年-公元476年D、公元前500年-公元476年2【单选题】()是西方公认第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A、赫拉克利特B、泰勒斯C、德谟克利特D、毕达哥拉斯3【判断题】希波克拉底被人们认为是医学之父。

()4【判断题】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逻辑体系的创建者。

()科学启蒙绪论(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11世纪至13世纪的欧洲处于()。

A、中世纪晚期B、中世纪早期C、中世纪末期D、中世纪鼎盛时期2【单选题】罗马帝国灭亡后,其疆域主要被分裂为哪三种文明?()A、希伯来文明、拜占庭文明、阿拉伯文明B、希伯来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C、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阿拉伯文明D、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3【判断题】相比之下,中世纪鼎盛时期被认为整个中世纪最黑暗的时期。

201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201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2011年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在霍尔布鲁克漫长的生涯中,从中国到巴尔干再到现在的阿富汗,他一直是促进和平的人民的一个伙伴。

霍尔布鲁克最令世人难忘的成就当数他在结束波黑战争的1995年《代顿和平协定》的谈判中所发挥的作用。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是一位超群绝伦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决心和绝对的意志力促使历史的弧线朝着前进的方向延伸,他触动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并帮助拯救了无以计数更多人的生命。

他是一位真正独一无二的人物,他不倦的外交努力、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追求将被人们怀念。

2011年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主要作品:《恶心》、《墙》、《反犹分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之路》、《辩证理性批判》,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

萨特曾说:“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2011年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法国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有着法兰西最成功“经济部长”美誉的卡恩还是法国的“欧元先生”。

1998年5月11日,在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铸币厂,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卡恩亲自启动造币机制造出第一枚欧元硬币,这无疑是卡恩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1997到1999年他担任法国财政部长期间,法国经济是欧盟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他曾因在使用欧元前在法国采取收紧预算的举措而赢得外界的赞誉。

