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方法述评
巧用阐释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巧用阐释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8-02高中语文教学计划中,阅读是重要的内容。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各种文体文本,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能够上升到审美的层次,是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多读、多看、多写”等理念之外,借鉴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对理论资源的灵活运用。
一、阐释学的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k),有称为“解经学”或“注释学”。
其实解经学在中国不乏传统,比如我们的注经传统,这就是一种阐释学的研究方式。
但阐释学从理论建构上来讲,还是来自于西方的哲学理论。
其理论资源来源有三,即古代的巫师占卜圆梦、基督教牧师讲经布道以及学者对远古典籍的注疏。
19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把语义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结合起来,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出发,首先研究如何把阐释过程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一核心问题。
他认为,关键是避免误解。
文字的字面意思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文字的原意,因为时间的流逝,阅读语境的变化造成了今人对过去的文字的理解可能有误解,甚至已不能理解,因此需要通过一种设释技巧,利用科学方法重建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把隐没的意义再现出来。
施莱尔马赫之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受当时实证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诠释学。
狄尔泰一直力图将历史科学改造成如同自然科学那样的确凿知识。
在他看来,人类生活留下的诸多痕迹和符号,是后人籍以与前人建立跨时空联系的桥梁。
通过阐释认识前人,由此认识当时的生活,最终认识到历史。
最具超越时空意义的符号是文字著述,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的创造。
所以,狄尔泰也把文字的理解和诠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
结合现象学之后,现代阐释学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和理论突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加德默尔。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理论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
翻译之美在于将美学与翻译相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译者作为读者去体验源文本的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按照翻译的标准进行翻译活动,将源文本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在译文的读者身上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封辩护信。
本文在解释学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特别是以乔治·斯坦纳的四阶段理论为代表。
本文使用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理论和一些例子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体现。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学的翻译理论是从解释学中发展出来的。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譯本,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交叉,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一)信任斯坦纳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及其作者有充分的信心。
当我们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相信原文有价值和有意义。
原文中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这样的文章值得翻译,因此一切理解活动,即一切翻译活动,必须从信任开始。
只有在充分信任原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作者坚信自己选择的目标值得翻译,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目标语言侵入源文本的过程。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它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译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译者应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到原文的内核,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原文阐释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原文的精神是是译者必须把握的关键。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
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
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
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
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关键词]阐释;有限性;无限性;密释学;均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ZX083)[作者简介]王俊,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310058)。
[中图分类号]B0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0)06-0038-0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阐释学研究】王俊——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 ,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
“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
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 ,而非Interpretation ,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 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
①张江教授对于“阐释”的推崇有着完整的汉字考据和义理上的分析。
在2019年《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一文中,他再度将“阐释”与“诠释”对置,辨析二者的内涵差别。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阐释学研究综述
2 阐 释 学 的 提 出 和 发 展
从 理 论 渊 源 来 讲 , 来 源 于 希 腊 学 者 释 译 荷 马 史 诗 等 古 典 它 文 献 的 语 文 阐 释 学 和解 释 宗教 经 典 的神 学 阐 释 学 , 早期 的 阐释 学 是 专 门 用 来 阐释 《 经 》 学 问 。1 圣 的 8世 纪 末 到 1 9世 纪 初 , 德
历 史 性 基 础 上 , 分 肯 定 理 解 者 的 合 法 偏 见 。 因 此, 解 的出 现 就 充 理
是 源 语 文 本 的 过 去 视 域 与 理 解 者 由偏 见 构 成 的现 在 视 域 的 一 种 融 合 , 就 是 “ 域 融 合 ” 从 视 域 融 合 的 角 度看 , 学 翻 译 便 应 该 这 视 。 文
国 的 神 学 家 施 莱 尔 马 赫 (clc ahr则 第 一 次 把 解 释 古 代 Shc r c e i m )
文 献 的 释 义学传 统 与 解释 圣经 的神 学 传 统 统 一起 来 , 立 总 体 建
的 释 义 学 。 莱 尔 马 赫 提 出 了 以 理解 为核 心 的 “ 免 误 解 ” 施 避 的解
个 逐 步 接 近 其 审 美 价 值 本 身 的 过 程 , 存 在 永 恒 的 、 劳 永 逸 不 一
l阐 释 学 的 定 义
’阐 释 学 ( r n ui) 称 为 诠 释 学 或 解 释 学 。 它 来 源 Heme et s也 c, 于 古 希腊 传 达 信 息 的信 使 之 神 Heme 的名 字 。阐 释 学 的基 本 r s 定 义是 进 行 解 释 的 科 学 或 理 论 , 一 种 关 于 理 解 和 理 解 文 本 意 是 义 的理 论 和 哲学 。
历 史 局 限 性 , 可 能 一 次 性 穷 尽 文 本 的 内涵 , 文 本 的 解 读 只 能 是 不 对
评述研究方法-解释说明
评述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它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任何一项研究工作来说,研究方法的设计和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研究方法的定义上,不同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然而,研究方法无疑是一种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用以指导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文献回顾、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旨在解决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论证。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研究过程的进行。
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能够明确研究的目标、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从而增加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同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
研究方法的发展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大数据分析、混合研究方法等不断涌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然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来决定最合适的方法。
总之,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合理选择和应用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首先,我们将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进行概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明确各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
然后,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明确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和目标。
最后,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对阐释学的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作者:张楚廷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理性主义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都存在缺陷:前者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忽略人的特异性;后者在寻求普世性的、与人无关的境界时,排斥个体的人的世界。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质疑与逆动:拆解普世性结构,重构个体性视野中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进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境界,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不止对于人文,而且对于自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和不可以复制的人,而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与唯一性所能解释的。
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39-03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也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性格,它常常走极端。
所以,哲学家们通常不是偏于理性主义,就是偏于非理性主义,并且,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宇宙和人间的一切都说明白了,至少是能自圆其说了。
一、理性主义的缺陷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都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哲学家们和思辨哲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都在努力寻找因果律和来龙去脉,亦真可谓乐此不疲。
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人间的特异性。
人间在世间,没有把人间的事情说明白,是一部分哲学家特别不甘心的。
然而,只关注理性,恰好难以说明人间的奇妙。
二、阐释学视域中的文本阐释学,作为学问,被认为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1]。
哲学之哲,辞典多注释为智慧[2]或明智与智慧[3]。
哲学当然就是指智慧之学了。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
问题 ,就 有诠 释 的现象 发生 ;只要有 文 本需 要 阅
一
、
中国诠释 学的有 无及其建构
读 和理 解 ,就一 定有 相应 的阐 释学 理论 ,不 论 其 理论形 态 如何 ……尽 管 阐释学 作 为一 种理 论是 从
与哲 学 、生态 学 、人 文 主义 等概 念 一 样 ,诠 释学 ( 或解 释学 ) 的概 念 或学说 源 自西 方 。 由于 中国学 术 分 类 、学 科 建 立 的 现 代 性 步 伐 相 对 缓 慢 ,以至西方 的学 术概 念 引入 中 国之后 ,最 先 面 对 的是对 中国有无 相关 概 念 或学 说 的讨 论 ,诠 释
【 关键词 】2 0 年来 ;中国诠 释学 ;基本理论 ;述评
中图分类号 :B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6 0( 2 0 1 3 )0 5—0 0 8 7—1 0
2 0年 来 , 中 国哲 学 研 究 领 域 有 一 个 焦 点 问 题被 持 续 地 关 注 ,有 一 个 热 点 问 题 被 持 续 地 争 论 ,有一 个难 点 问题被 持 续 地探 讨 ,这 个 问题 就 是 “ 中国诠 释 学 问题 ” 。伴 随着 关 注 、争 论 、探 讨 的逐 步展 开 ,涉及 中 国诠释 学 的研 究 成果 层 出