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基斯·波特2011年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基斯·波特(Keith Porter),以表彰他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基斯·波特率先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并独自发明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实现了超薄切片,这些工作才是对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贡献。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反质子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D·A·格拉塞尔 R·霍夫斯塔特 R·L·穆斯堡
L·D·朗道 E·P·维格纳 M·G·迈耶 J·H·D·詹森 C·H·汤斯 N·G·巴索夫 A·M·普洛霍罗夫 R·P·费曼 J·S·施温格 朝永振一郎 A·卡斯特莱 H·A·贝特 L·W·阿尔瓦雷斯
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测定质子磁矩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蜕变的研究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钍也有放射性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阴极射线的研究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
的比值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
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为可见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发现中子 发现宇宙射线
发现正电子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百科知识一览表》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百科知识一览表》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百科知识一览表》布莱恩·施密特获奖时间:2011亚当·里斯获奖时间:2011萨尔·波尔马特获奖时间:2011安德烈·盖姆获奖时间:2010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获奖时间:2010高锟获奖时间:2009乔治·史密斯获奖时间:2009韦拉德·博伊尔获奖时间:2009南部阳一郎获奖时间:2008小林诚获奖时间:2008益川敏英获奖时间:2008艾尔伯·费尔获奖时间:2007皮特·克鲁伯格获奖时间:2007约翰·马瑟获奖时间:2006乔治·斯穆特获奖时间:2006罗伊·格劳伯获奖时间:2005约翰·霍尔获奖时间:2005特奥多尔·亨施获奖时间:2005戴维·格罗斯获奖时间:2004戴维·普利策获奖时间:2004弗兰克·维尔泽克获奖时间:2004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获奖时间:2003安东尼·莱格特获奖时间:2003维塔利·金茨堡获奖时间:2003雷蒙德·戴维斯获奖时间:2002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奖时间:2002小柴昌俊获奖时间:2002埃里克·康奈尔获奖时间:2001沃尔夫冈·凯特纳获奖时间:2001卡尔·威依迈获奖时间:2001阿尔费罗夫获奖时间:2000杰克·基尔比获奖时间:2000赫拉尔杜斯·霍夫特获奖时间:1999韦尔特曼获奖时间:1999劳克林获奖时间:1998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获奖时间:1998崔琦获奖时间:1998朱棣文获奖时间:1997W.D.菲利普斯获奖时间:1997科昂·塔努吉获奖时间:1997戴维·莫里斯·李获奖时间:1996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获奖时间:1996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获奖时间:1996佩尔获奖时间:1995莱因斯获奖时间:1995布罗克豪斯获奖时间:1994克利福德沙尔获奖时间:1994赫尔斯获奖时间:1993约瑟夫·胡顿·泰勒获奖时间:1993夏帕克获奖时间:1992皮埃尔-吉勒·德热纳获奖时间:1991弗里德曼获奖时间:1990肯德尔获奖时间:1990理查德·爱德华·泰勒获奖时间:1990拉姆齐获奖时间:1989德默尔特获奖时间:1989保尔获奖时间:1989莱德曼获奖时间:1988施瓦茨获奖时间:1988斯坦伯格获奖时间:1988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获奖时间:1987卡尔·亚历山大·米勒获奖时间:1987恩斯特·鲁斯卡获奖时间:1986格尔德·宾宁获奖时间:1986海因里希·罗雷尔获奖时间:1986冯·克里津获奖时间:1985范德梅尔获奖时间:1984卡洛·鲁比亚获奖时间:1984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获奖时间:1983肯尼斯·G·威耳孙获奖时间:1982布洛姆伯根获奖时间:1981阿瑟·伦纳德·肖洛获奖时间:1981凯·西格巴恩获奖时间:1981克罗宁获奖时间:1980菲奇获奖时间:1980温伯格获奖时间:1979格拉肖获奖时间:1979萨拉姆获奖时间:1979卡皮察获奖时间:1978彭齐亚斯获奖时间:1978彼得·卡皮查获奖时间:1977丁肇中获奖时间:1976伯顿·里克特获奖时间:1976莫特尔森获奖时间:1975雷恩沃特获奖时间:1975尼尔斯·玻尔获奖时间:1975马丁·赖尔获奖时间:1974赫威斯获奖时间:1974江崎玲于奈获奖时间:1973约瑟夫森获奖时间:1973贾埃弗获奖时间:1973施里弗获奖时间:1972库珀获奖时间:1972巴丁获奖时间:1972丹尼斯·加博尔获奖时间:1971阿尔文获奖时间:1970内尔获奖时间:1970盖尔曼获奖时间:1969路易斯·阿尔瓦雷斯获奖时间:1968汉斯·贝特获奖时间:1967卡斯特勒获奖时间:1966朝永振一郎获奖时间:1965施温格获奖时间:1965费因曼获奖时间:1965查尔斯·哈德·汤斯获奖时间:1964巴索夫获奖时间:1964亚?普罗霍罗夫获奖时间:1964维格纳获奖时间:1963延森获奖时间:1963玛丽亚·格佩特-梅耶获奖时间:1963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获奖时间:1962霍夫斯塔特获奖时间:1961穆斯堡尔获奖时间:1961格拉塞获奖时间:1960欧文·张伯伦获奖时间:1959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获奖时间:1959切伦科夫获奖时间:1958塔姆获奖时间:1958伊利亚·弗兰克获奖时间:1958杨振宁获奖时间:1957李政道获奖时间:1957布拉顿获奖时间:1956巴丁获奖时间:1956肖克利获奖时间:1956威利斯·尤金·兰姆获奖时间:1955波利卡普·库施获奖时间:1955马克斯·玻恩获奖时间:1954瓦尔特·博特获奖时间:1954泽尔尼克获奖时间:1953费利克斯·布洛赫获奖时间:1952珀塞尔获奖时间:1952科克罗夫特获奖时间:1951欧内斯特·沃尔顿获奖时间:1951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获奖时间:1950汤川秀树获奖时间:1949布莱克特获奖时间:1948阿普尔顿获奖时间:1947布里奇曼获奖时间:1946沃尔夫冈·泡利获奖时间:1945伊西多·艾萨克·拉比获奖时间:1944奥托·施特恩获奖时间:1943欧内斯特·劳伦斯获奖时间:1939费米获奖时间:1938戴维森获奖时间:1937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获奖时间:1937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获奖时间:1936卡尔·戴维·安德森获奖时间:1936詹姆斯·查德威克获奖时间:1935埃尔温·薛定谔获奖时间:1933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获奖时间:1933维尔纳·海森堡获奖时间:1932拉曼获奖时间:1930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获奖时间:1929理查森获奖时间:1928康普顿获奖时间:1927威尔逊获奖时间:1927让·巴蒂斯特·皮兰获奖时间:1926弗兰克·赫兹获奖时间:1925曼内·西格巴恩获奖时间:1924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获奖时间:1923玻尔获奖时间:192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获奖时间:1921纪尧姆获奖时间:1920约翰尼斯·斯塔克获奖时间:1919马克斯·普朗克获奖时间:1918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获奖时间:1917威廉·亨利·布拉格获奖时间:1915劳厄获奖时间:1914昂内斯获奖时间:1913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获奖时间:1912维恩获奖时间:1911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获奖时间:1910伽利尔摩·马可尼获奖时间:1909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获奖时间:1909李普曼获奖时间:1908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获奖时间:1907约瑟夫·汤姆生获奖时间:1906伦纳德获奖时间:1905瑞利获奖时间:1904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获奖时间:1903皮埃尔·居里获奖时间:1903居里夫人获奖时间:1903塞曼获奖时间:1902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获奖时间:1902威廉·康拉德·伦琴获奖时间:1901。

2011年诺贝物理尔奖又给错了!

2011年诺贝物理尔奖又给错了!

2011年诺贝尔物理奖又给错了!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梅晓春物理学家们应当还记得, 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给了三个日本人。

南部阳一郎将对称性破缺机制引入粒子物理学而得奖;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CKM矩阵,预言存在6种夸克,解释了CP破坏机制而得奖。

然而意大利物理学会却提出抗议,认为罗马大学教授尼古拉·卡比博被不公正地剥夺了诺贝尔奖,由此引发了一场公案。

问题的滑稽性在于,南部阳一郎的对称性破缺理论实际上是希格斯机制的基础。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不久前已经透出风声,说希格斯粒子找不到,因此南部阳一郎的对称性破缺就变成了空头理论,也就是说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不存在的东西!南部阳一郎获奖消息公布后,我立即给诺贝尔委员会的四个主要成员分别写信。

我告诉他们,在没有找到希格斯粒子之前就把诺贝尔奖给南部阳一郎是草率的。

我还告诉他们,可以证明希格斯粒子是不存在的,我们不需要希格斯机制也能使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自洽。

现在就把诺贝尔奖授予南部阳一郎有可能成为历史笑柄,随信还附上我证明希格斯粒子不存在的论文。

事实上南部阳一郎的东西与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将它们捏在一起授奖是违背诺贝尔奖原则的。

1963年卡比博在S夸克和d夸克间引入Cabibbo混合角,1972年小林诚、益川敏英将夸克之间的混合关系扩大到用矩阵表示。

由于将不同夸克进行混合的观念是卡比博提出的,因此卡比博的贡献是更基本的。

CKM矩阵的C实际上就是代表卡比博。

诺贝尔奖只给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不给卡比博是不公平的,难怪意大利物理学会感到愤怒。

因此我建议诺贝尔委员会取消对南部阳一郎的授奖,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平分给卡比博,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三人。

遗憾的是我没有收到任何答复,我也深知人微言轻,无法改变诺贝尔奖已经宣布的现实。

一笑了之余,就在新浪博客“希格斯粒子不存在”篇的附言中留下一笔记录:“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点评——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却给了”。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物理知识探究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物理知识探究

解答 由于爆炸后各星体做匀速 主 为观察对象 , 借助 运动 , 宇宙年龄为 , 令 则星球现在距 我们 的 望 远镜 、 型数 码 新 1 蚕 感光设备 、 高性能 距 离rv = T所 以 = T Hr, , 数 据 代 入得 将 二 _ 爿 计算机等 , 几乎同时确认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 型超新星” I a 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 的白 矮 星 爆 炸 而 成 , 地 球 上 观 测 “a 超 新 星 ” 在 I型

亩 1 (光 / 1 [30 塞 1 s 年 ) s×。 。 m 。 ×

(6 ̄ 4 30 ) J =Oo(6  ̄4 3 0 )= 3 52 ̄ 60m)/ lo亿年. o
设地球绕太 阳公转周期 为T 由Gm , M
广
2" 7) 点评 新课程要求学生“ 了解 自 然 m 下1
科学发展 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 的影响 , 能读懂一般性的科普类文章, 理解有 关文字、 图表的主要 内容及特征 , 并能与 已学 的知 识 结 合 起来 解 决 问题 ” 题 联 系 2 1 .本 0 1 年诺 贝尔 物 理学 奖 ,并 提供 了一 个新 信 息——哈勃公式 , 要求估算宇宙年龄 , 考查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求解 关键 : 弄清宇宙膨胀 中的速度 、 位移与时间的 关系.