综合研究” ( 2 0 1 0 J D X M0 0 8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承贵 ,江西万年人 ,哲学博士 ,( 南京 2 1 0 0 9 3 ) 南京 大学哲 学系教授 ;
① ② ③ 王金 凤 ,江苏东海人 ,( 南京 2 1 0 0 9 3 ) 南京 大学哲学 系博士研 究生。 刘笑敢 :《 诠释 与定向—— 中国哲学研 究方法之探 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0 0 9年 ,第 3 5页。 黄俊杰 :《中国孟学诠释 史论》,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 出版社 ,2 0 0 4年 ,第 4 1 2页。 周裕锴 :《中国古代 阐释 学研 究》,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 0 0 3年 ,第 1页。
浅析哲学阐释学在文本翻译中的实施
浅析哲学阐释学在文本翻译中的实施阐释学翻译观是可以应用到具体文本中去的翻译理论,翻译行为者以及阐释学理论的贯彻者是具有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译者。
译者应首先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认同文本的他异性,随后逐步在对话中取得一致。
译者的责任意识是基于对消息的一致性,基于对话式理解而将已理解的付诸语言。
当人们谈起翻译时首先想到的是一种抽象层面上存在的,具有明显参照功能的理想翻译,即“原作与译作之间对等或相似程度比较高,不论客观效果是否完全如此,至少译者主观上希望在各个方面准确度都比较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及其成品”。
阐释学理论,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对译论的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视域融合”是阐释学的核心概念,他将翻译过程描述成动态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文本视域与解释者视域各自不断跨越自身界限而与对方融为一体的过程”。
阐释学翻译观是可以应用到具体文本中去的翻译理论,不仅如此,它将支配着自我思想的,有知识储备的,且具有语言能力的译者放在考虑的中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一项行为的进行方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并不等同于阐释学在理解中的应用。
理解与翻译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过程,它们虽互为交叉却彼此独立,各自有不同的动因和目的。
换句话说,理解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不是出发点和目的,到最后还是要回到理想翻译的模型上来。
本文要论述的就是哲学阐释学理论在翻译行为者方的实施过程。
1.参与对话——理解作为学习过程翻译行为者以及阐释学理论的贯彻者是具有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译者。
译者带有前见,生存在历史中,在理解的过程中他应把导致误解的前见和与生产性的前见区分开来,这是在时间的间距中通过持续的对话完成的。
对话表示一种我-你关系,是持开放态度的理解双方对共同意义的分有。
时间间距则是一种历史意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不再是过去与现在的中介,而是在言说的传统,是持续到当下的处境。
人们无法对此有任何客观性的认识,因为人们身在历史处境之中,并不在这处境对面。
比较文学中的阐释学散论
比较文学中的阐释学散论作者:熊静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8期摘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比较文学研究展示出它的活力和包容性,在今天的文学研究领域已成为一门相当活跃的学科。
比较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阐释学在中国的传播。
阐释学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新的理论基础,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增添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以训诂学为代表的阐释传统,如何给这些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如何理解和处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以及阐释学理论对于比较文学发展的意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总的来说,西方阐释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时,西方阐释学在中国当代诗学建设中,特别是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上展示了其“有效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阐释学;比较文学;对话;阐发法;诗学建设西方阐释学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经过哲学阐释学的根本改造后,它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哲学学派之一。
中国有着两千年多年注释经典的传统,有关“阐释”的话题和资源十分丰厚,客观上为西方阐释学的吸纳和消化营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空间。
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大,其基本理论已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
而比较文学也以其包容性、跨文化、跨学科性著称,两者在全球化语境下共同面临着发展的契机,也存在理论上的交集和互补。
本文尝试探讨西方阐释学理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一、阐释学之于异质文化对话的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未停息。
如果说同质化强调的是全球化和普遍化,那么“异质”则追求民族性、本土性和维护传统文化特征,而往往同质化是以牺牲异质文化为代价的。
例如,在中国学术研究中,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的话语占了统治地位,中国传统的东西往往被人忽视。
因此,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如何不丧失自己的传统,保持一个平等对话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绪论一、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
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
西方的圣经阐释学自不待言,就是文艺复兴其实也可看作是对希腊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
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更无一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
各种学术思潮就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
当今我们写论文,从事学术研究,归根结底也面临着对我们所选课题涉及的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
因此,了解一些阐释学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两个故事的启示1、郢书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郑璞周鼠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尹文子·大道下》)夫误会举烛之义,幸而治;误解鼠璞则大谬。
由是言之,凡误解古书者,皆举烛鼠璞之类也。
(阮元《经义述闻序》)三、西方阐述学部分概念述略1、阐释学正名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为神传递消息的信使。
Hermeneutik,Hermeneutics解经说文的一门学问。
2、传统阐释学阐释学在十九世纪初作为一种理论建立起来,是关于文字诠释技巧的科学方法。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把语文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纳入普遍适用的原理,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
他认为作品本文的意义,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消除解释者的先入之见和误解后的产物。
(Hermeneutik)3、阐释的循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Dilthey)始终致力于使精神科学的知识能够像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可靠,而阐释学正好为“精神科学”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绪论一、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
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
西方的圣经阐释学自不待言,就是文艺复兴其实也可看作是对希腊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
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更无一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
各种学术思潮就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
当今我们写论文,从事学术研究,归根结底也面临着对我们所选课题涉及的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
因此,了解一些阐释学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二、两个故事的启示1、郢书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郑璞周鼠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尹文子·大道下》)夫误会举烛之义,幸而治;误解鼠璞则大谬。
由是言之,凡误解古书者,皆举烛鼠璞之类也。
(阮元《经义述闻序》)三、西方阐述学部分概念述略1、阐释学正名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为神传递消息的信使。
Hermeneutik, Hermeneutics解经说文的一门学问。
2、传统阐释学阐释学在十九世纪初作为一种理论建立起来,是关于文字诠释技巧的科学方法。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把语文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纳入普遍适用的原理,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
他认为作品本文的意义,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消除解释者的先入之见和误解后的产物。
(Hermeneutik)3、阐释的循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Dilthey)始终致力于使精神科学的知识能够像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可靠,而阐释学正好为“精神科学”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斯坦纳与阐释学派
+ 斯坦纳的学说借鉴了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 学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同时还受黑 格尔影响,认为语言决定世界.
即对意义的诱导与挪用性迁移 Elicitation and appropriative transfer of meaning
+ 一切事物——中世纪注释家纠缠于隐喻和类 比中.
+ 空无一物——除了形式,找不到任何东西,如
攻占〔aggression〕
+ 斯坦纳在此沿用了一个隐喻说法,将译者征 服原文和提取意义比作一个露天矿区——译 者侵入、提取,然后满载而归;其相似点就 在于将露天矿区比作给地表留下的大伤疤.
吸纳〔incorporation〕
+ 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上体验的排斥性差异,会 使原文变得密不可透.不过斯坦纳还是认为 这种不可渗透性会被选择性契合超越.当译 者被文本吸引,将自己视为文本的一部分.当 这两种力同时在场时,两者就会产生张力,吸 引同时也排斥译者.这种张力带来了文本的 陌生感,造就了伟大的翻译.
+ 不论本土化程度如何,引进原文的行为都会 使整个本土结构潜在地错位或重新定位
+ 彻底归化的两种情况 + 目标文本在目的语经典中完全取得了地位 + 永远保持陌生和边缘的地位 + 两种前景: + 目标文化吸纳外来文本 + 受到感染并最终拒绝它.
+ 吸纳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汲取别处的灵感 和感情源泉的时候,也可能会被引进物控制, 失去自我的创造力.
选择性契合与排斥性差异
阐释学文学批评
阐释学文学批评
阐释学文学批评是一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阐释来揭示其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文学批评方法。
阐释学文学批评强调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意义,而非作者的生平和社会背景。
这种批评方法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结构和主题等元素来揭示作品所传达的哲学、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阐释学文学批评最早是在德国形成的,由荷尔德林和歌德等文艺大师发起,后来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批评方法。
阐释学文学批评相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批评和作者意图批评,强调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并在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时更加注重学术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阐释学文学批评的基本理念是“理解”,即通过对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
这种方法注重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认为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世界观,才能真正领悟其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阐释学文学批评是一种注重作品内在逻辑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批评方法,它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和文化背景等要素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阐释学
中国古代阐释学思想
• 中国古代阐释学思想,与西方相比也有两 种路径:一种是寻作品原意,强调对文本本原 的真理性把握;一种是着重作品阐释,突出对 文本的意义创造。两种阐释学思想,主要表现 在经学中。 • “经”原指各家学说,後特指儒家经典, 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十三经。经学 就是解释上述经典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 理的学问。经学在西汉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之分。
前阐释学的特点
•