广

得: ,于减 ,大所 小 V 由 G小, ,以减 , 、 / 增

C . 错 地球在较大半径轨道上绕太 阳公转 , 由
科学家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便知晓宇宙正 在膨胀 , 认为宇宙是大约 10 4亿年前 ‘ 大爆炸 ’ 的结果 , 名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所 以∞ 但3 减小 , 错 . D 学者关于宇宙加速膨胀 的发现依 然令人震 点评 本 题 探 究 宇 宙 膨 胀 对 星 体 惊, 宇宙膨胀对星体运动有着重要 的影响. 运动的影响 , 涉及万有 引力 、 牛顿第二定律 、 藩 糌砦 例2 在研 究宇宙发展 演变的理 圆周运动的周期、 速率、 角速度等知识 , 联系 宇宙膨胀进行探究 , 可整合课本知识 , 培养分 论 中, 有一种 学说叫“ 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 , 提高综合素质. 认 为万有 引力常量G 在缓慢地减 小,根据这 析能力 ,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3位科学家分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索尔·佩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上午宣布,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三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

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这三位科学家对超新星的观测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变冷,这一发现“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佩尔马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88年开始研究超新星,施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94年也开始这一工作,里斯在施密特的小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研究证实宇宙正加速膨胀宇宙最终能够可能变成冰中新网10月4日电据外媒4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旨在表彰他们对超新星研究和对宇宙加速膨胀研究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1000万克朗(约146万美元),索尔·佩尔马特将获得一半奖金,剩下的一半由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分享。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解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

委员会说:“他们研究了数十个超新星,并发现宇宙正加速扩张。

”据悉,这项研究在1998年公布,当时波尔马特、施密特和里斯分别领导的团队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

“这一结论表明了如果宇宙膨胀加速,最后整个宇宙将变为冰。

”委员会说。

其中,获奖者波尔马特今年52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宇宙超新星项目。

2011诺贝尔奖介绍与评述

2011诺贝尔奖介绍与评述

2011年诺贝尔奖介绍与评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人分享: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表彰他们在先天免疫方面的发现;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表彰他对获得性免疫中树突细胞及其功能的发现。

获奖者简介: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于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他于198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之后在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和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大学从事科学工作,并发现了LPS(细菌脂多糖)受体。

从2000年开始,他成为美国La Jolla市斯科利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遗传与免疫学教授。

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于1941年生于卢森堡Echternach。

他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于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德国马尔堡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从1974年到2009年间担任一个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

他还担任过斯特拉斯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主任,并在2007-2008年间担任法国科学院院长。

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已故】于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后在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

之后,他在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学习医学,并于196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

他于1970年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接纳,从1988年起成为免疫学教授。

他同时也是该校免疫学与免疫性疾病中心主任。

拉尔夫·斯坦曼教授已于2011年9月30日去世,享年68岁。

获奖原因: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发现了激活免疫系统的法则,改变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认识。

科学家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找免疫应答的“守门人”。

20世纪以来和天文学有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以来和天文学有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天文学有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奥地利茵斯布拉克(Innsbruck)大学的赫斯(VictorFranz Hess,1883-1964),以表彰他发现了宇宙辐射;另一半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 C.D.安德森(CarlDavid Anderson ,1883-1964) ,以表彰他发现了正电子。

他在 1911—1912年,用气球把电离室送到离地面五千多米的高空,进行大气导电和电离的实验,发现了来自地球之外的宇宙线。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汤斯(Charles H.Townes ,1915- ),另一半授予苏联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巴索夫(Nikolay G.Basov ,1922- )和普罗霍罗夫(Aleksandr M.Prokhorow ,1916- ),以表彰他们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导致了基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赫斯 安德森 汤斯 普罗霍罗夫他在1957年预言星际分子的存在,并于1963年在实验室里测出羟基(OH)的两条处在射电频段的谱线。

这些分子谱线处在厘米波和毫米波段。

1967年发现星际分子,证实他的预言,开辟了毫米波天文学新领域。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贝特(Hans A.Bethe,1906- ),以表彰他对核反应理论所作的贡献,特别是涉及恒星能量生成的发现。

1938年他提出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理论,认为太阳中心温度极高,太阳核心的氢核聚变生成氦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瑞典斯德哥尔摩还价技术研究院的阿尔文(Hannes Alfven,1908-1995),以表彰他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应用;另一半授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奈尔(Louis Neel, 1904-- ),以表彰他对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所作的基础研究和发现,这些研究和发现在固体物理学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相对论之宇宙大爆炸

相对论之宇宙大爆炸

仍有待时间检验
由于事关重大,一些专家对观测到的这种超光 速现象持谨慎态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学家埃 利斯对这一结果仍心存疑虑。科学家先前研究1987a 超新星发出的中微子脉冲。如果最新观测结果适用 于所有中微子,这颗超新星发出的中微子应比它发 出的光提前数年到达地球。然而,观测显示,这些 中微子仅早到数小时。“这难以符合‘奥佩拉’项 目观测结果。”埃利斯说。 美国费米实验室中微子项目专家阿尔方斯·韦 伯认为,“奥佩拉”可能存在测量误差。就韦伯而 言,即使实验结果获得确认,相对论“仍是优秀理 论”,只不过“需要做一些扩充或修正”。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 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 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 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 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 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 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 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 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 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快了60纳秒
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奥佩拉”项目 研究人员使用一套装置,接收730公里外欧洲核 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发射的中微子束,发 现中微子比光子提前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 一秒)到达,即每秒钟多“跑”6公里。 “我们感到震惊,”瑞士伯尔尼大学物理学 家、“奥佩拉”项目发言人安东尼奥· 伊拉蒂塔托 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2日报道这一发现。
2011诺贝尔物理学奖:揭示宇宙的命运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立根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1980-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简明介绍

1980-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简明介绍

“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1.2 1980-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述概括来源/wiki/%E8%AF%BA%E8%B4%9D%E5%B0%94%E7%89%A9%E7%90%86%E5%AD%A6%E5%A5%96/about/074.htm如果想查看得奖者更详细资料,请点击年份下面的”查看简介”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来源百度百科2.1 1980-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1981年福井谦一(1918—) 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李远哲(1936—) 美籍华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2014)年份获奖者国籍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1902年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1903年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1905年德国纳德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909年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获奖原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1915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詹姆斯·弗兰克德国1925年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阿瑟·康普顿美国1927年查尔斯·威耳逊英国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1930年印度曼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保罗·狄拉克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英国英国克方程)“发现中子” 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 1936年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1937年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1948年英国特·布莱克特1949年汤川秀树日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1951年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1952年爱德华·珀塞尔美国“发现正电子”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马克斯·玻恩英国1954年瓦尔特·博特德国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1955年波利卡普·库施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1956年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杨振宁中国1957年李政道中国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苏联奇·切连科夫1958年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苏联姆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1959年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1961年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德国尔“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发现反质子” “发明气泡室”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1963年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J·汉斯·D·延森德国查尔斯·汤斯美国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1964年苏联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朝永振一郎日1965年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1968年美国茨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瑞典1970年尔文路易·奈耳法国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约翰·巴丁美国1972年利昂·库珀美国“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篇二: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2012)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篇三: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1年度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2011年度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2011年度诺贝尔奖获奖情况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而获奖。

托马斯·萨金特克里斯托弗·西姆斯2、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利比里亚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利比里亚活动家莱伊曼•古博薇与也门记者兼妇女权益活动家塔瓦库•卡曼。

这三位女性因采取非暴力形式为维护妇女的安全和权益而进行斗争,并全身心投入和平建设工作而获奖。

利比里亚女总统瑟利夫莱伊曼•古博薇塔瓦库•卡曼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因其文学作品“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而获奖。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4、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

丹尼尔·舍特曼5、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美国科学家萨尔·波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布莱恩·施密特(Brian P. Schmidt)和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Adam G. Riess)。

他们因“通过观测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扩张”而获奖。

6、诺贝尔医学生理学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

三名科学家因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获奖。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Beutler)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Hoffmann)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Steinman)。