两种解释原则的对立的实质是意义是在文本之中还 是在文本之外的对立。 • “寓意解释”原则的实质是主张意义是先在的,意 义是文本之外的,荷马精神、上帝精神统率着对相关 文本的解释,文本成为服务于表达某种精神或信仰的 工具。 • “语法解释” 、《圣经》自解原则的实质是主张意 义在于文本自身,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根据在于文 本而不是某种信仰。语法解释所言之意义是文本自身 的意义,意义与文本是内在关联的。 • 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阐释方法、规则还是零散的而不 够系统化、理论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
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 解的艺术” • 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 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 • 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 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话语,必须认 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 的。”
经典阐释学
• 是以一切文本为阐释对象、以把握文本意 义为目的、以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 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和辩证性等特征的一 门独立特殊的学科。又称方法论阐释学、认识 论阐释学。 • 对阐释的历史性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了 文本、作者的历史性,而对阐释者自身的历史 性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阐释辨证性的理 解不彻底。
•
以斯坦纳阐释学方法分析隐喻的翻译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以斯坦纳阐释学方法分析隐喻的翻译山东科技大学/任相红【摘要】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和思维中。
对于隐喻的翻译研究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无论是对汉译英还是英译汉的学习者在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依据斯坦纳的阐释学方法,运用阐释步骤,对隐喻的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阐释学方法 阐释步骤 隐喻一、引言隐喻(metaphor),它是指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类似之处,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个思想的对象。
从古至今,中外学者从没有间断过对隐喻的研究。
80年代初期,Layoff 和Johnson 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斯坦纳的阐释学方法探讨的是翻译过程背后的理解问题,阐释步骤是斯坦纳对阐释学描述的核心,它共分为四个部分:(1)起始阶段的信任(initiative trust) (2)攻占(aggression)(3)吸纳(incorporate)(4)补偿(compensation),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步骤为依据,对隐喻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
对今后隐喻的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斯坦纳的阐释学步骤下的隐喻分析阐释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坦纳的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对翻译的阐释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该书中斯坦纳将阐释学方法界定如下:“考察如何理解一篇口头或书面言语,并试图以一种普遍的意义模式来审视这一过程”,阐释步骤构成其理论核心。
而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
用斯坦纳阐释步骤分析对隐喻的翻译,使其翻译过程更加清晰。
下面将用阐释步骤对以下例文中的隐喻作简要分析。
OK, fellas, this is it! we want no Quislings on our team. the last thing we want in this outfit is a Fifth Column.On the other hand, give yourselves room to maneuver. Don’t get into any Catch-22 situation. Promise them anything:a New Deal, a Fair Deal, a Square Deal. Make the first sale and the rest will follow like the domino effect. The bottom line is sell, sell, sell!1.信任。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
现代诠释学类型阐论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摘要:德国学者舒尔茨将现代诠释学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和哲学诠释学。
舒尔茨的划分富有洞见,但却证明不力,缺乏哲学根据。
从存在论上说,现代诠释学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型发展为存在论诠释学,同时伴随着其哲学基础从传统实体存在论向着现象学存在论的转换,存在论立场上的差异是导致现代诠释学分化出不同类型的源发根据。
从理解功能的规范解释上说,不同类型诠释学有着不同的认知取向,并随之生成不同的自我理解。
技艺诠释学关注“正确理解”,诠释哲学关注“理解何为”,而哲学诠释学则致力探究“理解的条件”,回答理解如何可能这个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
对现代诠释学进行类型研究,有助于澄清诠释学概念,了解现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推动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诠释学类型技艺诠释学诠释哲学哲学诠释学作者傅永军,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在现代诠释学发展中,对系统有序的诠释学史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诠释学类型的研究则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代诠释学的发祥地德国,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诠释学领域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泥沼”,“其中充斥着典型的德国式模棱两可和对诠释学‘类神学’般崇拜”。
学者们频繁地使用“诠释学”字眼,但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对自己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诠释学”,以及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诠释学”作出过说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语焉不详,往往是不加区别地混合使用着不同类型的诠释学。
有鉴于此,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诠释学,了解诠释学家族的复杂性,正确把握现代诠释学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追问:现代诠释学家族内部是统一的吗?现代诠释学存在着类型区别吗?不同类型的诠释学是否指称着同一种事物?如果不是,那么,又如何在它们之间作出判分?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目的是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析毫剖厘,追溯现代诠释学类型划分的哲学基础,寻绎现代诠释学类型判分的认知根据。