2001年―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表

2001年―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表

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 南部阳一郎(美国)、小林诚 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 2008年 (日本)、利川敏英(日 、利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获此 本) 殊荣。 高锟(英国)、威拉德·博 伊尔(美国)、乔治·史密 斯(美国) 安德烈·盖姆(英国)、康斯 坦丁·诺沃肖罗夫(英国) 萨尔·波尔马特(美国)、 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 特(美国和澳大)、亚当· 里斯(美国) 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 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 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 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graphene)方 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奖。 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 速膨胀”。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1年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1年―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表
年份 2001年 物理学家 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 国)和维曼(美国) 雷蒙德·戴维斯(美国)、 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 多·贾科尼(美国)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俄罗斯和美国)、维塔利 ·金茨堡(俄罗斯)、安东 尼·莱格特(英国和美国) 戴维·格罗斯(美国)、戴 维·波利泽(美国)、弗兰 克·维尔泽克(美国) 获奖原因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 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 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 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2年
2003年
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 性贡献。
2004年
他们在量子色动力学方面的贡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未来手机信号更清 楚 施和罗伊·格劳伯 约翰·马瑟(美国)、乔治 ·斯穆特(美国) 阿尔贝·费尔(法国)、彼 得·格林贝格尔(德国) 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 和各向异性。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Ia型超新星测距揭示宇宙的命运——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Ia型超新星测距揭示宇宙的命运——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里斯 分 享 另一 半 。波 尔 马特 1 5 9 9年 生 于 美 国伊 利 诺 伊 州 厄本 那一 槟 城 ,9 1年 毕 业 于 哈 佛 大 学 , 9 6年 在 香 18 18 加 州大 学 伯 克 利 分 校 获 博 士 学 位 , 1 8 自 9 8年 开 始 领 导

证 据 , 开 了宇 宙 大爆 炸 理 论 的 帷 幕 。宇 宙 大 爆 炸 理 论 揭
“ 过 对 I 超 新 星 测 距 发 现 宇 宙 的 膨 胀 是 加 速 的 ” 通 a型 。 该 项 成果 揭 示 了 暗能 量 的存 在 , 摇 了宇 宙 学 理 论 的 根 动 基, 为人 类 从 整 体 上 研 究 宇 宙 提 供 了新 视 角 , 称 宇 宙 堪 探 索道 路 上 的里 程碑 。 21 0 1年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 奖 金 共 10 0万 瑞 典 克 朗 0 ( 合 1 6万 美 元 ) 波 尔 马特 获 得 其 中 一 半 , 密 特 与 约 4 , 施
卓 越 研究 成 果 。该 项 成 果 在 1 9 9 8年 公 布 , 时 波 尔 马 当
1 人 类 认识 宇 宙 的过 程
2 0世 纪初 , 斯里 弗 ( s li l h r 通 过 多 年 Vet MevnSi e ) o p
特 和施 密 特 分 别 领 导 的 团 队 得 出 了 惊 人 一 致 的结 论 :
素 合 成 、 子 退 耦 和 中 性 原 子 形 成 、 一 代 恒 晕 形 成 等 光 第
几 个 重要 的时期 。
根 据现 代 宇宙 学 理论 11 9 7年 , 因 斯 坦 根 据 广 义 相 对 爱 论 , 到 宇宙 不 是 膨 胀 就 是 塌 缩 的 结 论 。所 以 , r得 得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4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上午宣布,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三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

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这三位科学家对超新星的观测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变冷,这一发现“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佩尔马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88年开始研究超新星,施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94年也开始这一工作,里斯在施密特的小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研究证实宇宙正加速膨胀宇宙最终能够可能变成冰
中新网10月4日电据外媒4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旨在表彰他们对超新星研究和对宇宙加速膨胀研究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1000万克朗(约146万美元),索尔·佩尔马特将获得一半奖金,剩下的一半由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分享。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解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

委员会说:“他们研究了数十个超新星,并发现宇宙正加速扩张。

”据悉,这项研究在1998年公布,当时波尔马特、施密特和里斯分别领导的团队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

“这一结论表
明了如果宇宙膨胀加速,最后整个宇宙将变为冰。

”委员会说。

其中,获奖者波尔马特今年52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宇宙超新星项目。

44岁的布莱恩·施密特就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42岁的亚当·里斯在美国巴蒂摩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研究天文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